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82.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J】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翁幸鐾,糜祖煌

术专家论坛术

通讯作者:糜祖煌(1962一),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1982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改为江苏

大学),研究员,任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所长;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常务编委,编辑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

世界感染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审稿专

家,中华医学会微免学会支原体学组成员,亚洲支原体组织(AOM)理事;先后在中华检验医学杂

志》,Ⅸ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世界感染杂志》

和国外专业期刊发表论着,述评,专家论坛栏目文章共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个,省市基金项目多个;参编专着3部.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分子鉴定,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及菌株亲缘性分析等.

摘要:人体肠道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绝大多数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

旦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以及微生物群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治疗方案和研究前景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Q939.121文献标识码:A 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DiseasesWENGXing-beM1Zu—huang2(| Departmentof

MedicalLaboratory,NingboNO.Hospital,Ningbo,31501~China,2Departme ntofBioinformatics,Wuxi

CloneGen—TechInstitu把.Wuxi,214026.Chma1

Abstract:Themajorityof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reharmlessorevenbene ficialbyperforming

functionsessentialforoursurviva1.Shiftsinthemicrobialspeciesthatresideino urintestineshavebeen

associatedwi也alonglistofpathogenesis.Thereviewprovidedanoverviewontheformationof

human intestinalmicrobiotaandtheinfluentialfactorsforthisformation,ontheassocia tionbetweentheabnormityof microbiotaandtheoccurrenceofdiseases,andexploredtheregimenfortreatme ntsandthefuturefor

researches.

Keywords:Intestine;Microbiota;Disease;Treatment

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肠道上,有大量的微生

物和人体共生,它们的数量远远超过细胞和基因的

数量.尽管一部分微生物有致病性,但绝大多数是

无害甚至是有益的.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微生物群落,

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很多食物单凭

人体自身是不能消化吸收的,有些微生物就会生成

维生素和其它必需的营养元素来帮助消化吸收.此

外,微生物群落还会分解药物和毒素,调节先天性

收稿日期:2009.10.12;修回日期:2009.11-16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第…医院检验科,浙江宁波3I50l0;2江

苏省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室,江苏无锡214026

作者简介:翁幸鐾(1980.),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学本

科学历,主管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耐药基因柃测技术.

和获得性免疫,保护宿主避免感染和免疫紊乱.

关于人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的研究大部分集中

在肠道,因为肠道定植有100万亿微生物,这占到

了人体微生物总量的绝大多数.一旦肠道菌群失调,

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每个人的肠道都携带了几千

种细菌和几种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尽管所有人的微

生物群落大致相似,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

就像指纹一样是唯一的.Ley等【1]2009年报道虽然

人与人之间细菌种属变化很大,但这些细菌都趋向

于编码同种代谢途径.也就是说,尽管细菌种属不

同,但细菌基因功能相同.

1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I62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8 3.

婴儿的肠道从出生起就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开始

定植微生物,这种方式一部分依赖于宿主的基因型,

另一部分依赖于婴儿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剖宫产

婴儿和经阴道顺产婴儿定植的微生物种类是不同

的:经阴道顺产婴儿最初定植了母亲粪便和阴道里

的细菌,而剖宫产婴儿最初定植了医院环境中和护

工身上的细菌.Biasucci]2008年报道,肠道微

生物群落在剖宫产之后会特异性的缺少双歧杆菌,

这种细菌通常被认为对出生后免疫系统的发育有重

要作用.对经阴道顺产婴儿来说,这种细菌的数量

占了大多数.而且,剖宫产婴儿摄取母乳的时间会

相对延迟,这个过程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也有潜在的影响J.出生后1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很大,

但仍来源于母体内和直接环境中的微生物.Palmer 等[412007年报道,当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的时候, 他们就朝着成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方向发展.一旦完全发育为成人状态,那么这个系统在数月甚至数年里都相当稳定.

2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关于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很多研究都源于出

生并饲养在无菌环境中的”无菌”啮齿动物.因为这些动物体内不存在微生物群落,所以研究人员能够推理出哺乳动物生物学和生理学,或者使无菌动物感染不同的细菌来观察定植细菌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此类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于肠道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非常重要.Sonnenburg等[s12006 年报道,过去近20a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落

和宿主健康状况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大多数情况下, 微生物群落和疾病维持着一个简单的关联,但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群的变化是否会精确地引起疾病, 或者只是简单地反映某种疾病的状态.进一步说,

通常还不清楚微生物平衡是如何或者为什么会朝着菌群失调这种非健康的方向变化.

目前的研究认为以下三个因素可能会对人体肠

道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2.1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可能会破坏人体的微生

物群落.人和动物的研究均显示即使只用一次抗菌药物,就会减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之类的有益菌, 并增加潜在的致病菌,如艰难梭菌和白色念珠菌.

在短时期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会引起真菌感染和胃肠道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和腹泻.最近的研究

显示,这个结果预后会更差,持续时问会更长. Dethlefsen等[612008年报道,在5d疗程的广谱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治疗后4wk,大多数胃肠道细菌能恢复到治疗前状态,但是有几种细菌在6mo之后也不能恢复.Jemberg等[712007年报道,在7d疗程的氯洁霉素治疗拟杆菌感染之后的2a,几种肠道细菌仍然没有恢复.Jansson等[812009年报道,这些长期的变化有可能不会产生真正的健康问题,人们有可能会失去几种或者几株菌,并得到另几种或者几株新的细菌来代替功能.同一个研究显示,在使用克林

霉素之后,拟杆菌的几个特殊耐药基因的水平会大

大增加,并持续增加.受检者体内的耐药基因水平

刚开始的时候很低,后来以指数形式上升并持续

2a,这些基因会持续很久.

