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学习迁移

第四章第三节 学习迁移
第四章第三节 学习迁移

第四章第三节学习迁移

一、选择题: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3.()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注:形式训练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把迁移看成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至今在欧美盛行了约200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

13.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1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15.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7.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注:“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8.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

A.有积极作用

B.有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9.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

B.媒体

C.认知结构

D.学习材料的特性

2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C.直接性动机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21.心理学上“水下击靶”的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3.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24.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加涅

25.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2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可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A.经验泛化作用

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

D.相同要素作用

28.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

A.负迁移

B.正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2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30.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 )。

A.学生的智力水平

B.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C.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D.学习的方法

3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奥苏贝尔

D.贾德

32.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33.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34.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35.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

36.温故知新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37.下面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38.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3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40.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是 ( )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41.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 (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2.“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43.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44.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45.正迁移可分为( )。

A.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B.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C.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D.顺向正迁移和逆向正迁移

4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47.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智力和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

48.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又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49.“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 )。

A.创造性

B.学会学习

C.学习迁移

D.学习动机

5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的(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性迁移

52.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特殊性迁移

53.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

A.顺应性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性迁移

54.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55.( )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

A.正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垂直迁移

56.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解析:定势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

D.态度与情感学习

E.气质迁移

2.迁移的种类有(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概念迁移与命题迁移

E.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 )。

A.由内向外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由外而内的迁移

D.自上而下的迁移

E.平行迁移

4.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概念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影响属于( )。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一般迁移

5.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认知结构说

E.关系转换说

6.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 )特性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A.清晰性

B.稳定性

C.包容性

D.概括性

E.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7.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克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B.材料特性

C.原有认知结构

D.教学途径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教学方法

10.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

E.水平迁移

11.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

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网络关系

E.交叉关系

12.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态度

13.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E.智力

三、判断题

1.迁移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错)

2.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错)

注: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3.演绎式学习属于自下而上的迁移。(错)

注: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4.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错)

5.迁移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经验的概括水平成反比例关系。(错)

6.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错)

7.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对)

8.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对)9.“举一反三”是负迁移。(错)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统计学第四章答案

五、计算题 1.某企业两个车间的工人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如下表: .. 从表中看,各个技术级别的工人劳动生产率(人均完成工时定额)都是A车间低于B车间,试问:为什么A车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又会高于B车间呢? 2.在某个核算年度内,两个建筑施工单位采购同一种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批量情况如下表。试分别计算两个施工单位的平均采购价格。并从平均数计算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两个施工单位的平均采购价格会有差别? .. 3.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 要求:(1)据资料估计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说明这两个平均数的具体分析意义。(2)利用上表资料,按居民户数加权计算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

(3)试考虑,上面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能否说明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一般水平?为什么? 4.某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的资料如下: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其原因。 5. 2004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6. 某学院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英语统考成绩如下表。要求:(1)分别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 (2)试比较说明,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哪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更大?你是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为什么? .. 7. 利用上题资料,试计算A班成绩分布的极差与平均差,并与标准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三者之间是何种数量关系。 8. 根据某城市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500户居民按年收入水平分组后,分别观察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整理得到如下的复合分组资料,试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考察变量,利用资料(即恩络尔系数)分别计算该变量的总方差,平均组内方差、组间方差,并验证三者之间的数量关式:

统计学第四章第三节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 10天 道森供应公司克拉克批发公司 5 0.5 4 0.4 9 10 11 工作日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作日数 集中趋势只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数据的离中趋势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 征。两者是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一对对立统一的代表值。 一、离散程度指标,又称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一)定义 就是总体各项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 (二)应用 1.主要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平均数的代表性与标志变动度的数值成反 比。 例如:有甲乙两组工人,人数都是5人。每人每日产量: 甲:5 20 45 85 95 乙:48 49 50 51 52 平均数 50 95-590 52-48 4 2.标志变动度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或协调性。

