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篇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中的易装看马克·吐温的性别伦理思想

从短篇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中的易装看马克·吐温的性别伦理思想
从短篇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中的易装看马克·吐温的性别伦理思想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8, 6(3), 127-13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10.12677/wls.2018.63019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Gender Ideal

by Cross-Dressing in Short Story Collection

How Nancy Jackson Married Kate Wilson and Other Tales of Rebellious Girls and Daring

Young Women

Jun Wu, Jingjing Gu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5th, 2018; accepted: Sep. 19th, 2018; published: Sep. 26th, 2018

Abstract

Cross-dressing is a game that Mark Twain often plays in his works. In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How Nancy Jackson Married Kate Wilson and Other Tales of Rebellious Girls and Daring Young Women, Mark Twain portrayed many images who by cross-dressing broke the dichotomy of gend-er, and by whom highlighted the performativity of gender, d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 while one the other hand, expressed his concern to same-sex relationship, in particular to same-sex marriag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cross-dressing stories and explore Mark Twain’s gender ethics through intensive reading.

Keywords

Mark Twain, Cross-Dressing, Gender Performativity, Same-Sex Marriage

从短篇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中的易装看马克·吐温的性别伦理思想

吴君,郭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26日

吴君,郭晶晶

易装是马克·吐温常玩的一种游戏。在短篇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中,马克·吐温刻画了许多易装者形象,这些形象打破了性别的二元对立模式,突出了性别的操演性,解构了传统性别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同性关系尤其是同性婚姻问题的担忧。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这些易装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马克·吐温的性别伦理思想。

关键词

马克·吐温,易装,性别操演,同性婚姻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作为世界知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及其作品已被研究多年。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几部

经典作品上,如《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7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 1884)和《王子与贫儿》(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 1882)等。此外,这些研究大多从艺术手法、现实主义、种族主义等角度进行,而他的一些“非经典”、于晚年创作但生

前未出版的关于性别问题的作品还少有人问津。短篇故事集《南希·

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How Nancy Jackson Married Kate Wilson and Other Tales of Rebellious Girls and Daring Young Women ,2001)主要汇集了马克·吐温晚期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克·吐温将易装(cross-dressing)作为一种手段,集中探讨了性别问题。笔者选取了其中三个故事《中世纪骑士故事》(“A Mediaeval Romance”, 1870)、《沃平来的爱丽丝》(“Wapping Alice”, 1898)和《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How Nancy Jackson Married Kate Wilson”, 1902)并展开分析,在这些故事里主人公因为不同的原因易装,但这些易装故事背后体现了相同的性别伦理思想。

2. 为获得权力易装

汤晓燕指出,作为显著的社会符号和标志,服装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划清性别的界限;允许穿某类服装,就意味着可以行使这些服装所象征的权力和权威[1] (pp. 65-66)。服装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外观上的改变,还意味着暂时的性别身份的改变,易装者由此可以通往不同的性别领域。女性通过易装可以转变为男性,进入男性领域和公共视野,获得男性所享有的资源和为男性所特有的权利和权力。在《中世纪骑士故事》中,马克·吐温就刻画了这样一个为权力而易装的女性易装者形象。

《中世纪骑士故事》以揭开一个年轻“男子”康拉德的秘密开始。故事发生在勃兰登堡州。克卢根斯坦的哥哥乌尔里奇是勃兰登堡勋爵,他们的父亲在临终前下令,如果乌尔里奇家没有男裔,而克卢根斯坦家能诞下男裔,那么克卢根斯坦家的男孩就将获得继承权;如果两家都只诞下女孩,且乌尔里奇家的女孩能被证明是纯洁的,那么她将获得继承权;如果这个女孩不是纯洁的,而克卢根斯坦家的女孩能被证明是纯洁的,后者将获得继承权。于是,克卢根斯坦和妻子就开始热忱地祈祷,希望能得到一个儿Open Access

吴君,郭晶晶

子。然而他的祷告是徒劳的:他得到了一个女儿。克卢根斯坦陷入了绝望之中,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战利品即将从手中滑过。但是,因为乌尔里奇夫妇当时没有诞下任何后代,克卢根斯坦又有了希望,并开始了他的阴谋:由于婴儿出生在午夜,只有医生、护士和六个女仆知道她的性别,于是克卢根斯坦将这些人统统灭口,并将隐藏了真实性别身份的婴儿交给妻子的妹妹亲自抚养。就这样,康拉德被伪装成男孩,有望成为勃兰登堡州的继承人。在康拉德离家前往老勋爵家时,父亲才向已经成年的康拉德披露将她的真实性别身份隐藏起来的原因。

年轻的康拉德谦卑绅士,长相英俊,举止优雅,很快就赢得了老公爵的喜爱。在城堡里,所有的人都对“他”表示称赞,赞美“他”于审判中显露的智慧,赞美“他”于判决中体现的仁慈,赞美“他”在工作中表现的谦逊。可以说,完全按照培养男孩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康拉德,不仅得以进入男性领域,承担男人的角色,还取得了像男人一样的成就,而所有这些对于持女性身份的康拉德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一个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社会角色:父权制文化传统要求女性做一个家中天使(angel in home),纯洁美丽,忙于家庭琐事,毋庸说获得财产继承权,甚至不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康拉德通过易装打破了这一传统,因为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就服装与性别身份的关系而言,服装的改变除了意味着外观上的改变,更是意味着性别身份的改变、享有权利的改变及权力关系的改变。通过易装,康拉德获得了男性身份,也获得了男性身份所象征的权利,不仅享有继承权,还获得了掌管和统治国家的权力。因为支撑表层服饰秩序的是其背后不可撼动的性别秩序[1] (p. 70),所以,从表层上看,康拉德的易装行为是对性别服饰规范的挑战,从深层次上看,其易装行为是对父权文化制度下性别秩序和权利秩序的挑战。

