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 脑的可塑性:脑的大小和功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如早期经验,早期营养

* 脑的修复性:对婴儿脑损伤,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如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

2.婴儿身体各部分的发展

* 身高

* 体重

* 骨骼

* 肌肉

3.婴儿动作的发展

*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 行走动作的发展首尾律

* 手动作的发展

* 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 头尾原则

* 近远原则

* 大小原则

*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1)成熟的作用(2)练习的作用

*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 “预先成熟论”与“可能成熟论”之争——关于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争论;

* “预先成熟论”认为,运动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心理的发展——“助长论”;

* “可能成熟论”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诱导论”;

* 总的来说,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既有诱导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三)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一、婴儿研究的基本方法

1. 知觉偏爱法

* 用于研究婴儿视觉偏好的观察仓

(三)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 研究婴儿的视觉及视觉发展的一种方法。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观察婴儿注视各刺激物时间的长短,被长时间注视的刺激物即为婴儿偏爱的对象。

* 该方法的逻辑假定: 看同样的两个物体须花同样长的时间,看不同的物体所花时间就不相同,这样可以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物体所花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能否辨别形状、颜色,他们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

* 该方法可用于对婴儿视敏度、颜色视觉、形状知觉等的研究。

2. 生理测量法

*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生理测量法是指根据婴儿面临刺激物的前后,其生理特征测量结果的变化情况来推断婴儿是否对外在刺激具有感知能力的研究方法。

* 常用的生理指标为:心率、呼吸、肌肉的紧张程度等。

* 目前常用的生理测量法还有诱发电位法。

3.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这是研究婴儿感知觉的一种方法。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个刺激,当刺激物连续呈现若干次后,婴儿对刺激物就不再注意,即习惯化。若变换新的刺激物呈现给婴儿,则重新引起婴儿的注意,即去习惯化。

* 常用指标:注视时间、心率、吮吸频率等。

* 该方法可用于测量婴儿的感觉分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

4. 高振幅吮吸法

* 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婴儿吮吸奶嘴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来对婴儿知觉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的方法。

* 该方法的前提假设: 婴儿具有改变吮吸奶嘴的频率和强度,以保持对有趣事物的兴趣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觉发展

1. 视觉发展

视敏度研究表明,新生儿的视敏度是成人的20/600左右;对于非常小的婴儿来说,在任何距离的事物看起来都会非常模糊;

2. 听觉发展

* 婴儿对声音的反应

* 对语言的反应

* 听觉丧失的后果(中耳炎的影响)

3. 味觉发展

* 对甜食的偏爱

4. 嗅觉发展

* 对母亲气味的辨认

5. 触觉发展

* 对抚摸、疼痛、冷热的反应

三、婴儿的视知觉

1. 婴儿早期图案知觉——形状偏好

婴儿早期图

案知觉——

对比性偏好

2. 婴儿后期图案知觉——对物体的整体知觉

四、婴儿的空间知觉

1. 大小恒常性

2. 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 Gibson & Walk设计的视崖装置

* 6个月半月大及更大婴儿的反应

* 2个月婴儿的反应

(三)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3.运动发展与深度知觉

* 运动发展提供的经验改变了婴儿对深度的理解(会爬行婴儿与同龄但不会爬行婴儿的对比)。

* 自主爬行的婴儿更会利用空间标志确定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 Dina Bai & Bennet Bertenthal(1992)关于7~8个月婴儿的一项研究。4. 婴儿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 各种感觉的整合

* 视-触不一致研究。(虚拟肥皂泡实验)

* 视-听不一致研究。(妈妈的所处位置与声音来源不匹配研究)

* 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 所谓跨通道知觉,指的是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刺激形式的能力。

* 视- 听跨通道知觉。(4个月婴儿听火车声音与看到火车行走画面的研究)

