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作者:————————————————————————————————日期: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

并称“江左三大家”。他论诗及对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也反对“公安派”的空疏、“竟陵派”的狭窄。主张写诗要“有本”,做到既有性情又有学问。他是宗宋派的领袖,对清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在其影响下,崇尚宋、元,一时成为风气。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安人。在“江左三大家”中,实首屈一指。他写诗学唐人格调,是当时尊唐派领袖。

他的诗社会内容丰富,大豆是追怀往事,感慨平生,字里行间渗透了兴亡之感、家国之恨。他也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描绘了农村的破败景象。他长与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鸳湖行》、《楚西行》是其代表作。《圆圆曲》以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展现明末清初的广阔历史画面,寄托了诗人的兴亡之感。篇中对吴三桂为个人私利而以国家、民族利益作交易的贩卖行为的批判,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吴伟业的诗歌将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和白居易铺排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格律严谨,开阖自如,声色并妙的风格。其缺点是情绪低沉,用典过多。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他是神韵派诗人的代表。论诗以神韵为宗,创作力求超脱,认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古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像古人只在篇章结构上下工夫。其实,他说的“神韵”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的语言。

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王士祯未能引导诗人面对现实,只着眼于形式,追求虚无缥缈的“神韵”,只能使诗人脱离现实,削弱诗歌的现实性与战斗性。

王士祯的诗缺少现实内容(深刻的社会内容),摹山范水,咏古吟物是他最喜欢写的题材。但其诗在艺术上也确有可取之处,特别是近体小诗,写得融情于景,意味悠长。如《真州绝句》:

红干多是钓人居,柳陷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写渔村夕照,红日西斜,江边一切都抹上红色,树荫下一片叫卖鲈鱼之声,生机盎然。

二、清中期

清代中叶,在残酷政治压迫和文化专制下,大批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里,使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代表的进步文风发生了转变,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理,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方向发展。就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清中叶不如清初。

清中叶诗歌流派,大体上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发现了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其中影响最发的是沈德潜、翁方钢、袁枚。他们各代表一流派。郑燮诗无所依傍,自成一派,也很有特色。

1、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归愚诗文集》、《说诗晬(zu ì)语》,另外还编选了《古诗源》、《唐体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诗集,体现了其诗论。沈是继王士祯后,的诗坛大家,根据他的老师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理论,创“格调说”。

他作诗重格调,首先强调诗歌要为封建政治和社会教化服务。他说:“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格,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从这种封建的功利主义出发,他提倡“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其次,强调学习古人的法度和格律,要长久地沉浸在古诗之中,“充养既久,变换自生,可以换却凡骨也。”他说:“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他主张在广泛学习古人诗法的基础上,掌握古人的声律和模拟古人的格调。“格调说”仍是一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翁方钢(1733—1818)字正之,号覃溪,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时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诗文之外,精通金石考据之学,著有《复初斋诗文集》。

翁论诗既不满于“神韵说”,也不满于“格调说”。认为“神韵说”肤浅空疏,“格调说”则过于食古不化,所以另辟“肌理说”,以补前二者之弊。“学者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

“诗必砰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延晖阁集序》)。

2.袁枚(1716—1797):字子才,好简斋,又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人。乾隆时进士,做过江宁等县知县,中年以后辞官,筑随园于江宁小白上上,过着闲适的生活。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新齐谐》,袁枚是性灵派的代表,他论诗标举性灵。:“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无我。”“诗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即是主张:①张写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的个性才情和亲身感受②主张写诗要创新,事物在发展,诗歌也应随之变化。“味欲其鲜,趣欲其真”,把真实的感受同诗人的个性,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灵说”真谛。“性灵说”反对模拟古人,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讽刺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古董店”。他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教,不过是是教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孔子诗教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唯一准则,他主张用“兴观群怨”来代替。

袁枚的诗空灵、流利、新巧,确是从作者心灵中来,也表现了诗人的个性。如《马嵬驿》。

分析《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家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郑燮:在袁枚之前,独立于拟古主义诗风之外的郑燮,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救济灾民,得罪上司,托病辞归,晚年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他是绘画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他的画随意挥洒,笔情纵逸。此外,他还擅长书法,熔铸篆、隶、行、楷于一炉,看上去歪歪斜斜,大大小小,而极富意趣。郑燮为诗人率意写真,也很有个人特色。