3. 易装癖

张卫东认为易装“主要是出于两种动机,一个是文化综合动机,指的是冲破禁忌的文化利益或为达到某种目的滑入异性社区;另一个是易性癖患者的社会性别选择动机,指的是个体在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矛盾的情况下,伪装生理性别的行为”[2] (p. 90)。如果说《中世纪骑士故事》中康拉德的易装动机属于前者,那么《沃平来的爱丽丝》中主人公的易装动机源于后者。马克·吐温在《沃平来的爱丽丝》中讲述了一个男性易装癖爱丽丝的故事。不同于康拉德为了获得明确利益的目的性易装,爱丽丝的易装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癖好。

在故事的开头,叙述者说明自己所讲述的是一个从好友杰克逊那里听来的故事,接着便以杰克逊的口吻开始了讲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女仆”,“她”于某年年初出现在“我”家中,并宣称自己来自伦敦一个叫沃平的小镇,“她”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爱丽丝热情善良,欢快活泼,性格幽默,很快就融入了集体之中,孩子们喜欢“她”,其他的仆人们都热爱“她”,甚至连“我”也为爱丽丝的到来感到欣慰。转而,“我”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爱丽丝其实是一个男人,他在这个集体中生活了七个月半却丝毫未引起怀疑!那么爱丽丝究竟是如何逃过大家的法眼的呢?起初,男仆乔治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洋洋得意,他推测爱丽丝是一个女人,“她”经常趁别人不注意、在其他人外出的时候穿上男人们的衣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喝酒的时候就溜出去喝上一点儿,还因此导致大家误以为家里发生了“盗窃”事件。在接受“我”和乔治的审问的时候,爱丽丝穿着一件白色的夏装,领口处系着一条粉红色的丝带,腰间也束着一条粉红的丝带,看上去是那么整洁、美丽、迷人、娇羞,以至于“我”也差点相信了乔治的推测。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乔治告诉“我”,远非女扮男装,爱丽丝根本就是个男人!在事后回想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爱丽丝也是戴着帽子,束着飘扬的发带,穿着飘逸的长裙,看上去像一个“美丽、娇羞、美丽的年轻姑娘”[3] (p. 84)。读者可以看出,哪怕回想起来,人物叙述者也很难做到将脑海里的这个人称之为“他”而不是“她”,在这里,杰克逊可能是在暗示爱丽丝身

吴君,郭晶晶

上的女性气质原本就根植于他的性情之中。杰克逊拒不承认爱丽丝的真实性别没有被识别出来是因为人们愚笨,而是因为爱丽丝身上流露出的女性气质是内在的、固有的,所以他才能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实现自由的性别身份转换,而且这种转换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毫不费力的。故事最后,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和热爱戏剧性的心理,爱丽丝还“导演”了一部极具戏剧性的闹剧:“她”污蔑木匠乔金森玷污了自己的清白,然后想办法和“我”串通起来,逼迫乔金森和“她”结婚,在婚礼结束后却又告诉大家他其实是一个男人。从这一场由性别引发的闹剧中,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对作为传统家长制代表的杰克逊和对所谓性别身份的批判和讽刺。

4. 为逃避死亡威胁易装

不同于康拉德为了追求权力易装,也不同于爱丽丝出于个人癖好易装,南希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威胁而易装。《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讲述了南希·杰克逊给哥哥报仇后为了逃脱法律制裁而易装为男性亡命天涯的故事。像《中世纪骑士故事》中女扮男装的康拉德一样,南希也实现了完美的性别身份转换。

故事中的南希在给哥哥报仇之后逃跑,小镇对之进行了长达七小时的全面搜捕,包括每一个农场及周围的建筑物,却一无所获,原因是谁也不会想到她藏进了“老相识”警员托马斯·弗朗家的厨房里!

南希向弗朗求助,是因为她知道弗朗是唯一的目击证人,而且她和弗朗之间也有多年交情。但是弗朗宣称还有另外两位目击者,并且称南希是蓄意杀人,将被处以死刑。弗朗决定帮助南希逃跑,目的却在于使南希母女分离,让母女二人的生活更加艰辛、痛苦,因为南希的母亲当年在婚礼当天抛弃弗朗和别人结婚,他想以此发泄藏在心中多年的对南希母亲的仇恨。为了达到成功出逃的目的,也为了使南希的逃亡生活更加艰难,弗朗要求南希易装为男性,从此换上男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下男装或者暴露自己的真实性别身份。南希因为担心自己被处刑后留下年迈的母亲在世上孤苦无依,而活着至少能给母亲一个心理安慰,就答应了弗朗的要求,于是后者开始了把她变成一个小伙子的工作。首先,她穿上弗朗为她准备的男装;她的头发被剪掉了,外形上变成了一个小伙子;她每天练习像男人一样走路。“你每天都要练习,我会帮你的。过些时候,在你能够完全不出差错,走路和行为举止都能够像一个男人那样的时候,而且死刑风暴也刮过以后,我就在某个夜晚送你离开这里,直到看到你安全越过边界线上路,你要称自己为罗伯特·芬雷。”[3] (p. 112)就这样,当镇上的风声减弱一些的时候,南希偷偷离开小镇,踏上了自己的逃亡之路,她成功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别身份,并成为威尔逊家中的一员。在这一故事中,南希通过严格操练,习得男性的行为举止,并从此瞒天过海,体现了性别具有操演性(performativity)。事实上,不仅是南希的易装,以上三个易装故事都体现了性别的操演性:通过重复操演(performance),性别身份得以形成或者转换。

