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2010级七中医袁韬

曾读徐灵胎之《用药如用兵论》,深为折服,医之伐病,确如将之伐敌,用兵贵知法,杂兵乱寇数万不敌精兵数千,用药亦贵知法,经方药精力宏,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药效惊人,正如《医学传心录》所言“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妙”。古今名医多言,用药组方须严谨更需变通,而变通之基础在于熟知药性。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大二上学期,学习了“中药学”,但只多死背其性,若问如何用之则只有瞠目长舌。又多闻中医不传之秘即在药量,现学方剂后,以方剂为线索,明晓些许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偏向,少有心得,浅而言之。

桂枝

《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助阳气”

桂枝汤中桂枝用量3两(9g),桂枝起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

而在五苓散中桂枝仅用半两,起温阳利水之功

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则用5两,倍于芍药,用之奔豚气,起平冲降逆之效

麻黄

《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用于一般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根据地域不同,用量差别也较大,南方许多医家麻黄用量较小3g左右却多能收发汗之功,而北方医家麻黄用量较大,多与北人身体腠理较南人更为紧密扎实有关。

而麻黄若起利水消肿之功则须大剂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而麻黄与石膏比例为6:8,故麻黄发汗作用不明显,取利水消肿之效,用治风水,麻黄量非大不能取效○6,临床上应用麻黄还须如张锡纯所言“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胜病为主,不能拘于成见”

防风

《中药学》述其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

痛泻要方中小剂量用防风,起引经入脾,辛能疏肝气,燥湿之功(李东垣言“若补脾胃,非此引不能行”)

荆防败毒散等解表方中用普通剂量10g防风则起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功。

大剂量使用防风,可解芫花之毒○3

薄荷

《中药学》述其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逍遥散中薄荷用量较小6g,起疏肝行气之功

银翘散中薄荷用六钱18g,主要起疏散风热,解表利咽,清利头目之功

升麻

《中药学》述其功效“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小剂量使用升麻(1~6g)升麻起疏散退热,升举阳气的效果,方剂学教材中如济川煎(五分至一钱,1.5~3g),普济消毒饮中升麻用七分(2g),《傅青主女科》中所载生举大补汤中升麻用量为4分,约合1.2g。李东垣《兰室秘藏》所载补胃汤中用升麻6分, 合1.8g○1。

而升麻要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则须大剂量使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所载黄连升麻汤,升麻用至一两半(45g)以起清热解毒治疗口疮。现代名中医黄耀人应用紫雪丹○2,升麻用至30g起清热解毒之效。

柴胡

《中药学》述其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仅用于升举阳气,用量较小(3~5g)如补中益气汤中,《方剂十讲》中论述补中益气汤时,注明升麻和柴胡的用量不要超过3g不然无法起到升阳的效果,周仲瑛医案中补中益气汤中柴胡用量也常为3g○4

又如逍遥散中柴胡仅用5g,起疏肝解郁之功,5~10g起疏肝解郁之效

而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中用量较大(10~30g),则起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之功

薏苡仁

《中药学》述其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痛,清热排脓”

常用剂量最高为30g,但对于痛风,风湿病,肩周炎属于风湿热痹者,用量可达50~100g,有很好的止痛效果○4

甘草

《中药学》述其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小剂量使用6g以下起调和诸药之效

甘草用量大于12g有缓急止痛和补心脾气之效果,如芍药甘草汤用甘草四两起缓急止痛之效,炙甘草汤用甘草四两起补心脾气之功

甘草用于解药物中毒多用量较大可达60g○5

当归

《中药学》述其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当归小剂量使用补血,大剂量使用则活血

补血汤中当归用量二钱(6g),归脾汤用当归一钱,《本草正义》言当归“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当归若用作补血用时,用量宜小,3~10g较为常用。

《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中所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的生化汤,当归用八钱(24g),《景岳全书》所载生化汤,当归用五钱(15g),所以一般当归用量在15~25g,主要起活血调经止痛之效