郑的诗歌主张:①诗歌创作要“自树其帜”,“直抒血性”。此观点与袁枚相近,但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他认为诗歌要“歌咏百姓之勤苦”,他品评王维、赵子昂,说没“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他赞扬杜甫,认为“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戎之苦,宛然在目。”②反对拟古,认为“作文必欲法前古”。如“婢学夫人徒自苦”。

第二节清代词

宋代以后,元明词家寥落,有成就的不多。到了清代,作家辈出,填词一时蔚然成风,所以有人把清代视作词的中兴期。

一、清初期

清初词人最著名的是被称作清初三大家的陈维菘、朱彝尊、纳兰性德,他们分别代表着清初词坛三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1、陈维菘(160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他是明末著名复社文人陈贞慧之子,少负才名。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试,由诸生受翰林院检讨。他诗文渊博,才气纵横,诗文俱佳,骈文称一代名手,而一词成就最大。著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其《迦陵词》共有1629首词,创作之富,为清代词人之冠。

陈维菘是阳羡(宜兴汉代称阳羡)派的领袖。他的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受辛词影响尤深。当时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所以《迦陵词》序中说他的词:“或驴背清霜,孤蓬夜雨;或河渠送别,千里还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谈

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如《贺新郎·纤夫词》。

分析《贺新郎·纤夫词》

上片写朝廷征发纤夫(櫂(zhào)船郎)),使乡下鸡犬不宁的景象,和被抓者受虐待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人民的同情;下片描写一个被捉去拉纤的“丁男”,与他的“草间病妇”,诀别时的悲惨情景,临别叮咛之语,字字血泪,令人不忍卒读。

陈词风格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观,语言率直俊爽。古代豪放派词人作壮谱,多用长调,陈词切能在小令中慷慨高歌,抒其号炮买之情,意到笔随,毫无拘束。被称为清代豪放派的领袖。但陈词数量多,有些词难免显得粗糙,而且往往一发无余,含蓄不够。

2、朱彝尊(1629——1709),字锡畅,号竹姹(chá),浙江秀水人。

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和领袖。极力推荐宋代词家姜夔、张炎,提倡“字琢句炼,归于醇雅”。要求词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和谐而严谨的音律。他的词构思精巧,描写细腻,风格清远而醇雅。如《桂殿秋》:“思往事,渡红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风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但朱认为“词则宜于宴嬉逸升,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的词大都内容空虚,意境不高。可他又说:”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宣寄情焉耳”(《陈纬红盐词序》)。所以,他自己的词作,无论记游、怀古、咏物、言情,大都有所寄托。

朱有些词过于雕琢字句,讲求声律,不免有堆砌釜凿之痕,失去自然朗畅的本色。

3、纳兰性德(1654—1685)少数民族词人,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州正黄旗人。父亲纳兰明珠曾任武英殿大学士,刑、兵、吏部尚书,累加太子太傅,晋太子太师。声威显赫,劝倾朝野。性格自幼聪明好学,22岁中进士,又善骑射,任一等皇侍卫,一直跟在康熙帝左右。31岁病故,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饮水集》。

性德词或写离愁别恨、羁旅凄凉;或写塞外风光、鞭马劳顿;或写朋友情谊;或写怀古幽思;或写伉俪情深,题材范围多为家庭生活、身边琐事、儿女私情,很少直接写社会重大题材。他的词情调哀怨感伤,从留下的300多首词看,几乎首首言愁,篇篇写恨,读来令人愁肠百结,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丈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写于随康熙帝赴关外途中,表达了羁旅之情,思乡之苦。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描写作者远行在外的孤寂无聊和深沉的思乡之情。

此外,像“睡也无聊,醉也无聊。”(《采桑子》);“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西风鸣络纬,不禁愁人睡”(《菩萨蛮》)这种描愁写恨的句子,在纳兰词中比比皆是。对人生的感伤,对生活的厌倦,百无聊赖,遇事成愁的心情和意绪,构成他词的基本思想倾向。这同他生于华屋、长与权门、少年得志、仕途似锦的身世是很不协调的,仍可探索出其中的原委。

纳兰词受李璟、李煜的影响,词风与之相近。陈维菘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词评》)在艺术上,纳兰词最大的特点是感情真挚、个性鲜明。在写法上统用白描,不事雕饰。另外,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淡雅质朴,能兼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二、清中叶

1、“张惠言与常州派”

