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邓凌, 农晓琳, DENG Ling, NONG Xiao-lin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广西,南宁,530021

刊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年,卷(期):2009,1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7条)

1.吴一龙2005年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期刊论文]-循证医学 2006(02)

2.Shih C.Tcichcr BA Cryptophycins:a novel class of potent antimitoticantitumor dcpsipeptides

2001(13)

3.陈乔尔.吴继锋.王道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01)

4.Cohen EE.Rosen F.Stadler WM Phase Ⅱ trial of ZD 18392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2003(10)

5.Belon J.lrigoyen A.Rodriguez I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hase Ⅱ study to evaluate gefitinib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or 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2005(28)

6.周小娟.马海琳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现代肿瘤医学 2008(03)

7.Wilhelm SM.Carter C.Tang L BAY 43-9006 exhibits broad spectrum oral antitumor actifiity and

targets the RAF/MEK/ERK path-wayan d receptortyrosine kinasesinvolved intumor progressionan dangiogenesis 2004(19)

8.Ranieri G.PatrunoR.Ruggieri 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actor as a target ofbevacizumab in cancer:from the biology to the clinic 2006(16)

9.Eisen Bach SP Carcinogenesis 2000

10.Naheny B.Mueller MM.Fusenig NE Friends or foes-bipolar defects of the tumour stoma in cancer 2004(02)

11.Burford Mason A.Dardick I.van Nostrand P Salivary gland neoplasms stem cell histogenesis 1990(06)

12.俞忐维肿瘤干细胞和涎腺肿瘤[期刊论文]-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11)

13.Barroug A.Glimeher MJ Hydroxyapatite crystals as a local delivery system for cisplatin:adsorption and release of cisplatin in vitro 2002(02)

14.Alexion C.Amold W.Klein RJ Local regional cancer treatment with magneitic drug targeting 2000(23)

15.Kudo Y.Kitajima S.Ogawa I Mol Cancer Ther 2005

16.Tanaka C.Uzawa K.Shibahara T Expression of 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survivin,in oral carcinogenesis 2003(08)

17.Pennati M.Binda M Ribozyme mediated inhibition of survivin expression increases spontaneous and drug induced apo ptosis and decreases the tumorigenie potential of huma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celts 2004(02)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陈晓钟头颈部肿瘤放疗剂量分割方法的研究2007

本文讨论虽然国内外开展了形式繁多的头颈部肿瘤放疗分割方法的研究,但由于各家采用的分割模式的不统一,并且选择的病变部位与病期不一致,使得其结论也各不相同,也不具可比性,但在临床中确实发现某些新的治疗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合适的超分割放疗和加速分割放疗,特别是总治疗时间的明显缩短与疗效的提高已成为共识,从而提示我们如何克服放射治疗中的无计划中断引起治疗疗程延长而导致的疗效下降。另外,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不同分割结合同步化疗及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满意的疗效。随着不同临床研究的发展如何寻找一个有效并能耐受的方案是我们放射治疗的方向。

2.期刊论文林华.何小慧.石远凯.Lin Hua.He Xiaohui.Shi Yuankai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进展-癌症进展

2007,5(6)

手术和放疗技术的进步对局部晚期或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并未带来长期生存率的明显提高,靶向治疗日渐成为包括头颈部肿瘤在内的重要治疗选择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头颈部肿瘤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其表达情况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成为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针对该受体的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中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目前临床资料显示该类药物单药及与其它治疗手段的联合在头颈部肿瘤中应用均取得较好疗效,但是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敏感性的预测分子尚不明确.针对复发转移的头颈部肿瘤的二线治疗的Ⅲ期临床正在进行,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的方法正在探索和验证,新的预测分子也在涌现.本文将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

3.期刊论文潘永.彭解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关靶向治疗与头颈肿瘤-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34(1)

近20年来放疗、化疗的发展并没有使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靶向治疗的出现为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表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及预后不良相关.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药物西妥昔单抗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通过用于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4.期刊论文李大伟.董频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2010,18(8)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传递缺氧信号并引发"缺氧效应"的关键分子,与喉鳞癌、甲状腺癌、鼻咽癌等实体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HIF-1α已逐渐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其结构、功能、调节、靶向治疗及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5.期刊论文张媛媛.陈谦明.林梅.ZHANG Yuan-yuan.CHEN Qian-ming.LIN Mei免疫毒素在治疗口腔医学相关疾病

