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慢性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脂膜炎等所致。可见,下肢慢性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一为缺血性溃疡,也可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溃疡也归于此类。以上两类溃疡也可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1 静脉性溃疡

1.1 静脉性溃疡概述

静脉性溃疡是下肢慢性溃疡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下肢慢性伤口的50%以上。长期静脉高压和功能不全以及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液倒流均可导致静脉性溃疡。

静脉性溃疡俗称老烂腿,也叫臁疮腿,是静脉曲张或浅表静脉炎的并发症,也可以发生于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病变部位多在下肢小腿,在急性期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小腿的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结节或大面积结块,均有色素沉着。一般病程较长,由于皮肤的干燥,脱屑,逐渐发展至破溃,创面逐渐扩大,不易愈合,中医属“恶脉”多因久劳,热盛湿凉,血瘀络脉而致。文献有“裤边疮”、“裙边疮”之称,多发生于长期站立、负重行走,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1.2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导致静脉溃疡形成的微循环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漏出持续增高的毛细血管床压力造成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在局部漏出。通过动物实验,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这些变化,试验中持续增加狗下肢静脉压力会引起毛细血管床扩大,纤维蛋白原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袖,纤维蛋白袖广泛存在与脂质硬化性皮肤、静脉溃疡底部和溃疡边缘。正常人纤维蛋白可被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快速清除,但静脉溃疡患者组织与血液的纤溶活性往往不足。沉积在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交换,进而造成局部组织缺氧、细胞死亡,形成皮肤溃疡。因纤维蛋白袖非连续分布于体表毛细血管周围,因此溃疡仍可以痊愈。由此,我们可以确信,毛细血管纤维蛋白袖是物质交换真正的障碍。

2、白细胞附壁细胞在下肢溃疡形成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mith等证实,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下垂30分钟后,下肢皮肤有可见的功能性毛细血管网数量下降,同时他们还发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大隐静脉白细胞明显减少。由此他们认为,白细胞黏附到毛细血管内皮,阻塞管腔,造成缺血。白细胞附壁之后被激活,在局部释放蛋白水解酶、过氧化物、细胞因子和一些其他炎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组织损害。最近Saharay 等报道,静脉压力过高能活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附壁。Peyton等也观察到,静脉溃疡患者全身经脉以及与溃疡相连经脉中单核细胞-血小板聚合物增加。表明单核细胞在皮肤溃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捕获假说该假说认为,由静脉压力升高引起真皮漏出大分子捕获生长因子、炎性物质、刺激物质或调节因子,以及体内一些正常物质,使得机体因缺乏这些物质而无法保持组

织完整性,不能进行主动修复过程。Higley等也报道了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因子VIIIα和α 2 巨球蛋白在静脉溃疡处的漏出。研究人员也观察到α 2 巨球蛋白与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结合,同时他们也证实在毛细血管纤维蛋白袖TGF-β1与纤维蛋白的紧密结合。

1.3静脉性溃疡的病因

1.3.1 内在原因

1、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人体中有三种血管: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其中,只有静脉有瓣膜,因为静脉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带回心脏,为防止血液倒流,静脉中会有瓣膜。当血液流向心脏时瓣膜张开,血液流走后,瓣膜会闭合。破坏静脉瓣膜直接导致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分为先天性发育不良和后天性功能不全,后天性的功能不全是由于长期受血流冲击,损伤了静脉瓣膜的关闭功,诱发老烂腿。

2、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包括长期站立或者久坐、体力劳动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用力时都需要腹肌的参与,结果使腹压增高,腹压的增高会使下肢静脉暂时性或间断性受压,这些都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诱发老烂腿。

3、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的静脉血只能浅静脉来回流。正常情况下,下肢浅静脉只承但约30%的回血量,深静脉出现血栓后,要它承但100%的任务就难以胜任,因而使浅静脉逐渐扩张来代偿。长时间的代偿,就会导致曲张,从而诱发腿部溃疡之类的老烂腿症状发生。

1.3.2 外在原因

1、吸烟:人吸烟后,进入体内的烟碱促使血管收缩。统计表明,脉管炎有吸烟史者占60%-95%,而且戒烟后能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能转剧。

2、感染:当人体受到霉菌感染的产生了免疫反应,其后果是血液中导致血液凝固的成份增高,容易产生血栓阻塞血管。

3、激素影响:据最近报道,前列腺素E(PGE)有舒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在青壮年时期频繁的性生活使前列腺素随精液而大量丢失,以致体内前列腺素量相应减少,就有可能促使周围血管舒缩失常,血栓形成,继发炎症。

4、周围血管外科疾病一旦发病在小腿处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部的足背动脉、上

肢的桡动脉、尺动脉,最终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诱发溃疡。

1.4 静脉性溃疡临床症状和分类分级

1.4.1 静脉性溃疡的症状

老烂腿的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久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经常并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因长时间站立工作或负担重物,复因下肢皮肤受到损伤、虫咬以及湿疹等诱发,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侧多于外侧,本病反复发作,发作时先痒后痛,病变早期,抬高下肢时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以至消失,间歇性跛行,进而干脆不能行走,行走时疼痛难忍,以后又出现休息时也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因疼痛难忍而彻夜难眠。继则破溃形成创面;少数多年不愈的溃疡,创口呈菜花状时,多为癌变征象。

1、老烂腿初期(局部缺血期):患者表现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沉重,足趾处有针刺痛,小腿出现间歇性疼痛、跛行等,患肢动脉脉搏微弱或者消失。

2、老烂腿中期(营养障碍期):患者缺血更加严重,开始出现麻木、发凉、怕冷、并且伴有静息痛。患肢皮肤常呈潮红色、紫红色或苍白色、足部皮肤干燥、脱皮、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汗毛脱落、小腿肌肉有萎缩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消失。可有情绪不安,头晕腰痛,筋骨松软之症。

3、老烂腿后期(坏死期):患肢出现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患肢由于长期血供不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疼痛剧烈难忍,全身症状常见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失眠、便秘、尿黄赤等症状,出现较为严重的腿部溃疡,诱发骨髓炎等危害。

1.4.2 静脉性溃疡分类:

下肢溃疡中的95%是由缺血、郁积或神经性原因造成;

1、缺血性溃疡:好发于肢体远侧即趾(指)和足根,疼痛剧烈,晚上尤甚,下垂肢体可缓解,溃疡边缘开始不规则,后来呈锯齿状,底部有不健康的灰白色肉芽组织覆盖,周围组织呈慢性缺血改变。

2、郁积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中下部,呈单发或多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溃疡浅,边缘坚硬,呈斜坡状,底部的肉芽组织比较疏松,表面高低不平,上覆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

呈深褐色色素沉着,并有水肿、湿疹、瘙痒等郁积性皮炎表现。疼痛较轻,抬高患肢及清洁伤口后明显缓解。

3、神经性溃疡:好发于跖趾关节、踝关节、胼胝受压处、足根、小趾关节等处。溃疡呈圆形,边缘呈围墙状,腔深而有粗糙的肉芽组织,分泌物稀薄而有恶臭。周围组织可发生萎缩,常无明显痛觉。

