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分解传播过程

(1)波的形成过程:(图演示)波源的振动带动周围质点做受迫振动。

(2)波的形成条件:波源+介质

2、波的传播

(1)各质点振动的T、f、A与波源相同,起振时状态相同;

(2)离开波源越远,起振越慢开始,相位落后越多(下表);----------------------->相位即“弧度”

时刻P0P1P2P3P4

00————

T/8π/40———

T/4π/2π/40——

3T/83π/4π/2π/40—

T/2π3π/4π/2π/40

(3)机械波传递波源的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不传播质点;

①. 每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②. 波形向传播方向“平移”

(4)起振时间相差T的整数倍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3、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①. 特征:波形具有波峰和波谷相间

②. 实例:绳波,水波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雨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①. 特征:波形具有密部和疏部相间

②. 实例:声波,弹簧波动

<练习>

1.下列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周期越长

D、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动立即停止

2.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质点要互相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

C、振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它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是一列沿绳子向右传播的横波,除去第1点,在途中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加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

4.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0.25s途中P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此后在经过0.75s,P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是()

A、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B、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C、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D、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5.如图为波沿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刚传播到B点时的情形,由图可判别A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是()

A、向左

B、向右

C、向上

D、向下

答案:A;ACD;3,5;BD;D;

二、波的图像

1、 图象的建立

(1)

画出波在某时刻的波形 (2)

将波形置于x y -坐标系中 (3) 意义:描述某时刻...

介质中各个质点的分布情况 2、 纵波和横波图象 (1)

纵波的图象 ①. 密部和疏部

②. 波长λ:相邻..两个运动状态总相同的点间的距离..

。(例如:相邻的两个疏部或密部) (2)

横波的图象 ①. 波峰和波谷

②. 波长λ:相邻..两个运动状态总相同的点间的距离..。(例如: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 3、 图象中的物理量

(1)

读取:振幅A 、波长λ (2)

波速v :单位时间内机械波向前传播的位移。x v t T

λ

?==? 意义:描述波传播的快慢 (3)

周期、频率和波速:v f T

λ

λ==∴v vT f

λ==

①. 周期和频率:由振源决定; ②. 波速:由介质决定;

③. 波长:由周期(频率)和波速共同决定 (4)

常用推论: ①. 由x v t ?=?得:波源振动t kT ?=,波向前传播()x v kT k vT k λ?==?=。 ②. 相隔n λ?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练习>

1、关于波的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 、质点的振动周期就是波源的周期

B 、波的周期是由博源驱动力的频率决定的

C 、波的周期与形成波的介质密度有关

D 、经历整数个周期波形图重复出现 2、关于波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 、波速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B 、波速跟波元振动的快慢无关

C 、波速表示介质质点振动的快慢

D 、波速表示波形图向前平移的快慢 3、(画图)教材P28.4.如图横波正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0.5m/s ,试画出经过1s 后和4s 后的波形曲线。

4、(计算)一艘渔船停泊在岸边,如果海浪的两个相邻的波峰距离是6m ,海浪的速度是15m/s ,求渔船摇晃的周期。(0.4s )

4、 波速方向与振动方向的判别

(1)

平移法: ①. 已知波速方向:向波速方向微平移,得到下一时刻的波形图; ②. 已知某质点振动方向:画出该质点下一时刻位置,将波形图补齐;

(2)

同侧法:波速的矢量箭头与质点瞬时速度的矢量箭头居于波形图的同一侧。

<例题> 1、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质点A 的平衡位置与坐标原点O 相距0.5m ,此时质点A 沿y 轴正方向运动,经过0.02s 第一次到达最大位移。由此可见( D ) A 、这列波波长为2m

B 、这列波频率为50Hz

C 、这列波的波速为25m/s

D 、这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2、一列波在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所示时刻该振动还只发生在M 、N 之间,已知此波的周期为T ,Q 点速度方向向下,则( C )

A 、波源是M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T

B 、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3

4T

C 、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1

4T

D 、波源是M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1

4

T

5、 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

(1)

波的图象x y -:???

某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

传播时图象平移; (2) 振动图象x t -:???

