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内容】

力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分析】

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

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

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三、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四、迁移阅读:

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作业布置】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

二、预习检查:

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

(1)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2)而其谁与归。

(3)以其公议之是非。

(4)无贤不肖……

三、文本探讨:

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

(提问)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并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

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板书一三部分)

(1)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2)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3)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提问)学生回答中提问: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第一部分议论,第三部分直接抒情)

教师问: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

(提醒: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何谓不朽,永不磨灭。

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

四、知识链接: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

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

解释2: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

(1)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

(2)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

(3)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

(提问)问: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

(提示)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

(提问)问: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找出原文)

(1)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2)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

探讨二: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

(齐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

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1)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

(2)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

(3)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

(4)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

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链接介绍石曼卿,请学生朗读,从第二段开始,教师讲解第一段)

(在治平四年七月某日,具官欧阳修,谨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旸前往太清,以清酒和各种佳肴做祭品,在亡友曼卿的墓前设祭,并写一篇祭文来吊祭)

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

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

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

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

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

教师总结:

(1)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的三个层次)(2)字:文章语言。

(3)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

(4)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

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

【作业布置】

时间有限,课后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要求:如同意模仿,找出文本支撑,不同意,分点阐明理由。

【教学反思】

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还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是如何用好。

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

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

回避。

翻译:靠人的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何况天道不可揣测,谁又能够把它揣测到呢!

先生生时,已经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又有著作流传于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才气,高远的见识,来辅佐学问的精粹深邃,因此充实在文章里,表现于议论中,就能豪迈雄伟,精巧奇特。蕴藏在心胸中的伟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一次次升官降职,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举步惟艰,颠沛流离,但终究没有埋没无闻,其原因在于是非自有公论。既使被压制了,但最后还会再起用,于是就名闻全国了。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

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他考虑身后的大事时说,像先生这样的大才,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相委托。等到后来发出计谋,从容指挥,果断迎立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年难遇一回的关键时刻啊。功成名就了,却不居有功而主动退隐,从出任官职,到归家隐居,可以说,这样高尚的品德决不会随着草木同朽,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永不消散。

现在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都在痛哭流涕,更何况朝中的士大夫同僚,长期交游往来的像我这样的人,失去又是我一向衷心仰慕的师长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从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怀想,往事不能忘怀,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附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附答案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的谥号。(2分)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遭受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B.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迷茫。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C.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D.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多舛。 25.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公”的不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本文第二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介甫/欧阳修。 23.(2分)D. 24.(2分)C. 25.(3分)①学识精微、文章灿烂;②气节刚正、品德高尚;③有安邦定国之才略。(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26.(3分)角度有:语言风格上雄浑豪放;句式上整散结合;修辞手法上有比喻、对偶、排比等。(任选一个角度,特点1分,举例1分,作用1分)

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九年级2-8祭欧阳文忠公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犹不可期,还不一定成功,况乎天理之溟漠,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安可得而推!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惟公生有闻于当时,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死有传于后世,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苟能如此足矣,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而亦又何悲!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 如公器质之深厚,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知识之高远,高远的见识,而辅学术之精微,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故充于文章,因此作为文章,见于议论,发为议论,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怪巧瑰琦。

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其积于中者,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如江河之停蓄;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其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其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之学者,世上的学者,无问识与不识,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而读其文,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则其人可知。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呜呼!唉!自公仕宦四十年,先生做官四十年来,上下往复,升升降降,感世路之崎岖;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屯邅困踬,虽然处境艰难困苦,

窜斥流离,到边远州郡流放,而终不可掩者,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以其公议之是非。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压复起,既经压抑,再又起用,遂显于世;就名闻全国。果敢之气,刚正之节,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至晚而不衰。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顾念后事,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及夫发谋决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指顾,从容行动,立定大计,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谓千载而一时。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名成就,功成名就,不居而去,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其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答案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的谥号。(2分)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遭受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分)()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B.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迷茫。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C.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D.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多舛。 25.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公”的不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6.本文第二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评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介甫/欧阳修。 23.(2分)D. 24.(2分)C. 25.(3分)①学识精微、文章灿烂;②气节刚正、品德高尚;③有安邦定国之才略。(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精神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到从此不能再见到先生今后将宗仰谁呢?

祭欧阳文忠公文优课教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内容】 力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分析】 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 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 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三、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四、迁移阅读: 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 【作业布置】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颂 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 问: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 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 二、预习检查: 问: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重点突出(句式和重要实虚词): (1)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练习题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阅读练习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 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 而辅以学术之精微, 故充于文章, 见于议论,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 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 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 窜斥流离, 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 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 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 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 瞻依。 呜呼, 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达到 B.自公仕宦四十年 仕宦:仕途 C.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 困踬:遭受挫折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瞻依:瞻仰依恋 10.下面各项不全是称颂欧阳修的文才德行的一组是 ①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②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③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④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 衰 ⑤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⑥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1.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运用四个恰当传神的比喻,对欧阳修文章的特点从质、文、辞、

《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22.标题中“文忠”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1分)

