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理论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4)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

3.3边界层分离 (7)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

3.5 边界层厚度 (10)

3.5.1 排挤厚度 (11)

3.5.2 动量损失厚度 (11)

3.5.2 能量损失厚度 (12)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

参考文献 (17)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D'Alembert之谜”。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时压力就没有损失,物体自然也就不受阻力。如果流体是有粘性的,哪怕很小,在物体表面的一层内,流体的动能在流体运动过程中便不断地在消耗;因此,它就不能像理想流体一直沿表面流动,而是中途便与固体表面脱离。由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在尾部便出现了大型涡旋;涡旋演变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尾流”。这全部过程是一个动能损耗的过程,也是阻力产生的过程。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粘性流体力学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粘性系数小的情况下,粘性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在固体表面附近的区域内。

从这个概念出发,普朗特(Prandtl)在1904年提出了简化粘性运动方程的理论——边界层理论。即当流体的粘度很小或雷诺数较大的流动中,流

经物体的流动可以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区。贴近物体表面的流体薄层内是粘性流体,由于边界层很薄,使得求解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大为简化,求解也成为可能;而边界层以外,粘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作为理想流体来处理,称为主流区(势流区),从而使流体的绕流问题大为简化。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阻力的问题终于从理论上获得解决。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十八世纪末,理想流体动力学已发展到较完善的程度,可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但对流体与物体壁面间的摩擦阻力无法定量计算。从数学上来说,边界后近似是N.S.方程及Reynold方程在大雷诺数的情况下的一种近似解。通过引入边界层近似,上述方程中的一些项被忽略,方程得到简化,从而使许多实际的工程问题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但是,边界层近似并末改变方程的非线性性质。边界层方程的求解在数学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这一原因,边界层的数值计算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普朗特(Prandtl)学派从1904年到1921年逐步将N—S方程(Navier—Stolese equation)作了简化,从推理、数学论证和实验测量等各个角度,建立了边界层理论(boundary layer theory),能实际计算简单情形下,边界层内流动状态和流体同固体间的粘性力(cohesive force)。同时,普朗特又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轮机的设计中去。这一理论既明确了理想流体的适用范围,又能计算物体运动时遇到的摩擦阻力(friction drag),使上述两种情况得到了统一。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航空事业的发展,期望能够揭示飞行器周围的压力分布、飞行器的受力状况和阻力等问题,这就促进了流体力学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面的发展。20世纪初,以儒柯夫斯基、恰普雷金、普朗特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开创了以无粘不可压缩流体位势流理论为基础的机具理论,阐明了机翼怎样会受到举力,从而空气能把很重的飞机托上天空。机具理论的正确性,使人们重新认识无粘流体的理论,肯定了它指导工程设计的重大意义。机翼理论和边界层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流体力学的一次重大进展,它使无粘流体(non

—viscous fluid)理论同粘性流体(viscous fluid)的边界层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汽轮机的完善和飞机飞行速度提高到50m/s以上,又迅速扩展了从19世纪就开始的、对空气密度变化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高速飞行提供了理论指导。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的应用,飞行器速度超过声速,进而实现了航天飞行,使气体高速流动的研究进展迅速,形成了气体动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巨大进展是和采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和建立大型、精密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等研究手段分不开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电子计算机不断完善,使原来用分析方法难以进行研究的课题,可以用数值计算方法来进行,出现了计算流体力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由于民用和军用生产的需要,液体动力学(1iquid dynamics)等学科也有很大进展。20世纪60年代,根据结构力学(structured mechanics)和固体力学(s01id mechanics)的需要,出现了计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这项新的计算方法开始在流体力学中应用。

如果说流体力学领域的第——篇论文,即阿基米德关于流体浮力的《论浮体》标志着流体力学这门学科开始萌芽的话,那么当今的流体力学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诸如:关于流体力学自身领域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日益深化;新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小波(Wavelets)分析方法和格子B01tgnMn方法(LBM)等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各种流体力学问题;流体力学辐射和渗透的工程领域亦愈来愈广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加深了对诸多工程问题实质的了解与技术的完善。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1904年,普朗特对此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验,开始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为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学方法解决粘性流体绕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解决大雷诺数实际流体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可能,促使厂流体力学的发展。它不仅使实际流体运动中不少表面上看来似是而非的问题得以澄清,而且为解决边界复杂的实际流体运动的问题开辟了途径。边界层概念的提出,开创了应用粘性流体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新时代,并且进一步证明了研究理想流体的重要意义。利用边界层理论使绕流物体尾流及漩涡的形成等复杂流体现

象得到解释,是分析物体绕流阻力和流体能量损失的理论基础。边界层理论对流体力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它在流体力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物体在雷诺数很大的流体中以较高的速度相对运动时,沿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得到如图(1)所示的速度分布曲线。B点把速度分布曲线分成截然不同的AB和BC两部分,在AB段上,流体运动速度从物体表面上的零迅速增加到U ,速度的增加在很小的距离内完成,具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在BC段上,速度∞

,近似为一常数。

U(x)接近U

沿物体长度,把各断面所有的B点连结起来,得到S一S曲线,S一S曲线将整个流场划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流区。从物体边壁到S~S的流区存在着相当大的流速梯度,粘滞性的作用不能忽略。边壁附近的这个流区就叫边界层。在边界层内,即使粘性很小的流体,也将有较大的切应力值,使粘性力与

图(1)边界层速度分布曲线

惯性力具有同样的数量级.因此,流体在边界层内作剧烈的有旋运动。S-S以外的流区,流体近乎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即边界层外部的流动不受固体边壁的粘滞影响,即使对于粘度较大的流体,粘性也较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时流体的惯性力起主导作用。因此,可将流区中的流体运动看作为理想流体的无旋运

动,用流势理论和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确定该流区中的流速和压强分布。

通常称S-S 为边界层的外边界,S-S 到固体边壁的垂直距离δ称为边界层厚度。流体与固体边壁最先接触的点称为前驻点,在前驻点处δ=0。沿着流动方向,边界层逐渐加厚,即δ是流程x 的函数,可写为δ(x )。实际上边界层没有明显的外边界,一般规定边界层外边界处的速度为外部势流速度的99%。