(四)婴儿期注意、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婴儿注意的发展

* 选择性注意的出现

* 注意持久性的增强

二、婴儿记忆的发展

* 胎儿末期就有了记忆,出生后表现出再认能力

* 对熟悉环境中的内容和亲身参与的活动记忆力更强

* 1岁后出现符号表征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

* 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婴儿学习的发生发展

* 胎儿末期,胎儿就具有了学习能力

* 习惯化是婴儿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进行学习

* 如引发抚养者关注

* 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

* 如3周婴儿模仿成人撇嘴、吐舌头,2岁婴儿学习刷牙等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1.习得论(或经验论)的观点

* 斯金纳:成人选择性的强化塑造了儿童的言语

* 班杜拉补充:聆听和模仿年龄长者获得言语知识

2.先天论的观点

* 乔姆斯基:人类有言语获得装置(包含普遍语法)

* 斯洛宾:人类有语言制造能力

* 种属特异性、大脑语言区域和敏感期

3.交互作用的观点(生物、认知与环境作用)

* 同一种属共同的成长体验同样方式言语

二、个体言语发生、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前言语阶段——习得语言之前

* 一般指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

* 言语知觉的发展

* 出生后一周内能区分人的声音与其它声音

* 10~12个月能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

* 语音的发展

(1)0-3月简单发音阶段基本韵母发音

(2)4-8月连续音节阶段声母出现,连续性增加

(3)9-12月学话萌芽阶段

*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 9个月婴儿原始祈使(为了获得:交错注视、更正交流失败的信息、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和原始陈述(为了交流:呈示和给与)

* 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 指示是前言语交流指代性的典型表现

* 前言语交流的约定性

* 婴儿主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仪式化)和模仿进行言语约定性的学习

2. 以词代句阶段

* 婴儿说出单个词,用这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

* 2岁左右,婴儿创造出成人单词的简化版(儿化语言)

* 婴儿通过快速映射(fast-mapping)过程习得单词

* 词语使用中的普遍错误(过度泛化和扩展不足)

3. 电报句阶段——从单词句到简单句

* 19~21个月“词语爆炸”现象,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

* 22~23个月说出第一批 “双词句”

* 20~30个月基本掌握语法

* 3岁时,婴儿成为一个“谈话者”——体现了语用与交流的功能

三、语言发展需要环境

* 怎样与孩子说话

* 与孩子共同活动,与孩子轮流说话

* 采用儿童定向的言语,变化说话的音调

* 提示孩子语言中的错误,示范正确的表达

* 与孩子进行交谈

(六)婴儿的气质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 兴奋型——胆汁质

* 活泼型——多血质

* 安静型——粘液质

* 弱型——抑郁质

二、巴浦洛夫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巴甫洛夫根据这三个特性,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

的四种基本类型:

1、强而不平衡类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阳性

条件反射比阴性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它易兴奋、易怒

而难以控制,又叫兴奋型。

2、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反应灵敏,外表活泼,

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又叫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较易形成条件反射,

但不易改造。它坚韧而行动迟缓,又叫安静型。

4、弱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灵活性低,

阳性条件反射和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接受不

了强刺激,但有较高的感受性,是一种胆小而神经质

的类型,又叫抑制型。

三、托马斯-切斯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包

括9个方面:活动性、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对新环

境或人的接受的准备性、适应变化能力、对声光等

刺激的敏感性、心境、反应强度、注意力的分散、

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

1.容易型(40%左右)

2.困难型(10%左右)

3.迟缓型(逐渐热情)(15%左右)

4.其他类型

四、儿童早期的气质表现

* 活动性、激动性和反应性

五、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可变性主要受社会环境(后天教养)的影响

六、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 婴儿气质对父母的影响

* 对不同气质类型婴儿的教养(取决于两者拟合程度)

