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

这是本人对于位置度公差的理解过程(或思维过程)的总结,如果大家觉得有价值就参考一下,如果大家觉得没意思,就一笑了之。还是按习惯分成七步来讲,如果不小心又把大家给讲晕了,那是我的无心之错,敬请谅解。举个例子也许能弥补一下表达能力的不足:

[attachment=25911]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 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

置及被测要素;并且我们也知道了这两个位置度要满足同步要求,这样我们就可设计一个功能检具来同时测量这两个位置度。基准形体A可以用一平板来作为它的模拟基准形体,而形体B的模拟基准形体则是垂直于基准形体A的一个内径为80.2的套筒。零件按A,B定位后可以旋转,并在B的模拟基准形体内微量窜动。检测这两个位置度的检测销是两组分别位于它们的理论正确位置的销子,这两组销子的相对位置固定。第一组六根用于评估φ8的孔的销子直径为φ7.9,第二组四根用于评估φ12的孔的销子直径为φ11.8,要求零件一次装夹后,两组销子能同时完全进入零件的相应孔内。

当你理解了位置度的具体含义及要求,并且知道了如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后,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对于其它形位公差的理解过程,大致与这个过程类似。对我而言,任何复杂的形位公差,经过这七步的分析后都能得到较为全面透彻的理解。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参考价值。

位置度公差

这是本人对于位置度公差的理解过程(或思维过程)的总结,如果大家觉得有价值就参考一下,如果大家觉得没意思,就一笑了之。还是按习惯分成七步来讲,如果不小心又把大家给讲晕了,那是我的无心之错,敬请谅解。举个例子也许能弥补一下表达能力的不足: [attachment=25911]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 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

位置度公差带

第一步:确定公差带的大小和形状。公差带大小及形状是由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来确定的,公差值的大小就是公差带的大小,其形状则由公差值有无直径符号来确定,如果公差值前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是一个直径等于公差值的圆柱;如果公差值前没有直径符号,它的公差带就应该是相距公差值的两平行平面。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6个φ8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1的圆柱,而4个φ12的孔的位置度公差带是直径为0.2的圆柱。 第二步:根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修正符号确定补偿公差。公差带的实体状态由公差值后面的修正符号来确定。如果没有任何修正符号,则表示位置度公差带在RFS状态,即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无关;如果带MMC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M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MMC向L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如果带LMC 符号,则表示公差带适用于被测孔在LMC时,当被测孔的实际尺寸从LMC向MMC偏离时,该偏离量将允许被补偿到位置度公差带上。上图中两个位置度公差均是MMC状态,因此它们的公差带的大小与被测孔的实际尺寸相关。比如对φ8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MMC时(φ8),它的位置度要求为φ0.1,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φ8.25),它的位置度公差带就变成了φ0.1+(φ8.25-φ8)=φ0.35。同样道理,对φ12的孔来说,当它的实际尺寸在LMC时,允许的最大位置度误差可以达到φ0.6。 第三步:参照基准体系的建立。参照基准体系是由形位公差框格内的参照基准按序指定基准形体来建立的。图中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体系相同,均由基准A和B指定的基准形体建立,其中基准A的是由零件的端面建立的基准平面,它作为第一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三个自由度(两个旋转自由度及一个平移自由度),基准B是由零件的外圆建立的基准轴线,它作为第二基准约束了零件的两个自由度。这样基准A和B定位后,零件就只剩下绕B轴旋转的一个自由度。由于这两组孔的位置与这个自由度没有关系,因此本例就没有对这个自由度作出限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基准B是带MMB修正符的,因此它模拟基准就是基准形体B的MMB边界。当基准形体B的实际尺寸向它的LMB偏离时,将允许有基准的漂移。(至于基准漂移对位置度公差的影响,我们可以另行专题讨论) 第四步:确定位置度公差带在参照基准系统内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带位于是由基本尺寸定义的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理论正确位置。例中6个φ8的孔的6个位置度公差带应与整体与A基准平面平行,并相距8mm,并沿B基准轴线径向均匀分布(60°夹角);而四个φ12的孔的四个位置度公差带绕B轴径向均匀分布,其中心线交于B轴,交点距A基准20mm,并与A基准平面成30°角。 第五步:确定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形位公差框格的标注方式决定了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另外如果形位公差框格下有BOUNDARY的注释,则被测要素是指形体的周边轮廓。例中的两个形位公差框格均标注在尺寸的下面,它表示被测形体的被测要素是孔的中心,因此它要求的是孔的中心线满足在理论位置的公差带的要求。 第六步:考虑同步要求。同步要求的条件是:1)参照基准相同,2)基准的顺序相同,3)基准的修正符号相同。当我们在评估图纸上的一个形位公差时,要考虑是否与其它形位公差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本例中的两个位置度的参照基准,基准顺序及修正符号均相同,因此它们符合同步要求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公差同时评价,同时满足。如果用检具测量的话,就要求我们对这两个位置度在一次装夹后同时评判。 第七步:测量方法及评估依据的确定。经过前面六步的分析,我们对位置度具体要求已经很清晰了。最后一步的目的是找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这个位置度以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用形位公差清晰地定义了一张图纸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评价它,那这种设计也是失败的。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基准形体及其状态,公差带的大小形状及其修正符号,公差带的位置及被测要素;并且我们也知道了这两个位置度要满足同步要求,这样我们就可设计一个功能检具来同时测量这两个位置度。基准形体A可以用一平