清中叶词坛几乎全被阳羡、浙西两词派所占。浙西派影响更大。但是,这时的浙西派词人,一味拟古,堆砌辞藻,寄兴不多,词格卑下,词的内容越来越空虚、狭窄,嘉庆年间,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人,起来挽救时弊,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后来周济等人加以响应,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常州派。其影响由江、浙直至岭南,从中叶直到晚清,使清词义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常州人,嘉靖四年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论词:反对把词当作“小道”,力图提高词的地位,要求词能“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诵(《词选序》)。他强调词的内容、强调词的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寿、周、辛之面目”(周济《味隽斋自序》)。但是,他又过分强调比兴寄托,往往到前人的作品中去找“微言大义”,不免穿凿附会。

张惠言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他的《茗柯词》,仅收词46首,几乎每首都非常成熟。他的词气势雄健,俊逸深沉。如他的《木兰花慢·扬花》是苏轼咏扬花词以后的又一名篇。张此的内容多为身世之感叹,惜春之情绪,没有多少超过前人之处,但他对纠正浙西派的流弊还是有贡献的。

与张同时或少后的还有张琦、周济、董士锡等。他们都是常州人,且互相唱和,使常州派词在词坛上造成很大声势。其中周济影响最大。

2、周济在张惠言论词的基础上,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的观点。即作者必须带着强烈的感情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思

想,并以鲜明的形象来表现这种思想。这种饱含思想的形象,由于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妙合无垠,看起来不是寄托,而寄托已包含其中,这种观点,丰富了常州派的词论,在清人词论中有独到之处。周济的创作,被认为是常州派“意内言外”的典范。他的词,大抵写景咏物,都有所寄托。

常州派转变了清中叶词风,其影响直至清末。但是,后起的常州派词人,过于追求“意内言外”,往往使词意艰涩迷离,不知所云。

第三节清代散文

一、清代初期

散文发展情况与诗歌相似,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主张和创作倾向都有明显的不同:

㈠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作家,既是明末遗民,抗清战士,又是明经致用的学者和进步的思想家。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的拟古主义,也反对公安派,竟陵派的虚浮文风,更瞧不起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他们主张文章要明道载道,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切实内容。作家必须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道德修养和高人一等的学问见识。这种观点一方面对明代空疏的文风是一种批判,另一方面对明带较为解放的文艺思想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但他们处于民族斗争,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都积极投入抗清斗争,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情民间疾苦。因此,他们的散文大都写得内容充实,论证精辟,行文流畅,感情激烈,其中尤以政论见长。如黄宗羲的《原君》,以古今君主为对比,指出后世君主视天下为个人的私产,不惜“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生。”因此“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原君》把批判的锋芒对准封建社会的抗议,鲜明地显示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㈡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他们都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作品以传记散文见长,艺术性较强,文学价值也较高。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曾纵情声色,后有悔悟,自题书斋名为“壮悔堂”。明末曾参加复社,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余孽进行过坚决斗争。明亡后,被迫参加了河南乡试,中副榜。对此他自己觉得是奇耻大辱,别人又视为变节行为,因此心情抑郁,不久病死,年仅36岁。

侯方域才气纵横,散文往往能将《史记》、《汉书》之传记,韩愈、欧阳修古文和传奇小说的笔法熔于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贵品德。文中写香君“侠而慧”、“能辨别士大夫贤否“的性格十分突出。此外《答田中丞书》、《癸末会金陵与阮光禄书》对田仰、阮大铖之徒进行了有力的鞭挞,也写得痛快淋漓,文气酣畅。

如魏禧《大铁椎传》、汪琬《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影响最大,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影响直到晚清。被称为“桐城三祖的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由此得名。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李光地曾称赞他的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矣。”他自己也标榜“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柳之间。”他既有创作又有理论,影响着一代文坛。方是桐城派始祖。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号海峰,师事方苞,又是姚鼐的老师。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人物。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号惜抱。是桐城派的中心人物,继承和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古文理论,使之更加完整而系统。

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师生相承,形成古文宗派。他们主张为文要讲义法。方苞说:义就是《易经》所说的“言有物”;法就是《易经》说的“言有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义指文章的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他们所说讲的义,在当时就是指程朱理学的一套;而他们的法,也逐渐演化的跟八股时文的“起承转合”无多大区别。刘大櫆补充了方苞的理论,强调文章的技法。他说:“古人文字最不可攀处,只是文法高妙。”

