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基于各种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实验研究,许多关于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探讨也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金融研究中所发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产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现象,并给出相关的防范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投资者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有所裨益。一般来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不依赖固定法则的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制定的" />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基于各种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实验研究,许多关于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探讨也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金融研究中所发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产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现象,并给出相关的防范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投资者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有所裨益。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不依赖固定法则的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在绝大多数的决策中,投资者的直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直觉判断中,却会出现一些影响投资决策的认知偏差。而易出现这些偏差的投资者将会承担他们未认识到的风险。具体而言,这些偏差主要包括:

1.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指由于不可能收集和综合所有的因素和现象,投资者通常使用简单的或有限的启发法来做出决定,换句话说,投资者往往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依赖“启发法”做出的投资决策有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但如果所遗漏的因素和现象很重要,那么信息的缺损就会导致产生判断与估计上的严重偏差。启发式偏差具体包括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

(1)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其主观概率就会被夸大。而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性程度,进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例如,有研究发现,由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痛苦记忆,美国的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人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2)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根据该事物与一个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而对它归类,如果其愈有代表性,则被判断为出现的概率也就愈高。例如,对于一个成功地选择了四只好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人们会认为他是有才干的,因为四项成功不是一个平庸分析师的代表特征。代表性偏差还表明人们往往信奉“小数规则”,即不管样本容量多小,人们总认为它能反映总体。这种“小数法则”往往造成高估未发生事件出现的概率。例如,虽然人们都知道投掷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均为50%,但如果连续出现多次正面时,人们总是认为接下来出现反面的概率会很大。

(3)锚定与调整偏差。这里,“锚定”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即人们形成估计时,经常先始于某值(可能是任意的),然后相对于此值做出“调整”。例如投资者在预测股价时,往往会先对股票的价格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亦即锚定值(锚定值可能是心理价位,也可能是市场的普遍看法或投资专家的意见),然后再根据进一步的信息对其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心理学的实验证据表明,人们对于“锚定”的调整往往是不够的,即人们过于锚定于初始值。

防范建议:

&nbs

p;为了避免启发式偏差的影响,投资者要尽量做到理解数据。一般来说,知道并理解数据将给投资决策提供心理学的优势。同时,投资者应当仔细检查信息的来源。在投资决策问题上,是否有更新的消息或数据?此外,投资者应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试图找出市场上最乐观和最悲观的判断。

由于锚定的风险可能很大,但同时又由于锚定于一项预期也可能是合理的,因此,投资者应当对作为“锚”的资料或数据的质量进行检验,避免其带有片面性或不准确性,同时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正。

2.过度自信和乐观主义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在决策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那么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人们的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可以部分地归结为其他两种认知偏差:自我归因和后见之明。前者是指人们倾向于将其在决策活动中的成功归结于自身的才能,而将失败归因于坏运气而非他们自己的失职。这样,投资者在投资连续获利之后将可能会变得过度自信。后者是指人们倾向于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相信他们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预计到了。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事过之后,大多数人不能够准确地记清楚事发之前所做出的判断,在把结果同判断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夸大自己事前判断的准确性,声称自己在事发之前就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由于存在后见之明这种偏差,会使人们对于他们预计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心理学实验还证实了人们普遍有“乐观主义”的倾向,即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前途抱不切实际的乐观看法。抱有乐观主义的人经常自视过高,认为自己的才能高过别人。由于抱有乐观主义的情绪,投资者就会经常低估风险,相信坏的结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时还会夸大自己对局面的控制能力。

防范建议:

在做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应注意自己过度自信和乐观主义的倾向,并有意识地记录自己过度自信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是否有依据。在分析历史数据时,要抵制只注重正面成绩的诱惑。由于投资者更易于记住自己的成功,故应该保存一份过去不成功投资的清单。投资者要明确:大胆的决策可能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若无法实践则会反成一害。此外,不要使别人特别是投资专家的过度自信影响到投资者自己。

