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月光照亮的镜中滋长成一朵朵美丽的霜花,而心底的那一抹柔情在瞬间悄悄隐去,只留她那一张俏脸融在无尽的夜色里。

二、镜子的意象——苍凉的体验

张爱玲的小说,尤其是前期小说,一再运用“镜子”意象,她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离不开镜子。镜子在中国文学中也是常常被运用的物象,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则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义项的功能意义。破碎的心常常通过人物与镜子的映照关系表现出来,特别是人物单独与镜子相处时,从镜子中泄露出的人的感受,几乎没有圆满的。

《花凋》中川嫦重病缠身,独自在外面游荡了一天,傍晚时分才回来,上楼去“拿着把镜子梳理她的直了的头发”。郑夫人跟进房来,川嫦手一松,丢了镜子,伏在她母亲背上放声痛哭,不久,川嫦死了。

《金锁记》中七巧十年的光阴,十年的煎熬是通过镜子中的景象转换过去的,“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岁”。这十年是曹七巧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倒霉蛋罗杰也有一吻,同样用镜子意象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不过他吻的不是妻子,而是镜框中妻子的照片。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热情换来冰凉的结果,镜子意象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

《倾城之恋》中对镜子的描写为:“流苏觉得她滴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着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这里的镜子有着多重的含义。就触觉而言,镜子给人凉的感觉,这种渗透骨子的凉感,带有冰冷与苍凉的意味。尽管流苏柳原两个精刮盘算始终不肯冒失的人,终于有了第一次的接吻,但是他们爱得并不彻底。

尤其是流苏,即便这是她曾幻想过无数次的场面,但真正身临其境时,她感到的并不是彻底热烈的爱情,而是觉得自己背心抵着冰冷的镜子。身上也是凉的凉,烫的烫。“凉”的是各自内心的算计,“烫”的是彼此的本能欲望。

这一“凉”一“烫”,足见爱得有保留,并没有真正沉浸在一个纯粹爱的世界中。镜子的这种苍凉之感,为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果然,就在第二天,柳原就告诉她,一个礼拜后,他就要独自前往英国。要不是因为后来战争的爆发,留给流苏的,可能就是无奈的独守空房与对镜自怜的苍凉。

三、枯叶子的意象——苍凉的自我感觉

“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太阳)喝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倾城之恋》)

一个离了婚、在娘家无法住下去的、什么都没有的少妇,想从婚姻上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想从爱情上得到一些慰籍,在浪漫的海边,“流苏渐渐感到那奇异的眩晕与愉快”,但是,她的心中仍然没有着落,意识上的渴望使她觉得自己已经被太阳吸干了水分,成为轻飘飘的枯叶子,没有家可以依靠,没有人可依附,自己左右不了自己。这枯叶子的意象给人一种衰败的苍凉和无依无靠、随时都会化为虚无的恐惧感。

四、墙的意象——苍凉的阻隔

“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蓝色。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流苏道:‘那堵墙……’柳原道:‘也没有去看看。’流苏叹了口气道:‘算了罢。’……山渐渐高了起来。不知道是风吹着树呢,还是云影的漂移,青黄的山麓缓缓地暗了下来。”(《倾城之恋》)墙出现于言谈之中,意象已经渐渐转移到了心里。

五、胡琴的意象——苍凉的音韵

胡琴这一意象在《倾城之恋》中出现三次,开头的胡琴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胡琴声幽幽的远古岁月,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使整个苍凉的倾城故事在胡琴声中娓娓道来,把一种缥缈的、无法捕捉的虚无撒向观众。

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对流苏来说是缥缈的、失了传的庙堂舞曲、是远古岁月的记忆、是公馆内一代代钝了的眼睛、是满目的灰尘吊子。悠悠的琴声从颓废的手指上流出,是她的苍凉故事的源头,正合了她此时的心境。而胡琴声的嘎然而止,正是她的死亡或重生吧。

因为苍凉,因为虚空,所以不可触摸,虽“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倾城之恋》)

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撒下寒辉,映在地上霜白一片。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在寂寞的夜里更显苍凉和缥缈。一切都结束了,而一切又都回来了,苍凉的故事仍在上演,拉过来拉过去的胡琴声诉不尽的苍凉与虚无!胡琴使整个故事苍凉的基调得以存在。

