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编号 16

课题:《氓》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制作人:薛振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并默写本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一.了解《诗经》

1、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情爱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作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以“赋”“比”

“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许多诗篇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句中多重言、双声、叠韵词,音节和谐,语言朴素,很有艺术魅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二、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士也罔.()极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诵读目的: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1、解释加点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

..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

..期。

乘.彼垝垣

..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

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

...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全诗共六章,全部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成,请概括每章内容

(1)

(2)

(3)

(4)

(5)

(6)

全诗可分三部分:(试用最少的字概括)

一(1-2):

二(3-5):

三(6):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编号 17

课题:《氓》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制作人:薛振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年11月

学习目标:

1、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并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目标1、2

朗读课文后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一、阅读第一部分(第1--2章)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4、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5、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6、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二、阅读第二部分(第3--5章)

1、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2、这场婚姻的失败是什么原因,女子有没有责任呢?她是怎样表现的?

3、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了什么经验,文章是那句话体现的?用了什么手

法?

4、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第三部分(第6章)

最后一章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探究:

1、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两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更能反映社会问题)

2、探讨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

五、总结

诗歌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六、攻知识点赋、比、兴手法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又叫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赋一般有三种类型:

1、写景。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用鱼戏莲叶来渲染愉悦美好的氛围。

2、写事。在叙事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是写木兰回到家时梳妆打扮的情景,表现了她重作女儿时的愉快心情。

3、写人。如汉代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佩戴的装饰到衣着打扮的铺陈,意在表现秦罗敷的端庄和美丽。

【比】即比喻,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说来,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为人们所熟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

1、直接起兴。如《采薇》前三章以“采薇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引起戍役军士的思乡之情。

2、兴中含比。即起兴句中也兼含有比喻在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兴中兼含比喻。

六、课后反思

氓第一课时答案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相思相恋,占卜结婚

3、以桑为比,劝诫痴女

4、以桑为比,控诉移情

5、倾诉苦楚,表达悔恨

6、回顾甜蜜,表达决绝

一、恋爱二、婚变三、决绝

氓第二课时答案

阅读第一部分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明确:“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5、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表现出男主人公结婚前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6、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阅读第二部分

1、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2、这场婚姻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女子有没有责任呢?她是怎样表现的?

男子变心。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了什么经验呢?文章是那句话体现的?用了什么手法?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兴

4、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阅读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女:决绝,刚强

拓展探究:

1、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两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更能反映社会问题)

明确:娘家人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

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氓》导学案

湘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案班级___姓名____ 课题:氓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编写人:阳辉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时间:年月日授课时间: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难点:在诵读中基本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蚩.蚩()匪.来贸丝()乘彼垝垣 ..( )()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 () 桑葚.()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其水汤.汤()靡.有朝矣( ) 士也罔.极( ) 渐.车帷裳.( )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三)重点精练和疑点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言.既遂.矣() 隰.则有泮()秋以.为期()以.望复关() (2)古今异义 至于 ..顿丘古义:今义: 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女也不爽 ..古义:今义: 总角之宴.古义:今义: (3)通假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乡愁》导学案(无答案)

FH2020/8/17 沈丘县风华学校(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姓名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课题:《乡愁》课程类型 :新授 主备课人:马琪共1课时备课组长签字: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成功自学 1.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中资料整理相关内容) 2.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3.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5.《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三、成功议学 四、成功示学五、成功测学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惆怅,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2.下列关于乡愁一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特而新颖,将绵延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B.《乡愁》中诗人借助意象创造了四副感人的画面,即“母子别”“夫妻别” “生死别”“故国别”。 C.全诗节奏匀称鲜明,音韵和谐优美,长句与短句参差不齐、变化错落。D.诗歌四小节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组成了诗人漂泊的一生,传达出对母亲绵延无尽的情思。 3.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别离后梦萦魂牵;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岁月中永不老去;乡愁是, 六、成功思学

氓 优秀实用导学案(两课时)含答案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学教稿编号 16 课题:《氓》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制作人:薛振华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并默写本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一.了解《诗经》 1、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情爱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作品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以“赋”“比” “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许多诗篇采用重章迭唱的形式,句中多重言、双声、叠韵词,音节和谐,语言朴素,很有艺术魅力。 2、《诗经》“六义”: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二、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士也罔.()极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咥.()其笑矣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指名朗读或全体齐读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诵读目的:一是强化字音识记,二是明确朗读节奏,三是进一步熟悉课文。 四、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理清思路

《氓》导学案

《诗经》两首 《氓》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常识。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把握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4.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掌握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2.重要字词解释。 氓.:来即.我谋: 至于 ..顿丘:将.子无怒: 秋以为 ..期:以我贿.迁: 无与士耽.:女也不爽.:

