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声像图特点和临床价值

肝硬化声像图特点和临床价值
肝硬化声像图特点和临床价值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彩超声像图特征及分析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彩超声像图特征及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彩超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病理或临床明确诊断为亚甲炎56例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征。结果47例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其中双侧受侵27例,单侧受侵20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散在或多发相互融合的片状低回声45例,2例病侧甲状腺仅表现为形态饱满,回声欠均匀;9例甲状腺局限性结节性肿大,边界不清。本组病例超声诊断为亚甲炎51例,彩超诊断符合率91.07%(51/56)。结论彩超检查无创、方便、费用低可反复检查,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亚甲炎;彩色多普勒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在临床上较常见,但许多患者发病不典型,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本文通过对2001~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56例患者彩超声像图的特征分析,探讨彩超检查对亚甲炎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41例,年龄22~5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颈部疼痛伴发热,尤触痛明显,大多数2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所有患者均行彩超、甲状腺功能测定检查,并经甲状腺穿刺活检或临床明确诊断。 1.2方法GELogiq5、GEV730和Sequoia512彩超仪,探头频率712MHz,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甲状腺。常规进行双侧甲状腺横、纵切对比扫差,测量大小,重点观察病灶部位、大小范围、边界、回声特点,应用CDFI观察病灶彩流分布状况和特点,测量甲状腺上动脉参数。 2结果 彩超声像图特点:①甲状腺弥漫性肿大47例,双侧受侵27例,单侧受侵20例。彩超声像图典型特征为:45例病侧甲状腺散在或多发相互融合的形态不规则片状低回声,边界不清晰,后方无增强效应,部分病例低回声病灶延伸至被膜与前颈部肌群粘连融合,探头加压有疼痛感。彩色多普勒特点:片状低回声周边血流较丰富,多呈低速、低阻动脉或静脉持续性血流,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正常。2例误诊为Grave’s病,病侧甲状腺仅表现为形态饱满,体积无明显增大,但回声欠均匀,未见低回声或结节样回声区域,甲状腺实质血流较丰富,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正常;②甲状腺结节样肿大9例,彩超声像图表现为:甲状腺局限性结节样肿大,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大多呈低回声,无包膜。彩色多普勒特点:低回声区域血流较丰富。3例彩超误诊为甲状腺腺瘤。 3讨论 亚甲炎,又称为非化脓性甲状腺炎,为病毒感染或感染后的炎症性疾病。患者

脾脏占位的声像图分析

脾脏占位的声像图分析 本文将本院近几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41例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充分认识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便于更准确的做出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5~70岁,脾囊肿7例、血肿8例、脓肿3例(其中1例多发)、结核3例(多发)、血管瘤6例(2例多发)、脾何杰金氏病8例(2例多发)、恶性淋巴瘤5例、多发性海绵状淋巴瘤1例。(4例脾何杰金氏病和3例脾囊肿是由临床及超声随访证实)。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 mHz。观察内容:脾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脾门周围回声;必要时加查相关的脏器、腹、盆腔等。 2 结果与声像图表现 2.1 脾囊肿脾脏正常或增大,脾内可见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内透声好。 2.2 脾血肿脾脏增大。脾内上极、下极或近脾门处可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无回声内可见散在细小点状高回声。脾区光点分布不均匀,部分包膜欠清晰,欠光滑。脾周可见带状无回声区包绕。腹腔、盆腔显示不规则无回声区。 2.3 脾脓肿脾脏增大。脾内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其内可见少许点状及片状高回声漂浮,包膜回声清晰,后方回声增强。 2.4 脾结核脾脏增大,脾内见多个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界不清晰的混合回声区,其内为低回声和无回声区,间有高回声散在分布,其后有声影。 2.5 脾血管瘤脾正常或增大,4例脾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呈均匀的中等高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球形或椭圆形;另2例则为边界完整的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区内及周围可见丰富血供,脉冲多普勒显示多为静脉频谱。 2.6 脾何杰金氏病8例均为临床明确诊断,做B超检查时,脾脏正常或增大,脾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无包膜,后方无增强效应,部分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 2.7 脾恶性淋巴瘤脾脏明显增大,形态失常,脾内呈大块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和无回声区,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匀。常可累及胰尾及腹腔,多伴有腹水。 2.8 脾多发性海绵状淋巴瘤脾脏明显增大,包膜欠光滑,脾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等回声区,最大5477 mm,周边有晕圈。 3 讨论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与其他实质脏器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有许多类同点,但凭借声像图表现对其病变性质的诊断还处于探讨阶段。 3.1 脾结核与脾脓肿、脾血肿的鉴别脾结核干酪坏死型与脾脓肿液化期、血肿的机化在声像图上很相似,这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及其他检查,才能得到正确诊断。脾血肿有明确外伤史,脾区疼痛、叩击痛较明显,故不难诊断。脾脓肿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脾区疼痛及叩击痛的感染现象,结合病史和声像图,诊断一般也不困难。脾结核有血沉加快,但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同时临