而当当归大剂量使用至60g,活血止痛之功强之。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四妙勇安汤中当归用量2两,起活血祛瘀止痛的效果,另外《删补名医方论》中的佛手散,当归用量为2~3两,起祛瘀生新,活血止痛之功泽泻

《中药学》述其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泽泻5~20g为其常用剂量,有利水渗湿之功,另可泻相火

但若要用于治疗眩晕,则非30g以上不能见效也○3,伤寒论中五苓散泽泻仅用1两6株,而金匮要略中泽泻汤泽泻用到5两,用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现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效果较好○3,陈潮祖曾用自创俞尔敏汤加泽泻汤(白术泽泻各30治一苦于头昏胀痛2年多方求医患者,一剂而愈)○7

中药剂量之差别,确与医者自身行医体悟相关密切,亦随所处时间,地理,环境所限制,乃中医灵活变化之关键,非仅凭书本而能精通者,任重而道远,须继续上下而求索。参考文献:

○1《中医杂志》 2008年12期升麻使用剂量的体会国明俊,刘金娥

○2《新中医》1993年第10期黄耀人运用紫雪丹的经验蔡瑞锋

○3《重剂起沉疴》仝小林

○4《中医杂志》 2008年04期大剂量薏苡仁止痛孙泽艳

○5《四川中医》 1986年11期大剂量甘草解毒作用的临床验证

○6《中医药信息》2002年19卷 4期重剂麻黄去风水○7《治法与方剂》第五版陈潮祖

常用中药功效大全

常用中药功效大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解鱼蟹毒——行气宽中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解鱼蟹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白芷:散风寒湿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散风寒湿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止头痛——散风除湿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止头痛 羌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雄而烈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淡而缓下行入里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滑利通便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心除烦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心除烦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夏枯草:清肝明目降血压——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心除烦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彩图

74.赤芍: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 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 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 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 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 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 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 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 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 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 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便不禁; 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 者慎服。

中药学笔记功效总结-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又能活血消症、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5.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6.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 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 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 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

常用中药名称及药用功效(20210304113413)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发散风寒药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蝉蜕:疏散风热透疹利咽一一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顺气安胎。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通鼻窍、散风寒。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滑利通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执药 1 IJ 八、、kJ 1、清热泻火药 大黄:泻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除烦止渴。 寒水石:清热泻火。夏枯草清肝明目,散郁结、降血压。 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肠通便。 全部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清心利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 腐蚀赘疣。 云苓(茯苓):性平味甘无毒性,益气安神,健脾和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 治气虚劳伤、心腹胀满、水肿、腹泻、健忘、失眠等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 云南所产的茯苓,又称茯苓。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散结,利咽明目。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 清热利湿,解毒消肝。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凉肝定惊。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清热利尿。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除烦止呕,祛痰排脓,利尿透疹。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渗湿泄热。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2、 清热燥湿药 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利尿,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止痒。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3、 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牛黄: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100-130

101. 防风:属多年生草本, 高30-80cm。 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 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 细棱。以根入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 种、屏风、风肉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 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药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 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 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102.红花:又称草红花,属双子叶植 物纲、菊科。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 花期,分批采摘。采回后阴干或用 40-60℃低温烘干。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功能:活血能经;祛瘀止痛。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 疼痛;中风偏竣;斑疹。 用药禁忌:应用不当会有中毒反应, 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 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 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

103. 贝也:又叫绵萆薢,属多年生缠 绕草质藤本?。秋、冬二季采挖。除去 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别名:大萆薢、萆薢、硬饭团、金刚。?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归肾经、胃经。?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主治: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 热疮毒、腰膝痹痛。? 用药禁忌: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104.空沙参:即荠菜。属十字花科越年生 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荠属,一种常见杂草、 野菜,亦入药。 别名:荠菜 性味:甘,寒,无毒 功能:带根全草能和脾,明目,镇静;种子 能祛?风,明目。 主治:花序治痢疾