2.2饮食

Salzman等[9]2008年报道,即使和肥胖无关,

饮食差异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落.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里比非母乳喂养婴儿有更多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Dicksved等[1012007年报道,根据哲学家Rudolf Steiner倡导的”人智说”生活模式(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多吃富含微生物的发酵食物)抚养的儿童体内比农场模式(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品)抚养儿

童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态性.Ley等_JlJ报道,饮食确实能影响微生物的组成.食物中的防腐剂和其它化学制剂,加上喂养家畜的抗菌药物和化学制剂,都

有可能影响体内的微生物群落.Salzman等J报道, 以上各种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微生物的定植,但具体的影响机制还未阐明.

2.3心理压力

Lutgendorff等ll12008年报道,心理压力能减少

肠道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却能增加一些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的数量.0’Mahoney等[1312009年报道,把出生后d2~d12的试验组乳鼠,

每天和母鼠分开3h(但仍喂养母乳).结果显示,

试验组乳鼠的粪便微生物群落比对照组有更多改

变.这篇文章还报道了恒河猴乳猴和母猴分离后受

到的慢性精神压力,和成年大鼠受到的慢性精神压

力.这种压力诱导的变化还未阐明,但是一些文献

已经提到了这个可能.精神压力会诱发炎症性肠病

和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

便秘等一系列肠道症状为特征.Kassinen等U412007

年和Issa等l1]2008年的几个研究都以异常的肠道

微生物群落来诊断肠道紊乱.Singh等[1612009年报

道,压力和肠紊乱之间的联系受到已知的精神压力

的限制.

3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与肠道疾病

?84?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驯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0thmall等12008年报道,肠道菌群失调很可

能和一种叫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状态相关.研究

人员推测大多数肠道微生物生长在结肠,但在小肠

上部就比较少见.随着肠道解剖学,流动性,胃酸

分泌的变化,微生物从结肠迁移到小肠,从而导致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

报道,但在老年人身上最为常见.由于微量营养素

吸收障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体重减轻.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

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S病引起的肠道紊乱.一些杆菌和梭菌能产肠素素或者降解蛋白,

这样能增加黏膜的渗透性和细菌的摄取.Tamboli

等L1]2004年报道,这些菌株能定植在肠黏膜,并突破上皮细胞的障碍,和巨噬细胞相互反应,并通过

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来合成炎症细胞因子.Matsuda等[1912000年报道,患炎症性肠病的病人对正常的共生菌会产生异常的炎症免疫反应.

4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与肠道外疾病

4.1过敏症,自身免疫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遗传性过敏症和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导致了所谓的卫生学假说. 婴儿发育过程中会暴露在大量病理性和共生性微生物环境中,因此他们的免疫系统能正常发育并行使功能.根据卫生学假说,在那些卫生程度很高的国

家里(通过冰箱,消毒,水处理和食品加工过程来

减少细菌生长),儿童无法暴露在足够数量的微生

物环境中.Sonnenburg等p艮道,人们实际上生活

在部分缺失的微生物环境中.另几个研究显示,缺

失性微生物的组成和过敏,哮喘关系很密切.Wang

等[2012008年报道,比起健康婴儿,有遗传性过敏性湿疹的婴儿肠道微生物的多态性更低,双歧杆菌更少.Verhulst等[2112008年的一个前瞻性研究显示, 尽管梭菌可能有保护作用,但3周龄婴儿粪便里高浓度的厌氧菌和第一年增加呼吸困难的可能性相关,从而和日后的哮喘和其它肺部疾病相关.

4.2肥胖

在胃肠道里的许多种微生物对食物产生新陈代

谢作用并摄取热量,某几种微生物比其它几种效率更高.因为个体之间的菌群都有细微差别,某些人

体内的微生物群可能会吸取更多热量,最后导致这些人体重超标.Ley等…J报道,遗传性肥胖小鼠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含有更多的厚壁菌门细菌,而它们瘦弱的同伴有更多的拟杆菌门细菌.Ley等

2J2006年报道了在胖和瘦的志愿者身上观察到了相同的现象.她也发现肥胖人群一旦通过低热量饮食来减肥,他们会朝着瘦弱人群那种微生物群落发展.但现在还很难说,是先有肥胖还是先有被改变

的微生物群落.同一小组2006年的另一个研究引, 是关于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肥胖和瘦弱小鼠的微生物群落.前者比后者获得的脂肪要更高些(47.0%

对0.86%),提示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助于产生肥

胖.有学者经研究也发现肥胖群体微生物群落包含更多会破坏糖类的基因,同一份食谱要比瘦弱群体微生物群落获得更多的能量.移植实验为这种生物学的相关性差异提供了证据.Sanz等学者[24]2008 年报道,除了不同的微生物组合会影响体重,其它

会改变人类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也在研究之中.例如,菌群失调被认为是促进胰岛素耐药和体重增加的炎症因子.

4.3糖尿病

Wen等l2’12008年报道,在一个小鼠模型中,

去除小鼠的微生物群落会导致更快地引发I型糖尿病,并且更加严重.Brugman等L2bJ更早的一个研究2006年则构建了一个大鼠的I型糖尿病模型.作者发现最后发展成I型糖尿病的大鼠体内的拟杆菌数量比其它小鼠要少的多.并且,抗菌药物的治疗会

减少并延迟I型糖尿病的发生,而抗菌药物的治疗和一种特殊的保护性食谱的联合应用,可使糖尿病易感的大鼠避免此类疾病.