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声像图分析

·浅表器官超声影像学· 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声像图分析 李传红 宋修芹 张良岩 王允芹 张忠英 史少华 【摘要】 目的 以超声引导细针穿刺作为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金标准,探讨桥本甲状腺炎超声 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216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确诊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超声表现。超声观察指标为:甲状腺两侧叶大小及峡部厚度、内部回声特点、甲状腺内血流分布、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甲状腺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根据患者甲状腺功能分成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仅84例患者(38.9%,84/216)具有经典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甲状腺两侧叶及峡部体积增大,回声减低,血流丰富;132例患者(61.1%, 132/216)具有不典型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甲状腺体积不大,实质回声增粗或呈局限片状低回声。25.0%(54/216)合并实性结节,2.8%(6/216)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内血流分布较正常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为(39.0±20.5)cm /s ,甲状腺功能减低组为(41.1±21.4)cm /s ,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为(35.6±17.1)cm /s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39,P =0.68)。93.1%(201/216)的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下极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结论具有经典桥本甲状腺炎超声图像患者仅占少部分,应重视不典型桥本甲状腺炎超声表现,减少漏诊。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内血流不能成为判断甲状腺功能的指标;甲状腺下极周围淋巴结的检出可协助该病诊断。 【关键词】 超声检查;桥本甲状腺炎;细针穿刺活检 Hashimoto's thyroiditis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 under fine needle aspiration LI Chuan?hong ,SONG Xiu?qin , ZHANG Liang?yan ,WANG Yun?qin ,ZHANG Zhong?ying ,SHI Shao?hua.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The Yantaishan Hospital of Yantai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 by using ultrasonic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U?FNA )as the gold standard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Methods The ultrasound images of 216patients with Hashimoto 's thyroiditis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with observation of the following indexes :the size of two lateral lobes ,the thickness of isthmus ,the echo pattern ,blood flow distribution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flow velocity and enlarged lymph nodes.According to the throid function , all Hashimoto's thyroiditis were divided in to the hyperthyroidism group ,the hypothyroidism group and the euthroidism group , and the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flow velocity was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Sonographic features of typical Hashimoto's thyroiditis were only showed in 38.9%cases (84/216).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atypical Hashimoto's thyroiditis included normal thyroid volume ,coarse parenchyma echo ,partial hypoechoic area ,25.0%(54/216)with solid nodules ,and 2.8%(6/216)associated with thyroid carcinoma.Blood flow distribution was more abundant in Hashimoto's thyroiditis than in normal thyroid.The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mean flow velocity was (39.0±20.5)cm /s in the hyperthyroidism group ,it was (41.1±21.4)cm /s in the hypothyroidism group and it was (35.6±17.1)cm /s in the euthroidism grou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F =0.39,P =0.68).93.1% (201/216),enlarged lymph nodes were detected in the lower pole area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 cases.Conclusions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 cases presented the typical sonographic feature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with atypical sonographic features to avoid misdiagnosis.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yroid artery in Hashimoto's thyroiditis is not well?correlated with thyroid function ; detection of lymph nodes at thyroid lower pole area might be helpful for diagnosis. 【Key words 】 Ultrasonography ;Hashimoto's thyroiditis ;Fine needle aspiration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2.01.019 作者单位:264000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超声科(李传红、 宋修芹、王允芹、张忠英、史少华),内分泌科(张良岩)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近年 来发病率显著上升。随着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的开展,大量不典型病例被临床确诊,FNA 已成为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金 标准[1?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开展

甲状腺的病理声像图表现

甲状腺的病理声像图表现 刘建军 1、毒性甲状腺肿(甲亢) 毒性甲状腺肿,为代谢障碍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或腺体增大所致的甲状腺肿大。 病理表现:甲状腺体积增大,为正常人的二至三倍,质地坚实,血管丰富,血流加速,眼球后肌肉水肿、肥大,引起突眼。 临床表现:心悸多汗,食欲亢进,,消瘦,体重下降。 查体:心动过速,手部震颤,甲状腺肿大,其内有血管杂音,眼球突出。 声像图表现:甲状腺呈弥漫性,均匀性增大,左右两叶对称,腺体增大为正常人的2—3倍。峡部前后径明显增大到1.0 cm,增大明显时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被挤压,向外侧移位,内部呈中低回声区,分布不均匀或稍强,有时欠均匀,一般无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血流信号极丰富,呈“火海症”,频谱呈高速低阻血流频谱峰值70cm\s。 2、结节性甲状腺肿 由于缺碘引起,病程长缺碘后引起甲状腺肿大、增生,一段时间又补充了碘而引起复旧。由于反复缺碘及复旧,多次的交替进行,而形成多个增生结节,结节间有很多条状纤维间隔。声像图表现为:腺体呈不均匀,不对称性增大,表面不光滑呈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间有散在的回声点或回声条形成,因纤维组织增生表现,结节内部呈低回生无包膜,囊性变时可见无回声区,后期结节布满于甲状腺内,不能显示正常的甲状腺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血流丰富,结节周围呈点状或在结节间穿行,绕行的血流信号也可沿结节绕成环状。