1.4.3 静脉性溃疡临床分级

零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颜色发紫或苍白,肢端发凉、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

一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二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组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三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组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四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五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

1.5 老烂腿的危害:

老烂腿是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血流的动力学改变,血液堵塞出现静脉炎,使得血流缓慢、阻滞、淤积,血管壁增厚,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受外伤破皮溃烂而形成溃烂,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老烂腿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

1疼痛:行走时疼痛难忍,间歇性跛足,甚至不能行走,后期会出现休息时也疼痛,严

重时患者可因疼痛而彻夜难眠。

2皮肤变化:溃烂周围皮肤发生萎缩呈深褐色,色素沉着并有水肿湿疹瘙痒等郁积性皮炎表现,抬高下肢时脚部皮肤苍白、脚背发凉、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3癌变:溃疡多年不愈,某些溃疡可诱发鳞癌,如果溃疡表面呈颗粒状,有坏死组织、容易出血,溃疡边缘皮肤呈菜花状,坚硬,溃疡分泌物血腥、恶臭、带有粘液,要高度警惕溃疡恶变。

4截肢:“烂”是老烂腿最大的特点,这种溃烂很难愈合而且容易反复溃烂,越烂越深,最后只能截肢以保全患者生命。

5慢性骨髓炎:皮下就是骨头,一旦发生溃疡,日久不愈最终将皮肤全层烂坏,就可能侵及骨头,骨头外露随之形成感染。

1.6 静脉性溃疡的常规治疗方法

1.6.1 压迫疗法

静脉性溃疡首选压迫疗法。压迫治疗可以抑制皮肤浅静脉膨胀,降低脉管溶剂介意弥补静脉瓣的功能不全。压迫治疗还可以协同小腿腓肠肌泵功能,降低静脉张力,不仅下肢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压迫治疗有多种方式,如梯度弹力长筒袜、弹力绷带与无弹力绷带结合使用、矩形器和弹力泵等。如果病患已因静脉高压而产生腿部溃疡,则应尊重医师的指导服用抗生素和利尿剂并辅以特殊卫材进行救治。

1.6.2 敷料治疗

新型辅料如藻酸盐敷料、康惠尔溃疡贴、纳米银材料,具有保湿、保温、高吸收能力,一般可吸收17倍于自身重量的渗液,减少换药次数,有利于保护新生组织,新型敷料的内层与伤口分泌物形成的凝胶物,为局部创造了有利于新生组织生长的酸碱度和湿度环境,上皮组织生长快,加速了伤口愈合。同时可根据伤口愈合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敷料,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引流通畅、坏死组织分离快、不利于微生物生长、适合组织修复的微环境。既可吸收过多的水分,又可在伤口干燥的情况下供给水分,银离子的广谱抗菌性可以有效降低生物负荷,较好地预防溃疡的再次发生,缩短了病程。

1.6.3 清创术

清除无活性组织可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再上皮化,降低感染率。清创分为以下步骤:①溃疡周围皮肤:由于病程较长,在小腿尤其是踝部均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故先用0.9%生理盐水纱布或0.1%新洁尔灭纱布湿润软化溃疡周围皮肤,轻拭去碎屑及皮肤渗出液,再用无菌纱布干燥周围皮肤;

②创面实施常规消毒,清除腐痂。分泌物少、伴有疼痛的溃疡面:选用FN促进自体清创,隔日更换一次。分泌物多、疼痛轻微的溃疡面:采用蚕食法器械清创。视纱布浸透情况采取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直至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如果更换敷料时出现敷料与溃疡及周围皮肤干结,可用生理盐水浸润,即可清除。如有坏死组织产物以及增厚的硬性边缘要用镊子揭除,清创至表面出血;

③包扎:将溃疡面及周围皮肤喷上FN以改善微循环,如溃疡面较深,周围皮肤红肿、皮温高于健康皮肤,选用含银抗菌敷料覆盖后加盖无菌纱布,最后视患肢肿胀程度给予适当压力的加压包扎。

1.6.4 皮肤移植

较大的溃疡创面缺失需实施皮肤移植。创面较大或长期不愈的伤口可采用断层皮片移植。研究发现,断层皮片能有效促进静脉溃疡愈合,原因在于创面液体可以通过断层皮片的孔隙渗出,而且不破坏断层皮片与创面的粘附性。

1.6.5 皮肤替代物

皮肤替代物依据其细胞核基质成分不同科分为表皮移植物、真皮移植物和混合移植物。

1.6.6 西药治疗

⑴庆大霉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能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局部用药于皮肤黏膜表面效果良好,直接发挥抗感染抑制细菌生长作用,以利于创面血管的再生,加速肉芽生长,利于溃疡收敛修复;

⑵维生素C则是胶原合成、毛细血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

⑶50%葡萄糖外用有消肿、脱水、营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

⑷苯扎溴铵利用渗透作用杀灭组织内细菌改善局部情况,减少渗出,使创面干燥,起到收敛作用;

⑸溃疡油中的氯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⑹过氧化氢冲洗疮面,除有杀菌作用外,对溃疡面深、坏死组织多、脓性分泌物量大的创面则有利于腐烂组织浮起剪除和促进血循环。

⑺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直接喷撒于创面,这些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在局部的炎症反应、上皮再生成、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

⑻百多邦软膏主要成分是莫匹罗星,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球菌均有抗菌作用。其有独特的化学结构,与其他类抗生素无关联,无交叉耐药性。同时基质为聚乙二醇,为亲水性软膏,对人体皮下组织的穿透性较强,对皮肤的细菌感染是一种疗效较好的外用抗菌药物。其杀菌能力强,局部用药活性稳定,且有收敛作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1.6.7 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及中药,具有简、便、廉的特点,但保湿性能较差,伤口易脱水结痂,导致伤口疼痛,敷料与新生肉芽组织粘连,易损伤创面,创面愈合较慢。⑵中医针刺可刺其局部淤积之流血,激活慢性溃疡的活化状态,变静为动,变瘀为通,减轻局部水肿,降低组织张力,有利于药物吸收,对溃疡愈合有利。针刺应尽量避开曲张静脉,以免出血不止。1.6.8 硬化剂疗法

将高张性溶液(如高浓度盐水或硬化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破坏血管内膜,使其封愈后消失。但仅能治疗小的曲张血管、且诊治中可能会有剧痛,色素沉淀,甚至发炎,红肿,溃烂等后遗症,且有容易复发及复发后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仅适用於少数老烂腿患者。1.6.9 大隐静脉激光腔内闭合术(EVLT)

EVLT是目前国际先进的血管微创外科治疗技术。通过穿刺进入血管内,应用半导体激光传导的特性,光导纤维传导激光,从而达到精确损毁血管内膜,使静脉纤维化及血管闭合的诊疗目的。

1.7 FN治疗静脉性溃疡指导意见

1.7.1 FN概述

FN,纤维连接蛋白,又称“纤连蛋白“,也称“纤维结合素”,英文名为“Fibronectin”(缩写FN)。它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FN由两个亚基构成,具有六大功能区,能分别与肝素、纤维蛋白、胶原蛋白、细胞、细菌等结合,其RGD 结构能和11种整合素受体相结合,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机体生命活动中,FN参与了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胚胎的发育,也参与机体众多病理过程,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所以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领域。

