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摘要】“重农抑商”就是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业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的发展,要限制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农抑商;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农思想

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野生自然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狩猎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同时,通过观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方法,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逐渐超过狩猎劳动的收益,再加上参与人数的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人类就在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朴素的“重农”经济思想。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先民被后世子民歌功颂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三皇”之说。有关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从事农业生产,有巢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

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北方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农业,种植了蔬菜和粟,比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工种植的稻谷,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国家。而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的渔业、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重农”思想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了。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重农思想

夏朝产生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在商代,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始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水稻,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也种有水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都嗜酒成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稷等谷物,这也是当时农业较为发展的旁证。畜牧业方面,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周民族最初就是个农业民族,《周礼》之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其中的第一项就是“曰三农”,农业成为最重要的职业。周初,“文王卑服,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周王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周国势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周人隆重祭祀。周公旦在《尚书·无逸》中总结商亡的原因是:“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为了维护周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历代商王贪图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后导致亡国的覆辙,他要求周的奴隶主贵族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西周还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熟荒耕作

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三、战国时期抑商思想的出现

“重农”和“抑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相联系的。对于“重农”,人们的理解都比较一致和明确。“重农”就是把农业看作是财富的源泉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关注。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思想中讲的“农”并非指种植业,而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它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一定量的家庭饲养业、家庭纺织业和家庭手工业。中国历史上讲的“重农”实质上就是“重”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于“抑商”,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不加区分地轻视、打击甚至禁绝一切商业活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抑商”的理解,至少应该把握住以下两点:第一,抑商不是废商。尽管抑商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且长期居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人真正推行过废除一切商业的政策。从思想上看,可能除了道家的一些人物主张废除商业以外,绝大多数古代思想家对商业的社会功能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商鞅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刀阔斧地推行抑商政策的人,但他承认“农辟地,商致物”。荀子也明确肯定商业的作用,他说“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第二,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是私商而不是官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很早就已有了专门的商业活动,但直到战国以前,社会上并没有出现过轻商、抑商的主张。轻商、抑商作为一种政策主张发展起来是战国时期的事,这是因为在春秋以前,商业活动基本上是由官府垄断的,而从春秋后期起,中国产生了私人商业。这种不受官府控制的私人商业资本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社会植入了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抑商政策只是为限制私人商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在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重农”势必要求“抑商”,“抑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农”与“抑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重农抑商思想。

法家是这个时期最早比较完整地提出“抑商”思想的一个思想派别,其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鞍和韩非。三人跨越两个世纪,经过先秦法家李悝、商鞍,直到韩非才最终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概念转变为基本政策,使之观念化,制度化,并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政策。

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等重农措施,使魏国变得富强起来。李悝不仅重农,而且还是轻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人饥寒,国家贫困。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十分明显,李悝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危害农业会导致“国贫民侈”。虽然李悝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针对手工业而言的,并未提到商业,然而由于手工业一般都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为了卖。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势必包含着“禁技巧”产品的销售,包含着对商业的歧视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农、轻工商、贱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说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

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和“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商鞅实行鼓励农业生产的“粟爵粟任”政策。商鞅认为,求利是人的本姓,“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了,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官爵是名利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追逐名利最集中的目标。实行“粟爵粟任”,百姓只有为国家多贡献粮食,才能取得官爵,这就能够刺激人们务农的积极性。百姓为了名利,为了官爵,就会尽力于农事。同时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比较严厉的抑商措施。他在《变法令》中规定“大小侈力本业,耕作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祭”。《商君书·壹言》篇又说到“治国能传民力而壹务者强,能事本禁末者富。”所谓“谬力本业”与“事本”,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事末利”指的是从事工商业,至于“禁末”,就是要对工商业加以限制。商鞅还主张“农战”,他认为只有坚持农战才能兴