3、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 由于缺碘引起激素合成障碍并至垂体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过多,以致甲状腺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代偿性增生,声像图表现:①甲状腺呈弥漫、对称性肿大,表面光滑无结节,增大可至正常的3—4倍,增大明显时可压迫气管及颈部血管现象。②内部回声早期可以正常,病变发展后腺体滤泡高度扩张,滤泡内充满大量胶质而形成的无回声区,呈弥漫,壁薄,多发硬变。③晚期正常甲状腺组织显示不清。④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呈点状,散在,少许血流信号,血流并不增多或接近正常。 4、甲状腺炎 A、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可见多为全身性脓毒血症在甲状腺局部的一种表现。 声像图:甲状腺肿大,压痛明显,内部为低回声区,脓肿形成为无回声区,边界模糊,欠清,内部回声常不均。由于是全身性感染疾病,诊断并不困难。 B、亚急性甲状腺炎:由病毒感染所致,女性多件,常发生于20-60岁。同时伴有上感,低热,咽喉痛等。甲状腺轻度肿大,疼痛局部有压痛。实验室检查WBC↑ESR↑。 病理:甲状腺肿大约1倍,切开为透明胶质,镜下见腺泡为肉芽组织代替,有较多的炎性细胞、胶质颗粒巨细包形成,并便与结核结节相似,故又称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细胞性甲状腺炎。早期有“甲亢”症状,中后期可伴有“甲减”或恢复期症状。 声像图:①甲状腺对称性弥漫性中度增大,探头挤压时,有压痛。②内部呈均质低回声,有散在弱回声点③甲状腺边界模糊,后壁回声增强,常与患侧颈前肌之间间隙消失,形成弥漫性粘连。

超声波特性

2.1 超声波的定义 波是由某一点开始的扰动所引起的,并按预定的方式传播或传输到其他点上。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人们所感觉到的声音是机械波传到人耳引起耳膜振动的反应,能引起人们听觉的机械波频率在20Hz~20KHz ,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KHz 的机械波。 在超声波测距系统中,用脉冲激励超声波探头的压电晶片,使其产生机械振动,这种振动在与其接触的介质中传播,便形成了超声波。 2.2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一部分能量反射回原介质,称为反射波;另一部分能量透射过分界面,在另一个介质内部继续传播,称为折射波,如图2.1所示,图中L 为入射波,S ?为反射横波,L ?为反射纵波,L ?为折射纵波,S ?为折射横波。 L 图2.1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及其波形转换 这些物理现象均遵守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除了有纵波的反射波折射波以外,还有横波的反射和折射。 因为声波是借助于传播介质中的质点运动而传播的,其传播方向与其振动方向一致,所以空气中的声波属于纵向振动的弹性机械波。在理想介质中,超声波的波动方程描述方法与电磁波是类似的。描述简谐声波向X 正方向传播的质点位移运动可表示为: ()cos()A A x t kx ω=+ (2.1) 0()ax A x A e -= (2.2) 式中,()A x 为振幅即质点的位移,0A 为常数,ω为角频率,t 为时间,x 为传播距离,2/k πλ=为波数,λ为波长,α为衰减系数。衰减系数与声波所在介质和频率关系: 2af α= (2.3)

