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依靠一点点失业保障和各种救济,是不能解决群众根本的问题的,只有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这个人的经济来源才会得到保障,生活才能稳定。所以,就业才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保民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就业。

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并非人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理想工作。而谈到就业的严峻性,在两个群体身上体现得最为严重,一个是农民工,还有一个就是大学生。

农民工就业难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 1.3亿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却存在着诸多艰难。

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首先是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外出就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就业渠道少、信息收集难,与用工单位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外出多靠“血缘、人缘和地缘”关系,此种情况导致农民外出的随意性、自发性较大。而社会保障的滞后性,更造成了农民工就业的困难。再加上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相对较差,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拖欠工资的事情经常发

生……

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做好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加强农民就业培训。

2. 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服务。

3. 各方提高信息沟通,努力提高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就业。

4. 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为其提供人文关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仅2009年一年,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就达到611万,由于2008年还积压有没有顺利就业的100多万到200万大学生。也就是说,在2009年需要解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会达到将近八九百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远远超出社会目前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是大学的扩招。所有的国家在教育扩张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低的问题,它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后,这样人才的供给跟市场的需求之间就会出现一个脱节。出现大量的人才堆积现象。

其次,用工单位在选人用人时,对大学生要求过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受到一般中小型企业的欢迎,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

择大学生,用人基本上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的尤为突出。

然后就是,目前大学生择业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成功率。考研热,公务员热,外企热,大城市热,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对职业抱着过高的要求。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这样在求职时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

再有就是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对于中国的国情,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家里的宝贝,什么都不会做,吃不了苦,拈轻怕重。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整体素质完全比不上上一代大学生。大量的大学生甚至并不具备真才实学。

2009年,我们国家关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国务院发布的指示里面,第一次把大学生的就业列为我们国家未来解决就业问题的首要问题。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也前所未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基层、去部队、扶重点行业到部队边陲。

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具体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安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至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毕业生进村(社区)”、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项目。

二、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

三、允许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和科研单位的一些科研项目,吸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做项目的研究助理,来延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时间。

四、鼓励、支持、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搭建大学生科学实践和研究创新的平台。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的,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可以持《毕业证书》《营业执照》《就、失业证》等证件,向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五、创建一批就业见习基地等。同时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现在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正是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就关心的“民生”。而国家政府也却是看到并且重视了这个问题。相信在这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就业难的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根本的大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根本的大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根本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高校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当今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我国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概况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在2003年大学毕业生突破200万人,到2009年突破600万人,在2010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了631万人之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5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却难以按这个比例增长,就业率一直仅仅保持在70%左右。这导致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忧患意识,有些人甚至对大学教育失去了信心,很多人不再将大学教育视为人生发展的契机而纷纷更早的参与到打工者的群体之中。近年来社会上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种现象虽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有失偏颇,大学教育的价值是否可以仅仅依靠就业率来评定呢?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并帮助其树立

正确思想观念的殿堂,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存在的教育机构,高校能够为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高校目前还存在某些专业设置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但“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就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有社会的原因,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实行的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大于人才供给的现实情况,而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自主择业”制度虽然给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以更大的互相选择空间,却随着供需关系的转变而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国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过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逐渐使得用人单位倾向于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也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依靠一点点失业保障和各种救济,是不能解决群众根本的问题的,只有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这个人的经济来源才会得到保障,生活才能稳定。所以,就业才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保民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就业。 然而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并非人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理想工作。而谈到就业的严峻性,在两个群体身上体现得最为严重,一个是农民工,还有一个就是大学生。 农民工就业难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 1.3亿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却存在着诸多艰难。 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首先是劳动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外出就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就业渠道少、信息收集难,与用工单位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农民外出多靠“血缘、人缘和地缘”关系,此种情况导致农民外出的随意性、自发性较大。而社会保障的滞后性,更造成了农民工就业的困难。再加上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相对较差,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拖欠工资的事情经常发