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先天的、自然的,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男女在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它决定了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男性勇猛、具有攻击性,女性温柔、具有母性;男性理性客观,女性感性主观。这种性别观念还影响了性别角色,如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可以参与社会活动,享有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管控权力,女性则囿于家庭,相夫教子,扮演着贤良淑德体贴顺从的家庭妇女的角色。

不同于本质主义生理决定论所持的性别等级具有“自然性”的观点,性别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理论认为性别具有操演性。性别操演理论由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是“酷儿理论”(queer theory)中十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我们所谓的性别特质其实是社会规范不断作用于我们自身而形成的,是社会规范在我们身上不断重复和操演的结果[4] (p. 122)。根据性别操演理论,操演行为是构建性别的关键,并不存在独立于这些操演行为之外的“本体论”的身份,甚至连所谓的“生理性别”也是人为建构的,和社

吴君,郭晶晶

会性别一样,是“非自然的”[4](pp. 125-128)。从弗朗对南希的精心改造过程读者也可以看出操演的痕迹。在南希的男性身份建构过程中,除了服装和发型等外观上的变化,还有相当重要的一步在于操演,也就是对业已形成的男性行为规范,包括步态、语言、谈吐等的练习和重复,她的性别身份就在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和不断重复中形成。同样,康拉德所接受的男孩的培养教育模式,爱丽丝加以利用的女性装饰,这些都是性别操演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构建新的性别身份不可或缺的一步,而业已形成的性别身份传统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性别规约的不断重复和操演得以维系下去。

5. 易装与同性婚姻

在以上三个故事中,马克·吐温刻画了因为不同原因易装的易装者形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变化的认同。然而,读者可以注意到,马克·吐温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并不总是完全积极的,不论是从人物刻画还是从情节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所持的消极保守态度。例如,在情节安排上,康拉德的易装并不是自主为之,而是源于父亲的压力。为了夺得爵位继承权所象征的财产和权力,刚出生的康拉德的真实性别身份被父亲隐藏起来,她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另外,她自己的意愿和父亲强加的意愿并不一致,在得知父亲隐瞒自己性别身份的原因时,康拉德用眼泪乞求父亲不要逼迫她,然而处于父权制度文化中的她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事实上,康拉德的坚强外表和男性长袍下隐藏着一个脆弱的女性康拉德,充满了恐惧、悲伤、沮丧、痛苦和绝望。

同样,南希的易装也是源于外在压力,主要是死亡的压力。南希因为替哥哥报仇而杀了人,是要接受法律制裁的。知道弗朗是现场目击证人,南希便向其求助,但是,为了宣泄心中对南希母亲的仇恨,弗朗不但恐吓南希,还以死刑相要挟。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独自在世上孤苦无依,为了不让母亲心碎,南希只能接受弗朗的要求,从此易装为男性并开始亡命天涯的生活。弗朗可以看成是父权制度下传统家长的代表。而且读者可以看到,和传统男性体格形成对比,南希对轻便的活计心灵手巧,应付自如,在力气活儿面前却力不从心;南希倾向于悲伤,总是显露出一种忧伤的气质,威尔逊先生还因此抱怨过“他”多愁善感,缺少一种男性的阳刚之气。马克·吐温的这些描写突出了女性在体力和性格上的缺陷,和本质主义性别观念中对男女气质差异、分工差异的观念不谋而合,并没有跳出传统思维方式。

虽然《沃平来的爱丽丝》中爱丽丝的易装完全是出于个人癖好,但是通过仔细的文本阅读,读者可以注意到作者试图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保持距离。这个故事起初以自传形式写成,记录了马克·吐温本人的现实生活经历,也就是当他及其全家居住在康乃狄格州的哈特福德的时候,读者现在所见故事版本里的爱丽丝和乔金森的现实原型来源于马克·吐温家里的英国女仆莉奇·威尔斯和她的机修工男友维尼·泰勒。该故事写于1887年,完成于1892年,但是到1897年,马克·吐温又对其进行了改动。首先,故事背景由现实生活中的康乃狄格州哈特福德置换成美国南部地区。第二,故事人物由莉奇·威尔斯和维尼·泰勒易名为爱丽丝和乔金森,而且莉奇在故事中的影子爱丽丝变成了男性。第三,这个故事最初由第一人称视角写成,后来马克·吐温将其叙述者改为杰克逊先生,整个故事通过杰克逊的口吻讲述。以上几点都能体现马克·吐温试图与这个话题保持距离。这是因为,这些故事不仅涉及到性别身份观念,还涉及到同性婚姻问题。

在《中世纪骑士故事》中,失身的伯爵之女康斯坦斯为了逃脱罪名,转而向康拉德示爱,却遭到后者的拒绝。在康斯坦斯接受康拉德审判的当日,为了报复康拉德,她竟然当众宣布那个夺走她的贞洁的人就是康拉德,也因此使康拉德陷入了困境: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康拉德只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别身份;而律法规定,任何在被正式加冕之前坐上公爵之位的女人都将被处死。因为马克·吐温无法解决这个困境,故事也就此结束。但是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除了以上两种选择以外还存在第三种选择,既能让康拉德保持自己的性别身份又能保住性命,那就是让她接受康斯坦斯的指认,但是毫无疑问这样一来人物