部编九年级上册3《乡 愁》导学案附答案

3《乡 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学习难点】 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主学习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乡愁四韵》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①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②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③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④现

《氓》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氓》导学案 必修教案 0111 09:53 :: 《氓》导学案 德育之爱情观教育 学习设想: 高中阶段,课文涉及到的爱情诗不多,《氓》是一首爱情悲剧诗,很有时代意义。当下,早恋现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虽然然老师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慢慢熏陶感染,以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本导学案,试图从欣赏爱情的角度入手,通过诵读经典,分析《氓》的爱情悲剧根源,引导学生唱自己喜欢的爱情歌曲,歌曲情调,代表一个人的品位,希望他们能够唱出高尚的爱情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学习重点: 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一)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上网收集诗经中经典爱情诗,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内容: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1)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 (2)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3)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 (4)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5)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6)芼(音帽):有选择之意。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2、《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高一语文导学案-氓

高一语文导学案 ——《氓》 学习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6、全力以赴投入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 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2、完成预习案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教材助读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二、注音 匪:()汤:()愆:()徂:()

部编版九上语文《乡愁》导学案

3 《乡愁》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上的音乐美。 2. 品读诗歌语言,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品读诗歌语言,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新知预习】 1. 了解作者。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诗人、散文家。 60 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代 表作有:《》《》《》。 【课堂探究】 1 . 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尝试划 分诗的节奏,标注重音,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思考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 3.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愁? 4. 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5.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 6.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 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受。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1.“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课堂探究】 1. 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 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 秒。边读边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物化) 3. 邮票:小时候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母子离愁 船票: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家 愁 坟墓: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海峡:现在海峡阻隔忧思绵绵思归浓愁国愁 4.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 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

《氓》导学案-答案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 2、检查订正。 二、积累整合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

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 1、完成本文结构图: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诗经 氓》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氓》课前双基预习案第一课时(A) 编写:方孝龙审定:曾良策王典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一、《诗经》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

《诗经 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复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1、了解《诗经》 (1)、总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三家诗亡佚,仅存《毛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分为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ai〕、鄘〔y 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共160篇。 《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 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比、兴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的来源: 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

[训练]《乡愁》导学案.doc

乡愁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诗人的悄感。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认识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 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耍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了解诗歌意象: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情调的东西。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二)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至少四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二、学习研讨 (一)深情地读: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垂音、感情的投入) (二)美美的品:(研读诗文,细腻感受) 1、诗人把乡愁分成了几个阶段来写?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 语。 2、诗人把乡愁分别比作什么?每一种对象分别表现诗人对谁的思念?这些比喻的运用有什么 好处?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析《乡愁》的美: 温馨提示:可从意象、结构、音韵、情感等方面品析。 例如:意象美: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乡愁,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三)美美的仿: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不经世事的你,能依照诗作屮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來写一写你理解的那份乡愁吗?町以是一句话,也町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刀,乡愁是故乡那弯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 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氓》导学案答案

“自主互动”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 编制人:辛宗国审稿人:丁少华 姓名:第组组长检查签字: 《氓》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预习 一、制作知识卡片:(结合《阳光课堂》“文学常识”部分完成) 1、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 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 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才更名为“诗经”。(“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 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 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 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 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 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 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

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彼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二、夯实语文基础。 1、利用早自习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阳光课堂》“新课导学”部分。 2、由各小组长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签名。 3、课前教师检查学生掌握落实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诗?是用第几人称进行叙事抒情的? 从内容上看,《氓》是一首爱情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氓》是一首叙事诗。是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抒情的。 2、从每节中找出一句诗句作为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在此基础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氓word导学案

【关键字】高中 <<诗经·氓>>教案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把握诗经的有关常识,认识诗经的地位。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及文言现象 难点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教学构想: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味古代爱情的心酸。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布置小作文题目。让学生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予以评述。 (一)预习案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乡愁》++导学案

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012- 10-10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审核: 《乡愁》导学案 主备: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诗歌,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句的含义。 2、深情朗读,把握诗歌的典型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力争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课堂上对学、组学后,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3、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注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著有诗集多部,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诗人、评论家,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二、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百年中国文学经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谈起《乡愁》的创作,余光中说:“当时我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了,只用了二十多分钟就写完了全诗,因为那种浓浓的乡愁在心中已经二十多年了!” 三、文体知识 1、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2、意境:是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景相谐的境界。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4、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1分) 二、自主学习(独学小展示18分) 1、给加点字注音 (1)一枚.________ (2)邮.票________ (3)狭窄.________ (4)坟墓.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乡愁》的作者____________ ,是当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课文《乡愁》导学案

课文《乡愁》导学案 课文《乡愁》导学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着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

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1.师:一曲《流浪歌》唱出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陈星的歌声唤起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楚。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说说吗?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