某质点各个时刻的位移;

传播时图象延伸;

<练习>

1、平静的水面上,某一时刻,一个浮标开始做竖直方向上的简谐运动,运动规律为2sin()x t ππ=+,水波波长为0.2m 。以浮标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

(1)画出t=2s 时刻水波传播范围内某一切面的波形图,并说明浮标起振时的运动方向; (2)画出1~4t s =时间内,0.1x m =位置,质点的x t -图象。 2、《全解》P87.例4:一列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左图,右图表示该波传播的介质中某质点此后一段时间内的振动图象,则( B ) A 、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图为a 点的振动图象

B 、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图为b 点的振动图象

C 、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图为c 点的振动图象

D 、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图为d 点的振动图象

M

一列简谐横波沿+x 方向传播,图8展示了它在t = 0时刻已经传播到的区域(即在x ≥ 2.5 m 的区域,波尚未传播到)。现已知在t = 0到t = 1.1s 时间内,质点P 第三次出现在波峰位置。试求:

(1)质点P 的振动周期;(0.4s ) (2)质点Q 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刻。(0.8s )

6、 波动的周期性

可能导致多解的因素有:

波传播方向未定;某时刻某质点运动方向未定;周期(频率)未定;波长未定;

例1 (1987年全国高考题)如图所示,绳中有一列正弦横波,沿x 轴传播,,b 是绳上两点,它们在x 轴上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当点振动到最高点时,b 点恰好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试在图上、b 之间画出波形图。

分析:本题没有注明波的传播方向,所以需要对波向+x 轴,-x 轴方向传播讨论。由于、b 间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因此、b 间不足一个波长,其图像如图乙所示,(1)为波向+x 轴传播时的波形;(2)是波沿-x 轴传播时的波形。

例2 (1996年全国卷)如图甲所示,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长绳上的、b 两点,相距14.0m 。b 点在点右方,当一列简谐波沿此绳向右传播时,若点位移达到正向极大时,b 点位移恰好为零,且向下运动。经过1.00s 后,点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b 点的位移恰好达到负向极大,则这列简谐波的波速可能等于( AC )

A .4.67m /s

B .6m /s

C .10m /s D.14m /s

分析:波长、周期均未确定。11314(0,1,2)4

n n λλ=+=L ;221

1(0,1,2,)4T n T n =+=L

3 波形周期导致的多解问题

简谐机械波是周期性的,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形与原波形重复,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多解性。

例3(1996年上海卷)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经0.02s后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则该波的波速和频率f可能是()

A.=5m/s B.=45m/s C.f=50Hz D.f=37.5Hz

分析:此题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需分向+x轴和向-x轴传播两种情况讨论。另外由于波形的周期性导致了传播波形的不确定性。若波向+x轴传播,传播的距离(n=0、1、2……),若向-x轴传播,传播距离(n=0、1、2……),通

过求解可知A、B、D答案是正确的。

例4(1999年上海卷)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波速

为,沿波传播方向上有相距为的P、Q两质点,如

图所示,某时刻P、Q两点都处于平衡位置,且P、Q

间仅有一个波峰,经过时间t,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

谷,则t的可能值有( D )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5如图,实线表示一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经过0.2s时的波形图线。

(1)若波向右传播,求其最大周期;(0.8s)

(2)若波向左传播,求其在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4n+3)m(n=0,1,2…))

(3)若波传播的速度为35/s,试判定波传播的方向。(向左)

1、波面和波线

(1)波面:震动状态都相同(同时产生) (2)波线:垂直于波面,与波传播方向同向; 2、惠更斯原理

(1)内容:介质中任意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气候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的方向的波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2)等时性:波从同一个波面传播到另外的同一个波面,波面上各点所需时间都相同。 3、波的反射:共面、两侧、入射角=反射角(利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4、波的反射:

11

22

sin sin v v θθ=:利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折射率:1

122

v n v =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 、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

B 、波发生反射时频率、补偿、波速均不变

C 、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是波长、波速发生变化

D 、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2、如图,一列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的现象,已知波在介质I 中的波速为1v ,在介质II 中的波速为2v ,则12:v v

;介质1相对于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为n ,则介质II 相对于同种介质的折射率为:

1、波的衍射

(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叫做波的衍射; (2)解释:惠更斯原理;

(3)明显..

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 【例题】

在观察水面波衍射的试验中,AC 和BD 是两块挡板,AB 是一个孔,

O 是波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

A 、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

B 、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相等;

C 、如果将孔AB 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 、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到衍射现象 2、波传播的独立性

(1)内容: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仍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

(2)推论:波的叠加原理: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12A A A =+)

● 波峰与波峰相遇:加强;

● 波谷与波谷相遇:加强; ● 波峰与波谷相遇:减弱

【例题】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 、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 、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一样

C 、在相遇区域,任意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 、几个人在统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3、波的干涉

(1)现象:频率相同....的两列波,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震动减弱,而且加强区与减弱区相遇隔开,称“干涉”,形成的图样称“干涉图样”。