吴君,郭晶晶

就会陷入另一个麻烦之中,即同性婚姻。

凯西同样面临着由易装带来的同性婚姻问题的困扰。在弗朗的帮助下成功逃跑的凯西来到威尔逊家,并很快赢得了威尔逊一家人的好感。威尔逊有一个女儿叫凯瑟琳,她生活放荡、道德缺乏,她和所有的男人调情,然后又抛弃他们,并以此为乐。终于有一次,凯瑟琳陷入了爱情之中,但是这一次她却被欺骗和抛弃了,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报复所有的男人。所以,当凯西到来之后,她以各种姿态勾引凯西,然而凯西却不为所动。当所有的努力都被证明是徒劳的以后,凯瑟琳设下陷阱,污蔑凯西玷污了她。这样一来,凯西面临着和康拉德一样的困境:要么公布真实身份,要么接受死刑,又或者,接受康斯坦斯的指认,和她结婚。故事的最后,凯西和凯瑟琳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小孩。看到故事结局的读者可能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故事结局不仅具有戏剧性而且荒诞:两个女人怎么可能结婚生子呢?但是,细细看来,读者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所在:这个孩子的存在对于凯西来说既能掩人耳目,部分解决同性婚姻问题,又能继续掩饰自己的性别身份,解除死亡威胁,因而不失为一个好的安排。至于孩子的父亲是谁,读者可以自由展开遐想。至于爱丽丝,他虽然是出于恶作剧而导演了一场闹剧,并在婚礼结束后揭示了自己的真实性别身份,但是这场闹剧本身也涉及到了同性婚姻。所以,无论是康拉德、爱丽丝还是凯西,最后都牵涉到同性婚姻。因此,这些易装故事不仅是对美国社会性别观念变化的反映,由易装引起的同性婚姻问题也是对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同性恋、同性婚姻问题的影射。

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美国社会中女性角色和女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大生产减轻了家庭女性的负担,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劳务中解放出来。大量的年轻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许多职业女性。这一时期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机会增多,接受教育的人数不断上升,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女性摆脱婚姻家庭的束缚,积极走出家门。据调查,十九世纪末,运动装等宽松轻便的服装取代了传统的束身裙装,以往属于男性的活动领域,如骑自行车、高尔夫球等活动场所女性人数逐步增加[5] (p. 131)。

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批“新女性”,她们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中上层妇女,经济独立,思想自由。然而,随着新女性、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来的还有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由于观念的变化,加之物质消费文化的影响,部分女性开始抽烟、喝酒、化浓妆,出入廉价影剧院,受廉价文学作品影响,追求感官刺激,被认为是堕落的乃至道德败坏。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美国社会离婚率也不断上升,恋爱自由和离婚自由等观念被认为影响了美国社会稳定,是极端个人主义和道德败坏的[5] (p. 133)。实际上,虽然这一时期部分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但只是在社会允许范围内、为社会所能容忍的有限的自由,女性仍然是父权文化下男性的附属品,受道德传统、社会规约的束缚。

另一方面,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存在相当普遍的同性关系问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中出现了大批全国性妇女组织,大量妇女加入到组织中去,关注社会问题,改善提高自身,也扩大了社交范围,开扩了眼界。同时,通过这些组织和群体活动,妇女之间联系加强,结成亲密关系,其中一部分甚至发展成同性恋关系。可以说,当时社会中的同性恋问题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马克·吐温的女儿苏珊和同学路易斯之间就发生过这种亲密关系。在故事集《南希·杰克逊娶了凯特·威尔逊》的编者前言中,库利(John Cooley)认为,这个故事可能反映了苏珊和她的大学同学路易斯·布劳内尔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带给吐温的心灵困扰[3] (p. 105)。因此,读者可以了解到作品中反映的对性别观念变化持保守态度的社会现实原因,无论是社会对新时代女性的保守态度还是对美国社会中同性关系问题的态度都会影响作者的创作。

6. 总结

作为一种叙事元素,易装可以被用作一种情节装置,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以此加强作品的

吴君,郭晶晶

戏剧效果。同时,易装还可以作为一种文本策略,具有超越戏剧效果之外的深层含义。在他的短篇小说中,马克吐温创造了许多易装者形象,这些形象打破了性别的二元对立模式,突出了性别身份的操演性,解构了传统性别观念,这些易装故事既是作者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变化的反映,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正如库利所说,马克·吐温是时代的产物,一方面,和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一样,马克·吐温努力去接受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他又对十九世纪末女性在追求更大独立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持保留态度[3] (p. 12)。

参考文献

[1]汤晓燕. 易装、性别与权力——略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亚马逊女战士”服饰[J]. 史学理论研究, 2015(4): 65-76,

159.

[2]张卫东. 西方文论关键词: 身份伪装叙事[J]. 外国文学, 2017(4): 86-95.

[3]Twain, M. (2001) How Nancy Jackson Married Kate Wilson and Other Tales of Rebellious Girls and Daring Young

Wome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incoln and London.

[4]都岚岚. 西方文论关键词: 性别操演理论[J]. 外国文学, 2011(5): 122-128.