边界层内存在层流和紊流两种状态,如图(2)所示,在边界层的前部,由于厚度δ较小,因此流动梯度du x /dy 很大,粘滞应力τ=μdu x /dy 的作用也很

大,这时边界层中的流动属于层流,这种边界层称为层流边界层。边界层中流动的雷诺数可以表示为 x

Re x u ν

∞=

或 Re u δδν∞= 由于边界厚度δ是x 的函数,所以这两种雷诺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x 越大, δ越大,Re x 、Re δ均变大。当雷诺数达到一定数值时,经过一个过渡区后,流态转变为紊流,从而成为紊流边界层。在紊流边界层里,最靠近平板的地方,du x /dy 仍很大,粘滞切应力仍然起只要作用,使得流动形态仍为层流。所以在

紊流边界层内有一个粘性底层。边界层内雷诺数达到临界数值,流动形态转变为紊流的点(X u )称为转捩点。相应的临界雷诺数为 Re u

u u x ν∞=

图(2)

临界雷诺数并非常量,它与来流的脉动程度有关。如果来流也受到干

扰,脉动强,流动状态的改变发生在较底的雷诺数;反之则发生在较高的雷诺数。对于平板绕流,边界层临界雷诺数的范围是

56

310Re 310u ?<

边界层内的流动同时受粘性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且由于存在流速梯度,流动是有涡流。边界层厚度较一般物体的特征长度要小得多,即/ 1.0L δ<<。

边界层内既然是粘性流动,必然也存在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与其相应的边界层分别称为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如图(1)所示的平板绕流,边界层从板端开始,在前部由于边界层厚度很薄,流速梯度很大,流动受粘性力作用控制,边界层内为层流,即层流边界层。随流动距离x 增大,边界层厚度增加,流速梯度逐渐减小,黏性作用逐渐减弱,惯性作用逐渐增强,直到某一断面(δ=δc)处,由层流转变成紊流边界层,该转变处称为转换点(X =Xc),与转据点相对应的是临界雷诺数R e 。应该注意,影响边界层从层流逐渐发展为紊流的影

响因素很多,且很复杂,所以层流与紊流的转换不是在某个断面突然发生并完成的,而是在一个过渡区内逐渐完成的,转捩点处只是流态转变的开始。转据点的位置依靠实验确定。对于平板边界层内的雷诺数,其特征长度可用边界层厚度δ,也可用平板的距离长度x 表示,即

0Re U v

δδ= (1) 0Re x U x v

= (2)

用式(1),流态转换点的临界雷诺数0Re 2700~8500c c U v

δ=

=,若用式(2),则转换点处临界雷诺数为 0Re c c x U x v = (3) 对于光滑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56Re 310~310c x =??,一般取

5R e 5

10c x =?。影响临界雷诺数的主要因素是:来流的紊动强度,壁面的粗糙情

况以及边界层外流动的压强分布。如绕流平版长度为L ,若0Re Re c x x U L v =

<,则该平板上全部为层流边界层;若0Re Re c x x U L v

=>,则该平板在c x 以前是层流边界层.,在c x 以后(L —c x )为紊流边界层。 在紊流边界层内,最靠近壁面之处,流速梯度x du dy

很大,黏滞切应力起主要作用,使其流态仍为层流。即在紊流边界层中,紧贴边壁表面也有一层极薄的黏性底层。

3.3边界层分离

图(2)是均匀流与平板平行的边界层流动,但当液体流过非平行平板或非流线型物体时,情况就大不相同。现以绕圆柱的流动为例来说明,如图(3)所示。

当理想液体流经圆柱体时,由D 点至E 点速度渐增,压强渐减,直到E 点速度最大,压强最小;而由E 点往F 点流动时,速度渐减,压强渐增,且在F 点恢复至D 点的流速与压强。其压强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在实际液体中,绕流一开始就在圆柱表面形成了很薄的边界层。DE 段边界

层以外的液体是加速减压;EF 段边界层以外的液体是减速增压。因此,造成曲面边界层的特点即压力梯度/0p x ??≠。这是与二元边界层的重要差别。

曲面边界层内/0p x ??≠,对边界层内流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曲面DE 段,液体处于顺压梯度情况下(/0p x ??<),即上游面的压力比下游面的压力大。压强差的作用同摩擦阻力作用相反,促使液体质点向前加速,层外加速液体又带动层内液体质点克服摩擦,向前运动。

然而,E 点以后的流动处于逆压梯度(/0p x ??>)情况下,压强是沿着流动方向增加的。边界层内的质点到达此区域后,开始在反向压强差和粘性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减速,从边界层内的质点到达此区域后,开始在反向压强差和粘性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减速,从而增加了边界层厚度的增长率。应当注意到,粘性切应力在边界层外绿趋近于零,在边界层内,越靠近固体壁面,切应力越大,因而离壁面越近,速度减低越激烈,以至沿流动方向速度分布越来越内收(见图4)。若逆亚梯度足够大,质点就有可能在物体表面首先发生流动方向的改变,从而引起近壁回流。在边界层内,质点自上游源源不断而来的情况下,此回流的产生就回使边界层内的质点离开壁面而产生分离,这种现象称为边界层分离(Separation of Boundary Layer )。图(4)清楚表明了边界层分离的发展过程。

图(4)

边界层开始与固体边界分离的点叫分离点,如图(4)中的s 点。在分离点前、接近固体壁面的微团沿边界外法线方向速度梯度为正,即 00y u y =???> ????

因而靠近壁面流动的质点其动能越来越小,以至动能消耗殆尽,质点速度变为零。超过s 点后,逆压强梯就会引起液体发生近壁回流。

在分离点后,因为倒流, 0

0y u y =???< ???? 在分离点s 处, 0

0y u y =???= ???? 00y u y =???= ????是分离点的特征,分离点处的切应力00

y u y τμ=???= ????也等于零。边界层分离后,回流立即产生漩涡,并被主流带走,同时边界层显著增厚。

边界层分离后,绕流物体尾部流动图形就大为改变。在圆柱表面上下游的压强分布不再是如图(30的对称分布,而是圆柱下游面的压强显著降低并在分离点后形成负压区。这样,圆柱上、下游面压强沿水流方向的合力指向下游,形成了“压差阻力”(Drag due to pressure diference),又称为形状阻力(Form Drag)。绕流阻力就是瘴擦阻力和压差阻力的合力。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当实际液体在雷诺数很大的情况下以均匀流速U ∞。平行流过静止平板,经

过平板表面前缘时,紧靠物体表面的一层液体由于粘性作用被贴附在固体壁面上,速度降为零。稍靠外的一层液体受到这一层液体的阻滞,流速也大大降低,这种粘性作用逐层向外影响,使沿着平板法线方向(y 方向)上流速分布不均匀,以至在乎板附近具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如图(2)所示(为了清晰起见,图中加大了纵向比例)。这样,即使液体的粘性较小(如水、空气),由于速度梯度较大也会产生较大的切应力。固壁上切应力沿水流方向的合力,即为摩擦阻力。普朗特把贴近平板边界存在较大切应力、粘性影响不能忽略的这一薄层液体称为边界层(Boundary —Layer)。

