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触机会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等的增加,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

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寄生虫腹泻病(隐孢子虫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以下为洪涝灾害后重点疾病防控要点。

霍乱

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细菌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不随地大小便。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

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从事饮食等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伤寒疫苗。

甲型肝炎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恶心、厌油腻、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甲肝疫苗。

手足口病

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更换婴儿尿布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尽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成人外出回家应更换清洁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触婴幼儿,不要喂食婴儿成人咀嚼过的食物;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玩耍、接吻等。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家居或幼儿园室内做好通风。根据专业机构推荐3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其导致的重症和死亡。

食物中毒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不吃发霉食物;不自行采摘野生菌类食用。避免误用工业盐当食用盐;食品应储存在干燥、低温处,且不易被鼠类和苍蝇、蟑螂侵害,并防止鼠药污染食品。洪灾期间和退水应避免或减少大型聚餐。

水源性疾病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集中性供水应严格按照规范消毒,末梢水余氯须达到国家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各人的毛巾与脸盆应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并常用消毒剂浸泡消毒,不能使用酒精消毒剂,应使用含

氯消毒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如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食物防止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

7~9月是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季节,受灾地区是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的,值此洪涝灾害季节,群众接触疫水机会增加,发病风险增加,汛期发病人数可能会增加。灾区群众要避免接触疫水,对猪等牲畜进行圈养,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和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必要时可接种疫苗,或者开展预防性服药。

炭疽

我国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例时有发生,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洪灾是动物炭疽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灾区群众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

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布鲁氏菌病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血吸虫病

1.警惕灾区血吸虫病流行。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份,外地抗洪救援人员要特别警惕当地是否有血吸虫病流行,向当地居民或疾病防控机构咨询、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当地水系洪灾期间是否有周边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

2.注意用水安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可能受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影响地区,禁止直接饮用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洗手、洗衣等生活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每50公斤饮用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

3.避免接触疫水。禁止在流行区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行为,避免接触疫水或者有钉螺分布的水体。

4.做好个人防护。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在身体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持续接触疫水超过油膏中药物有效时间时应再次涂擦药物;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不透水的长

统胶靴、裤、手套等防护用具。

5.主动接受血吸虫感染检查。如接触疫水时未能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外地救援人员,应主动到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

6.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尽早诊断和治疗。

7.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草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水体。

8.加强家畜、粪便管理。洪灾期间,尽可能将牛、羊等家畜集中圈养,禁止到有钉螺的区域放牧。人及家畜粪便尽可能及时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流入水中。

疟疾

1.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监测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析趋势,进行预测,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及时开展疫点处置,防止传染源的积累与扩散。

3.开展媒介控制措施,对疟疾高发区且蚊媒密度较高的灾区群众集居地和居住场所用拟除虫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4.用蚊香,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有条件的地方,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等家庭防蚊措施。提倡穿着长袖长裤、在

暴露的皮肤部位喷涂酊剂、霜剂、液剂等驱避剂、改变露宿习惯等个人防护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5.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杂草污泥,填平坑洼,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蚊媒孳生场所。

6. 开展疟防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灾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与防护能力。