六、风雨——悲凉的情景

单纯而又不幸的少女许小寒(《心经》)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不该发生的爱情事件中,许小寒陷入了孤立无助的境地,父亲成为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而她的父亲为了逃避这一精神的磨难,选择了出走。小寒孤独地跑到绫卿家,想阻止父亲的远离,“天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那雨来得猛。哗哗泼到地上,地上起了一层白烟。小寒回头一看,雨打了她一脸,呛得她透不过气来”。“风雨”意象在这篇小说中成为许小寒孤立无助的象征。许小寒的外部世界只有“风雨”,她内心的寒冷也与风雨的寒冷融为一体。她不该爱上她的父亲,她又无法左右自己的感情,更无力改变外部世界。当小寒与母亲同坐于一辆黄包车上时,“雨下得越发火炽了,拍啦啦溅在油布上。油布外面是一层滔滔的白,油布里面是黑沉沉的”。人物的处境与心理在这黑与白的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风雨意象在它的展开过程中,一方面映衬着许小寒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又呈现出对许小寒的悲悯意味。风雨意象点化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也加强了小说叙事的诗意化色彩。

七﹑结语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善于描写悲凉意象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凉意象,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鄙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一、开设意义研究 (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修养的目的。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理解社会、 理解人生的水平,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 “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邹积艳在 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王秀娟就文学欣 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 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实行探讨。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实 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 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 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 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 并不多。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 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 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 去最基本的兴趣”。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 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 作用的最好形式”。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 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 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论“革命传奇”小说 9论“样板戏” 10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论“文革”叙述模式 17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论“朦胧诗” 7论“后朦胧诗” 8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论新历史小说 10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论“寻根文学”思潮 12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鲁迅小说创作论 2鲁迅散文创作论 3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郭沫若创作论 5茅盾创作思想论 6茅盾评论特色论 7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巴金小说创作论 9老舍的平民观探 10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钱钟书《围城》失探 14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论方方的小说 18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 本文在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方向(转)来源:胡佳红的日志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和异体字 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10,专书的词汇研究 11,专书的用韵研究 12,专书的语法研究 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18,《说文》部首研究 19,《说文》贝部研究 20,《说文》重文研究 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 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 30,陶渊明用韵研究 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二,语言学 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1《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到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省校统一印制。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3、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4、论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编页码。 5、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常用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论文摘要和关键词占1页。 6、正文: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段首空2格。有页码。 7、注释:采用尾注或脚注形式,全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看陶诗和王 诗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结束语…………………………………………………………………………………………… 注释、参考文献…………………………………………………………………………………

红楼梦文学欣赏论文

读红楼梦 说不完的红楼梦,道不完的红楼情。曹雪芹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文学佳作。从清朝到现在,《红楼梦》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期间,无数的名家大家拜读此作,对红楼赞不绝口,但对红楼的解读与研究永远没有尽头,因为它是那样的博大,400多人物的精心刻画,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数不尽的文学艺术手法与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永远的研究学习。 作为一个文学素养不怎么成熟的我,我不能像红学研究者一样,研究红楼的每个细节,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或是思想精髓进行评论点评,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高度,不能胡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认为,作为一个读者,读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从作品中能体会到什么,对自身成长有何积极影响,把这种对自己或是周边环境有意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作为,使自己更成长。经过这一番读、思、做的过程使自己上一个新台阶,这才是读作品的精髓。因此,我的论文不会对红楼人物或是作品本身做客观的评价论述,只是写写自己读红楼的一些思想萌动和红楼给我的影响。 人性固有的正义与邪恶、坚韧与软弱。 众多红楼人物的刻画,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从这各种各样的性格中,能看到人性固有的正义与邪恶,坚韧与软弱。而其中,我认为表现最强的是贾宝玉。贾宝玉生于贾府之富裕之境,因此自小就吃不愁穿不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西江月》中,是这样描写贾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此番描写,是对他最客观的外在描写,读来似感此人就是那种富贵之家的败类之子一样,其实不然。当真正知晓贾宝玉之后,我们会感到此描写似贬实褒,因为他的思想是不和那些败类富家之子一样的,正是他的思想让他做出类似荒谬之事。他虽生在官宦之家,但是却极度的厌烦官宦世俗、人情世故,他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他看不惯的这种腐朽的封建官宦思想,正是他的本性中存有的正义的背叛与抵抗。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而,恰恰他的背叛心理,让他又长期沉浸在风花雪月、不务正业的淫乐生活之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他为了反叛、为了抵抗而为,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很多淫乐之为还是他所向往和喜爱的。这可能和他的起初意向有所不同,但长期的骄奢淫逸之为,已经让他爱上了他的所作所为,我想这就是他本性的邪恶与贪婪的体现。贾宝玉身上还能看到坚韧;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他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直到最后,家境衰落,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而选择遁入空门。而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那就是人性的软弱。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文学毕业论文文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 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 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 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 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 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 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 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 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 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 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 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 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 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 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

