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山东大学刘效恩

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

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少了一个文明)

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

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

有以共同的文化为基础才能成功,而经济地域主义的成功反过来又会刺激文化意识的增强。这样,欧洲共同体有西方基督教作共同基础。北美自由贸易区能否成功则有赖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文化融合程度。在亚洲,最有可能成功的是由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华人社区经济团体正在发展的经济一体化。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中亚的伊斯兰国家正在形成经济合作组织,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乌兹别克和阿富汗正在迅速接近。

不可否认,文明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自古有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散居在地球的不同角落繁衍生息。自然环境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明。当这些孤立的文明相互接触时必然会产生碰撞,发生矛盾。文明、民族、国家之间不断的冲突和彼此之间相互的盛衰消长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最激烈、最极端的形式便是战争。古代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征服,罗马帝国与东方民族的对抗,十字军东征,蒙古人的扩张,这样的战争都可以说是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孤立的文明,社会或民族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于一致。这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总趋势。1922 年,罗素访问中国之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章,其中有如下一段: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②

罗素的这段话是否十分准确,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它说明:⑴不同文明的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⑵今天的西方文化是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因素。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碰撞、冲击,直至重新整合,最终为许多中国人接受。在士大夫心目中,往往是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的。基督教在近代中国虽引起了剧烈的冲突,但最终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这些都说明,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的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才是主导。在经过最初的摩擦、冲突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明是可以互相融合,共同存在的。

虽然亨廷顿的几点论述打破了以往的“经济决定论”,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文化决定论”。特别是他认为“地球越变越小”使不同文明的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反而会导致“文明冲突”更加剧烈就显得甚是牵强。恰恰相反,由于当今世界交通通讯的手段日益先进,使得处于不同文明的人们更容易相互了解,消除误会,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融合。

冲突的实质:文明还是利益

亨廷顿认为人类之间的重大分界线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明,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只是揭示了冲突的现象,而不是实质。文明客观上讲是无辜的,文明冲突背后隐藏着不同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矛盾。事实上,国际政治首先表现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权力优势而进行的相互配合或相互敌对乃至冲突的形态。美国之所以两次出兵伊拉克,并不是像他宣扬的那样要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带到巴格达,更本质的原因在

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产量。而石油是关系到美国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的生命线。日本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后代,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点。按照亨廷顿的理论,日本应该和中国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文明。然而事实上却是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致力于“脱亚入欧”,直至成为西方俱乐部的一员。究其原因,还是日本从自身的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所采取的措施,与文明无关。因此,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才是冲突的真正原因。特别是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导致了当今世界大部分的冲突。美国学者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明史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③。虽然文明的功用性可能被某些恐怖分子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拿来作为冲突的工具,文明的纷争也的确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但是它只是国际冲突诸多因素中的一种,而不是最根本的促动力。但亨廷顿为了强调文明的差异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故意忽略了隐藏在各种文明之后的巨大利益。

事实上,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出发点并非像汤因比那样旨在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探讨文明系统的互动规律。他是从“美国利益/ 西方利益”这种观点、视角出发在“文化决定论”的框架下,冷静考虑美国/ 西方的利益,从而确立对策,以维护美国的强盛和霸权。另一方面,这一观点是亨廷顿把美国社会内部多元文化主义投射到国际舞台所得出的结论。所谓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就是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种族特性日益多元性。以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担心这种“西方的非西方化”会不断削弱美国的文化认同,进而威胁到美国的政治一贯性和道德凝聚力。单就是白人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这一事实就不得不让人们为美国的前途担忧。当亨廷顿把这种焦灼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用“文明冲突论”投射到国际大屏幕上,便得出了“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正在联合起来对抗西方文明”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