纤连蛋白(FN)的作用机理:

1)作为趋化因子诱导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及其它吞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向伤口处运动。

2)作为一种非特异性调理素调动吞噬系统清除病菌及组织碎片、净化伤口,为伤口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细胞外环境,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轻伤口瘢痕。

3)形成细胞运动及定位的基质,可介导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各种细胞外基质结合,起着使细胞迁移并定位的作用。

4)作为细胞外基质形成的基础,对基质的产生和组装起重要作用。

5)FN在伤口处与胶原结合形成FN防护层,既有利于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来修复伤口,又抑制病菌的入侵。

将FN应用到慢性难愈合创面中,它能促进细胞迅速黏附、铺展、增殖、迁移,从而促进创面修复,同时可减少及避免瘢痕的形成,增加创面抗撕裂强度,全面提高愈合速度。表皮破裂,渗脓的轻度患者当天就可止渗,肌肉溃烂坏死的重度患者七天就愈合长肉,甚至深及骨组织可见白骨的患者10-20天即可开始收口愈合。现代生物科学研究证明,受损部位含纤连蛋白(FN)比正常组织减少3倍,所以直接补充FN到创面,可以直接促进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从而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目的。FN皮肤抑菌剂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与临床》权威认证,是目前国际国内最有效针对各类慢性难愈合溃疡的生物新药。

1.7.2 FN治疗静脉性溃疡意见

病例一(2011年6月27日收治)

张某,男,75岁,由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疾病导致患老烂腿15年,引起左腿下肢大面积溃烂已有三年,先后使用疮疡灵、康复欣及其它的中药膏,未见明显效果。患者左下肢形成30cmx20cmx15cm红肿创面,可见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伴随痂下感染,患者胀痛难忍。

治疗方案:

1、双氧水、生理盐水创面清创+弹性绷带三层压力治疗。

2、纤连蛋白(FN)+纱布外用,一天四次换药,每天清创。

3、丹参片+龙血竭胶囊或己酮可可碱+微粒纯化的类黄酮片段(MPFF)等药物治疗。

4、适当运动+抬高患肢。

注意事项:

1、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通过观察下肢曲张静脉可以明确诊断,但是由于这些患者的年龄较大,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比如糖尿病、下肢动脉问题等。

2、检查下肢深静脉问题,有很多情况下深浅静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要做相关检查,如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试验(Perthes试验)了解深静脉通畅度,大隐静脉瓣膜和小腿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检查其功能。必要时可做双下肢静脉B超,了解静脉瓣功能和排除深静脉血栓等。

3、创面处理,主要在于彻底清创,如果情况允许,最好选择锐性清创。创面干净后,可以直接喷涂纤连蛋白(FN),使纤连蛋白(FN)和肉芽组织良好接触,进一步修复创面血管、神经等细胞组织。

4、压力治疗,对静脉性溃疡治疗效果明显。但要注意的是:进行压力治疗前要排除心力衰竭问题,进行踝/肱指数(ABI)检查,排除动脉问题;压力治疗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弹性绷带治疗、弹力袜治疗、专门的压力治疗敷料。压力要根据标准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适应和依从度,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5、给予相关的静脉功能药物口服,嘱咐患者患肢抬高,做非负重类的锻炼,促进

肌肉泵作用。

使用效果:

1、使用FN7天后,脓性分泌物减少,黑色坏死痂体脱落,创面由黑褐色变为粉红色,可见新生肉芽还伴随有少许体液渗出,患者自述痛苦减轻,病情好转。

2、使用FN12天后,患者自述未再反复出现感染现象,无渗出创面干燥,进入良好的生长结痂期。

3、使用FN20天后,痂体脱落并未见红肿、渗出、感染瘢痕增生等异常等情况,皮肤生长良好,创面基本愈合。

1.8 静脉性溃疡的预防

预防老烂腿的关键步骤有以下几点:

1 .预防老烂腿首先必须早期就医,明确诊断和治疗,维护改善静脉回流通畅,清除组织淤血。如有静脉溃疡史。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更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加重。

2 .避免久站可预防老烂腿久坐等一个姿势。人体长期静止站立或坐位时,血液因重力作用,使下肢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较大,小腿肌肉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静脉管腔内血液排空不良,瓣膜持续承受较大的压力,当压力大于瓣膜所抵抗的压力时,静脉内的血液异常返流并逐渐加重,最终使局部静脉淤血加重,因此应避免久站久坐,应适当休息、活动。

3 .防止腹腔内压力长期升高。腹腔内压力升高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增加了静脉瓣膜的破坏或加重静脉瓣膜的负担,因此积极治疗导致腹腔内压增高

的疾病可预防老烂腿。

4 .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适当休息并抬高患肢,以便促进患肢血液回流,可以减轻患肢肿胀及预防小腿溃疡。病人抬高患肢。每天3-5次,每次半个小时为适,鼓励散步,改善血液循环可预防老烂腿。

5 .预防外伤,因静脉迂曲,静脉壁很薄,易损伤破裂出血,所以要注意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冻伤或虫兽咬伤,可预防老烂腿。

6 .老烂腿合并湿疹,若合并湿疹时应及时治疗,避免抓破感染引起溃疡或加重。

7 .老烂腿治疗时饮食应清淡、少食鱼虾蟹。

1.9 静脉性溃疡的饮食禁忌

(1)忌辛辣之物如辣椒、辣酱、辣油、川椒、咖喱、韭菜、蒜苗、芥末等辛辣之物,辛辣食物有促进血液循环,助长体内湿热的作用,食用后会使火上浇油,使炎症扩散。

(2)忌酒类,酒类可使溃疡面扩大,细菌感染扩散。

(3)忌助火之品如羊肉、鹿肉、大蒜等,本类食物使溃疡不易愈合。

(4)忌海腥海鲜之发物。

(5)忌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

2 动脉性溃疡

2.1 动脉性溃疡概述

动脉性溃疡(arterial ulcer)是由皮肤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其是下肢,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原因。而吸烟、糖尿病、高龄及其他部位的动脉性疾病则是高危因素。

动脉供血不足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腿部保持特定姿势可缓解疼痛),疼痛明显,抬高患肢疼痛加重。典型的动脉性溃疡常发生在远侧端,如趾、足跟和其他足部骨突出部位。创面通常呈边界清楚的圆形、弹射状,苍白,周围皮肤往往少毛、光亮、萎缩,可

出现继发性红斑。趾甲变厚、不透明甚至脱落,也可发生肢端坏疽,其他表现还有肢冷、足背动脉搏动弱和趾毛细血管灌注缓慢等。

2.2 动脉性溃疡的形成机制

下肢动脉性溃疡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之一。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腹主动脉下端的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导致继发性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肢缺血、影响下肢的血供,引起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出现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2.3 影响因素