中的应用-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7,34(4)

免疫毒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由毒素蛋白和载体两部分构成.由于免疫毒素能高效、特异地杀伤靶细胞,目前已被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靶向治疗和临床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免疫毒素在口腔相关疾病生物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6.期刊论文赖海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头颈部肿瘤-福建医药杂志2010,32(3)

头颈部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确诊的病例多达90万,其中喉癌约占5.7%~7.6%[1].喉癌的发生、进展及转归均有其关键分子的遗传学变化及细胞信号转导障碍,在这众多分子变化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改变最为突出.

7.会议论文冯威健微创靶向治疗技术与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综合运用2007

肿瘤的靶向治疗就是使治疗作用靶向性地集中在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甚至肿瘤基因。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损伤较小。靶向治疗大致分为微创靶向治疗技术与分子靶向药物。肿瘤微创靶向治疗技术主要在影像的介导下。针对性治疗肿瘤组织和细胞。主要以经皮原位灭活治疗为主如射频消融、化学消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肝、肺、脑、腹盆腔、头颈部肿瘤等.效果非常显著。分子药物靶向治疗是指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肿瘤的不同特异性位点(分子靶标)发生作用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将肿瘤微创靶向治疗技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肿瘤微创靶向灭活大部分肿瘤组织.分子靶向针对残余病灶或者亚临床病灶的各自优势。"双靶向"治疗恶性肿瘤可能使患者最大受益。

8.期刊论文陈睿.张幸平肿瘤新生淋巴管的形成与靶向治疗-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z1)

淋巴管系统是人类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认为肿瘤细胞通过侵入与实体肿瘤相邻的现存淋巴管而发生转移,最近的一系列动物实验表明,实体肿瘤可以引起瘤周新生淋巴管的形成促进转移.临床病理学研究证实,在头颈部肿瘤及皮肤黑色素瘤内及周围出现了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新生淋巴管[1],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阻止肿瘤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9.期刊论文花永虹头颈部癌的靶向治疗进展-国际肿瘤学杂志2010,37(11)

近十年中,靶向治疗逐渐成为头颈部综合治疗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靶向药物包括各种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反义寡核苷酸等.西妥昔单抗是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用于头颈部癌治疗的靶向药物,其他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拉帕替尼等在头颈部癌的Ⅰ~Ⅲ期临床试验中亦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10.会议论文周彩存肿瘤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机制2005

随着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阐明,针对这些分子机制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拮抗剂的研究最多,部分已进入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该受体广泛表达于多种实体瘤如头颈部肿瘤、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它的高表达往往与这些肿瘤患者预后差与化放疗耐药相关,提示它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而有用的靶点。可是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小部分患者能够以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中获得益处。肿瘤组织EGFR表达和活性水平与肿瘤对EGFR TKI反应之间无相关性,目前有关肿瘤对EGFR TKI产生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介绍了肿瘤耐受EGFR TKI机制,这将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并为将来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05518664.html,/Periodical_kqhmwkzz200902021.aspx

授权使用: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wflskd),授权号:a41208e1-7316-49e3-88ed-9e8e0118baee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8日

肿瘤缺氧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年1月 1期 综述。 肿瘤缺氧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陈文艳综述熊建萍审校 摘要缺氧微环境是多数实体瘤的固有特征之一,其主要机制在于肿瘤血管组织分布紊乱和 结构异常。缺氧可引起细胞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无氧糖酵解的增强、保护性应激蛋白的 表达提高等。研究证实,缺氧不仅导致辐射抗拒,尤其低传能线密度(LET)的照射,也是引起耐药 及肿瘤扩散转移的重要因素。同时,缺氧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特异性靶点,如缺氧特异性 细胞毒药物、乏氧细胞放射增敏剂,以及利用缺氧诱导目的基因靶向肿瘤组织表达等均展现出可 喜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缺氧;肿瘤;放射疗法;化学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2X(2006)01-0008-04 正常情况下,组织内氧供能够满足细胞代谢的需 要;在肿瘤组织内氧供往往低于细胞的生长代谢需 要,产生缺氧(hypoxia )。缺氧不仅导致肿瘤细胞对 辐射和化疗药物的抗拒,而且促进肿瘤的恶性转化和 转移,是肿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利