位置度公差测量方法

1.基准﹔ 2.理論位置值﹔ 3.位置度公差 三、位置度公差帶

四、位置度的標注與測量方法

3﹑以中心线左边第二根端子为例﹐测出实际尺寸D1(0.82)﹑D2(1.02)﹐根据位置度公差定义﹐ DE=abs(Da-Dt) =abs{(D1+D2)/2-Dt)} =abs[(0.85+1.00)/2-0.90}] =0.025<0.05 其中﹐DE表示实际偏差 abs表示绝对值 Da表示实际位置尺寸 Dt表示理论位置尺寸﹐对于不同的端子﹐它们的理论位置尺寸是不同的﹐测量时测量者须自行计算 ﹐因为下面这种方法多了一次置中归零﹐置中归零不仅测量繁琐﹐而且会增加测量误差。 DE=abs(Da-Dt) =abs{(D1+D2)/2-Dt)} = abs{[(d1+ Dt) +( Dt-d2)]/2-Dt)} =abs[(d1-d2)/2] =abs[(0.12-0.08)/2] =0.02<0.05

(二)﹑IDE 44P垂直位置度的标注与测量 如图﹐IDE 44P端子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以下特点﹕排数少(只有两排)﹐每排端子数量多(达22PIN)﹐长度值为端子材厚值﹐对于不同的端子﹐其值差异极小﹐因此我们可把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分别看成两个整体。下面以下排端子为例介绍其测量方法。 一、测出角柱垂直方向上Φ1.70的实际尺寸﹐然后置中归零﹔ 二、往下偏移2.00﹐然后归零﹔ 三、分别找出位置向上和向下偏离最大的端子﹐测出其端子上下表面的距离﹐并测出端 子实际材厚值﹕ DE1=d1-T/2=0.15-0.20/2=0.05 DE2=d2-T/2=0.17-0.20/2=0.07 下排端子的位置度最大偏差为﹕max(DE1﹐DE2)=0.07<0.10