生…… 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做好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加强农民就业培训。 2. 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的服务。 3. 各方提高信息沟通,努力提高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工就业。 4. 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为其提供人文关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仅2009年一年,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就达到611万,由于2008年还积压有没有顺利就业的100多万到200万大学生。也就是说,在2009年需要解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会达到将近八九百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远远超出社会目前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数量。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是大学的扩招。所有的国家在教育扩张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低的问题,它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后,这样人才的供给跟市场的需求之间就会出现一个脱节。出现大量的人才堆积现象。 其次,用工单位在选人用人时,对大学生要求过高。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并不受到一般中小型企业的欢迎,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

形势与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政策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民生与大学生就业问题

所谓民生,则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问题等等;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更高层的社会福利问题。 民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逐渐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应该先满足第一层面的内容后再考虑满足第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的实施以前一层面的成功实施为前提。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的民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日益严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民生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也是民生问题当中的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深受民生问题的影响,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民生建设中进行考虑,并根据国家民生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案,从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成功就业。 失业率这个词在很多国家代表着这个国家发展的好坏.我来说说我对失业率的理解.一个国家如果失业或者待业的人口太多.第一:国家必须支出相当一部分财政经费来养活这些对社会完全没有贡献的人.

第二:他们无所事事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激增(如抢劫强奸案的增加,没有工作的人找异性朋友相对困难).第三:失业率高国家的税收就低,这是个长久的影响.因为上班拿到的工资是要交税的.而不上班或者不正规的上班,灰色收入都会影响税收.影响税收就势必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这对国家的影响很长远.所以每个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失业率问题.就如同一个人患病就必须看好一样道理。失业率高的国家绝对不是个正常的国家 因此,为解决好这一焦点问题。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对于企业这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言,国家不断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应农村,政府大力发展城镇化,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 党的十七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民生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承认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目前,政府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

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

特别策划: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

口红利期。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 的在经济现代化到来之前就提前迎 来老龄化的国家。为迎接“银色浪 潮”,要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 特别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 能力。 失业 ☆“十一五”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5% “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将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 这是11月8日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的。 纲要称,“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亿人、3亿人、1.2亿人、1.4亿人和8000万人以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详细] ☆“摩擦性失业”成为就业难主要原因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局部地区过度依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详细] 就业难题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改善民生论文2021字 篇一: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加强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2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 关键字:民生社会保障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

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

浅谈民生问题与大学生就业

浅谈民生问题与大学生就业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的民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高校不断扩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日益严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民生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也是民生问题当中的一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深受民生问题的影响,要真正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置于民生建设中进行考虑,并根据国家民生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案,从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成功就业。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 正文: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

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以下本文将立足于狭义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一、当前民生建设的现状 (一)当前民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如现在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里我们主要探导大学本科毕业生),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是有关的,去年是30:1,今年大约是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怕是60:1、70:1;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基尼系数是0.4%,但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征收问题,“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建设和谐社会问题。 其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复转军人及大学生等的就业问题。就业直接关系着收入问题,是解决其它大部分问题的最重要一环,就业问题不解决,收入没有来源,其他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不可能。因此,就业问题无疑是所有问题当中的焦点问题。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的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大学生也变的越来越多,而用人单位却没有那么多,并且给的工资也一如既往的少。 怎样正确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也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一些不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只要是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竞争就业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失败。这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的正常现象。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宏观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磨擦性失业,即人们不断跳槽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的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形成的失业。前两种类型的失业又称为自然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的景气度没有关系,就是在经济景气时也会发生这两类失业。目前我国的失业现象是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同时存在:磨擦性失业的产生与我国就业体制市场化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前就业难不仅是高校中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从这点出发,扩招不但没有制造失业,