用缺氧这一肿瘤区别于正常组织的生理特征,探索了一些肿瘤治疗新途径,如肿瘤乏氧细胞增敏剂、乏氧特异性细胞毒药物、缺氧靶向的基因治疗等,正在努力使缺氧变成对肿瘤治疗有利。现综述肿瘤组织缺 氧及其产生的机制、缺氧对肿瘤治疗的不利影响以及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00097) 330006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缺氧靶向性治疗等。 1 肿瘤缺氧及其分子反应 实体瘤缺氧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增殖过快。 在正常组织内,结构和功能正常的血管系统,足以提供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细胞生长代谢。除某些组 织如皮肤和软骨轻度缺氧外,正常组织内的氧分压一般在40mm Hg (1 mm Hg = 0. 133 kPa)以上。快速增长的肿瘤首先依赖于宿主血管的氧供,但这很快不能满足肿瘤细胞的需要,当肿瘤大于2mm时就有明显的细胞缺氧。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 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产生,启动肿瘤本身的血管形成。然而,肿瘤来源的血管组织与正常血管大有不同,首先是分布的紊乱,导致无血管区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邓凌, 农晓琳, DENG Ling, NONG Xiao-lin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广西,南宁,530021 刊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年,卷(期):2009,1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7条) 1.吴一龙2005年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期刊论文]-循证医学 2006(02) 2.Shih C.Tcichcr BA Cryptophycins:a novel class of potent antimitoticantitumor dcpsipeptides 2001(13) 3.陈乔尔.吴继锋.王道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01) 4.Cohen EE.Rosen F.Stadler WM Phase Ⅱ trial of ZD 18392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2003(10) 5.Belon J.lrigoyen A.Rodriguez I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hase Ⅱ study to evaluate gefitinib combined with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or 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2005(28) 6.周小娟.马海琳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期刊论文]-现代肿瘤医学 2008(03) 7.Wilhelm SM.Carter C.Tang L BAY 43-9006 exhibits broad spectrum oral antitumor actifiity and targets the RAF/MEK/ERK path-wayan d receptortyrosine kinasesinvolved intumor progressionan dangiogenesis 2004(19) 8.Ranieri G.PatrunoR.Ruggieri 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actor as a target ofbevacizumab in cancer:from the biology to the clinic 2006(16) 9.Eisen Bach SP Carcinogenesis 2000 10.Naheny B.Mueller MM.Fusenig NE Friends or foes-bipolar defects of the tumour stoma in cancer 2004(02) 11.Burford Mason A.Dardick I.van Nostrand P Salivary gland neoplasms stem cell histogenesis 1990(06) 12.俞忐维肿瘤干细胞和涎腺肿瘤[期刊论文]-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11) 13.Barroug A.Glimeher MJ Hydroxyapatite crystals as a local delivery system for cisplatin:adsorption and release of cisplatin in vitro 2002(02) 14.Alexion C.Amold W.Klein RJ Local regional cancer treatment with magneitic drug targeting 2000(23) 15.Kudo Y.Kitajima S.Ogawa I Mol Cancer Ther 2005 16.Tanaka C.Uzawa K.Shibahara T Expression of 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survivin,in oral carcinogenesis 2003(08) 17.Pennati M.Binda M Ribozyme mediated inhibition of survivin expression increases spontaneous and drug induced apo ptosis and decreases the tumorigenie potential of huma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celts 2004(02)

