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作者:————————————————————————————————日期: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 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第一为美国)。很显然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然而,如果我们目前用汇率将GDP从人民币折算成美元,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只有6955亿美元,人均580美元。观察中国的生活水平(比如寿命,食品和服装消费,教育,医疗服务,住房等等),人均580美元又显然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

斯教授(1981)。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他估计的197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45美元。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1994)。任若恩估计199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80美元。郭熙保(1997)估计中国1994年购买力的几何平均值为1美元等于2.44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我国1994年的人均GDP为1590美元。请注意,用购买力平价进行中外比较的学者通常是对某一年的数字进行估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这年的估计数字为基期,再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外推购买力平价的增长,然后批评前人的估计不合实际。因为购买力的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般说来是不一致的。我们以1993,1994,1995三年的100种商品和劳务的中美价格为样本,粗略估计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1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历年的统计资料,包括《美国统计摘要》和《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报告》《中国生产资料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物价年鉴》,等等。另外的三分之一是本文作者在中国(北京,广州,上海,昆明等地)和美国(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亲自取样。我们之所以要在一个自己不是专家的领域自己估计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不同专家的估计相差太远,二是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常识的估计。我们估计的结果是1995年中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约为1美元合4.2元人民币。使得人民币币值远远高于按汇率折算的购买力的主要商品和劳务是中国城市的住房,服务(如保姆,医疗,理发,裁缝,餐饮,修理业),公共交通,高等教育等。对于各种商品和服务因质量不同而打的折扣系数完全是根据本文作者的感觉而定的。如果这一估计是正确的,1995年中国的GDP就为13750亿美元,人均1145美元。这一估计结果比文献上大多数用购买力平价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估计要低一些。如果我们只考虑可贸易商品,把诸如住房,劳务这样的不可贸易商品剔除出去,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的估计值1993年底大约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的估计过程大致如下。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进出口分为22类共98章。我们从这98章中选出56种商品,对它们的在中美两国市场上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在取样时,我们考虑了各种商品的重要性(权数)和它们价格的可获得性。必须声明我们的取样和估计是相当随意的,因此是不系统的。二、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之变化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如果用π$和πRMB表示美国和中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Et表示t期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图2)。在80—84年,90—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胀率,其余年份中国的通胀率高于美国。当中美两国通胀率之差为负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理论所言而下降(币值上升),反而上升(币值下降),如81—84年,90一91年(见图1)。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美两国的通胀率差却为正,如95年和96年。美国1994—1996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大约为3.0%,而中国这三年的平均通胀率为14.3%,比美国高出11%。给定其它条件不变,相对购买力理论预测1994—1996年人民币应该每年贬值11%。实际上这三年中人民币名义汇率是在不断升值的。可以说,在80—96这十七年间,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如果将时滞考虑进去结果也是一样:用

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基本不能解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在使用其它国家数据对相对购买力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购买力平价对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汇率反映的是两国间可贸易商品价格水平的比率,而不是全部商品,所以用通货膨胀率差来解释汇率变动,其解释能力一定会大打折扣。二、名义汇率变动不仅仅与价格水平的变动有关,还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资本流动等因素有关。三、在转轨经济中,体制变化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变量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描述了在理想状态下(类似于物理学中讲的真空状态)汇率与两国物价的绝对水平和通胀率之间的关系。虽然现实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但是购买力平价的预测力仍在,汇率向购买力平价回归的力量仍在起作用。中国在1994—1996年期间较高的通胀率与人民币升值并存从表面上看是违反了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其实不然。由于1994年初并轨汇率低估了人民币币值,所以汇率向购买力平价回归是非常自然的。当然还有其他使人民币趋强的因素,比如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收支上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双顺差(1994—1996),但这些因素不在本文中讨论。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有三个因素使人民币趋强。第一,在1994年初汇率并轨时,人民币的价值有些被低估。给定当时的不确定性和中国长期外汇短缺的历史,应当说并轨汇率略低于人民币价值接近当时的最佳选择。况且这种低估是事后才能确定的。由于人民币被低估,其汇率向购买力平价回归的升值力量大于由通货膨胀率高产生的贬值压力,这就部分解释了人民币在1994—1996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的现象。我们认为在未来三至五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最佳轨迹是名义汇率保持稳定。此间,中国的通胀率将略高于美国,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将缓慢升值(名义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将在两三年内趋近于可贸易商品的真实购买力平价。到那时,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将消失掉,不再存在来自币值被低估的升值压力。第二,用相对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这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自1994年以来,国内较高的通胀率有一大块是非贸易品涨价所致,也就是说中国非贸易品涨价幅度大于美国,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占很大比重。所以,人民币在贸易品上的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远小于我国国内的通胀率。第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林毅夫等(1994)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多采用被市场已经证明的成熟技术,因此风险小。而发达国家承担着开发新技术的高风险任务。日本研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的经历就是一例。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并在模拟技术上远远领先于美国。就在日本高清晰度模拟技术成熟的同时,美国宣布美国高清晰度电视将采用数字技术为标准,日本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中国在未来十年从总体上还到不了技术开发的前沿,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会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韩国,台湾的经历都证实了这点。综上所述,适合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应该为,汇率变化之百分比应该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减去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再减去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表示为:其中π$和πRMB表示美国和中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Et表示t期汇率,α表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