式(2.3)中,a 为介质常数,f 为振动频率。 2.2.1超声波的衰减 从理论上讲,超声波衰减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由声速扩展引起的衰减 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非平面声波的声速不断扩展增大,因此单位面积上的声压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种衰减称为扩散衰减。 (2) 由散射引起的衰减 由于实际材料不可能是绝对均匀的,例如材料中外来杂质金属中的第二相析出、晶粒的任意取向等均会导致整个材料声特性阻抗不均,从而引起声的散射。被散射的超声波在介质中沿着复杂的路径传播下去,最终变成热能,这种衰减称为散射衰减。 (3) 由介质的吸收引起的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内于介质的粘滞性而造成质点之间的内摩擦,从而使一部分声能转变成热能。同时,由于介质的热传导,介质的稠密和稀疏部分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导致声能的损耗,以及由于分子驰豫造成的吸收,这些都是介质的吸收现象,这种衰减称为吸收衰减。 扩散衰减仅取决于波的几何形状而与传播介质的性质无关。对于大多数金属和固体介质来说,通常所说的超声波的衰减,即p(衰减系数)表征的衰减仅包括散射衰减和吸收衰减而不包括扩散衰减。因此,空气介质的衰减系数也由两部分组成,可由下式表示: 22222238211()3v P f f K C C C C πηπβρρ=++ (2.4) 式中:K :热传导系数 f :超声波频率 η:动力粘滞系数 C :超声波传播速度 v C :定容比热 p C :定压比热 ρ:传播介质密度 式(2.4)中第一项是由内摩擦引起的衰减系数,第二项是由热传导引起的衰减系数,由于后者比前者小得多,故在忽略热传导引起的超声波衰减的情况下,衰减系数可以由下式表示: 223 83f C πηβρ= (2.5) 把C = 2.5)可得: 3223 322283()M f R T β πηργ=?? (2.6) 由式(2.6)可知:温度一定时,η、 ρ、T 均一定,衰减系数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频率越高,衰减的系数就越大,传播的距离也就越短。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选

80例腹水的超声诊断及其声像图分析

80例腹水的超声诊断及其声像图分析 【摘要】目的超声在腹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 例腹水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进行声像图分析。结果经腹水穿刺及临床观察证实,超声检查腹水检出率100%,对引起腹水的病因检出率100%。结论超声是诊断腹水的首选方法,为分析判断腹水产生的病因提供了更加丰富、准确的信息。 【关键词】腹水;超声 腹水是积聚于腹腔内的游离液体,可由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一般将腹水区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前者如失代偿期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等,后者则主要指腹膜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引起腹水的病因繁多,有时明确腹水的病因非常困难。本院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对80例非外伤性腹水病例进行超声观察,讨论分析其图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非外伤性原因的引起腹水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35~61岁,平均47.5岁。其中肝硬化44例,肝癌10例,肾功能衰竭7例,心功能衰竭2例,卵巢恶性肿瘤11例,结核性腹膜炎5例,宫外孕破裂1例。 1.2 方法采用仪器为美国GE730(腹部及浅表血管),探头频率3.5~7.5MHz。腹水检查患者采取仰卧、左及右侧卧和坐位。探头在受检者腹部行大范围多切面扫查并振动腹部以观察腹水性状,肠曲能否漂浮移动。要注意有无异常的腹膜结节或肿块,腹盆腔及后腹膜腔脏器有无原发病灶。特别要注意两侧对照及加压深呼吸等方法、多切面观察,并仔细留意其声像特征、部位、范围(估量)以及与腹部脏器的关系。对胎儿的检查,同孕妇常规检查方法。 2 结果 肝源性腹水54例(67.5%),肾源性腹水7例(8.75%),心源性腹水2例(2.5%),癌性腹水11例(13.75%),结核性腹水5例(6.25%),宫外孕破裂1例(1.25%)。 声像图特征:80例患者均可见腹腔内有不规则液性暗区。少量腹水局限于肝肾间隙、肠间隙或盆腔,前后径2~3 cm,探头轻放于侧腹或腹股沟内侧,加压或改变体位,液性暗区消失,除去压力在原部位或低位处仍见液性暗区,极少量腹水,仅显示为肝肾间隙和肝-腹膜之间的暗带增宽;中量腹水分布于中、下腹部,最深处约5 cm,肠管漂浮于液性暗区中,并可见肠蠕动;大量腹水时,液性暗区分布于全部腹腔,探头搭及腹壁任何部位均可显示,最深处前后径8~10 cm,腹腔内脏器受压并受系膜、韧带牵拉,浮悬于液体中。