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从细胞受体和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人们称之为“靶向治疗”。抗癌靶向药物制剂能使药物选择性地与靶组织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发生反应,使药物能够可控性地分布,并于靶区持续缓慢地释放药物,有效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化疗疗效。本文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分子生物学 前言:化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的疗效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原因在于化疗药物用量大,大多缺乏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对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变态反应和产生多重耐药性(MDR),被迫停药,贻误治疗时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除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化疗外,如影像学技术、数字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及细胞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都有一定发展,给临床上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方法与思路,尤其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更是揭示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而如何在无创或者微创的条件下,将肿瘤组织或细胞作为靶点,高效的、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组织和细胞,使周围正常组织少受伤害甚至不受伤害,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也成为了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最近20年,针对

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关键性基因及以调控分子通路为靶点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案已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逐步走向临床一线,这更使肿瘤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成为肿瘤生化领域,甚至是整个肿瘤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Science》曾有专题报道称,关于靶向治疗、个体化治疗及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成为未来30年内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做一定介绍。 一、靶向基因-病毒治疗 所谓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就是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所不同的生物特性及转导通路,利用基因工程将病毒的基因结构进行有目的的改造,使之可以特异性的感染某种肿瘤细胞,或者仅在某种肿瘤细胞中特异性的复制与增殖,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裂解而正常组织免受损害,从而达到特异性靶向治疗肿瘤的目的。这种被称作为溶瘤病毒的产物既可以起到直接溶裂解肿瘤细胞的作用,又可以当作抗癌基因的载体,在肿瘤细胞内起到病毒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双重作用,事实证明,这种双重的作用优于单一的病毒治疗及基因治疗。但尽管肿瘤靶向基因-病毒治疗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攻克肿瘤的道路,但是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段距离,其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验动物过渡到人体这一阶段需要较长的周期、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问题、静脉给药及中和抗体的问题、基因的选择问题及肿瘤细胞的异质性问题。其中hajitou等已经通过噬菌体与AAV结合技术部分解决了病毒载体的靶向肿瘤问题,俞德超博士通过类似血液透析的方式减少了血液中中和抗体对病毒的影响。但肿瘤靶向基因-病毒治疗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二、靶向肿瘤的单抗治疗

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字:治疗抑制剂肿瘤细胞酪氨酸研究单克隆抗体受体病人信号药 物临床乳腺癌 摘要:治疗近年来有了突破性性进展。靶向药物的研究无疑是当前临床研究最活 跃的领域之一。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针 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跗学标志的药 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 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调节器节作用和细胞稳定(cytostatic)性作用;毒性 的作用谱和临床表现与现在常用的细胞毒类(cytostatic)药物有很大区别;与常 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等等。本文扼要对发展的现状和经 发表于:2010-11-15 06:30:34 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受体、基因和信信号转导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靶向治疗近年来有了突破性性进展。靶向药物的研究无疑是当前临床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GFR)阻断剂,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跗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具调节器节作用和细胞稳定(cytostatic)性作用;毒性的作用谱和临床表现与现在常用的细胞毒类(cytostatic)药物有很大区别;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等等。本文扼要对发展的现状和经过批准已经上市的产品加以介绍。 一、人类发现和发展新药的历史 传统上,新药的研究与生命科学的进步密不可分。19世纪和20世纪前页,药物的来源主要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和提取。这一时期的代表药如吗啡、奎宁、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胰岛素、青霉素和激素。100多年前,德国细菌学家保罗#8226;艾利克(Paul Ehrlich ,1 854-1915)观察到有些染料特异必于浓聚于某些微生物,并推论朋可能利用这各对于细菌的特异性毒性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他提出了化学治疗(chemotherapy)这一名词,从而开创了寻找“魔弹”的新时代。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提纯青霉素并证明在动物和临床具有突出抗感染作用以后,他的设想才真正得到实现。青霉素的作用是破坏DNA合成过程中重要的酶,所以对增殖活跃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哺乳动物细胞一般拼无细胞壁,因之毒性很小。这无疑是抗感染化学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同样设想,人们开始了针对肿瘤细胞可能存在的“特异性”靶点,其中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点。但迄今抗肿瘤化学尚未达到抗感染化疗的水平。其原因是除了来源于胎盘活跃的增殖。因之,现在的药物攻击的靶点多集中于细胞的活跃增殖,或导致异常增殖的物质如DNA,蛋白质和基因等,这就是我们常驻说的细胞毒类药物。公正地说这些药物也都有作用的靶点,只是特异性不强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头颈部恶性肿瘤nccn指南解读 摘要:2010 版头颈部肿瘤 NCCN 指南较2009 版的内容有重大的更新,整合了已取得的重要临床数据,调整了部分治疗原则。主题词:头颈部肿瘤;临床指南;NCCN 中图分类号:R73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0X (2010 )07-0511-05 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由代表美国癌症研究和治疗最高水平的肿瘤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组织编写,它的宗旨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NCCN 指南制定专家组汇集多学科团队, 充分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推荐标准;每条建议都拥有自己的共识分类,供医生使用时参考。头颈部肿瘤的种类及治疗手段复杂多样,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合作以获得最佳的治疗及随访,其指南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本文对NCCN 鼻咽部:鼻咽癌中第6 版的T2a (肿瘤侵犯口咽和/ 或鼻腔,无咽旁间隙侵犯)归入第7 版的T1 ,而T2b (咽旁间隙侵犯)作为第7 版的T2(T2 不分a 、b)。而淋巴分期中的改变为:N1 增加了单侧和/或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最大径不超过6cm 。口咽:T3 增加肿瘤浸润会厌舌面。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肿瘤侵犯喉,舌的外部肌肉,翼内肌,硬腭或下颌骨。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下咽:T3 增加了肿瘤累及食管( 原为T4a) 。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剔除食管累及。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口咽、下咽淋巴结分期无变化。2010 版的头颈部

