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一节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了解天然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 掌握薄层色谱(TLC)的原理、用途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番茄和胡萝卜中都含有番茄红素和 β-胡萝卜素,这些都属于类胡萝卜素。它们的分子结构如下。

β-胡萝卜素分子结构

利用类胡萝卜素在乙醇及石油醚中的溶解性,使番茄红素的红色素和 β-胡萝卜素的黄色素得以富集。然后利用薄层色谱使混合物分离。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50 mL(或 100 mL)圆底烧瓶,250 mL 烧杯,球形冷凝管,长颈漏斗,50 mL 锥形瓶,空心塞,20 mL 量筒,2B 铅笔,厚约 2.5 mm、100 mm×30 mm 的载玻片 3 片,150 mL 广口瓶,60 mm×60 mm 载玻片,长方形滤纸,2B 铅笔,直尺。

试剂:番茄酱,95% 的乙醇,石油醚,饱和食盐水,无水硫酸镁,硅胶 G(GF254),0.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丙酮。

四、实验内容

1.提取

在 50 mL(或 100 mL)圆底烧瓶中称取 4 g 克番茄酱,加入 10 mL 95% 的乙醇,水浴加热回流 3~5 min。冷却后过滤(普通过滤),将滤纸和滤渣转移到烧瓶,再加 10 mL 的石油醚(60~90 ?C)加热回流 3 min,过滤,合并两次的滤液,加 5 mL 饱和食盐水[1]摇匀,分出有机层,加无水硫酸镁干燥。

2.薄层层析

(1)制板。将 5 g 硅胶 G(GF254)在搅拌下慢慢加入到 12 mL 0.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中,调成糊状,然后将其倒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手轻轻振动,使涂层均匀平整,晾干。标准:无纹路,无团粒,看不到玻璃片上薄的涂料点。

(2)活化。薄层板经自然晾干后,再放入烘箱活化,进一步除去水分。

(3)点样。用铅笔(最好用 2B 铅笔)在层析板上距末端 1 cm 处轻轻画一横线[2],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若颜色浅,可重复点样,需前次样点挥发干后进行。样点直径不应超过 2 mm,否则易拖尾影响测定。样点间距在 1~1.5 cm 为宜,太近易重叠。

(4)展开。缸内壁贴一片环绕缸内 4/5 周长的滤纸,倒入展开剂,液面高度约 5 mm。滤纸下面浸入展开剂(丙酮与石油醚混合液)中,盖好瓶盖,使层析缸被展开剂饱和 5~10 min。待样点干燥后,将层析板点样一端放入层析缸中,样点不得浸泡在展开剂中,再盖好瓶盖[3]。待展开剂上升至前沿约 1 cm 处取出,迅速在展开剂最前沿处画一横线。晾干,量出展开剂和样点移动的距离。

(5)计算比移值 R f。对于一种化合物,当展开条件相同时 R f 值是一个常数。R f 可用作定性分析的依据。

本实验约需 5 h。

五、注释

[1] 食盐水防止乳浊液生成。

[2] 画点样起点线时应尽量避免划破硅胶,且起点线离边缘的距离要大于展开瓶中的展开剂高度,以避免样点浸入展开剂。

[3] 开始展开后,则不能再移动展开瓶。

六、思考题

1. 一根毛细管能否点多个样品?为什么?

2. 展开剂的高度超过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什么影响?

3. 如何利用 R f 值来鉴定化合物?

4. 为什么极性大的组分要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洗脱?

第二节 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薄层色谱的一般原理和意义,学习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3. 巩固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干燥、抽滤、蒸馏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绿色植物如菠菜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其结构如下。

叶绿素中 a 的含量通常是 b 的 3 倍。尽管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极性基团,但大的烃基结构使它易溶于醚、石油醚等一些非极性的溶剂。

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它有三种异构体,即 α-、β-和 γ-异构体,其中 β-异构体含量最多,也最重要。生长期较长的绿色植物中,β-异构体的含量多达 90%。β-异构体具有维生素 A 的生理活性,其结构是两分子维生素 A 在链端失去两分子水结合而成的。在生物体内,β-体受酶催化即形成维生素 A。目前 β-体已可进行工业生产,可作为维生素 A 使用,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色素。

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它在绿叶中的含量通常是胡萝卜素的两倍。与胡萝卜素相比,叶黄素较易溶于醇而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故本实验采用甲醇-石油醚的

混合溶剂提取以上三种色素,然后利用薄层色谱使各组分分离。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剪刀,研钵,抽滤装置,7 cm 滤纸,直形冷凝管,50 mL 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套管,100 ?C温度计,25 mL、50 mL 锥形瓶,真空尾接管,空心塞,20 mL 量筒,长方形滤纸,2B 铅笔,直尺,厚约 2.5 mm、100 mm×30 mm的载玻片 3 片,150 mL 广口瓶,60 mm×60 mm 载玻片。

试剂:新鲜菠菜叶,石油醚,甲醇,无水硫酸钠,无水乙醇,丙酮,硅胶 G,0.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体积比为 8∶2 的石油醚-丙酮混合液。

四、实验内容

1.菠菜色素的提取

方法一:将菠菜叶洗净,甩去叶面上的水珠,摊在通风橱中抽风干燥至叶面无水迹。称取 20 g,用剪刀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 20 mL 甲醇,研磨 5 分钟,转入布氏漏斗中抽滤,保留滤液。

将布氏漏斗中的糊状物放回研钵,加入体积比为 3∶2 的石油醚-甲醇(不溶,故要分开量取)混合液 20 mL,研磨,抽滤。用另一份 20 mL 混合液重复操作,抽干。合并三次的滤液,转入分液漏斗,每次用 10 mL 水洗涤两次,弃去水-醇层,将石油醚层用无水硫酸钠(约 5 g)干燥后滤入蒸馏瓶中,水浴加热蒸馏至剩约 1 mL残液。

方法二:将菠菜叶洗净,甩去叶面上的水珠,摊在通风橱中抽风干燥至叶面无水迹。称取 5 g,用剪刀剪碎,置于研钵中,用 30 mL 体积比为 3∶2 的石油醚-乙醇混合液分 3次研磨,抽滤。合并三次的滤液,转入分液漏斗,每次用 10 mL 水洗涤两次,弃去水-醇层,将石油醚层用 2 g 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滤入蒸馏瓶中,水浴加热蒸馏至剩约 1 mL 残液。

方法三:将菠菜叶洗净,甩去叶面上的水珠,摊在通风橱中抽风干燥至叶面无水迹。称取 5 g,用剪刀剪碎,置于研钵中,先用 10 mL 丙酮研磨菠菜叶,再用 10 mL 石油醚研磨,过滤,合并两次的滤液,用 2 g 无水硫酸钠除去水分,提取液避光保存。