的部分,β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举个例子,在未来十年里,如果中国的平均通胀率为6%,美国的平均通胀率为3%,假定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品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为(α=2%),中国可贸易品的生产力提高速度快于美国的部分为(β=1%),则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可以保持不变,即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6%-3%-2%-1%=0。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低于6%,人民币将面临升值的压力;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6%,人民币将面临贬值的压力。三、利率平价利率平价理论指出,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应相同。也就是说,两种不同货币存款的利差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利率平价可表示为率:1美元合多少人民币),R$表示t期美元存款利率,RRMB为t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平价是解释、预测利率与汇率之间关系的优秀模型,它能够较好地解释发达国家间汇率变化的规律,与许多国家的实际数字吻合得相当好。图3画出了1980—1996年中美两国一年期存款的利率。1986年以前,R$>RRMB,根据利率平价,这预示着人民币应该升值,但实际上人民币却贬值了(见图1)。1987—1993年,R$<RRMB,人民币应该贬值,人民币在此期间的确在贬值,与利率平价的预测相符。1994—1996年,R$<RRMB,且两者的差距加大,利率平价理论预示了人民币更大幅度的贬值,但人民币名义汇率1994年升值了1.3%,1995年升值了3%,1996年继续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势头,与利率平价的预测正好相反。

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均衡的市场利率加货币的完全可兑换。假定这两个前提条件得到满足,在考虑了利息收益和汇率变动的收益后,两种货币存款的实际回报率应该相同。但是我们知道这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均不成立,因此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能力不强也就不言而喻了。 1980—1985年美国的利率比中国高,按利率平价这意味着公众预期人民币将升值,但此时利率平价对中国基本不起作用。美国的利率高是因为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采取坚决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措施,大幅度提高利率。而中国当时正处于改革初期,基本是由国家制定利率政策。当时中国的利率超稳定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既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也不反映当时的资金价格。所以这段时期解释利率之差的主要原因是体制的差别,而不是利率平价所强调的预期。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利率平价的作用会不断加强。因为,第一,中国的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已经在1996年12月实现了经常项下人民币可兑换。随着中国向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方向不断迈进,利率平价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二,中国利率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利率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将来中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在当前条件下,汇率变动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差加一个摩擦系数:其中λ是由于体制等原因产生的摩擦系数。随着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的方向迈进,摩擦系数λ的绝对值应该越来越小,利率平价的预测力会越来越强。

以上我们用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为人民币汇率的决定确定了基准。在这一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还会受到两个基本力量的影响:市场力量和中央银行的作用。外汇市场的供求可通过国际收支帐户来分析,中央银行的作用则可通过近年的官方储备和货币政策来讨论。下面我们从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两方面讨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四、国际收支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汇率的水平。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地汇总了各年的贸易,资本变动和官方储备的变动,表1