4.4自闭症

Parracho等[2712005年报道,58名自闭症忠儿中

的91.4%儿童患有胃肠道紊乱,而患儿健康的兄弟姐妹只有25%患有胃肠道紊乱,与患儿无血缘关系

的健康儿童则没有胃肠道紊乱.自闭症忠儿粪便中

的微生物群落和健康儿童相比,一直都有不同的梭

状芽孢杆菌,和数量明显增加的各个种属的梭状芽

孢杆菌.患儿健康的兄弟姐妹有中等程度的梭状芽

孢杆菌,提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可能影响到肠

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员指出梭状芽孢杆菌不仅会

产生导致胃肠道疾病的肠毒素,还会产生研究人员

所推测的导致自闭症的神经毒素.在其它的相关研

究中,大鼠使用抗菌药物之后会改肠道微生物群落,

并几乎完全抑制了汞的排泄.因为汞毒性被认为是

导致白闭症的首要因素,一些研究人员假设大量使

用抗菌药物可能会抑制儿童排泄金属的能力,并增

加代谢紊乱的机率.Adams等【2812007年报道,特别

是口服抗菌药物会减少能使甲基汞脱甲基的正常肠

道微生物数量,并增加能使无机汞形成甲基化的真

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后增加汞的吸收,减少汞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l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85? 的排泄.

4.5神经系统

Sonnenburg等艮道,微生物群落对神经系统

有好几个影响方面.肠神经元支配肠道活动并把信

号传到神经系统.微生物群落也会产生代谢产物进入血流,一部分产物还能穿透血一脑屏障.但其它研究不能在微生物群落和神经学找到证据,其潜在的机制还未阐明.这个小组已经有了一个确切的理论基础,就是微生物群落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认知有影响,但这个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

5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的治疗

既然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疾病的关系已经明

晰,许多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新的治疗方案来定位细菌.一些初期试验已经尝试用益生菌和益生素来治疗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关的疾病.益生菌食品和膳食补充剂引入了活的微生物,并开始定植在肠道内,这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这通常包括双歧杆菌

和乳酸杆菌,但有时包括一些非致病的链球菌,大

肠埃希菌和线虫类的寄生虫.Wang[2912009年报道, 益生素用菊粉,低聚糖,乳果糖和抗性淀粉制作而成,这些成分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有益,

但也会改变其它种属细菌的生长,如减少梭状芽孢杆菌数量.

对益生菌来说,最好的证据是它可改善儿童病

毒性腹泻,根据Sonnenburg等艮道,这个证据很

可靠并被广泛接受.Koning等[30]2008年报道,在

抗菌药物治疗之后,益生菌能帮助微生物群落迅速恢复到正常的组成,并减少腹泻样的肠道疾病.许多研究也对益生菌能改善过敏,溃疡性结肠炎, Chron’s病提供了证据.在小鼠试验中,乳酸杆菌能降糖并有抗肿瘤作用.Sanz等l2艮道,有抗炎作用的益生菌和益生素能有效治疗肥胖,糖尿病和相关的紊乱.Calcinaro等lj2005年报道,在一个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通过免疫调节,益生菌对I 型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但是关于益生菌功效的研究并不都是一致的,

某些研究提示益生菌是有效的,但许多研究提示无效.Brenner等[3]2009年报道,在16个随机试验中, 一

种特殊的婴儿双歧杆菌是唯一的益生菌,并会加

重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但是这个研究中的大多数试验有不少缺陷:或者没有合理的设计,或者没有报道全部副作用,所以不能用来评估其它益生菌的功效.这个研究指出,未来的益生菌研究应该用诊断标准来正确评估益生菌的功效.但人们才刚刚涉及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方面未曾了解.

Gareau等t33J2007年报道,用益生菌和益生素来治疗疾病是微生物群落研究中最有前景的研究之

.

用乳酸杆菌益生菌来治疗压力诱导的肠道功能

异常不仅能重建肠道功能和细菌习性,并能减少压力激素的水平.用益生菌来维持微生物群落的定植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个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 6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瞻望

基因测序技术大大推动了此类研究的发展.以

前,研究人员只能研究那些在实验室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现在他们能够对一个微生物标本进行完整的DNA测序并鉴定菌种.这种叫做宏基因组学的方法,晚近已经有学者在了解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和人体健康关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人类微生物群落进行全球性调查可以了解地域,历史,饮食

和文化是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也能通过掌握基因的传递途径,来了解人类基因组如何变异并预测微生物群落组成.为了研究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必需描绘出大量群体微生物群落的轮廓.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

2007年底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这个项目预算在未来5a用1.15亿美元来研究哪些微生物群落在

所有人群中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和

疾病是如何相关的.欧洲委员会正在资助一个做人

类肠道宏基因组学的项目,在2008年10月全球科

学家组成了国际人类微生物协会来分享人类宏基因

组学数据,包括了人类所有共生微生物的基因组.

Sonnenburg等峙艮道,应该考虑人体肠道微生

物群落的差异,个体的微生物群落可考虑发展成个

体用药的参考.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群落的差异不仅

会影响他们的健康风险,还会影响他们是如何应对

包括益生菌治疗和饮食变化等干预措施.Salzman

等艮道,简单地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还不足以

完成这个目标.即使掌握了鉴定到种水平的完整微

生物群落,并掌握了宏基因组学的每一个基因,也

很难判断对于健康和疾病,哪种因素才是真正重要

的.因此,现在的研究焦点不是定植细菌的基因组

序列,而是他们产生的蛋白.

Jansson等_3]2009年分析了人类细菌的蛋白质

组.蛋白质组在人体内表达数以千计的细菌蛋白质.

这个小组发现编码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和食品利用

的蛋白质正高度表达.而其它蛋白质,如编码流动

性的蛋白质则没有表达.这个小组正在研究克隆病

.86?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川

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患者体内的微生物蛋白质组.Salzman等人J报道,

研究相关微生物功能的另一种方法是检测微生物产

生的新陈代谢产物,这不仅能展现细菌在表达什么,

还能展现人体正在吸收什么.Wikoff等人[3s12009

年报道,哺乳动物许多新陈代谢过程都依赖于微生

物群落.一旦缺乏微生物群落,小鼠血液里的代谢

物会明显变化,提示动物代谢药物(泛指许多化学

品)的能力可能部分依赖于微生物群.