异位妊娠的声像图特征

异位妊娠的声像图特征 异位妊娠声像图错综复杂。(1)早期未破型的声像:子宫正常或稍大,内膜回声增强、增粗,内无孕囊或宫腔中因蜕膜反应所致假孕囊光环,最具特征性的声像图是输卵管环状包块[3],内有完整的胚囊,有时可见胎芽及心管搏动,cdfi部分可见彩环征,呈低阻力型动脉频谱,部分彩环型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盆腔可有少量积液,彩环结构的显示对输卵管妊娠的确诊有较特异的诊断价值[4]。(2)破裂流产型:子宫周围探及回声不均质、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混合性包块,盆腹腔可探及中等以上的游离液体。(3)陈旧性异位妊娠:子宫后方不规则肿块,呈“盆弧形”,边界尚清,壁厚,内部回声光团、光堆及液性暗区。(4)腹腔妊娠:多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后孕囊坠入阔韧带着床而后继续妊娠,症状不十分一致,易被忽视,声像图腹腔内探及胎儿各部结构,本组1例即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后继发腹腔妊娠,表现为剧烈腹痛、贫血、休克状、板状腹,盆腹腔探及大量液性暗区。 3.2 超声鉴别诊断 对临床有阴道流血史,尿妊娠试验弱阳性而无明显停经史,宫内又未见明显孕囊者,应仔细观察附件区有无包块,并嘱咐随诊复查。异位妊娠大出血应与炎性包块,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鉴别。(1)炎性包块:无停经史,有发热腹痛等,尿妊娠试验阴性,包块与子宫相连,边缘模糊不清,抗炎治疗后包块缩小。(2)结核性腹膜炎的腹水多为局限性积液,黄体破裂,临床无停经史,腹痛多发生在月经之前,尿妊娠试验阴性,子宫大小正常,可有内出血,包块常不明显。(3)急性阑尾炎: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无停经史,麦氏点压痛明显,形成阑尾脓肿局限于右下腹。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宫内孕合并宫外孕虽罕见,切不可诊断宫内妊娠而忽视宫外孕,一定要仔细检查两侧附件有无包块,其他陈旧性宫外孕应与子宫浆膜下肌瘤、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巧克力囊肿等鉴别。

超声检测特点及基础知识之一

超声检测特点及基础知识之一 超声波检测主要用于探侧试件的内部缺陷,它的应用十分广泛。超声波检测属于反射波检测法,即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和传播时间来判断缺陷的大小和位置。超声波检测的频率范围为0.4-25MHz,其中用得最多的是1~5 MHz。 一、超声波检测的分类及特点 超声波检测有多种分类方法: 1、按原理分类 超声波检测按原理来分:有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和共振法三种。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脉冲反射法。 2、按显示方式分类 按超声波探伤图形的显示方式分:有A型显示、B型显示、C型显示等。目前用得最多的是A型显示探伤法。 3、按探伤波型分类 按超声波的波型来分,脉冲反射法大致可分为直射探伤法(纵波探伤法)、斜射探伤法(横波探伤法)、表面波探伤法和板波探伤法4种。用的较多的是纵波和横波探伤法。 4、按探头数目分类 按探伤时使用的探头数目分:有单探头法,双探头法,多探头法3种。用得最多的是单探头法。 5、按接触方法分类

按接触方法分类有直接接触法和水浸法两种。直接接触法的操作要领是,在探头和试件表面之间要涂上耦合剂,以消除空隙,让超声波能顺利地进入被检工件。耦合剂可以用机油、水、甘油和水玻璃等。用水浸法时,探头和试件之间有水层,超声通过水层传播,受表面状态影响不大,可以进行稳定的探伤。 在金属的探测中,超声波检测具有如下特点:(1)面积型缺陷的检出率较高,体积型缺陷的检出率较低;(2)适宜检验厚度较大的工件,例如直径达几米的锻件,厚度达几百毫米的焊缝。不适宜检验较薄的工件,例如对厚度小于8nm的焊缝和6mm的板材的检验是困难的;(3)适用于各种试件,包括对接焊缝、角焊、板材、管材、棒材、锻件,以及复合材料等;(4)检验成本低、速度快、检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现场使用较方便;(5)无法得到缺陷直观图象、定性困难,定量精度不高;(6)检测结果无直接见证记录;(7)对缺陷在工件厚度方向上定位较准确;(8)材质、晶粒度对探伤有影响,例如铸钢材料和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因晶粒粗大不宜用超声波进行探伤。 二、超声波检测原理 超声波检测可以分为超声波探伤和超声波测厚,以及超声波测晶粒度、测应力等。在超声探伤中,有脉冲反射法、穿透法和共振法。脉冲反射法是根据缺陷的回波和底面的回波进行判断,穿透法是根据缺陷的阴影来判断缺陷情况,而共振法是根据被检物产生驻波来判断缺陷情况或者判断板厚。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脉冲反射法。脉冲反射法在垂直探伤时用纵波,在斜射探伤时用横波。把超声波射入被检物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