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1 按AJCC 分期第7 版对TNM 分期进行了更新几乎所有头颈部肿瘤分期中进行了更新的内容为在T4a 、T4b 分期中分别增加了描述性的说明:1.3 喉部TNM 分期声门上: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声门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并且在T4a 的描述时说明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的外皮质,而在第6 版中为肿瘤侵犯穿过甲状软骨。声门下: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a 为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为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但侵犯的具体结构变化不大。 1.1 唇癌和口腔癌TNM 分期T4a 增加了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唇) 肿瘤侵犯骨皮质,下牙槽神经,口底或面部皮肤( 如颏或鼻) 。( 口腔)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如穿透骨皮质(下颌骨或上颌窦)进入舌的深部(外部)肌肉(颏舌肌、舌骨舌肌、舌腭肌和茎突舌肌),上颌窦,面部皮肤] 。N 分期未见变化。 1.4 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TNM 分期T4a 增加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了局部非常广泛浸润的疾病。 1.2 咽部(包括舌底、软腭、悬雍垂)TNM 分期系统收稿日期:2010-07-05 肿瘤学杂志2010 年第16 卷第7 期1.5 鼻腔、鼻窦TNM 分期T4a 增加局部中度浸润的疾病。T4b 增加局部非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第32卷第5期 2011年9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ol.32No.5 Sept,2011 作者简介:张迪,女,1985-,医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肿瘤靶向治疗研究 通讯作者:戈伟,男,1960-,教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研究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张 迪 综述 戈 伟 审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以其低毒、高效等特性正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进展。 关键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血管生成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52(2011)05-0705-04 Advances of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ZHANG Di,GE Wei Dept.of Oncology,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China Abstract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s a new approach for tumor treatment,with the advantages oflower toxicity and higher efficiency.This approach has become a critical focus of tumor research.It include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anti-angiogenesis drugs,cyclooxygenase- 2inhibitors,anti-CD20monoclonal antibodies,etc.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show that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umor.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pro- gress of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Tumor;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n- ti-Angiogenesis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MTT)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已在胃肠间质瘤、淋巴瘤、乳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治疗中显示出高效、低毒等特点[1]。它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这类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特点,主要对肿瘤细胞起调节和稳定作用[2]。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 1.1 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西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性IgG单克隆抗体,可高效、特异地结合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段,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受体磷酸化,从而阻断下行信号传导。Cun-ningham等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依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发现,西妥昔单抗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用药都有显著疗效[3]。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报告了30多年来首个关于改善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总生存率的随机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可以增强传统化疗的效果,显著延长总生 DOI:10.14188/j.1671-8852.2011.05.030