(2)特点:干涉图样稳定;加强区和减弱区稳定。 4、波的干涉的解释

(1)加强区:12||(0,1,2)s d d n n λ?=-==L

(2)减弱区:1211

||(21)(0,1,2)22

s d d n n n λλλ?=-=+=+=L

● 当两个波源振幅相同时:减弱区质点保持静止状态。

● 振动极强区和振动极弱区分布在一条以波源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例题】y 轴上PQ 两点是振动完全相同的振源,及其的机械波波长1m ,两点纵坐标分别为6m ,1m ,那么x 轴上会出现几个振动加强点? 解答:(0,1,2,)MP MQ n n λ-==L

又:MP MQ PQ -<

解得:51

n λ

<

=,故n=0,1,2,3,4,对称位置上n=-1,-2,-3,-4

共9个加强点。

C A B

D O

【例题】在广场上的中心O 和半径为45m 的半圆周上的A 点,各放置一个完全相同的声源12,S S ,两声源同事发出同频率、同相位和同振幅的声波,一直频率为34f Hz =,波速340/v m s =,某人从圆周上的B 点出发,逆时针沿着圆弧走到A 点,在他走的过程中共有几次听不到声音?这些位置各离开A 点多远?

121

||()2

d d n R λ-=+<,解得4,0,1,2,3n n <=

又:121

()(0,1,2,3)2d d n n λ-=±+=

故:1211

()()(0,1,2,3)10,20,30,8022

d d n R n n λλ=±+=±+==L

在B 点是1290,45d m d m ==形成减弱区,故一共9个点

A

B

1

2

五、多普勒效应

1、定义: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波普勒效应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学校: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教师:勾余波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P.l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15150150015000 因数5555 积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或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练习:

培智语文第一册教案.doc

教学内容:沪教版培智实用语文第一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自我,熟悉家庭、学校的环境和人员、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认识常见的生活用品。 2、学会饮食、穿衣、如厕等基本技能。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适应学校生活。 4、识读简单字词、会书写简单笔画 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总课时: 65 课时 第一单元头手足 教学内容:沪教版培智实用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 第二课《耳鼻口目》。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学会指认,了解其作用 2、识读字词、会书写笔画 3、爱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重难点:指认自己的身体部位,识读字词 第一课人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P1-P3 教学目标: A组: 1.学习生字:人、头、手、足,会认读,理解意思。 2.能听指令,指出自己身上的头、手、足。 3.学习写基本笔画:点。 B组: 1.学习生字:人、头、手、足,会认读,理解意思。 2.能听指令,指出自己身上的头、手、足。 3.描写基本笔画:点。 C组:能安静的坐在座位上。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读准音,理解意。 2.学习写基本笔画:点。 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认读字词 教具: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坐得最神气!(纠正学生坐姿) 二、发音器官训练 发音儿歌: 《大公鸡》j q 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鸡冠花花衣,每天清早喔喔啼,它叫我们早早起。

三、新授 看图理解图意 1、出示挂图:人 问:这是什么 师领读,学生齐认读(要求 A 组学生必须认读 B 组学生尽量认读。) 说话:我是人,你是人,我们都是人。 学生齐读 2、出示挂图:头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老师指名读 3、出示挂图:手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老师指名读 4、出示挂图:足 问:这是人的什么 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 生答师小结:脚又可以叫足。(分清腿和足) 出示字卡:足 再老师领读,学生齐认读,指名读, 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5、齐读四个生字:人头手足, 老师找个别学生读,纠正错误发音 四、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我们的身体部位:头手足,同学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部位,保持清洁,不要受伤。还认识了四个生字,希望同学们以后见到它们能够认读它们。 五、作业 A组同学自己复习书中图片含义 B组同学在帮助下复习书中图片含义 六、板书设计 图 1图2图3图 4 头手足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认自己身体部位 教具: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纠正学生坐姿 二、发音器官训练 发音儿歌: 《小白兔》t ai 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三、复习、新授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认

短歌行教案范文

短歌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 一、熟悉诗歌 1、导入: 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 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 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部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教案全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 6、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2、多边形面积计算 7、公顷和平方千米 3、认识小数 8、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4、小数加法和减法 9、统计 5、找规律 10、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5)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教材简析:

(完整word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十几减九》教学设计 黄泥河小学伍忠跃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0—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到十几减9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探究多种方法。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想加算减”“破十法”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探究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39+79+49+6 9+89+29+99+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29+()=189+ ()=17 9+ ()=139+()=169+()=14 二、讲授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 生:喜欢。 师:那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到公园去玩,好么? 师:出示课本第10页的图。引导学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左边的小朋友在买气球,有买风车的,右边的小朋友在猜字谜,套圈圈) 师:阿姨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气球?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该怎么列式。 教师板书:15-9= 6想: 9+6=15(想加算减)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俩个算式相同在什么地方。都是十几减9,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板书课题(十几减9) 12-9=3想:10-9=1,1+2=3(破十法)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