3.保守主义和证实偏差

“保守主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在面临新的信息时,不愿意理性地更改他们的现有观念或信念。“保守主义”似乎与“代表性偏差”矛盾,其实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它们分别对应于人们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如果人们认为新信息具备典型性,他们就会高估新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出现“代表性偏差”;反之,如果人们认为新信息不具备代表性,则他们会忽略新信息,出现“保守主义”。

“证实偏差”则比“保守主义”更进一步,它是指一旦人们已经形成一

个信念,他们就会以一种偏见的态度来看待随后的证据,并尽可能证明这个信念是正确的,有时甚至将另外的不利证据也看作是对该信念的支持。证实偏差会导致有效幻觉的心理倾向,即个人做决策时,会倾向于寻找对他们的决策有利的经验和证据,而不会去找不利的部分。例如,投资者在购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就会避免去看与该股有关的不好消息,而喜欢去搜寻与该股有关的正面消息。

防范建议:

投资者应当检查信息或者预测的时间性,防止不愿意改变一项过时的预测;投资者还要注意与自己投资战略一致的最新消息,因为最新的消息通常是重要的,对于这些消息,注意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风险;投资者应避免将亏损的股票持有得太久,而忽视对投资不利的负面消息。总之,投资者应该提高自己对金融消息的理解能力,明确一则重要的消息是以正面的、中立的还是负面的方式报道的,而这与自己的头寸又有何关系。

4.神奇式的思考和准神奇式的思考

“神奇式的思考”是指人们将不相关的行为或事件误以为是有关联的,结果把不相关的事情当作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而强化了自己对不相关事件的信念。例如投资者在使用一种新的投资分析方法买入股票后,正好赶上牛市的来临,获利大增,他们就会把投资的获利归功于使用了这种方法,进而对这种方法深信不疑,倾向于下次再次使用这种方法。

“准神奇式的思考”是用来描述这样一种情形,即个人认为他可以做出某些实际行为来改变既定的事实或者说改变历史。如个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保留损失的东西可以扭转他们已经损失的事实。再如当股票已被明显地高估时,投资者会认为如果自己继续持有,则股票还会继续上涨。

防范建议:

投资者应避免使用不相关的资讯来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应考虑该项交易建立在随机因素基础上的可能性。投资者应时刻问问自己:是否有实实在在的理由相信自己比市场知道的还多,是否有什么看来是非理性的?反思自己的决策依据。

5.模糊厌恶和熟悉偏好

“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对模糊的风险事件有担心和恐惧的感觉。缺乏用于进行判断的风险参数意味着可能隐含某种程度的高风险,或者可能存在某种敌意操纵,故人们为了不陷入高风险或被敌意操纵的陷阱,就会设法避开模糊的状态。比如,当引进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时,模糊厌恶会使投资者过度地增加对该金融工具的风险报酬,这是因为投资者对这项金融创新结果不确定的缘故。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只股票深发展发行的时候,由于股票当时属于新生事物,人们无法判断股票的收益与风险,所以结果是没有多少人认购。当时深发展的新股发售需要耐心地劝说和上门推销才能完成。然而,最初买入深发展的人无疑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与模糊厌恶相对应的一个现象是“熟悉偏好”,它是指当人们对某一领域比较熟悉或

有把握时,会倾向于参与到与该领域有关的赌局中去,如对足球尤其熟悉的人会偏好于对足球比赛的结果下注。这种偏好行为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所谓的近邻效应或本土偏差,即投资者常常投资于自己附近的地方(如自己所在国家或地区、熟悉的行业或公司等),而忽视了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防范建议:投资者应防止由于本土偏差而产生的投资分散不足;确定对于熟悉的投资目标的真正了解程度,不要想当然地盲目投资;投资者应当全面评估各种投资机会,同时对新生事物要勇于探究。

6.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

行为金融研究发现,投资者在面对相同的盈利与损失时,其对边际损失比对边际盈利更加敏感,即投资者损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远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获得的愉悦。这一特征又被称为“损失厌恶”,其意味着投资者往往会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损失。比如,假如投资者需要现金而必须卖出她所拥有的两只股票中的一只,其中一只涨而另一只跌。研究显示,投资者更可能卖出上涨的股票,这也是理论研究中著名的“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地卖出盈利股而过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个人在做决策时会因为后悔而痛苦,故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给自己带来较少后悔的方案。由于后悔对个人来说,是一种除了损失之外,还自认必须对损失要负责任的感受,故后悔会比损失还要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个人会没有强烈的动机去改变现状,他们可能会依循过去的原则,目的就是为了使未来后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证券市场上,当投资决策失误后,投资者的后悔心情自然难以避免,因此,即使是同样的决策结果,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够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情,则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