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

插画艺术赏析论文

插画艺术赏析之 ——唯美写实风格插画浪漫的唯美—Enakei Enakei是韩国着名的插画家。作品以唯美着称,其画风浪漫委婉,时而朦胧忧伤,时而明朗欢快,画面干净、色调柔和,感觉温暖,在韩国极受欢迎。 Enakei的作品分为两大类:jennie和enakei,是以韩国女星闵孝琳为创作原型而创作的一组插画。 作品主要描述名为jennie和enakei两个风格各异女生的生活。jennie 是个可爱唯美的女孩,而enakei是个时尚活泼的女孩,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记述了两个女孩每天的生活,有点小趣味,也有点小想法 韩国插画家Enakei的作品描述了两个风格各异女生的每日生活。作品画面干净、色调柔和,感觉温暖。简单的文字是生活的一些小感想,有点小趣味,也有点小想法。 彩铅水溶后的效果给画面一种柔和的美感。让人从心里感觉到清爽去温和。宁静、可爱、干净、清爽。 黑暗中的唯美——LindaBergkvist LindaBergkvist是一名非常年轻的CG大师,生于1977年,她出生在瑞典,CG的风格充满了童话色彩,神秘、诡异、梦幻。 无论是绘画功底,CG的运用还是充满想象的内容都另人着迷作品细腻但绝对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韩国唯美的CG,又不同于欧美夸张、浓重的风格不论哪方面都称的上是大师级不管你喜不喜欢或对CG有多少了解认为欣赏她的作品都是种享受 LindaBergkvist1977年出生于瑞典,她的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酷爱绘画和插画艺术,也喜欢观看电影,又很多喜欢的片子,比如:Clockwo rkOrange,CryingGame,TheNameoftheRose,SentoChihironokamikakushi, ArmyofDarkness……,从很小就开始绘画,她在20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WACOM画板,于是她开始了电脑绘画创作生活。Lind a的绘画风格细腻,她喜欢刻画人物的特写和幻想中的场景。 这位来自瑞典的女画家,Umeå便是她的故乡,据她自己所说,从小便是个喜欢放飞想象力的女孩,喜欢绘画和向同龄的小朋友讲述自己编造的复杂故事。长大后曾经动过献身教育事业的念头,在一段时间里,努力地学习英语和瑞典语。也不知道是她选择了绘画还是她被绘画选中了,总之,她后来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为当地一家电脑公司制作图片的工作,并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8年04月20日08:17:10 作者:xixibaobei_cici 一,现代汉语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21,结构紧缩和结构杂合 22,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 23,复句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24,汉字改革的历史和未来 25,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6,谈谈概念与词语的关系 27,各种语句所表达的思维方式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语句进行研究) 28,各种修辞方式中的逻辑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修辞方式研究) 29,语篇衔接手段分析(可综合论述,也可选一种文体联系具体实例论述) 30,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31,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32,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3,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34,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35,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36,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37,"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38,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39,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40,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41,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古代女性“幸福说”之我见 姓名:杨雨鑫学号:200902140934 摘要: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里,女性均处于失语状态。这种结果与女性在社会中的经济生活状况、政治生活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处于弱势的女性,幸福对于她们来说实属不易。漫长男权社会下,女性不幸远远大于其幸。本文试将从两性分工、女性婚姻等方面浅析中国古代女性之幸福状况以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古代女性幸福婚姻附属品 何谓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幸福;家人团聚是幸福;身体健康是幸福;太平盛世是幸福。雨果说:“女人要有幸福才有诗意,正如穿扮整齐才显得漂亮。”女性一生幸福的要件有两个:一是有一个和睦恩爱的家庭;二是子女孝顺出息。在古代,得到这些必须三从四德,遭受残酷的制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女性的幸或不幸。 ■我国古代两性社会分工 根据生物学与社会学对性别的不同阐释,可以得到对两性的较为全面的认识。生物学上的性别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社会学上的性别关心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分析两性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分化是进一步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生存状态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都要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两性分工则是与这两种生产关系联系最密切的。虽然世界各地的性别分工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男性劳动主要围绕生活资料的生产进行,这种劳动需要人与人的联合,具有社会性质;女性劳动则主要围绕人的生产进行,属于家庭劳动。这种生产实际划分了人类生产的两个领域:社会与家庭。两性分工的意义不在于依据性别分配工作,而是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者和人的生产者的社会角色。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料的生产则被视为最根本的生产,而人的生产虽也具有深远影响却往往视忽视。这与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女性自身生理特点和两性社会分工关系密切。男性在生活资料生产中建立起了服务于自己的规则。公共权利来自男人群体的社会公共领域,而绝非家庭领域。女性无权制定规则,而成为规则的实施对象。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靠“礼”来建立和维护两性秩序。性别观念的哲学抽象体现在《周易》的阴阳之分中。以《周易》的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的“女祸论”是具有权威性的正统观念。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跟本原因在于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分化中男人建立和掌握了

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文学大学论文

毕业论文 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学生姓名 准考准号 电话号码: 2016年8 月20 日