Salzman等艮道,所有人体内的微生物基因

组,加上它们所表达蛋白质和我们吸收产物的功能

研究,都推动了微生物群落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和

疾病相关.技术进步已经大大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

展,但是人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TumbaughPJ,HamadyM,Yatsunenkoeta1.Acoregut microbiomeinobeseandleantwins[J]Nature,2009,457(7228): 480.484.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BiasucciGBenenatiB,MorelliL,etalCesareandeliverymayaffect theearlybiodiversityofintestinalbacteria[J].JNutr,2008,138(9): 1796S-l800S.

M.NathanielMeadContaminantsinHumanMilk:Weighingthe RisksagainsttheBenefitsofBreastfeeding[J].EnvironHealth Perspect,2008,1160o):A426一A434

PalmerC,BikEM,DiGiulioDB,eta1.Developmentofthehuman infantintestinalmicrobiota[J].PLoSBiology,2007,5(7):el77 SonnenburgJL,ChenCTL,GordonJI.Genomicandmetabolic studiesoftheimpactofprobioticsonamodelgutsymbiontand host[J].PLoSBiol,2006,4(12):e413.

DethlefsenL,HuseS,SoginML,eta1.Thepervasiveeffectsofan antibioticonthehumangutmicrobiota,asrevealedbydeep16S rRNAsequencing[J].PLoSBiol,2008,6(11):e280. JembergC,L6fmarkS,EdlundC,etalLong—termecological

impactsofantibioticadministrationoi”1thehumanintestinal microbiota[J]ISMEJ,2007,l(1):56-66

JanssonJ,WillingB,LucioM,eta1.Metabolomicsrevealsmetabolic biomarkersofCrohn’sdisease[J].PLoSOne,2009,4f7):e6386 SalzmanNH,BevinsCL.Negativeinteractionswiththemicrobiota: IBD[J]AdvExpMedBio1.2008.635:67—78.

DicksvedJ,Fl6istrupH,Bergstr6mA,eta1.Molecularfingerprinting ofthefecalmicrobiotaofchildrenraisedaccordingcodifferent lifestyles[J]ApplEnvironMicrobiol,2007,73(7):2284—2289. LeyRE,B~ckhedTurnbaugheta1.Obesityaltersgutmicrobial ecology[J].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31):11070-11075 LutgendorffF,AkkermansLM,S6derholmJD.Theroleof microbiotaandprobioticsinstress--inducedgasffo-?intestinal damage[J].CurrMolMed,2008,8(4):282-298.

O’MahonySM,MarchesiJR,ScullyP’eta1.Earlylifestressalters behavior,immunity,andmicrobiotainrats:implicationsforirritable bowelsyndromeandpsychiatricillnesses[J].BiolPsychiatry,2009, 65f3):263-267.

[14]KassinenA,Krogius.KurikkaL,M~ikivuokkoH,eta1.Thefecal microbiotaofirritablebowelsyndromepatientsdifferssignificantly fromthatofhealthysubjects[J],Gastroenterology,2007,133(1): 2433.

[15]IssaM,AnanthakrishnanAN,BinionDGClostridiumdifficileand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InflammBowelDis,2008,14(10): 1432.1442

[16]SinghS,GraftLA,BernsteinCN.DoNSAIDs,antibiotics,infections, orstresstriggerfaresinIBD[J]?AmJGastroenterol,2009,104(5): 1298.1313

[17]OthmanM,AgiieroR,LinHC.Alterationsinintestinalmicrobial floraandhumandisease[J]._CurrOpinGastroenterol,2008,24(1):

11-16.

[18]TamboliCP,NeutC,Desreumauxeta1.Dysbiosisin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J].Gut,2004,53(1):1—4.

[19]MatsudaH,FujiyamaY,AndohA,eta1.Characterizationofantibody responsesagainstrectalmueosa-associatedbacterialflorainpatients withulcerativecolitis[J].JGastroenterolHepatol,2000,l5(1):61—68. [20】WangM,KarlssonC,OlssonC,eta1.Reduceddiversityintheearly fecalmicrobiotaofinfantswithatopiceczema[J].JAllergyClin [mmunol,2008,121(1):129-134.

[21]VerhulstSL,VaelC,BeunckensC,eta1.Alongitudinalanalysison theassociationbetweenantibioticuse,intestinalmieroflora,and wheezingduringthefirstyearoflife[J].JAsthma,2008,45(9):

828.832.

[22]LeyRE,TumbaughPJ,KleinS,eta1.Microbialecology:humangut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82.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J】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翁幸鐾,糜祖煌 术专家论坛术 通讯作者:糜祖煌(1962一),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1982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改为江苏 大学),研究员,任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所长;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常务编委,编辑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 世界感染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审稿专 家,中华医学会微免学会支原体学组成员,亚洲支原体组织(AOM)理事;先后在中华检验医学杂 志》,Ⅸ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世界感染杂志》 和国外专业期刊发表论着,述评,专家论坛栏目文章共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个,省市基金项目多个;参编专着3部.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分子鉴定,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及菌株亲缘性分析等. 摘要:人体肠道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绝大多数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 一 旦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以及微生物群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治疗方案和研究前景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Q939.121文献标识码:A 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DiseasesWENGXing-beM1Zu—huang2(| Departmentof MedicalLaboratory,NingboNO.Hospital,Ningbo,31501~China,2Departme ntofBioinformatics,Wuxi CloneGen—TechInstitu把.Wuxi,214026.Chma1 Abstract:Themajorityof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reharmlessorevenbene ficialbyperforming functionsessentialforoursurviva1.Shiftsinthemicrobialspeciesthatresideino urintestineshavebeen associatedwi也alonglistofpathogenesis.Thereviewprovidedanoverviewontheformationof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_重点_公选临床生化_考点