这样,绕物体的流动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固壁附近边界层内的流动是粘性液体的有旋流动;边界层以外的流动可以看做理想液体的有势流动。

边界层的厚度在前缘点0处等于零,然后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其厚度。层内沿壁面法线方向速度分布也很不均匀,理论上要到无限远处才不受粘性影响,流速才能真正达到U ∞,边界层内部速度梯度也不相等,自边界沿法线方向

向外迅速减小,因而离壁面稍远处,粘性影响就很微小了。因此人为规定,当

层内流速沿y 方向达到0.99 U ∞时,就算到了边界层的外边界,即从平板沿外

法线到流速u =0.99 U ∞。处的距离是边界层的厚度,以δ表示。边界层的厚

度沿程增大,即δ是“的函数,可写为δ(x)。

边界层内流动也可分为层流与紊流,边界层开始于层流流态。当层流边界层厚度沿程增加时,流速梯度逐渐减小,粘性切应力也随之减小,边界层的流态经过一个过渡段便转变为紊流边界层,见图(2)。因过渡段与被绕流物体的特征长度相比通常很短,所以可把它缩小当成一点,叫转捩点,如转捩点离平板前缘距离用x *表示,在x= x *处,边界层由层流转变成紊流相应的雷诺数为: *

*Re u x ν∞=

称为临界雷诺数。临界雷诺数并非常量,而是与来流的紊动程度有关。如果来流已受到干扰,脉动强,流动状态的改变发生在较低的雷诺数;反之,则发生在较高值。光滑平板边界层的临界雷诺数的范围是: *5*6310Re 310u x ν∞?<=

1.)*Re ?Re L u L ν∞=

<时,整个平板为层流边界层; 2.)*Re ?Re L u L ν

∞=>时,x=0~x=x *段为层流边界层;x *处为转捩点,x *

处以后为紊流边界层。

在紊流边界层内最靠近平板的地方,流速梯度依然很大,特性切应力仍起主要作用,紊流附加切应力可以忽略,使得流动型态仍为层流,所以,在紊流边界层内存在一个粘性底层(或层流底层),见图(2)。

3.5 边界层厚度

前面曾提到根据边界层的概念可把液流分成两个区域,边界层内为粘滞液流,边界层外为理想液体势流。但该两区域是无法截然划分的,因为流速分布曲线是连续的,并以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为渐近线,所以从理论上讲,固体边界对水流影响范围应扩展至无穷远处。但事实上在离开固体表面不远处流速即迅速自零增至接近IJ 。,因此将固体表面沿法线方向分布的流速达到99%U 。之处即视作边界层的外边界并无多大误差,因为在此范围以外,流速已接近U 0,,流

速梯度极小,可以近似地把液流看作是无内摩擦力发生的理想液体。以后我们所称边界层厚度即指这一范围内的厚度而言。

3.5.1 排挤厚度

实际液体流经固体壁面时,由于固体边界对水流的阻滞作用,使边界层内通过的流量比理想液体情况下在同一范围内所通过的流量要小。我们可以设想,若液体是理想液体,其流速分布将是均匀的,其值均等于Uo ,此时若将固体边界以上一个厚度为δ1的水层排除,则在δ—δ1厚度内所通过流量将与实际液

体在边界层内所通过的流量q b 相等(见图5)。这就是说,由于实际液体受团体

边界的影响将使在δ范围的流量与理想液体时相比减小了U0δ1。δ1叫做流量

损失厚度,也常叫排挤厚度。

若用方程式来表示,边界层内单宽流量为

()0100100

b b x y y q u d u u d u δδδδ==-=-?? 由此可得 ()10000011x x y y u u u d d u u δδδ??=-=- ???

?? (4)

图(5)

3.5.2 动量损失厚度

同样,因固体边界的阻滞作用,将使实际液体边界层内通过的液体动量比理想液体情况下通过的液体动量为小。若设想以理想液体宋代替实际液体,则可将固体边界上排除一个厚度为δ**的水层,这样δ—δ**

厚度内所通过的

液体动量与实际液体在边界层者内所通过的动量相等(见图6)。

图(6)

实际液体边界层内通过的单宽流量为0x y u d δ?,动量为20

x y u d δ

ρ?;若以理想

液体来代替,则通过厚度为δ—δ*的液体动量为()2*0u ρδδ-,以上两者应相等,并令液体密度ρ=常数,则

()2

2*22*00000x M u dy u U dy U δδρρδδρρδ==-=-??

由此可得 ()2*22

022000011x x u U u dy dy U U δδ

δ??=-=- ???

?? (5)

式中δ*是动量的总损失厚度①。实用上常称*21δδδ=-为动量损失厚度。

由(4)及(5)式可知

2*212000022000000111x x x x x x u u dy dy U U u u u u dy dy U U U U δ

δδδδδδ????=-=--- ? ?????????=-=- ? ????????? (6)

3.5.2 能量损失厚度

同样,固体边界的阻滞作用,将使实际液体边界层内通过的液体能量比理

想液体情况下通过的液体能量为小。若设想以理想液体代替实际液体,则可将固体边界以上排除一个厚度为δ**的水层,这样在δ—δ**厚度内通过的液体能量将与实际液体在边界层者δ内所通过的液体能量相等(见图7)。

实际液体边界层内通过的单宽流量为

0x udy δ?,它的动能为230022x x x u u u dy dy g δδγρ??= ???

??;若以理想液体来代替,则通过厚度为δ—δ**的液体动能为()3**02

U ρδδ-。以上两者应相等,即 ()3333****0

002222x

u U U U E dy dy δδρρρρδδδ==-=-??

由此可得:

()3**33

033000011x x u U u dy dy U U δδ

δ??=-=- ???

?? (7)

图(7)

实际上常称**31δδδ=-为能量损失厚度。由(4)和(7)式可知

32**31320000000111x x x x u u u u dy dy U U U U δ

δδδδδ??????=-=---=- ? ? ?????