2.3.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不好,如患有下肢静脉曲张时,血液滞留,局部组织缺少营养,一旦受到微小擦伤就易发生慢性溃疡,多发生在小腿下段内则,为圆形或椭圆形,创面底部肉芽组织不清洁,棕红色,分泌物有臭味,创口四周皮肤带有湿疹。另外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也可引起下肢溃疡。

而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有:

(1)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

(2)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3)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4)抽烟:目前,虽然脉管炎的确切病因尚未十分明了,但大量的医学资料和临床统计表明,绝大多数脉管炎病人有一个共同的长期大量吸烟史,且吸烟越多,病情越重。资料还证明,脉管炎的复发,大多与重新吸烟有关。这些情况均提示,吸烟与脉管炎密切相关。

吸烟者血液中过多的一氧化碳还可使动脉血管内膜处于低氧状态,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沉着于血管壁,使管腔变窄。同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碳氧

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致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在小血管内的流速,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塞。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

(5)缺少运动: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忙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此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而减轻体重。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状动脉硬化。

(6)肥胖: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机率也较高,因而增加粥状动脉硬化风险。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阻抵抗症候群。

(7)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发生动脉硬化疾病遗传,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严重高胆固醇血症,迭积在血液中,进而促发动脉硬化发生。有的是早发性高血压,或是容易发生血栓等。

2.3.2 外伤后治疗不当

外伤后伤口经常受到刺激(外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如酒精或碘酒等)或由于创伤过大,周围皮肤不能长拢,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并有水肿,而形成一个难愈合的创面。

2.3.3 营养不良

营养障碍性溃疡,如糖尿病、贫血、血浆蛋白偏低、维生素缺乏而形成营养性水肿,或因神经营养性疾病、脊髓空洞症及局部神经干损伤所致。

2.3.4 全身性严重疾病

如全身极度虚弱、严重心脏病、结核等,特别是一些健康状况不好而长期卧床的病人或截瘫患者,其骨骼突出部受压后容易发生褥疮。

2.3.5 特异性感染

如结核、麻风、梅毒、深部霉菌感染以及坏死性变应性脉管炎。结核性溃疡通常底部肉芽组织水肿明显,不易出血,常分泌大量稀薄的脓性分泌物;而梅毒性溃疡边缘较整齐、垂直和坚硬,底部肉芽组织污秽且覆有浓稠分泌物,多发生在上臂内侧、膝部或小腿上段,患者多有梅毒病史。

2.3.6 皮肤肿瘤

基底上皮细胞癌、磷状上皮细胞癌等而形成的溃疡,多由癌肿本身向外溃破或溃疡经久不愈而发生癌变引起,溃疡边缘不规则,坚硬向外翻,溃疡底部的组织溃烂、腐臭,容易出血。

2.4 动脉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好发于肢体远侧即趾(指)和足根,疼痛剧烈,晚上尤甚,下垂肢体可缓解,溃疡边缘开始不规则,后来呈锯齿状,底部有不健康的灰白色肉芽组织覆盖,周围组织呈慢性缺血改变,坏死组织与周边境界情楚。

2.5 动脉性溃疡的常规治疗

动脉性溃疡治疗包括溃疡清创、血循重建、溃疡护理、组织重建等,并通过湿性愈合理论结合目前的新型辅料、VSD等进行创面的处理,快速促进创面愈合。动脉性溃疡治疗主要有以下原则:

1、病因治疗很重要。分析引起动脉性溃疡的原因,采取征对性措施。

2、创面处理是关键,运用湿性愈合理论进行创面的处理。

2.6 FN治疗动脉性溃疡意见

2.6.1 FN概述

FN,纤维连接蛋白,又称“纤连蛋白“,也称“纤维结合素”,英文名为“Fibronectin”(缩写FN)。它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和组织液中,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FN由两个亚基构成,具有六大功能区,能分别与肝素、纤维蛋白、胶原蛋白、细胞、细菌等结合,其RGD结构能和11种整合素受体相结合,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机体生命活动中,FN 参与了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胚胎的发育,也参与机体众多病理过程,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所以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领域。

纤连蛋白(FN)的作用机理:

1)作为趋化因子诱导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及其它吞噬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向伤口处运动。

2)作为一种非特异性调理素调动吞噬系统清除病菌及组织碎片、净化伤口,为伤口的修复提供良好的细胞外环境,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轻伤口瘢痕。

3)形成细胞运动及定位的基质,可介导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各种细胞外基质结合,起着使细胞迁移并定位的作用。

4)作为细胞外基质形成的基础,对基质的产生和组装起重要作用。

5)FN在伤口处与胶原结合形成FN防护层,既有利于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来修复伤口,又抑制病菌的入侵。

将FN应用到慢性难愈合创面中,它能促进细胞迅速黏附、铺展、增殖、迁移,从而促进创面修复,同时可减少及避免瘢痕的形成,增加创面抗撕裂强度,全面提高愈合速度。表皮破裂,渗脓的轻度患者当天就可止渗,肌肉溃烂坏死的重度患者七天就愈合长肉,甚至深及骨组织可见白骨的患者10-20天即可开始收口愈合。现代生物科学研究证明,受损部位含纤连蛋白(FN)比正常组织减少3倍,所以直接补充FN到创面,可以直接促进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从而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目的。FN皮肤抑菌剂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与临床》权威认证,是目前国际国内最有效针对各类慢性难愈合溃疡的生物新药。

2.6.2 FN治疗动脉性溃疡意见

诊疗方案:创面愈合为主,可使用纤连蛋白(FN)皮肤抑菌剂,消除感染同时促进创面愈合,并改善溃疡部位代谢异常,解决根本问题。

诊疗要点:

1、动脉性溃疡往往有各种缺血表现,通过对创面和创周皮肤的表现可以初步了解是否为动脉性溃疡。

2、对于动脉性溃疡最直接简单的检查是足背动脉的检查,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弱,要检查腘动脉,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的检查要双侧对称检查,可以对比,如果双侧对称地减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可能性大,如果单侧要考虑其他问题,比如动脉炎等。

3、动脉性溃疡要进行踝肱指数检查,指导我们进一步诊疗措施,必要时查经皮氧分压和双下肢动脉造影。

4、动脉性溃疡的局部处理重点在于干性治疗,控制感染,预防湿性坏疽。

5、无法行动脉治疗之前要适当使用抗凝溶栓药物。

6、动脉性溃疡目前常见于糖尿病足,所以首先要排除糖尿病。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血管性溃疡(老烂腿)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慢性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脂膜炎等所致。可见,下肢慢性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一为缺血性溃疡,也可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溃疡也归于此类。以上两类溃疡也可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1 静脉性溃疡 1.1 静脉性溃疡概述 静脉性溃疡是下肢慢性溃疡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所有下肢慢性伤口的50%以上。长期静脉高压和功能不全以及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液倒流均可导致静脉性溃疡。