浅谈《致橡树》中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摘要]:舒婷是21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诗人,她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致橡树》是一首女性的爱情宣言。本文从诗歌本身入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女性的独立精神、平等观念、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并且讨论这样的独立意识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树立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舒婷爱情观女性独立现实意义

目录 引言.........................................................4 原文 一、《致橡树》的创作背景........................................5 二、从《致橡树》浅谈舒婷的爱情观......................... 7——11 (一)舒婷的爱情观..............................................7 (二)我对《致橡树》的再认识....................................10 参考文献........................................................11

引言在新时期新诗潮跃升的态势中,一批女诗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诗作,为诗坛带来鲜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怀着对人性主义的诉求,对理想主义和自由人格的呼喊,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我最为欣赏的作品,便是她的这一篇代表作——《致橡树》。 《致橡树》①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影视文学欣赏论文 姓名:吴义容 学号:20104274 专业:水利一班 院系:工学院 2011年10月19日

摘要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关键词电影,文学,电影的发展 影视文学欣赏 作者姓名:吴义容 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一、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的艺术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雏形,都可以在人类文明时代之初找到印迹。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穿越数万年的时空隧道,在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人类艺术之林中终于相继诞生了 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科技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电影和电视是一对最年轻的成员。在所有

的艺术门类中,也唯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迄今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品种。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的一种文化——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影视文化将与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一道,对人类文化内容、生活方式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电影与电视是工业化社会的温床培育出的两朵艺术奇葩。电影与电视是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新兴艺术。19世纪后期,欧洲的工业革命,给欧美许多国家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相关的各门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是这种社会大背景,促成了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记住的日子。在法国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售票放映由他俩拍摄制作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几部电影。尽管片子的内容十分简单,却使前来欣赏的观众大为惊叹,为之入迷。 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也叫“默片”。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电影史上引发的第一次革命。在长达30多年的默片时期,人们深感电影无声的缺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声音进入了电影,其标志是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挑选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女性解放意识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

女性解放意识论文女性文学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传奇》集中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意识在女性身上的沉淀,同时冲击着新时期女性解放意识的慢慢觉醒。在女性文学崛起的二十世纪,张爱玲的女性文学绽放着与同时期女作家的女性文学不同的光彩,她从女性自身的性格悲剧和人性堕落出发,挖掘出女性的落后意识进而再挖掘出她们不幸的根源,使女性文学突破了女性创作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女性意识 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她一生的杰作《传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绚丽的一页。张爱玲小说所迸发的才情,她那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她与文学潮汐的暗合,都使得张爱玲倍受世人关注,尤其是她的小说集《传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传奇》这本小说集收有张爱玲写于1943年至1945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等,共五十万字。所收作品大多通过爱情婚姻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洋场社会里旧式家庭被历史埋葬的进程,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完的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

毁灭”的悲剧。下面对《传奇》中大体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分别进行探讨。 一、扭曲的女性形象 “在传统的‘父之法’(Law of the Father)下,女性主体往往遭受父权意识的压迫,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构成了‘无父文本’的书写,即把男性家长排除在文本之外,而形成的女性家长当家作主的文本模式,表明作家拒绝把女性角色永远安置在从属地位上。”如《留情》中的杨老太太,《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姜老太太,塑造形象最生动鲜明的莫过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些女性代替了男性成为家族中的统治者,但是在几千年封建父权意识主导的男权社会压迫下,她们的心态已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环境中慢慢扭曲变形。在她们身上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属于母性的那种对子女无尽的呵护和温馨的关爱,取而代之的是她们对金钱权利的维护和重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或软弱,或自私,或狠毒,或愚昧,呈现出的完全是阴暗、扭曲、病态的一面。 《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面对儿子儿媳嫌弃女儿白流苏,想把流苏赶回前夫家做寡妇一事,也没有表现出做母亲的怜悯,她甚至给女儿指明了出路——回去领养个孩子熬个十几年,做个一家之主。掌握家庭财产大权是白老太太一生的追求,相比较白流苏的不幸来说,她更加倾向于维护封建家族所谓的“门面”,面对白流苏的进退两难,她表现出的是漠然的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态度。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完成人:翟玉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层次: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翟玉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语境,品味词语,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让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育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均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特点,主要表现有: 1、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多义性与不确定性特点。 语文主要由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组成,其教材内容也多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其自身文学修养的高低事关对文学作品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可见,文学教育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奠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性。 2、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写作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古代文学: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3.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5.试论《诗经》怨刺诗 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7.《离骚》神话研究 8.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 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0.《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11.《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8.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 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 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 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37.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38.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39.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40.《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6.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 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 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 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 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51.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52.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53.“清空骚雅”、“幽韵冷香”——论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54.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 55.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56.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