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分值在300以上,则患病的可能性为79%。这就是说,应激程度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

四、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二)挫折后的表现形式

1、挫折后的积极表现形式

?升华

?补偿

?改变策略

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攻击行为

?固执行为

?退化行为

?白日梦

?逆反

3、挫折后妥协的表现形式

?自我安慰

?自我整饰

?推诿

(三)处理挫折的策略

1、情境转移

2、精神宣泄

3、代偿转移

4、心理咨询

5、宽容受挫者

第三节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志对认识活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

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

二、意志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的类型

?双趋斗争

?双避斗争

?趋避斗争

?2、目的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自制性

(四)坚持性

第三章心理状态

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况与特征。(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动态性

2、直接现实性

3、综合性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意识状态

?无意识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特性

?选择(指向)性

?集中性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注意是一种信息的内部选择机制。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

注意。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刺激物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因素

?主体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2、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练习与熟练。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定的活动上而不发生变化的

特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状态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

?注意分配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

?区分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

?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

三、注意与学习

(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注意。

?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注意

?两种注意交替是课堂注意的最佳模式。

第四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一)独特性与共同性

(二)稳定性与可变性

(三)整体性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智力)、人格(气质和性格)。第二节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点:

?对象性

?紧张性

?驱动性

?周期性

?发展性

(二)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需要

?社会需要

?按根据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分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述

?五种基本的需要(杰出人物)

?安全的需要:职业稳定、生活保险、环境有序等

?爱的需要:爱、情感、归属、友谊、社交等

?尊重的需要:成功、力量、权力、名誉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潜能的发挥、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就等。

(三)需要的发展与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2、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3、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与行为。

4、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需要的发展与层次

5.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6. 需要是一种动态,它处于连续发展的变化中,行为是受不断变化的最迫切的需要支配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

7.同一时期内往往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每个时期总有一个需要占主导地位。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则会增强激励的力量。

高峰体验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

"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中的人特征

?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

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高峰体验者被认为是更具有创造性、独特性、释放性和审美性同时他们很少有教条和官僚。他们更少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他们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什么人容易拥有高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需要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因为达到这个阶段的

人有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他们不会象我们大多数人受焦虑的折磨,对现实进行曲解,这使得他们能更清楚地评判他人和环境。他们可以用很高的心理能力在很多领域,如科学、艺术甚至是社会服务行业表现优秀。自我实现的人并非完美无缺,只是他们没有许多人阻碍自己实现潜能的障碍。当然,如果你从来没有过高峰体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心理没有达到高水平。记住,连马斯洛也说并非所有自我实现的人都会有那样的体验。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功能

(二)动机产生过程

?内驱力——需要

?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1、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2、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

?内因性(内在)动机:主要由个体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

?外因性(外在)动机:外在因素诱发的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四)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

2、学习动机的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

(1)认知的内驱力: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学业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的需要。

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习反馈: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过程及结果的了解。

?反馈的作用:激励动机;提供信息。

?好的反馈的标准:及时的、充分的

(3)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的消极之处:

?不利于复杂作业的管理;

?助长中差生的自卑感;

?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私不合,集体观念淡薄,干扰了合作行为。

(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使用惩罚时应注意:

?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惩罚的行为标准。

?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

?使用惩罚时应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

?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予式惩罚。

(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归因的维度:

?外归因和内归因

?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积极的成功归因:

成功→能力强→自尊、自豪→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积极的失败归因: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成功归因:

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消极的失败归因: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沮丧、无能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第三节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和智力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 才能

? 天才

(二)能力的结构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 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 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 因素)构成。

? 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 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 因素代表

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 任何人都有G 因素,但数量不同。

2、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认为能力包括一组地位平等的因素。

? 包括:

? 词的理解力

? 语词运用能力

? 计算能力

? 空间知觉能力

? 记忆能力

? 知觉速度

? 推理能力

3、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

? 认为智力不是由一些独立的因素构成的,而是按层次排列的。

? 是对二因素说的深化。

4、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说

认为智力可以从操作、对象、产物三个维度来考查。

每种能力与某种操作、信息内容和产品有一种独特的粘合。

5、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分别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情境性智力。人类的智力乃是由互相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

?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 ?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 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6、 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

(三)能力的测量

? 智力测量

? 特殊能力测量

衡量智力的指标

? 智龄

? 比率智商:100?实际年龄

智力年龄

? 离差智商:

智商的分布

? 所谓智商的分布,即人群中处于各种智力等级的人的比例。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智商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 智商是相对稳定的,稳定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大,稳定系数与两次测验间隔时间成反比。

? 智商也是变动的,年龄小时变动较大。

S

M

X -+15100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强度

?速度

?稳定性与灵活性

?指向性

气质的特点

?主要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二)气质的类型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液的多少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现在人们仍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但其内涵已发生变化。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胆汁质:感受性低,有一定耐受性,反应快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行为有

一定的可塑性。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急躁。

?多血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外倾性明显,行为可塑性

大。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转移,兴趣变化,缺乏持久力。

?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具有稳定性,情绪兴奋性,内倾性明显,行为有可塑性。安

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

?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内倾性特别明显,行为

可塑性小。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能察觉他人易察觉的事物,富于幻想,胆小。

(三)气质的学说(生理机制)