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而国际政治的新格局、新秩序还尚未形成。在国际关系扑朔迷离的模糊状态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为研究世界秩序与范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弥补了过去国际政治理论只关注实力、利益等可见因素,而忽视更为深远的文化因素的重大缺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在全球大变动时期,且不论亨廷顿的理论是否正确,单就是“文明冲突”这一词汇就已经令不少学者担忧。德国黑森和平与冲突研究基金会主席哈拉尔德·米勒就指出语言对思想有深刻的影响力,而“文明的冲突”已成为政治和报章中常见的词汇。在新的国际格局尚未明朗化之前,人们心存迷茫和焦虑,想在这个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世界找到出路,亨廷顿的《重建》一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在深奥莫测的大背景下,亨廷顿给出了一个地图或是指南针的简单模式,这既是“文明冲突”的精华所在,也是它的危险所在。人们往往会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上套上一个“文明冲突”的帽子,而不去深究其本质的原因。尤其是“ 9.11 ”之后,西方国家的人们杯弓蛇影,把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视为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使不同文明间的隔阂在一夜之间拉大了许多,这可能也是亨廷顿所始料未及的吧。

注释:

① [ 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7 页。

②转引自《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 年第三期《哲学研究》第31 页。

③ [ 美] 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420 页。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 ——浅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山东大学刘效恩 举世震惊的“ 9.11 ”事件把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1996 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再次推到了前台,又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文明冲突”热。美国政府对“ 9.11 ”事件所作出的强烈反应及在军事、外交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恐怖主义不断升温的现实,似乎应验了亨廷顿在书中的论断“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所引起,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①在全球媒体的大肆报道和渲染下,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似乎剑拔弩张。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冲突的结果吗?世界真的会出现文明之间的战争吗? 文明的概念及内涵 要理解文明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文明的概念。文明这一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动态的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群文化上的最高层的组合,是人们拥有的除了那种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认同的文化认同的最广泛的水平”实际上他在谈论文明的冲突时,文明这一概念包括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文明的原义。二是文明的主体——人,即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的人群。三是人和文化的载体——区域。基于这种理解,亨廷顿把当代世界划分为8 个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少了一个文明) 文明之间的关系:冲突还是融合 在划分世界主要的文明之后,亨廷顿又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第一,文明的不同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基本的。历史、语言、传统及最具重要性的宗教,使各种文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二,由于“地球越来越小”,不同文明体系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将导致文明的冲突更为剧烈。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人们脱离了地域认同,也弱化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宗教认同乘虚而入,填补真空成为新的、更为强烈的认同对象。第四,西方的双重作用使文化意识大为增强。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处于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作为其结果是非西方文化出现寻根现象,强调本土文化、本土价值。第五,与政治或经济特征差异相比,文化差异更为持久,更难妥协。最后,经济区域主义正在增强,地域性经济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地域主义只

文明冲突论

5.请通过对下面两段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文明冲突论”的认识和对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看法。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指出,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后,将进入文化冲突的阶段。 这种观点是有着其现实依据的,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与国家间,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文化正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跨时间,跨空间的传播。近半世纪以来,恐怖袭击接二连三,中美冲突时隐时现,这些都无不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传其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与的文化入侵紧密关联。 然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存在着片面性。当今世界,除了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之外,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交融。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韩的崛起,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猛烈碰撞间不断交融,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崇尚于西方的民主文化思潮,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 我认为,文明冲突最终导致的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与思想的交换正在不断冲破文化间的隔阂,走向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稳定局面,即文化在保留自己特性的同时更具包容性,文明与文明之间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当今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印的崛起,这些无不挑战着现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基础之上的,这种价值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正统文化,一切与其相悖的文化都是错误的,这是种明显的大国沙龙主义。然而这种片面的主义却主宰着当今国际秩序,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复杂与不稳定。随着西方经济的衰退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一种新的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秩序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以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观点,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向社会政治领域延伸。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战斗圈内

