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18世纪的欧洲人、特别是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纷纷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达对社会的愿望和设想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而理性的时代也在人们的斗争中翩翩而至。

(教师)那么理性时代的到来是偶然的吗?这个问题不适合用来做问题,因为没有否定答案。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提出来呢?因为这是一条论证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论证,为什么理性时代的到来不是偶然的?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一)背景

提示: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方面入手,先来看一下材料吧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材料四: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是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牛顿的三大定律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为人类通过各种方法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也可以依靠人的理性为人们所

发现。启蒙思想家们亦由此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法则,启蒙运动即发生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科技:自然科学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教师)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证明启蒙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具备了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也是启蒙运动的背景。这场运动是在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又向前深入发展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他的内容和影响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发生的又一次思想运动。那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记住五个关键词。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启蒙思想家始终是集中力量,用人的思考和判断去剥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去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此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所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我们可以这一二三四来概括。(二)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板书】

(1)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一用:理性(核心)

二反:反封建、反教会

三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愚昧迷信

四追: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2)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发展:在英国兴起、在法国高潮

(教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最初是在英国兴起的,从17世纪起,在资本主

义的发展中,英国和荷兰走在了最前列,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在英国最早出现了启蒙运动。英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板书】

(1)英国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

①霍布斯

A提出“社会契约”思想

B赞成君主专制

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提出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封建落后意识。

英国早期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霍布斯。霍布斯的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他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这就剥掉了国家、君主所披挂的“神”的外衣。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而是将“君权神授”变成了由社会契约所授予的,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他坚持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

②洛克

A、修正霍布斯社会契约学说:国家不仅要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还应当保护臣民私有财产。

B、赞成君主立宪,主张“分权”:立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应占优越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君主掌握)

(教师)另一个英国著名思想家是洛克,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了社会契约学说。但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他认为按契约成立的国家不仅保障公民的自然权利,还要保护私有财产。在国家政权形式上,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管理对外事务的权力应分别属于议会和君主,所以他赞成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他还承认分权中的立法权应占优越地位。他的理论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1688年“光荣革命”的辩护,他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典型代表。

问题探究:为什么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出现,而高潮确出现在法国?

(教师)17世纪时,早期的启蒙思想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英国,等到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推动启蒙运动进入了高潮。那么为什么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出现,而高潮确出现在法国?我们从必修2的学习中知道,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17世纪时,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海上马车夫荷兰战败,使英国开始称雄欧洲,并逐渐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这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最为发达,在这个经济基础上,英国最早出现了启蒙思想。而在17世纪中期,也就是1688年时,英国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迎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以及他的丈夫威廉来英国执政,从此,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1)为什么发源于英国?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

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

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法国会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2)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

我们在前面可以知道,英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法国呢,这个时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吗?我们先来看一副图片。展示路易十五像及阶级对立图片。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练结论。

原因:

第一、阶级基础: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发展程度较高,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一、社会基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封建制度达到顶峰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而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社会矛盾激化,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三、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通过材料归纳出各个思想家的主张

(一)伏尔泰

主要观点:①抨击天主教会;

②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

④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材料一:“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

“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伏尔泰语录》伏尔泰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屡遭王公贵族的迫害,但又屡次得到王公

贵族的厚爱;他死时,统治者不准把他葬在巴黎,然而,大革命时期,人们又

把他的遗骨请回巴黎的先贤祠,并且为他参加葬礼的人数达到10余万人。

第二课时

(二)孟德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④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

材料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卢梭

①天赋人权、人们主权

②社会契约论

③人民主权(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④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材料一: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

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们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利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卢梭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一)康德

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

③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但人要自律

④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代表作:《纯粹理性判断》

材料一: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

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他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又坚持人应该自律,主张人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的人自由,因此所有的自由和平等都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对照教材P32)

1、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击了封建统治,自由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思想基础。

2、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对欧美: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

4、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鼓舞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对全人类:成为追求自由平等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比较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完善了人文主义思想)

★作业布置:按照启蒙运动的兴起、高潮、扩展时间段归纳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板书设计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一)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科技:自然科学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主要内容

(1)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2)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发展:在英国兴起、在法国高潮

英国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

①霍布斯

A提出“社会契约”思想

B赞成君主专制

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提出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封建落后意识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一)伏尔泰

主要观点:①抨击天主教会;

②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

④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二)孟德斯鸠

主要观点: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④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

(三)卢梭

①天赋人权、人们主权

②社会契约论

③人民主权(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④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一)康德

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

③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但人要自律

④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代表作:《纯粹理性判断》

(二)影响

1、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击了封建统治,自由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思想基础。

2、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对欧美: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

4、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鼓舞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对全人类:成为追求自由平等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7课《启蒙运动》(人教版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认识其性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②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号召人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 教师: 程亮 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目标导航 课堂自学、探究 一、从《诗经》到唐诗 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 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 材料感受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人民版) [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 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倾倒。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中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

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纲要求: 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课标解读 一、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 改进:东汉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造纸,人称“蔡侯纸”。意义:经人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时期已经出现。 活字印刷术:北宋发明。后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 战国:制成了。 _____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意义: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火药: _____朝初,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明了火药。_______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意义: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 最古老的星表。 ②唐朝: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③元朝:创制了简仪;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 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问世早300年。 (三)数学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②南朝数学家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四)医学 ①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

文库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爵士乐和摇滚乐是二战前后流行音乐的主流。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的诞生;电视的出现。 2.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 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有关书目、曲目,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欣赏。 2.通过音乐再现参与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回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著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通过这一回顾,使学生珍惜并努力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卓别林是世界*最杰出的喜剧大师,并享有“保卫和平的战士”的盛誉。他一生拍摄了80多部*,一人身兼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摄影等,被萧伯纳称为“*艺术中的天才”。他的*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性和战斗力,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法西斯统治,希特勒曾以死亡来威胁他。 卓别林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电视)是如何发展的? 讲授新课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问题:18世纪在欧洲占主要地位的音乐是什么?19世纪欧洲音乐又有哪些发展?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时代背景 (1)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和教会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3)由于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音乐呈现出的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音乐成就 (1)欧洲浪漫主义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学生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