????? (8)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边界层的概念是普朗特于1904年首先提出的,它的提出为近代流体力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边界层理论在航空、造船﹑航天﹑航海﹑叶轮机械﹑化学工程以及气象学﹑环境科学及能源科学等工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造船界,最初它被用来计算船舶的粘性阻力,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及三维边界层理论的发展,它还被用来计算船尾的粘性流场。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边界层理论可以用于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在该设计中提出了一种将湍流边界层理论应用于圆柱形叶片型线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以N-S方程为基础,给出了雷诺方程,在边界层内对其进行量级比较,得到边界层动量微分方程;对其积分,得到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通过变换的动量积分方程,求得了损失厚度近似解的表达式.分析了叶片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规律,运用尾流律推导出各种边界层厚度的表达式,作为求解边界层厚度的辅助关系式;运用了结合湍流边界层厚度系数kν和动量损失厚度δ<,2>由无离心流动计算逐渐逼近离心流动来求解动量损失厚度的计算方法,它是进一步判定边界层分离的基础.依据对主流区速度场的分析,给出了含有速度系数的离心泵叶片型线参数方程;并分析了速度系数边界层分离和理论扬程的关系.最后,分析了上述理论在叶片设计中应用的计算过程.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研究,取得以下结论:在进行叶片设计时,既要考虑叶轮参数的情况,又考虑叶片表面中间的流动状态;叶片型线的设计,其整体水平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结合叶片的沿程变化规律来探索出入口参数的方法更显得有意义。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边界层可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的研究.基于Prandtl的边界层理论,将流场分为边界层外的无粘流场和边界层内粘性主导的区域,将边界层外无粘流场的数值求解和边界层内粘性主导区域的工程算法相结合,发展了一套高超声速气动热的计算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发展的各种高超声速气动热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类和比较,综合了各种经典的热流预测方法.在此基础

上,对于无粘流区,采用牛顿法、切楔/切锥法等工程方法确定物体表面压力分布,利用等熵条件确定边界层外缘参数;在边界层内部,则采用上述经典热流公式确定物体表面的气动加热.采用此方法对一些二维及简单三维外形进行了气动热计算,结果证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已有的高超声速无粘Euler 解算程序,对上述气动热计算方法中的无粘流区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数值模拟,利用无粘数值结果来确定边界层外缘参数,从而发展出一套快速、高效、适用于复杂外形的高超声速气动热计算方法.通过对钝锥、钝双锥、飞船等外形有攻角情况下气动热的计算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飞行器表面热流,结果与实验值及Navier-Stokes 方程计算值比较,吻合的很好,而计算效率又远远高于数值方法,非常适用于设计阶段.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泵是水力输送系统的关键设备,固液混合物输送时,由于效率和寿命的原因,一般不能使用传统的清水泵,所以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的叶轮设计需要采用两相流理论进行设计。目前,固液速度比设计理论、三项合并理论和边界层理论,都是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的设计理论。近年来,边界层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未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因此建立基于边界层理论叶轮模型必将推动该理论的发展。

从边界层理论出发,推导出了无进口预旋时的叶片型线方程:

{ ()1sin v K

r V e C r r b q K ctgb b C ??=????

=+- (b 为参数) 式中, r 1 为入口处向径,K v 为速度系数,积分常数C r =S(b 1)、C q = ctg(b 1), b 为叶片安装角。

选取 100 型渣浆泵,输送介质为细砂、水混合液,固体颗粒粒径取中值,即d S =d 50 =0.5mm ,质量浓度C m 不超过40%,颗粒密度为332.610s r kg m -=??,要求泵的清水性能试验扬程不低于28m 。泵的性能参数如表 1

表1 性能参数表

若叶轮相关参数已经确定, 见表 2

表2 叶轮参数

现按边界层理论,对该泵叶轮型线重新进行设计,确定该叶片型线的参数方程为:

1.3510.573675sin sin v K r C r r b b ????== ???????

()()1.35 2.0390V e q K ctgb b C ctgb b =+-=+-

参考文献

[1] 郑连存. 传输过程奇异非线性边值问题-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方程的相似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2] 刘岳元. 水动力学基础[M].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90.02

[3] 李大美. 水力学 [M].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4

[4] 禹华谦. 工程流体力学[M].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

[5] 贺友多. 传输理论和计算[M]. 北京市: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9

[6] 禹华谦.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 [M]. 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99 :256

[7] 吴持恭. 水力学下[M].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79.08

[8] 陈长植. 工程流体力学[M].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6

[9] 刘惠枝,舒宏纪. 边界层理论[M]. 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 , 1991.08

[10] 马雷 .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J]. 兰州市:兰州理工大学, 2005

[11] Adachi T.;Sakurai A.;Kobayashi S.. Effect of boundary layer on Mach reflection over a wedge surface [J]. SHOCK WAVES, 2002.NO.4 :271—278

[12] 吕丽丽. 高超声速气动热工程算法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 , 2005

[13] 武春彬. 离心泵叶片湍流边界层理论研究及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2003

[14] OLA L?GDBERG;JENS H. M. FRANSSON and P. HENRIK ALFREDSSON. Streamwise evolution of longitudinal vortices in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 2009. Vol.623:27-58

[15]朱玉才 . 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的边界层理论及其在叶轮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2002

[16]李忠华,张永利,孙可明. 流体力学[M]. 沈阳市:东北大学出版社 , 2004.12

[17] K. Parand;M. Shahini;Mehdi Dehghan. Solution of a laminar boundary layer flow via a numerical method [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 2010. Vol.15. No.2:360-367

[18] S. Nadeem;Anwar Hussain;Majid Khan. HAM solutions for boundary layer flow in the region of the stagnation point towards a stretching sheet [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10. Vol.15. No.3:475-481

[19] 金峰. 层流绕流边界层理论的研究[J]. 东南大学 ,1993

[20] 王侃. 边界层流场计算分析与分离条件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 , 2005

[21] 姚启鹏;余江成;吴剑. 从边界层理论看水轮机磨损某些形态和规律[C]. 北京: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等第14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

[22]夏泰淳. 工程流体力学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6.2

[23] 马胜利,席本强,梁冰.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M].排灌机械, 2005,23(3).11-13

边界层理论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4)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 3.3边界层分离 (7)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 3.5 边界层厚度 (10) 3.5.1 排挤厚度 (11) 3.5.2 动量损失厚度 (11) 3.5.2 能量损失厚度 (12)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 参考文献 (17)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D'Alembert之谜”。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时压力就没有损失,物体自然也就不受阻力。如果流体是有粘性的,哪怕很小,在物体表面的一层内,流体的动能在流体运动过程中便不断地在消耗;因此,它就不能像理想流体一直沿表面流动,而是中途便与固体表面脱离。由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在尾部便出现了大型涡旋;涡旋演变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尾流”。这全部过程是一个动能损耗的过程,也是阻力产生的过程。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粘性流体力学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粘性系数小的情况下,粘性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在固体表面附近的区域内。 从这个概念出发,普朗特(Prandtl)在1904年提出了简化粘性运动方程的理论——边界层理论。即当流体的粘度很小或雷诺数较大的流动中,流

