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教学目标:

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

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

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

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

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

●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

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

(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

(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

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阅读实践:

(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概述小说的情节?说说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时语气严厉、措词犀利,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剧评人。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三课时

学习《清兵卫和葫芦》

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勾勒出全文情节的基本框架:

结局:交代清兵卫的爱好发生改变,抛出悬念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打碎葫芦开端:清兵卫爱好(痴迷)葫芦小高潮:葫芦被卖出高价

发展: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继续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2、具体分析情节

(1)欣赏开头

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2)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

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这段插叙有何作用?

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3)思考:清兵卫对葫芦的态度如何?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和客人喜欢什么样葫芦?

:清兵卫痴迷葫芦,但是父亲和老师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清兵卫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很周正,很平凡的。父亲和客

人喜欢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文章在故事发生部分为我们展示了两组矛盾:一是清兵卫的爱好与

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二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

眼光的矛盾。

(4)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请阅读文章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安排了几次摇摆?摇摆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本课中情节的摇摆: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

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

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没有注意到葫芦。

(3)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

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作用:造成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

5、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5)0.1元=50元=600元说明了什么?

明确:清兵卫对葫芦的确有非凡的鉴赏力。很容易看出作者的态度是批判大人们的粗暴,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6)清兵卫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与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关系怎样?

明确2: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

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

三、概括小说的主题:

明确:深层次的主题——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第四课时

学习《在桥边》

一、作者简介: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

1、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2、小说中的三处摇摆分别在哪里?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00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三:主题

45—48页) 重点一:小说主题特点:小说主题呈现的含蓄性(作者)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一语双关: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小说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读者) 正反研究每个对象 研究每个对象的四种关系 1.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二:如何提炼主题?(读者) 1.由表及里(直接反映) (站在特定时代) 2.以点带面(侧重于主观)(直接反映)提炼主题:现象——本质 3.以小见大(侧重于客观)(直接反映) (象征) 4.由正而反(间接反映) 由反而正 以《面包》为例: 情节:偷面包,掩真相;均面包,相推让。 1.由表及里在战后物质匮乏年代,夫妻在困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激励。 2.以点带面①由夫妻间的爱到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爱,到对整个家庭的厚爱。 ②由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激励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百姓之间的激励。 3.以小见大由一个家庭的砥砺精神到整个国家的砥砺精神:预示着民族从废墟中崛起。 4.由正而反由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到控诉罪恶的战争,呼唤人类的和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⑴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在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⑵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⑶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⑷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⑸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到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⑹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仍然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⑺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⑻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 ..立刻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⑼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⑽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⑾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⑿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有些踌躇 ..,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家——家! ⒀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⒁然后它缓缓降落。 ⒂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⒃枪响了。 ⒄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 12.第⑶段中说“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请你回答“鹰明白了什么?”(2分) 13.克劳斯离开家禽院后,内心有过“犹豫”、“踌躇”,请列举它这种心理的具体内容。(4分)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之“主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主题相关知识,掌握小说主题的作用。 2、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表现的意义。 4、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 5、以《丹柯》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高尔基(1886-1936),苏联(国籍)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11岁即开始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底层社会成了他“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炼金术士》又名《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是巴西(国籍)作家保罗·戈埃罗(人名)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曾在美、法等18个国家名列畅销书榜首。文章以“炼金术士”为题,其含义是人生也是一次炼金的过程,只有经历越多,才能炼出越加纯美的人生之金。 二.“主题”描述 1.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母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写不完的母题,能够跨时空存有的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活哲理和思想感情及基本行为被称为母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其实就是对这些母题的个人阐释和发挥。《丹柯》在文学史上这类“困境与殉道”的叙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从中国神话小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门槛》、房龙的《宽容序言》,是“困境与殉道”文学母题的常见模式。 2.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家写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 3.表现主题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是指指以思索(或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丹柯》和《炼金术士》,不自觉的是指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如《一千零一夜》。以思想为目的小说:依赖人物或人物性格来表现主题,例如《丹柯》、《炼金术士》、《老人与海》,这类作品多采用象征和浪漫手法。以故事为目的小说:世界各国的长期畅销的小说多以讲故事取胜,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飘》、《哈利波特》。 4主题鲜明是小说的忌讳,所以,要形象大于思想,要模糊处理。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所以主题就有多种可能。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积累字词】 一.认音辨形 黏泥()龌龊()着迷羊圈名副其实