洪涝灾害后防病的健康教育讲座

洪涝灾害后的防病知识 暴风雨引起的洪涝灾害,极易造成各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广大群众在权利开展抗洪救灾的同事,必须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何自我抗病能力,认真做好各项灾后防病工作,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注意饮食卫生 受灾后,不要引用被水淹、变质何受污染的食品,不要吃未洗净的瓜果,不要吃馊饭菜,即使经过重新蒸煮也不要吃。尽量不吃凉菜,汛期病死、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很多,要坚决禁止其上市,千万不要引用,此外,还要防止误食有毒蘑菇,野菜、野果等。 受灾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回复生产时,必须对环境、生产和销售工具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以防交叉污染,把洗净的食具放到沸水中,煮沸15分钟后方可使用。 加强居室环境卫生 洪涝灾害过后对居民居住环境进行整治、消毒,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灾后的室内消毒工作:84消毒液,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稀释后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喷洒,墙面撒一层石灰,打开所有的门窗,让室内通风干燥后方可进入居住;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者在阳光下暴晒2.消除住所的污染,填平周围的坑洼,消除杂草,垫上沙石新土,四周挖排水沟。 3.家具都要清洗一边再放入居室。 注意进水卫生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洗食品、餐具或者刷牙、漱口,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灾后,选择水源的顺序是井水、河水、湖水、塘水。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设置标志。饮用水塘不允许洗衣、洗菜、饮牲畜等。生活污水要林勇排水沟引至远离临时居住地和引用水源的地方,动物尸体要尽可能焚烧和深埋。 其次,存水用具(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灾区做好饮水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 消灭鼠害 1.洪水期间鼠类集中在高低,局部密度很大,可用人力围打,或者下诱鼠笼。 2.保护好食物和粮食,防止食物被鼠类污染。 3.灭鼠的诱饵毒杀,灭鼠种类较多,应按具体使用说明,或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使用中应防止人畜中毒。 4.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鼠类,死鼠应该在远离水源的地方烧毁或者深埋、5.灾后重建房屋时,墙和室内地面要建好,设法不让鼠打洞。 防蚊灭蚊 1.夜间睡眠挂蚊帐。 2.露宿或者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该涂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不属于化学性损伤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毒气 D.昆虫咬伤 E.磷烧伤 2、烧伤时,伤员现场急救,下列哪项措施比较得当( ) A.大量喝开水 B.使用冬眠合剂 C.推注50%葡萄糖 D.服含盐饮料 E.肌注止痛剂 3、对严重挤压伤患者,护理时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外,还应特别注意( ) A.伤口肿胀程度 B.精神状态 C.肢端温度 D.损伤部位疼痛情况 E.尿量和尿色 4、浅Ⅱ度烧伤的深度是 A.深至皮肤角质层 B.达真皮深层 C.深至皮肤生发层 D.皮下组织浅层 E.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5、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6、女性,双手、双前臂、右上臂和前胸有3手掌面积的烫伤,创面可见较大水疱疱壁较薄,疼痛较剧。此病人的烧伤深度为( ) A.浅Ⅱo及深Ⅱo B.Ⅲo C.浅Ⅱo D.Ⅱo E.深Ⅱo及Ⅲo 7、足外伤后8小时,伤口污染,处理方法为( ) A.清创后Ⅰ期缝合 B.只清创不缝合 C.单纯清洗伤口 D.伤口药物湿敷

E.单纯换药 8、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9、不属于化学性损伤的是( ) A.强酸 B.强碱 C.毒气 D.昆虫咬伤 E.磷烧伤 10、面颊部开放性损伤后20小时就诊,局部处理应( ) A.伤口不清创,换药 B.清创后不予缝合 C.清创后延期缝合 D.清创后一期缝合 E.以上都不对 11、男性,野外工作者,在树丛中被蛇咬伤后,局部皮肤留下一对大而深的齿痕,且伤口出血,周围皮肤迅速出现瘀斑、血疱。应优先采取下列何种急救措施( ) A.伤口排毒 B.首先呼救 C.早期绑扎伤处近心端的肢体 D.立即送医院 E.反复挤压伤口 12、严重挤压伤病人应用下列何药可防止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A.碳酸氢钠及利尿剂 B.稀盐酸及利尿剂 C.氯化胺及利尿剂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白蛋白溶液 13、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病人出现烦躁,多由于( ) A.疼痛 B.烧伤创面脓毒症 C.血容量不足 D.心理因素 E.中枢神经病变 14、体重50kg的成人,烧伤面积:Ⅰ°10%,Ⅱ°30%,Ⅲ°20% ,伤后第一天的前8小时应补晶体和胶体液的总量为( ) A.1775m1 B.1975m1 C.1875ml D.2975ml E.3175ml 15、换药用过的器械处理应( ) A.先清洗后浸泡再灭菌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灾后防病知识要点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触机会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等的增加,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 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寄生虫腹泻病(隐孢子虫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

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以下为洪涝灾害后重点疾病防控要点。 霍乱 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细菌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不随地大小便。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知识培训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救援应急方案》 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7、《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8、《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病学主治测验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病学主治测验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作者:————————————————————————————————日期: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A1型题 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 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 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

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 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 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 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 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 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 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 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

