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定义

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特点

(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

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外在的(如食物);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

库尔特·勒温(又译作“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1890-1947),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柏林,犹太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

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教师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

“团体动力学”是指通过对团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团体的性质、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团体和团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团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团体动力学就是在团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团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团体动力学。教师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课堂气氛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积极的气氛表明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它反映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正常和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成绩普遍会提高,而在紧张、压抑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会下降。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

定持久的状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创造和维护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一、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需要好的精神面貌

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应当是热烈而执着。首先教师必须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振奋的神态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自己应有活泼愉快的情绪,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音声调要抑扬顿挫,要向学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其次,对学生来说,要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处处津津有味,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热爱。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

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热爱”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等。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很重要。不但表现在学生学的方面,也表现在教师教的方面。教师有兴趣,才能热情洋溢,专心致志地教。学生有兴趣,才能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学。总之,在这种气氛中,整个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不唱“独角戏”,学生不是“旁观者”。

三、教学语言精炼幽默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交换思想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精炼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用词的准确性,用语的严谨性,用句的逻辑性,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良好思维,收到“润细无声”的效果。教学语言幽默是教师应发挥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的幽默并不同简单的说笑话讲故事,而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跃课堂气氛关键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只有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才可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气氛。有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探索过程,在探讨中进行多方面检验和修正,当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主人翁地位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堂中来,与教师共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五、运用激励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总之,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理解、消化化学知识,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有较大提高。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一次课: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本课内容:§9.1引言 §9.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授课时间: 90 分钟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了解明确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方程,并能熟练应用。 二、教学意义 通过本次授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方式 以电子课件为主,辅以少量板书的课堂讲授。 六、讲授内容 §9.1引言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3.反应机理的概念 §9.2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2.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3.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反应级数 5.质量作用定律 七、讲授方法 §9.1引言 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首先讲述化学动力学基本任务即研究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揭示化学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即反应机理)。 2.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生动的展示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加深学生的印象。3.反应机理的概念 以实例讲述学生所熟悉的许多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的一步反应就能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具体步骤而最终实现的,从而引出反应机理的概念,即组成宏观总反应的基元反应的总和及其序列,称为“反应机理”或“反应历程”。 §9.2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重点讲述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所谓反应速率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国际上已普遍采用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定义反应速率。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定义 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特点 (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 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群体动力学研究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是什么?K. Lewin ?―群体动态‖是有关群体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主张群体成员参与决策,认为通过群体成员的合作会使社会和个人都受益。?―群体动态‖是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这种技术手段的目的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掌握主持会议的技能。 ?―群体动态‖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它要研究群体的性质,群体的发展规律,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以及群体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等一系列课题。这种研究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吸收有关学科的知识,研究的重点并不是一般地描述群体的特征和群体的行为方式,而是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换言之,就是从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群体。 群体的规模 ?James 小群体的人数2——7人 ? 3 人?7 人?20 人?30 人?40 人? ?群体规模增大,可能要考虑的问题: –群体资源增加,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有用的资源; –群体成员不同点也增多,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机会减少; –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 ?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性质而定,任何群体都有上下限。?当人数到达一个度时,效率最高,而超过这个度,效率会急剧下降。 群体的结构 ?结构不同方面 –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观点及信念等。?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在结构的不同方面接近与不接近 ?领导班子的结构 –年龄结构、知识与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第四篇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临床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谢(Metabolism,M)和排泄(Excretion,E)的动态变化规律。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作用规律。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ADME)和药物在体内作用规律的共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问题,也提及部分药效动力学的相关内容。 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无论是研究设计还是方法学,都遵循与成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致的科学原则,但由于儿科人群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各有其特殊性,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需要从伦理和科学性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因此,本指导原则在系统地阐述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特点的基础上,以研究设计和方法学为重点,就如何安全、有效并且符合医学伦理地在儿科人群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说明。其重点阐明儿科人群研究的特殊性,为计划在儿科人群中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注册申请人和科研机构提供指导性建议,鼓励和推动针对