中药相似功效药物

(一)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附药:紫梗)、生(附药:生皮、生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根(附药: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一)攻下药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

中药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生地的功效和作用 清热凉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本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养阴生津。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年老体衰。生地用于防治老年病,已有很长的历史,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它具有补而不腻的特征,对老人阴、血、津液之耗兼有热象者,可谓首选之品。

生地的药理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能明显提高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对活性淋巴细胞的白细胞介素一2(il-2)的产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能保护由于使用了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而引起免疫抑制的机体。其有效成分为多糖类。 也有报道地黄和生地为主的增液汤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甾醇类。 对垂体一肾上腺和甲状腺 对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的萎缩有保护作用。生地、知母、甘草单用或同用均能使受地塞米松抑制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起到防止由于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而引起皮质萎缩的作用,与类固醇激素同用,能减少该类激素的副作用,并能延缓肝细胞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在肾上腺皮质的保护方面,生地作用强于知母、甘草。 生地能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阴虚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使血浆camp含量正常。但对t3、t4无影响。 抗炎和降温 生地、玄参能扩张血管,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管内皮炎症,抑制大鼠实验性关节滑膜肿胀炎症。 生地能抑制体温中枢,具有较好的降低体温的功效。 生地与玄参、麦冬、知母、石斛、竹叶、芦根、龟甲、鳖甲能使处于亢进状态的代谢功能和过高的内分泌功能所引起的阴虚内热的病情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了畏热的感觉和症状。

不同中药炮制前后功效比较

常用中药不同炮制品的功效比较 中药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才可入药,如莱菔子生升熟降,蒲黄生行熟止,首乌生泻熟补,川乌生毒熟减,苍术生猛熟缓,延胡索生效熟增,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以减毒、增效、除杂,还可以缓和药性,达到其他目的。下面我把一些常用中药及其炮制后的功效归纳总结,以期对初学中医者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应用中药有所帮助。 一、炒法 (一)清炒法 1.炒黄 决明子:生决明子清肝热,润肠燥,炒决明子平肝养肾,用于头痛眩晕。 莱菔子:生升熟降。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酸枣仁:生枣仁,治胆热嗜眠,炒枣仁治胆虚不寐。 薏苡仁:生的长于清热利湿,炒的健脾止泻。 火麻仁:生的通便,炒火麻仁补虚。 2.炒焦 山楂:生山楂活血化瘀,焦山楂消食除胀止泻,山楂炭止痢。 栀子:生栀子长于泻火。生栀子粉:外敷治扭挫伤痛。栀子仁:治热。栀子皮治表热。栀子连壳:清上焦热。栀子去壳:清下焦热。 炒栀子:清热除烦。焦栀子:适于脾胃虚弱者。栀子炭:凉血止血。 汁炒栀子:除烦止呕。 槟榔:生槟榔杀虫。炒槟榔:消食导滞,治痢疾里急后重。炒的槟榔(强),焦的(体弱)。 川楝子:生川楝子杀虫、疗癣兼止痛。焦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盐制疗疝止痛。 3.炒炭 荆芥:芥穗治表证无汗。炒荆芥治表证有汗,荆芥炭散热止血。