姚鼐是桐城派中心人物,发展了方、刘的理论,使之系统完整。他认为:①古文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天与人一”、“道与艺合”(天即人的天资天才;人即人的学识。道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艺即文章的表现形式,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人的天资与学识都能在文章中充分地体现出来。)②在古文写作上应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的理论(义理:古文的内容;文章:古文的形式;考证:使内容详实可靠),三者必须配合好。这些构成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都是清代散文中的名篇。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作者:————————————————————————————————日期:

清词的发展脉络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悲慨健举 萧骚凄怨 以豪情抒悲愤 陈维崧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畛域。对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浙西词派清初到清 中叶朱彝尊(清 初代表)、厉 鹗(清中叶 代表) 标举醇雅风格,蕴藉空 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 不落浓艳媚俗。即使艳情 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 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 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该派带 来了堆填弄巧的风气 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清初纳兰性德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幽渺,执着缠 绵。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 全词。纳兰词真挚自然。 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 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 水。 常州派清中叶到 晚清张惠言、周 济 张词气势雄健,风格俊 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 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 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 周济以艺术审美眼光推 崇词体,突出词的“史” 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 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 从创作于接受上肯定。 ①张惠言主张尊词体,提高词 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 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到了积 极作用。②周济一方面并纠正 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使常派真 正风靡开来,笼盖晚清时期的 词坛,一方面创作与理论脱节 对艺术审美和技巧认识较缜 密,个人词作却为如人意。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诗词探胜》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平正中和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说的是() A、《汉广》 B、《关雎》 C、《蒹葭》 D、《桃夭》 答案:B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对诗乐的评价。() 答案:√ 3、清人姚际恒说()一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A、《摽有梅》 B、《蒹葭》 C、《硕人》 D、《桃夭》 答案:D 4、《诗经》中有大量的()提倡人伦的和谐,整个人群的“和”,是此类诗篇的主导精神。 A、燕飨诗 B、颂祖诗 C、爱情诗 D、农事诗 答案:A 5、《宾之初筵》是对正确的宴饮之道的申诫,对酒后失德的谴责。()

答案:√ 6、()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7、《七月》以()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连全篇。 A、空间 B、农事 C、月令 D、饮食 答案:C 8、《离骚》,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时所作。 答案:√ 9、《九章》是屈原学习民歌的作品。 答案:X 10、屈原的作品内容比较接近的是____。 A、《九歌》 B、《九章》 C、《离骚》 D、《招魂》

答案:BC 第二章测试 1、秦罗敷这一形象的特点有 A、美丽 B、坚贞 C、机智 D、爽朗 答案:ABCD 2、《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A、《文苑英华》 B、《玉台新咏》 C、《文选》 D、《乐府诗集》 答案:C 3、“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____的诗歌特色。 A、屈原 B、王粲 C、谢灵运 D、曹植 答案:D 4、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 A、曹操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作者:————————————————————————————————日期: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代 诗 人屈 大 均 《翁山诗 外》 《翁山诗 略》 屈大均诗以 屈原为楷模,效 法注重民生的 诗圣杜甫,但又 自铸伟辞,开辟 出自成一家的 “翁山诗派”, 形成词语璀璨 瑰丽、情感沉烈 恢宏、意象雄奇 的独特风范,将 文采美、性感美 与理性美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文采美 发自情感美,而 情感美又遵循 着理性美,这种 完美的结合,使 得他的诗文具 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感染力。 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 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 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 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吴 嘉 纪 《陋轩诗 集》 他终日把卷苦 吟,写出了大量 反映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的诗 篇。他的诗以其 真实而深刻的 内容和高度概 括的手法,反映 了当时劳苦大 众苦不堪言的 生活困境和自 己的思想感情。

清代 自 珍 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 望。他以政论作 诗,但并不抽象 议论,也不散文 化。实际他写得 多的还是五七 言“古体侓诗”, 七言的“近体 诗”,而以七言 绝句为大宗。一 般趋向是不受 格律的束缚,自 由运用,冲口而 出。这也以七言 绝句表现得最 突出。 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 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 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 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 奥。 宋 诗 派 与 同 光 体 宋 诗 派 郑珍《下 滩》 何绍基 创作倾向是“合 学人、诗人之诗 二而一之”。宋 诗派学古并不 主张机械地拟 古,他们也吸收 了宋人学唐而 “力破余地”的 艺术创造精神, 追求诗歌的独 创性。 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 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确有独自风格。不过由于 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 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 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 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 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 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 为贫乏的。宋诗派至光绪 年间衍为“同光体”。

清代诗歌流派

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T*Y} 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二章神话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东汉散文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第六章汉代的诗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三章正始文学