文明冲突论の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冷战之后,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或者某种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共同体,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立足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塞缪尔亨廷顿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去建构一个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国界关系。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标题:一个多文明的世界。作者认为,冷战之后,全球政治趋向多级和多文明化,世界将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国际行为的主体将是文明的核心国家。这一看法类似与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以文明为研究历史的单位而不是国家或民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第二部分,标题:变动中各文明力量的对比。作者旨在强调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权利平衡正在变更。传统意义主导世界进程的西方文明正在衰落。与此同时,亚洲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正日益壮大。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西方文明在世界所占的比重正日益缩小。 第三部分标题:正在行成的文明秩序。作者认为,全球政治秩序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在文化上相似的民族和国家正在融合。反之亦然,世界逐渐远离由意思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来界定的时代,新世界的基础是文明。 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即文明的冲突。作者从不同层面上提出了可能发生冲突的两种形式,断层线冲突和核心国家之间的冲突。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在全书中很重要的概念,断层线,通俗解释即文化分界线,代表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神的人民两端。 第五部分即文章终尾:文明的未来。作者对全球文明的未来做了展望,并对如何避免冲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人类如何在多极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本书一经面世便引发了全面的争议浪潮,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作者看到世界文明有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华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东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组成。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于文明之间的独特性,才会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稳定的罪魁祸首。作者在本书中认为,要想消除这中不稳定的状况,重建世界和谐的秩序,那么各种文明就应该和睦相处,各文明核心国就要遵循三个原则:(1)尽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2)互相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断层线战争;(3)努力探寻并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单色共性,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 其次我想谈一下自己对西方国家并没有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的理解。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自由经济的危机后,西方国家尝试着让市场在一定的规范下运行,并没有让其“自由放任”下去。因此,我觉得市场是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护的,正如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最关键的是建立规则的人如何做,最理想的状况是可以平衡好自由市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可是这需要一个“超级大脑”的保障,不然很容易产生决策失误而走上奴役或者自由市场大混乱的结局,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西方国家往往采取多党制来避免决策的偏颇,尽管执政党在更换,一种稳定的制度却演变出来,这种制度一方面

浅析“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浅析“文明冲突论”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摘要]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基本因素。亨廷顿于1996年发表了《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其论点有报强的代表性,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美国组织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后,有关文明冲突的讨论波澜再起,本文拟对文明冲突论做出合理性及其局限性的分析。 [关键词]文明冲突;西方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教 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主要理论集中于1996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是十年来最富有争议的著作之,国际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亨廷顿认为,冷战后西方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伊斯兰文明。伟大的宗教是伟大文明建立的基础。亨廷顿所谓文明间的冲突主要是宗教间的冲突。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是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组成。文明的冲突主要是指文化、宗教、民族和种族的冲突。其中主要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或儒教几大文明的冲突。 合理性: 本人认为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供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新视角和新的范式以往的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利益、实力、安全等角度分析。亨廷顿从文明角度看待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的视野为我们看待战后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职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是国际关系的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引发冲突和摩擦。观念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导致观念上的冲突。还有政治体制发展不一致,导致了政治上的对抗。从这个角度讲,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亦有某种合理的成分,即它揭示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是导致国际冲突的一个因素。 (二)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文阴的冲突 冷战结束后,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十分复杂,既有国家主权的冲突,又有

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

理论分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在亨氏的言论中,尽管没有太多地直接谈论未来中国在文明冲突中将会如何,但涉及中国的论述应该说不算少,因为儒家文明是其文明冲突论中的最为重要的文明类型之一。尤其是,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CoreStateWars);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亨氏的这些观点,可以说为我国政界高层和学界人士广为熟知,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主要论点:文明冲突将是未来冲突的主导模式 1. 理由 (1)历史事实 (2)世界变小,文化的接触会产生摩擦 (3)因为现代化及社会变迁,宗教填补了人从传统中跳脱后的真空 (4)认为全球化不应该等于西化 (5)文化的差异是不易改变的 (6)经济的地区主义增长(例如:欧盟/欧协,EU) 2. 现代文明与候选文明 现代文明 (1)印度教文明(2)伊斯兰教文明 (3)日本文明(4)东正教文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 美国出版的国际政治和事务的权威刊物《外交》,在其1 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延顿的“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亨廷顿教授是研究国际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专家,“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则是作者站在国际政治及全球文化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矛盾冲突所作的新的概述,该文及其所主张的“文明冲突”论一发表,就在欧美国家、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及港、台学都中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词,已见于近年来西方及世界的主要报刊杂志的政治理论和评论中。因此可以说“文明冲突论”,是20和21世纪末仍直现在影响最大的国家政治理论之一。 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 在亨廷顿看来,一种文明就是一个文化实体,每一种文明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特征,无论这种文明就人口和国土规模看是大的(中国),还是小的(讲英语的加勒比人)。西方人倾向于把民族国家看作是全球政治的主导因素,但实质上,只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情形能与引此符合,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