23.这篇祭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评价欧阳修。(2分)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天有不测风云,一代文豪欧阳修溘然谢世,非人力可以挽回。 B.欧阳修的文字或清丽或雄辩,读他的文章,便可推知他的为人。 C.欧阳修为官四十年,升降迁贬,颠沛流离,饱尝仕途坎坷。 D.虽饱经忧患,欧阳修却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一生永不言退。 25.这是一篇祭文,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请分条陈述。(3分) 26.作者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对欧阳修之死,作者真无“悲”情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参考答案: 22.(1分):谥号 23.(2分)高远深厚的才识、果敢刚正的气节(或:文学成就、道德情操等)(每项1分,意思接近即可) 24.(3分):D(从文中“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可以推知,晚年的欧阳修过着居家隐处的生活,而非“一生永不言退”) 25.(3分):感情真挚,表达对欧阳修的由衷赞美;语言整散相间,气韵恢弘;结构层层深入,卒章显志;韵体祭文,一唱三叹,低回跌宕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6.(3分):本文一反祭文常例,以不言悲始,借此高度肯定欧阳修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原文阅读及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翻译译文或注释: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 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 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 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 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 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 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译文

xx《祭xx公文》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

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祭欧阳文忠公文》译文.doc

《祭欧阳文忠公文》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 作者:王安石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

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祭欧阳文忠公文》 2002/11/17 祭欧阳文忠公文 作者:王安石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祭欧阳文忠公文详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思想: 高三阶段的选修教材教学,应力争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教材文本分析生发同类型文本的比较阅读,诵读、探究、教师引导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人性美,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 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高三现阶段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但综合概括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流程: 学程一.课前预习 1.通过重点句子的翻译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初步的了解,适当存疑。(课前独立完成) 2.利用工具书,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学程二:预习检查 学生对存疑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和教师解答。 学程三: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的构思脉络。 学程四:迁移阅读 1.将文章中学生所提炼的“言”的特点具体应用到《祭石曼卿文》中。 2.针对《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两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 阅读。 学程五:布置作业 将比较阅读的结果形成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颂 评价人生境界——言德功——直抒敬仰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

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阅读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阅读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得而推?惟公生有闻 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 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 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 窜斥流离, 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 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 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 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 见,而其谁与归! 【注】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 顾:手指眼看,形容动作极其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22.王安石,字 ,号半山;文题中文忠是 的谥号。(2 分)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蕴含遭受贬谪之意的一项是(2 分)( ) A.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 B.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 C.既压复起,遂显于世 D.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24.对文末而其谁与归一句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A.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B.赞颂逝者高远的追求与归宿。 C.寄托自己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 D.感慨世事的无常与命运的多舛。 25.首段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从全文看,公的不朽主要表现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 括)。(3 分) 26.本文第二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评析。(3 分) 参考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 北宋苏轼

祭欧阳文忠公文北宋?苏轼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 鱓而号狐狸。 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悲痛啊!(文言叹词),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报复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文人被说成了异端,学者被用到了边远的地方;君子只能以不作为来为朝廷做贡献(保存实力),小人高兴的认为时机来了——就象深渊沼泽,神龙没有了老虎也离开了,变端和怪异就层出不穷,象 鱓飞舞又象狐狸号叫。 又认为先生跟不上形势;到了先生放弃官职的时候,没有不希望他再次得到起用的;到了先生告老还乡,没有不惆怅失望的,又还抱着期望的心情,是因为先生还没有老去衰弱。谁知道先生不再留恋这世间,就这样不给我们追赶机会的走了。难道是厌倦了世间的混浊,洁身自好的走了吗?又难道是百姓没有这样的福分,上天不肯留下先生来? 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叹词),先生您安息吧(叹词)。 欧阳修出生寒门,幼年丧父,是母亲拉扯大的,所以他为人至孝,最后因为朋党之争而走下坡路,他写过朋党论自解,但是这篇文章应该也是他最致命的文章。 欧阳修在位的时候,大部分文人政客都是欧阳修提拔上来的,不仅紧象东坡这样,东坡 太明显,不应为后人模范;但该文字里行间毫无娇柔之情,应该所是散文的精品! 附原文待达人正解!