防范建议:

由于处置效应是一种强有力的偏差,投资者应该理解“放赢家跑”和“砍掉输家”这两种投资策略之间的优劣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前,应讨论能够抛出的条件。投资者要有面对后悔的勇气;如果投资者特别容易为过去的错误后悔,那么投资策略或决策就应该尽量与自己的投资理念相符。因为如果产生糟糕的结果,投资者可能无法坚持到投资期结束。

在行为金融理论看来,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就必须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决策能力及其过程,避免在投资决策中犯错误。心理和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通过正规的统计学训练和正确应用直觉决策过程的教育来改善的,故投资者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改善其投资决策行为。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相关内容能够为投资者“理性”地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起到一定的帮助。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2003)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偏差及其防范 ">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关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基于各种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实验研究,许多关于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探讨也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行为金融研究中所发现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产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现象,并给出相关的防范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投资者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有所裨益。 一般来说,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不依赖固定法则的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在绝大多数的决策中,投资者的直觉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直觉判断中,却会出现一些影响投资决策的认知偏差。而易出现这些偏差的投资者将会承担他们未认识到的风险。具体而言,这些偏差主要包括: 1.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指由于不可能收集和综合所有的因素和现象,投资者通常使用简单的或有限的启发法来做出决定,换句话说,投资者往往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依赖“启发法”做出的投资决策有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但如果所遗漏的因素和现象很重要,那么信息的缺损就会导致产生判断与估计上的严重偏差。启发式偏差具体包括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 (1)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其主观概率就会被夸大。而事件刺激的频率、新异性、生动性也会影响到其可获得性程度,进而影响到其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概率。例如,有研究发现,由于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痛苦记忆,美国的许多投资者一直担心再次蒙受巨大损失,从而高估股价下跌的概率,一直不敢人市,结果指数却一涨再涨,等到股价涨到很高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2)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根据该事物与一个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而对它归类,如果其愈有代表性,则被判断为出现的概率也就愈高。例如,对于一个成功地选择了四只好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人们会认为他是有才干的,因为四项成功不是一个平庸分析师的代表特征。代表性偏差还表明人们往往信奉“小数规则”,即不管样本容量多小,人们总认为它能反映总体。这种“小数法则”往往造成高估未发生事件出现的概率。例如,虽然人们都知道投掷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均为50%,但如果连续出现多次正面时,人们总是认为接下来出现反面的概率会很大。 (3)锚定与调整偏差。这里,“锚定”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即人们形成估计时,经常先始于某值(可能是任意的),然后相对于此值做出“调整”。例如投资者在预测股价时,往往会先对股票的价格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亦即锚定值(锚定值可能是心理价位,也可能是市场的普遍看法或投资专家的意见),然后再根据进一步的信息对其进行调整,形成比较理想的判断。心理学的实验证据表明,人们对于“锚定”的调整往往是不够的,即人们过于锚定于初始值。

学生行为偏差

学生行为偏差论文 ——中小学生偏差行为案例分析 姓名黄涛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 学号108314153