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更大,为弄清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更值得去探索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原因。 亨廷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观点的主要论据: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现代世界冲突演化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亨廷顿认为:一般说来从标志着现代国家体系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以来为,世界范围的冲突经历了几种重大形式。在《和约》之后的150年间,首先是王子之间、皇帝之间、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所争斗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还有企图扩大自已的官僚机构、军队、重商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实力等等。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其后,是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这种19世纪的冲突模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再后,就是俄国革命及其对这场革命的反对,使国家之间的冲突让位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概括起来,以上发生在王子之间、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基本上仅仅是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是“西方的内战”。无论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早期的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的战争,还是占据几十年历史的冷战,都是西方文明的内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走出了它的西方阶段,集中表现为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非西方文明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西方国家和文明不甘成为历史的奴仆,西方殖民主

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

2003年第3期 第19卷(总第109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N 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o.3,2003 Serial N o.109V ol.19 文明冲突论 : 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 赵秋梧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摘 要:当代,文化问题已成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文化策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策略。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以文化为出发点,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终归宿,为美国及西方实现 后殖民主义 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为美国构建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以达到美国重建世界秩序的目的。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文化认同;意识形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9774(2003)03 0048 04 冷战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 文明冲突论 ,引起了一场文化讨论的冲击波。他试图以 文明 为主要工具构建 政治地图学 ,由 文明 及宗教等符码来承载其政治意图和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明冲突论 本身就是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一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一种国策性的意识形态文本。 一、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内核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美国自立国后就很重视维护、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冷战后,在世界上推行本国的意识形态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深谙美国政治的亨特认为,经济利益,官僚机构的压力,既定的民族习性,以及国际环境,都会在由观念变为行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是,最终,这些因素毕竟还是第二位的,意识形态仍明显的是解释美国人在世界事务中的看法与行动的出发点。 1 (P185)当亨廷顿用包容性很强的范畴 文明 或 文化 诠释当今世界冲突的根源时,自然也不会从美国人固有的意识形态情结中解脱出来,他只是改变了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或手段而已,将意识形态的阵地由原来的政治领域转移并扩张到了文化领域。 亨廷顿提出,冷战后文化的冲突比政治的冲突更深刻,与冷战时期国家之间通过意识形态结盟不同, 在新的世界,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 。 2 (P133) 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 2 (P129)即认同只能在与 他者 的关系中界定。失去了政治对手之后的美国,急于寻找到新的对手以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建构新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廷顿认为,现代化促使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力量不断发展,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复兴,对西方文明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正是在文化的旗帜下,他为美国及西方文明设定了新的敌人 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联盟。 当亨廷顿用 文化冲突 置换 政治冲突 ,以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取代意识形态的对立时,文化的包容性与广泛性就会模糊乃至消解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能抹煞文化内在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作为文化中具有普适性的因素,是一种确立并维护一定信仰和价值的模式。文化间的冲突归根结底隐含着意识形态的内核。对此,亨特说得很 收稿日期:2003-02-30 作者简介:赵秋梧(1970 ),女,江苏海安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作战指挥系教员。

