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受……于”的方式来表被动。

第一类: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卒们多数愿为他卖命。)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恐怕被曹操抢了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二类: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第三类: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第四类:用“于”表被动

①“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②“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2)无标识的被动句:需要凭借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例如:

①“韩信拜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军。)

②“予羁縻不得还”(我被羁押不得脱身返回)(《指南录后序》)

③“兵挫地削”(军队受挫,土地被割让)(《史记·贾生屈原列传》)

3.倒装句。主要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四种类型。

第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第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示例: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④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

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沛公)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礼物)了?”’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④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作介词的宾语

格式:主语十宾语【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词十动词,或者:主语十疑问

代词十介词十动词。

示例: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②问:(君)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文:

“(你)凭什么(与齐国)作战?”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十介词十动词。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文:“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此外,还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三,状语(或介宾短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在补语位

置的成分往往要将其视为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词十以十宾语(或:动词十代词十以十名词)。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词十于(乎)+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②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第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译文:“村中有个喜

欢多事的年轻人”

【2】格式: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能够行千里的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那个)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十之十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省略句。

省略句包括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有介词.等等。

(1)省略主语。如:A.(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B.旦日,客从外来,(我)与(之)座谈

(2)省略谓语。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例如:A.问(之)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

B.便邀(其)还家(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

(4)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介词“于”的省略,包括表处所和表对象两种类型。A.表处所的,如出户望(于)南山,松生(于)石上,剑在其背。

B.表对象的,如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

介词“以”的省略。如:晋太元中,武陵人

(以)捕鱼为业。

5.习惯句式(或称“固定句式”)

第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何如;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

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例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

“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如: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这种格式的反问语气较强烈,一般译为“难道有……吗”。

(3)“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第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以及“……与……孰……”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第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

(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翻译为“怎么能”。

例: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用法。

“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第五,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若辈得无苦贫乎?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

第六,以为,或“以……为”连用表判断。

如: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1)“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j二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所以。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1)安……哉:难道……吗?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比及、及、洎…… :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3)不亦……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曾不:连……都不如:曾不盈寸 (5)得无……乎:恐怕、莫非……吧如:得无异乎? (6)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不是……吗 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惟手熟耳 (8)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 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独畏廉将军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作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 如:何陋之有?夫子何命焉为? (10)何哉、何也:为什么呢如:哉而此独以钟名,何? (11)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如:何以知之 (12)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 什么要……呢,怎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14)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如:何其哀也 (15)何者、何则(表设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如: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 故也。 (16)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初中阶段常见地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新选.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9.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14.不亦……乎(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7. 岂(独)……耶(乎、哉)(难道……吗)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

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 . 2 3 (二) (三) (四) 1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 8 9 10 (七) 1 2 (八) 1 2 3 4 5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 7 8 下也 9 10 11 ( ( 1 (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

2011年高考文言文 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第页共18 页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第页共18 页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第页共18 页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初中语文必背的7大文言文句式

初中语文必背的7大文言文句式,轻松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可分为7种: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

高中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