8第八章-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第八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和绕流运动 8—1 设有一静止光滑平板宽b =1m ,长L =1m ,顺流放置在均匀流u =1m/s 的水流中,如图所示,平板长边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温t =20℃。试按层流边界层求边界层厚度的最大值δmax 和平板两侧所受的总摩擦阻力F f 。 解:20℃水的运动粘度ν=1.003?10-6 m 2/s 密度3 998.2/kg m ρ= 6 11 9970091.00310ν-?= = =?L uL Re 因为 56 310997009310?<=

第五章 边界层理论

1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第五章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概念 边界层方程 边界层分离 2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在上述层流动量传递的若干实例的分析中,(1)形状简单;(2)引入了假设:管道无限长、忽略进口段影响。实际问题要复杂得多。 边界层理论,粘滞力对动量传递影响的一般理论,是粘性流体力学的基础,也与热量传递过程和质量传递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3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Prandtl(1904)提出边界层概念,把统一的流场,划分成两个区域,边界层和外流区;其流体流动(沿流动方向和沿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有不同的特点。 边界层:流体速度分布明显受到固体壁面影响的区域。 边界层的形成: ?壁面处流体的“不滑脱”no-slip ?流体的“内摩擦”作用 边界层厚度δ?U =0?0.99 U 0 4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流过一物体壁面的流体分成两部分 ?边界层,粘性流体,不能忽略粘滞力?外流区,理想流体,可以忽略粘滞力 6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边界层厚度δ的变化 ?前缘处,δ=0 ?x ↑, δ↑;沿壁面的法向将有更多的流体被阻滞?δ<

边界层理论1

边界层(Boundary Layer)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这个概念由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德国人Ludwig Prandtl(普朗特)于1904年首先提出。从那时起,边界层研究就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在边界层内,紧贴物面的流体由于分子引力的作用,完全粘附于物面上,与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边界层又称附面层,它是指流体流经固体表面时,靠近表面总会形成那么一个薄层,在此薄层中紧贴表面的流体流速为零,但在垂直固体表面的方向(法向)上速度增加的很快,即具有很大的速度梯度,甚至对粘性很小的流体,也不能忽略它表现出来的粘性力。而在此边界层外,流体的速度梯度很小,甚至对粘度很大的流体而言,其粘性力的影响也可以忽略,流体的流速与绕流固体表面前的流速V0一样。这样就可把边界层外流动的流体运动视为理想流体运动,不考虑粘性力的影响。边界层内、外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分界面,而把边界层边缘上的流体流速V x视为V x=0.99 V0,因此从固体表面至V x=0.99 V0处的垂直距离视为边界层的厚度δ。这样大雷诺数下绕过固体的流动便简化为研究边界层中的流动问题。 边界层内的流动可以是层流,也可以是带有层流底层的紊流,还可以是层流、紊流混合的过渡流。 图1 边界层结构 综上所述,边界层的特征可归结为: (1)与固体长度相比,边界层厚度很小; (2)边界层内沿边界层厚度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很大; (3)边界层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 (4)由于边界层很薄,故可近似地认为,边界层截面上的压力等于同一截面上边界层外边界上的压力; (5)边界层内粘性力和惯性力士同一数量级的; (6)如在整个长度上边界层内都是层流,称层流边界层;仅在起始长度上的是层流,而在其他部分为紊流的称混合边界层。 以上定义的边界层为速度边界层,另外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对于边界层的应用还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温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1.温度边界层 流体在平壁上流过时,流体和壁面间将进行换热,引起壁面法向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化,

边界层理论

3 强制对流流过平板形成的速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速度边界层 假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内部速度为u b ,流体与板面交界处速率u x =0。靠近板面处, 存在一个速度逐渐降低的区域,定义从0.99x b u u =到u x = 0的板面之间的区域为速度边界层,用u δ表示。如图4-1-3和4-1-4所示。其厚度b u 64.4u x νδ=, 由于b e u x R ν = 所以 x u Re 64 .4= x δ 浓度边界层 若扩散组元在流体内部的浓度为c b ,而在板面上的浓度为c 0,则在流体内部和板面之间存在一个浓度逐渐变化的区域,物质的浓度由界面浓度c 0变化到流体内部浓度c b 的99%时的厚度δc ,即 00.01b b c c c c -=-所对应的厚度称为浓度边界层,或称为扩散边界层。 层流状态时, δu 与δc 有如下关系 δc /δu =(ν/D )-1/3 = Sc -1/3 Sc=ν/D 为施密特数。 δc /x = 4.64Re x -1/2 Sc x -1/3 在界面处(即y =0)沿着直线对浓度分布曲线引一切线,此切线与浓度边界层外流体内部的浓度c b 的延长线相交,通过交点作一条与界面平行的平面,此平面与界面之间的区域叫做有效边界层,用δc ’来表示。在界面处的浓度梯度即为直线的斜率 's b 0)( c y c c y c δ??-== 瓦格纳(C. Wagner )定义' c δ

速度边界层、浓度边界层及有效边界层 4 数学模型 在界面处(y =0),液体流速u y = 0=0, 假设在浓度边界层内传质是以分子扩散一种方式进行,稳态下,服从菲克第一定律,则垂直于界面方向上的物质流密度即为扩散流密度J : J = -D (c y )y=0?? 而 's b 0)( c y c c y c δ??-== -----多相反应动力学基本方程 k d 叫传质系数。 有效边界层的厚度约为浓度边界层(即扩散边界层)厚度的2/3,即δc ’=0.667δc 。 对层流强制对流传质,δc ’ =3.09 Re 2/1-x Sc -1/3 x Sh x = D x k d 或 Sh x = x /δc ’ 所以 Sh x = 0.324 Re 2 /1x Sc 1/3 ()(.Re )'//k D D x x x d c Sc = = δ 03241213 若平板长为L ,在x =0 ~ L 范围内(k d )x 的平均值(注意到:c S D ν= ,b e u x R ν = ,Sh x = D x k d )