[5]张聪.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走向社会的动因和问题[J]. 美国研究, 1993(3): 5-6, 130-147.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5258,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wls@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385646.html,

马克_吐温_从幽默到讽刺_英文2

Mark Twain:from humor to satire Abstract:Mark Twain, a mastermind of humor and realism, is seen as a giant in world literature. His humor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following men of letters; critics also attache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it and put forwar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However,humor could no more be found in Twain's later works. On the contrary, it was replaced by bitter satire. Why did Twain change his writing style as well his attitude towards life?What was the cause of this sharp conversion? Focusing on these questions,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basic elements which affected Twain from social influence and personal encounters respectively, aiming at offering rational analysis of this shift as well as making Twain's works readily understood. I Introduction Mark Twain, the pseudonym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is the foreruner and Reputed realist in the arena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cause of his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 literary critics spoke highly of his achievements. For instance, these venerable titles‖the Lincoln of American literarure‖,‖the true father of our national literature ,‖‖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 are used to highlight his pinnacles in literature. His faithful disciple, Ernest Heming way, more over, onve put it, ―all modern literature comes from one book by Mark Twain ,called Huck lebury Finn..‖ As far as a literatry giant is concerned, Twain was remembered by men of letters firstly as a mastermind of hunmor and then as bitter satiric writer. In other words, Twain in his writing career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being cheerful and optimistic to despairing and pessimistic But what cause his shift from humor to satir? Personally, both social influence and personal encounters play critical roles in changing his writing from humor to satire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life as well ⅡSocial influences Both the American Civil war( happened in 1861 and lasted till1865) and the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ar greatly affected Twain‘s writing style. Mark Twain was born in Florida, Missouri, on30 November In 1835,into a lawyer family.With the advent of

中学生必读的30部短篇小说

中学生必读的30部短篇小说 《黑奴吁天录》斯陀夫人 《飘》玛格丽特·密契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 《战地钟声》厄纳斯特·海明威 《红字》纳撒尼尔·霍桑 《最后的一叶》欧·亨利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玩偶之家》易卜生(挪威)《变形记》卡夫卡(捷克)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希腊) 《女性的和平》阿里斯托芬(希腊)

《神曲》但丁·阿里及艾力(意大利) 《唐·吉诃德》米盖尔·塞万提斯(西班牙)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德) 《静静的顿河》米哈依尔·亚历山大·萧洛霍夫(苏联)《牛虻》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爱尔兰) 《百年孤独》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当代英雄》莱蒙托夫 《安娜·卡列妮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复活》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战争与和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茶花女》小仲马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 《基度山恩仇记》亚历山大·仲马 《伪君子》莫里哀 《红与黑》斯汤达 《卡门》梅里美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寻求失去的时代》马修·普鲁斯特

《列那狐的故事》吉罗夫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狄福《呼啸山庄》爱米莉·勃朗特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人性的枷锁》萨乌希德·毛姆《失乐园》约翰·弥尔顿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2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3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4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 5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6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7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8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9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0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11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2 A Comparative Study o 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3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14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16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 17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18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 19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 20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21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22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Love in E.M. Forster’s A Room with a View 23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 24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 25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 26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 27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28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29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 30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31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3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33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34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35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36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37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38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9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40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41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他写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批判了当时的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表达他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他写的中短篇小说都十分幽默和讽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百万英镑》《狗的自述》《竞选州长》。 《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个美国穷小子亨利的一次奇遇,他被两位英国富翁选中,给了他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支票,看他在一个月中是否被捕坐牢,一个月后,亨利不仅没有坐牢,还有了爱人,并挣到许多钱。虽然小说很短,但充分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在亨利刚得到那张百万支票时,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吃饭、买衣服,老板和员工看他穿着破烂,都看不起他,给他提供残羹剩菜和别人不要的衣服,当他向老板和员工拿出那张百万支票时,一脸吃惊,对亨利的态度简直是一百八十度转变,员工都十分热情的给他端上最好的菜,衣店的老板亲自给他测量,量身打造最合适最好的衣服,充分讽刺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揭露那些势利小人,见钱眼开、阿谀奉承的丑陋面容。一张支票让他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让他从流浪汉成为一个名声远扬、权力极高的的人,后来一个贵人把他的支票藏了起来,当时亨利的股票大跌,人们开始怀疑他是否有支票,亨利无

法拿出支票,众人纷纷来拆他的台,骂他是骗子,把他的衣服收走,当亨利拿出支票时,众人又纷纷讨好亨利,亨利失去的又全都回来了,真是讽刺,不管如何爱钱都不能丢掉做人最基本的人性,更不能抛弃自己的道德与良知,毕竟金钱也不是万能的。 《狗的自述》中马克·吐温以狗为第一人称,手法独特,写出了狗的真诚,对世界的感恩来讽刺当时的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我”和新主人之间的故事,“我”救了主人的小宝贝,可断了一只脚,因为主人是一个科学家,某天他用我的“宝宝”来做实验,后来“宝宝”死了,仆人把他埋到那颗“我”最喜欢的树下,而“我”却一直在期待“宝宝”再次长出来,可“我”没有等到,直到“我”死去的时候也没有等到。这篇小说把狗的天真善良与主人的是非不分、恩将仇报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当时人类为了一点小事就猎杀动物的现象。 《竞选州长》中马克·吐温以写喜剧的手法,叙述“我”在竞选州长中一败涂地的悲惨事件,而“我”的对手之所以能够战胜我,是因为他们善于诽谤造谣,读后感巧妙利用新闻媒介,他们本应该公平公正的报道新闻,但实际上他们却成为了政客们夺取政治功利的工具,这是马克·吐温对黑暗的社会的讽刺,读完故事后喜剧般的故事背后却是辛酸的苦涩。 马克·吐温的小说十分幽默,不但意义深刻,而且通俗易懂,他用恰到好处的叙述,描写原本就荒诞不经滑稽古怪的现状,《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里面都是经典作品,让我了解到这位幽默大师的艺术风格和当时美国社会的现状,这是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作者:卢亚