(七)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 情绪发生时间——婴儿出生时就有情绪表现

* 婴儿情绪的分化

* 最初的情绪逐渐分化,如出现社会性微笑;依恋、惊吓等

* 初生婴儿情绪的特点

* 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 具有先天性

二、基本情绪发展

(一)笑

1.自发的笑(0-5周):抚摸、看感兴趣的东西等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

3.5个月):区分人和非社会性

刺激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分别熟悉的脸和其

他人的脸

(二)哭

哭的类型:引起哭的原因不同,哭的方式也不同

(三)恐惧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三、婴儿的依恋

(一)依恋的含义

*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依恋的发展(Bowlby & Ainsworth等

的研究)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未对任何人产生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养育者更为偏爱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形成专门的对养育者的依恋(三)依恋的类型(Ainsworth等通过陌生情境法对12~18个月婴儿进行的研究)

1.安全型依恋(70%,一起时探索,分离时不安,再相见时很快接触)

2.抗拒(矛盾)型依恋(10%,一起时焦虑、不愿探索,分离时忧伤,再相见时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接触反抗)

3.回(躲)避型依恋(20%,一起时不探索,不对分离忧伤,避免与母亲接触)

(四)依恋行为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Ainsworth等的研究发现:安全性依恋的婴儿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得他们有更多机会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 Sroufe所做的一项5年追踪研究(12个月~ 5岁)(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儿童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和情绪模式)

* 母亲对婴儿信号的敏锐性婴儿的安全依恋

* 婴儿独自探索行为的增加婴儿认知能力的提高

四、婴儿期同伴交往的发展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交往主要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2.简单交往阶段:能对同伴行为作出反应,并企图控制同伴

3.互补性交往阶段:相互间模仿,能做合作性游戏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2020年(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壹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壹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且非新手”。 ⒉评定壹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俩个问题: 其壹,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于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paradigm)等均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壹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于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壹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思考题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思考题 思考题一: 一、选择题 1.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始发生是从( A) A.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B.掌握代名词“我”开始 C.掌握代名词“我的”开始 D.把自己和他人名字区分开始 2.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在(B ) A.乳儿期 B.婴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初期 二、填空题 3.从__婴儿期__时期开始形成了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 4.依恋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__依恋关系明确期_和目的协调的伙伴期。 5.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__青少年期__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并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积极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2.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五、论述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 的。 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婴儿大脑机能发展 (1)脑电图 同步节律波ɑ波常作为婴儿大脑成熟的标志。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就是脑干和中脑。 (3)大脑单侧化 其就是在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观察到得大脑单侧化的倾向只能说明两半球的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区别。 3.后天环境与婴儿脑的发展 (1)巨大的可塑性 (2)良好的修复性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最早的动作时无条件反射行为。其动作具有弥散性、无方向性、普遍性。 动作发展的三大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三)味觉、嗅觉、触觉 (四)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 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二)发展 1~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集中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3~6个月的婴儿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主动积极,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6个月睡眠减少,注意伴随着动作等。

共同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9个月时有显著的变化,但在1岁以前的发展水平都是较低的。 1岁以后婴儿的注意活动进入更高的层次:第二信号系统。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记忆 1.发生 人类个体记忆的发生时间是妊娠末期 2.发展 帕波塞克—最早用经典条件发射研究了婴儿记忆的发展 诺韦和科尔利—操作条件发射对婴儿记忆研究:A、新生儿末期已具有特定的长时的记忆能力B、3个月的婴儿对操作条件发射的记忆能保持达4周 12个月后,开始有了很重要的变化: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二)学习 婴儿学习的三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发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习惯化是婴儿记忆发生的重要标志。 1.发生 学习活动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2.发展 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 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 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6个月以后的婴儿学习能力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长足进步,分类能力也获得显著发展—婴儿的学习更接近概念学习。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时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的形式,其实,人的思维活动常是由一定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 (一)发生 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婴儿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发展 6个月—模仿9个月—较少犯“A、B”错误12个月—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1~2岁直觉行动性思维2~2.5岁直观动作行动性思维 2.5~3岁语言调节行动性思维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婴儿生理的发展 1、婴儿认知的发展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A. 感知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2、婴儿在()时期产生了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A.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B. 特定依恋期 C.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 D.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3、()理论认为婴儿必先具有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才能形成依恋 A. 习性学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学习理论 D. 认知理论 4、()依恋类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哀伤,母亲回来时表现欣喜选项: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5、()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些有较多负责的看护人员的福利院中,婴儿没有表现出 A. 凯根的气质假说 B. 柯切斯佳的整合理论 C. 母亲剥夺假说 D. 社会刺激假说 6、()气质类型的婴儿不怎么活跃,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常常安静地退缩 A. 安静型 B. 迟缓型