国安邦。同时他还认为农是战的物质保证,战是为农长足发展创造条件,而抑末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也是为了更利于战,离开农战,也就无所谓重本。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变法思想,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说“仓凛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纂组锦绣,刻划为末作者富。”他主张“富国以农。”“夫明主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国家的富强要依靠农业,因为作为财富主要标志的粮食是从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统治者必须重视发展农业而抑止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他要求“困末作”,他把“末作”的内涵确定为工商之民,而且同辩士、侠士、学士、近臣等并列,把从事工商业者称为“五蠢”之一。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 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D 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经济基础 C 主流价值观 D 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6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

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摘要】“重农抑商”就是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重农”,强调农业是根本,要以农业立国;另一方面是“抑商”,认为商业是投机取巧,不是正业,它的发展会损害农业的发展,要限制商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农抑商;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重农思想 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野生自然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造成狩猎劳动生产效率的下降。同时,通过观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栽培方法,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逐渐超过狩猎劳动的收益,再加上参与人数的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样,人类就在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自发形成了朴素的“重农”经济思想。因此,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先民被后世子民歌功颂德,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三皇”之说。有关三皇时代经济生活的传说是:伏羲氏开始懂得驯养牲畜,神农氏开始稼穑,即从事农业生产,有巢氏开始随着农耕的出现筑巢定居。 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在北方创造了仰韶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农业,种植了蔬菜和粟,比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工种植的稻谷,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国家。而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的渔业、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重农”思想从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了。 二、夏、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重农思想 夏朝产生的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在商代,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始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水稻,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也种有水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都嗜酒成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稷等谷物,这也是当时农业较为发展的旁证。畜牧业方面,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周民族最初就是个农业民族,《周礼》之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其中的第一项就是“曰三农”,农业成为最重要的职业。周初,“文王卑服,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周王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为周国势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周人隆重祭祀。周公旦在《尚书·无逸》中总结商亡的原因是:“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为了维护周王朝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历代商王贪图享乐,不知稼穑之艰难,最后导致亡国的覆辙,他要求周的奴隶主贵族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西周还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已经普遍采用熟荒耕作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他们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中国自周、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 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汉武帝时期,百姓对义利观的理解再次发生变化。汉武帝不但对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进行抑制,打击富商巨贾,他还在全国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中“仁”和“义”的重义轻利思想与富商巨贾的重利轻义思想恰恰是相互对立的。儒家思想被君主接纳后,重义轻利的观念彻底占据了主体地位,从此商贾被人们所鄙视而其重利轻义的思想也受到人们的鄙弃。 1.2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在古代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百姓来从事物质生产,过多的百姓从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1、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积极推动力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他提出众农夫的观点之时,实际就是在要求减少工商人数。另一方面要限制工商的欺诈投机行为,这一点实际上并不能说明抑商的主张,只是要规范商业的秩序。但他明显认为商人重利轻义多欺诈,而儒家的价值观是重义轻利,因此荀子在态

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国在文明产生的早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一到近现代,诸多社会问题就涌现出来。虽说这些问题也是西方国家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在中国却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认为这和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和其影响,就能发现中国大多数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所在。 早期的中国社会并不重农抑商,相反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经商。大约4000年前的先商时期,位于河南北部的商族部落的人非常擅长做生意。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把牛、马等牲畜用于运输,进行跨区域的贸易。 从此商族的生意人遍布天下,甚至垄断了贸易,以至于人们把做生意的人都称为商人,商人从一个民族的名称演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借助发达的贸易,商族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修建了城市,普及了青铜,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强大的国力推翻了夏族人的统治。可以说,生意人(商人)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如果把夏商时代的商人消灭,我们可能会像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一样,一直过着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只有文化而发展不出文明。 到了周朝,商族人虽然被推翻,周人也没有认为商人需要抑制,或是商人比农民地位低的想法。《周书》指出:农民不生产,就会缺乏粮食;工匠不生产,就会缺少器具;商人不经营,粮食、器具、资本这三宝就会断绝;管理山泽的人不生产,社会财物就会缺乏。 重农抑商是到了战国时代,才由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商鞅在变法时规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是东周社会遭遇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进行巨大的社会转型。各国的土地供应陷入停滞,大量的新增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引发诸侯国的社会动荡。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危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从春秋时代以抢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演变为以杀人夺地为目的的灭国战争。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于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在其著作《人口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秦国军队之所以能横扫六合,又在秦始皇统一后快速土崩瓦解,其根源就在于重农抑商政策,而暴政是重农抑商的必要手段。商鞅的“重农”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农商并重”阶段到“重农抑商”阶段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1、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积极推动力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作者姓名:王辰 班级: 08劳动经济 完成日期: 2012年1月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中央集权重义轻利传统农业文化 一、引言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而在此,本文想要着重探讨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从各个方面来寻求该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在此政策下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 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