一、基本情况 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必要时可以使用隔离的手段,但要注意到隔离室的设备要单调,最好没有娱乐设施,隔离的实施要在攻击行为发生后立刻进行且隔离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但如果隔离对学生行为的干预没有用的话要停止使用(但隔离一般对3—6岁的儿童效果最好。)。 (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3)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1)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2)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使用强化、惩罚、厌恶刺激等方法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如代币制,行为契约等方法,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研究分析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作者:————————————————————————————————日期: 2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摘要: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注重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异象,并从投资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投资策略。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异化;投资策略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153-021 引言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在同质预期的假设下市场是有效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基于现在可获得的信息获得超过均衡的预期收益之上的超额收益(fama,1970)。然而,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异象,表现出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相悖的情形,如: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等。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和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对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2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分析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但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情绪、意志、欲望、信仰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偏差。一方面,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在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下,并不总是遵循贝叶斯规则,从而产生一种启发式的认知捷径,包括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二)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 金融行为学:2005年获诺贝尔奖 一锚定效应 1.锚定效应:用以前的思维和眼前所见的现状判断操作 2.案例:大盘下跌,越来越恐惧,只看到以前,看不到未来,熊市不买股票,牛市不卖股 票,追涨,杀跌 3.股票是投资未来:有未来的股票越跌越有价值,对于高成功率的方法错2次不敢做 二心理账户 1.心理账户:由于经常在内心算账,忘记当初制定的目标,不是追求最终结果,而是想最 满意,少痛苦,这不是客观的是个人主观心理主导的。 2.案例:赚钱了中线做成短线,亏钱了短线做成中线,买了总想快点涨,涨不停。 3.解决方案:按照指定计划进行操作,不过度计算当前得失。牛市少看账户,熊市多看账 户。 三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1.自信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构成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 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困难,能独立地采取决定,处事果断,并且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会攀比自惭,优柔寡断,易受暗示,萎靡不振,拒绝他人,但有时又会突然生出荒诞之念头或举动,掩盖自卑心理,有明显的求败预期倾向。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几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在物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律师、谈判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驾驶员等的判断过程中,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现象。 生活领域中适度的过度自信是有利的,但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却是很危险的。 2.案例:牛市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股神。牛市不卖股票,追加资金总是追加到顶部,大熊市 的反弹抄底对两次后深套。 3.过度悲观:其实就是后悔厌恶 4.案例:恐惧,害怕,后悔,再恐惧,再害怕,再后悔,反复轮回 5.解决方案: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时忘掉自己的操作,大牛市站在场内客观分析,大熊市 站在场外客观分析,包括好消息和坏消息,包括各种技术分析 四代表性偏差 1.代表性偏差: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对于一两件事只看到他的反面没看到正面,形成偏差。 2.案例:证监会出利好而短期下跌,偏差就是证监会是坑害散户的,就是郭树清是不利于 股市的。下调准备金率也下跌,汇金出手也下跌,政策救市都救不起来,这也是偏差3.解决方案:任何事情分两面看,好再哪?坏在哪?短期是好是坏?长期是好是坏?

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也蓬勃向上,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让我们众多投资者心理更是跌宕起伏。在我国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票市场中,我们如何能够消除自身的心理误差,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获得期望的回报,正是我们下文将要着重探讨研究的投资者行为金融学问题。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一道,是演化金融学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作为传统金融学的有效补充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传统金融理论同样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 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行为偏差生的转化

行为偏差生的转化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所谓行为偏差生,是指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两者均差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尚,缺乏爱心、责任感和义务感;心理健康不健全,言行不能统一,叛逆性过强;行为习惯不良,自由散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辅导,将对孩子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转化行为偏差的行为呢?我们应该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当代小学生行为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人们知道,影响和决定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而从人出生到社会化过程,又集中到环境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除了有自我教育以外,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而作为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由他们的身心和成长规律特点,决定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发展之要素的一个“综合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 尽管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并不与青少年出现偏差行为成正比,但目前家长整体文化素养较低而导致教育子女失当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事。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父母自身素质太差,家风不正。一种是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少家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这往往是孩子形成不良品行的温床和染缸。另一种是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不一,特别是隔代教育,使孩子感到行为无准则可依,是非观念模糊,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致使孩子长期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坏人勾引而变坏。 (2)、对子女期望过高。不少家长观念陈旧,以家长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达到规定目的,殊不知当孩子的能力,自身愿望达不到家长“定式”时,就反过来影响学习,行为上更出现偏差。