给出了中国1983—1996年国际收支帐户的部分内容。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

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常帐户,主要包括商品贸易帐户,利息和利润以及劳务支付。第二部分是资本帐户,记录所有的资本流动。第三部分是官方储备,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国资产。现在央行的储备主要是外国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元和美国政府债券。如果官方储备保持不变,那么经常帐户余额加上资本帐户余额应为零。具体说来,如果存在经常项赤字,官方储备不变,那么资本项一定会盈余。如果经常帐户加上资本帐户不为零,那么官方储备会发生变动。因此,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和官方储备这三项的变动余额相加之和在理论上应等于零。如果这三者加总不为零,其差额即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误差和遗漏”项。进出口贸易是经常项的主要部分。中国在1979—1996年这十八年中贸易收支大体平衡。某些年份存在贸易赤字(1979—1980,1984—1989和1993),其它年份贸易盈余(很明显地表现在1990—1992,1994—1996)。如果我们将1979—1997年上半年贸易余额加总,总余额为156亿美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时期通常都有贸易赤字,而中国是一个例外,中国这些年来在贸易项下大体平衡,略有盈余。我们知道,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贷款是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的,进口的生产资料被记为贸易帐户下的进口。据估计,1983—1996年期间实际使用外资中约有850亿是以实物的形式进入的。如果没有这些进口,中国的贸易盈余会更大。贸易是经常帐户的主要部分,此外,外债利息,利润和其它劳务支付也属于经常帐户。如表1所示,1983—1996年间中国经常帐户的总余额为正,平均每年盈余为11.65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1990—1992和1994—1996年期间在贸易项和整个经常帐户上均有较大的盈余。再来看资本帐户。1994—1996年,我国的资本帐户顺差分别为326.4亿美元,386.7亿美元和399.7亿美元。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同时顺差的情况,而资本帐户的顺差是主要的。从可得到的数字看,我们粗略估计1979—1996年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75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第一。1983—1996年我国资本帐户顺差总额为1662.4亿美元,平均每年118.7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表中误差与遗漏一项通常为负,可以基本上被解释为资本以某种形式的流出。即使把所有的误差与遗漏都算作资本流出,资本帐户总的说来还是顺差。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均为顺差,必然导致央行的官方储备急剧增长,近年来,我国外汇官方储备增长量分别为1994年304亿美元,1995年220亿美元,1996年为314亿美元。96年11月12日,央行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1996年底达1050亿美元,1997年6月底达1209.41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多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现行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汇率政策下,从国际收支的观点看,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人民币存在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的三年中平均每天购进1亿美元。如果没有央行为稳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美元,人民币会更加坚挺。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如何?下面我们来逐项分析。贸易项首先,我们来看经常帐户的主要部分贸易项。中国1994—1996连续三年贸易顺差,平均每年达114.4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117.7亿美元。中国近年来在贸易上顺差如此之大,超出人们的预料。这个信息所带来的除了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好消息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最主要的是出口条件恶化的可能性。在1994—1996年期间我国出口的有效换汇成本的估计从7.6元到8.5元不等。虽然国有出口企业和国有外贸部门,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认为人民币贬值有助于扩大出口,因此他们可能会高估换汇成本。1996年上半年当出口疲软时,来自出口部门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呼声就尤其强烈。但是无论如何,1994—1996年期间中国的通货膨胀加上人民币的升值无疑对中国企

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检验。显然,未来汇率的走势部分是由贸易项的状况决定的。1995年外资企业的总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39.1%,这一比例到1996年上半年上升为45.9%(李建,1996)。至此,外资企业对外贸易额第一次超过了国有外贸部门,这一趋势仍将继续。1997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外贸出口有所好转,出口45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外资企业出口32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金融时报,1997.7.31)在非国有企业日益成为主要的出口力量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增长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呈现出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势头。对外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之一这一变化对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平衡的影响亟待研究。在进口方面,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加入世贸组织。人们期待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会取消大多数进口限制,那么,在今后的三至五年间,中国的进口可能会迅速增长。现在看来,中国很难完全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同时中国亦不可能以一个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细致艰苦的诸项谈判。这意味着即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于进口限制的消除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显然会朝着世贸组织要求的方向发展,但进口限制只会被逐步取消,而不可能瞬间完成。因此,国内进口急剧上升的可能性很小。毕竟,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外贸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计划控制。无论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如何,中国进口的开放只可能是个渐进的过程。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为贸易差额,从对未来进出口的分析看,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压力。但是否产生这样的结果还要结合资本帐户来考虑。

经常帐户中的其他项在经常帐户下,贸易项是大头。除贸易项以外,还有非贸易项往来和无偿转让两项。非贸易往来中有这样几项值得讨论。一是旅游收入。多年来,我国的旅游收入一直大于支出。1992—1995四年间旅游收入总和为247亿美元,旅游支出总和为120亿美元。二是利润收入和支出。1979—1996年间外资在华直接投资累计1749亿美元。按8%的收益率算,每年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汇出却呈快速上升趋势,1992年为0.22亿美元,1993年为2.30亿美元,1994年为4.00亿美元,1995年为99.53亿美元。(统计口径与前稍有差别)可见,外资投资利润汇出在1995年有一个跳跃;在未来几年将会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目前我国从海外的利润收入很小,可以忽略不计(1994和1995年大约是每年一百万美元),所以在利润项下中国将有巨额逆差。三是利息收入。由于我国目前是一个净债务国,我国的利息支出大于利息收入。1992—1995四年期间,我国经常帐户下,利息总收入为32亿美元,利息总支出为96亿美元。经常帐户的其他项都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我国经常帐户中除贸易项以外其他各项的国际收支状况不容乐观,利润和利息两项的支出大于收入将在未来几年的除贸易项以外的经常帐户中占主导地位。利润和利息两项需要有每年大约15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资本帐户我国近年实际使用外资增长率如下:1992年比上年增长66%,1993年比上年增长103%,1994年比上年增长9%,1995年增长14%,1996年增长为(-2%)。1997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207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5%(金融时报,1997.7.31)。很显然,外资流入中国的速度在减慢。每年的巨额外资流入中有一部分是外债。我国外债余额1993年底为836亿美元,1994年底为928亿美元,1995年底为1066亿美元,1996年底为1162亿美元,换句话讲,中国已进入还债高峰。据估计在今后的三至五年,中国平均每年需支付的到期外债还本大约为150亿美元。如果每年外债还本的80%汇出中国,那么仅这部分就要有120亿美元流出中国。这些流出外