我国儿科人群的药物研发。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如生物制品可以参照其中的适用内容。本原则鼓励注册申请人针对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与药品注册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 二、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特点 (一)总体考虑 在儿科人群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给予不同年龄阶段儿科人群相应剂量的药物后,了解其体内过程,重点明确全身暴露的水平,从而尽可能地依据现有的研究数据,推导出拟用于该目标人群的用药剂量。 通常情况下,在开展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之前,会有一定的成人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因此,在设计儿科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案时,应充分借鉴成人研究数据,保证在儿科人群开展的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药物在儿科人群中拟用于已在成人经过充分研究并获得批准的适应症,其疾病进程在儿科患者与成人相似,且药物全身暴露水平与预期治疗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时,可通过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与成人数据的相似性来外推在儿科人群的预期有效性。因此,在儿科人群进行的PK和安全性研究可为推荐儿科人群拟用剂量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外推难以确认儿科人群体内的药物浓度-效应关系与成人的相似性时,尽管儿科患者疾病过程与成人基本一致,仍应该进行儿科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关研究。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一、简答题 1.反应Pb(C 2H 5)4=Pb+4C 2H 5是否可能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某反应物消耗掉50%和75%时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2和 t 1/4,若反应对该反应物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则t 1/2: t 1/4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3.请总结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各有哪些特征?平行反应、对峙反应和连续反应又有哪些特征? 4.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时通常有哪几种近似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5.某一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时有限的,且等于k c 0(C 0为反应物起始浓度),则该反应是几级反应? 6.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总反应式为什么不一定正确? 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应速率表达式: (1)A+B→2P (2)2A+B→2P (3)A+2B→P+2s (4)2Cl 2+M→Cl 2+M 8.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何? 9.什么是链反应?有哪几种? 10.如何解释支链反应引起爆炸的高界限和低界限? 11.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二、证明题 1、某环氧烷受热分解,反应机理如下: 稳定产物?→??+?+??→??++??→??? +??→?432134 33k k k k CH R CH R CH RH CO CH R H R RH

证明反应速率方程为()()RH kc dt CH dc =4 2、证明对理想气体系统的n 级简单反应,其速率常数()n c p RT k k -=1。 三、计算题 1、反应2222SO Cl SO +Cl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时512.210s k --=?。问在320℃ 加热90min ,22SO Cl 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答案:11.20%] 2、某二级反应A+B C →初速度为133105---???s dm mol ,两反应物的初浓度皆为 32.0-?dm mol ,求k 。[答案:11325.1---??=s mol dm k ] 3、781K 时22H +I 2HI →,反应的速率常数3-1-1HI 80.2dm mol s k =??,求2H k 。[答 案:113min 1.41---??=mol dm k ] 4、双光气分解反应32ClCOOCCl (g)2COCl (g)→可以进行完全,将反应物置于密 闭恒容容器中,保持280℃,于不同时间测得总压p 如下: [答案: 1.1581a =≈;-14-12.112h 5.8710s k -==?] 5、有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的对峙反应: D-R 1R 2R 32L-R 1R 2R 3CBr 已知半衰期均为10min ,今从D-R 1R 2R 3CBr 的物质的量为1.0mol 开始,试计算10min 之后,可得L-R 1R 2R 3CBr 若干?[答案:0.375mol] 6、在某温度时,一级反应A →B ,反应速率为0.10mol ·dm -3·s -1时A 的转化率 为75%,已知A 的初始浓度为0.50mol ·dm -3,求(1)起始反应初速率;(2)速率常数。[答案:r 0=0.40s -1 ; k = 0.80 dm 3·mol -1·s -1 ] 7、在某温度时,对于反应A+B →P ,当反应物初始浓度为0.446和0.166mol ·dm -3 时,测 得反应的半衰期分别为4.80和12.90min ,求反应级数。[答案:2] 8、某二级反应,已知两种反应物初始浓度均为0.1mol ·dm -3,反应15min 后变

最新系统动力学原理

5.1 系统动力学理论 1 2 5.1.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3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 4 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创造的,一门以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 5 有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定量研究非线性、高阶次、 6 多重反馈复杂系统的学科。它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并解决系统问题的综合交 叉学科[1-3]。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7 8 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 9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 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作的过程10 11 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称之为结构。 12 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但能够将系统论中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相 13 结合,还能够从区域系统内部和结构入手,针对系统问题采用非线性约束,动 14 态跟踪其变化情况,实时反馈调整系统参数及结构,寻求最完善的系统行为模 15 式,建立最优化的模拟方案。 5.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16 17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内部变量的因果关系,通过建模仿真方法,全面 18 动态研究系统问题的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4-8]: 19 (1)系统动力学能够研究工业、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系统问题。 20 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明确反映系统内部、外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随着调整系 21 统中的控制因素,可以实时观测系统行为的变化趋势。它通过将研究对象划分 22 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建立整体与各组成 23 元素相协调的机制,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时调整结构参数,多方面、多 24 角度、综合性地研究系统问题。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系统动力学原理