001《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1]

7—10页)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 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 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 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 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 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 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 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可以回顾苏教版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12~16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 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 “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2.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4分) 13.分析舅舅决定买琴后细节描写的作用。(4分) 14.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

外国小说欣赏 情节学案 (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情节 教学目标: 学习情节的基本知识。 学习如何鉴赏欣赏情节。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鉴赏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情节的相关知识: 一、阅读课本68---70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情节?什么是故事? 2、什么是细节?细节有什么作用? 3、情节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小说的“摇摆”? 4、你认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小说情节鉴赏相关知识链接。 1、插叙: ●概念:是指在叙述事件时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方法。插叙结束后,文章又回叙 述的主要事件的叙述上来。插叙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文中故事进展的当时,而是对所叙事件的有关追叙、补充或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背景说明;有的是对中心事件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有的是对内容多侧面的描写。 ●作用:延缓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起伏;人物塑造方面的效果: (1)突出强调人物的某种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情节安排方面的效果:给情节的发展提供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使情节运行跌宕起伏、激发读者想象或兴趣…… (3)使内容更加充实、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倒叙的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起伏 3、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情节的安排和作用:①在真相揭开之前往往有伏笔;②增强小说的生动性,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没有结局的结局的情节安排的效果: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6、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7、某一情节的作用。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8、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以——为线索,以——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9、某个情节安排对情节展开的作用: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阅读实践: (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篇:《老人与海》(主人公是桑地亚哥:硬汉形象)。 2、《墙上的斑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的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短篇小说。他主要作品有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 3、《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 4、《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蒲宁(俄国),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5、《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作者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 6、《炼金术士》,长篇小说节选。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7、《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泰戈尔(印度),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9、《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10、《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伯尔(德国),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短篇小说:《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1、《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其长篇代表作是《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12、《半张纸》,短篇小说,作者斯特林堡(瑞典),主要作品有长篇:《红房间》《女仆的儿子》。 13、《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 14、《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 A叙述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B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 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 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 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4、点出这个场景描写与小说主题之间的联系 C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从“主题”角度对小说进行欣赏的要点和步骤: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记叙和描写了怎样的故事(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结合上述的内容和形象的特点,表现(揭示、讽刺、鞭挞、赞美、歌颂等)了怎样的思想(现象、情感、精神等)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新颖和创新 D人物 要点: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 ★【知识储备】: 1、关于小说 四大文学体裁: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概念:一种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2、叙述角度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举例:________________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______欧·亨利,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_________________余华…… ★考点解析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 ★课内知识要点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蹒跚脚踝疲惫不堪踯躅踟蹰踌躇 二、字形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 含答案

8.*素芭 无所畏惧就是拼的资本 年轻是一种资本,一种能让人信赖的资本。在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他们被多少人坑蒙拐骗过多少次?他们变得不再也不敢去轻易相信别人,跟别人谈心说事总是隔着肚皮。但是面对简单的你的时候,他们可以无所不谈,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里有数。而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不论被人看穿还是揭穿,结果都真的不会怎样。 天下有很多金豆,要看你怎么去捡。 你连一个盛金豆的碗都没有,你有什么好担忧的。你要做的,就是无所畏惧地去努力,先获得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然后获得更多。而对于一路上失去的,不必担心,本来你就未曾拥有。不要因“痛”小而失大。 你不是投了几千万失败了就会破产,也不是抵押了房子和车子拿不回来,大不了就是失去一份糊口的工作,又没什么倾家荡产可言,你怕什么? 年轻的时候,你想要安稳;年老的时候,打算坐享其成,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最敢做梦的年纪,去做梦;在最无所畏惧的年纪,勇往直前。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辞,享年80岁。写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沉船》《戈拉》等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摩克多塔拉》《邮局》等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 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歌曲。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二、写作背景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导学案 (无答案)

