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这也能够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最为基本的一些理念:

·大众化:数学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活动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

·生活化:数学教学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

在充分肯定上述理念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而应努力作好对立面的必要平衡。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可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更为一般地说,这并就反映了由学习理论向教学理论乃至教学方法过渡的必要性。

·理应明确肯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之间存有有重要的联系,并从这样的高度积极地去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但同时也应防止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特别是,不应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标签,并由此而作出“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台湾的教训与启示;国际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

·从而,我们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应强制地去实行人为的统一。

三、几个必要的理解

理应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理应注意对于国际上先进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合性”。

理应注意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理应实现上下的必要互动。

就当前来说,并应特别注意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总结与反思,从而清楚地理解所存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取得切实的进步。

参考材料:

郑毓信,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九期。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与生活化取向,《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重庆)。

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数学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行动方案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行动方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保障,坚持“全面分析、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要求 1.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 2.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研活动的深度、力度。 三、具体措施 (一)领会内涵,提高认识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师生、生生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 (二)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配合意识都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效课堂实施之前一定要加强师生的培训工作。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1.优化教学模式,把握操作环节 2.强化集体备课 3.变革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 要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创新管理方式,规范教学行为 5.创新评价方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要以精湛表演艺术论英雄,而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成败。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是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方法措施 1、转变我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探索实践,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愤悱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3、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

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说话开始就学数数,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学学习的重视以及数学学习在人类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喜欢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引导他们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认知能力;学习兴趣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1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转

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要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

2018年福建省专升本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2018年福建省专升本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校专升本统一招生考试 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大纲 (非英语专业) 一、总则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00)57号文件]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实行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把教学和测试分为A、B两级。B级是过渡要求,A级是标准要求。 福建省高职高专升本科英语水平测试根据《基本要求》的精神,参照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英语基础教程》(高职高专版)系列教材的教学内容,全面考核《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此,这项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本考试是一种标准化考试。考试范围主要是《基本要求》中所规定的A级要求。为保证试卷的信度和效度,试卷采用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有关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考试每年组织一次,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 二、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五个部分:听力理解(暂不考)、阅读理解、词语用法与语法结构、完形填空或英译汉、短文写作。全部题目按顺序统一编号。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暂不考)(PartⅠ:

浅谈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心得

浅谈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心得 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多年来,高校课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制约培养学生质量的主要因素。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途。 标签:高等数学;教师;学生;课程改革;问题教学法 一、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 1.改习惯、正思想 在中学,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解少量的信息,加上大量的练习,才能学会教学内容,他们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显然不适用于大学学习,大学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讲解又多又快,学生短时间内很难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 我认为思想教育是关键,特别是第一节课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数学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当成一门公共课来处理。 2.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思維,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需的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处理问题,即条理清晰、严谨、一丝不苟。这不仅仅适用于学习,更适用于今后的生活。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开学之初,笔者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见下图)。 而在现有的考核形式下,及格甚至考高分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学生基本靠考前突击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说他们的考试压力不大。 因而,我们要制造学习压力。例如,讲清楚数学课对各门课程的影响,举例说明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制定新的考核标准和计分方式。把压力转移到平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及格变得既简单又困难,真正做到学得好才能考得好。 1.教学模式上 采取分组讨论式,3到4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同自然班或同宿舍的尽量分到一组,便于课余时间的利用。 2.教学内容上

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普遍取向 这也能够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最为基本的一些理念: ·大众化:数学教育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活动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 ·生活化:数学教学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 在充分肯定上述理念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注意防止各种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而应努力作好对立面的必要平衡。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与“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 ·“学生的主动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与“数学的形式特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定位”; ·“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的必要优化”。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可被看成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更为一般地说,这并就反映了由学习理论向教学理论乃至教学方法过渡的必要性。 ·理应明确肯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之间存有有重要的联系,并从这样的高度积极地去推广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 ·但同时也应防止简单化的理解与绝对化的主张,特别是,不应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即如将各种教学方法简单地加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标签,并由此而作出“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台湾的教训与启示;国际比较研究的合理定位。 ·从而,我们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而不应强制地去实行人为的统一。 三、几个必要的理解 理应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理应注意对于国际上先进数学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合性”。 理应注意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理应实现上下的必要互动。 就当前来说,并应特别注意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总结与反思,从而清楚地理解所存有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取得切实的进步。 参考材料: 郑毓信,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九期。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与生活化取向,《21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重庆)。 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郑毓信──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数学大会(ICME-10)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老师天天都要上课,也时常听别人的课,大家看到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 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在高中数学新课 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现将自己感悟小结如下: 1.正确的教育理念 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 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 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永远 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象俄罗斯数学教育家A?斯托利亚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即看作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 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美的教学设计 (1)导入是整堂课的起点,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预设,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很 多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习惯于创设一个生活 情境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活情境必须是“真情境”,尤其当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不统一 时教师更不能回避,应从容面对、巧妙应对。如教学《角的概念的推广》,我们都知道“角”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则学生认知是基于生活中的角。教学时不妨以生活中的角为导入,再通 过分类学习数学中角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 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教学的主线要清晰明朗。教学“主线”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是课堂教学的“魂”,是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主线”明了,纲举目张则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人教版高一下册“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教学 中就可以把正弦函数的图像、性质作为全课的知识主线,将图像和性质的应用作为解题能力 的主线,观察、分析、归纳作为能力培养的主线,将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作为渗透 数学思想的主线,将合作、交流、参与作为情感主线抓住“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3.教学调控要恰当有效 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调控、引领,没有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建构,课堂教学只会是一盘 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地教学。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主次有序,有 取有舍;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教师适时点拨(用语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从而使 课堂生动和谐,简约高效。 4.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 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 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