自然灾害知识点洪涝灾害

第七章洪涝灾害 7.1 洪水 1、什么是洪水?什么是洪涝灾害?(掌握) ①当江河湖海所含水体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常规水位时的自然现象,就称之为洪水。 ②洪涝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大气降水偏强,致使江河湖海水量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它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中国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诺亚方舟”传说,可能表明史前时期,地球上确实发生过一次历史性的、全球性的大洪水,几乎毁灭了刚刚萌芽的人类文明。(了解) 7.2 洪水的形成 1、水圈的构成?(熟悉) 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水圈。 2、各种水体所占的比例如何?(了解) 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 3、什么是水循环?(掌握) ①海陆表面的水分由于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②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其中大部分直接降落在海洋中,另一部分水汽则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③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者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返回大气,或者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抑或通过河面和内陆尾闾湖面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圈。 1、河流的定义?(了解) ①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做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②河流是在一定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通道,是河槽与水流的总称。 2、什么是水系?什么是流域?(了解) 河流是输水输沙的通道,水系是河流的集合,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区域,不同流域的分界线被称为分水岭,地形上一般为山脊。河流、水系与流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河流洪水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生、汇集和泄洪规律。 3、发育成熟的天然河流一般分为几段?(了解) 发育成熟的天然河流,一般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4、什么是河流的坡度?在河流的上、下游坡度有什么特点?(了解) 河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河床的坡度,坡度是一段河床的垂直落差(米)与水平距离(千米)的比值。 河流河床的坡度上游较陡,下游较缓,在河流的入海口或入湖口坡度最小。 5、世界的五大河流分别是?(了解) 亚马逊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和黄河。 6、读图6-6和图6-10分析河流搬运物质的能力与什么有关?(掌握) (1)河流搬运物质的能力与河水的流速和物质颗粒的大小有关。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A1型题 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 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 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 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 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 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 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

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 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 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 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 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 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 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D.肺毛细血管出现微型缺口,红细胞溢入肺泡E.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措施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二)抗菌治疗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三)后发症治疗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最大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医学教育网搜集)

抗洪救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

抗洪救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一) 一、饮食与饮水卫生 洪涝灾害期间,讲究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至关重要。因为水灾期间,各种饮用水源和食物容易受到污染,粮食也容易发生霉变。吃了这些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以及霉变的粮食,极易得肠炎、痢疾、伤寒、甲型肝炎、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要防止得病,必须做到: (一)不喝不干净的和受污染的水,应喝开水,就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尽可能喝开水。 (二)不用不干净的水清洗生吃水果、餐具、刷牙。 (三)不吃腐败变质和受污染的食物。 (四)不吃病死、淹死的动物肉。 (五)少吃或尽可能不吃凉拌食品。 (六)不吃已霉变的粮食,如霉变后的麦子等。 (七)已受污染的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 (八)运用各种可能运用的方法,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和防止饮用水污染。 二、疾病防冶知识 (一)为什么在洪涝灾害中要特别注意防病治病? 1. 洪涝灾害中,人体抵抗力下降,最容易生病; 2. 有些病容易发生和蔓延; 3. 有些病容易在洪涝灾害中暴发、流行,因此,不注意疾病的预防,容易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二)在洪涝灾害中最容易发生的疾病: 1. 肠道传染病:肠炎、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甚至还能发生烈性传染病霍乱; 2. 虫媒传染病:疟疾、乙脑; 3.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4. 寄生虫病:主要是血吸虫病; 5. 计划免疫控制的传染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等; 6. 其它疾病:手足口病、红眼病、皮肤病(如水泡脚)、中暑等。 抗洪救灾卫生防病知识宣传(二) 消毒、杀虫和灭鼠方法 1. 饮水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是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 (2)饮水加漂白粉等药物后也需煮沸后饮用; (3)消毒前,较混浊的水需要自然澄清或加明矾澄清,去除沉淀物。 (4)常用消毒药用量: ①一担水(50公斤)加漂白精片一片,研碎与水混匀,半小时后可使用; ②一壶水加2.5%碘酒5滴,10分钟可使用; ③按每立方米水加一汤匙(约8克)漂白粉计算,对井水进行消毒。 2. 有条件时,可用漂白粉,对较大型水源、餐具进行消毒和对粪便进行处理。 3. 防治和杀灭蚊蝇的方法: (1)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蚊帐,也可使用艾蒿等烟熏驱蚊的方法防止蚊虫叮咬;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洪涝灾害预防