边界层理论及边界层分离现象

边界层理论及边界层分离现象 一.边界层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在流体力学中,雷诺数RP惯性力/粘性力,当Re<1时,惯性力<<粘性力,可以略去惯性力项,用N-S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沉降、润滑、渗流等),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对于工程流动问题,绝大多数的Re很大。这时就不可以完全略去粘性力,略去粘性力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突出的一例即“达朗倍尔佯谬——在流体中作等速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 究竟应当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大Re数的流动呢?这个矛盾一直到1904 年,德国流体力学家普朗特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即大Re数的流动中,大 部分区域的惯性力>>粘性力,但在紧靠固壁的极薄流层中,惯性力琲占性力,这才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大Re数的流动的阻力问题。 2. 边界层的划分 I流动边界层(速度边界层) 以平板流动为例,x方向一维稳态流动,在垂直壁面的y方向上,流动可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区域:(1)y&层外主流层):壁面影响很弱,法向速度基本不变,du/dy?0所以可忽略粘性力(即忽略法向动量传递)。可按理想流体处理,Euler方程适用。这两个区域在边界层的 外缘衔接起来,由于层内的流动趋近于外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因此,通常约定:在流动边界层的外缘处(即y= 3处),ux= 0.99u T 3为流动边界层厚度,且 3= &x)。 II传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 当流体流经与其温度不相等的固体壁面时,在壁面上形成流动边界层,同时,还会由于传热而形成温度分布,可分成两个区域:(1)y< 8t (传热边界层):受壁面影响,法向温度梯度dt/dy 很大,不可忽略,即不能忽略法向热传导。(2)

17589第五章边界层理论及层流边界层中的传递现象

第五章边界层理论及层流边界层中的传递现象 5.1 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5.1.1 问题的提出 前述,Re∝惯性力/粘性力 当Re<1时,惯性力<<粘性力,可用“爬流”模型,略去惯性力项,N-S方程==>爬流方程(stokes近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沉降、润滑、渗流等),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但工程流动问题,绝大多数的Re很大。这时,是否可以完全略去粘性力,使Navier-Stokes方程==>Euler方程(理想流体)。但是,这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突出的一例即“达朗倍尔佯谬(paradox)——在流体中作等速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 究竟应当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大Re数的流动呢?这个矛盾一直到1904年,德国流体学家普兰德(Prandtl)提出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大Re数的流动中,大部分区域的惯性力>>粘性力,但在紧靠固——流边界的极薄流层中,惯性力≈粘性力),才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大Re数的流动的阻力问题。后人把Prandtl 提出的流动边界层概念,推广到流动系统的传热边界层和传质边界层,从而确定传热、传质的速率以及了解有关的影响因素。还有人研究了边界层中的化学反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边界层理论被认为是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石。 5.1.2 流动边界层(速度边界层) 以平板流动为例,x方向一维稳态流动,在垂直壁面的y方向上,流动可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区域: (1)y<δ(边界层):受壁面影响,法向速度变化急剧,du/dy很大,粘性力大(与惯性同阶),不能忽略。 (2)y>δ(层外主流层):壁面影响很弱,法向速度基本不变,du/dy≈0。所以可忽略粘性力(即忽略法向动量传递)。按理想流体处理,Euler方程适用。 这两个区域在边界层的外缘衔接起来,由于层内的流动趋近于外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因此,通常约定:在流动边界层的外缘处(即y=δ处),u x=0.99u∞, δ——流动边界层厚度,δ=δ(x)。 5.1.3 传热边界层(温度边界层) 当流体流经与其温度不相等的固体壁面时(如图,x>x0段),在壁面上形成流动边界层,同时,还会由于传热而形成温度分布,可分成两个区域:(1)y<δt(传热边界层):受壁面影响,法向温度梯度dt/dy很大,不可忽略,即不能忽略法向热传导。 (2) y>δt(层外区域):法向温度梯度dt/dy≈0,可忽略法向热传导。 通常约定:在传热边界层的外缘处(即y=δt处), t s-t=0.99(t s-t0) ≈t s-t0 δt——温度边界层厚度,δt=f(x);

边界层--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正在做平板壁面上流体边界层求解的数学模型实验,因此查询了一些有关边界层的一些文献。在这里,我要对边界层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定义、边界层的理论要点及其重要性和作用进行综述。 正文 1.边界层的形成 实际流体在固体边界上没有滑动,流体相对于边界的速度为零。结果,速度梯度与切应力均在边界上有极大值,而在流体内部逐渐减小。在那种情况下靠近边壁处速度梯度的陡度变得很大,而仅在贴近边界的较薄层内才发生明显的粘性剪切。在此薄层之外,速度梯度迅速坦化,而粘性切力变小,此狭窄区域即称边界层。 2.边界层定义 由于流体的黏滞性,在紧靠其边界壁面附近,流速较势流流速急剧减小,形成的流速梯度很大的薄层流体。 3.边界层理论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根据黏性流体的黏附条件,当实际流体沿固定不动的固体壁面运动时,紧贴壁面的一层流体将黏附在壁面上而不滑脱。黏附于壁面上的这层流体的速度为零。在与壁面相垂直的法线方向上,流速由壁面处的零值迅速增大,并最终趋近于一定值。Prandtl认为,在固体壁面附近存在着一流体薄层,此流层中的壁面法线方向上的速度梯度很大。称这一流体层为边界层。根据Prandtl边界层理论,在边界层中,既要考虑惯性力的作用,也要考虑黏性力的作用,即把流动视作黏性流体的有旋流动。在边界层之外的流动区域中,壁面法向上的速度梯度极小,表明固体壁对流动的阻滞作用十分微弱,称此区域为主体流动区域。在主流区域内,黏性力较惯性力小很多,因而无需考虑黏性力的影响,把流动看成是理想流体的有势流