第四章两晋文学 第五章陶渊明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第八章南北朝民歌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李白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九章晚唐诗文 第十章唐代传奇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北宋词 第三章北宋诗 第四章北宋散文 第五章苏轼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第九章陆游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五章南戏 第六章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七章明代戏剧 第八章汤显祖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聊斋志异》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四章《红楼梦》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第六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七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 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赏析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 胡雪岩年代:清朝胡雪岩简介:胡雪岩,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余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余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综上所述,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1、胡雪岩7句箴言:1.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2.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3.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4.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5.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 6.机会是持续发展的; 7.不求人,格自高。——胡雪岩 2、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胡雪岩 3、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胡雪岩 4、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胡雪岩 5、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胡雪岩 6、做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人只能控制过程,不能控制结果。——胡雪岩

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他论诗及对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也反对“公安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 清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元明而上追唐宋。 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 清诗的基本特点: ?1、数量巨大 ?徐世昌《晚晴簃(yí)诗汇》收录的诗人达6l00人 ?2、流派众多 ?清初有遗民诗人、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 ?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清初诗歌 ?按照前期诗人的生活道路及政治态度,大致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 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 遗民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0 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 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 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 国之痛。 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 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 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屈大均、吴嘉纪等。入仕诗人: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在诗中更多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入仕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6 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 出思想感情的内在矛盾; 艺术上能对前代诗歌兼容并蓄,创 作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有声望,其 次是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润章 和宋琬。 ?王士禛与“神韵说”P226 “神韵说”认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必在篇章结构上下功夫,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就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在残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乾隆年间,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 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沈德潜与“格调说”P319 ?“格调说”强调写诗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

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清代黄景仁诗词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仲则,名景仁,自号鹿菲子,清代中期有名的诗人。他幼年聪敏,九岁曾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名句,十六岁于三千人中取童子诗第一,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誉,然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观其诗作,多抒发穷愁愤慨之情,如《别老母》:“……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写其从幕离家时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再如《都门秋思》第三首: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尾联二句,写尽寒士悲酸,当时身居巡抚的毕秋帆读至此,竟夜不成寐,瞿秋白也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之叹。黄仲则才高自恃,不平则鸣,笔调凄怆,直抒胸臆,多有愤语。典型如《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傲世嫉俗,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也笼罩着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感伤。“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这种充满了一种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浪漫情调,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开始,在诗人的眼中,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这种距离,泰戈尔笔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绝望。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

文学常识(六)清代前四大诗歌理论

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一、神韵说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宋代谈“神韵”者历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明清时期,胡应麟的《诗薮》有20处左右谈到“神韵”,如评陈师道诗说:“神韵遂无毫厘。” 在王士禛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禛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出之于“兴会神到”或“神会超妙”,片面地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理论中所包含的消极因素,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抹煞了诗歌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二、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三、肌理说 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四、性灵说 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 明清时期诗歌理论批评中的性灵说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封建专制制度走向崩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学术思想界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斗争。李贽在著名的《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儒家理学的最大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作者:————————————————————————————————日期: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第一节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和吴嘉纪其他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