洪涝灾害预防 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同时也有相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预防 1、洪水的类型有哪些? 大范围降水引发的江河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溃堤、溃坝引发的洪水;融雪性洪水。 2、洪灾来临的前兆? 强台风的到来;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使山洪暴发;高山融雪及冰凌;河、湖大堤损毁。 3、洪水将要来临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应及时行动,认真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整顿;提前疏浚居住地的排水沟,在村、院落及建筑物的周围修筑拦洪坝、围堰等防水设施;妥善安排,保管好家中贵重财物;离开住所时,切断水、电、气源,锁紧房门。 4、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 房屋的门槛、窗户是进水部位。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可以多封几层;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都要堵死。真正被密闭的建筑物就不会进水了。 5、洪水来了如何自救? 向高处转移。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身处危房时,应该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洪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若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发现高压线铁塔或是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 6、哪些物品可以利用自制漂浮物,用做水灾逃生? 选择密封性能良好的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有一定的漂浮力;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也很好;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泡沫板、竹竿、木杆可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来,制成排筏。 7、洪水来临时被困“孤岛”怎么办? 被困高地、山坡、围堰、坝坎或楼顶时,要观察洪水是否仍在上涨,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有被冲垮、浸泡坍毁的危险,若有应向安全地带转移;在转移时,应准备绳索,也可寻找床单、衣物等做成绳索,并固定在坚固处,以利用绳索成功转移被困时,应由水性好的青壮年返回住所取回食物;当发现舟、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绪论 疫苗(Vaccine)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 :一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用、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 使用的人群不同: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患病人群,疫苗用于健康人 药物的性质:一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药物,而疫苗均为生物药物。药物作用:一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疫苗效果)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用于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一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用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乙醇、氯仿等。 保护剂或稳定剂: 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灭活剂: 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方法除了可用物理方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用化学方法灭活。常用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用缓冲液、盐类等非活性成分。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疫苗本身的安全和接种的安全。大多数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和健康人群,因此其安全性要求极高。绝大多数国家以不允许因接种疫苗而发生的死亡率超过百万分之一作为安全标准之一。 稳定性 疫苗必须保持稳定,以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疫苗贮存和冷藏运输过程■后疫苗仍能保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2016.11.11)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每日一练(2016.11.1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某农民,男性,46岁,右下肢因房屋倒塌被砖墙压住,4小时后被救出,6小时后人院,主诉尿少,呈暗红色。体检:脉搏58次/分钟,血压86/66mmHg卧右肢体明显肿胀,有瘀血斑;化验血钾 2、成人面、颈、双手、前胸和前腹部约2/3烧伤时,烧伤面积为( ) A.16% B.18% C.20% D.22% E.24% 3、成年男性,矿井瓦斯燃烧,烧伤头、面部、双下肢和双手,估计烧伤面积时,下列那些不确切( ) A.头、面、颈部各位3% B.双前臂为6% C.躯干为27% D.双手为5% E.双大腿、双小腿为32% 4、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感染 B.休克 C.急性肾功能衰竭 D.应激性溃疡 E.压疮 5、中国九分法计算烧伤面积,哪项是正确的( ) A.头、颈、面各4% B.躯干为26% C.双臂为5% D.双下肢为46% E.成年女性双足为9% 6、男性,38岁,头面部烧伤人院。主诉:患处剧烈疼痛,烧灼感,体检: 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疱壁较薄.考虑为浅Ⅱo烧伤时,下列有哪些错( ) A.去疱皮后创伤面潮红 B.愈合后有轻度瘢痕 C.伤及表皮的发生层 D.伤及真皮乳头层 E.伤及真皮深层 7、某男孩上学途中不慎被犬咬伤小腿,伤口出血少许。应该就地采取何种措施( ) A.包扎伤口 B.立即去医院 C.创面涂红汞

洪灾后防疫知识

洪灾后防疫知识 一、洪灾后会发生哪些疾病? 洪涝灾害后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等;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预防洪灾后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洪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物。 2、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精(净水)消毒生活用水。 3、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

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5、消灭苍蝇。洪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二)怎样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 预防措施主要有: 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要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4、注意个人卫生,禁止随地大小便,下水作业时要尽量穿长统胶鞋等,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5、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6、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三)怎样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应采用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1、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

第一章传染病基础知识培训要点 一、概述 (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3.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传染期 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5.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6.疾病的流行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