2.薄层层析

取四块显微载玻片,用硅胶 G 经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调制后制板,晾干后在 110 ?C 活化 1 h。点样[1],用体积比为 8∶2 的石油醚-丙酮混合液作展开剂[2]后计算各样点的 R f 值[3]。

各样点的 R f 值因薄层厚度及活化程度不同而略有差异。大致次序为,第一色带β-胡萝卜素(橙黄色,R f≈0.75);第二色带叶黄素(黄色,R f≈0.7);第三色带叶绿素 a (蓝绿色,R f≈0.67);第四色带叶绿素 b(黄绿色,R f≈0.50)[4]。

本实验约需 7 h。

五、注释

[1] 画点样起点线时应尽量避免划破硅胶,且起点线离边缘的距离要大于展开瓶中

的展开剂高度,以避免样点浸入展开剂。

[2] 展开剂也可选用体积比为 1∶1 的石油醚-乙酸乙酯。

[3] 开始展开后,则不能再移动展开瓶。

[4] 实践证明:方法一和方法二中被醇洗去了姜黄素。方法三中还有姜黄素的色班。

六、思考题

1. 试比较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三种色素的极性,为什么胡萝卜素在薄层板上移动最快?

2. 展开剂的高度超过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什么影响?

3. 如何利用R f值来鉴定化合物?

第三节 从橙皮中提取柠檬烯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了解天然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 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原理、用途及操作。

二、实验原理

工业上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从植物组织中获取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统称精油,大都具有令人愉快的香味。从柠檬、橙子和柚子等水果的果皮中提取的精油 90% 以上是柠檬烯。

它是一种单环萜,分子中有一个手性中心。其 S-(-)-异构体存在于松针油、薄荷油中;R-(+) 异构体存在于柠檬油、橙皮油中;外消旋体存在于香茅油中。本实验是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把柠檬烯从橙皮中提取出来,再用二氯甲烷萃取,蒸去二氯甲烷以获得精油,然后测定其折光率和比旋光度。

柠檬烯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剪刀或粉碎机,250 mL 圆底烧瓶,80 cm 长的玻璃管,三通管,T 形管,弹簧夹,玻璃弯管,温度计套管(2 个),250 mL 三口烧瓶,空心塞,蒸馏头,直形冷凝管,真空尾接管,100 mL 锥形瓶,100 mL分液漏斗,10 mL 量筒,50 mL 锥形瓶,50 mL

圆底烧瓶(2 个),250 mL 烧杯,100 ?C 温度计,循环水式真空泵,末端拉成毛细管的玻璃管,克氏蒸馏头,安全瓶。

试剂:新鲜橙子皮,二氯甲烷,无水硫酸钠。

四、实验内容

将 2~3 个橙子皮[1]剪成细碎的碎片,投入 250 mL 三口烧瓶中,加入约 30 mL 水,按照图 2-16 安装水蒸气蒸馏装置[2]。松开弹簧夹,加热水蒸气发生器至水沸腾,T 形管的支管口有大量水蒸气冒出时夹紧弹簧夹,打开冷凝水,水蒸气蒸馏即开始进行,可观察到在馏出液的水面上有一层很薄的油层。当馏出液收集约 60~70 mL 时,松开弹簧夹,然后停止加热。

将馏出液加入分液漏斗中,每次用 10 mL 二氯甲烷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置于干燥的 50 mL 锥瓶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干燥半小时以上。将干燥好的溶液滤入 50 mL 蒸馏瓶中,用水浴加热蒸馏。当二氯甲烷基本蒸完后改用水泵减压蒸馏以除去残留的二氯甲烷。最后瓶中只留下少量橙黄色液体即为橙油。测定橙油的折光率和比旋光度[3]。

纯粹的柠檬烯:b.p.=176 ?C ;0D n =1.472 7;20D []α=+125.6?。

本实验约需 5 h 。

五、注 释

[1] 橙皮最好是新鲜的。如果没有,干的亦可,但效果较差。

[2] 也可用 500 mL 单口烧瓶加入 250 mL 水,进行直接水蒸气蒸馏。

[3] 测旋光度可将几个人所得柠檬烯合并起来,用 95% 乙醇配成 5% 溶液进行测定,用纯柠檬烯的同样浓度的溶液进行比较。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要将橙皮剪碎?

2. 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节 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 掌握趁热过滤及重结晶等基体操作。

二、实验原理

芦丁又称芸香苷,有调节毛细血管壁的渗透性的作用,临床上用作毛细血管止血药,作为高血压症的辅助治疗药物。

芦丁存在于槐花米和荞麦叶中,槐花米是槐系豆科槐属植物的花蕾,含芦丁量高达 12%~16%,荞麦叶中含 8%,芦丁是黄酮类植物的一种成分,黄酮类植物成分是存在于植物界并具有以下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黄酮骨架

就黄色色素而言,它们的分子中都有一个酮式羰基,又显黄色,所以称为黄酮。

黄酮的中草药成分几乎都带有一个以上羟基,还可能有甲氧基、烃基、烃氧基等其他取代基,3、5、7、3'、4' 等几个位置上有羟基或甲氧基的机会最多,6、8、1'、2' 等位置上有取代基的成分比较少见。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羟基较多,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元苷,也有二元苷。芦丁是黄酮苷,其结构如下:

芦丁(Rutin)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研钵,50 mL 烧杯(2 个),抽滤装置,7 cm、11 cm 滤纸,pH 试纸,热滤漏斗,无颈漏斗,表面皿,玻璃棒。

试剂:槐花米,饱和石灰水,15% 盐酸。

四、实验内容

称取 3 g 槐花米于研钵中研成粉状,置于 50 mL 烧杯中,加入 30 mL 饱和石灰水溶液[1],加热至沸,并不断搅拌,煮沸一刻钟后,抽滤,滤渣再用 20 mL 饱和石灰水溶液煮沸 10 min,合并滤液用 15% 盐酸中和,调节 pH 值为 3~4,放置 1~2 小时,使沉淀,抽滤,水洗,得芦丁粗产物。

将得到的芦丁粗品置于 50 mL 烧杯中,加入 30 mL 水,加热至沸,并不断搅拌,并慢慢加入 10 mL 饱和石灰水溶液,调节 pH 值为 8~9,等沉淀溶解后,趁热过滤,滤液置于 50 mL 烧杯中,用 15% 盐酸调 pH 值为 4~5[2],静置 30 min,芦丁以浅黄色结晶析

出,抽滤,水洗,烘干得芦丁纯品。

本实验约需 4 h。

五、注释

[1] 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既可以达到碱溶解提取芦丁的目的,又可以除去槐花米中大量多糖粘液质。也可直接加入 150 mL 水和 1 g Ca(OH)2 粉末,而不必配成饱和溶液,第二次溶解时只需加 100 mL 水。

[2] pH 值过低会使芦丁形成盐而增加了水溶性,降低收率。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可用碱法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

2. 怎样鉴别芦丁?