D. 抑制型 7、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A. 从上到下 B. 从左到右 C. 从大到小 D. 从远到近 8、依恋类型有() A. 安全型 B. 抗拒型 C. 退缩型 D. 逃避型 9、托马斯等人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A. 容易型 B. 困难型 C. 情绪型 D. 迟缓型 10、()认为喂奶方式对婴儿的依恋产生重要的影响 A. 弗洛伊德 B. 埃里克森 C. 鲍尔贝 D. 艾恩斯沃斯 11、 2个月的婴儿的记忆能维持() A. 1天 B. 2天 C. 1星期 D. 2星期 12、()个月的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脑重 A. 6个月 B. 12个月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任务 1、实现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2、实现人生第一次生长高峰(生长发育的第一加速期)。 3、建立人生第一人际关系(母婴关系、父婴关系)。 4、学会走路、学会说话。 5、完成个体生长的第二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实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大脑形态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2.脑电图情况 (二)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三)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其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 3、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四)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孩子出生后的生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婴儿神经活动的意义与进程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视频) ●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表 (一)婴儿发育与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1.婴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方向的三大原则 ◆头尾原则(动作发展从头到脚,由上至下) ◆近远原则(动作发展从中央到外围,依次进行) ◆大小原则(大肌肉的发展先于小肌肉的发展) 2.婴儿动作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 3.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 4.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 5.受成熟、学习和环境影响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与进程 1.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2.体操或训练有助于婴儿动作的发展。 3.婴儿躯体移动动作的发展进程 4.婴儿躯体动作的发展 5.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进程 6.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心智的成长(视频) 1、感觉的发展: 视、听、味、嗅、触觉 ●婴儿的听觉发展(视频) 2、婴儿知觉的发展P159 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并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讨论: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深度知觉的两种假设 ●早期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深度知觉,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