汇必须靠贸易盈余,或资本流入,或官方储备来支撑。中国是否能保证未来持续的资本流入?我们认为净资本流入不会象1993—1996年间那样迅速增长,今后的三五年间外资实际利用可能在每年450亿美元的水平上,稳中略有下降。但总量在短期内不会减少得太多,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最近的外国投资下降主要是中小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的下降。项目的平均投资额从1995年的202万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323万美元,上升了61%。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具有滞后性。它们投资于某一项目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项目评估和可行性分析;同样的,一旦投资形成,也不会轻易放弃。据估计,全球前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在中国投资。其中许多公司是在过去四年中进入的。因而,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外国投资在未来可能会趋于稳定。其次,中国已经将基础设施项目向外国投资开放,诸如能源、原材料、高速公路、港口和建筑业等。所以,外资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会迅速增长。进入基础设施的外国投资也将成为保持外资净流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上国际收支分析的政策含义如下:假设存在一个适当的官方储备额,且央行力图使储备相对稳定地保持在这个水平上。这意味着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之和应等于零。如果在今后的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中国(1)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2)每年实际使用外资(资本流入)450亿美元;(3)每年在海外投资为180亿美元(资本流出);(4)每年因还本付息和支付利润要有270亿美元流出;(5)官方储备不变;那么中国的国际收支将基本平衡。也就是说,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来保持市场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五、转轨经济中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过去的三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资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0—1993年,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占其资产的70%,外汇储备只占15%,另外15%是中央政府的债务。1993—1997年第一季度央行主要资产比例如下:由表2可见,央行主要资产中对银行的贷款(债权)的比例在不断缩小,由1993年底的75%减少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52%。央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在其资产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1993年底的12%上升到1997年第一季度的41%。中央银行的资产变动为什么如此剧烈?原因就在其外汇操作上。1994—1996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和保卫汇率。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央行不断购入美元。从很大意义上说,央行购入美元是主动的,外汇储备适当增加是中国货币当局的既定方针。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当年外汇储备净增304亿美元。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基础货币从央行流出。1994年由于央行买汇而放出的基础货币为2832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假定广义货币(M2)的乘数为2.0-2.5,那么大约60%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来源于1994年央行外汇储备的增加。1995年和1996年央行又分别购入220亿美元和314亿美元,由此放出基础货币2247亿元和2818亿元。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减少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进行对冲调整。随着外汇占款在央行资产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再贷款比重进一步下降,央行实行对冲调整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小。考虑到央行再贷款的一部分是贷给政策银行的,这部分贷款很难收回。1997年第二季度末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只占央行资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时,大多观察家认为中国1997年官方储备已接近适当水平,如何估计未来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保持汇率稳定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的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价格稳定主要是国内问题,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国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货币当局通常给予国际问题更高的优先权。过去三年中,央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成功业绩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点。

人民币汇率基础是中国物价的稳定。较高的通货膨胀将最终导致人民币贬值。这里的问题是:在今后三到五年间中央银行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吗?观察家们预言中央银行在1997—1999年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党的十五大在1997年秋天召开,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98年召开,澳门在1999年回归。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在这段时间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中央政府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很有可能多发行货币来支持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和政府赤字,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但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这种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假说是不成立的。

首先,从1996年起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只有6.1%,是过去四年中最低的。1997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已降到2%以下。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市场结构已从卖方市场基本转变为买方市场。尽管仍存在某些新产品的短缺,但是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快速增加的存货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特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92—1994年,投资高峰所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大大增加了中国的供给能力,并使技术水平有相当的提高。由短缺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为减少。1997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9.5%,而同期用电量只上升了4.2%。如果这两个数字都没错,那么,它们隐含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经济的效率提高了。第二,中国企业的预算约束在逐渐变硬。国有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只占大约三分之一。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缩小。银行体制的改革和1996年8月开始实施的《贷款通则》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日益规范。1996—1997年间,中国普遍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没有用完贷款额度。此间,通货膨胀率下降使实际利率上升是投资疲软的一个原因,同时银行、企业的预算变硬是产生目前借贷现象的主要原因。第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近期内会比较平稳。中国近年来连获丰收,国家、国有粮食部门和老百姓都有较充足的粮食储备。随着我国农产品价格逐渐与世界价格水平接近,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制约。1996—1997期间,国际市场粮价也呈下降趋势。这些都说明近期内由农产品价格上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会较小。第四,中央政府赤字造成通货膨胀的威胁在减少。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央行对政府财政透支,从法律上排除了用印钞票弥补财政赤字的可能性。从长期看,中国政府发国债的潜力很大。1996年中国的政府债券余额只占GDP的10%,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40—75%,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券平均占GDP的30%,比中国高出许多。在美国,进一步增加政府债券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是一件“坏”事,因为政府负债已经太高了。然而在中国,无论从建立现代金融市场以满足金融机构需求,还是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来看,政府债券的适当增加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必须看到,在短期内中国政府发行国债受到两大制约。一是目前中国政府开支的债务依存度已经很高;二是中国政府对国债的还本付息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相当高了。第五,中国人民银行在用直接手段(比如贷款额度),间接手段(比如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和综合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方面也越来越有经验了。虽然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乐观,央行仍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如何使中国的利率逐渐市场化?怎样在转轨经济中协调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如何在放弃贷款额度管理后,用准备金,再贷款利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的间接调控?货币政策分析的含义如下:靠减少再贷款对冲央行买汇放出基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研究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作者:————————————————————————————————日期: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 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第一为美国)。很显然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然而,如果我们目前用汇率将GDP从人民币折算成美元,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只有6955亿美元,人均580美元。观察中国的生活水平(比如寿命,食品和服装消费,教育,医疗服务,住房等等),人均580美元又显然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2000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及成因分析 1、近十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而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出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第二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6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1:6.8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也就是前天,已经跌破1:6.35,创历史新高。这种走势可以用下面的图表形象的表示出来: 2、人民币汇率变动成因分析 汇率变动的6大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 外汇储备,利差,通货膨胀