靶向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指设计出对应靶点的分子治疗药物,在细胞 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 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在无创或微创条件下以该位点为靶点, 通过精 准定、靶向打击,以期能有效控制肿瘤的进展, 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损 伤为目标的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的发展迅猛,成为近些年肿瘤治疗 研究的热点方向,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如:针对性较强、毒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强、便于实施等。虽然肿瘤的分子靶向治 疗带来了之前肿瘤治疗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效果,但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如: 高昂的治疗费用、使用对象的局限性、长期用药的耐药性等。本文就临床上几种 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胃癌、大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靶向治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引言:靶向治疗,是目前热门的肿瘤治疗研究方向。其通过前期的基因检测,筛选出适合使用该方法的患者,将针对目的基因而设计的分子靶向药物送入体内,药物会与致癌位点特异地相结合而对肿瘤进行打击,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却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靶点定位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因此前期的基因 检测就尤为重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靠的制导设备也是靶向治疗不可缺少的重 要环节。在靶向治疗前用计算机确定靶区,制定治疗计划,精确定向引导,实时 监测,保证准确地杀死靶区局部的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以达到精准杀灭的目的。 1.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研究 随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肺癌已跃居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预计 到2025年,我国内肺癌患者将突破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肺癌的常 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中药等。近年新兴的靶向治疗由于其明确的 治疗靶点,高效精确地打击肿瘤细胞,却不累及或很少累及正常细胞的优势[1]。 加之其起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是那些晚期的、病情较重的、错过最佳手术时 机或术后复发的肺癌患者的不二选择。随着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并取得可喜的效果,靶向治疗也给更多的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肺癌靶 向治疗药物。 1.1作用于调节癌基因的 当患者体内检测到有 alk 基因突变时可用克唑地尼、赛可瑞。肺癌患者体内 检测到原癌基因K-ras突变、BRAF基因突变、c-MET基因扩增、EML4-ALK基因重 组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 1.2作用于肿瘤营养血管的 作用于肿瘤营养血管的靶向治疗药物有两种:分别是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 子的单克隆抗体和血管内皮抑素,代表药物分别是阿瓦斯汀(学名叫贝伐珠单抗) 和恩度。 1.3针对信号传导通路的 针对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和针对EGFR突变的小分子TKI抑制剂是肿 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上靶向治疗的两类药物。前者的代表药物有达克替尼、吉非 替尼、奥西替尼,后者的代表药物是易瑞沙(吉非替尼)、特罗凯(厄罗替尼)。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2001年Dennis Slamon等报导抗HER2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Herceptin, Genentech)治疗乳腺癌开始,靶向治疗作为肿瘤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随着肿瘤多步骤理论、DNA修复理论、细胞凋亡理论的形成,细胞周期核心机制、细胞周期启动机制、细胞中多条信号转导途径的阐明,抗肿瘤药物从以往的非选择性的细胞毒药物的筛选转向高选择性的靶向药物的寻找。现就抗肿瘤药物靶点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和VEGFR) 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1],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或耗竭肿瘤细胞产生的VEGF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治疗策略主要有:①基因治疗:在基因水平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基因的表达是首选的策略。反义基因治疗是肿瘤基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应用反义核酸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使肿瘤细胞进入正常分化轨道或导致瘤细胞凋亡。实验表明VEGF16反义核酸降低了肿瘤组织中VEGF165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②封闭VEGF及VEGFR:应用抗VEGF及其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封闭已分泌的VEGF及VEGFR,从而达到干扰、阻断VEGF与其受体诱发的内皮细胞信号传导,抑制血管形成;③切断信号传导路: VEGF信号传导路可见, VEGF和VEGFR表达时,可以通过某些药物阻断该传导路,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血管渗透性的增加。可溶性的VEGFR(sVEGFR)是通过剪切VEGFR的胞外区或改变胞外区结构而形成,只具备和VEGF结合的能力,不能诱发信号传导;④导向治疗:VEGFR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过度表达,而在相邻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出。VEGF可与其它抗肿瘤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等联用,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 1.1针对VEGF的靶向治疗 1.1.1VEGF单克隆抗体阻止与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结合[2]。 Hurwitz等[3]进行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了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5-FU/LV(IFL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此外,贝伐单抗在其他肿瘤,如乳腺癌[4],也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贝伐单抗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10%~15%)、蛋白尿(3%~5%)、出血和血栓形成(12%),比较严重的是肠穿孔[5]。贝伐单抗、干扰素α联合治疗组均显示出更高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因此,贝伐单抗联合干扰素α的方案已被推荐作为转移性肾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1.1.2HuMV833抗hVEGF-A抗体(HuMV833)可明显减少裸鼠体内肿瘤微血管密度,临床Ⅱ试验即将开展[6]。 1.1.3VEGF-Trap已进行Ⅱ期、Ⅲ期试验、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Ⅲ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1.2针对VEGFR的靶向治疗 1.2.1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靶向于VEG-FR-1、VEGFR-2、VEGFR-3、c-Kit、PDGFR-α、PDGFR-β、FLT3及RET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胃肠间质瘤常因c-Kit、PDGFR-α激酶区的特异性突变而产生对伊马替尼耐药,而舒尼替尼 1