浅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11级历史教育(2)班何天博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伴随其始终,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政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更新致使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一部分奴隶主有了富裕的劳动力和工具去开垦土地,这部分自主开垦的土地就成为了私人的生产资料,奴隶主就演化为地主,奴隶就转化为了农民。土地作为一种可以自己开垦、获得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如果单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不加抑制,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商品经济很可能兴盛起来,中国可能最迟在汉代就会形成像罗马一样的以大商人为主体的古典共和格局。 (1)从战国到宋代:重农抑商发展的自然过程 战国时期纷乱的社会局面及许许多多的改革措施造成了纵横捭阖的思想格局,辩士们来往于各国之间,靠口才投机取得高位,这实际上是商品贸易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实行重农抑商的王朝,其措施我们从上述商鞅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汉代实行盐铁专营,事实上,因为交通的不畅,如果实行私营,则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割据,也就是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足以支撑商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当前的潜在的商人和辩士,还有一个阶层就是脱离于二者之外、且位于二者之上的统治阶层,这样的阶层分布很容易形成财富、地位和门第的门槛,统治阶层可以完全不依靠地主的商业潜能而巩固统治,而商业还并没有发展并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还不具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农业,因此,这是重农抑商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重农”。借古希腊的三次民主改革观之,这三次民主改革废除了财富、地域的不平等性和门第的差异,并且前后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中国的地域不平等性最早在元代才趋近于消失,而门第差距本在汉末已经式微,却由于九品中正制又延续了几百年,到唐代末期的牛李党争还有存在。宋朝是个羸弱的朝代,它因内忧外患不得不妥协于商人,这固然带来了经济的富庶,但因为政府沾染了商人的习性,在政治上必然是无为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大一统政治在宋代便告终结。宋代通过一系列分权的措施以及外患的抑制使得这个脱离于商人的统治阶层不得不完全的依靠地主——这一群潜在的商人,此后,自宋代开始,抑商渐渐的脱离出了时代的主题。 (2)从元代到清代:重农抑商发展的人为过程 元和清都是外来游牧民族,其集权体制和重农程度并不出于中国体制的影响,

法国重农学派与我国的重商主义

古代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比较 班级:10级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何金梅 学号:2010123052

古代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与法国重农学派 摘要:18世纪中期法国的重农学派是以魁奈和杜尔阁为代表人物,倡导通过发展农业来恢复法国经济。与此类似,中国古代也有着许多主张通过重视农业来富国富民的思想,两者在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别,两者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别。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农抑商思想;比较分析 一.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概述 中国最早的重农思想产生于西周时期,这比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要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重农思想考察的时间范围始于西周,止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前。重农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经济思想。不同于法国重农学派,中国古代重农思想时间跨越大,涉及人物多,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就表现在这些人物的经济思想之中。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二.重农学派理论概述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战国时期,秦国奖励耕织;二、明清时期,统治者极力强化本末意识,实行专卖制度,等等。 (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1.经济方面: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2.政治原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1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测试题

第4课 1 为什么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我国商业仍能逢勃发展 1 徐州汉邦旅游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三国时期 D 唐朝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汉朝时张骞通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本题答案应选B。 2 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 ①注重商品质量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④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选制之精”、“往易货物……不迟疑”等信息即可回答。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D。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4 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 A 交通发达 B 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 商业繁荣 D 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知B项正确,依据“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等信息可知A、C两项正确。D项中的“开始”与南宋的史实不符,故选D项。 5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6 (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 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 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 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 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解析: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制还是相对宽松的,故A项正确。 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 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解析:A。材料反映出盐商家庭比较注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A正确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 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 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 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