1)经济增长 进入200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年10%左右,国民总产值增长迅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率又较低,老百姓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又有很强的购买力,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2000年后经济持续低迷或负增长,从而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变得更强。 近20年中国GDP增速 2)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及货币供应量 进入两千年后,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呈连年递增的顺差形势,这导致了中国对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因此外汇储备也逐年剧增。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美元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此外2011年,美国实行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增加美元供应量,实行贬值,这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近30年中国外汇储备 3)利差 所谓利差理论,拿中美两国来说就是,中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近似等于中美两国的利率差额。进入两千年以后,中国国民总产值迅速增长拉动需求和投资增长,投资回报率较美国更高,中美两国利差达到3%左右,根据利差理论,人民币会因此升值。 4)通货膨胀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由二者的通货膨胀率决定,即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如果通胀率低于美国则人民币应该升值。但是这一理论并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前言 2011年后半段,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正悄然发生转变,经济面已无力再推动汇率大幅升值,政治因素成为汇率升值路上的重要动力。展望2012年,由于全球多个重要国家将相续进入大选换届阶段,因此人民币汇率必将在经济面和政治面做出博弈,并择机波动。预计,全年升值幅度将维持在1.5-3.0%之间,同时汇率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放大。 一、2011年人民币汇率市场行情回顾 1、美元指数触底反弹,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不改 2011年,人民币继续保持渐进可控的原则,兑美元汇率在震荡中缓慢升值。截止12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尾盘收于6.2940,较年初开盘下跌4.7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为4.94%),较2010年重启汇改以来下跌7.8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为8.48%),。 全年,随着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避险需求成为外汇市场的主旋律,加上美国经济及就业情况明显好转,因此美元触底反弹,并带动美元指数重返80整数关口。同期,人民币汇率暂时摆脱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形成单边升值趋势,全年累 -1-

计下跌逾3000bp,盘中略有起伏,尤其自11月30日起,人民币汇率连续12个交易日触及跌停,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有所弱化。但中间价的持续高开,不仅出现人民币汇率在跌停中缓慢升值的怪象,而且反映出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持坚定态度。 全年,人民币兑其他各主要非美货币基本取得一定涨幅,其中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下跌幅度最大,主要原因是欧债危机促使欧元汇率全面走弱;加元、英镑和澳元兑人民币汇率也因美元走强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日元是唯一兑人民币汇率取得上涨的货币,主要原因是市场避险需求以及日本国内灾后重建,均使得日元汇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表1:2011年人民币汇率波动表 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涨跌幅度最大波幅美元指数79.139 81.313 72.696 80.205 1.35% 11.85% 美元兑人民币 6.6050 6.6377 6.2940 6.2940 -4.71% 5.46% 欧元兑人民币8.7940 9.6993 8.1210 8.1449 -7.38% 19.43% 日元兑人民币0.08117 0.08512 0.07646 0.08177 0.74% 11.33% 澳元兑人民币 6.7254 7.1483 5.9831 6.4330 -4.35% 19.47% 英镑兑人民币10.2588 10.8884 9.6946 9.7776 -4.69% 12.31% 加元兑人民币 6.6225 6.8836 5.9793 6.1729 -6.79% 15.12% 图1:2011年境内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汇率走势图 (黑线:境内美元兑人民币、红线:美元指数) -2-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因此一国货币对其它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而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当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影响外汇汇率的政治因素