位置度公差标注原理与方法

位置度公差标注原理与方法

位置度 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具有理想位置的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位置度公差 是各实际要素相互之間或它們相对一个或多个基准位置允许的变动全量 沿圆周分布要素的位置度公差注法在生产实际中有的应用,由于其表现形式和反映的设计意图多种多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本文将针对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结合标注示例分别说明其反映的设计思想和标注的公差解释。 根据标注方法的不同形式,圆周分布要素的公差标注可分为单组和多组两大类。 1、单组圆周分布要素的公差注法 1)沿圆周分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要求较严,对径向变动误差要求较松。这种设计飘多用在有圆周分布要求的定位要素(分度定位销孔等)和圆周分度刻线等场合。其标注方法见图1。 图1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圆周方向宽0.01mm的4个两平行平面公差带内,各公差带的中心应均匀分布,公差带的宽度方向为指引线箭头所指示的圆周方向(见图1b)。轴线的径向位置由Φ50mm的未注公差控制。 2)对圆周分布的径向位置要求较严,圆周均匀分布的要求较松。多用于在径向起定位定心作用的场合,可分为有基准和无基准两种情况。图2为无基准标注的示例,图3为有基准标注的示例。

图2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宽0.01mm的4个径向公差带内,各公差带对称分布在Φ50mm的理想圆周上(见图2b)。Φ50mm的理想圆的圆心对外圆Φ80mm的轴线的同轴度公差按未注同轴度公差考虑。对经两孔中心边线之 间的角度应在89°30′~90°30′之间。 图3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分别位于宽0.01mm的4个径向公差带内,各 公差带对称分布在Φ50mm的圆周上。Φ50mm的理想圆的圆心对外圆Φ80mm的轴线(基准轴线)A同轴(见图3b)。对经两孔中心边线之间的角度应在89°30′~90°30′之间。 设计中是否选用有基准的标注,主要取决于给定位置度公差的成组要素是否对其它要素有定位(装配)关系。如有关系则应以标注基准的方式来表达。 3)对成组要素的方向均有位置要求,包括无基准标注和有基准标注。应用无基准标注时,只控制成组要素内各要素之间的要求。有基准要素则增加了相对其它要素(基准)的要求。图4为有基准的标注示例。 图4中所示4个孔的实际轴线必须分别位于直径为0.01mm的4个圆柱形公

螺栓螺钉连接位置度公差计算[4P][79.2KB]

螺栓、螺钉连接位置度公差计算 一、螺栓连接的计算公式 用螺栓连接丙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计算计算公式为: T≤KZ Z=D MIN-d MAX T——位置度公差值 Z——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D MIN——最小孔径 d MAX——螺栓或螺钉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推荐值:不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1 需调整的固定连接K=0.8或0.6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则必须满足: T a+T b≤2T 二、螺钉连接的计算公式 被螺钉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是螺孔(或其它不带间隙的过盈配合孔).而其它均为光孔,其计算公式为:

T≤0.5KZ Z=D MIN-d MAX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时,螺孔(或过盈配合孔)与任一零件的位置度公差的组合必须满足: T a+T b≤2T 注:圆整后取标准公差值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最新基础标准应用手册》1988年出版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GB 13319-1991 本章给出适用于呈任何分布形式的内、外相配要素,为保证装配互换而给定位置度公差的公差值计算方法。 1 代号 t--位置度公差值(公差带的直径或宽度) S--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光孔的最小直径 D min

d max --螺栓、螺钉或销轴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2 螺栓连接的计算方式 2.1 用螺栓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栓直径,如图45。 计算公 式: t=K*S ---------------------------(1) 式中:S=D min -d max K 的推荐值为: 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需要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注:K 值的选择应根据连接件之间所需要的调整间隙量确定。 例如:某个采用螺栓连接的部位,其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为1mm : a. 若设计只要求装配时螺栓能顺利地穿入被被连接件的光孔,各被连接件不需作相互错动的调整;此时,选K=1,则t=1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达到最大值1mm ,螺栓穿入后,被连接件之间无法相互错动调整。 b. 若设计要求在螺栓穿入被连接件的光孔后,为保证其他环节的调整需要,如边缘对齐等,各被连接件之间应能相互错动调整0.4mm ,此时,选K=0.8,则t=0.8mm 。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均达到最大值0.8mm ,螺栓穿入后,两被连接件之间仍有0.4mm 的相互错动调整量。 2.2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 时,则应满足:t a +t b ≤2t 。 若连接三个或更多个零件而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时,则任意两个零件的位置公差之和应满足:t a +t b ≤2t 。 3 螺钉(或螺柱)连接的计算公式 3.1 被螺钉(或螺柱)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零件的孔是螺孔(或过盈配合孔),而其它零件的孔均为光孔,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如图46。 计算公 式: t=0.5K*s ------------------------(2) 式中:S=D min -d max K 的推荐值为: 不需调整的连接:K=1;