第五节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生物碱的提取原理和方法,了解咖啡因的性质。

2. 掌握索氏(Soxhlet)提取器的使用,掌握升华操作。

二、实验原理

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因此可用作中枢神经兴奋药。它也是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的组分之一。

咖啡碱是杂环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是一种生物碱,它的化学名称是 1, 3, 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构造式为:

含结晶水的咖啡碱为白色针状结晶粉末,味苦。能溶于水、乙醇、丙酮、氯仿等,微溶于石油醚。在 100 ?C 时失去结晶水,开始升华。120 ?C 时升华相当显著,178 ?C 以上升华很快。无水咖啡碱的熔点为 234.5 ?C。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占 1%~5%,少量的茶碱和可可豆碱,另外还含有 11%~12% 的丹宁酸(鞣酸)、0.6% 的色素、纤维素、蛋白质等。为了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可用适当的溶剂(如氯仿、乙醇、苯等)在索氏提取器中连续萃取,然后蒸去溶剂,即得粗咖啡因。粗咖啡因中还含有其他一些生物碱和杂质(如单宁酸)等,可利用升华法进一

步提纯。咖啡因是弱碱性化合物,能与酸成盐。其水杨酸盐衍生物的熔点为 137 ?C,可借此进一步验证其结构。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索氏提取器,滤纸,100 mL 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套管,100 ?C 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真空尾接管,100 mL 锥形瓶,蒸发皿,玻璃棒,水浴锅,11 cm 滤纸,托盘天平,棉花,玻璃漏斗,不锈钢刮匙,大头针。

试剂:95% 乙醇,沸石,茶叶末,生石灰。

四、实验内容

称取 6 g 茶叶末[1]放入索氏提取器(见图 2-18)的滤纸筒[2]中,在 100 mL 圆底烧瓶中加入 60 mL 95% 乙醇,水浴加热回流提取,直到提取液颜色较浅时为止(约2.5 h),待冷凝液刚刚虹吸下去时,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改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待蒸出大部分乙醇溶液时停止蒸馏。把剩余的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入 2~3 g 生石灰[3],搅成浆状,在蒸气浴上蒸干成粉状,除尽乙醇。然后移至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小火加热,焙炒片刻,去除水分[4]。冷却后,在蒸发皿上盖一张刺有许多小孔且孔刺向上的滤纸,再在滤纸上罩一大小合适的玻璃漏斗,漏斗颈部塞一小团疏松的棉花。用酒精灯小火加热,适当控制温度[5],使升华速度放慢,当发现有棕色烟雾时,即升华完毕,停止加热。冷却片刻后,揭开漏斗和滤纸,将附在上面的咖啡碱刮下,若残渣为绿色,则可再次用大火加热升华直至棕色为止。合并几次升华的咖啡碱测其熔点。

本实验约需 4 h。

五、注释

[1] 红茶中咖啡因含量高于绿茶,实验可选择红茶。

[2] 滤纸筒的大小要紧贴器壁,既取放方便,其高度又能超过虹吸管;滤纸包茶叶时要严密,纸套上面要折成凹形。

[3] 生石灰起中和作用,以除去茶叶中丹宁等酸性物质。

[4] 如水分未能除净,将会在下一步加热升华开始时在漏斗内出现水珠。若遇此情况,则用滤纸迅速擦干漏斗内的水珠并继续升华。

[5] 升华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升华过程中始终都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温度太高会使产物分解、炭化,导致产品不纯和损失。

六、思考题

1. 本实验中使用生石灰的作用有哪些?

2. 除可用乙醇萃取咖啡因外,还可采用哪些溶剂萃取?

3. 用升华法提纯固体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章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一节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了解天然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 掌握薄层色谱(TLC)的原理、用途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番茄和胡萝卜中都含有番茄红素和 β-胡萝卜素,这些都属于类胡萝卜素。它们的分子结构如下。 β-胡萝卜素分子结构 利用类胡萝卜素在乙醇及石油醚中的溶解性,使番茄红素的红色素和 β-胡萝卜素的黄色素得以富集。然后利用薄层色谱使混合物分离。 三、器材及试剂 器材:50 mL(或 100 mL)圆底烧瓶,250 mL 烧杯,球形冷凝管,长颈漏斗,50 mL 锥形瓶,空心塞,20 mL 量筒,2B 铅笔,厚约 2.5 mm、100 mm×30 mm 的载玻片 3 片,150 mL 广口瓶,60 mm×60 mm 载玻片,长方形滤纸,2B 铅笔,直尺。 试剂:番茄酱,95% 的乙醇,石油醚,饱和食盐水,无水硫酸镁,硅胶 G(GF254),0.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丙酮。

四、实验内容 1.提取 在 50 mL(或 100 mL)圆底烧瓶中称取 4 g 克番茄酱,加入 10 mL 95% 的乙醇,水浴加热回流 3~5 min。冷却后过滤(普通过滤),将滤纸和滤渣转移到烧瓶,再加 10 mL 的石油醚(60~90 ?C)加热回流 3 min,过滤,合并两次的滤液,加 5 mL 饱和食盐水[1]摇匀,分出有机层,加无水硫酸镁干燥。 2.薄层层析 (1)制板。将 5 g 硅胶 G(GF254)在搅拌下慢慢加入到 12 mL 0.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中,调成糊状,然后将其倒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手轻轻振动,使涂层均匀平整,晾干。标准:无纹路,无团粒,看不到玻璃片上薄的涂料点。 (2)活化。薄层板经自然晾干后,再放入烘箱活化,进一步除去水分。 (3)点样。用铅笔(最好用 2B 铅笔)在层析板上距末端 1 cm 处轻轻画一横线[2],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若颜色浅,可重复点样,需前次样点挥发干后进行。样点直径不应超过 2 mm,否则易拖尾影响测定。样点间距在 1~1.5 cm 为宜,太近易重叠。 (4)展开。缸内壁贴一片环绕缸内 4/5 周长的滤纸,倒入展开剂,液面高度约 5 mm。滤纸下面浸入展开剂(丙酮与石油醚混合液)中,盖好瓶盖,使层析缸被展开剂饱和 5~10 min。待样点干燥后,将层析板点样一端放入层析缸中,样点不得浸泡在展开剂中,再盖好瓶盖[3]。待展开剂上升至前沿约 1 cm 处取出,迅速在展开剂最前沿处画一横线。晾干,量出展开剂和样点移动的距离。 (5)计算比移值 R f。对于一种化合物,当展开条件相同时 R f 值是一个常数。R f 可用作定性分析的依据。 本实验约需 5 h。 五、注释 [1] 食盐水防止乳浊液生成。 [2] 画点样起点线时应尽量避免划破硅胶,且起点线离边缘的距离要大于展开瓶中的展开剂高度,以避免样点浸入展开剂。 [3] 开始展开后,则不能再移动展开瓶。 六、思考题 1. 一根毛细管能否点多个样品?为什么? 2. 展开剂的高度超过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什么影响? 3. 如何利用 R f 值来鉴定化合物? 4. 为什么极性大的组分要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洗脱?