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à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用语文第二册教案第一课-一二三

实用语文第二册教案 1《一二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 个字,会写“一、二、三”3 个字。认识1 种笔画“一”。 2、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开学到现在大家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还学了不少汉字。从今天起呀我们去认识更多的汉字了。 二、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1、看图。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图一),这是什么地方?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些什么?你们觉得这地方怎么样?(很美) 2、揭题。两个孩子在小山村游玩,那里的景色可真美呀!有一首古诗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PPT播放《一去二三里》儿歌,听老师读一遍。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学习“一、二、三”字。让学生找找教室里面那些东西是一、二、三,出示音节让生拼读,强调“三”是舌齿音,并拼读“yi”老师说明。(单个“一”读第一声,如果“一”后面是第四声,那么“一”读一。第二声。跟老师读第一句。“二”、“三。”再拼读。老师说明:“二”和“三”有异同。单个读就读“二”。如果“二个苹果”应该读作“两个苹果”如果“第二”就读“er”, 三就没有什么变化,直接读作“san” 2、方法同上,分别学习“四”到“十”。指名拼读,口头组词。强调四的写字笔顺:先里头后封口。反复书空。随生字学习新笔画:竖弯、横折、点、竖弯钩、撇、捺、横折弯钩、竖。 3、(生字变换位置)现在这些字的位置变了,谁会读?这么多同学都会读,我们开火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又快又准。 4、记住了这些字,谁能用“十”字说一句话呢?点生(3~5 名);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下面每个同学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字说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五年二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4人 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 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 的进行学习。但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 在困难。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按时完成作 业。从上学期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 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 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 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册教材的内容有: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 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简易方程。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 算。 3、会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式解答整数、小数的三步计算一般 应用题。

4、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5、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 方程解应用题。 6、会使用计算器。 三、各单元的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及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会用计算器计算 小数乘、除法并会进行验算。 第二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熟练、正确计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文字题,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导过程,掌握每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短歌行》优秀教案,说课稿上课讲义

《短歌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短歌行》,我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本单元安排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通过本课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及高考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问题探究,学习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 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学习了现 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 未能形成系统的鉴赏诗歌学习方式。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 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说教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感知课文内容及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 主旨。 2.讨论点拨法: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 主解决疑问,把握诗文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记忆诗歌。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及时总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特点,我设计具体学法如下: 1.诵读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7195

最新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 第1课时观察物体(1)2 第2课时观察物体(2)4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6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7 第2课时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9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11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13 第5课时练习课15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17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19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21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22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24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26 第4课时练习课128 第5课时练习课230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32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34 第8课时练习课36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37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39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41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43 第13课时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46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49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50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53 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56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58 第5课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61 第6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63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67 第8课时最大公因数70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73

第10课时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75 第11课时约分练习课77 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79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82 第14课时通分84 第15课时通分练习课87 第16课时小数化成分数90 第17课时分数化成小数92 第18课时整理与复习94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97 第1课时旋转的特征98 第2课时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100 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102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4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06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108 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111 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12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115 第6课时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17 第7课时分数的简便计算120 第8课时解决问题121 第9课时打电话123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127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28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3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133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134 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137 第九单元总复习139 第1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139 第2课时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141第3课时总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43第4课时总复习——空间与图形145 第5课时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147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课题:5的乘法口诀第一执笔人:张国梅介休市城关乡堡上巷小学 高级教师地级电教能手 一、教材分析“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为加快学生计算速度,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由于5的乘法口决易学,易记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作为其他口诀的基础,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很熟练地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的基础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摆小伞,结合乘法意义,写出乘法算式,引出五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较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示的意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抽象,概括、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时间 分配 评价建议 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师:学校最近要评选 “雏鹰行为奖章”获 得者大赛,我们班的 “雏鹰行为奖章”的 获得情况如何呢? 看我们班的评比栏, 问:我们班谁获的最 多? 小文获多少枚? 小玉获多少枚? 那他们一共获多少 枚?如何列式?表 示什么含义? 师:任写一个算式 学生共同观察墙 壁上的评比栏 生: 生:4枚 生:4枚 生:4+4=8 4 2=8 2×4=8 学生互相说表示 的含义 3′ 1′ 同学们积极观察评 比栏,很高兴看到自 己和他人的学习成 果,愿意表达自己的 看法。 操作观察探究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乘法的初步认识, 同学们用自己的小 棒摆出了许多美丽 的图案,谁来介绍一 下自己是怎样摆出 一把小伞的? 用几根小棒才能摆 出一把小伞呢? 那么在规定的时间 内用手中的小棒比 赛一下看谁摆得又 快又多。 问:一把小伞用5根 小棒,那你摆了好几 把,一共用了几根? 指着你所摆的图案 学生介绍摆伞的 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可能回答: 2′ 3′ 能积极参与动手摆 小伞的活动,愿意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加比赛活动积极 性非常高,愿意与同