静脉性溃疡俗称老烂腿,也叫臁疮腿,是静脉曲张或浅表静脉炎的并发症,也可以发生于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病变部位多在下肢小腿,在急性期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肢小腿的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结节或大面积结块,均有色素沉着。一般病程较长,由于皮肤的干燥,脱屑,逐渐发展至破溃,创面逐渐扩大,不易愈合,中医属“恶脉”多因久劳,热盛湿凉,血瘀络脉而致。文献有“裤边疮”、“裙边疮”之称,多发生于长期站立、负重行走,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1.2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导致静脉溃疡形成的微循环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漏出持续增高的毛细血管床压力造成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在局部漏出。通过动物实验,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这些变化,试验中持续增加狗下肢静脉压力会引起毛细血管床扩大,纤维蛋白原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形成纤维蛋白袖,纤维蛋白袖广泛存在与脂质硬化性皮肤、静脉溃疡底部和溃疡边缘。正常人纤维蛋白可被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快速清除,但静脉溃疡患者组织与血液的纤溶活性往往不足。沉积在毛细血管周围的纤维蛋白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交换,进而造成局部组织缺氧、细胞死亡,形成皮肤溃疡。因纤维蛋白袖非连续分布于体表毛细血管周围,因此溃疡仍可以痊愈。由此,我们可以确信,毛细血管纤维蛋白袖是物质交换真正的障碍。 2、白细胞附壁细胞在下肢溃疡形成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mith等证实,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下垂30分钟后,下肢皮肤有可见的功能性毛细血管网数量下降,同时他们还发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大隐静脉白细胞明显减少。由此他们认为,白细胞黏附到毛细血管内皮,阻塞管腔,造成缺血。白细胞附壁之后被激活,在局部释放蛋白水解酶、过氧化物、细胞因子和一些其他炎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组织损害。最近Saharay 等报道,静脉压力过高能活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附壁。Peyton等也观察到,静脉溃疡患者全身经脉以及与溃疡相连经脉中单核细胞-血小板聚合物增加。表明单核细胞在皮肤溃疡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捕获假说该假说认为,由静脉压力升高引起真皮漏出大分子捕获生长因子、炎性物质、刺激物质或调节因子,以及体内一些正常物质,使得机体因缺乏这些物质而无法保持组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CVLU)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最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系统持续高压为特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溃、下肢疼痛,常伴随有下肢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多好发于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外踝以及足背,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久治不愈或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其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发病率、难治性及高复发率使CVLU 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致病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统一,迄今已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论,本文就近年来CVLU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54-05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chronic venous leg ulcer,CVLU)又名静脉淤血性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CVI最严重的并发症。从解剖学上来讲,由于足靴

区静脉网比较丰富,静脉管壁较薄弱,且皮肤及皮下组织纤薄,持续升高的静脉压导致静脉管壁发生扩张,继发湿疹、色素沉着等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以及静脉性溃疡,因此CVLU多发于足靴区,尤其是踝部内侧,其次是外踝和足背区,严重时可波及到小腿下段甚至整个小腿,可为单发或是多发性,大小各异,经久不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十年不愈合,或者是愈合后又很快复发,少数甚至会发生癌变[1]。CVLU 人群发病率在欧美高达1%~1.5%,总花费占其年度卫生保健预算的1%[2],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1.3%[3],稍低于欧美国家,但近些年有上升的趋势。据国外统计,静脉性溃疡的复发率高达67%,10年以上CVI病史的溃疡发生率约为10%[4]。其难治性、高复发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是临床治疗工作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CVLU的致病病因仍存在分歧,本文就近年来静脉性溃疡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作为血液向心回流的通路,静脉不同于动脉,其管壁较薄,平滑肌、弹力纤维含量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静脉内血流缓慢,压力较低。因而静脉血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静脉瓣及肌、关节泵的存在,当静脉瓣或肌关节泵功能受损时,下肢静脉血回流受到影响,深静脉中的部分血液通过交通静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下肢慢性静脉溃疡(CVLU)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最严重和难治的并发症,以下肢静脉系统持续高压为特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破溃、下肢疼痛,常伴随有下肢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多好发于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外踝以及足背,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久治不愈或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其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发病率、难治性及高复发率使CVLU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致病危险因素较多且复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统一,迄今已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论,本文就近年来CVLU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静脉性溃疡;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文献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chronic venous leg ulcer,CVLU)又名静脉淤血性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CVI最严重的并发症。从解剖学上来讲,由于足靴区静脉网比较丰富,静脉管壁较薄弱,且皮肤及皮下组织纤薄,持续升高的静脉压导致静脉管壁发生扩张,继发湿疹、色素沉着等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以及静脉性溃疡,因此CVLU多发于足靴区,尤其是踝部内侧,其次是外踝和足背区,严重时可波及到小腿下段甚至整个小腿,可为单发或是多发性,大小各异,经久不愈,严重者可持续数十年不愈合,或者是愈合后又很快复发,少数甚至会发生癌变[1]。CVLU人群发病率在欧美高达1%~1.5%,总花费占其年度卫生保健预算的1%[2],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4%~1.3%[3],稍低于欧美国家,但近些年有上升的趋势。据国外统计,静脉性溃疡的复发率高达67%,10年以上CVI病史的溃疡发生率约为10%[4]。其难治性、高复发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是临床治疗工作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CVLU的致病病因仍存在分歧,本文就近年来静脉性溃疡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流动力学因素 作为血液向心回流的通路,静脉不同于动脉,其管壁较薄,平滑肌、弹力纤维含量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静脉内血流缓慢,压力较低。因而静脉血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静脉瓣及肌、关节泵的存在,当静脉瓣或肌关节泵功能受损时,下肢静脉血回流受到影响,深静脉中的部分血液通过交通静脉倒流至踝部的静脉网中,患肢的浅静脉、深静脉以及交通静脉均处于淤血高压状态,造成静脉血的局部淤积、淋巴回流障碍、组织水肿,引起下肢持续性静脉高压[5],而持续的静脉高压又可进一步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间距增大,通透性增强,红细胞、血浆蛋白等漏出,代谢产物沉积于皮下[6],组织缺氧,引起皮肤营养障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从而形成溃疡。 1.1 下肢静脉反流与回流受阻

加压治疗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完整版)

加压治疗在下肢静脉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完整版) 摘要 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指静脉高压导致下肢出现的皮肤开放性伤口。由于发病率高,愈合时间长和复发性特点,静脉性溃疡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加压治疗是VLU重要的治疗措施,但何种加压装置最有效尚未达成一致。本文综述加压治疗相关的临床进展,为临床规范治疗VLU提供借鉴和依据。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t of low limbs, CVI)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疲劳、胀痛等,体征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扩张、浅静脉曲张、踝部和小腿水肿、皮肤改变和溃疡。按照临床、病因、解剖和病理生理分类系统(CEAP)进行临床分级,静脉性溃疡(venous ulcer)包括C5级愈合性溃疡和C6级活动性溃疡,此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发展的严重阶段。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指静脉高压导致下肢或足部出现的皮肤开放性伤口[1],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在成年人群中为1%,80岁以上者中为3%[2],即使静脉性溃疡愈合后3个月,复发率仍高达70%[3,4]。由于发病率高、愈合时间长和复发性特点,静脉性溃疡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5]。 VLU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包括加压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皮肤移植