天然产物分离与纯化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重庆大学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何英 学号:20161902017t 专业:生物学 学科门类:理学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二O一六年十月

摘要 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组分极为复杂。茶叶中的无机矿物质有27种,大多数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须物质。茶叶中的有机物茶多酚与儿茶素类物质、咖啡碱、茶多糖等决定了茶叶色泽、香气、滋味、营养及保健功效。本文总结了茶多酚为主要内容物的提取纯化及性质为主要内容,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异,按要求选择一条合适的工艺路线。溶剂浸提法工艺简单、技术成熟。离子沉淀法选择性强、纯度较高但是损失大、收率低、安全性低。树脂吸附法虽工艺简单、纯度高、能耗低但是溶剂用量大、成本高。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纯度高但是设备要求高、成本高,不适合大剂量的提取茶多酚。超声波浸提法高效、节时、提取率高但噪音污染,不适合长期使用。微波浸提法高效、节能、节时、提取率高但具有微波辐射。膜分离法工艺简单,环境污染小但纯度低。所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设备、成本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方法

1绪论 茶叶起源于我国,后流传于世界。至今,地球上引种茶树的国家已经达到了60多个,近年来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达290万公顷[1]。我国是产茶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验表明,茶叶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衰老、抗辐射等诸多保健作用,这与茶叶中的有效功能成分密不可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蛋白等。所以,用中低档茶叶为原料,提取分离有效成分,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开辟中低档茶叶市场、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也将成为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使其成为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由于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功能,在医疗保健、食品行业、日用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优化提取工艺,分离提纯茶多酚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茶多酚生产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溶剂法制备茶多酚,该方法生产周期长,温度高,所制备的茶多酚含量和活性低,且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氯仿等有机溶剂,不仅操作不安全,产品还存在有毒溶剂残留问题,其品质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多酚产品销售困难,大量积压,同时溶剂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不符合绿色化生产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选择一条合理,绿色,创新的生产工艺,提高茶多酚产品的质量,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天然产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 1、天然产物是指由动物、植物及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及生 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广义:所有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狭义:在自然界的生物体内 存在或代谢产生的有机物 2、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s Chemisty)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 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 化学合成与修饰及其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 3、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提取:从自然界的生命体中提取生命有效成分、分离、提纯 结构阐明:用各种化学及仪器方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功能:结合结构与天然产物的性能比较,得出其生理功能 合成:用有机合成手段合成该结构的化合物 生源:了解、探讨该物质的生物来源,即原料来源 应用:将该物质应用到所需领域中去 4、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是指具有特征结构和生理活性并可通过结构发放造优化 其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1、植物组织培养概念(狭义)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 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 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5、溶剂提取的方法以及适合那些溶剂的提取 浸渍法:水或稀醇, 渗漉法:稀乙醇或水, 煎煮法:水, 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 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 6、聚酰胺吸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 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② 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与溶剂也有关系: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强,碱性溶剂中最弱 7、对天然产物化学成分进行结构测定前,如何检查其纯度 1)性状观察:观察外观颜色是否均一,晶形是否一致 2)物理常数测定:熔点(熔成小于2—3度),比旋光度,沸点等 3)色谱方法检查:常用的有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等。若某成分经同一溶剂数次结晶,其晶形 一致,色泽均匀,熔点一定且熔距较小,同时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上,经数种不同展开剂系 统鉴定,均得到一个斑点,一般可认为是一个单体化合物。 8、用结晶法分离纯化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时,在操作上有何要求 (1)对所需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热时溶解,冷却即析出”。 对于 杂质,不溶或难溶。 (2)与被结晶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 (3) 溶剂的沸点适中,若沸点过高,则附着于晶体表面不易除去,过低又不利于晶体析出。 9、、化学位移: 由于感应磁场的屏蔽或去屏效应,使得化学环境不同的质子在不同的磁场 强度下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 )(1060ppm TMS ?-=νννδ样品