浅议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

浅议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 浅议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 浅议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摘  要:我国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转型期中的新兴市场,市场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所以,作为市场运作主体,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相对于理性范式下的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更适合于指导和支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需求。从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形成心理偏差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偏差;证券;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和西方证券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虽然我国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大多是基于西方金融市场和西方投资者的风险决策规律,但是一些在美国从事经济行为和心理学研究的华人学者发现,中国人的风险决策特征与Kahne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相当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促进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中的应用,以防范和规避未来的金融风险。 1 中国股民过分自信心理偏差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分自信心理。投资者在连续经历几次成功之后,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现象;而连续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则很容易产生自

信不足的现象。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有三个:(1)基本归因错误,即将投资成功归因为自己内部稳定因素,诸如能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为外部随机因素,比如运气等。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信任。(2)投资者往往习惯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习惯于从对立的角度来挑战自己的想法。(3)投资者过度相信某些投资知识或投资技巧的功能。 中国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倾向于只关注推论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顾推论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错误,这种心态造成其信心过度。具体体现为投资者总是过分依赖自己打听到的“小道消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过滤信息时总是关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结”的信息而忽视其他。 2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过度乐观偏差这是与人的本性有关的“动物本能”.人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数学期望。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2001年初,在中国股市连续两年走强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情绪高度膨胀,整个社会弥漫着对企业盈利增长的乐观预期。据有关机构调查,2001年年初投资者对2001年大盘走势预期十分乐观,有22.08%的投资者认为股指最高会达2300点,77.92%的投资者认为会达到2500点以上。 3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赌博心理偏差投资者虽然有损失厌恶的心理,但为寻求更高的收益,也会采取冒险投机行为。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宋达的“困惑” 新洲区第四中学张峰 人如璞玉,不琢不能成器。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是当面指责,都是对学生的雕琢。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握好“雕琢”的力度和分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光亮的美玉。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想成功。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成功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老师能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的更远。而成才的过程首先是学做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对于班内行为偏差的学生,其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对他的“雕琢”更需要我们有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能力。他的教育和转化非常考验班主任老师的心智。为他建立一个小档案,随时记录和分析教育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以下是我对我班宋达同学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宋达,男,1995年8月6日出生,家住新洲区辛冲镇胜利湖村。其父常年在武汉建筑工地开货车,家境富裕。宋达是家中独子,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在当地读书,成绩突出。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转到武汉鲁巷中学读书,以为离自己近些能够管住,并希望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七年级到八年级上学期,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由于父母并没有对他严加管教,他开始和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接触,变得调皮顽劣,不听老师的训导。八年级下学期,他变了,上课经常迟到,不认真听讲,成绩一塌糊涂。在八年级暑假补课时学会了抽烟,接触的人更复杂。今年参加中考,成绩位置值为46.3,转到我校高一年级就读。第一次月考成绩174分,年级排名1020名。 父母对宋达的成长应该是关心的,三次与其父母联系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他的担忧,并经常询问在校表现。对于老师的反馈能及时教育子女,但由于自身的工作,家长对宋达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军训期间在寝室抽烟,后被老师发现,改为在学校厕所抽烟。影响恶劣。 2、生活习惯不好,晚上就寝睡不着,白天上课睡不醒。多次在寝室休息时大声唱歌,说话,影响他人休息。据寝室管理员反映,曾在晚上1 l:30和寝室同学打闹。 3、该生上课经常走神,下课时,则表现得“生龙活虎”。 4、开学二十天内上课迟到8次,在教室睡觉17次,自习时和他人说话27次,经多次劝诫不改。 5、言语行为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思想比较成熟。经常说脏话,毫无羞耻之心。 6、当老师指出其错误时,不服学校老师的管理,有抵触情绪。 三、心理特质及分析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 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班级:金融 1203 学号: 1201150334 制作人:马芳芳 指导人:邓凯 时间: 2015年12月15日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内容摘要:投资学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心理引入投资领域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既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以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为目的,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期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 2、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投资者应该认清自己的性格弱点,有效的利用自己好的一面,克服不好的一面。克服自己的弱点来应对金融事件的本能冲动,并深入去挖掘表面现象背后市场运行的核心所在。虽然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免这种本能的冲动的影响,但可以通过控制自己人性的强弱点来应对这种本能冲动,间接的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去向。 (二)智商与情商 投资者智商是指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和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则投资情商就是投资者自我情绪的控制、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等。智商和情商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可小觑,这对一个投资者是否成功起着关 , , ,这 , , 四结语 行为金融学在现代金融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经济学原理等等来指导和促进金融业发展,旨在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赚取最大的收益。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非理性一面往往会对投资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行为金融学,正是基于此而产生,指导投资行为人开启财富之门