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临床生物化学/公选) 重点 名词解释 1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以血糖浓度过低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2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利用低下而引起的以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持续高血糖,甚至出现尿糖. 3胰岛素抗性:又称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缺陷,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差,不能将胰岛素信息转换为生物学效应的现象。 1.胰岛素释放试验:常与OGTT同时进行,利用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测定空腹及服糖后1h\2h\3h的血清(浆)胰岛素水平,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可以观察\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2.胆石症:(cholelithiasis) 是指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的现象。 3.酮症酸中毒:指在脂肪大量动用的情况下,如糖尿病\饥饿\妊娠反应较长时间伴有呕吐症状者\酒精中毒呕吐并数日少进食物者,脂肪酸在肝内氧化加强,酮体生成增加并超过了肝外组织的利用量,因而出现酮血症 4.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和必经途径,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的结果。 5.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6.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异常堆积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7.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严重的神经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8.假性神经递质:某些物质结构与神经递质结构相似,可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从而影响脑功能,称假神经递质。 9.肾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经肾脏清除。 10.微量蛋白:是指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包括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Tamm-Horsfall蛋白(THP),α1-微球蛋白(1-MG)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视黄醇结合蛋白 11.肾小球性蛋白尿:由肾小球病变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较多的血浆蛋白滤出,主要是白蛋白。 简答 2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及机制 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①多尿:血糖升高,超出肾糖域(8.9~9.9mmol/L),出现尿糖,引发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的症状; ②多饮:多尿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加之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口渴思饮,出现多饮的症状; ③多食:尿液排出大量葡萄糖,加机体糖利用障碍,能量代谢紊乱,使患者出现饥饿感而多食; ④体重减轻: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导致机体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加之机体脱水,从而引起体重减轻; 3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 ①胆结石核心:脱落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固醇结晶等 ②胆固醇过饱和——致石性胆汁 ③胆汁排空障碍:肥胖\迷走神经部分切除\妊娠\不吃早餐 4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指动脉内膜脂质和血液成分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并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 机制: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不断地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于受损处并被激活。 5列表写出血浆高脂蛋白血症的分类\异常血浆脂蛋白\发病原因

肠道微生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及干预策略(2020完整版)

肠道微生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及干预策 略(2020完整版) 摘要 骨骼肌萎缩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并发症,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并影响其生存质量。目前认为,CKD骨骼肌萎缩的主要原因与促进蛋白质分解的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CKD状态下,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组成的动态平衡共生系统遭到破坏,由此诱发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加快CKD进展,并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引起蛋白质分解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减轻或改善CKD患者骨骼肌萎缩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慢性肾脏病(CKD)所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同时亦使疾病的预后恶化[1]。因此,骨骼肌已作为评估CKD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CKD引起骨骼肌萎缩的复杂分子机制和调控方式正逐渐被阐明,蛋白质合成抑制和分解增加是骨骼肌萎缩的特征性蛋白质代谢模式[2]。骨骼肌能够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局部肌肉甚至其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代谢[3]。同样,其他组织或器官亦能调控骨骼肌生长。然而至目前为止,人们还是无法寻找到有效阻止骨骼肌萎缩的治疗方法。 在人类肠道中寄居的数以百万亿的复杂微生物菌群是维持宿主健康的共生、稳态系统,其影响着宿主的生理功能[4]。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的肠道菌群结构在CKD、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时亦会发生改变,且加速疾

病的进程[5]。另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调控肌肉细胞的代谢,一些特定的菌群有改善骨骼肌萎缩的作用。为此,回顾既往相关研究,阐明CKD-肠道微生态-骨骼肌代谢轴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等,可为预防或改善CKD患者骨骼肌萎缩治疗提供新策略。 一、肠道微生物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健康状态下,肠道微生物通过促进营养成分吸收、氨基酸合成及调控病理性代谢产物和炎性因子等在宿主的能量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6]。由于骨骼肌作为蛋白质储存和血糖调控的主要器官,因此亦参与了机体能量代谢,提示肠道微生物可能会间接影响骨骼肌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参与蛋白质的代谢首先体现在对氨基酸的调控作用上。微生物可通过分解食物为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健康的肠道微环境可提高氨基酸的生物利用率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氨基酸的代谢亦会随之变化。研究发现,增加小鼠肠道乳酸菌的数量后,其粪便氨基酸类型会发生显著改变。抗菌剂月桂酸单甘油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以改变多种氨基酸的代谢途径,最终导致机体肌肉比例下降[7]。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代谢释放的另一类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与肌肉、肝脏中的特定细胞靶向结合并相互作用,进而调节能量代谢[8]。 CKD改变了肠道微生态及代谢变化。有研究证实,与健康人比终末期肾病患者的190种肠道菌群已发生显著变化。同样,CKD小鼠模型也有175种菌群的变化。它们均表现为益生菌数量显著降低,腐生菌过度生长。目

实验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实验一:实验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检查 班级:生命科学院00级 姓名:00 学号:000000000000 同组人:00 【实验目的】 1.证实实验环境与人体表面有微生物; 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实验原理】 如何使我们周围的微生物从“看不见”变得“看得见”呢?通过放大微生物个体,是我们能看见它们;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放大”菌落,是我们看到他们的存在。即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聚集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来检查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从而使我们牢固树立无菌概念。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每一菌体可以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因此可以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实验器材】 配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500ml量筒、500ml锥形瓶、试管2、培养皿20、记号笔、火柴等。 【实验内容】 1.灭菌:高温蒸汽灭菌。 将锥形瓶用棉塞塞好、牛皮纸包好,培养皿十个一组包好,两只试管内装半管水,用棉塞塞好并用牛皮纸包好放入指定仪器中灭菌。 2.倒平板 右手持盛培养基的锥形瓶置酒精灯火焰旁边,用左手将瓶塞轻轻拔出,瓶口保持对着火焰;左手持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旁打开,迅速倒入培养基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 3.采集微生物 左手持试管,用右手手掌边缘及小指拔出试管塞,将棉签浸入无菌水浸湿,在选取的地点擦拭。左手持培养皿在火焰附近打开,用棉签在平板上涂抹。完毕后平置于桌面。 空气中6套(3套5分钟,3套10分钟); 桌面上3套; 洗手前3套,洗手后3套; 自选3套(本组选十元纸币)。 【实验结果】 表格一: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 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 肠道微生物的定义: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 肠道微生物的类别: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第二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为外籍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14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 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生物化学与我们生活