1、体液说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而在兴奋、抑制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的特性:强度、

平衡性、灵活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极限。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

?神经活动过程的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可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

型,被认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性格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性格与能力、气质

1、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从起源上看:

?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

?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从可塑性上看:

?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从评价标准看: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2)联系:

?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结构

1、性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

?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行为特征

?性格的认知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结构的特点

?性格结构的整体性

?性格结构的复杂性

?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四)性格的类型与测量

1、性格的分类

(1)机能类型说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2)内外倾向说

?内向型

?外向型

(3)独立—顺从说

?独立型

(4)特质分析说

2、性格的测量

(1)问卷法

(2)投射法

心理视窗——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品行……

?学校教育

?教育的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态度……

?社会、文化因素

?主观因素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课件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 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关联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摄取, 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 )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A.健康 B.心理健康 C.人格完整 D.情绪稳定2.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人际环境的变化 C.学习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D.角色地位的变化 3.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表明其人际交往中的( )。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 )和较充分的(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 )的变化;二是( )的变化;三是(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 )、(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6c.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 )、(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 )性和(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 )、( )、(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

分类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一棵树的树干一样: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一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两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最全版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重 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精神病的认识 当下尽量不用精神病这壹说法。因为精神病这壹概念是壹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当下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针对对象:心理不健康)和心理治疗(针对对象: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工作对象。 2、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归类 教材上列举的症状有很多,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免容易混淆。首先要对总体分类有壹个大概的印象,就像抓住壹棵树的树干壹样: (壹)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二)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脑 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三)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 性抑制。 归类中,壹些常见的考点需要重点关注: (1)思维鸣响属于壹种幻觉,而不属于思维障碍,谨防多选题中用来作干扰项; (2)语词新作、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这三个规律性不强的症状谨防考归类; (3)三个倒错:逻辑倒错属于思维形式障碍,情感倒错属于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意向倒错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4)俩个强迫:强迫观念属于思维内容障碍,强迫动作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意志行为障碍)。 (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木僵,违拗,腊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因规律性不强,谨防考归类多选题。 3、常见异常心理的表现(症状)鉴别 壹些容易混淆的相关症状需重点鉴别清楚: (1)非真实感和幻觉:非真实感是被动感受,环境不会“动”。幻觉可主动 摄取,感到环境“动”的诊断幻觉。 例:病人坚持睡走廊而不睡床,因为躺上床上即感到床摇得厉害。(幻觉)(2)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性质是否明确,部位是否具体。 (3)思维破裂和思维不连贯: 意识是否清晰,基础疾病为器质性疾病仍是功能性疾病。 (4)强迫观念和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高等心理学考试重点

高等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教师篇(20%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水平层 要考运了理 教师职业生知道教师职业生涯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含义,描述教师职生涯发展目标包含的内容,能说明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的内涵与特 比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描述教师在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职业生段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发展的阶 知道专家型教师的概念,描述专家型教师的教学专长表现并专家型教师

教学专析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专家型教师描述专家型教师基本的共同点基本特 专家型教师能根据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推导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成长规所需的条件 教师职业生的含义和表现知道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高原现教师自我效简述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概念,说明影响教师教效能感的因素,能初步运用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策略 知道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核心成分,分析影响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和内在因素,能运用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

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第二讲 水平层 考要 理了运 理解角色期待的含义,说明现代社会对教师教师角色的社会 色期待赋予的多重内涵 了解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发展过程,知道促教师职业角色的 教师角色形成的条件 理解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含义教师的职业心理说明教师职业理想的核心和主要表现,描述 会上常见的几种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专业知知道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简述教学反思能力的涵义、教学监控能力的义及内容,掌握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力和教教师的教学能 反思能力的常用方法,分析教育机智的内涵表现 理解教师人格的特征及其对学生的影教师的人

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水平层 考要 运了理 知道压力的含义,说明压力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教师的工作压义,运用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原理来解决教 的工作绩效问题 了解职业压力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简述教师工作压力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的身心反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1 学习目标 1.识记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 2.熟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3.了解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 4.理解心理学、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概念; 5.识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意识、无意识、行为等基本概念; 6.举例说明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作用; 7.比较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主张; 8.熟悉心理学各流派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利弊。 1.2 核心内容纲要 (4)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 (1)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任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2)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2)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1)唯理论 (2)经验论 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1)构造主义 (2)机能主义 (3)行为主义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派 3.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认知心理学 (2)人本主义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神经病 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2、精神病 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疾病,更多使用狭义概念,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3、心理障碍 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其广义概念类似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从心理学角度反映了对异常现象的研究与理解,其狭义概念指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的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例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 4、精神障碍 又译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也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 5、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6、CCMD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7、ICD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 8、病程 指某种疾病发病后倾向于持续的时间,例如精神分裂症倾向于慢性病程,即指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甚至持续终身。 9、预后 预期某种心理障碍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如变好或变坏,并预期这一过程的大致时间。10、恐怖症 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临床表现为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1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不是 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 理倾向。人类的兴趣表现在力求认识世界,因此又叫认识兴趣。 6、意识:心理反应具有不同的形式,意识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 现象。广义的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印象,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 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12、创造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 原理的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6、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 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顺利 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 18、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 式包括了个体独有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 19、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 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方面的心 理特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