获得和损失时的心理偏差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实际投资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并不见得总是如此。人们在获得与去去之间的心理偏差影响了他们的决策。举两个行为经济学中的例子。 例1,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的收益。 假设有两个选择:A 你确定获得3万的收益; B 你有80%的可能获得4万收益,也有20%的可能收益是零。 你会如何选择?也许多数人选择A,愿意获得已有收益,落袋为安,但理性思考这个问题结论应该是(4万*80%的概率=3.2万),大于3万。理性上B才是正确方案。 多数人都有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心理,我们在做投资时经常会见到此种心态的人,处于盈利的状态时往往害怕损失,见好就收,从而放弃了获取更大收益的潜在机会。 例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更倾向于赌一把 还是两个假设:A 你确定亏损3万; B 有80%的可能你亏损4万,也有20%的可能完全不需要亏损。 你会如何选择?多数人愿意赌一把,选择B。但理性思考这个问题的结论应该是(-4万*80%的概率=-3.2万),大于-3万,选择A才是正确方案。 现实中,多数人面对已经出现的损失时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挽回损失,结果反而亏损累累。 这两个例子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的场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数人对获得和损失的敏感程度不同,同样的金额获得的快乐感没有损失的悲伤感大。 再举个例子,在一个公平的赌局中,买大赢100,买小输100完全公平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去赌?多数人不愿意去赌,底层的心理逻辑是获得100的快乐感小于失去100的悲伤感。 在日常的投资中常有人会每天打开账户看着资产的变化或是购买股票价格的变动,个人认为这是个非常不利的习惯。第一,代表大局观不够清晰底气不足,第二,急需获利带来快感,第三,价格多数时间是来回波动,上带来快感,下带来伤感。当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

投资者行为偏差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1.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 2.信息反应偏差 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 过度反应(overreaction)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

行为偏差生帮教措施

兴隆学校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帮教措施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人为本,塑造健全学生的完美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在教育广大学生的同时,对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进行重点帮教,杜绝发生事故,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帮教措施 1.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确定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并分析形成原因。 2.精心管理,及时反馈。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应站在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一边,和他们心灵相通,顺应他们的心理,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好意,消除对立情绪,进而架起一座师生间友谊的桥梁。 3.利用班级活动,发动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表现自己。 4.回到教育者的位置上,帮助差生找到原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长处的机会,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此转化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

5.教给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转化的具体办法,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规范自己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由差变好的信心。 6.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给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一定的位置。尽量为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回答问题,加强他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防止死记硬背。对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作业批改要细心,肯定其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其作业中的错误要耐心指导,不能简单、草率的处理。他们不会的问题,不要急忙告诉答案或训斥,要循循善诱,他们提出的意见或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对于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不要挖苦,讽刺他们。 7.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8.防止反复,抓反复,反复抓。 9.齐抓共管,实行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协作教育。和家庭密切配合,也是转化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的有利一环。班主任要教育学困生、心理行为偏差生,往往就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表现,和家长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教育他们的办法。此外,也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事,自己不闻不问;还有的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求家长和学校保持一致,和学校、教师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组织领导小组