形位公差之定向定位公差详解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第二讲,2学时) ※※※※※※※※※※※※※※※※※※※※※※※※※※※※※※※※※※※※※※※本次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位置公差及基准的概念; 2. 定向公差与公差带特点; 3. 典型的定向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4. 定位公差与公差带特点; 5. 典型的定位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6. 小结。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 本次课内容均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 本次课难点: 典型的定向和定位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 本次课教学方法: 本次课中,位置公差项目比较多,要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定向公差以平行度公差带的特征及标注为讲解重点,定位公差带的公差带的特征及其标注要各举一例进行讲解。设置课堂问题,掌握学生理解情况 课外作业:习题:4-9、4-11、4-14 ※※※※※※※※※※※※※※※※※※※※※※※※※※※※※※※※※※※※※※※具体内容的详细教案如下:(加黑字表示板书内容或应有板书的地方) 注:首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用2分钟进行小结。 第三节位置公差 注:首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用2分钟进行小结,然后讲新内容。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用以控制位置误差,用位置公差带表示,它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区域的大小由公差值决定。 一、基准 基准是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位置的参考对象。 1) 单一基准——如右图所示(见课件)为由一个平面要素建立 的基准。 2) 组合基准(公共基准)——用下图(见课件)讲解 3) 基准体系(三基面体系)——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所构成的基准体系,称三基面体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

位置度公差值的计算-形状和位置公差位置度公差GB 13319-1991 本章给出适用于呈任何分布形式的内、外相配要素,为保证装配互换而给定位置度公差的公差值计算方法。 1 代号 t--位置度公差值(公差带的直径或宽度) S--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 D min --光孔的最小直径 d max --螺栓、螺钉或销轴的最大直径 K--间隙利用系数 2 螺栓连接的计算方式 2.1 用螺栓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且被连接零件均为光孔,其孔径大于螺栓直径,如图45。 计算公 式: t=K*S ---------------------------(1) 式中:S=D min -d max K的推荐值为: 不需调整的连接:K=1; 需要调整的连接:K=0.8或K=0.6。 注:K值的选择应根据连接件之间所需要的调整间隙量确定。 例如:某个采用螺栓连接的部位,其光孔与紧固件之间的间隙为1mm: a. 若设计只要求装配时螺栓能顺利地穿入被被连接件的光孔,各被连接件不需作相互错动的调整;此时,选K=1,则t=1mm。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达到最大值1mm,螺栓穿入后,被连接件之间无法相互错动调整。 b. 若设计要求在螺栓穿入被连接件的光孔后,为保证其他环节的调整需要,如边缘对齐等,各被连接件之间应能相互错动调整0.4mm,此时,选K=0.8,则t=0.8mm。若被连接件光孔的位置度误差均达到最大值0.8mm,螺栓穿入后,两被连接件之间仍有0.4mm的相互错动调整量。 2.2 若考虑结构,加工等因素,被连接零件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t a 、t b 时, 则应满足:t a +t b ≤2t。 若连接三个或更多个零件而采用不相等的位置度公差时,则任意两个零件的 位置公差之和应满足:t a +t b ≤2t。 3 螺钉(或螺柱)连接的计算公式 3.1 被螺钉(或螺柱)连接的零件中,有一个零件的孔是螺孔(或过盈配合孔),而其它零件的孔均为光孔,且孔径大于螺钉直径,如图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