动。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边界层内的流动同时受粘性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且由于存在流速梯度,流动是有涡流。边界层厚度较一般物体的特征长度要小得多,即/ 1.0L δ<<。 边界层内既然是粘性流动,必然也存在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与其相应的边界层分别称为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如图(1)所示的平板绕流,边界层从板端开始,在前部由于边界层厚度很薄,流速梯度很大,流动受粘性力作用控制,边界层内为层流,即层流边界层。随流动距离x 增大,边界层厚度增加,流速梯度逐渐减小,黏性作用逐渐减弱,惯性作用逐渐增强,直到某一断面(δ=δc)处,由层流转变成紊流边界层,该转变处称为转换点(X =Xc),与转据点相对应的是临界雷诺数R e 。应该注意,影响边界层从层流逐渐发展为紊流的 影响因素很多,且很复杂,所以层流与紊流的转换不是在某个断面突然发生并完成的,而是在一个过渡区内逐渐完成的,转捩点处只是流态转变的开始。转据点的位置依靠实验确定。对于平板边界层内的雷诺数,其特征长度可用边界层厚度δ,也可用平板的距离长度x 表示,即 0R e U v δδ = 0R e x U x v = 用式(1),流态转换点的临界雷诺数0R e 2700~8500c c U v δ= =,若用式(2),则转换点处临界雷诺数为 0R e c c x U x v = 对于光滑平板,临界雷诺数的范围56Re 310~310c x =??,一般取5Re 510c x =?。影 响临界雷诺数的主要因素是:来流的紊动强度,壁面的粗糙情况以及边界层外流动的压强分布。如绕流平版长度为L ,若0R e R e c x x U L v = <,则该平板上全部为层流边界层;若0R e R e c x x U L v =>,则该平板在c x 以前是层流边界层.,在c x 以后(L —c x )为紊流边界 层。 在紊流边界层内,最靠近壁面之处,流速梯度x du dy 很大,黏滞切应力起主要作用,使 其流态仍为层流。即在紊流边界层中,紧贴边壁表面也有一层极薄的黏性底层。

第7章节层流边界层理论

第7章层流边界层理论 7.1 大雷诺数下物体绕流的特性 我们知道,流动雷诺数是度量惯性力和粘性内摩擦切力的相互关系的准则数,大雷诺数下的运动就意味着惯性力的作用远大于粘性力。所以早年发展起来的非粘性流体力学理论对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获得了成功。但是后来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均发现,无论雷诺数如何大,壁面附近的流动与非粘性流体的流动都有本质上的差别,而且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忽略粘性项的非粘性流体远动方程的解并不能满足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无滑移的边界条件,所以不能应用非粘性流体力学理论来解决贴近物面的区域中流体的运动问题。 1904年普朗特第一次提出边界层流动的概念。他认为对于如水和空气等具有普通粘性的流体绕流物体时,粘性的影晌仅限于贴近物面的薄层中,在这一薄层以外,粘性影响可以忽略,应用经典的非拈性流体力学方程来求解这里的流动是可行的。普朗特把边界上受到粘性影响的这一薄层称之为边界层,并且根据在大雷诺数下边界层非常薄这一前提,对粘性强体运动方程作了简化,得到了后人称之为普朗特方程的边界层微分方程。过了四年,他的学生布拉修斯首先运用这一方程成功地求解了零压力梯度平板的边界层问题,得到了计算摩擦阻力的公式。从此,边界层理论正式成为流体力学的新兴分支而迅速地发展起来。 图7-1 沿薄平板的水流 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实普朗特的思想。例如沿薄平板的水流照片(见图7-1)和直接测量的机翼表面附近的速度分布(见图7-2),即可以看到边界层的存在。观察图7-2示中的流动图景,整个流场可以划分为边界层、尾迹流和外部势流三个区域。 在边界层内,流速由壁面上的零值急速地增加到与自由来流速度同数量级的值。因此沿物面法线方向的速度梯度很大,即使流体的粘性系数较小表现出来的粘性力也较大。同时,由于速度梯度很大,使得通过边界层的流体具有相当的涡旋强度,流动是有旋的。 当边界层内的粘性有旋流离开物体流入下游时,在物体后面形成尾迹流。在尾迹流中,初始阶段还带有一定强度的涡旋,速度梯度也还相当显著,但是由于没有了固体壁面的阻滞作用,不能再产生新的涡旋,随着远离物体,原有的涡旋将逐渐扩散和衰减,速度分布渐趋均匀,直至在远下游处尾迹完全消失。 在边界层和尾迹以外的区域,流动的速度梯度很小,即使粘性系数较大的流体粘性力的影响也很小,可以把它忽略,流动可以看成是非粘性的和无旋的。

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理论探讨 化工32 刘沛 2131502039 摘要:边界层学说是有普朗特与1904年提出的,是研究流体流动重要的理论基础,广泛地被运用于各种化工过程中。其中存在着边界层分离等现象,又有着层流与湍流的区分,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掌握区分且应用。 关键词:边界层分离黏性雷诺数速度梯度 引言:本文从4大问题出发探讨边界层有关问题,总结自己对边界层理论相关理解。同时加强对其应用的了解。 正文: 1.边界层定义及特点 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壁面附近区域存在着一层薄薄的“边界层”,它的形成与壁面黏性力有关——由于实际流体的黏性,当它流经固体壁面时,与固体壁面相接触的部分产生黏附而不脱落,表现为速度为零;逐渐远离壁面,流体的速度急剧增加,在边界层内产生一个比较大的速度梯度,而在边界层外认为速度几乎不变。我们定义Re为惯性力与黏性力之比,显然处于边界层内的流体,惯性力与黏性力数量级相差不大,黏性力的作用较为明显,速度梯度较大;而在边界层外即主体流动区域,惯性力远大于黏性力的作用,表现为速度梯度几乎为零。 2.边界层分类 理论结合实验,我们将Re=2000作为分别层流与湍流两种流动,他们都存在着边界层。[1]随着流体沿平板的向前流动,边界层在壁面上逐渐加厚,在平板前部一段距离内,边界层的厚度较小,流体维持层流流动,相应的边界层称为层流边界层。流体沿壁面的流动经过这一段距离后,边界层中的流动形态由层流经一过渡区逐渐转变为湍流,此时的边界层称为湍流边界层。在湍流边界层中,壁面附近仍存在着一个极薄