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计划

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转化一个行为偏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生同等重要”和“教师不应该选择自己教育的学生,而应当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教育”这一正确观念。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行为偏差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有几个学生在学习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也就成了行为偏差生。说脏话、书写不规范、不团结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行为偏差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非智力因素又有无学习不得法导致的行为偏差生。 三、工作措施与方法: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是教师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加强与行为偏差生的交往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愿意与老师交往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采取适当的措施让不良的行为习惯消失在萌芽状态。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当尊重、信任行为偏差生,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培植自信心。所以我会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行为偏差生要求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行为偏差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2)让行为偏差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真正体验到经过努力而获成功的欢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以布置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报告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 好端端的一个双十一,被时下单身的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而随后国内电商大佬们更是将其打造成了“购物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大网络销售平台纷纷打出了各式各样的优惠促销手段来吸引广大的消费者们。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存在怎样的消费心理呢?我们知道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行为,所以,我将在淘宝“双十一”活动的背景下对这对因果关系进行综合阐述。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节”起源于一个另类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节日——“光棍节”,而形成光棍节的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则是受到“宅文化”的影响;因为宅,所以光棍,所以网购。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在越来越多的宅群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与形式的文化;它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象征。而“宅文化”则催生出“宅经济”,“宅经济”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在家中办公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如吃饭叫外卖、购物叫快递等。而淘宝“双十一活动”迎合了宅男宅女们的这种“宅经济”的消费习惯,这也导致了“双十一大网购”这种消费行为的快速崛起;充分展示了淘宝的经典广告语“没有人上街,不代表没有人逛街” 2.2.1“双十一”疯狂的购物行为的消费心理分析如下: 1、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2-1 促使你双十一网购的因素数据来源:问卷星-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 由上图2-1可以看出有免费红包、折扣幅度大、多样折扣活动和包邮总共占双十一网购因素的74%,占绝对主力,这就是贪便宜或求廉心理的绝对写照;另外,据调查,双十一参与购买的时间段有52%的人群选择在凌晨,这说明“仅此一天”的口号起了作用。 2、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 3、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4、寻找参与感:这么火热的全民运动,不参加的话,跟办公室同事就没有共同话题。 5、图炫耀,有表达的欲望:亲身体验双十一,过后再对双十一大加吐槽,或者进行各种晾、晒;表现欲借助全民运动得到充分满足。 6、有成就感、有面子:双十一过了,一包一包的快递到了你的办公室,瞬间,你就成为办公室的话题;而一旦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不但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一片艳羡,虚荣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行为偏差生转化三部曲

行为偏差生转化三部曲—倾听、引导、鼓励 当班主任的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习成绩差,而且有厌学、逃学、抽烟、好斗、迷恋网络等行为。转化行为偏差生,是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 我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我把他们的座位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免得影响别人。可是,效果不佳。 在一节数学课上,坐在教室后角里的小程让人传纸条给坐前排的小慧,班干部又告到我这里。我把他找来训了一通:“课堂上,你从后往前传纸条,是有意捣乱,你自己不想听课还影响别人。按班规,罚扫地一周。以后再犯就请你家长来。”他点头答应了。可是才过了几天,班长告诉我班上小正、小义几个人抽烟。正好小程走过来了,我就问他:“你也抽烟了吧?”他忙说:“没有,不关我的事”。我找来小正和小义,问他们烟是哪来的,他们说:“是小程发的。”我一听,火冒三丈。再把小程喊来,责问他说:“你自己不抽,为什么要带烟给他们,想害别人呀?看来非叫你家长来不可。”我立即把他爸爸请到学校来了,告诉他情况后,还说“你儿子在课堂上,自己不听课,还经常影响别人,现在又带烟给别的同学抽,你在家是怎么管教的?”他爸爸气汹汹地对小程说:“你不想上学,回家给我下地干活去。”小程磨磨蹭蹭地去了。我对他爸爸说:“你先带他下地捡几天棉花,如果还想上学,还是把他带来吧。这么小不上学哪行呢。”“就他这成绩,上了也没用,我不给他上了。”他说完就走了。第二天,我一到教室就看到小程来了,便问他:“你爸爸昨天不是说不让你上了吗,你怎么又来了?”他怯懦地说:“我奶奶送来的。”等他回教室后,他奶奶对我说:“我是小程的外婆,他妈妈是聋哑人而且弱智,他爸