生物化学于我们 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解释为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生命活动规律,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可能会有些不是很好理解,但是生物化学于我们息息相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简而言之即研究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酶类的分类,组成,性质,功能。糖类,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脂肪,能够储存能量,参与人体构成;蛋白质,人体一切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里,母乳喂养的原理就是人体对半乳糖的吸收较强;脂类物质中有一种类固醇激素称为糖皮质激素,它在激素治疗疾病的临床应用当中是较为广泛的;蛋白质中,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蛋白质的补充在营养学中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维生素的缺乏与脚气病,夜盲症,干眼症的发病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酶的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白化病,全身色白症状。当然,糖,蛋白质,脂类等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 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就生物化学而言,研究的是体内的代谢活动。糖类代谢活动与我们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糖尿病的治疗常规治法是胰岛素的注射,其机理便是促进糖代谢中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分解,抑制糖异生;脂类代谢活动障碍能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蛋白质代谢异常中,帕金森综合症便是由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所导致的;核苷酸的代谢中,代谢异常常常会引发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所以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就是我们机体代谢的稳定运

行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生命本质主要便是针对基因的相关研究。时代发展到今天,基因水平的研究已经不是什么高端,它的研究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渠道。生物化学中学习了从DNA合成到蛋白质合成的整个合成流程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解开了生命密码。 此外,生物化学中的血液生化的研究与我们血压,止血,免疫等有着直接的调节;肝胆生化涉及到的胆汁在生理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有人可能会有生物化学很高大上的固有观念,但其实不然,它于我们,千丝万缕的相关。如果你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物化学时时刻刻与你我同在! 13级中西医临床2班 白慧明 2014年12月

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检查

实验 2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检查 13 生物基地刘洋2 一、实验目的 1. 证实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存在微生物 2.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 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4. 掌握生理生化反应培养基的配置原理和一般方法步骤 5. 巩固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器材 1. 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牛肉膏 1.05g、蛋白胨 3.5g、NaCI 1.75g、琼脂7g、水350ml、pH 7.0~7.2、121 C灭菌20min。 2. 溶液和试剂 无菌水 3. 仪器和其他用品 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试管架、煤气灯或酒精灯、记号笔和废物缸等。 三、实验原理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 在标签纸上做好标记并贴在培养皿侧面。 2.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1)称量:准确称取牛肉膏 1.05g、蛋白胨3.5g、NaCI 1.75g放入烧杯中。 (2)熔化:在上述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所需水量为350ml ),用玻璃棒搅匀,补充水到所需的总体积350ml。 (3)调pH :用1mol/L NaOH和1mol/L HCI进行调节,直至溶液pH达到7.0~7.2。 (4)分装:将其中200ml 溶液装入500ml 三角瓶中,向三角瓶中加入 4.0克琼脂,向烧杯剩余液体 中加入 3.0克琼脂,在石棉网上加热烧杯,使琼脂溶解,将烧杯中溶液分装到10支试管中,每 支试管中加入体积为试管总体积的1/5 左右。 (5)加塞:在三角瓶口上塞上棉塞,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造成污染。 (6)包扎:加塞后,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还有一支装有无菌水的试管)同样的方法把三角瓶包好,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及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转自中科院救星益生菌小组编辑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2-09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大家,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逐步变化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各种慢性病更是呈井喷趋势。虽然人们常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吃的东西比以前营养丰富了,国人的健康水平却并没有明显改善,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 号杀手,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大家不禁要问: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又是什么?真正健康的身体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有数据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栖息着总数约10的14次方、1000-2000 余种、重量约为1-2 公斤 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 万,约为人类 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共生、益生和病原微生物三大类,其中主要是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它们在人体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此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群体通过与宿主的长 期协同进化,已经成为一个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后天获得的重要“器官”。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我们利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脂肪的饮食可以导致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物质合成与代谢功能外,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维持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类身上的微生物

人类身上的微生物 10级森林保护魏菏当人们通过显微镜看到密密麻麻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很多人都不禁都会想:这些小东西看着太吓人了,我最好远离它们。可殊不知,所有动物中身上存在微生物最多的就是我们人类。 科学家们称,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约有200多种,其中有80种寄居在人们的口中。人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各类车间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厂。我们的身体每年能产出1000亿至100万亿个微生物。在我们的肠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着达100亿个微生物;在皮肤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着达1000万个微生物。同时,我们的牙齿、喉咙和食道则更是微生物泛滥的乐园,这些部位积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肤表面高数千倍。此外,我们的身体上还寄居着无数的依靠食用死皮肤细胞为生的对人体健康无甚大碍的螨虫。下面来看一下我们身体几个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类的口腔存在200多种微生物。比如粪大肠杆菌,它们是导致牙病和口气的罪魁祸首!还有导致龋齿的变形链球菌,引起疱疹病的疱疹病毒。人类出生时,口腔是无菌的,但在几小时到一天之内,口腔内即可出现一些菌群,据研究,在一个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细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种菌属组成,这些细菌大多数来自舌背表面,少数来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龈沟中,菌计数为2X1011个/克湿重菌斑。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与宿主口腔处于生态平衡