地榆:生地榆凉血解毒,炭止血。 蒲黄:生行血破瘀止痛,炭止血。 生: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干长于温中,治脾寒或腹部寒痛。煨肠胃之寒,炮下焦之寒,炮炭温血分之寒,止血,汁治胃寒呕吐,皮行水消肿。 藕节:生的凉血化瘀,藕节炭收涩止血。 槐花:生的清热泻火,槐花炭凉血止血。 侧柏叶:生的止咳生发,炭止血。 茜草:生的凉血化瘀,炭止血。 乌梅:生的生津、安蛔,炭止血。 (二)加辅料炒 1.麸炒 僵蚕:生僵蚕散风热,祛风定惊;麸炒化痰散结。 枳实:生枳实长于攻下,炒行气消胀。枳壳同枳实,但力不及枳实强,作用和缓偏行下焦之气。 2.米炒 党参:生党参益气生津,米炒健脾止泻,蜜炙补中益气。 3.土炒 山药:生山药多用于虚劳痰嗽及消渴,土炒补脾止泻,麸炒补脾肺肾。 白术:生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土炒补脾止泻,麸炒健脾益气,焦白术健脾止泻。 4.砂烫 鳖甲:生滋阴退热,醋鳖甲软坚散结。 龟甲:生龟甲滋阴潜阳,醋龟甲滋阴止血。 5.蛤粉炒 阿胶:生阿胶滋阴补血,润燥,止血。蛤粉炒治阴虚咳嗽。蒲黄炒止血。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中药薄荷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薄荷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薄荷的功效和作用1、抗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薄荷叶对治疗癌症有特殊的功效。薄荷叶能够阻止癌症病变处的血管生长,使癌肿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饥饿」而死。英国萨尔福特大学教授表示,他希望用薄荷叶制作的药物能够儘快进入临床应用。 2、抗病毒:陈祖基等人研究指出,薄荷煎剂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增大感染量则无抑制作用。国外报道,同属植物薄荷水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对流感却无效。 3、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国外研究表明,薄荷醇能显着促进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对曲安缩松有显着促进吸收作用,可使柴胡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能显着促进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这种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可能是由于薄荷醇通过改变角质层脂质的结构改变药物的透皮渗透能力。 薄荷的食疗方法1、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也可榨汁服。在食用上,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配酒、沖茶等。薄荷粥:鲜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约0.5升,冷却后捞出薄荷留汁。用150克梗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即可。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慾,帮助消化。

2、薄荷豆腐:豆腐2块,鲜薄荷50克,鲜葱3条,加2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功效:可治疗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 3、薄荷鸡丝:鸡胸脯肉150克,切成细丝,加蛋清、澱粉、精盐拌匀待用。薄荷梗150克洗凈,切成同样的段。锅中油烧至5成热,将拌好的鸡丝倒入过下油。另起锅,加底油,下葱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鸡丝、盐、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功效:消火解暑。 4、薄荷糕:取糯米、绿豆各500克,薄荷15克,白糖25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功效: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 5、鲜薄荷鲫鱼汤:活鲫鱼1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1根,生姜1片,鲜薄荷20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天吃1次,连吃3~5日。功效:可治小儿久咳。 6、薄荷汤: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一下,放少许盐,香油。功效:解毒败火。 薄荷的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60厘米,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锐四稜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 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3-5(7)厘米,宽0.8-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约5-6对,与中肋在上面微凹陷下面显著,上面绿色;沿脉上密生余部疏生微柔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野菊花木贼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寒水石密蒙花青葙子鸭趾草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土茯苓 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白 花蛇舌草熊胆地耳草金荞麦鸡屎藤漏芦龙葵 马勃马齿苋青果天葵子石见穿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攻下药: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蚕沙海风藤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乌梢蛇寻骨风徐长卿草乌 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雷公藤豨草穿山龙海桐皮老鹳草桑枝丝瓜络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川牛膝鹿衔草千年健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赤小豆 冬瓜皮冬瓜子茯苓皮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瞿麦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萹蓄车前草通草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仗垂盆草鸡骨草溪黄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大茴 八:理气药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八月札大腹皮甘松橘核橘络九香虫玫瑰花梅花青礞石枳壳 九: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

常用中药功效比较汇总

常用中药功效比较 1,麻黄与桂枝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 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证。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 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6,黄芩,黄连,黄柏共同点: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7,金银花与连翘共同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治痈肿疮毒。外感风热及温病邪在卫气营血等证。不同点:金银花甘寒不伤胃,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苦寒,偏清泄里热,并可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善治热陷心包,高热神昏等。 8,大青叶与板蓝根共同点:都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都可用于温病初起和热入营血,风热表证,痈肿疮毒,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禾I」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梔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苓: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相似中药功效对比