5.1 系统动力学理论 5.1.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创造的,一门以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有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定量研究非线性、高阶次、多重反馈复杂系统的学科。它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并解决系统问题的综合交叉学科[1-3]。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作的过程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称之为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但能够将系统论中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控制论中的反馈原理相结合,还能够从区域系统内部和结构入手,针对系统问题采用非线性约束,动态跟踪其变化情况,实时反馈调整系统参数及结构,寻求最完善的系统行为模式,建立最优化的模拟方案。 5.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内部变量的因果关系,通过建模仿真方法,全面动态研究系统问题的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4-8]: (1)系统动力学能够研究工业、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明确反映系统内部、外部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随着调整系统中的控制因素,可以实时观测系统行为的变化趋势。它通过将研究对象划分

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建立整体与各组成元素相协调的机制,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时调整结构参数,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地研究系统问题。 (2)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因果关系机理性模型,它强调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由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和反馈机制所决定,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系统中所包含的变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运用该模型可以模拟长期性和周期性系统问题。 (3)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结构模型,不需要提供特别精确的参数,着重于系统结构和动态行为的研究。它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统一,分析、综合与推理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先导,尽可能采用“白化”技术,然后再以定量分析为支持,把不良结构尽可能相对地“良化”,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逐步深化。 (4)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高阶次、非线性、时变性系统问题的求解不是采用传统的降阶方法,而是采用数字模拟技术,因此系统动力学可在宏观与微观层次上对复杂的多层次、多部门的大系统进行综合研究。 (5)系统动力学的建模过程便于实现建模人员、决策人员和专家群众的三结合,便于运用各种数据、资料、人们的经验与知识、也便于汲取、融汇其他系统学科与其他科学的精髓。 5.1.3 系统动力学的结构模式[9-10] 系统动力学对系统问题的研究,是基于系统内在行为模式、与结构间紧密的依赖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是充分认识系统中的反馈和延迟,并按照一定的规则从因果逻辑

团队精神培训讲义

团队精神培训讲义 一、培训目标 让员工明确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加强团队建设观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培训内容 从明确奋斗目标到遵守组织纪律性到加强沟通建立信任再到双赢过程的逐一讲解。 三、培训对象 企宣部、行政部、研发部、财务部 四、培训形式 面授,游戏,讨论。 五、培训讲师 刘峥 六、培训进度和学时安排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下午13:30--14:10 七、培训具体内容 (一)何为团队? 团队与群体的不同(图例) 团队:其重要特点是团队内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彼此之间发生相互影响。 (二)何为团队精神? 奉献诚信感恩尊重协作

(三)如何建设团队精神? 1.共同的奋斗目标 企业使命——全力投身环保事业 用卓越的科技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让产品价值、企业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 经营目标——挺起环保产业之脊梁,树立经典品牌之形象 部门目标——各负其责,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2.有组织纪律性 英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里。蚊香的火光与烟雾使惊恐的蚂蚁乱作一团,但片刻之后,蚁群开始变得镇定起来了,开始有蚂蚁向火光冲去,并向燃烧的蚊香喷出蚁酸。随即,越来越多的蚂蚁冲向火光,喷出蚁酸。一只小小的蚂蚁喷出的蚁酸是有限的,因此,许多冲锋的“勇士”葬身在了火光中。但更多的蚂蚁踏着死去蚂蚁的尸身冲向了火光。过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蚊香的火被扑灭了。在这场灾难中存活下来的蚂蚁们立即将献身火海的“战友”的尸体转运到附近的空地摆放好,在上面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和哀悼。 对于蚂蚁这样一个弱小的物种来说,任何一个个体面对类似的灾难都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一个数量很大的蚂蚁群体,在无组织、无秩序的情况下来应对这样的灾难,其结果也只能是全军覆没。可蚂蚁恰恰是一种组织性、秩序性很强的物种,它们依据自己的规则和方式,组成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团体,以应对生存过程中的一切事务。同时也看出了蚂蚁为了自己的团体敢于牺牲,甘于奉献,懂得服从,有效的执行力。 我们应严格遵守公司的劳动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努力工作,应严格执行上级指令,甘于奉献,竭尽全力为公司服务,学习蚂蚁精神! 3.相互沟通,相互信任 撕纸游戏:1、给每位学员发一张纸 2、培训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培训师会发现各种答