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残角子宫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超声表现,总结声像图特征。结果:经腹超声检查诊断出5例为残角子宫妊娠,3例未明确诊断,诊断符合率为62.50%。8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7例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7.50%,1例被误诊为输卵管妊娠。经超声检查均在盆腔内探及2个子宫样回声,2例合并卵巢小囊肿,盆腔积液4例,7例在子宫右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1例在子宫左侧探及胎儿或不均质包块回声。5例监测到胎心,3例未监测到胎心。残角子宫肌层破裂或明显变薄,肌层厚度2~5mm。2例妊娠囊周围宫腔与正常宫颈管相通,6例不相通。2例患者的残角子宫破裂口较大,胎儿及附属物已从宫腔被完全挤入到腹腔中,孕囊与腹壁靠近,外周未见子宫肌层,腹盆腔内有大片游离性的暗区,孕囊右下方有较小的类似于子宫样的回声。其余6例患者孕囊/胎儿前方肌层未发生破裂,但明显变薄,超声图像清晰,正常宫腔未见孕囊,子宫轮廓均呈不对称双角状,孕囊周围有肌层覆盖,部分与正常子宫肌层相连。6例行腹腔镜手术将子宫残角切除,2例行开腹手术切除子宫残角,移除胚胎。结论: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表现各异,但有共同的特征声像,联合应用经阴道与经腹超声检查能够有效降低残角子宫妊娠的误诊、漏诊风险。 【关键词】残角子宫;经腹;经阴道;超声诊断;妊娠 残角子宫是女性较为罕见的一种先天性的生殖系统畸形,所谓的残角子宫畸形指的是受精卵在残角子宫中着床并发育的一种妊娠现象[1]。残角子宫妊娠的临床发生率很低,每10万例妊娠女性中有1例。由于残角子宫妊娠十分罕见,所以临床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如若发生了残角子宫妊娠则极易出现子宫破裂,引发大出血、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故早期诊断残角子宫妊娠对于避免子宫破裂,改善孕妇预后具有重大意义[2]。目前临床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就是超声技术,其具有经济性好、可重复性好、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下文将重点探讨残角子宫妊娠的超声图像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残角子宫妊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例残角子宫妊娠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28.2±5.1)岁,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12~22周,平均(18.9±1.3)周。阴道流血伴下腹痛4例,仅腹痛无出血2例,另外2例无特殊症状。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残角子宫切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残角子宫妊娠。 1.2 方法 1.2.1 检查仪器 PHILIPS公司生产的H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5.0MHz(腹部探头)、4.0~8.0MHz(阴道探头)。 1.2.2 检查方法 (1)经腹超声检查:检查前,嘱患者适量饮水,以充盈膀胱。患者取平卧位,在下腹部及探头表面均匀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置于下腹部,对盆腔做多切面扫查。注意观察正常子宫的形态、大小,以及盆腔区域、附件区域的相关情况,粗略了解妊娠囊的位置、大小及残角子宫的肌层厚度。 (2)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在检查前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套有安全套的阴道探头插入患者阴道后穹窿处,转动探头,进一步观察残角子宫肌层厚度,胎儿的大小、位置,明确正常宫腔形态,妊娠囊与正常子宫及残角子宫的位置关系,残角子宫与宫颈管有无