而且缓和了失业。因为没有扩招,这几百万名学生不仅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且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没有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学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扩招后,其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没有相应调整。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使有些专业有所调整往往也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这样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此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是这样。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出现供过于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要实事求是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短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文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否充分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产业结构转型下资本对劳动的排斥必不可免,在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总量矛盾虽有缓解,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我国就业形势面临的复杂背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变化,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工作,同时准确研判我国未来就业趋势,对于实现充分和稳定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农村仍存在很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城镇失业人口及未就业毕业生逐年积累并有扩大趋势,就业问题将是未来几年我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三产业正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产业;从所有制角度看,我国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非公有制经济;从区域结构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吸纳就业能力正相关。同时,我国就业人口整体素质仍显偏低,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一)我国就业结构现状 就业结构主要体现了社会劳动力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配置结构,这里主要从就业产业结构、就业所有制结构和就业区域结构加以考察。 一是就业的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就业人员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幅略高于第二产业,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偏慢,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能,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间的重要任务。 二是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吸纳就业人员的数量及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吸纳劳动力人口的主要渠道。 三是就业的区域结构。从我国就业人员分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份,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吸引就业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就业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侧面解释了就业区域结构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失业人口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分三类: 一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指城镇常住人口中(男16~50岁,女16~45岁),具有劳动能力但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失业者。2010~201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压力。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近些年,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波动较大。但总体看,仍有较大规

大学生对民生问题看法的

大学生对民生问题看法的 社会调查方案(以徐州高校为例)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面临许多民生问题,民怨民愤越来越大,老百姓对社会怨恨越来越大。安居房能兴国安邦。现今社会面临的民生问题主要有收入差距问题、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物价等等问题。我们这些问题是朝着更恶劣的方向发展,还是逐渐改善呢? 关于民生不仅仅是社会中普通老百姓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思考其原因,考虑我们步入社会时面临这些问题的态度,并且给予一些解决之道。 民生,就是对老百姓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大众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关注。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目的: 1、了解大学生对民生问题了解 2、了解大学生对民生的态度和自己今后人生等方面看法 3、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参考的解决之道 意义: 1、了解大学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认知 2、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国家关心度 3、新一代大学生十一后国家主导力量,未来我们能做什么改进民生 三.调查内容 1、大学生对当前民生问题的了解 2、民生问题与自己关系与自己关心的民生问题 3、造成民生问题原因 4、对政府改善民生看法 5、对基层老百姓生活的看法 6、对今后自己面对的相关民生问题的看法等 四.分析单位和调查方案 分析单位:徐州市大学生 调查方案;这项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两种方法进行,其中,问卷调查是在部委院校、地方性院校、职业院校这三类院校中进行调查(及矿大、徐师大、徐医、徐工程、建院、九州等)每所院校抽出200名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1至4年级的学生(每年级50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五.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1.现有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3.访问调查收集资料 4.集中座谈 资料的分析方法:四种方法收集的资料进行多元分析 运用spss进行资料分析 六.人员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人员组成:本班学生五名 志愿者10名 组织结构:一名本班成员带领两个左右志愿者进行调查培训安排1.访员基本素养培训 2.问卷分析与调查培训 3.初期试验和不足状况分析培训 七.调查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时间(如果有可能)2011年11月至12月 经费车费15*30=450元 问卷费0.2*2000=200元 问卷设计500元 场地500元 等等 八.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书。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之根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们必须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首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举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余地比较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同时,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第三产业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渠道,在扩大就业中发挥它应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二,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第三,积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作好就业援助工作