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特点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既充满幽默诙谐的情趣,又有着严肃而深刻的思想涵,从而将幽默与讽刺熔炼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鉴于马克·吐温的重要影响,研究其幽默讽刺艺术的资料甚多,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同样的、足够的重视,而是往往将两者分裂开来,忽视了幽默与讽刺在他作品中的紧密关联。本文在借鉴既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给予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和讽刺艺术平等的地位,并将两者有机整合于同一个话语系统中,这种尝试对于今后有关马克·吐温的创作艺术研究尤其是幽默讽刺艺术的研究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文章通过分析和评述马克·吐温的诸多作品,探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的共通特点——漫画式的夸和荒诞、凸显矛盾和差异的对比手法以及口语化和善用反语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些特点具体阐述马克·吐温幽默艺术与讽刺艺术的高度凝练和有机统一。在这样的艺术风格和追求中,我们看到,马克·吐温实现了自己“要做生活的导师”这一创作理想,同时他的幽默讽刺艺术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幽默讽刺荒诞夸对比口语化

ABSTRACT Mark Twain is a famous American writer of humor and irony, and his novels filled with both humor and taste, and has a serious and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which will humor and satire as a smelting furnace, forming a unique style of humor and irony. Given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art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their humor and irony are many, but are more or less there is a flaw, it is not given Mark Twain's humor and satire art. Similarly, adequate attention but often the two split off, ignoring the humor and satire in his works in the closely related. In this paper,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data, inventive, giving Mark Twain's humor, satirical art and equality,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oth systems in the same discourse,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Mark Twain lot works delve into the art of his humor and iro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 comic exaggeration and absurdity, highlight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spoken and ironic style. Through research, we see that in such a pursuit of art, Mark Twain implements its own "do life mentor" ideal. Keywords:Humor and irony absurd exaggeration contrast colloquial

《马克吐温》的读书报告

关于“马克·吐温”的读书报告(秦果)2008-03-15 14:39 马克·吐温生活时代的背景: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经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俄国长期受异族侵凌,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十七世纪后半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深入农村,扩大海外贸易。部分贵族从封建剥削转到工商业经营,形成了“新贵族”这一阶层。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打着宗教的旗帜,利用农民运动,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但他们害怕群众进一步的革命要求,很快就和封建势力妥协,导致了王权复辟。法国在十六世纪末年结束胡格诺战争,得到喘息机会,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欣欣向荣。它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如英国那样快,但走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最前面。法国的王权保证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重商主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对王权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十七世纪是这两个阶级

势均力敌、互相利用的时期。 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MarkTwain l835~1910)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19世

马克吐温的幽默

例子 马克吐温与一位夫人对坐,他对她说:“你真漂亮!”那位夫人高傲地说:“可惜我是在无法同样地赞美你。”而马克吐温毫不介意地说:“没有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句谎话。” 有位舞女给马克.土温写信,说要嫁给马克吐温,"如果我们的后代有我的容貌,你的头脑,多好啊!"可马克吐温回信,说:"如果是你的头脑,我的容貌呢?" 书与割草机 有一回,马克·吐温向领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 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用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1.马克.吐温的生平简介:美国伟大的文学巨匠,被H.L.满肯称之为"我们民族文学之父",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和"密西西比河上"(1883)的发表,塑造 了世人对美国的新看法,他更为广泛地应用民间幽默来创作严肃的文学作品,这一点以前任何作家是不可比拟的. 2.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对方言的灵活运用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字口语化,简明 直接,句子结构简单朴实,甚至不合乎语法规则,属于典型的口头语言,他巧妙地应用口语来描述故事人物的日常生活,另外,他的故事人物,限定于特定历史时期与 特定区域,操持着浓重的方言,使他的乡土特色更为真实. 3.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马克.吐温的幽默是非常有名的,他的大多数作品情调诙 谐滑稽,包含有一些生活笑话,喜剧情节,睿智的品论等,甚至一些实际上荒诞不经的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味.因曾作过记者,他同时也成了有趣机智的美国人的公 众偶像,报纸上到处都刊登有他那双关诙谐,玩世不恭的文章,而他的幽默均以双 关诙谐,极度夸张,重复陡落的特点代替拙劣的描述和漫骂,以一种艺术的风格抨 击社会不公平现象,讽刺浪漫主义的腐败. 参考资料:英美文学选读 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第一,他在美国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了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大都天真、老实,思想单纯,什么事情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例如《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现洋》中的艾送喜,《关于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中的小秘书,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实现中处处碰壁,说明主人公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中含有讽喻。他在《自传》里总结他的经验:“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和一点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

鲁迅与马克吐温讽刺手法比较(英文)

Comparison On satire in Luxun’s and Mark Twain’s Works HUANGHE S&T COLLEG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U ZHAN JUN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周战军) Abstract:Liv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th-20th century, Lu Xun and Mark Twain are two great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velists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m are masters of writing in satire.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satire and ha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ir influence is still far-reaching. Key Words: comparison; satire; direct satire; roundabout satire I. Purpose of the thesis Both Lu Xun and Mark Twain are masters of satire and contribute a lot to Chinese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They had great influence upon writers after them, especially for their writing vehicles—satire. So far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Lu Xun’s satire or Mark Twain’s satire.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made on the comparison of Lu Xun’s satire and Mark Twain’s satire. This is one of the reas ons why I’m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For other reasons, they had a large number of similarities: Lu Xun was the penname of Zhou Shuren; Mark Twain, pseudonym of Samuel Clemens. The life span of the two writers covered nearly the same age, Lu Xun was born in 1881, and died in 1936; while Mark Twain lived from 1835 to 1910. Meanwhile, Lu Xun was the founder of modern Baihua; while Mark Twai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American Colloquialism. Both Baihua and Colloquialism are milestones in literatu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I’d like writing this is that I appreciate Lu Xun and Mark Twain’s prominent satire. S ome experts had analyzed Mark Twain’s satire, they pointed out that Mark Twain mixed humor with satire. Some scholars even argued th at Mark Twain’s writing style was transferred from humor to satire. Still, othe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u Xun described the psychology and performance of characters to criticize the unawake people. In this thesis, I want to make a comparison on Lu Xun’s satire and Mark Twain’s satire,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yle of their satire. In order to finish this job, some books are helpful, such as Lu Xun’s Kong Yiji, The True Story of Ah Q, The Medicine,Mark Twain’s 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ry, 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Meanwhile, some writer’s views about Lu Xun and Mark Twain’s satire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such as Li Chuanpen, his article “On Lu Xun’s satire” argues that Lu Xun made full use of people’s appearance, ps ychology and action to criticize people’s apathy. [1] He gives us an example―Kong Yiji’s words and clothings. Y e Mang, “On the Satire of Lun Xun’s Novel”, published in June 15th 2007, points out i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Lu Xun used Ah Q’s view to satirize the people’s indifference.Wei Desan, “On the Satire of Mark Twain” argues that Mark Twain made full use of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ots and humorous words to criticize the evil. [2]He Dongyan, “On Mark Twain’s Humor” points out Mark Twain mixed humor and satire to satirize the injustice. [3]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arison on Lu Xun’s and Mark Twain’s satire,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ir satire. This paper falls into 3 sections: section one is to tell the purpose of this writing; section two is about the comparison on the style of their satire; section three i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u Xun and Mark Twain’s satire.