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荆芥与防风功用对比: 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桑叶与菊花功用对比: 桑叶与菊花均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均可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卫分证,且常相须为用;并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等证。然桑叶性寒,主入肺经,善清肺热、宣肺气、润肺燥而止咳,每治肺热、肺燥咳嗽;兼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性微寒,主入肝经,平肝、清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肝阳、肝热所致的目疾多用;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根功用对比: 柴胡、升麻、根均为发表升阳之品,均可用于风热表证、脾胃阳气下陷证。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外感高热;然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善清散而发表,主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而根甘辛性凉,入脾胃而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从升阳而论,柴胡、升麻能升清阳以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此外,升麻、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柴胡则善疏肝解郁,常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还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根尚可生津止渴,善治热病口渴及热消渴。 石膏与知母功用对比: 石膏与知母均入肺胃经,都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均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后清热敛疮生肌,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而知母甘苦性寒质润,清中有润,既能润肺燥、滋胃阴,治肺燥咳嗽、热消渴;又能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中药三棱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三棱的功效与作用 三棱的功效和作用 破血祛瘀 三棱味辛苦、辛能散而苦能泄,入肝经血分,王好古曰:“三棱,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曰:“为化瘀血之要药。”故本品具有破血祛瘀之功效。常用于癥瘕积聚、疮肿坚硬。扑损瘀血,瘀血闭经等证。 行气止痛 三棱辛散苦泄,入肝脾气分,则疏肝气,通泄脾气,故行气止痛。《本草纲目》载:“三棱能破气散结。”故常用治疗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产后腹痛、血瘀痛经等证。 消积和胃 三棱辛苦平,入脾经。《医学启源》载本品主“饮食不消。”故本鼎具有消积和胃之功效。常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等证,如《证治准绳》三棱散,即选本品,治积滞腹痛。 三棱的药理作用 抗凝 本品及丹参、莪术等药,能使血浆纤溶活性增强,并有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趋势,还能使兔凝血时间延长,肝素耐量降低,并能明显降低全血黏稠度。本品及其复方能使蟾蜍肠系膜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作用提前恢复,并能促进腹腔淋巴管吸收血浆蛋白。

这对于改善循环,促进散瘀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免疫、抗炎和镇痛 三棱及其复方对家兔能促进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向血块周围聚集吞噬的作用。用三棱及其复方的注射液对小鼠作腹腔注射,对足肿胀性炎症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促进血块吸收 三棱煎液与莪术煎液一样有促进家兔腹膜腔内自体血液及血块吸收的作用。 抗癌 30%三棱莪术注射液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用治原发性肝癌。 其它 有加速胃肠平滑肌蠕动和促进吸收作用。 中风药 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及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作用,能够主治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之因瘀血阻滞所引起者,常有偏瘫日久不愈、麻木不仁、舌质暗紫等临床表现。 三棱的附方 治癥瘕:三棱草(切)一石,以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渣,更煎取三斗,于铜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纳密器中,旦以酒一盏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气相续。(《千金翼方》三棱草煎) 治五积六聚,七癥八瘕,破一切血,下一切气:大黄(煨)、硼砂、三棱(煨热,切)、干漆(炒烟尽)、巴豆(去皮、油)各一两。上为末,醋煮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或五丸、七丸,量

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A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g),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g,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6g解肝郁,柴胡10g升举阳气,柴胡20~30g 可清热。柴胡两钱(10g)以内升阳,四五钱(20~25g)入少阳透邪,六钱(30g)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50g)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g以上,解郁10g左右,升阳5~6g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健胃消食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炒用止泻 羌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白芷:祛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解表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苍耳子: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辛夷:发汗解表宣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滋养肺阴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退热截虐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退虚热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清肺止咳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润肺止咳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生津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几组相同功效中药的区别总结

几组相同功效中药的区别总结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菊花的服用方法:以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9~30克。 中药功效小结 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 3.兼能行气者:紫。 4.兼能止呕者:生、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