状态。但由于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口腔内微生物菌群失调。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现生态失调的变化,将出现种种口腔疾病,龋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态失调最常见的疾病。 二、皮肤 可能以下的情况像是恐怖片中的场景,但人类必须面对现实,这些都是真的:当我们关掉灯上床安歇时,我们的脸上立刻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宴会。细小而有八条腿的蜘蛛的远亲们——蠕形螨,从我们的皮肤中爬出来,它们从这根毛发跳到另一根毛发以寻求配偶。就这样,早晨到来的时候,它们又头朝下钻进我们的皮肤中。 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身上寄居着这种蠕形螨。这些蠕形螨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肤里。你可能通过与带有该种寄生物的人亲密接触,甚至只是共用一条毛巾就能被传染上。一旦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们就会吸附在毛发的基部或毛孔中。它们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为营养。尽管在显微镜下这些家伙看起来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学家尚没有找到根除它们的办法。 此外,人身上腋窝处生活着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消化人体的汗液,并产生出一种带臭味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体味(某些人身上严重些即为狐臭)。而皮肤癣菌会大量聚集在人类的脚趾,特别是脚趾间,它们吃掉我们脚上的死皮肤,并导致发痒,形成足癣。 除了这些,人身上还有多种引发各种皮肤病的真菌。 三、肠道

人体健康与疾病

一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二.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预防:管理和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血液的成分是什么?血液具有哪些功能? 答: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四.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肝脏具有哪些功能?如何保护肝脏? 答: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肝脏的功能: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合成与贮存作用;分泌胆汁;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功能);均匀饮食;高质量的睡眠;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快乐的心情;主动休息;防御天敌。 五.什么是激素?试举人体中的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 答:从广义上讲,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的化学信息分子,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组织或腺体合成,并且不需要管道而直接分泌到体液(对于动物指的是血液、淋巴液等)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经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发生激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糖、脂及蛋白质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过程、肌肉活动及智力和体质的发育等均有显著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是调节糖代谢, 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生长激素能通过促进肝脏产生生长激素介质间接促进生长期的骨骺软骨形成,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从而使躯体增高。生长激素对中间代谢及能量代谢也有影响,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六.人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科学用脑? 答: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大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参加运动;注意营养。1早用脑2勤用脑3适时用脑4劳逸结合5强化右脑

肠道微生物调控动物肌肉的生长和发育

11-05 摘要:栖息于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定植状态、繁殖能力和营养需求受到宿主生理稳态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随宿主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此外,肠道菌群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系统直接或间接参与并调控宿主的信号传递、物质代谢、免疫形成和器官功能。骨骼肌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物的能量稳态和整体生长性能,是决定动物产肉性状和肉品生产的根本因素。当前,大量研究表明动物肠道微生物在促进肌肉生长和维持肌肉机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肠——肌轴”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消化道微生物参与调控人和动物的肌肉生长和发育、肌肉疾病形成、物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深和完善关于肠道微生物调控肌肉生长和发育的认识。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哺乳动物胃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古菌、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是细菌。单胃动物肠道细菌的数量高达1014个,是细胞数量的10倍以上,由500种以上的细菌组成。仔猪出生后肠道微生物区系迅速发展,出生12 h后结肠中细菌的数量达到109~1010 CFU/g内容

物,以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并在断奶以后逐渐形成稳定的肠道菌群。肠道菌主要分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中前2类菌门的数量超过全部肠道菌的90%。 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微生物长期稳定的寄居在动物消化道内,它们的增殖和繁衍依赖动物机体提供适宜的环境因子和营养源。肠道菌群的黏附定植、组成变化和代谢活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控制宿主的生长、发育以及各项生命活动。反之,肠道菌的定植和生长随着宿主动物的年龄、性别、生长环境、饮食营养的不同而发生波动和改变。病原菌、药物、应激和外部刺激等引起的宿主的急剧生理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1 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生理功能 当前的研究证实,肠道菌对于宿主的健康生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除了协助宿主分解和消化进入肠道的各类营养物质(特别是膳食纤维),肠道菌群还能合成和产生多种营养功能物质(如B族维生素和部分功能性氨基酸等)。一些益生菌能够促进肠上皮黏液的分泌,协助宿主形成肠黏膜保护屏障,抑制外源致病菌群的定植。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菌体蛋白、细菌素等经由迷走神经和循环途径参与宿主各种代谢调控与信号传导。肠道微生态紊乱会引起宿主免疫失衡从而引发机体代谢表型障碍,并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抑郁症、帕金森症和肥胖症等。通过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来促进优势菌群的繁殖,或者采用菌群移植的方式恢复肠道稳态,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菌的数量,恢复或者促进宿主的健康发育。 2 肠道菌群定植稳态影响动物肌肉生长和代谢 骨骼肌是动物重要的组织器官,负责机体的运动和平衡,保护内脏器官,同时还是重要的能量储存和消耗器官。骨骼肌组织可以通过分泌产生

尔雅通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后测试题答案

原核微生物与疾病 1伤寒可能首先引起()出血和穿孔。 A、肺 B、肾 C、冃 D肠道 我的答案:D 2细菌性痢疾主要是通过()传播的。 A、唾液 B、水源 C食物 D、体液 我的答案:C 3伤寒沙门氏菌是通过()传播的。 A、空气 B、唾液 C水源 D接触 我的答案:C 4志贺氏菌属任意一种细菌都可以感染伤寒。() 我的答案:X 1关于破伤风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厌氧细菌 B、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C、棒槌状 D经飞沫传播感染 我的答案:D 2 ()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 A、血压上升 B、腹泻 C、反射性呕吐 D酸中毒 我的答案:C 3破伤风感染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我的答案:× 4破伤风感染后可能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我的答案:× 1 ()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A、95% B、90% C、85% D、80%