和生物工程方法等,加压治疗始终是VLU首选的治疗措施[6]。首先,加压治疗通过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而降低非卧床性静脉高压,同时减轻水肿、提高周围真皮组织氧合水平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其次,加压治疗可缩小静脉内径,加快血流速度,促使微循环内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去黏附,减轻局部炎症反应[7]。Beidler等[8]研究证实,加压治疗能够调节静脉性溃疡创口处诸多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IL-1α、IL-1β、γ干扰素(IFN-γ)等的含量,提高抑炎因子IL-1受体(IL-1R)α的含量。因此,加压疗法也可通过调节伤口处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平衡而促进溃疡伤口的愈合。 常用的加压外力装置种类繁多,如绷带、医用弹力袜和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等,每种加压装置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最优化选择。 一、绷带 绷带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①根据组成成份分为弹性绷带和非弹性绷带; ②根据绷带的物理伸展特性分为长展性绷带和短展性绷带;③根据组件的层数分为单组分绷带和多组分绷带[9]。但临床所使用的绷带常常是上述分类的综合,例如单组分弹性绷带、短展性多组分绷带和多组分弹性绷带等。 弹性绷带和非弹性绷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100%~200%的延展性,而后者只具有40%~99%的延展性。僵硬的非弹性绷带原型是传统的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现状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现状 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一种常见且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臁疮”、“老烂腿”。下肢静脉血流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足靴区、内外踝及足背等处皮肤溃疡形成、色素沉着,溃疡可为单发,也可多发。如无特殊治疗,溃疡经久不愈或者反复发作,且有恶变可能[1]。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2]。现就该病目前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标签:静脉性溃疡;治疗;现状 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疾引起的下肢静脉高压所致。其病因包括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3]。其中深静脉返流患者的溃疡发生率要高于单纯性浅静脉返流的患者。Nicolaides 经过研究证明,在深静脉和浅静脉均有返流并同时伴有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时,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达47%。而仅有浅静脉返流时为6%;此外肌泵功能的损伤对下肢静脉压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肌泵由小腿肌肉及静脉窦组成。静脉窦多位于腓肠肌内,容量接近于心脏,每次收缩可排出小腿總容量约60%的静脉血,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4,5]。正常肢体腓肠肌每收缩一次可使静脉压降低约8kPa,在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腓肠肌功能不足,其射血分数仅为正常者的10%~15%。静脉血逆流程度及腓肠肌射血分数减少程度与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存在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腓肠肌泵功能,可使中度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63%降至30%,严重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70%降至41%[6]。由此可见下肢静脉高压的形成是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造成血液逆流和腓肠肌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射血分数减少的共同结果。当出现下肢静脉高压时,小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溢、纤维蛋白原渗出,形成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组织间隙。红细胞破坏后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下,阻碍组织与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使细胞缺氧,新陈代谢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起溃疡形成[7]。 白细胞在溃疡形成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在下肢静脉高压时易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发生嵌陷或丢失,且静脉压增高及其他因素可激活白细胞,激活后的白细胞通过吞噬、产生氧自由基、释放蛋白酶和炎性介质引起组织损伤;白细胞的激活可引起静脉壁及瓣膜损伤和重塑,并在静脉性溃疡中起重要作用[8]。 2 静脉性溃疡的治疗 2.1内科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主要由下肢静脉高压所致,所以内科治疗主要以纠正下肢静脉高压为主,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及久坐,以利于静脉回流。对不伴有明显的动脉性疾病的静脉性溃疡患者,加压法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的促进溃疡愈合[9]。目前常用的是多层逐级加压法,其原理是在脚踝至小腿上部逐级施加压力,使静脉返流减少、促进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现状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现状 吴攀 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一种常见且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臁疮”、“老烂腿”。下肢静脉血流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足靴区、内外踝及足背等处皮肤溃疡形成、色素沉着,溃疡可为单发,也可多发。如无特殊治疗,溃疡经久不愈或者反复发作,且有恶变可能[1]。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2]。现就该病目前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静脉性溃疡;治疗;现状 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疾引起的下肢静脉高压所致。其病因包括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3]。其中深静脉返流患者的溃疡发生率要高于单纯性浅静脉返流的患者。Nicolaides 经过研究证明,在深静脉和浅静脉均有返流并同时伴有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时,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达47%。而仅有浅静脉返流时为6%;此外肌泵功能的损伤对下肢静脉压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肌泵由小腿肌肉及静脉窦组成。静脉窦多位于腓肠肌内,容量接近于心脏,每次收缩可排出小腿总容量约60%的静脉血,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4,5]。正常肢体腓肠肌每收缩一次可使静脉压降低约8kPa,在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腓肠肌功能不足,其射血分数仅为正常者的10%~15%。静脉血逆流程度及腓肠肌射血分数减少程度与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存在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腓肠肌泵功能,可使中度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63%降至30%,严重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70%降至41%[6]。由此可见下肢静脉高压的形成是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造成血液逆流和腓肠肌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射血分数减少的共同结果。当出现下肢静脉高压时,小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溢、纤维蛋白原渗出,形成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组织间隙。红细胞破坏后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下,阻碍组织与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使细胞缺氧,新陈代谢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起溃疡形成[7]。 白细胞在溃疡形成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白细胞在下肢静脉高压时易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发生嵌陷或丢失,且静脉压增高及其他因素可激活白细胞,激活后的白细胞通过吞噬、产生氧自由基、释放蛋白酶和炎性介质引起组织损伤;白细胞的激活可引起静脉壁及瓣膜损伤和重塑,并在静脉性溃疡中起重要作用[8]。 2 静脉性溃疡的治疗 2.1内科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主要由下肢静脉高压所致,所以内科治疗主要以纠正下肢静脉高压为主,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及久坐,以利于静脉回流。对不伴有明显的动脉性疾病的静脉性溃疡患者,加压法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的促进溃疡愈合[9]。目前常用的是多层逐级加压法,其原理是在脚踝至小腿上部逐级施加压力,使静脉返流减少、促进血液回流、增加腓肠肌泵功能,最终达到降低静脉压的目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溶酶体、生长因子等,但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高压氧治疗对静脉性溃疡也有较好疗效[10]。单纯的内科治疗溃疡复发率较高,主要用于溃疡较小、静脉曲张不明显、病程短、且内科治疗容易愈合的病例。对于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术前内科治疗主要以控制炎症、缩小溃疡、降低静脉压为主,为外科治疗创造条件。 2.2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疗程长,且疗效不确切,患者长远目标仍需借助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可明显缩短溃疡愈合时间,降低复发率。因静脉性溃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深、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及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等,故其手术治疗也是综合性的。常用手术方式有