我国目前还存在哪些民生问题

1.我国目前还存在哪些民生问题 十大民生焦点问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就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0.4%,但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所以要关注这个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是教育乱收费问题,刚刚退休的张保庆怒斥了教育腐败现象,一个是教育乱收费,一个是教育助学贷款。 第三个问题是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 第四个问题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出台了一个报告,关于我国的医疗改革的评价报告,最后说是不成功的的医疗改革。措施:(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大政府的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 (4)、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农民征收问题。胡锦涛、温家宝领导执政之后,花了很大的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积累的问题太多,现在仍然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 第六个问题是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大家知道在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过,当然它包括矿难、瓦斯爆炸等等。 食品安全 对策 1、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 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3、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 4、严查大要案与建立长效机制并重 第七个问题,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在想这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是有关的,去年是30:1,今年大约是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怕是60:1、70:1。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地方政府和地区联手,阻碍贷款的发放,中央 台了很好的政策,但地区贷款放不下去。这也是值得思考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重要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第八个问题就是禽流感,比如说癌症村。第九个问题是一个是能源、资源问题,能源和资金有区别也有联系。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能源。水是资源,水一发电就成了能源了。我国的GDP在世界上占到六位、七位之间,但国际竞争力近两年是下降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源使用效果低,还有一个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已经是一个发展的瓶颈。最近的电荒、煤荒、油荒,我去年去上海,在火车上遇到几个人,他们几个人是国家派去浙江收购粮食,保证上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根本的大问题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根本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高校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当今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我国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概况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在2003年大学毕业生突破200万人,到2009年突破600万人,在2010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了631万人之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5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却难以按这个比例增长,就业率一直仅仅保持在70%左右。这导致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我国的充满了忧患意识,有些人甚至对大学教育失去了信心,很多人不再将大学教育视为人生发展的契机而纷纷更早的参与到打工者的群体之中。近年来社会上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这种现象虽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有失偏颇,大学教育的价值是否可以仅仅依靠就业率来评定呢?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并帮助其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殿堂,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存在的教育机构,高校能够为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高校目前还存在某些专业设置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但“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就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机构应有的作用。 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有社会的原因,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实行的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大于人才供给的现实情况,而近年来我国实行的“自主择业”制度虽然给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以更大的互相选择空间,却随着供需关系的转变而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国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过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逐渐使得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较小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高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高校近年来扩招规模十分大,在实现大众教育的同时导致了大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力扩招,影响了扩招后的教育质量;其次,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过于求“多”,在难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就不断的开设各种专业,试图做“大”做“强”,不能让大学生学到社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目前我国高校还普遍的重视招生工作,而缺乏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没有从就业渠道、就业机构设置以及就业指导相关的人员配置等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心理、就业意向、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就业指导。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过高,盲目的希望能够到大城市、国家机关、大企业去工作,对急需人才的中西部等地区不屑一顾,对个体、民营等小企业缺乏兴趣,对薪酬、发展空间等等要求过高,还缺乏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使得就业情况十分糟糕;其次,我国大学生确实在综合素质上普遍的比较低,知识与实践相脱离,思想观念也比较不切合实际,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导致其竞争能力不强,有些关注工作能力的用人单位甚至愿意选择中专生也不愿录用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十分有必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

民生视野下大学生就业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一、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在民生中的地位 所谓民生,从广义来看,凡是指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都可称之为民生,主要包括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收入分配、住房和医疗卫生等五方面。其中,就业在民生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是人们赖以生存、实现自我的手段。因此就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关键。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充分认识到就业在民生中的基础性地位。2002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工会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也是安国之策。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就是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所作出的科学论断。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就业 是民生之本。”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就业列入关注民生的系列工程。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就业促 进法》,2008年1月1日正式颁行。这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决心,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为更好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所有就业群体中,大学生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继农民工之后的第二大就业群体,据统计,2009年中国有毕业生610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 或需二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国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高达800万以上。对政府而言,这不仅是压力,更是一个难以消化的难题。 高校毕业生是中国未来的精英,他们的前途关系中国的未来。因此,中央多位领导分别以通信、对话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劲,并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国家付出了许多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所在家庭更是支付了十年、二十年的劳动成果和艰苦努力。每个大学生身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 2009年1月14日,在上海市政协专题会议现场,市委书 记俞正声答记者问时表示,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俞书记还说前两天在人才招聘市场见到一个女大学生,父母双双下岗,月工资加起来就两千块钱,而供她上大学一年至少得七八千。如果这样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的话,他们的家庭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是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问题解决得好,既可以使人才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解决大学生本人及家人的生活困难。反之,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浪费人才资源,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各级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二、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视,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在国内外因素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巨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多。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仅用6年时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5%升至20%以上,高等教育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化。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了600万,2010年已达630万。政府和社会为了解决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率也保持在70%左右,但是待业人数却持续上升,到 论民生视野下大学生就业 郭学勤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的大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巨大,但工作岗位相对有限, 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巨大,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对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保障民生需要政府主动有为、高校积极适应市场和大学生开拓进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民生视野;就业形势;措施 163··

就业是民生之本_1

就业是民生之本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就业引导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

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2002年底约亿。2010年将达到亿,2020年将达到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亿以上。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