天然产物分离

天然产物分离 覆盖:2000到2007年中期: 自1990年代以来,天然产物研究的兴趣大大增加。以下几个突出的发展领域的分离方法,光谱技术,和敏感的生物,自然产物研究获得了新的关注提供新颖的化学实体。这个更新审查处理样品制备和净化,最近提取技术用于天然产物分离、液固和液-液分离技术,以及多步骤的色谱操作。它涵盖了NPR以来发表的论文审查的例子“现代分离方法”马斯顿和Hostettmann 1主要强调开发和自2000年以来的研究方法。 1 介绍 天然产品预计将发挥重要作用的新药的主要来源在未来几年,因为(1)自己无与伦比的结构多样性,(2)他们中许多人的尺寸相对较小(< 2000 Da),(3)“药物样”的特性,即被吸收的能力和metabol-ised。2隔离来自高等植物的天然产品,因此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仍然迫切需要,要求先进的方法分离和隔离程序。考虑,一个植物可能包含成千上万的选民,分离和isola-tion过程冗长而乏味的。隔离的天然产物通常结合了各种分离技术,取决于溶解性、波动性和稳定的化合物分离成为可能。不同的分离步骤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和分离的分析规模优化参数是值得的。 马斯顿和hostett曼1描述分离的方法有离心薄层色谱(第七所),超压层色谱法(OPLC),闪光色谱(FC),液相色谱[低压液相色谱法(LPLC),高压液相色谱(MPLC),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和[逆流色谱液滴逆流色谱(DCCC),旋转室逆流色谱(RLCC),离心分配色谱法(CPC)]。最近文献的评价表明,第七所,OPLC,RLCC,和DCCC 2000以来很少使用。俱乐部还经常使用但主要为多级分离过程的一部分。主要分离技术是近年来液相色谱等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及党,主要为高速逆流色谱(HSCCC)或高性能离心分配色谱(HPCPC)。多步色谱操作大多被应用,例如结合FC预净化和半制备hplcfor最终净化 2 纯化样品的制备 几个样品的制备,预净化和清理的步骤是天然产物分离和/或分析之前使用。低极性溶剂提取率较最初的脂溶性成分,而乙醇溶剂中获得更大的频谱的非极性和极性物质。如果有更多的极性用溶剂提取步骤,随后第一溶剂分区允许更精细的划分为不同极性部位。提取方法(见3节)因此,作为预纯化步骤选择性地去除干扰成分和/或分离出的活性化合物。其他预纯化的方法是过滤,沉淀,去除叶绿素,蜡和单宁,固相萃取(SPE)采用预包装盒和各种包装材料,正常和反相硅胶或其他合适的包装材料,如氧化铝,硅藻土短柱,琥珀建兴树脂和Sephadex LH-20。预包装盒上操作–SPE固相萃取液的原理可用于两种模式之一:a)干扰矩阵元素的样品保持在墨盒而感兴趣的成分洗脱;b)感兴趣的部分被保留而干扰矩阵元素洗脱。在后者的的情况下,浓度可以达到效果。所需的化合物,然后从盒洗脱溶剂的改变 3 用于分离和提取分离技术 在天然产物分离分析的第一步是提取分离的化合物从细胞基质。并从固体溶质的萃取回收可以视为一五个阶段:(一)从矩阵的活性位点的复合解吸;(ii)扩散在矩阵本身;(iii)在萃取分析物的增溶作用;(iv)在萃取剂的化合物的扩散;(五)所提取的溶质集合。理想的情况下,提取过程中应详尽相对于成分被分析或孤立的,快速的,简单的,廉价的,和–至少常规分析–适合自动化。在植物和海洋次生代谢产物的兴趣日益增加,有必要拓展和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中药资源功能成分利用技术课程论文 姓名:王林 学号:SX20180417 年级:2018级 专业:药用植物资源工程 任课老师:陆英老师 指导老师:程辟老师

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仿制药品必将逐渐受到限制,这将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拥有13亿人口,药品市场潜力股与供给量与日俱增。因此,探索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责任重大。我国自古以来依靠中草药繁衍生息。因此,从天然产物方面着手,研究与开发新药物,将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天然药物大多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来源为主。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我国地域辽阔,天然产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1]。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包括有黄酮、多酚、萜类等几百种,其分子主要特点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从几百到几千,具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中药主要是传统的中药丸、散等药剂,经济效益低。而以天然产物为主的保健食品和药物目前具有相当的市场。但由于对中药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并不了解,或由于分离纯化困难,很难达到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上有所突破,开发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对彻底改变中国天然产物开发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落后有重要作用,对中国中药现代化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行业有重要意义,而且纯化后的天然产物本身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中极具潜力的原料资源,分离纯化天然产物

中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复杂、含量低、难于富集。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能源及材料消耗大,而且产率及纯度不高,尤其难以分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在天然药物中推广应用。现将近年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递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至分离、提纯目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过程简单、无相变、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常温连续操作、直接放大等优点。是一项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可以展望,膜分技术必将在21世纪推动中药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以高质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问的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的类液相分离技术。该技术用于分析中草药,具有以下优势:分离模式多,适合于中草药中存在的各类物质的分析;简化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分析时间一般比HPLC短;由于柱效高,有可能使同一个分离条件适合多种样品中多组分的分析;HPCE所采用的毛细管柱易于全面清洗,不必担心柱污染而报废:所用的化学试剂少、价廉、分析成本低,特别适合于我国国情。 超声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 ■常温超高压技术 高压生物化学研究已经证明:压力达到一定值,蛋白质、多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大分子会发生变性,但生物碱、低聚糖、甾、萜、苷、挥发油、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则不发生任何变化。 在高压生物化学的研究中还证明了:高压灭菌的机理是,压力作用于微生物,使细胞壁变性、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泄,从而使微生物致死。在肉、鱼、水果、蔬菜的高压加工中也证实了细胞的这种变化。 超高压提取就是利用了超高压对生物材料的这种作用实现有效成分提取的。植物细胞壁上有很多微孔,因此我们可以把植物细胞壁看作是由许多微孔组成的薄膜。当植物细胞处于溶剂中时,溶剂将通过这些微孔进入细胞内部。 1.升压时: 通过渗透作用,溶剂进入细胞内部;由于我们施加的压力非常大,因此通量很大,细胞内部在短时间内就会充满溶剂。 细胞内部充满溶剂后,细胞壁两侧压力平衡。 2.保压时: 细胞内容物与进入细胞内部的溶剂接触,经过一段时间,有效成分溶于这些溶剂中。 3.泄压时: 细胞外部的压力减小为零,细胞内部的压力仍然保持平衡时的压力,此时压力差与施加压力时方向相反。由于我们施加的是超高压,因此这种反方向的压力差仍然是很大的。 4.在反方向压力作用下,细胞壁变形;如果变形超过了其反向变形极限,细胞壁破坏;于是,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泄出,与其它溶剂汇合。 5.如果在反方向压力作用下细胞壁的变形仍然没有超过其反向变形极限,细胞内部已经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将通过渗透作用排出,与其它溶剂汇合。由于反方向压力差非常大,因此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快速且完全地泄出。

常温超高压提取技术可以使用多种溶剂,包括水、不同浓度的醇和其它有机溶剂,可以从不同的天然产物中提取不同性质(如生物碱、黄酮、皂甙、多糖、挥发油)的有效成分。 ■超声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率的机械波。超声场主要通过超声空化向体系提供能量。频率范围在15-60kHz的超声,常被用于过程强化和引发化学反应,超声波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等方面已有了一定作用。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对细胞膜的破坏,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与释放,超声波使提取液不断震荡,有助于溶质扩散,同时超声波的热效应使水温基本在57℃,对原料有水浴作用。超声波提取与传统的回流提取、索氏提取发比较,具有提取速度快、时间短、收率高、无需加热等优点。已被许多天然产物分析过程选为供试样处理的手段。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微波是一种非电离的电磁辐射。微波辅助提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 ion,MAE)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新发展起来的技术。被提取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磁场中快速转向及定向排列,从而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起发热,可以保证能量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易于溶出和释放。微波辅助提取(以下简称微波提取)的研究表明,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剂耗量少、有效成分收率高的特点,已被成功应用在药材的浸出、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方面。它的原理是利用磁控管所产生的每秒24.5亿次超高频率的快速震动,使药材内分子间相互碰撞、挤压,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过程中,药材不凝聚,不糊化,克服了热水提取易凝聚、易糊化的缺点。 微波萃取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宜于对热稳定的产物。 ■酶法提取技术 天然植物的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其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是包裹在细胞壁内。酶法就是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等(主要是纤维素酶),破坏植物的细胞壁,以利于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的一种方法。酶反应可以较温和的将植物组织分解,从而大幅度提高提取效率。 ■分子蒸馏技术