文明冲突论

读书笔记 - 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萨缪尔·亨廷顿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他的“文明冲突论”。从1993年开始,亨廷顿发表系列文章,讲述后冷战时期的暴力冲突并非出于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及宗教差异所造成。该观点引起广泛关注。“9·11”事件之后,许多原本反对他的人也转而称赞他神机妙算。 与此同时,十几年来有关“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文章也早已经汗牛充栋。人类既会毁于对过去的彻底遗忘,也会死于对未来的无端想象(或者恐惧)。例如众所周知的“俄狄浦斯悲剧”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摧毁人的生活的故事。 社会学家托马斯夫妇有一句富有哲理且被广泛引用的话:“如果人们将情境定义为真实的,它们在结果上就是真实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其概括为所谓的“托马斯定理”,并据此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一说。关于这个理论,中国有不少老话更容易理解。比如算命时的“心诚则灵”——这个花招使算命者的责任完全转移到被算命者身上。 预言如何自我实现?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一家银行,尽管它的资产流动相对畅通、经营状况良好,但是一旦有足够多的储户相信了它已无力偿还存款的谣言,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储户疯狂挤兑,并最终导致该银行破产。同样的道理,假如某个地方的报纸电台说当地

明天要闹油荒,而且大家信以为真,今晚都去加油站排队加满油,那明天当地就真的要闹油荒了。 事实上,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理论,在“综述”世界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犯简单化的错误。一个著名的说法是,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一旦“文明冲突论”成为人们分析世界、对号入座的工具,那么发生在所谓不同“文明体系”下的冲突,都可以用“文明的冲突”来解释了。糟糕的是,当人们把对现实预言性的描述当成现实本身,原本没有冲突的国家或文明开始枕戈待旦,它不仅掩盖了弱肉强食的政治,并且帮助别有用心的恐怖分子招兵买马。当一起偶发事件变成蓄谋已久的阴谋,潘多拉盒将从此打开,冤冤相报、恶性循环。人类诸多苦难便是这样一层层“解释”与“预言”出来的。上世纪几度将人类推向灭绝边缘的军备竞赛不正是在不断地预言中完成武力升级? 其实,这个世界上能够诅咒人类命运者从来都是人类本身,而人类文明冲突其实也是来源于不同人文环境历史下人类本性的冲突。再说了,如果有个人希望将一个完整的世界像切西瓜一样分成两半,然后指着东边一半西瓜说,西边那半是你们的敌人。那么起码我知道,这里面的“文明的冲突”,其实也就是发生在西瓜与握西瓜刀的那只手之间。 人世间最真实而最恒久的“冲突”,是在人的生与死之间。

文明的冲突简单评价 亨廷顿

亨廷顿经常是一个政治立场受争议的人物。在美国这个政治重心偏右的国度里,他是一个具有浓重保守倾向的自由主义者:虽然是相对靠左的民主党终身党员,但他却常被视为一个右翼思想家。他既推崇自由主义,矢志研究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同时却又反对美国主动干预和加快这些民主进程 在冷战后洋洋得意的太平气氛中,他发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他称之为“断层线战争”)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立刻就有人将之与文明冲突论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个不祥的预言。亨廷顿坚持文化(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的特殊性 我认为文化身份差异、文化对抗性和文化关联性会扮演主要的角色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

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

文明冲突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冷战的终结,使美国享受着巨大的“和平红利”,从此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美国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逐渐生发出一种对其他民族 普遍的不屑和傲慢。 然而,冷战后的世界并不美好,地区争端、宗教纷争和民族冲突时有发生,成了冷战后世界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原来被两极格局强力压制下的矛盾纷纷暴露,许多地区局势处于令人担忧的不稳定状态。海湾战争之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波黑境内战火纷飞,巴尔干地区局势动荡不定。南斯拉夫问题引发了政治分离主义的浪潮,前苏联地区、中东、非洲等等,到处可以听到寻求分离的呼声,世界地图碎片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民族分裂主义日益呈现出蔓延之势。国家的弱化和“衰败国家”的出现,以及一些不时兴风作浪的国际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一时间,新悲观主义成为时髦的话题。 出于为美国政府提出战略判断的目的,亨廷顿从理论的高度,为美国的决策者提供了“文明冲突论”的判断。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内核,由以下几个要点构成。 1文明冲突论的分析单位是文明。文明是人们分析历史的基本单位。文化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中地位上升。冷战后的国际政治超越了自身的西方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为多文明的世界,文明成为取代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分析单位。