注册电气工程师公共基础高数大纲

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供配电) 1、 高等数学 1.1 空间解析几何 1.1.1 向量代数 一、向量的概念 1、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两点),,(1111z y x M 与),,(2222z y x M 之间的距离 2、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为向量。常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其长度为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其方向为向量的方向。用a 或a 表示。 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模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作0,零向量的方向不定。和向量a 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向量a 的负向量,记作-a 。 设a =(a 1,a 2,a 3), b =(b 1,b 2,b 3)是两个向量,有关向量有如下一些基本概念要掌握: (1)模 a =2 32221a a a (2)方向余弦 a a a a a a 321cos ,cos ,cos 且C os 2 +C os 2 +C os 2 =1。 (3)向量的加减法 a ± b =(a 1±b 1,a 2±b 2,a 3±b 3). (4)数乘向量 λa =(λa 1,λa 2,λa 3),其中λ为数量,λa 为与a 平行的向量。 (5)数量积 332211,cos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 (6)向量积 3 21 321 b b b a a a k j i b a =(a 2b 3-a 3b 2,a 3b 1-a 1b 3,a 1b 2-a 2b 1),两个向量的向量积是一个向量.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sin 和成右手系. (7)两个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分必要条件 b k a b a ∥或 0 b a b a ∥ 3.向量的坐标表达式 将向量的始点移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 。设向量的终点为M (x ,y ,z ),且Ox 轴、Oy 、Oz 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依次为i ,j ,k ,则 ,或记为 。称上述两种表达式 为向量的坐标表达式。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研究(doc 7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的探讨 傅平董丽花 摘要:分析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就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由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三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随着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的六个独立要求,各独立学院逐步从母体分离自主办学。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同时,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既能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但是,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架构、设计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这里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简单化。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只是简单的降低各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二是类同化。把对本一、本二的教学体系,尤其是母体高校的照搬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上,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笔者结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1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 1.1 缺乏独立且完善的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生产物,目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大多数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还不是很长,各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在教学、