天然产物分离

天然产物分离 随着分离技术,光谱技术和微型的超灵敏体外实验,天然产物的研究在提供新的和有利 的化学支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各种可以用的联用技术,包括GC-MS LC-PDA LC-MS, LC-FTIR,LC-NMR-MS这些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对粗提取物的制备分析,天然产物分离和在线检测,生化分类的学习,化学指纹,草药的质量控制,代谢学习成为可能。在本文的几个章节都介绍了天然产物分离方案。以下这个章节主要讲了天然产物研究,从萃取一一检测纯 化的产物一一生物活性检测。 1.引言 天然产物包括:(1)一个有机体(比如一个植物、一个动物或者一个微生物);(2)—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植物的也或者花、);(3)有机体的提取液;(4)纯的化合物(alkaloids- 生物碱,coumarins-香豆素,?avonoids-黄酮类,glycosides 苷类,lignans 木脂素,steroids 固醇, sugars 糖类,terpe no ids 萜类)。 在近十年的发展,天然产物的研究策略有了非常进步的发展。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老的策略 A ?注重天然资源的化学成分,而不注重活性。 B ?简单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然后体内生物活性实验 C.化学分类的调查 D ?选择有机体主要基于药理信息、名间的和传统用法。 2.现代策略 A.生物鉴定指导 B.天然产物的图书馆的建立 C.活性化合物在细胞、组织培养、遗传调控、天然组合化学中的生产等等 D.更注重生物活性 E.化学指纹识别和代谢组学 F.选择上面也是基于药理信息,明间的和传统的,也不排除随机选择。 \3tur3l Product Isolation Plum matrrial STFPl: Successivu Scxhlel e\lr3Ciion vitb ScK cm A, B and C (in R:vaasjy up vitro) L\ti*act A Ulncl L One IK num exiracm: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本人总结了一些分离方法,以抛砖引玉! 总述 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2)提取方法 ①粉碎成粗粉 ②有机溶剂法和水提法③水蒸气蒸馏法④升华法 3)分离纯化法 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a.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b.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 c.酸碱法 d.沉淀法 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 a.液-液萃取法 b.反流分布法 c.液滴逆流层析法 d.高速逆流层析法 e.GC法 f.LC法: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 a.※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 而定; 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按其介电常数大小排列 (极性渐大> ): 己烷苯无水乙醚CHCl3 AcOEt 乙醇甲醇水e 1.88 2.29 4.47 5.20 6.11 26.0 31.2 81.0 c.氢键力吸附聚酰胺吸附层析--洗脱剂的洗脱力由小到大为: 水> 甲醇> 丙酮> NaOH液> 甲酰胺> 尿素水液 ④根据物质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 如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 and LH-20...)过泸法等 ⑤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的分离法离子交换法: 强酸:-SO3H 强碱:-N+(CH3)3Cl- 弱酸:-CO2H 弱碱:-NH2(NH,N) 一、糖及苷类的提取和分离 1 溶剂处理法 2 铅盐沉淀法 3 大孔树脂处理法 4 柱色谱分离法 二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一提取方法: 一般选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可同时将游离态和成苷的蒽醌类化合物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浓缩后再依次用有机溶剂提取(多用索氏提取法),可根据极性大小不同进行初步分离(如将苷和苷元分开)。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技术】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新 ■常温超高压技术 高压生物化学研究已经证明:压力达到一定值,蛋白质、多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大分子会发生变性,但生物碱、低聚糖、甾、萜、苷、挥发油、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则不发生任何变化。 在高压生物化学的研究中还证明了:高压灭菌的机理是,压力作用于微生物,使细胞壁变性、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泄,从而使微生物致死。在肉、鱼、水果、蔬菜的高压加工中也证实了细胞的这种变化。 超高压提取就是利用了超高压对生物的这种作用实现有效成分提取的。植物细胞壁上有很多微孔,因此我们可以把植物细胞壁看作是由许多微孔组成的薄膜。当植物细胞处于溶剂中时,溶剂将通过这些微孔进入细胞内部。 1.升压时: 通过渗透作用,溶剂进入细胞内部;由于我们施加的压力非常大,因此通量很大,细胞内部在短时间内就会充满溶剂。

细胞内部充满溶剂后,细胞壁两侧压力平衡。 2.保压时: 细胞内容物与进入细胞内部的溶剂接触,经过一段时间,有效成分溶于这些溶剂中。 3.泄压时: 细胞外部的压力减小为零,细胞内部的压力仍然保持平衡时的压力,此时压力差与施加压力时方向相反。由于我们施加的是超高压,因此这种反方向的压力差仍然是很大的。 4.在反方向压力作用下,细胞壁变形;如果变形超过了其反向变形极限,细胞壁破坏;于是,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泄出,与其它溶剂汇合。 5.如果在反方向压力作用下细胞壁的变形仍然没有超过其反向变形极限,细胞内部已经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将通过渗透作用排出,与其它溶剂汇合。由于反方向压力差非常大,因此溶解了有效成分的溶剂快速且完全地泄出。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几类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本人总结了一些分离方法,以抛砖引玉! 总述 1)提取前文献查阅综述和药材生药鉴定2)提取方法 ①粉碎成粗粉 ②有机溶剂法和水提法③水蒸气蒸馏法④升华法 3)分离纯化法 ①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进行分离 a.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b.改变溶液的极性去杂 c.酸碱法 d.沉淀法 ②根据物质分配比不同极性分离 a.液-液萃取法 b.反流分布法 c.液滴逆流层析法 d.高速逆流层析法 e.GC法 f.LC法:LC分配层析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 ③根据物质吸附性不同极性分离 a.※极性吸附剂(如SiO2,Al2O3...)极性强,吸附力大 ※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力强(洗脱时洗脱力随洗脱剂的极性降低而增大)。 b.化合物的极性大小依化合物的官能团的极性大小 而定; 溶剂的极性大小可按其介电常数大小排列 (极性渐大> ): 己烷苯无水乙醚CHCl3 AcOEt 乙醇甲醇水e 1.88 2.29 4.47 5.20 6.11 26.0 31.2 81.0 c.氢键力吸附聚酰胺吸附层析--洗脱剂的洗脱力由小到大为: 水> 甲醇> 丙酮> NaOH液> 甲酰胺> 尿素水液 ④根据物质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 如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 and LH-20...)过泸法等 ⑤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的分离法离子交换法: 强酸:-SO3H 强碱:-N+(CH3)3Cl- 弱酸:-CO2H 弱碱:-NH2(NH,N) 一、糖及苷类的提取和分离 1 溶剂处理法 2 铅盐沉淀法 3 大孔树脂处理法 4 柱色谱分离法 二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一提取方法: 一般选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可同时将游离态和成苷的蒽醌类化合物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浓缩后再依次用有机溶剂提取(多用索氏提取法),可根据极性大小不同进行初步分离(如将苷和苷元分开)。 对于多羟基蒽醌或具有羧基的蒽醌(如大黄酸),在植物体内多以盐的形式存在,难以被有机溶剂溶出,提取前应先酸化使之游离。