我的答案:B 2不治疗的情况下,梅毒的死亡率约为()。 A、20% B、30% C、40% D、50% 我的答案:A 3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 我的答案:× 4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我的答案:√ 1结核病主要通过()传播。 A、唾液 B、水源 C食物 D、空气 我的答案:D 2黑死病是由()从野生鼠传播到人。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跳蚤 我的答案:D 3结核病可以使染病组织、器官中形成酸化的结核。() 我的答案:× 4黑死病得名是因为死时血液颜色远比正常血液颜色深,几乎呈黑色。我的答案:× 1针对结核病的治疗,短程观察化学治疗需要连续用药()以上。 A、3个月 B、4个月 C 5个月 D、6个月 我的答案:D 2 ()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细菌。 A、巴斯德 B、李比希 C科赫 D、胡克 我的答案:C 3卡介苗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推广。()我的答案:× 4早期针对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消除了患者的症状,的细菌。 并没有完全消灭其体内() 我的答案:√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胃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存在着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就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以及饮食、胃肠道微生物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腹泻、慢性回肠末端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儿童孤僻症等急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引起人们对胃肠道微生物平衡的重视,也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胃肠道微生物平衡:急性疾病: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主与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而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亦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易受饮食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1)。近2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内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是肥胖、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衰老和老年疾病以及很多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最近有学者发现,饮食不当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是这些慢性炎症的根源(2)。由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疾病包括多种肠炎、肥胖、肠癌甚至肝癌。有数据显示,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患病的概率约为2%-3%(1)。因此,饮食结构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下我们拟队饮食结构或饮食中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极其导致的人体健康变化进行探讨。 1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个通过食物与外部坏境频繁接触的器官,自口腔至直肠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从口腔接近中性的环境到胃的酸性环境(pH2.5-3.5)对多数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此时每克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为10000,而且主要以革兰阳性的链球菌、乳杆菌和酵母菌为主。进入十二直肠后,由于消化液的增加(如胆汁、胰液)以及停留时间短,十二指肠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存,此时微生物的组成不稳定,仅以极低的限数存在(3)。进入空肠和回肠后,微生物的数量开始增加,而且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小肠末端,除了乳酸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级增长外,其他一些革兰阳性兼性氧菌如大肠菌科的细菌以及专性厌氧菌群,如拟杆菌和梭杆菌也开始出现,甚至在回盲部之前严格厌氧微生物已开始出现,此后(即在盲肠之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在数量上超出兼性厌氧的微生物100-1000倍,此时细菌的数量可达到10^12cfe/g(3)。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肠道菌有7个门的细菌组成(4)。这种构成是肠道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共同并且双向进化的结果。其中,宿主因自然选择压力要求肠道微生物群趋于稳定。这些压力包括宿主在生理方面的存活压力、外界生存条件形成的肠道环境压力等(5)。因此,人体成年后肠道中菌群的门类正常情况下都是相对稳定的,只是优势菌“种”存在个体差异。 2 食物中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一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摄入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并致人体患病。目前,发现能引起食源性胃肠道疾病的致病菌有10种左右。另外,病毒也能引起肠道菌失衡。 残留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兽药、抗生素、苯酚、对甲酚、吲哚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肠道的平衡长生影响,还会对肠道定植菌的屏障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衡。Jeong等(5)研究表明,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梭杆菌和乳酸菌对黄霉素最为敏感,真菌和梭杆菌对奥奎多司最为敏感(奥奎多司为光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中众多细菌

肠道微生物调控动物肌肉的生长和发育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9):3976?3982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 一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9.09.008 肠道微生物调控动物肌肉的生长和发育 吴一敏一刘作华一齐仁立?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养猪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2460) 摘一要:栖息于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三肠道菌群的定植状态二繁殖能力和营养需求受到宿主生理稳态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随宿主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三此外,肠道菌群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和外周循环系统直接或间接参与并调控宿主的信号传递二物质代谢二免疫形成和器官功能三骨骼肌的生长二发育和代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物的能量稳态和整体生长性能,是决定动物产肉性状和肉品生产的根本因素三当前,大量研究表明动物肠道微生物在促进肌肉生长和维持肌肉机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 肠-肌轴 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消化道微生物参与调控人和动物的肌肉生长和发育二肌肉疾病形成二物质与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深和完善关于肠道微生物调控肌肉生长和发育的认识三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肌肉;猪;代谢;调控 中图分类号:S828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6?267X(2019)09?3976?07收稿日期:2019-03-1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500404);重庆市农发资金项目(19513) 作者简介:吴一敏(1993 ),女,四川南充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猪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研究三E?mail:1545218573@qq.com?通信作者:齐仁立,副研究员,E?mail:qirenli999@sina.com 一一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三哺乳动物胃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二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细菌二真菌二古菌二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是细菌三单胃动物肠道细菌的数量高达1014个,是细胞数量的10倍以上,由500种以上的细菌组成三仔猪出生后肠道微生物区系迅速发展,出生12h后结肠中细菌的数量达到109 1010CFU/g内容物,以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并在断奶以后逐渐形成稳定的肠道菌群[1]三 肠道菌主要分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中前2类菌门的数量超过全部肠道菌的90%三 一一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三微生物长期稳定的寄居在动物消化道内,它们的增殖和繁衍依赖动物机体提供适宜的环境因子和营养源三肠道菌群的黏附 定植二组成变化和代谢活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控制宿主的生长二发育以及各项生命活动三反之,肠道菌的定植和生长随着宿主动物的年龄二性别二生长环境二饮食营养的不同而发生波动和改变[2]三病原菌二药物二应激和外部刺激等引起的宿主的急剧生理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三 1 肠道微生物的重要生理功能 一一当前的研究证实,肠道菌对于宿主的健康生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三除了协助宿主分解和消化进入肠道的各类营养物质(特别是膳食纤维),肠道菌群还能合成和产生多种营养功能物质(如B族维生素和部分功能性氨基酸等)三一些益生菌能够促进肠上皮黏液的分泌,协助宿主形成肠黏膜保护屏障,抑制外源致病菌群的定植[3]三细菌产生的代谢物二菌体蛋白二细菌素等经由迷走神经和循环途径参与宿主各种代谢调控与信号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