祭欧阳文忠公文小白皮检测有答案

祭欧阳文忠公文小白皮检测教师版王霞 请各位老师让课代表补充几个: 原词:庶,去P51,期P50,致P60,中P61,游,向 补充:见P45,辞P38,发P40,苟,临,及,安 双音节词:器质、致仕、不肖、仕宦、学者、后事、出处 1、庶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仲为不道,杀嫡立庶 则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去 则有去国还乡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去死肌,杀三虫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来江口守空船 念去去、千里烟波 3、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期山东为三处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外无期功强近支亲 期颐 4、致 听妇前致词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致食客三千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其一人专心致志5、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有大石当中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见其矢十中八九 其积于中者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射者中,弈者胜 6、游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孔子东游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平昔游从 西游于梁 7、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砉然向《庖丁解牛》然 8、见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项伯即入见沛公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图穷而匕首见 见于议论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 译)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 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 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 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 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 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 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 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 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22.标题中“文忠”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1分) 23.这篇祭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评价欧阳修。(2分)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天有不测风云,一代文豪欧阳修溘然谢世,非人力可以挽回。 B.欧阳修的文字或清丽或雄辩,读他的文章,便可推知他的为人。 C.欧阳修为官四十年,升降迁贬,颠沛流离,饱尝仕途坎坷。 D.虽饱经忧患,欧阳修却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一生永不言退。 25.这是一篇祭文,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请分条陈述。(3分) 26.作者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对欧阳修之死,作者真无“悲”情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祭欧阳文忠公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念追慕之情。 2、品味课文善用修辞辞采纷呈气韵充沛的语言。 3、学习文章运用形象语言阐发抽象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深刻的议论,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教学难点:作为祭文,作者淡化一个“悲”字的用意。 教学进程:(一课时) 一、简介 1、写作背景:退休家居的欧阳修66岁时病逝。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这片祭文。明代茅坤认为,在所有为欧阳修写的祭文中,本文数第一。 2、作者与逝者的交往:欧阳修对王安石有知遇之恩,作者曾感慨“非欧公无足以知我”。后以政治见解不同,也有过意见分歧。作者得知欧阳修去世的消息,不能忘怀于欧公,写下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 二、疏通文句 重点研讨下列词句: 第一段:溟漠苟 第二段:器质精微闳辩 第三段:屯邅困踬窜斥流离 第四段:指顾出处庶乎湄瞻依 第五段:念公之不可见,而其谁与归 三、理解内容 1、概括各段大意 (一)评价欧公人生境界 (二)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三)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四)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五)直抒敬仰之情 3、文中有四个比喻句概括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从课文中找出来,说明这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即“其积于中者……骏马之奔驰”。概括的特点分别是:积累丰厚;文彩华美;语言优美飘逸;文词雄浑有力) 3、作为祭文,文章开头却用议论的笔调强调“亦又何悲”,原因何在? (这样强调是为了突出欧公杰出的功绩,突出他和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作者并非不悲痛,也非无感情,但作者能够超出人之常情,这也切合死者) 四、赏析写法 1、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课文没有像一般祭文,表达形式单一,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段,酣畅淋漓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 2、大处着眼,高瞻远瞩,全面揭示欧阳修的成就贡献,选材构思有创意。 (具体分析可看段意) 布置作业: 探究题:本单元三篇祭文都涉及“情”“忘情”的问题,请找出有关词句,指出不同之处,说说为什么会不同。 (提示:韩愈的祭文是写给侄儿的,亦亲亦友,情不能堪,所以他“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欧

中考文言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原文及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大凡事情有人力可以做得到的,尚且难以预料;更何况(有些事情)天意幽冥难懂,又哪里是人可以推想得出来的呢?然而先生您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死后又必定能够流芳后世。一个人假如能够像这个样子,那(一辈子)也就值得了,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像先生您的器量恢弘、材质深厚,智慧高超、见识远大,再加上学术的精深微妙,所以充满在文章里头,表现在议论中,是那么的豪放杰出,那么的高峻雄伟,那么的奇特巧妙,那么的不同凡俗。蓄积在胸中的,浩瀚得有如江河汇聚起来;发露在外面的,灿烂得有如太阳、星星的光辉。您清雅的风格,有着幽洁的韵味,悲凄的地方好像旋风、急雨突然降临;您雄壮的辞语、恢弘的论辩,畅快得好像轻车骏马在奔驰一样。当代的学者,不必问他认不认识您,只要拜读过您的文章,那就能够了解先生您的为人了。 唉!从先生您出来做官,长达四十年的时间,有时升迁、有时贬谪,往复不定,真会让人感叹世路实在是崎岖难行啊!您即便是困顿挫折,进退两难,屡遭贬谪,流离不定,而始终不被击倒,因为公共的舆论是有一定的是非。(所以)在您已经被压抑之后,又能够再度受到重用,于是名声在当代显著。先生您果决勇敢的气魄,刚强正直的节操,到了晚年仍丝毫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位的晚期,他顾念自己死后的各种事情,说过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是可以交托国家安危的重责大任的人。(后来果然)您(准确地)决定国家的大方针、总决策,从容指挥,应付自如,定出安定天下的大计,真可以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优秀人才。当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地离开了朝廷,您的居官和辞职,差不多如同英灵精气,不随草木一起腐烂消失,您将会在箕山之侧、颍水之滨和贤人长相伴左右。当今天下人,不论是贤能或者不肖之徒,都会因为先生您的过世而落泪,而哀伤叹气,更何况那些和您同朝的士大夫们,平常与您结交往来的人呢!又更何况先生您是我心目中最向往、敬慕而瞻仰依靠的人呢! 唉!盛衰兴亡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然而临风充满着怀念,我心怅惘而不能忘情的是,一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先生您了,那么我能去追随谁呢?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祭欧阳文忠公文作者或出处: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或注释: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