的流体层,维持层流流动,这一薄层流体称为层流内层或层流底层。在层流内层与湍流边界层之间,流体的流动既非层流又非完全湍流,称为缓冲层或过渡层 3.边界层分离及形成的原因 随着流体逐渐向前流动,由于速度低的流体部分对速度高的流体有剪应力的存在,使得其流速下降,更多流体被“脱入”边界层,或者说边界层厚度逐渐增加。[2]随着流体动能不断地消耗,而且在压力的反作用下向下游流动,一般来说,在减速区域内,压力梯度在下游方向不断增加;在动能消耗道一定程度时,表面的一层流体就不能再克服压力的作用继续流动,就像在重力作用下的摆锤一样,在到达一个高度后,它的瞬时速度就等于零。当那一层薄薄的流体一旦停止向运动,由于连续性的要求,下游的流体必须倒流过来,就像一个锲子似的把边界层与壁面分开。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边界层分离。由此可见产生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物面附近的流动区域中存在逆压梯度;二是流体的粘性,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流体的粘性而无逆压梯度,则流体不会倒流回来,如流体沿平壁面上的流动即属于此;反之,如果仅存在逆压梯度而无粘性力作用,也不会产生边界层分离。 而由于理想流体无黏性,便不会产生边界层的分离。 4.边界层的分离应用及其控制 机翼边界层流动状态(层流、湍流)的变化会导致机翼摩擦阻力差异。不同雷诺数会导致不同的边界层流动特性和不同的转捩和分离特性。雷诺数对边界层的最直接影响是边界层厚度的发展, 包括位移厚度、动量厚度等直接与边界层内速度分布有关的量。雷诺数的间接影响是边界层位移厚度改变了机翼等效几何形状, 从而使机翼表面压力分布、激波位置和强度发生改变, 进而影响机翼总体气动特性。高空无人机飞行高度一般大于10 公里, 飞行雷诺数低于300 万, 因此黏性对机翼气动力影响将更大, 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必须重视。边界层分离如果发生在机翼上将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失速。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7卷第2期2017年4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MCC Vol.27 No.2 Apr. 2017 10.13358/j.issn.1008-813x.2017.02.06 大气边界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宁志远,刘厚凤*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对大气边界层的理论基础、确定方法、特征要素、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 大气污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大气边界层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备,但理论 研究进展缓慢;廓线测量是确定大气边界层结构最常用的方法,雷达、数值模拟等方法仍需 对比验证;大气边界层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十分明显,海陆间边界层变化特征差异明显,戈壁、高原等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较为特殊;大气边界层结构,尤其是风速风向、混合层 高度对大气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和区域大气边界层特征的研究 较少,可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理论基础;确定方法;时空变化特征;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大气污染的 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3X(2017)02-0022-04 Domestic and Abroad Research Statu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Ning Zhiyuan,Liu Houfe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China) Abstract: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methods to determine,characteristic factors,impact factors,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air pollution.Results showed that:(a)The the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a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develops slowly.(b)Profile measurement i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ABL,other methods such as radar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ill need verification.(c)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re very obvious,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between sea and land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ABL in gobi,plateau are special.(d)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the structure of ABL,especially speed and direction of wind and PBL to air quality are obvious.(e)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on AB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BL is less,it could b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theoretical basis,methods to determine,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the air pollution 收稿日期:2016-12-30 作者简介:宁志远(992-),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刘厚凤(1965-),女,山东烟台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

大气边界层理论

大气边界层是地球一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由于人类 生活在大气底层一大气边界层中,因此人体健康与大气环境密切相关。天气、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使某些疾病加重或恶化,同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又使病毒、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繁殖、传播,使人们感染而患病。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机动车、燃煤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产中的废气、尘埃和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加上高大建筑的增加,改变了城市的小气候,使城市在无强冷空气活动的情况下,大气扩散能力极差,造成大气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边界层尤其是城市边界层大气结构及其与污染物浓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边界层定义为直接受地面影响的那部分对流层,它响应地面作用的时间尺度为小时或更短. 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这些作用包括摩擦阻力、蒸发和蒸腾、热量输送、污染物排放,以及影响气流变化的建筑物和地形等。 边界层一般白天约为1 km,夜间大约在200 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 地面典型吸收率约为90%,其结果使大部分太阳能被地面吸收。 正是地面为响应太阳辐射而变暖或变冷,它依次迫使边界层通过输送过程而变化。 边界层内气流或风可以分为平均风速、湍流和波动三大类。 边界层中诸如湿度、热量、动量和污染物等各种量的输送,在水平方向上受平均风速支配,在垂直方向上受湍流支配 平均风速是造成快速水平输送或平流的主要原因。边界层中一的水平风速2~10 m是常见的。 在夜间边界层中经常观测到的波动,虽然它们只能输送少量的热量、湿度和污染物之类的标量,但在输送动量和能量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作用。 许多边界层湍流是由来自地面的作用引起的,例如白天阳光充足,地面的太阳加热使暖空气热泡上升,这种热泡就是大湍涡。地面对气流的摩擦曳力使风切变得到发展,常常演变成湍流。 最大的边界层湍涡估计接近即大小约等于边界层厚度,也就是说,它们的直径可以达到100~300 m。小湍涡出现于叶面卷动和草地波状摆动中,它们要以大湍涡为能源。直径只有几毫米的最小湍涡,由于分子粘性的耗散作用,其强度非常微弱。 在边界层中,浮力是产生湍流的力的一种。由于暖空气比周围空气密度少,有正浮力,所以暖空气上升。虚位温是研究上升气流普遍采用的一个变量。在同一气压条件下,使干空气密度必须等于湿空气密度的温度就是虚位温,因此,可以用虚位温变化来代替密度变化

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理论 思考题及练习题 1.为什么在高雷诺数下出现边界层? 2.边界层的边界线是否是流线?为什么? 3.边界层名义厚度 随雷诺数的增加而————————。 4.从物体的前沿向后边界层的名义厚度逐渐————————。 5.在边界层内部,沿物面法线方向流动可以分为————————。 6. 影响边界层厚度的因素有哪些? 7.引入边界层概念后, 绕物体流动的流场划分为怎样的两个流动区域,对求解粘性流体高Re 绕流问题有何意义? 8.为什么高Re 下绕物体的流动粘性的影响仅局限在物体表面一薄层范围内,而外部流动可以当作理想流体来处理? 9.在外边界层边界上的压力分布可以由势流方法求出,为什么这一压力分布可以近似作为物面上压力分布? 10.边界层内的流线为什么会出现偏移,其偏移的大小为何? 11.物面上局部摩擦切应力沿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简述其原因。 12.不可压缩流体高Re 下沿平板的定常流动,物面上的压力沿流向的分布规律为————。 13.卡门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适用的条件为何?求解它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4.卡门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求解边界层问题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的前提是————。 15.简述边界层排挤厚度,动量损失厚度的物理意义。 16.简述平板混合边界层的何定义。 17. 边界层名义厚度定义是( ) (a )沿物面法向流速由零增为99%U 的连线 (b )流速由0增为99%U 处的连线 (c )流速由0增至99%U 处的流线 (d )流速为99%0U 质点的迹线。 18. 边界层名义厚度,排挤厚度,动量损失厚度之间的关系为( ) (a )*>>δδθ (b )* <<δδθ (c )*>>δθδ (d )*<<δθδ 19. 在高雷诺数情况下,流体绕平板无攻角地流动,平板上局部摩擦阻力0τ沿流向( )。 (a )不变 (b )不断增加 (c )不断减小 (d )层流边界层时减小,湍流边界层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