实用语文第七册教案

《实用语文》第七册 第一课反义词 教材分析 反义词是实用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反义词的学习,复习巩固掌握的词汇,理解反义词并将反义词运用到短语和日常用语中;第三册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比较,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也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词汇。 教学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B组学生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学生的词汇,B组生复习巩固生字。 2.使A组学生能将所学的反义词应用到短语、一句完整的话中,丰富词汇。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尝试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准备 1、活动的图片若干份。 2、大、小胶圈各1个。 3、软球、木块, 冰水、热水,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准备: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的教室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生:后面来了很多的老师。 师:是啊,现在教室里坐着这么多同学,这么多老师,小王老师好害怕,好紧张啊!大家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不紧张? 师:那给我点掌声吧,鼓励鼓励我,就不紧张了。掌声,想起来! (生合着老师的口令鼓掌) 师:同学们,再大声点。(重复两次,吸引注意力,增强兴趣) 2、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棒!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吧。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上下、左右、前后) 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和我对着做,你们愿意吗? (师要求拍手学生跺脚,反之,师要求起立学生坐下,反之。) 二、基本部分 (师幻灯片呈现几组相反的照片,生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 1、板书课题:对,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反义词,它们是意思正好相反的词,它们叫反义词。(板书)(师生齐读) 2、B组生尝试,A组回忆学过的反义词: a.利用实物让B组生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出示大、小胶圈)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胶圈大,一个胶圈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板书)(师生齐读)师:同学们想想,刚才我们做的游戏有没有反义词?(师做动作提醒) 生:有。上下、左右、前后 b.A组说出学过的反义词 3、增强练习: a.(出示两幅人物图画)图片上的人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生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各自表演不同的反义词,增强趣味。(生活中的反义词) (白——黑,长——短,多——少,开——关,里——外,高——矮,胖——瘦,哭——笑,睁——闭,冷——热,好——坏)(师生齐读、分小组读)b.巩固游戏:找朋友(帖图片到黑板上,A组生写出图片的内容,B 组生找到相反的词并连线) c.B组生练习写生字(大、小、上、下、多、少、白、长、)。 4、活动延伸:A组生应用反义词 a.引导生用反义词说词语,如:大苹果和小苹果,长铅笔和短铅笔等。 b.启发生用反义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如:爸爸是高个子,我是矮个子。 c.句子练习,如:老师帮我戴上了红领巾,我开心的(哭、笑)了。 冬天来了,外面好(冷、热)啊!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准确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2.能鉴赏、品味 3.能通过的比较分,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4.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及奋发向上,渴求建功立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忧”的内涵及求贤若渴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下发学案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我们初中也学过他的《》、《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背《龟虽寿》 他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气、慷慨激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 二、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深层含义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竞读提示:注意老师和学生朗读的特点 (1)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点评 (4)教师归纳,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把握好节奏、声调、缓急等并以前8句为例进行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此诗创作于诗人的晚年对于年近53岁,而统一中国的理想仍未实现的诗人感到岁月不饶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诗人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因此诗是四言诗,故诵读时要把握节奏,2/2断读又因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其中要重读的是“当、人生、譬如、去日”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其中需重读的是“慨当、忧思、何以、唯有”) (5)学生自由选读 (二)学生就自己的难点进行质疑 (三)把握内容,理解“忧”的内涵 1、请用一个词来括全诗主要抒发的感情 2、请括诗人“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二忧人生苦短,二忧贤才难得 3、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老,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使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自由品读:你最喜欢诗中哪几句诗?理由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 1、“明明如月,何时可”课文中注解说通“辍”,一说“”,解释为“取”《三国演义》中直接写成“明明如月,何时可辍”你觉得是读“”好还是“辍”好?理由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计数器、小卡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一个存折里显示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里有多少存款?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 5 0 0 0 ……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数位

……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投影出示:(教科书第2页主题图)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投影出示例1图: 老师:19612368这个数有多大呢? (2)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 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诵读教学设计 林丽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 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 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 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 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 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我们以

前也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