标志变动度小,就说明生产或经济活动各阶段变动幅度小,是均衡的协调的,反之,就是不均衡,不协调的。 二、测量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 (一)异众比率——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1 定义:异众比率,即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2 公式: Vr=(∑fi —fm)/ ∑fi =1—fm/ ∑fi ∑fi变量值的总频数, fm众数组的频数。 3作用:主要用于衡量众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 异众比率越大,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大,众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异众比率越小,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小,众数的代表性越好。 4 适用范围:测定分类数据(也可以是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饮料品牌频数 可口可乐 15 旭日升 11 百事可乐 9 汇源果汁 6 露露 9 合计 50 异众比率 解: Vr=(∑fi —fm)/ ∑fi =1—fm/ ∑fi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二)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xx 月xx 日 编辑人:钱建军 【学习目标】 (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 【学习重点】 (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 【学习内容】 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 ,因而, 和 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 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 较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 和成功机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的发展? (3)政治因素:由政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 ; 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二) 共2课时

起人口迁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探究突破】 【达标检测】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②⑤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阶段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自然生态环境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第五章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3.(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B.桑代克C.贾德D.格式塔心理学 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化说 1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化说 12.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化说 1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14.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统计学第四章答案及习题

五章平均、变异指标 (一)某厂09年A种车资料如下: 计算A种车平均每辆成本。 (二)某车间第一批产品的废品率为1%,第二批废品率为1.5%,第三批废品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5%,第二批占40%。试计算平均废品率。 (三)某车间工人日产量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该车间工人平均每人日产量。 (四)某厂从不同地区购进三批相同材料资料如下: 计算该厂购进该种材料的平均每公斤价格。 (五)某企业工人产量资料如下 (六)2009年9月甲、乙两市场商品价格、销售量和销售额资料如下:

试分别计算商品在两个市场平均每件的销售价格。 (七)某厂某车间工人产量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计算该车间工人平均每人日产量、标准差。 答案 (一)=f X x f ∑∑ =210×0.4+230×0.45+250×0.15 =225(元/辆) (二)χ = ∑ x ∑ f f =1%×35%+1.5%×40%+2%×25% = 1.45% (三)χ= ∑∑f f χ=(5×10+6×28+7×35+8×31+9×16)÷(10+28+35+31+16) =855/120=7.125(件) (四) 380004000022000= 10()3800040000220009.5 10 11 m X m x ∑++= =∑++元/公斤(10分) (五)200 20 36021201?+?+?= ? ∑??∑=X =)/(5.1200/300人件= (六)

(元/件) (元/件) (七) =(25×10﹢35×70﹢45×90﹢55×30)/(10﹢70﹢90﹢30) =42(公斤) 标准差σ = (公斤) 81.761200 12200)(2 === -∑∑f f x x 六章 动态数列 (一) 某企业09年二季度商品库存如下: 计算该企业二季度平均库存额。 (二)某商场2009年某些月分库存皮鞋资料如下: 计算该商场2009年皮鞋月平均库存量。 (三)某企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为250万元,若平均每年的发展速度为110%,那么到

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哪一个国家的子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呢?利比亚。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利比亚的视频 播放视频 成千上万利比亚人争先恐后逃离自己的祖国,去别的国家寻求庇护,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人口迁移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迁移就是一种改变居住地的现象。而这种居住地的改变应该是长期性或永久性的。也就是说要达到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为一年以上。而且人口迁移还应该跨越一定的行政边界。住所的行政区域发生改变。让我们一起来判断一下,这三个色块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那么从A1到B1和从A1到A2那个可能属于人口迁移呢? 现场调查: (过渡)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迁移现象呢?我想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故事 1、咱们班有没有家在煤矿的同学? 2、你的家人亲戚邻居中有没有人有迁居的经历? 3、你将来想到哪里去工作生活? 想到北京,想到上海,想到深圳,我发现大家想去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我祝大家的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但要记得理想的实现需要辛勤的汗水。 (过渡)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现象都属于人口迁移,我也找了一些人口流动的现象,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现象是不是人口迁移?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2、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3、外地教师在山东任教 4、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5、奥巴马访华 6、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7、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例 比如20世纪70年代时非洲就发生过大饥荒,造成数千万人背井离乡,远走他方。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他们迁移的原因 材料一:

认知结构范本

认知结构: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有潜在意义,两者结合而产生心理意义,或者说,是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学习的内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动作方式。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其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克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和工作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和心里的疲劳。 预防学习疲劳的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和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休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5,重视适当的营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角色应当具备的主要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的态度是承认他,了解他,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后果。原则参考:2,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养。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哦积极作用。3,对于破坏性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才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原有的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别差异。 试分析遗忘产生的主要原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遗忘:原因,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3,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克服: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渡学习6,记忆术,有坏境连结法,连锁法,数字文字变化法。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进行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