影响外汇走势的政治因素 一、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同时,必然 要影响到汇率的走向。 1、宽松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就会采取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或者同时降低央行的基准利率,以刺激商业 信贷行为,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就可能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同时采取加息的措辞,以此 来减小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经济的正常稳步发展,因为过快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经济泡沫,或者产生过多的银行 潜在不良信贷,为将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2、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稳定货币汇率,但在本币与外币的比率中,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也会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性采取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强弱货币政策。 最坚持强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美元,即便是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政府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在实质上采取了一些非强势货币的手段,总的来说美国官员一致都是坚持强势货币政策不变,只有强势的美元货币政策,才能在经济衰退期尽量稳 定留在美国的大量国际游资,不至于因为经济衰退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而最坚持弱势货币政策的货币莫过于日元,由于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的弱势有助于日本企业在海外有更好的竞 争优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每当日元持续上涨的时候,日本央行和财务省官员经常站出来讲话声称要干预外汇市场日元 的走势。 二、财政政策 一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也是调控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主要涉及财政开支和税收两个方面。为了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开支或者降低税率,也可能是两项同时 实施增强力度;如果有必要抑制社会的消费欲望,减缓过快的经济增长,政府也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并 减少政府开支。 财政政策对外汇市场相关货币走势的影响,最直接地体现在该国经济发展趋势上,如果政策有助于经济向好,这对该国 货币的走势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如果经济疲软,则可能导致该国货币的下跌。当然财政政策有的时候也是服务于政治的, 三、中央银行的宏观影响 1、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稳定货币汇率,或者是要让货币汇率向该国政府需要的价位靠近。另外一个顺带的目的是向市场表明央行的意图,或者树立市场对央行的信心,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的人气。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严格说来是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其自然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干预市场就能很快 实现效果,而不用调整国内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这样的决策更容易做,决策风险更小;不利的则是敢于效果所持 续的时间较短,大多数干预都只能起到很简短的效果,比如日本央行在2003年的多次干预中,往往一次数亿资金的干 预只能改变几个小时的行情,很快市场又恢复原来的运行趋势。汇率的走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国的实际经济水平和其他 综合因素。 口头干预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xx金融2xx 汇率(exchange rate,ER)又称汇价,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市场预期都会影响汇率的制定,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汇率的变化。同时,一国汇率的变化也会对该国经济造成影响。 通常汇率变化会影响该国的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资本流动、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就业和国民收入等。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都是我们该关注的问题。一下是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一、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目前,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预期。其影响因素有以下一些:1.国际收支状况变化。资本项目下的收支状况,对汇率影响是长期的、而且是双向的。资本收支顺差,短期可能引起本币的升值,但因为顺差是顺差国的负债、逆差国的权益,这种负债的积累必然又会导致本币的贬值。2.价格水平。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3.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和收入,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却有着不同的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本国货币贬值;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却会使本国货币升值。4.市场预期与投资市场的预期会影响一国货币对外汇价。目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较强。但由于目前市场交易者在市场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外汇市场投资计划也比较理性,所以不会出现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可能。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即使有微弱升值,但在参考“一揽子货币”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新机制下,人民币不会升值太多。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必然引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汇率稳定汇率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价格。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使汇率制度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1994年到2005年汇改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制度存在多种缺陷,是我国汇率被动的受制于美元的币值,在美元地位下降和货币多元化的条件下,该制度已经不适应我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汇改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归纳如下:(1)物价水平,通货膨胀;(2)利差(相对利率水平);(3)国际收支;(4)经济增长率;(5)政策因素。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从实证角度分析以上几个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提出了相关政策。 1.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们会倾向于将手中的本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国内通胀也会导致以本币标价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减少,长期会改善经常账户收支,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 2000-2010年人民币汇率和通胀率相关性分析 对美元汇率(1RMB)通胀率 对美元汇率(1RMB) 1 通胀率0.718840209 1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但是结合我国2000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通胀率的相关分析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国内通胀率相关系数为0.7188,强度正相关,对于我国而言,通胀率我国货币对内贬值,但是对外却是升值的,这种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在于,我国汇改以前为刺激出口,长期压制本币汇率的反弹,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巨额的顺差和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这些因素抑制了通胀对汇率的拉低作用。 2.相对利率水平,我们在这里结合政策因素来分析,原则上只要存在相对利差,就存在资本套利的条件,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利率的提高

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七大因素.

最近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出现持续走软的现象,自7月30日至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连续贬值,贬值幅度达到约0.67%,尽管8月13日有所反弹,但14日又开始走低。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由升值转向贬值,还是人民币汇率只是短暂的喘息,继续它的升值之旅。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必须要考察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是国际收支的变化。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如果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市场外币供给将增加,外币将贬值,人民币将升值;如果国际收支恶化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保持升值的趋势。若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变缓,汇率双向变动可能性会增加。 二是央行的干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还有央行的干预,它是市场最大的参与者,能够影响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为了控制人民币快速升值、稳定汇率,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投入本币。买入的外汇越多干预的力量就越大,这也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增量上,若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央行干预的力度可能就越大。1-5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都较多,6月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为118.67亿美元,这反映了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缓解,央行干预的压力在下降。 三是公众的预期。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公众会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会贬值,则更愿意持有外汇形成外汇存款。据央行的统计数据,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存款基本保持在1500-1600亿美元左右,未发生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结汇而非存款。 四是通货膨胀的变化。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缓解。 五是热钱的流动。若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增加;若投机资本流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减缓。我国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强化了对热钱流入的控制,同时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有所下降,投机资本的获利空间减少,投机资本流出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变缓。 六是美元币值的变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人民币币值对美元币值之比,它反映了当期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之比。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若美元币值下降,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大;若美元币值上升,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如最近在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持续贬值的现象。 七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要受到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通常我们讲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贬值主要是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对美元贬值。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汇