爸又是个粗人,这孩子打小就跟我们过。大概是缺少母爱和父爱吧,一直都很少言寡语。七年级时他回老家看奶奶耽误了一个星期的课,学习拉下来了,现在八年级跟不上,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没有信心,不想上学了。我和他外公劝了他一晚上。老师,麻烦你今后多多关心他。记得他小学时,得了一次进步奖,发了个本子,他高兴得不得了。”听了他奶奶的话,我的心情很沉重,看来,我对小程和其他的偏差生关心不够,处理问题的方法太简单粗暴了,在一定程度上伤了他们的心啊。 下午,我找来小程,让他坐下,从他的家庭问到小学时的学习,再问到上次传纸条和发烟是怎么回事。他告诉了我说:“传纸条是向小慧借钱买烟,烟是他们找我要的,因为他们帮过我的忙,要我给烟来报答。”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开学初,初一的几个新生来到我们班教室门口打闹,小程上前劝阻并警告说以后不许到我们班教室门口闹。其中一个新生嘻皮笑脸地说“我就来,你能怎么样?”。小程咽不下这口气,心想,你初一的新生敢这么张狂,不教训一下怎么行?但他也觉得自己一人不够厉害,便找小正和小义助威,他们三人来到初一教室门口,小程自己进去威吓一番,看到对方服软了,就满意地走了。事后,他为了感谢他们,就从爷爷那里偷来一包香烟,发给他们了。后来,他们还经常向他要烟抽。 他说出了心里所有的话后,好象轻松了许多。我借机说:“啊,原来你也是个好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做到这样,不容易!你以后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我会帮你的。”从那以后,小程有几天课堂表现很好,没有找人说过话,也没有传过条子。有一天,他主动向我汇报说,小正上美术课喊他,但他没答应。我又表扬了他,并问他:“你愿不愿意坐到讲桌旁边来,这样上课没人会找你讲话,还能听清老师讲

经济周期_投资者心理偏差与资产定价_张荣武

经济周期、投资者心理 偏差与资产定价* 张荣武沈庆元聂慧丽 (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51032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 【摘要】新兴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存在的重大缺陷是未全面、系统地研究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变动机理和行为偏差的形成根源,以及它们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从而削弱了模型的解释力。投资者心理偏差随经济周期动态变化,不同周期阶段下呈现出不同态势(方向或强度),使得人们相应产生各种非理性程度不一的投资预期,进而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基础价值。而这种偏离又会反作用于投资者心理偏差与经济周期波动,从而相互影响,不规则地循环反复。文章将投资者心理偏差置于经济周期这一宏观背景下,提出“经济周期-心理偏差-行为偏差-资产定价”的研究新思路,以期揭示心理偏差影响下投资者行为与资产定价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机理,打开“心理偏差-资产定价”的“过程黑箱”。 【关键词】经济周期投资者心理偏差行为偏差资产定价 作为金融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研究成果卓著,但用来解释不断涌现的资本市场异象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其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存在缺陷。现实中存在的投资者心理偏差和非理性行为使得修正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成为当务之急。从经济周期这一独特视角展开深入研究,能更深刻地揭示投资者心理偏差对资产定价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文献述评与研究路径提出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夏普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罗尔和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APT),布莱克等的期权定价理论(OPT),默顿、布雷登、考克斯和达菲的动态资产定价理论(ICAPM,CCAPM),堪称资产定价理论的经典文献。其背后隐藏的随机贴现思想来自Arrow和Debreu的开创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吴冲锋等(2008)、陈浪南等(2008)也对资产定价问题进行了探索。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决策时信念和偏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伴随着前景理论(Kahneman&Tversky,1979)的创立,金融经济学家开始从投资者心理偏差上寻求资产定价理论的突破口(Hirshleifer,2001;Shefrin,2005;刘力,2007)。相关研究集中体现在“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和“前景理论”等方面。 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等。Oechssler et al.(2009)认为低认知能力的人有着更显著的行为偏差,甚至股票分析师也会产生行为偏差(Mokoaleli-Mokoteli et al.,2009)。代表性偏差使投资者对最近市场信息反应过度,产生“长期反转”、“惯性效应”等市场异象(Lakonishok et al.,1994;Barberis et al.,1998)。个人决策常常违背贝叶斯法则,往往利用记忆中最容易提取的信息进行主观估计,从而产生可得性偏差(Tversky et al.,1973)。Kahneman和Tversky(1974)发现了著名的“锚定效应”,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GL043,08BJY0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61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人给我们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支持。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