统计学第四章测试答案

第四章 1、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2、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 四分位数 D.平均数 4、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 四分位数 D.平均数 5、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 A.异众比率 B.离散系数 C.平均差 D.标准差 6、四分位差是() A.上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 B.下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 C.下四分位数加上四分位数 D.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的中间值 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8、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称为() A.极差 B.平均差 C.方差 D.标准差 9、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 A.标准分数 B.离散系数 C.方差 D.标准差 10、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平均差 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 D.等于2倍的标准差 11-15AABCA 11、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是3,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3个标准差 B. 比平均数低3个标准差 C.等于3倍的平均数 D.等于3倍的标准差 12、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3、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5、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2,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掌握另外一种外文;当学生在家里养成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或做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迁移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是可以迁移的。 对于迁移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爱屋及乌”、“熟能生巧”等等。 迁移与学习息息相关。人们通常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相同要素说: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当前后两种学习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前一种学习上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后一种学习上,使学习产生正迁移效果。相同要素即相同联结,学习迁移即相同要素的转移,因此,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相同联结说。 他所谓的相同联结,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与经验上的基本事实4个方面的相同联结;他进而解释所谓的相同要素,就其物质方面来说乃是共同的脑神经的联结。“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实验笼内刺激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它和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观念联想概念不同,人与动物均具有联结现象。 因而,桑代克把学习的相同要素看成是相同的联结,含义是比较广泛的,他把联结概念推广到人类心理上,认为人和动物的联结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已,学习的迁移过程只不过是把已有的联结简单地转移于新情境的结果,这样就把学习问题引向简单化的一种机械主义观点上。 概括说: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关键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着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从而使学习迁移的范围大为扩大。需要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广泛概括,从而发现导致学习迁移发生的一般原理的原则。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例子: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W.苛勒曾用母鸡和一个三岁孩子作实验,先使实验对象对深灰纸与浅灰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纸发生食物反射,对浅灰纸不发生食物反

湘教版必修二1.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遵化市堡子店中学吴英飞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 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 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精心整理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答案】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主要有: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即迁移越容易。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经验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 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简 言之,即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从广义上看,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从狭义上看,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2、对认知结构变量的再认识

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单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因此,要促进新知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奥苏贝尔指出良好的认知结构变量将促进新的学习。单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看,要注意三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总之,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训练活动。⑶新知识的学习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迁移并 的、 、对奥苏贝尔迁移理论基本内容的认识 迁移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迁移。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凡是已形成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时就存在着迁移。举例来说:⑴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今天,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学习材料A 和学习材料B的学习,先前学习A是后继学习B的基础和前提(顺向迁移a);反之,后继学习B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质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 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 B.95.45% C.200% 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 B.95% C.5% D.114.5% 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 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 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 A.大量的 B.同质的 C.有差异的 D.不同总体的 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 B.平均增长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3 B.13 C.7.1 D.7 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在对称的钟形分布中()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第三节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1 前言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与人类的生活中,包括技能,知识,态度等方面中,同时在这些众多方面这也包含并存在着迁移。我们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迁移,可以这么说吧,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只要我们谋求自身的更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想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要有迁移,就离不开迁移。迁移和学习的关系很奇妙,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习迁移,而旧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离不开学习迁移。迁移是学习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和迁移不可分割。[1] 学习迁移的发展和研究向来都是学习理论研究的关键一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学习的情况,比如说,学习到底是什么东西?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学习是否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等等。这一切一切,都可以通过对学习迁移的不断研究来追寻答案,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复杂的,但是相信一定会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2 学习迁移的早期研究理论 最早的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解释,并解释其基础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的是形式训练说。这个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这是因为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多种官能组成的,包括“意志”“记忆”“推理”等等。这些不同的官能是各自分开的,负责从事不同的活动的,并且它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和增强。且在训练中发现,如果一种官能在训练中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会影响其它所有与这种官能有关的情境,并在这些情境中发挥曾庆和发展后的作用,从而产生了学习迁移。这种理论确实是最早的解释了学习迁移,但是其缺乏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在詹姆士于1890年所做的背诵实验中对该学说发起了挑战,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背诵《森林女神》,可在训练后,大多数人的记忆时间并没有减少,而背诵时间减少的少数群体是因为背诵方法的改善而减少,因此他来是收到了各种实证研究的挑战。 随后桑代克在1901年的实验中证实并提出了一种学习之所以会影响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因素。自此,相同要素说就诞生了。桑代克提出