影响汇率的因素

影响汇率的因素 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格得表现形式,汇率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除了受到经济因素影响之外,往往还受到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汇率的变动常常变换不定,很难准确预测。所以以下是影响汇率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或经济发展状况) 国际收支严格意义来说,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当一国的国际收入大于支出是,即为国际支出的顺差;反之则为逆差。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汇率变动。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当国际收支在出现顺差时,外汇降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原因是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说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出口持续大于进口使得该国的货币需求量增加。 (注:但是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导致出口商品成本上升,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然而却增加商品的进口,最终会导致进口商品多于出口商品,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导致外汇升高,本币贬值。)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水平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变量,体现了本国商品市场上货币供过于求的情形,通货膨胀水平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国际贸易和本国利率政策来实现的。一方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物价上涨,出口商品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商品减少,进口商品增加;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过于求,外国货币供过于求,从而本币贬值。另一方面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的央行一般会采取提高利率抵抗通货膨胀。(注:通货膨胀和央行提高利率并不是必然的联系。案例如2008/年第一季度,

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也不断提升,美国面临通胀率上升的压力。但是为推动经济发展,缓解金融市场和就业市场持续疲软,美国一直采取降息政策。当然这种政策难以持续,日后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美元贬值的压力。) 3.宏观经济状况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除了通货膨胀之外,还包括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国民收入,投资环境,经济开放程度等多方面。若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经济稳定,该国的货币就趋稳;反之,则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维持汇率稳定的重要因素。 4.相对利率 利率是资金借贷的价格利率作为使用资金的成本或放弃资金使用的收益,也回影响利率水平。一般而言,资金总是从利率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当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他国时,他国的资金就会流入该国;反之,当该国利率水平低于他国时,该国的资金就会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如下: (1)当一国的利率相对于他国上升,意味着该国的货币收益率会提高,所以很多人就会买进该国货币,同时做空他国货币,所以该国的货币的需求量会增加,资金会流入,他国的货币需求量会减少,资金流出,造成该国货币升值,他国货币贬值。 (2)利率升高,导致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减少,然而,货币需求量并没有减少,所以导致外汇升高,本币升值。 (注:利率升高导致货币贬值。主要原因是:利率上升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或预期通货膨胀,这个影响是长期的。既然是通货膨胀或预期通货膨胀,就意味着

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的预测 08金融学1班陈杰鹏145 一、人民币汇率回顾 (一)人民币汇改前历程 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 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 197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采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这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化与改革的特点是: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逐渐向下调整。 人民币在1994年起与美元非正式地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二)人民币汇改后发展历程 1.2005年~2008年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央行同时还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图1 人民币/美元汇率变动(2005.7~2008.9) 当初之所以选择2005年这个时机来改革汇率机制,是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等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不断提高,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发行票据对冲,提高了宏观经济调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上升。由图一可以看出,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来,逐步与美元脱钩,中国的高度发展的经济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高预期可在图中展现出来。所谓“强国有强币”,而体现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就是GDP。我们可以直观得看出中国在05年到08年GDP处于稳健快速的增长状态下,经济发展迅猛。人民币的发行机制以及发行方式决定了其以GDP、CPI增长情况和经济周期等为依据。在这三年间,人民币一直处于单边的升值状态,这与GDP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国力的日益加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2008年~2010年

《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2014-11-06

美金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继续上涨: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 2014年10月06日 因宏观经济向好、境外资金流入等因素的推动,自2014年8月7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出现明显升值。6日,中间价报6.1522,较上个发布日的6.1562升值40个基点,已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升值。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今年以来正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3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因中国出口增速超过市场预期,刺激贸易顺差创出纪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昨日大幅攀升。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7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4.5%,大幅超出市场的预期,进口规模则下滑1.6%,贸易顺差达到473亿美元。自8月7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由6.1681升至6.1522,升值幅度达到159个基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下半年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事实上,进入三季度,包括花旗、汇丰、澳新银行在内的多家投行,均发布报告称下半年人民币将重新步入升值通道。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目前基本处在均衡水平,单边升值的走势预计难以持久。 1949年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 1949年1美元兑换2.3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

近期我国汇率变动的原因及趋势分析

近期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预见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 势 关于人民币近期的走贬,受制于强势美元的被动贬值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央行货币政策在适应内外部环境中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 一、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为了防风险,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就不会改变; 二、我国去杠杆带动的金融周期回落属于主动可控式的,货币政策的结构性特征仍将会比较明显; 三、6月中下旬以来人民币这轮快速贬值,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补跌”,人民币后市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 本文也将结合2018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发布的例会纪要内容以及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当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趋势。 当前汇率波动情况及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美元指数及人民币汇率变化