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3.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婴儿是0到3岁的儿童的,这一时期,由于动作、语言迅速发展、婴儿心理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但心理活动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下面我们从三个阶段介绍婴儿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个三个阶段分别是0-6个月、6-12个月、1-3岁。 我们已经观看视频“生命的孕育”,了解到生命个体开始于受精卵。这个承载父母遗传物质的细胞,因为母体的营养供给与保护,实现了从胚种到胎儿的发展变化,并在270天左右将结束母体的寄居生活、来到人世。 婴儿出生后,头30天被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为了适应与母体大不相同的新环境,必须建立各种心理活动,以实现他们的维持生存和发展。那出生前,胎儿是如何在母体中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的说,就是胎儿是如何摄取营养、排泄废物、吸取氧气?找同学回答一下。也就是说,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通过脐带排泄废物,通过脐带吸收氧气。这一切维持生命的活动,胎儿都要借助母亲来完成。而新生儿,与母体分离,必须能够自己吃、消化和排泄;然后是自己呼吸空气。总之,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新生儿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那么新生儿如何适应外界环境呢?首先,新生儿要借助各种无条件反射来维持生存,在此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实现发展。 我们先了解一下无条件反射。不用学习、天生就能对某些刺激进行反应。而引起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物。比如,当食物放进口中,就会有唾液分泌。我们生来就能对放在嘴里的食物,进行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我们看看新生儿所具备无条件反射。 有刺激物触碰婴儿的嘴边,婴儿会把头转向刺激物—这是一种定向反射,这种能力使得婴儿可以找到嘴边的食物。当母亲喂奶时,婴儿可以找到奶头,并进行吸吮反射,随后作吞咽反射。这连续的反射活动,使婴儿为可以获取营养。如果环境中的强光刺激眼睛,或者用手指触摸婴儿的眼睫毛,新生儿会有眨眼反应。当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吃的奶水过多,会使他们出现呕吐现象。这里的眨眼和呕吐,是儿童自我保护的无条件防御反射。 以上这些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新生儿还具备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在出生后一年就消失了。 无条件反射可以使个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机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发展,主动的适应环境,个体需要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学会的反射。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是为条件刺激。例如谈虎色变这个成语。我们知道老虎的凶残,不用亲眼见到,只要听到有关虎事情,我们就会有害怕的感触。当我们看到水煮鱼,闻到它的香味后,我们会有分泌唾液的反应。这里老虎和香味,是条件刺激,我们学会对他们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条件刺激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说是暂时,是因为条件反射只有在强化时,才能巩固,否则将消失。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吃水煮鱼,渐渐忘了它的味道。当再次闻到香味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形成对它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有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依据自己的实验提出的概念。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 人的一切活动方式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的,当新生儿学会条件反射后,意味着,人的心理现象开始发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以上介绍的是新生儿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新生儿的原始感觉、以及有哪些变化。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触觉,味觉等。比如放在嘴边的手指引起的触觉,能辨别酸甜苦咸。此外,随着月龄的变化,这些原始感觉会与动作协同发展。比如,听到被拖长的声音,婴儿会停止一切活动倾听,知道声音停止。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的生理发展 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 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 发生。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 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 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 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 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 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 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⑴婴儿视觉的发展:通过范兹的剌激偏爱程序(也称优先注视范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正常人脸。 ⑵婴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⑶婴儿肤觉的发展: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⑷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⑸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深度知觉:沃克和吉布森,视崖实验,2—3个月时(也有人认为6个月)婴儿即具有深度 知觉的能力。 ②人脸知觉:三个月时婴儿能精细地区分不同的脸孔,注视母亲的照片比陌生人时间要长。 ③客体永久性: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婴儿知道这个客体并非不存在了。(8—12个月) 2、注意的发生发展 ⑴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表现在:①对周围事物;②对别人谈话;③对事物变化。从两岁起随着儿童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⑵婴儿末期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由于言语的作用,以及成人的要求,儿童的注意开始能服从成人提出的活动任务。 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1)三岁后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 -1300克(成人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如果说婴儿期发育主要表现在日常行为和运动的行为发育期,那么,幼儿期更多地表现出智能发育。小儿在两岁前还不能“想像”感觉和运动经验以外的东西。随着第二信号系统发展,本期幼儿开始应用符号(画图、简单文字和视听信息),掌握语言,并较好地利用记忆储存,进入初步思维判断时期。该期的思维特征是:①具体性。②以自我为中心。③一点论,例如将两杯水中的一杯倒入小口径的圆筒中,5岁儿童认为圆筒中的水比杯子中的多。④只注意事物状态(现在、过去和将来),而不注意其转变过程。⑤没有反思和比较的能力(如将满满的一杯水倒入第二杯后,不能回答倒回时能否灌满一杯)。无法理解两种或更多的现象之间的基本联系(甲<乙,故乙>甲等)。⑥至7岁后上述现象逐步纠正。记忆力加强,认知能力出现新发展。3岁幼儿只能唱简短歌谣,4岁能识别三种颜色,6-7岁能唱短歌,会用一切词类,说清许多实物用途,说话流利,句法正确。 (2)是接受早期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最佳时期,并又对终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早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和幼儿园系统的集体教育。这对培育使全的人格品质、良好心理素质、打下学习基础和保障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3)模仿力迅速发展,好问,好奇心极强,有助于认识自我和认识周围事物。 (4)具有较强烈要求,寻找游戏和小伙伴合作交流,从中学习初步行为规范,充当一定社会角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5)开始形成一定的性格个性模式,并影响终生。 (6)情感不稳定,活泼好动,天真单纯,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 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去、 现在、将来”的概念。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 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 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 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 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 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 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 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1) 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 间概念、道德概念等。2) 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