《马克.吐温小说集》有感

来自马克.吐温的思绪 没有上帝 没有宇宙 没有人类 也没有尘世的其他生命 没有天堂也不存在地狱 那是一场飘忽的梦 一场荒诞阴森遥不可及的梦 除了你存在外 没有任何东西是实存之物 可你不过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意念 一个漂泊的精灵 一个没有结果的游魂 一个无所依托的幽灵 孤苦伶仃的游荡在这永恒的虚无之中 看的书越多,我们的思考就会越多,因为看着看着,我们就会找到一本讲诉自己人生的,或许不完全相同,至少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从来没有在书中寻找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境,只是在苦苦追寻能刺激我神经的感觉,也许那种感觉是共愤,也许是同乐,也或许是自我心理安慰,甚至是自我宣泄……但不容置疑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充满快乐和期待的,就好像闲暇时刻细细品读的《高老头》,一面希望快点看到结尾,因为怀着猜想结局的心情难以平静;一面又怕看到结尾,因为怕这个故事在意犹未尽的时刻画上句号。 我喜欢马克.吐温,那种喜欢就像抽鸦片的人爱上大麻一样,欲罢不能,而且越发的喜欢,因为那种毒已经深深地融在了骨髓里。我喜欢马克.吐温,喜欢他的犀利,喜欢他的睿智,喜欢他的露骨,喜欢他的暗讽,喜欢他的“指桑骂槐”,喜欢他那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气概,还喜欢他那种“我用语言与浑浑社会斗到底”的决心,还喜欢……是的,对马克.吐温的喜欢理由道不尽,而不是说不出。模模糊糊地记得那是怎样开始喜欢上马克.吐温的作品的,仅仅是高中教材的一篇课文,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马克.吐温的小说。 这个集“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于一身的“美国文坛巨子”,将他的智慧和犀利转化为成一篇篇讽刺小说,以明喻暗讽的方式成就了他不可撼动的文学之位。海伦.凯勒说:“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他而来。”他的伟大在于他始终怀有一颗正义的心,不追求哗众取宠,他说:“不能一味逗乐,而有更高的理想。”所以他的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和讽刺。 我想知道那些灵感究竟来自何处,我想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已经将社会中那充满矛盾的父爱展示得淋漓尽致,《高老头》时而让人沉浸在伏盖公寓那七嘴八舌的小市井生活中,虽然带着点小小的讽刺和嫉妒,但毕竟算和谐,时而让人为贵族太太们的唇枪舌剑而唏嘘不已。我想在浑浊的市井生活中永远凸显不了父爱的伟大,就好像如果仅仅将高老头放在伏盖公寓的闲聊中,我想他只是我们眼中一个吝啬而毫不起眼的小老头,我以为大学生欧也纳最终会在这个颠倒而繁华的纽约生活中迷失自己。然而我是错了,我忘了再浑浊的社会也需要

从马克·吐温的小说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

【摘要】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不仅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也助推了美国文学挣脱欧洲文学的枷锁,从独立走向成熟。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马克?吐温的作品囊括了美国本土文学的绝大部分特点,除了地道的本土作家、本土气息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最可以反映美国本土文学独特色彩的就是其语言特点。文章以马克?吐温的小说为例,从现实的故事背景、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美国本土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马克?吐温;美国本土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56-02 美国本土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伴随其发展,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独立并走出了欧洲文学的阴影。所谓美国本土文学,是以本土的语言风格描绘本土的人物、故事为特点的文学作品。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文学生命的美国本土文学作者。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说独立的美国文学始于美国本土文学,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本土文学始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通过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将美国本土文学推向高潮,将民族标签印于美国文学作品之上,使曾经被欧洲传统文学压抑和排斥的美国文学不仅翻身独立,而且日渐繁荣。贯穿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本土文化、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都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色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这些本土的文学色彩随处可见。马克?吐温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轻松幽默的方言俚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国故事,描绘原汁原味的美国乡土风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 一、现实的故事背景 美国文学的独立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全国统一趋势是自主文学得以发展的外部力量,美国作家们希望本国的文化得到认同的渴望是内在努力。长期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被压迫的不只是美国文学,还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的独立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自由。美国本土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虚构人物架空历史,而是追求还原本真,以纯粹的美国风格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源泉,这种创作风格的作品表现的更加具有贴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实的时代背景。马克?吐温的小说都是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为故事主线,他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间节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书中描绘了战争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国村庄的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马克?吐温的童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又细化出具体的故事背景,南北战争前黑人还被奴役,闭塞的美国南部以及那里沉闷的生活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在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最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竞选州长》。虽然同样是以南北战争为时间点,但这部作品是以战争后统一的美国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美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宣扬民主、平等,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虚伪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竞选成为荒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竞选州长》整个故事的开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本土色彩的文学除了真实本土的故事背景,还要有接地气的故事内容。独立后的美国文学大胆的讲述美国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纯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与狭隘,无论好坏,都是最贴近美国人的故事。仍以马克?吐温的三部曲为例,这是一系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条河是美国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庄是美国最普通的村庄,那里发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样触碰到了多数美国人的记忆。而《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缩影,在那个狂热拜金的时代下,不只是马克?吐温头脑发热迷失于财利的诱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国人会在故事中看见自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