48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

48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 发表时间:2011-12-02T10:44:31.39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梁胜[导读] 总之,大多数学者认为外科手术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是十分有效的。 梁胜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营中心医院江苏淮安 223000)【摘要】目的:对于48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选取48例(56侧患肢)2004年3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女22例,男26例,年龄在2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4.8岁。采用英国DIOME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本组48例共56条肢体的湿疹样病变、色素沉着都得以明显减轻,静脉曲张均消失。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手术后6至8小时可下床,51侧小腿水肿、疼痛、酸胀沉重感在4~18d之内消失;溃疡16~48d内愈合。随访4~46个月,平均24.8月,4侧(7.1%)肢体溃疡复发。4侧溃疡植皮者4周后愈合。结论: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静脉腔内激光联合高位大隐静脉结扎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微创、安全、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可以减少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复发,近期和中期疗效确切。 【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微创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R100.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99-01下肢静脉性溃疡,俗称“老烂腿”,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过去由于人们对下肢静脉病的认识不足,往往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混为一谈,使得治疗不规范或背上"可能截肢"的沉重心理负担。下肢静脉性溃疡分为深部静脉型和浅表静脉型。正常人体下肢静脉可分为深静脉,浅静脉以及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腔中有许多类似单向阀门的结构――静脉瓣膜,瓣膜的作用使得下肢静脉血流由下至上,从浅表静脉通过交通支至深静脉回流。一旦静脉瓣膜遭到破坏,静脉血出现倒流,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浅静脉扩张迂曲,皮肤营养障碍,出现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皮炎,溃疡形成并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48例(56侧患肢)2004年3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女22例,男26例,年龄在2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4.8岁。病程2~35年,平均2 2.3年。双下肢8例,右下肢19例,左下肢29例。根据病理生理、解剖、病因、临床分类的临床分级:C2(单纯静脉曲张),C3(静脉曲张伴水肿),C4(静脉曲张伴色素沉着、湿疹及皮下脂肪硬化),C5(静脉曲张伴已愈合溃疡),C6(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本组20例24条肢体符合C5,28例32条肢体符合C6。 1.2治疗方法: 采用英国DIOME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同时联合采用高位大隐静脉结扎治疗、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微创手术创口小,腹部只有微小切口,大约0.5cm至1cm,基本不留疤痕。同时,手术时疼痛轻,患者疼痛感小,手术采取静脉麻醉,患者在睡眠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1.3术后处理: 休息时平卧,患肢抬高15度,麻醉作用消退后,鼓励在床上活动患肢,第2天开始起床活动。2结果 本组48例共56条肢体的湿疹样病变、色素沉着都得以明显减轻,静脉曲张均消失。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手术后6至8小时可下床,12至24小时肛门排气即可进食,3至5天出院,一周后基本恢复,费用相对降低。51侧小腿水肿、疼痛、酸胀沉重感在4~18d之内消失;溃疡16~48d内愈合。随访4~46个月,平均24.8月,4侧(7.1%)肢体溃疡复发。4侧溃疡植皮者4周后愈合。 3讨论 3.1一旦出现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现象,患者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就医,以查清病因,对症下药。最常见的病因是下肢浅表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可以接收手术治疗。但对于患有深静脉血栓后遗征的患者,冒然采用手术疗法则可能加重病情,只能采取保守治疗,如:医用弹力绷带或梯度弹力袜,则可以使溃疡愈合。如果患者伴有下肢动静脉瘘,单纯的静脉手术则无效。过去由于认识以及医疗条件的不足,静脉手术方式往往局限于单纯的静脉抽剥术,术后的复发率高或无效。而微创治疗却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极为有效,再加上微创手术出血少,术中几乎不出血。微创手术视野比较清楚,血管处理会更精细,加上采用超声刀等先进止血器械,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总之,大多数学者认为外科手术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是十分有效的。内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静脉腔内激光联合高位大隐静脉结扎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微创、安全、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可以减少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复发,近期和中期疗效确切。 3.2治疗期间应注意的事项有 :一、鼓励患者步行和运动 ,可促进静脉回流 ;二、治疗要有信心和耐心 ,因为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速度缓慢。在一项研究中表明 ,每周从边缘向中心缩小仅 0. 062厘米 ,以这种速度推进 ,治愈溃疡的时间往往需要数月 ,因而患者要有耐心 ;三、注意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假如患者突然感到局部皮肤发痒、红肿及水疱或有液体修出 ,就应考虑为皮炎 ,用凡士林、皮炎平等软膏为好 ,另外 ,少数患者可能并发蜂窝红炎 ,若患者出现发热、恶心、白细胞增高以及皮损的地方局部肿胀、接触性疼痛加剧、淋巴管发炎时 ,应考虑蜂窝红炎 ,用青霉素、阿莫西林或环丙沙星等治疗 ,一般 10~ 14天就痊愈。参考文献[1]张纪蔚,张柏根.下肢难治性静脉溃疡[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5): 269-271. [2]Porter JM, Moneta GL. Reporting standards in venous disease: an up-dat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mmittee on Chronic Venous Disease. J Vasc Surg,1995,21(4):635-645. [3]龙厚勇,刘君,郑启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外基杂志, 2007; 14(3)∶335 [4]邓兆宏;李文春;陈家强;王金勇;郭国荣;唐杰;;下肢浅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观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1(02):112-116. [5]陈晓霞;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10(03):134-137.

下肢血管性溃疡的护理

内容:下肢静脉溃疡 下肢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尤其是年龄超过55周岁的人群。其病因是非常复杂的,有血管性、代谢性以及感染性等因素,其中以血管性因素居多,下肢血管性溃疡主要是因为局部血管疾病所引起。 分类:按其所累及的血管系统不同,可以分为: 静脉性下肢溃疡:70% 动脉性下肢溃疡:10% 混合性下肢溃疡:15% 静脉性溃疡是由于静脉瓣闭锁不全或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产生极为严重的代谢紊乱表现。 一生理 1.血流动力学; 血液回流至右心室需要多种生理性驱动力以及辅助机制: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胸腹腔内呼吸压力的变化 心脏抽吸 静脉瓣膜单向开放功能 小腿肌肉泵——最为有效的因素 体位改变 2. 下肢静脉瓣膜单向开放功能 3. 小腿肌肉泵在下肢运动过程中,深静脉随着每一块肌肉的收缩而受到压迫,这可将血液挤向心脏; 静脉瓣阻止血液向静脉回流; 在下肢运动过程中,深静脉随着每一块肌肉的收缩而受到压迫,这可将血液挤向心脏; 静脉瓣阻止血液向静脉回流; 在下肢运动过程中,深静脉随着每一块肌肉的收缩而受到压迫,这可将血液挤向心脏; 静脉瓣阻止血液向静脉回流; 二病理 静脉血流淤滞学说 皮肤扩散障碍理论 纤维蛋白袖套学说 白细胞捕获学说 三病因及病理改变 1.静脉机能不全(Venous insufficiency) 如果血液向心脏回流受到干扰(静脉机能不全),从深静脉节段回流的血液就会减少(静脉性高血压);静脉超负荷时起一种逆向失代偿的作用,一至延伸到终末毛细血管;而后,毛细血管内不能形成常规物质交换所必须的低压值。而且静脉流速下降,甚至完全停止; 代谢过程受损(尤其在皮下组织或皮肤内);最终,淋巴系统也受到影响。这只能在流出障碍的初期通过不断增加淋巴液的流出对组织间液的增加进行代偿。 2. 原发性静脉曲张( primary varicosis) 下肢浅静脉系统最为重要的疾病是原发性静脉曲张,是由瓣膜发育不全(先天性静脉瓣膜缺失)或者由遗传性或年龄相关性静脉壁弹性丧失所致对于个别静脉节段的机能障碍,机