group_dynamics群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 A. GROUP FORMATION A group is able to share experiences, to provide feedback, to pool ideas, to generate insights, and provide an arena for analysis of experiences. The group provides a measure of support and reassurance. Moreover, as a group, learners may also plan collectively for change action. Group discussion is a very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 i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 within a group, because many of the other processes depend upon participation of the various members. Levels and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vary. Some members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while others are more withdrawn and passive. In essence, participation means involvement, concern for the task, and direct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the group goal. If members do not participate, the group ceases to exist. Factors which affect members participation -The content or task of the group- is it of interest,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The physical atmosphere - is it comfortable physically, soci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The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 is it accepting, non-threatening? -Member’s personal preoccupations - are there any distracting thoughts in their mind? -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s - is adequate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everyone to understand? - is it at a level ever y one understands? -Familiarity - between group members- do members know each other from before? ii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within a group deals with the spoken and the unspoken, the verbal and the non-verbal,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ed messages that are conveyed and exchanged relating to information and ideas, and feelings.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与案例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一)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城市人口剧增、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范围广泛,关系复杂,因素众多,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各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而且往往存在矛盾的关系,例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 许多问题如投资效果、环境污染、信息传递等有较长的延迟,因此处理问题必须从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角度出发。许多问题中既存在如经济量那样的定量的东西,又存在如价值观念等偏于定性的东西。这就给问题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使得新的方法有了产生的可能。于是系统动力学便应运而生。 (二)J.W.Forrester等教授在系统动力学的主要成果: 1958年发表著名论文《工业动力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次介绍工业动力学的概念与方法。 1961年出版《工业动力学》(Industrial Dynamics)一书,该书代表了系统动力学的早期成果。 1968年出版《系统原理》(Principles of Systems)一书,论述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969年出版《城市动力学》(Urban Dynamics),研究波士顿市的各种问题。 1971年进一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出版《世界动力学》(World Dynamics)一书,提出了“世界模型II”。 1972年他的学生梅多斯教授等出版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世界模型III”。这个由罗马俱乐部主持的世界模型的研究报告已被翻译成34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了600多万册。两个世界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2年Forrester领导MIT小组,在政府与企业的资助下花费10年的时间完成国家模型的研究,该模型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长波的内在机制,成功解释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的经济问题。(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 (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年代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四)国内系统动力学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其中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陶在朴,胡玉奎等专家学者是先驱和积极倡导者。二十多年来,系统动力学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取得飞跃发展。我国成立国内系统动力学学会,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主持了多次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和有关会议。 