第2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与技术【习题】 (一)选择题 [1-210] A 型题 [1-90] 1.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 氯仿 B. 苯 C. 正丁醇 D. 丙酮 E. 乙醚 2.与水互溶的溶剂是 A. 丙酮 B. 醋酸乙酯 C. 正丁醇 D. 氯仿 E. 石油醚 3.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A. 乙醚 B. 丙酮 C. 甲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D. 乙醇 E. 丙酮/甲醇(1:1) 4.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 5.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6.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7.下列溶剂亲脂性最强的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 Et2 O B. CHCl3 C. C6 H6 D. EtOAc E. EtOH 8.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 Et2 O B. EtOAc C. CHCl3(氯仿) D. EtOH E. BuOH (正丁醇)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9.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10.下述哪项,全部为亲水性溶剂 A. MeOH、Me2 CO、EtOH B. n-BuOH、Et2 O、EtOH C. n-BuOH、MeOH、Me2 CO、EtOH D. EtOAc、EtOH、Et2 O E. CHCl3 、Et2 O、EtOAc 11.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 A. 生物碱 B. 叶绿素 C. 鞣质 D. 黄酮 E. 皂苷 12.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综述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中极具潜力的原料资源,分离纯化天然产物中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复杂,含量低,难于富集,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能源及材料消耗大,而且产率及纯度不高,尤其难以分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在天然药物中推广应用。现将近年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超临界流体是温度与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之上的流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的黏度及高的扩散系数,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动、传递性能,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生产领域应用较多。目前,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已成功地从中药中提得挥发油、生物碱、苯内素、黄酮类、有机酚酸、苷类、萜类以及天然色素等成分。这项技术不仅可提高提取效率,还可大量保存热不稳定及易氧化成分,可提取含量低的成分,以及选择性地提取目标产品[2]。 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递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目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过程简单、无相变、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常温连续操作、可直接放大等优点,是一项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

的应用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可以展望,膜分离技术必将在21世纪推动中药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是一种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该技术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不存在载体对样品的吸附和污染,具有制备量大和溶剂消耗少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医学、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近年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王凤美等[4]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制备丹酚酸B化学对照品,所用的溶剂系统为正己烷- 乙酸乙酯- 水- 甲醇(1.5∶5∶5∶1.5),一次分离可制备63.4 mg 丹酚酸B,纯度为98.16%,同步完成复杂样品的分离、纯化和制备。 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以高质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的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的类液相分离技术。该技术用于分析中草药,具有以下优势:分离模式多,适合于中草药中存在的各类物质的分析;简化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分析时间一般比HPLC短;由于柱效高,有可能使同一个分离条件适合多种样品中多组分的分析;HPCE所采用的毛细管柱易于全面清洗,不必担心柱污染而报废;所用的化学试剂少,价廉,分析成本低,特别适合于我国国情[5]。

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题专题76701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①步骤还可以采用乙醇、甲醇提取法。 ②步骤还可以采用正丁醇从碱水中萃取C,也可以调至酸性上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乙醇洗脱生物碱。 系统分离流程总结: 1. 弱碱酚性与非酚性生物碱:氯仿萃取酸水液 2. 酚性叔胺碱与非酚性叔胺碱共同提取: 氯仿萃取PH9~10(1%NaOH+NH4Cl )碱水 3. 酚性与非酚性生物碱的分离 PH>12NaOH 液萃取酚性生物碱 4. 碱水中的季铵碱 1.酸水+雷氏铵盐沉淀法 2.正丁醇自碱水萃取 三、“水提醇沉法”除去的是多糖、蛋白质等大分子,保留大多数即溶于醇也溶于水的极性小分子物质。“醇提水沉法”除 去的是溶于醇而不溶于水的脂溶性杂质,如叶绿素、树脂等,保留大多数即溶于醇也溶于水的极性小分子物质。 “酸提碱沉法”除去的是酸性物质而保留碱性物质;“碱提酸沉法”除去碱性物质而保留酸性物质。 做题时,先给物质分类,然后找标志性条件,适当考虑成盐或者酸碱中和反应,色谱分离详细见排序题原则。

其它物质的提取(以下内容是适用于综合提取的方法) 多糖的提取:热水提取,溶液减压浓缩,三倍乙醇,得到沉淀。 黄酮苷元的提取:极性小的溶剂提取,如:氯仿、乙醚、醋酸乙酯 黄酮苷的提取:极性稍大的溶剂提取,如: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正丁醇,之后用聚酰胺柱乙醇洗脱。 总皂苷的提取:正丁醇萃取法,之后用聚酰胺柱水洗脱。 皂苷元的提取:石油醚,石油萃取,一般和脂溶性杂质一同析出。(脂溶解性杂质里会有叶绿素) 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的物质:挥发油、单萜(樟脑、蒎烯、薄荷醇、桉精油)、倍半萜、小分子香豆素、苯丙酸、异 戊二烯(酸)。这里的混合物分离要根据化合物的性质:例如,挥发油可以提取挥发液,带羧基的可以用碳酸氢钠萃取, 带酚羟基的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萃取。

现阶段天然产物分离方式解析

现阶段天然产物分离方式解析 天然产物研究背景:天然产物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来源,不仅世界各种传统医药学中使用的药物均属于天然来源的物质,即使现在医药应用的化学药物中天然来源的化合物也超过了30%,还有更多的药物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产生的。目前国外天然产物作为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体成分,如吗啡、麻黄碱、青蒿素、东莨菪碱、利血平、青霉素、紫杉醇等;另一类是某一类混合成分,如银杏叶制剂等。根据Newman等人的综述报道,1981-2002年间全世界推出的877个药物小分子新化学实体中,约有61%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受天然产物的启发而合成的衍生物或类似物,而具体在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方面,天然产物来源的药物更是分别高达78%和74%。 自然界中数量庞大的生物永远是人类开发新药的源泉。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艰苦工作,有报道称开发一个药物目前平均需要10年的时间、8亿美元的投入和筛选至少5000个化合物。目前大约有100个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候选药物在进行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天然药物造福人类。要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出新药,首先需要有基数庞大的候选天然产物,而我们面对的是非常复杂的动植物体系,比如从各种植物动物中提取的天然产物提取物,一般由成千上万的化合物所组成,其复杂性体现不但体现在化合物个数多,还在于分子量范围跨度大,浓度水平跨度大。此类混合物中特定化合物,特别是低含量的化合物分离是目前面