第九课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 (节选) 诺埃尔?格罗夫 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马克?吐温是位伟大作家,他描写了哈克?费恩永恒的童年时代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和汤姆?索亚在漫长的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的确,这位美国最受人喜爱的作家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浪漫气质及幽默笔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我发现还有另一个不同的马克?吐温——一个由于深受人生悲剧的打击而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马克?吐温,一个为人类品质上的弱点而忧心忡忡、明显地看到前途是一片黑暗的人。 印刷工、领航员、邦联游击队员、淘金者、耽于幻想的乐天派、语言尖刻的讽刺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一生之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迹美国各地,体验着美国的新生活,尔后便以作家和演说家的身分将他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介绍给全世界。他的笔名取自他在蒸汽船上做工时听到的报告水深为两口寻(12英尺)——意即可以通航的信号语。他的作品中有二十几部至今仍在印行,其外文译本仍在世界各地拥有读者,由此可见他的享誉程度。 在马克?吐温青年时代,美国的地理中心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而密西西比河是这个年轻国家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龙骨船、平底船和大木筏载运着最重要的商品。木材、玉米、烟草、小麦和皮货通过这些运载工具顺流而下,运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区,而砂糖、糖浆、棉花和威士忌酒等货物则被运送到北方。在19世纪50年代,西部领土开发高潮到来之前,辽阔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占美国已开发领土的四分之三。 1857年,少年马克?吐温作为蒸汽船上的一名小领航员踏人了这片天地。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接触到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物,看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干世界。他完全地投身到这种生活之中,经常在操舵室里听着人们谈论民间争斗、海盗抢劫、私刑案件、游医卖药以及河边的一些化外民居的故事。所有这一切,连同他那像留声机般准确可靠的记忆所吸收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后来都有机会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再现。 蒸汽船的甲板上不仅挤满了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而且也载着一些娼妓、赌棍和歹徒等社会渣滓。从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马克?吐温敏锐地认识了人类,认识了人们的言与行之间的差距。他在蒸汽船上工作的四年半时间是他真正接受教育的开端,而且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到了晚年,马克?吐温还声言是密西西比河使他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性。这种生活体验对他的全部创作都起了促进作用,然而他描写得最为成功的还是那些密西西比河上的人物。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社会上对汽船领航员的需求日渐减少,而内战的爆发又阻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时,马克?吐温便离开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他在南方邦联游击队的一支杂牌队伍里当了两个星期的兵。那支队伍想方设法避免与敌军交战。在确信“我比发明撤退的人更精通撤退”之后,马克?吐温离开了那支队伍。 他乘驿站马车来到西部,在内华达州的华苏地区受到当时正流行的淘金热的诱惑。同那只有既幸运而又锲而不舍的追求者才能取得的巨大财富三心二意地打了八个月交道之后,他遭到了失败。在破产和灰心之余,他接受了为弗吉尼亚市《领土开发报》当记者的工作,这一行动将获得文学界永久的感激。 自从他因淘金失败而感到心灰意冷之后,马克?吐温便开始努力博取作为一名报社记者和幽默作家的地区性声望。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当然不能使他像淘金成功者一样立成巨富,但在挣钱方面他的笔杆却比他的锄镐要有效得多。1864年春季,在他加盟《领土开发报》还不足两年之时,他又乘驿站马车前往旧金山,那儿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有前途的年轻作家成长

2020春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课后作业及答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奇的妈妈萨契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奇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游广阔,威廉·迪

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写作风格:熔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名著内容简介】 汤姆幼年丧母,由阿姨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阿姨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时期。庞大的、机器轰鸣的工厂的出现,集体化的大生产组合以及大刀阔斧的进取精神促使了美国工业的突飞猛进,使得以往平静而又无多少竞争的年代里蔚然成风的礼貌行为和道德涵养准则逐渐失去了栖身之地。因此,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温文尔雅的摒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南北战争,它像一种催化剂,在摧毁了奴隶制的同时,也加速了维多利亚社会结构的崩溃过程,把年轻人推进向传统宣战的潮流,使他们体内潜藏已久的被压抑的暴力进发出来,去摧毁那个不合时宜的19世纪社会。 马克·吐温就是在这个大历史背景下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缩影,使它脱离了一般庸俗的儿童回忆格调,让它充满了时代的活力。 【人物介绍】 汤姆·索亚 全名托马斯·索亚,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也足智多谋,他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埃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哈克贝利·费恩 圣彼得斯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个酒鬼,不会照顾哈克。但是哈克却心地纯良,他不受约束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寡妇收养。 波莉姨妈 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时戴个老花镜,但是看人的时候喜欢从镜框上看,不通过眼镜看人。对于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印第安·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