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是参与体内铁代谢过程的重要蛋白质。研究表明,TfR在肿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因此以其作为靶点与药物结合可应用于肿瘤治疗。现对TfR的结构功能以及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标签:转铁蛋白受体;肿瘤 铁是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元素,与氧气运输和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有着密切关系。TfR是体内铁代谢所必需的重要蛋白成分,在其介导下,机体的铁代谢、免疫功能和细胞调节得以正常运行。因此,TfR对于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的代谢活动有一定作用,与肿瘤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可与相关药物结合应用于肿瘤疾病的靶向治疗。 1 转铁蛋白受体 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是跨膜糖蛋白,是由双同源二聚体的亚基通过二硫键交联形成。每个单体由一个大的胞外C端区域,一个短的N 端区域和一个单跨膜区域组成[1]。C端区域包含与Tf结合的位点,是外功能区。TfR与Tf互相作用介导体内铁的摄取吸收。增殖加快的肿瘤细胞对Fe的需量大,其表面TfR呈高密度分布。目前已经发现两种TfR,TfR1和TfR2。TfR1在一般细胞中均可表达,可以根据机体PH的变化而改变其构象,并凭借构象改变来改变与转铁蛋白的亲和性。TfR2常在肝细胞内表达,调控并维持机体内的铁离子动态平衡[2]。 2 转铁蛋白受体的功能 2.1 参与铁离子转运 大部分TfR在血清中与Tf结合形成复合体。细胞表面的TfR优先选择有两个铁离子的Tf结合,TfR-Tf复合体通过内吞方式进入细胞,PH下降促使Tf构象改变,Tf释放Fe2+,提高了TfR对脱铁转铁蛋白(apo Tf)的亲和性。Tf的346组氨基酸残基与TfR的641位色氨酸和760位苯丙氨酸的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构象改变进而使Fe2+从C端释放。在正常生理PH下,带有两个Fe2+的Tf对TfR的亲和性通常是apo Tf的10~100倍。 2.2 参与细胞的免疫调节 Moura等的研究表明,在人的肾小球系膜上TfR能够与IgA结合,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上高度表达。因此,TfR与IgA结合后可以调节免疫,参与细胞的凋亡与增生过程。TfR能够提供激活T细胞的第二信号。

检验项目介绍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S C C) -------检验新项目介绍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它最初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获得,就生物活性而言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它包括两个基因SCC1和SCC2。SCC广泛存在于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含量极微)和恶性病变的上皮细胞中。在血清中至少有四种形式的SCC:游离SCC1、游离SCC2、以及与相对应的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现在临床上一般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总SCC,其临床意义有: 1.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 2.辅助诊断肺鳞癌: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25、CYFRA21-1、NSE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 3.食管鳞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 4.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 即日起你可在医生工作站“免疫”上选择SCC一项进行开单。 注:肿瘤标志物(肺部) 组合套餐中已包含SCC,切勿重复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