膝关节的B超检查方法及正常声像图特征

膝关节的B超检查方法及正常声像图特征 发表时间:2014-08-05T16:54:45.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马琳琳刘秀玲 [导读] 为了获得位置表浅的组织结构的满意图像,如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髌前滑囊等,常常需要使用水囊衬垫。 马琳琳刘秀玲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 【关键词】膝关节 B超检查声像图特征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065-01 膝关节部位表浅,结构复杂,负重多,活动度大,容易受损伤,特别是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较多见。临床上常见患者诉膝关节疼痛、跛行,伴或不伴肿胀来就诊,疼痛部位不易准确定位。 体格检查对膝关节疾病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但体检常常无明显异常。X线摄片对软组织损伤、腘窝的病变无多大帮助。B超在诊断软组织损伤、腘窝病变及关节积液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膝关节B超检查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检查,避免遗漏,必要时进行两侧对比检查[2]。在儿童,由于髌骨、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骨骺尚未完全闭合,骨骺软骨成分大,表现为无回声结构,因此了解不同年龄的发育情况非常重要。 1 B超扫查方法 B超扫查方法采用直接扫查法和加水囊间接扫查法。为了获得位置表浅的组织结构的满意图像,如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髌前滑囊等,常常需要使用水囊衬垫。衬垫能够使线阵探头表面与所检查的各种解剖结构之间更好地接触,从而能够显示皮肤和紧靠它的皮下组织。使用衬垫也可使肌腱处于探头的最佳聚焦区。 2 膝关节各种结构的正常声像图特征 2.1髌上囊 2.1.1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或坐立位,膝关节置于伸直位,探头置于髌骨上方髌上囊部位,纵、横扫查观察股四头肌腱、髌骨、髌上囊及股骨下端情况。扫查髌上囊时,探头不能在身体上加压,探头涂耦合剂后在皮肤上滑动,扫查膝关节间隙至髌骨上方约8cm范围,两侧至膝内、外侧面中部。 2.1.2声像图特征 (1)髌上囊:在正常人,髌上囊前、后两层滑膜贴在一起,其间仅有少量滑液,起润滑作用,B超不能显示。 (2)股四头肌腱:为纵行的强回声结构,下端附着于髌骨上缘,其内可见多个互相平行的纤维光带。 (3)髌骨:成人髌骨超声束难以穿透,声束在髌骨表面被反射,表现为呈弧形的强光带回声,后方伴声影;在3~5岁以下儿童,髌骨的骨化中心尚未出现,髌骨全部为透明软骨结构,超声束可以穿透,声像图上表现为椭圆形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其上、下径及前后径随年龄大小而不同,在5~6岁以上的儿童,髌骨的骨化中心出现,声像图上表现为在髌骨的无回声区内出现强回声光斑或光团;在早期,骨化中心较小,声束可以穿透,后方无声影;随骨化中心增大,髌骨的软骨成分逐渐缩小,表现为髌骨的无回声区逐渐缩小,代之为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4)股骨下段:在成人,股骨下段声像图上表现为平直、光滑的强光带回声,后方伴声影,在股骨与股四头肌之间可见脂肪垫回声。在出生时,股骨下端的二次骨化中心已经出现,因此,在新生儿股骨下端骨骺软骨,其内可见强光斑或光团的骨化中心,骺板清晰可见。在儿童,股骨下端骨化中心增大,透明软骨逐渐被骨组织代替,声像图表现为股骨远端强回声骨化中心,边缘可毛糙不光滑,后方伴声影,其表面可见厚度不等的无回声透明软骨,骨骺内骨化中心表面与干骺端骨皮质边缘之间有一阶梯,骺板清晰可见。 2.2半月板 2.2.1检查方法 内、外侧半月板位于股骨、胫骨髁之间,因半月板边缘厚,内缘薄,在膝关节伸直时,膝关节间隙较小,声像图上半月板显示不理想。检查半月板前角多采用膝关节屈曲至70°~90°位,探头纵向置于膝关节间隙前内、外侧,髌韧带两侧分别扫查内、外侧半月板前角。扫查半月板后角时,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伸直,探头纵向置于腘窝上进行扫查。扫查半月板侧角可在膝关节伸直位或屈曲位进行。 扫查半月板也可采用横向扫查,即将探头横向置于膝关节间隙水平,声像图显示半月板横切面图像。 2.2.2声像图表现 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声像图上正常半月板呈三角形强回声结构,内部回声均匀,三角尖端指向关节中央,基底朝向皮肤,其尖端即为半月板内缘,基底为外缘。股骨内、外髁呈圆弧形强回声光带,后方伴声影,表面可见一无回声带,为关节面软骨的影像,其厚度随年龄变化逐渐变薄。内侧半月板后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清晰显示,声像图上表现为股骨内髁与胫骨平台间呈三角形的强回声结构,内部回声均匀,尖端指向关节中央,基底朝向皮肤,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后角在多数患者可以显示,少部分患者不能显示,原因不清,可能与其部位有关。正常外侧半月板后角亦呈三角形强回声结构,其边缘与关节囊不相连,中间隔以腘肌腱,腘肌腱在声像图上呈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半月板侧角无论在伸直位还是在屈曲位都不易显像。半月板的B超横切面扫查已有文献报告,根据作者的研究及实践经验,半月板横切面扫查,很难显示半月板的完整图像,原因是多方面,如探头频率、体位、扫查方法不当等;还有半月板本身较薄,横切面扫查时,探头的角度稍加变化,声像图完全不一样。而且,横向扫查时,半月板的图像很难重复显示。也就是说,横切面扫查图像的重复性很差。因此,在诊断半月板损伤时很难说明问题。纵向扫查重复性好,当有膝关节积液时,声像图上半月板的影像显示更清晰。应当指出,检查半月板时,探头上可加用水囊,使探头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消除因体瘦、接触不良造成的影响。 2.3髌韧带及髌下脂肪垫 2.3.1检查方法 检查髌韧带时,可采用直接扫查或加水囊间接扫查,膝关节置于伸直位,探头纵向置于髌韧带上进行扫查。 2.3.2声像图特征 正常髌韧带为连接髌骨下缘至胫骨结节的强回声光带,其内可见平行排列的纤维,髌下脂肪垫表现为髌韧带下部后方的低回声区或强

正常乳腺超声检查及声像图诊断

正常乳腺超声检查及声像图诊断 刘建军 一、乳腺的解剖结构 1、、位置:成年妇女的乳腺位于胸前第2-6肋软骨之间,胸大肌浅面。外起自腋前线,内至胸骨缘。乳头位于乳腺的中心,周围由乳晕包绕。 2、结构:正常乳房内,每侧包含12-20个腺叶,每一腺叶由许多小叶组成,每一小叶由10-15个腺胞组成。故腺体的主要结构由腺叶、小叶及腺胞三部分组成。 3、层次:乳房由浅层至深层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腺体浅筋膜深层、胸大肌及肋骨。 二、检查方法 1、全方位扫描以乳头为中心按乳管长短轴放射状全方位多切面检测,辅以触诊。 2、时钟标记异常回声或病变按时钟标记部位,测量大小形态,在线性好。 3、定为分区为较准确检测近似圆锥形或半球形乳腺及输乳管大小参数。 4、全面观察乳腺声像图的描述需全面观察各部位结构。 (1)乳房 (2)乳腺实质,腺叶组织及乳管系统 (3)乳头的声像图