今年一月份到五月份,人民币汇率整体保持稳定,在三月份稍有贬值,但在四月份重新回归稳定,总体而言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从四月份下旬开始,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略有贬值但是依然保持稳定,贬值幅度不大。但是,从六月份下旬开始,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贬值幅度超过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并不断刷新自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先是在7月2日连破6.64、6.65、6.66、6.67、6.68、6.69六大关口,又在7月3日,连破6.70、6.71、6.72、6.73四大关口,离岸人民币突破6.73,在岸人民币跌幅超过700个基点,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仍然在加快。自6月13日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最低已跌3400点,在岸人民币最低跌逾3100点,纷纷刷新去年8月初以来新低。 2.汇率大幅波动下,股、债市资产价格的走势变动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

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 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首先,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来看,中央政府把20178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上。而要做到这两点 一是要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由投机炒作为主导的住房市场转型为以消费为主导的住房市场。对此,尽管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在说,要鼓励居民的住房消费,但是对2016年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来说,如果不挤出房地产泡沫,不让房价下跌,而要保持房价稳定,要想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或回归到居住功能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不可能。而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型,让房价下跌必然会在短期内冲击2018年GDP增长。根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预计中央政府可能会放弃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让GDP增长目标在6.5%以下,长痛不短痛。如果这样房地产化经济将会调整,而房地产化经济短期调整必然会对GDP的增长带来冲击,而这种短期冲击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有可能在这过程中得以强化。 二是中央政府要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可能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倾向。对此,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8年仍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但是这种稳健性与2017年货币政策相比,会处于偏紧的态势。在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下,有些资产泡沫可能会引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人民币汇率同样可能处于贬值的劣势地位。 三是当前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尽管可以让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及政府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动监管者及参与者,可缓解金融市场所面对危机。但是这样做也可能让整个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充斥,逆向选择泛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及市场投资者更是会进行更多更高风险投资,肆意扩张信用,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市场出现问题或发生危机,政府会来保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更是累积增多而是减少。这既不利于降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也使得去杠杆的效果更差。从

1949年以来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兑换数据

1949年以来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兑换数据,及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仅供参考。 1949年1美元兑换2.3 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 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 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1年1美元兑换2.2673 元人民币 1972年1美元兑换2.2401 元人民币 1973年1美元兑换2.0202 元人民币 1974年1美元兑换1.8397 元人民币 1975年1美元兑换1.9663 元人民币 1976年1美元兑换1.8803 元人民币 1977年1美元兑换1.7300 元人民币 1978年1美元兑换1.5771 元人民币 1979年1美元兑换1.4962 元人民币 1980年1美元兑换1.5303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051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8926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757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3270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7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用购买力平价分析发展中国家时要做修正。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趋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价对人民币走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第四,中国应考虑在贸易项下基本平衡,在经常帐户下有赤字,在资本项下有盈余的格局来保持外汇供求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第五,靠减少再贷款对冲中央银行买汇放出基础货币的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可选择政策工具有:(1)用鼓励投资或放宽进口限制的方法适当增加进口;(2)考虑采取用部分自愿结汇的办法使一部分外汇分流在民间;(3)逐步使利率市场化,以减少由套利活动带来的不确定性;(4)考虑逐步开放资本帐户,稳步走向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官方汇率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图1给出了1980―1996年人民币官方汇率。 从总体来看,94年以来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为稳定汇率,在1994―1996三年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平均每天净买入1亿美元。本文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为主线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基准及未来走势。 1.1994,1995,1996三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1.7%,14.8%,6.1%,美国这三年的通胀率平均为3%左右;为什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此期间非但不贬反而稳中有升?2.1994―1996三年期间,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美元利率;为什么人民币还能升值?3.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有那些影响?4.中国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系如何? 本文分五部分: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前三部分提供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准,后两部分分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绝对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代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的比率――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绝对购买力根据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一篮子可比较商品上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大小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如果用E表示1美元合多少元人民币的人民币直接标价汇率,P$表示美国的价格水平,PRMB表示中国的价格水平,绝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述为: 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结果差距很大。以《经济学家》期刊(1993年5月13日)所引用的估算为最高,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的估算为最低,1美元合8.30元人民币。中国1995年的GDP为57733亿元人民币,如果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就约为38500亿美元,人均3200美元。这一数字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第一为美国)。很显然1美元合1.5元人民币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 然而,如果我们目前用汇率将GDP从人民币折算成美元,那么中国1995年的GDP只有6955亿美元,人均580美元。观察中国的生活水平(比如寿命,食品和服装消费,教育,医疗服务,住房等等),人均580美元又显然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他估计的197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45美元。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1994)。任若恩估计199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