临的巨大的挑战,分离难度非常困难,常常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分离成为整个研究过程的瓶颈。 现阶段天然产物分离方式:为了解决从复杂植物此生代谢产物中分离结构独特或者药理活性显著的天然化合物,经过上百年的探索与发展,药学家、植物化学家发展了很多种植物化学成分系统分离策略,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一个一个的分离出来,并进行结构鉴定,化学性质研究,以及药效研究。 模式1 .基于粗放的层析技术的分离方式 吸附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与吸附剂相近的物质易被吸附剂吸附,反之不易被吸附剂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层析技术依据吸附剂的差异可以分为硅胶柱层析、氧化铝柱层析、大孔树脂,活性炭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硅酸镁柱层析、硅藻土柱层析等。上述这些层析技术在植物化学研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分离选择性好,价格经济合理,目前大部分研究课题组植物化学分离纯化过程仍然全部或者大部分采用硅胶柱层析或者氧化铝柱层析。该方式沿用传统的方式,将溶剂萃取后的萃取组分进行大硅胶柱粗略分段,然后再用较小的硅胶柱结合对粗分的段进行细分段,依次直到得到单体。经过数十年的使用,硅胶等正相色谱仍为研究者所采用,其中有其本身的优势,分离选择性好,填料较便宜,一次性使用,硅胶对环境危害较小,废弃物处理方便。但是传统层析方式所面临的缺陷也一直为研究者所诟病,层析速度通常较慢,造成层

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

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 内容简介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简介: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热点问题,要求精细、高效利用生物资源。吾国生物资源丰富,每种生物又由多种物质组成,它们都属于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主代谢和次代谢的化学物质,也叫天然产物,这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天然产物资源。 生物体中化学物质的研究和深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求的社会经济价值。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就是运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组成的化学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的过程。 本书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地阐述了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以及各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特性。本书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化工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用作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目录:第一章绪论 一、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的特点 二、天然产物开发利用概况 三、天然产物分离工艺设计策略和技术进展 四、天然产物提取过程的选择 五、天然产物提取利用建议 第二章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天然产物开发利用方案确定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查阅文献资料和收集信息 三、天然产物提取实验设计和工艺流程的选择 四、天然产物提取中试设计 第二节原料细胞结构与提取工艺特性 一、原料与天然产物提取工艺特性 二、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天然产物成分的浸出 三、破坏细胞膜和壁的方法 四、原料的质量控制 五、原料的前处理 六、提取时对有生理活性物质的保护措施 第三节天然产物传统分离纯化方法 一、提取法 二、萃取法 三、微波提取 四、超声波提取 五、过滤 六、蒸发浓缩 七、沉淀法 八、结晶 九、干燥

第二章 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1

第二章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天然产物开发利用方案确定 天然产物提取程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分为选定研究对象、生物材料采集和品种鉴定、文献资料调研、化学成分预试验、活性提取部位和活性化合物跟踪分离和结构鉴定、活性成分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药理、毒理、药物代谢动力学、制剂工艺(处方及工艺、质量分析与控制、稳定性实验、生物利用度)、临床实验、中试、正式生产等步骤。 研究对象的确定 ?总则:选题应与社会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围绕天然产物研究的趋势和方 向确定所研究的天然产物对象。 ?根据古代医学典籍、民族医学实践提供的资料或民间经验和临床观察确定 研究对象; ?根据当地植物样品随机选取研究对象; ?根据天然产物成分信息确定研究对象; ?在已有的天然产物、医药学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文 献检索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市场商品要求确定研究对象。 相关文献资料和收集信息 ?与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有关的期刊杂志、数据库主要有: ?Natural Prodouct Report,1984,英国皇家化学会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美国化学会与美国生药学会合办 ?Phytochemistry,国际植物生物化学与天然有机化学的专业期刊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中国和日本合办 ?The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韩国药学会主办 ?Journal of Natural Remedies,印度主办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美国主办 ?Phytochemieal Analysis,英国主办。 ?Phytochemical Reviews,英国主办,欧洲天然产物学会会刊 ?Phytomedicine,国际植物疗法和植物药理学杂志,德国主办

天然产物分离综述

四川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姓名冉艳学号S114029 学院华西药学院专业药物化学 任课教师陈东林 课程名称天然产物分离技术 课程成绩 考试时间2011年12月

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与方法 摘要:本文概述了天然产物分离提纯的各种分离方法,简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并以生物碱为例,介绍了各种方法在生物碱分离提纯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物碱;分离方法;特点 生物碱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中, 绝大多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生物碱一般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碱性含氮化合物,多数具有复杂的含氮杂环,有碱性和显著的生理活性。其种类很多, 结构复杂, 共性是具有一定的碱性, 可与酸成盐。一些生物碱因具有抗肿瘤、抗癌、低毒、低成本的特点,最近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科学、高效地从植物中提取和分离纯化生物碱成分是扩大其实际应用的核心问题[1]。 分离纯化生物碱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参考了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的分离技术文献,包括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流体、分子印迹技术、分子蒸馏、高速逆流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离心分配色谱、真空液相层析等8种分离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天然产物生物碱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大孔吸附树脂 1.1 大孔吸附树脂的概况 大孔吸附树脂是20 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 具有很好的大孔网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可通过物理吸附从水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主要应用于工业脱色、环境保护等领域。近年来, 大孔吸附树脂已广泛应用于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 如苷类、黄酮、生物碱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对环烯醚萜苷、芍药苷、威灵仙总皂苷、淫羊藿黄酮、银杏总黄酮、延胡索生物碱、荷叶碱、多种天然色素、中药复方药物提取以及抗生素、维生素等生物化学制品的吸附分离都有良好的效果[2]。1.2 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能 大孔吸附树脂是由苯乙烯、二乙烯苯或甲基丙烯酸酯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网状孔穴结构, 其性质介于天然吸附剂(活性炭、硅胶和硅藻土) 和离子交换剂之间, 吸附特性与天然吸附剂类似, 比离子交换剂更容易再生。大孔吸附树脂优点如下:(1)选择性良好,无机盐的存在有利于吸附;(2)分离和浓缩有机物, 得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