(4)乳房及乳腺实质血流动力 (5)哺乳期乳腺乳汁的流动。 (6)腋窝、副乳及淋巴结 三、乳腺超声分型 乳腺组织结构中,乳腺小叶与输乳管多少因人不同,正常性成熟期处女乳腺乳质地超声图像分三型: 1、间质型(占30%)不甚均与的相对强回声结缔组织为输乳管结构<50%。 2、中间型(占23.3%)结缔组织与乳管相等,乳管结构51%~60%。 3、导管型(46.7%)输乳管位为主,内径大 2.16mm±0.52mm;乳管结构>61.0%。 但乳腺质地可随哺乳期、哺乳后期及绝经期后(老年萎缩)期,内分泌的生理变化,声像图变化;尤其绝经期后较为明显。 乳腺声像图随着月经周期及生理改变,不同阶段声像图不一,超声检查为较确切的显示正常女性在不同年龄段,乳腺声像图特点按生理阶段分期。各期乳腺声像图诊断要点。 (1)、青春期以前:儿童~月经来潮以前,声像图显示皮下脂肪菲薄,仅在乳头下方呈中心稍厚,周边渐变薄的相对低回声。其后乳头下方相对低回声扩大,乳腺导管系统开始出现微细管状,其周围间质增生呈中强回声。 (2)性成熟期:月经来潮以后,乳腺小叶与输乳管分别显示相对明确的图像;小叶呈不均的中强回声,输乳管为低回声管腔,树枝状,

肝脏超声诊断疾病声像图特征

探讨肝脏超声诊断疾病的声像图特征【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超声诊断疾病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对我院肝胆科收治的78例行肝脏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彩超诊断仪观察其声像图特征。结果63例诊断为脂肪肝患者中,表现为肝实质点状回声致密41例(65.1%),轻度肝后回声衰减24例(38.1%);门静脉主干管壁变细43例(68.3%);脾脏增厚3.8-4.1cm18例(28.6%),增厚>4.5cm5例(7.9%);不典型病例15例。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脏疾病典型者均可直接诊断,可提高临床中、晚期患者检出率,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肝脏疾病;超声诊断;声像图 超声显像技术作为一种敏感的肝脏疾病诊断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于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示定性、定位诊断[1]。本文对收集的78例行肝脏超声诊断的脂肪肝患者声像图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2011年7月我院肝胆科收治的78例行肝脏超声诊断的脂肪肝患者,其中男44例,女35例;年龄52-82岁,平均61.3岁。所以患者均诊断为典型脂肪肝,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肝肾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1.2超声诊断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siemens-acuson-x300),探头频率均为3.5hz,检查前空腹至少8h。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左或右侧卧位等多体位,平稳呼吸,按

超声常规二维进行肝脏扫描,先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肝静脉走向、胆囊壁厚度等,再对占位性病变形态、大小、回声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等重点进行探查。脂肪肝超声特征为肝脏回声异常和肝功能损伤,肝实质回声细小、致密,回声强度由浅至深部逐渐减弱,肝内血管因衰减而显示不清晰,局限性脂肪浸润不均性脂肪肝则肝内现片状低回声、无包膜。 1.3不同程度脂肪肝超声诊断标准见表1。 2结果 2.1扫查结果78例行肝脏超声扫查患者中符合脂肪肝典型声像图特征的患者63例,其肝实质点状回声致密41例(65.1%),轻度肝后回声衰减24例(38.1%),门静脉主干管壁变细43例(68.3%),脾脏增厚 3.8- 4.1cm18例(28.6%),增厚>4.5cm5例(7.9%);不典型病例15例。 2.2典型声像图轻度脂肪肝实质回声细小、致密,回声强度由浅至深部逐渐减弱,肝内血管因衰减而显示不清晰(如图1)。另一种表现为局限性脂肪浸润不均脂肪肝,超声必须为肝内片状低回声,无包膜(如图2)。 3讨论 从生理结构上来看,肝脏属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有左右两叶,上下两面,主要分布在右上腹腔。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上缘,下界与右季肋缘平行。左叶剑突下长约3cm,左侧达第6肋软骨距正中线左侧5cm处。由于管脏冠状结构主要分布着门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