崔公让中药外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_崔炎

或崩中漏下,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腰背冷痛,纳呆便溏,小便清长,夜尿频数,甚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以温肾扶阳,健脾止泻。方选5景岳全书6之右归丸合5伤寒论6之理中丸加减。药用: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山茱萸、山药、杜仲、仙茅、淫羊藿、党参、白术、陈皮、干姜、炙甘草。若月经量多、崩中、漏下者加益母草、炮姜炭、艾叶炭等;腰背冷痛明显者加制附子、川椒;面浮肢肿者,酌加茯苓、泽泻;大便溏薄加肉豆蔻、吴茱萸。 3病案举例 案1张某,51岁,已婚。初诊:2008年10月25日。患者绝经2年,近几个月精神紧张,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健忘,烘热汗出,纳可,口干苦,二便调,舌质黯红、苔薄黄燥,脉细数。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肝肾阴虚型)。治拟滋肾养肝。药用:炙百合30g,生地黄24g,山药30g,山萸肉20g,知母20g,黄柏10g,丹皮15g,茯神15g,丹参30g,炒枣仁30g,炙远志6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大枣5枚生姜3片为引,取7剂,日1剂煎服。二诊诉服上药后诸症减轻,烘热不汗出,睡眠改善,苔薄黄燥转白,脉细。继服上药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6月未见复发。 案2朱某,49岁,已婚。初诊:2008年12月8日。患者近2年来月经量时多时少,时悲伤欲哭,烦躁 收稿日期:2010-01-18 基金项目:/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07BAT10801-053) 作者简介:崔炎(1963-),男,河南郑州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主要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不安,失眠,重则彻夜难眠,渐至精神异常,喜怒无常。面部及前胸常阵发性烘热汗出,末次月经2008年11月23日,经前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而燥,脉弦细。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肝郁化火,心阴不足型)。治宜舒肝解郁清热,滋阴养血安神。药用:丹皮15g,栀子12g,柴胡12g,青皮12g,郁金15g,当归15g,白芍30g,五味子30g,石菖蒲30g,桂枝10g,浮小麦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7剂,日1剂。服药后烘热汗出症状改善,夜寐渐安,精神好转。又随症加减服药7剂,诸症消失。 4临床体会 褚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妇女在进入绝经前后时期,机体处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的正常生理衰退过程,一般健康女性常可自身调节逐渐适应,而有的妇女则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致肾的阴阳失衡,进一步涉及心、肝、脾等脏腑,导致绝经前后诸症的发生。但因妇女一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0,故在临床上多见于肾阴虚者,而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久则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得交合,阴阳紊乱,致发此病,故治疗上多以滋肾清心调理子宫冲任。但褚老亦体会到调治心肾子宫的同时,必须注意脾胃的变化,尤其是绝经后期。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曾指出/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0,故调理脾胃不能忽视。此外,本病的发生亦与患者本身的体质情况、生活环境、疾病史、家庭、社会、心理等诸因素有关,故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亦应重视加强宣教生理卫生知识,解除其心理负担,从而使广大妇女能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特殊生理阶段。 崔公让中药外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 崔炎,韩丽丽,李玉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崔公让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以/虚0为本,关键在于/湿0和/瘀0。初期多因湿热为患,治疗以/清利0为主;慢性迁延期多因/瘀0而成,治疗以/化瘀0为主;而健脾益气养血则应贯穿治疗始终。在中药内服同时应重视中药外治法,辨证分期,综合治疗。并自拟疮疡外洗方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 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辨证论治;疮疡外洗方;崔公让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10-1886-02 崔公让教授是全国第二批、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带徒指导教授,曾连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0年。崔老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与科研近50年,临证经验丰富,精于辨证论治,在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方面,自拟疮疡外洗方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余有幸师从崔老,获益良多,现就崔教授中药外治此病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以虚为本关键在于/湿0和/瘀0 下肢静脉性溃疡属于中医/臁疮0范畴,具有病程较长,患病后经久不易收口,既敛又每因外伤或碰触而复发的特点。崔教授认为,下肢静脉性溃疡多因虚生湿,因虚致瘀;湿瘀交阻,气虚难复而成顽疾。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足于生血行血,则致络脉瘀阻,水湿停滞,而成溃疡;其病机以虚为本,关键在于/湿0和/瘀0[1]。正如5仙传外科秘方6载:/外臁疮,此症久年不愈者,多是肾水虚败下流,,0,5血证论6言:/瘀血化水,亦发水肿0,正气虚损,瘀可致湿,同样湿亦可致瘀,湿瘀交阻,痰热内生,则正气难复,溃疡难愈。同时,崔教授指出,下肢静脉性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及下肢外伤、手术后,因静脉回流不畅或阻塞产生持续的静脉高压,导致微循环的渗出性改变,引起微血管内皮间的红细胞和大分子增加,白细胞趋化以及炎症反应介导的损伤,由于局部的损伤和抗感染能力的下降而造成溃疡[2],此病因病理与气虚络阻,湿瘀交结的病机亦有相通之处。 2辨证论治注重外治 崔公让教授针对下肢静脉性溃疡以虚为本,湿、瘀

下肢溃疡的健康指导

下肢溃疡的健康指导 下肢溃疡是一种常见病,是疑难杂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下肢溃疡的护理很重要: 第一、下肢溃疡患者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给自己信心,也给大夫信心,积极的配合大夫接受治疗,患者的心态会对病情产生一个重要的影响。其实有很多医学案例来证明这一点,许多患绝症的患者就是因为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战胜病魔的。 第二、下肢溃疡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多吃有营养的清淡食物,像烧烤、油炸食品、海鲜都不宜食用,会加重病情的恶化。 第三、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另外还要保持患部的清洁卫生,换药时,必须用无菌器械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下肢溃疡治疗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护理(1)、适当的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保暖对下肢溃疡患者十分重要,寒冷的环境会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患者的病情会更加严重。(2)、患肢锻炼,注意适当的运动,促进患肢的血流量增加,保持肢体的活动能力。(3)、治疗期间多饮水。 (一)动脉溃疡 一、一般护理 主要目的是使血脂和血压处于正常水平,解除血液高凝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等。 1、饮食肥胖者要减轻体重,限制脂肪摄人量,食物以低脂低糖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不饱和植物性脂肪的饮食,如豆类、水果、蔬菜等,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油腻饮食等。 2、运动和戒烟适当的体育活动可解除精神疲劳,调节紧张情绪,促进脂肪代谢,因此要多做各项运动或锻炼,有计划的量力而行,如步行、慢跑等。戒烟,因烟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血黏稠度增加、肢体血流缓慢;尼古丁还能间接导致血管痉挛,致使肢体缺血疼痛加重,并促使病情发展。 3、药物常用的为降血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前列腺素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如脉通、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同类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