管理等方面大都会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作为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会照搬母体高校一致的课程体系。这和独立学院的“独立”极不协调,更不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问题或矛盾在所难免。举例来说,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学生本身的差距,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难以完成与母体学校一致的教学内容,于是往往采取简单的删减课程内容,生硬的拼接教学体系等方法,以应付教学常规的需要。很明显,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基础性与严密性,结果是学生基础课程学得不扎实,真的要用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会应用,也给后继的专业课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又因为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各专业教学而编写的合适教材,独立学院大都采用和母体高校一致的教材。这样做不仅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一些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更增加了畏惧和排斥的心理。 1.2 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的严密性,这不仅不能适应适应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超出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工作者们对数理课程的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尝试。但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经典较多、现代不足,分析推导较多、数值计算较不足,运算技巧较多、数学思想不足。目前,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一般也只是对教学内容机械性的删减和增加,即删去一些较为复杂、难懂的内容,增加一些习题的练习。比如,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些定理的证明都被删去不讲,只教给学生定理结论和其简单应用,这样做看似降低了学习难度,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陷入模仿和死记的深渊,更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数学的思维方法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2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不够独立、不够完善,也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构建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2.1 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原则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到高等数学课程,则是以培养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一、课程改革的困惑 回顾近两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如下困惑值得讨论: 困惑1:新知识的重新组合,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更使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专家”美其名曰“教材循环往复式”、“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岂不知学生在这样教材的指导下,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反而每个学期都学习的是五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了不完整的知识体系。用学生的话来说:现在的学习是“东一头,西一头”。试问:这样的教材有何使用价值? 困惑2: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对于解决许多比较复杂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虽然,做“课件”是现在发展的方向。但是,就我国当今的国情,是否每节课都能做“课钟”?特别是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岂不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盲目的做“课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代替学生去经历、去思考,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些教师,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完全取代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自在,根本不动脑筋去思考,不动手去操作,长此以惯就不可能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了。 困惑3: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教学中,对于不少复杂问题、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互相交流,相互讨论,互助解决,这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每每上“公开课”,无论问题难易,统统讨论解决,似乎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就不像是“公开课”,就不是进行课程改革了。无论对于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穷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等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张廷凯 论著选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广泛推行,各学科教学工作纷纷迎来了优 化的契机。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完善自然牵动了 社会各界的目光.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帮 助学生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 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新课程改革背 景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教研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小学生正处于自身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数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发 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数学知识点本身就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就要 求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从而引 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教学内 容等角度展开优化,为学生带来一个更加优质的数学课堂。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自身还没有养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再加上学生自控能 力不足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这时如果教 师还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则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 教学内容上。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带来更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自 主探究欲望,从而在降低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实现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有效增长。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往教师是通过大量计算题来加强 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这种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消磨学生的专注力,如果教 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增长。就以四则运算为例, 教师就可以通过“24点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四个 一组的数字,然后让学生通过向数字间添加运算符号的方式来得出“24”的结果。 就以“6、2、3、7”这四个数字为例,学生们就可以通过(6÷2)+(3×7)的方式来得出24的答案。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给学生带 来更多的参与感,最终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显著提升。 二、结合实际生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引导学生将数学 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教师可以 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得到显著降低,教师自身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稳定 的提升。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克与千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去 超市购买一些商品,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商品的重量展开观察,从而对这两种 重量单位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也可 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让学生们思考生活中存在的轴对称物体,这样教师就可以在 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轴对称知识点的内化与吸收。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应用,来为学生创设更加具有代入 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而生活情 境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思考.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展示当地的电子地图,并且将学校、火车站、医 院等较为重要的位置用红线连接起来,然后将不同地点之间的路程距离抄写在红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公共基础公式总结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公共基础公式总结 高等数学 1. 两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向量:z y x z y x b b b a a a k j i b a s =?= 2. 曲线C 绕y 轴旋转所成的旋转曲面的方程为() 0,22=+±z x y f 3. ()???z A A z z A ??+??=?? 4. 22x z A ??=,y x z B ???=2,22y z C ??=,02>-B AC ,是极值点,02<-B AC ,不是极值点 5. 1sin lim 0=→x x x ,e x x x =?? ? ??+∞→11lim 6. ()111 -≠++= +?μμμμ C x dx x 7. C x x dx +=-?arcsin 12 8. C x xdx x dx +==?? tan sec cos 22 9. C x xdx x dx +-==??cot csc sin 22 10. C a a dx a x x +=?ln 11. x dx x 21=? 12. x dx x 1 12 -=? 13. () θθθθ2sin 241 cos 2+=?d 14. ()()θρρθρθρd d f dxdy y x f D D ????=sin ,cos , 15. 当 12 1 <

16. 椭圆抛物面方程z y x =+22,圆锥面方程 222z y x =+。 17. 平面曲线的弧长() dx y s b a ? +=2 /1,(直角坐标形式)。 18. 几何级数∑∞ =-1 1n n aq ,当1p 时,级数收敛。 23. 一阶线性非齐次方程的通解为()()()?? ????+??=?-C dx e x Q e y dx x P dx x P 24. 一对共轭复根βαi r ±=2,1,通解为()x C x C e y x ββαsin cos 21+= 线性代数 若α,β,γ三线共面,则三条线的方向向量0=i h g f e d c b a 。 概率论 1. 当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时,如果X 的概率密度函数为()x p ,那么规定X 的数学期望为 ()()dx x xp X E ?+∞ ∞ -=。 2. 当),(~2σμN X ,有()() 2 ,~σμa b a N b aX ++。 3. 正态分布()()2 2 221σμσ π-- = x e x p ,其μ=EX ,2σ=DX

数学课改实施方案最新

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最新

数学学科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程标准为纲领,力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再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决贯彻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本质,秉承课改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保持

有效课堂建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目标要求及工作任务 1、提升教师实施课堂改革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教方式”的转变。 3、打造全新的“一讲一评一议”课堂教学模式。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着“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循环发展的原则,将课堂教学改革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原则。 2、实效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向40分钟要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积极倡导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过去一些成功的改革经验,使之不断完善提高,逐步趋于实用化、实效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建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三、课改工作安排、步骤、方式方法 (一)具体安排及方式方法 第一个环节:课前三分钟

八次课程改革

八次课程改革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

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