清代诗歌研究

清代诗歌研究 作者:王小舒 甘肃社会科学 201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1-0103-04 赵执信在清康熙朝号称“国朝六大家”之一。这六家中的其他五家是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和查慎行。他们都比赵执信的年岁靠前,只有赵执信生活到了乾隆初期。相比之下,赵执信算是一位开风气的作家,他的性格及诗风已体现出了清中期诗人的 某些特点。 一、狂放的品性与傲岸的人格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青州益都人(今山东博山)。他是清初诗人赵进美的侄孙,诗坛领袖王士禛的甥婿,家族文学传统深厚。但是, 赵执信的创作道路却与宗法七子的叔祖和倡导神韵的外舅都不相同。 应该说,赵执信属于早达型的作家,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18岁中会试第六名,当年殿试二甲进士,选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突然 变成了翰林院学士,其荣耀和得意可想而知。益都赵家与清王朝本无冤仇,执信的曾祖赵 振业明天启年间进士,入清后出仕,官至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年 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按察使。到赵执信这一辈,为清王朝效力更是顺理成章,加上赵 执信本人的仕途顺达,进取功名已为水到渠成之事;不但如此,这种背景还造就了执信狂 放自负、恃才傲物的秉性和气质。他本人说过:“余少好为诗,而性失之狂易。始官长安时,颇有飞扬跋扈之气,去之远而不自知。”[1]375《沈东田诗集序》后暮年家居时,作 者还曾回忆起当年在京师的狂放生活:“燕市居十年,酒徒能几个。……招请无昏旦,主 宾杂坐卧。狂或怒朋辈,醉不避惊逻。”[1]59《郑费生赴淮上》摹写可谓传神。赵执信 的诗友吴雯也曾形容他的为人和诗风云:“其于世也,率情自好,无所缘饰。故其为诗也,直而不俚,高而不诡,盖如其为人矣。”[1]43《并门集序》另一位诗人陈恭尹与作者相 差30岁,亦引执信为同道,在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益都赵秋谷,早通仕籍,才名震天下,然好纵酒,喜谐谑,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定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 以大得狂名于长安。”[1]86《观海集序》可以想象,赵执信当时那种不可一世的做派和 风度。 虽然说张扬自我、勇于自信是康熙后期为数不多的文人作家一种新的精神风貌, 但不可一世的态度毕竟招来了同僚的嫉恨和排击。当代赵蔚芝指出:“这种狂傲性格,使 他(赵执信)不仅鄙弃一般权贵,大概连他在翰林院的顶头上司徐元文也鄙弃着。这个南 派首领对赵的社会影响已经心怀妒意,对他这种反权贵的性格,自然更不能容忍,而必须 找机会对付他。”[2]1911《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情况正是如此。诗人28岁时, 《长生殿》案件爆发了,时任右春坊右赞善的赵执信因于佟皇后国丧期间饮酒观赏《长生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二章神话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东汉散文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第六章汉代的诗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三章正始文学

第四章两晋文学 第五章陶渊明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第八章南北朝民歌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李白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九章晚唐诗文 第十章唐代传奇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北宋词 第三章北宋诗 第四章北宋散文 第五章苏轼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第九章陆游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五章南戏 第六章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七章明代戏剧 第八章汤显祖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聊斋志异》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四章《红楼梦》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第六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七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 第九编近代文学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清代,无论通俗文学还是正统文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将课程分为通俗与正统两部份来讲)。 清诗是古代诗歌的光辉总结,是古典诗歌的再度辉煌。 清代268年,出现了众多诗人及诗派,作品数量极大,仅据徐世昌1929年编的一部大型的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所收,就有6,168家诗人,27,669首诗,清代诗人之多、创作之富,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清诗成就也较突出,与唐诗、宋诗一道成为我国诗史上的三大高峰。清代诗人善于继承前人成熟,兼师众长。从诗学上讲,不出宗唐、宗宋两大途径,“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宗唐、宗宋与人之气质秉性相关,然而宗唐者不独尊唐而排宋,宗宋者亦不专主尊宋而斥唐。他们善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除此而外,他们也注重从理论上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与总结,致令清代诗歌理论宏富,后世之人若学唐诗或宋诗,可从清人诗论入手,不失为一捷径。 清诗课题愈来愈受到后人的重视。 第一节清初诗歌 清初指顺治、康熙两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为中叶。 清初诗歌是有清一代重要的转型期、过渡期,它直接承袭明诗传统而来,

受传统影响很大,但诗人们能认真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其理论和创作矫正了明代七子复古派的偏狭和公安、竟陵的空疏浅陋,为清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因此,清初诗歌在清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的意义。 清朝在入关后的一段时期,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仕清的“贰臣诗人”所占据。 前者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濬(浚)、吴嘉纪、屈大均等人,后者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1、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明末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后从事反清斗争,入清不仕,晚年定居华阴。 兼学者、诗人、抗清志士于一身。有《亭林诗文集》六卷,存诗400余首。其中不少写得激昂慷慨、沉雄悲壮,以抒写强烈深沉的民族情感为主题,或直接抒写不忘国仇、力图恢复的怀抱,或写时事、哀悼为反清斗争而呕心沥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或借历史人物和事件寓现实情感。 2、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世称虞山先生。 他生身书香门第,家境饶富,祖上皆在明朝取得功名,自己也于29岁时入仕,立朝为官,尝筑绛云楼以藏书数千部,藏书富甲江南。 富才思,六岁时始读书,早年受七子派影响,对李梦阳、王世贞文集烂熟于胸,欲与驱驾并超过之,后潜心唐宋古文、佛家典籍及各朝诗法,撰《列朝诗集》八十一卷(选录明代约二千人的诗作,并附诗人小传,小传中有生平事迹、著述及牧斋的评价)。又受到李贽、公安的影响,诗学由宗唐转向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