2世界政治正在沿着文明线孟组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3未来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之间的差异不仅是现实的差异,而且还是基本的差异。世界的缩小加剧了文明差别和敌意的发展和文明内部寻根意识的增强。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崛起。西方的双重作用强化了文明意识。文化的特征和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更难协调和变更,因而比政治、经济特征和差异更难以协调。经济区域主义的抬头强化了文明的冲突。 4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文明冲突爆发的最可靠的保障。 意义:1文明冲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创性思考,它提出了一个人们长期以来没有研究、事实上急需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2文明冲突论对于冷故后的国际现象在文明视角下进行了新的思考,开始研究冷战结束以来众多地区冲突的深层根源,这对加深对冷战后国际冲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文明冲突论从全球政治范式的角度重新对国际政治进行思考,对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注惫力,使得该理论本身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

解读塞缪尔_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马明超

解读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马明超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作者简介】马明超(1986-),男,黑龙江伊春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2010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 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十几年前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今影响巨大。这一理论 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当今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此论一出,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从讨论的情况看,大多数学者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的,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并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对文明冲突论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更好地驳斥和扬弃“文明冲突论”中谬误的成分,借鉴和发扬其中合理的成分,以便中国更好地应对“文明的冲突”。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价值;意图;应对【中图分类号】 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2)03-0005-03 一、“文明冲突论”提出的背景(一)国际背景 1.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随着冷战的结束,一个新的世界也宣告诞生。从此,这个世界摆脱了两极格局的控制,这样,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和多文化的。20世纪90年代共产主义世界的瓦解,一种两极格局的体系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在这以后,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将何去何从?正如米勒所说:“人类总是被深深的恐惧所困扰,因为生命如此脆弱,易受伤害并且时刻受到威胁。富裕的生活、社会保险、文化保护以及自己身份,凡此种种,皆因此而起。人类需要拥有自己的身份证明,他们希望并且需要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又将何去何从。确认身份就意味着不会成为另一个人。在变革、危机和苦难的时代,这两种基本的现象汇合到了一起:随着恐惧感的增 强,界限也变得愈加重要。”[1] 这些问题的重新出现,让那些 曾经能够“预测”未来的传统现实主义大师乃至自由主义大师们哑口无言。对于苏联的解体, 让那些迷信于权利、军事等物质因素的大师们不能自圆其说。对于“我们到底是谁?”人们试图用传统的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即: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他们通过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团,民族以及在最广泛层面上认同文明,因此,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而是文化的。 2.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一种计划式的经济体制被冲破,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可谓汹涌澎湃。市场不再是受规划的,资本在全球也可以自由地流通,再加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个世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世界越来越小,也正如大家所说的,地球正在成为一个村落。在这个变成“村落”的“全球化”过程中,“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 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2] 正如福山所讲,这种经济全 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延伸至社会政治领域。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他的这种诠释正是在向人们宣告,未来的世界将是同质的世界。当整个西方世界还在为一个“和谐”世界的出现而欢呼时,塞缪尔·亨廷顿却为西方的衰落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提出了他的“文明的冲突”理论。 (二)国内背景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2年03月总第176期第03期 Mar.2012 Serial No.176No.03 5··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Huntington)。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对亨氏"文明冲突论"之价值评析,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同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同一文明类型中是否有核心国家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间最可能的是相互疏远和冷淡,也可能是高度敌对的关系,而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CompetitiveCoexistence),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