《炮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把握场景设置对表现作品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问题探究、小组展示、点拨归纳。 【学习过程】 一、背景链接 1、雨果生平: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平民家庭,父母因政见不和而离异,雨果跟随母亲长大。15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18岁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上演,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倾向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贵族议员,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 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人。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皇党之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即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人民爱戴他。无论他身处流亡逆境,还是鲜花包围的顺境,无论他的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雨果的作品都突出一个主题:对专制暴虐的无比痛恨,对人间苦难的悲悯同情。对人的关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成就了他一个圣者的情怀。 1881年2月26日,雨果80岁寿辰时,在他的寓所外,5万儿童载歌载舞为他祝寿,50万工人高歌雨果最喜爱的马赛曲游行庆祝。1885年5月26 日雨果患肺病去世,法兰西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200万人参加了葬礼。 2、作者作品:雨果一生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他的代表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合称为“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其中《巴黎圣母院》“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 3、《九三年》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1、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水平方法: 1、培养学生虚构故事的水平 2、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情感意志:情感认知---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 重点: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虚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难点:1、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编撰故事的水平 2、“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整体感知情节: 1、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 话题一:叙述(参见《外国小说欣赏》第7—10页)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 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 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意图,隐藏某些情节; 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 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 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重点二:比较“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 第一人称“我” 第三人称“他” 视角 有限视角 或有限视角或全知视角 局内外 局内人(参与者) 局外人(旁观者) 形象 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 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 效果 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 拉近读者和的距离; 便于抒情议论; 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冷眼旁观,少亲切感; 局外叙述,有距离感; 叙述自由,无所不知; 不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四个要点)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 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 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说明】关于三种人称,可以回顾苏教版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散文)中的人称及其变化,让学生体会两种文体在人称使用上的异同。 一、高考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6题。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 含答案

5.丹柯 园林中见人生 园林建筑是隔开的景区,一个“隔”字,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天外,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安静时一花一世界,一心一佛性。 “抑”字更能体现静下来的人,如何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新的旅程。抑是园林中的障碍物,如巨石、牌封等。障碍的目的在于开阔。一旦转过障碍,其意正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处。一抑,使得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犹如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园林中的抑就如同刚刚宁静的心灵,在新的意识中又一次旋起狂澜,达到精修后的大彻大悟、大快活境界,悟得人性和人生的所生、所活、所在、所止。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1936),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 1901年他创造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受到列宁的热情赞扬。1901~1905年,他先后

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1906年创作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1913~1916年间完成《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间完成《我的大学》。 二、写作背景 《丹柯》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1895年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当时俄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黎明前夕的黑暗,正需要一种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尔基塑造了“丹柯”这一光辉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黑暗中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胜利、走向光明。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泥沼.( ) 虬.曲( ) 篝. 火( ) 警戒.( ) 黏.泥( ) 龌龊.. ( )( ) 答案 zhǎo qiú ɡōu jiè nián wò chuò 2.多音字 轧???( )倾轧( )轧钢 颤? ??( )颤抖( )颤栗 着???( )着魔( )着数( )着手 答案 yà/zhá chàn/zhàn zháo/zhāo/zhuó 二、词语辨析 1.和谐 和睦 都是指合作得很好。“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协调。侧重于社会、行为方面的一致。“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侧重于家庭、感情的友好。 (1)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做好镇党委换届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民主、________的政治环境。 (2)经过几年的整治,罗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风尚学,各族人民________相处,安居乐业。 答案 (1)和谐 (2)和睦 2.抱怨 报怨 都是指心中怀有不满的情绪。“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侧重在口头。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3)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炮兽》选自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采用对照法||,着力刻画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的形象||。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1)主题: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2)艺术特色 A、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B、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C、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