统计学第四章习题答案贾俊平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1 一家汽车零售店的10名销售人员5月份销售的汽车数量(单位:台)排序后如下:2 4 7 10 10 10 12 12 14 15 要求: (1)计算汽车销售量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3)计算销售量的标准差。 (4)说明汽车销售量分布的特征。 解: Statistics 10 Missing0 Mean Median Mode10 Std. Deviation Percentiles25 50 75 单位:周岁1915292524 2321382218 3020191916 2327223424 4120311723 要求; (1)计算众数、中位数: 排序形成单变量分值的频数分布和累计频数分布:

网络用户的年龄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Q1位置=25/4=,因此Q1=19,Q3位置=3×25/4=,因此Q3=27,或者,由于25和27都只有一个,因此Q3也可等于25+×2=。 (3)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 Mean=;Std. Deviation= (4)计算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 Skewness=;Kurtosis= (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分布,均值=24、标准差=、呈右偏分布。如需看清楚分布形态,需要进行分组。

1、确定组数: ()lg 25lg() 1.398111 5.64lg(2)lg 20.30103 n K =+ =+=+=,取k=6 2、确定组距: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41-15)÷6=,取5 3、分组频数表 网络用户的年龄 (Binned) 分组后的直方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3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a面,本节的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是引起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本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第二部分讲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运用举例、分析法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分类。运用记者采访、趣味故事、典型例题法,让学生讨论探究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课本插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统计学,第四章,课后,答案,解析,第四章,练习题,单项选择,,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四章 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b.95.45%c.200%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b.95%c.5%D.114.5%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A.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 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b.平均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b.13c.7.1D.7 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

统计学第四章

第四章 差异量 教学目的: 1、理解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与差异系数等概念; 2、掌握各种差异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数据的分布特征不仅有集中趋势,还有离中趋势。以动态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瞧,数据就是向中间变动的,也就是向两端变动的。两组数据可能平均水平相同,但两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如】:比较下列两组数据 A 组:88、82、73、76、81 B 组:92、86、70、72、80 两组平均数,80==B A X X 但R A =88-73=15,R B=92-70=22。即A 组较集中,B 组较分散。因此,我们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既要描述其集中趋势,也要描述其离中趋势。 差异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离中趋势或变异程度的量称为差异量。 常用的差异量指标有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与差异系数。 第一节 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 一、全距 全距:就是一组数距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优点:意义明确,计算方便。 缺点:反应不灵敏,易受极端值影响。 二、四分位距 (一)四分位距的的概念 四分位距:就是指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中间部位50%个频数距离的一半。 ) (1.421 3Q Q QD -= QD :表示四分位距; Q 3:表示第三四分位数; Q 1:表示第一四分位数。 所以:四分位距的公式又为:

2 2575P P QD -= (二)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1、原始数据计算法 (1)将数据由小到大进行排列; (2)分别求出三位四分位数(点); (3)代入公式计算。 【例如】:有以下16个数据25、22、29、12、40、15、14、39、37、31、33、19、17、20、35、30,其中四分位距的计算方法如下: (1)先将原始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好; 12、14、15、17、*19、20、22、25、*29、30、31、33、*35、37、39、40 Q 1=18 Md =27 Q 3=34 (2)求出Q 1、Md 、Q 3; (3)将Q 1、Md 、Q 3的得数代入公式(4、1)。 82 1834=-=DQ 2、频数分布表计算法 利用频数分布表计算公式为: ) (2.4225 75P P QD -= 关键就是分别计算P 75与P 25,百分位数计算方法掌握了,这里的计算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三)优缺点 优点:意义明确,不受极端值影响。 缺点:反应不灵敏。 三、百分位距 百分位距:就是指两个百分位数之差。 常用的百分位距有两种:P 90-P 10与P 93-P 7 优点:意义明确,不受极值影响。 缺点:反映不灵敏。 第二节 平均差 一、平均差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