目前我国SD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产业研究、科技管理、生态环保、海洋经济等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该系统的结构,而正是这个结构成为系统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练习题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练习题(1) 1 试确定Arrhenius 参数A 和E a ,并求活化焓和活化熵(用平均温度500K ) 2 基元反应,2A(g)+B(g)==E(g),将2mol 的A 与1mol 的B 放入1升容器中混合并反应,那么反应物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与反应起始速率间的比值是多少?: 3 反应aA==D ,A 反应掉15/16所需时间恰是反应掉3/4所需时间的2倍,则该反应是几级。 4 双分子反应2A(g)?→? k B(g) + D(g),在623K 、初始浓度为0.400mol dm -3 时,半衰期为 105s,请求出 (1) 反应速率常数k (2) A(g)反应掉90%所需时间为多少? (3) 若反应的活化能为140 kJ mol -1, 573K 时的最大反应速率为多少? 5 500K 时气相基元反应A + B = C , 当A 和B 的初始浓度皆为0.20 mol dm -3时,初始速 率为5.0×10-2 mol dm -3 s -1 (1) 求反应的速率系数k ; (2) 当反应物A 、B 的初始分压均为50 kPa (开始无C ),体系总压为75 kPa 时所需时间为多少? 6 已知在540―727K 之间和定容条件下,双分子反应CO (g )+ NO 2(g )→CO 2(g )+NO (g )的速率系数k 表示为 k / (mol -1 dm 3 s -1) = 1.2×1010exp[E a /(RT )],E a = -132 kJ mol -1。若在600K 时,CO 和NO 2的初始压力分别为667和933Pa ,试计算: (1) 该反应在600K 时的k 值; (2) 反应进行10 h 以后,NO 的分压为若干。 7 N 2O (g )的热分解反应为,(g)O )g (N 2O(g)N 22222 +?→? k 从实验测出不同温度时各个起始压力与半衰期值如下: (1) 求反应级数和两种温度下的速率系数k p 和k c 。 (2)求活化能E a 。 (3)若1030K 时N 2O(g) 的初始压力为54.00 kPa ,求压力达到64.00kPa 时所需时间。 8 某天然矿含放射性元素铀,其蜕变反应为 Pb Ra U ?→??→??→??→? R a U k k 设已达稳态放射蜕变平衡,测得镭与铀的浓度比保持为[Ra]/[U]=3.47×10-7 ,产物铅与 铀的浓度比为[Pb]/[U]=0.1792 ,已知镭的半衰期为1580年,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以下有关催化剂不正确的说法,是催化剂 (A )改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 )改变反应途径 (C )改变频率因子 (D )降低活化能 2.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是由于它能使 (A )指前因子增大 (B )几率因子增大 (C )碰撞频率增加 (D )活化分子数增加 3.反应本性、温度、反应途径、浓度与活化能关系正确的是 (A )反应途径与活化能无关 (B )反应物浓度与活化能有关 (C )反应温度与活化能无关 (D )反应本性与活化能有关 4.气固相催化反应 Pt <700K 2CO(g) + O 2(g)2CO 2(g) 的速率方程是: r = k p (o 2)/p (co), 其反应级数应为: (A) 一级反应 (B) 二级反应 (C) 对 O 2是一级,对 CO 是负一级 (D) 级数不能确定 5.某反应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12124( )2k k k k , 则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 a 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的关系为: (A) E a =E 2 +1 2E 1 - E 4 (B) E a = E 2+ 1 2(E 1- E 4) (B) E a = E 2+ (E 1- 2E 4)1/2 (D) E a = E 2+ E 1- E 4 6.在平行反应中要提高活化能较低的反应的产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A) 升高反应温度 (B) 降低反应温度 (C) 反应温度不变 (D) 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 Arrhenius 关系式能成立的范围是: (A) 对任何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B) 对某些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C) 对任何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D) 对某些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8.一个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是逆反应活化能的2倍,反应时吸热 120 kJ·mol -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是(kJ·mol -1): (A) 120 (B) 240 (C) 360 (D) 60 9.物质 A 发生两个一级平行反应 A B ,A C ,设两反应的指前因子相近且与温度无关,若 E1> E2,则有: (A) k1> k2 (B) k2 > k1 (C) k2= k1 (D) 无法比较 k1, k2 的大小 10.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 (B)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平衡,以致使转化率大大地提高了 (D) 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向和逆向反应速率 11.下面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具有速控步的反应历程中,达到稳态后,速控步后的各个步骤的反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答案) 第八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填空题 1、(b);(a) 2、60.6kJ·mol-1 3、6.25.% 14.3% A已全部反应完 4、520K 5、反应I的温度高于反应II的温度或反应I概率因子大于反应II的概率因子 6、t 1/2=30s;t 1/2 与初始压力的大小无关,必为一级反应,所以n=1;k=ln2/30s=0.02310s-1 7、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8、分子间的碰撞是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反应速率取决于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 9、E a =△ r H≠ m +RT 10、52.9kJ·mol-1 11、k A /a=k B /b=k G /g=k H /h 12、1/8 13、一级 二、单选题 三、多选题

四、简答题 1、因质量作用定律只能用于基元反应,总反应不一定是基元反应。 2、解:t 1/2=0.6932/k 1 ∴k 1=0.6932/10=0.06932min -1 c=c 0exp(-k 1 t) =c 0exp(-0.06932×60)=0.0156c ∴c/c =0.0156 遗留1.56% 3、因为在该反应机理中有三个基元反应,故该反应为非基元反应,说反应分子数无意义。 4、一级反应为1:2,二级反应为1:3,三级反应为1:5 9、主要原因是活化分子分数增加。 10、E c 是指两个相撞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超过的临界值,这时碰撞才是有效的。 11、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是相同的;反应级数可以是0,1,2,3,分数,负数等,而反应分子数只能是1,2,3等整数;反应级数是对宏观 化学反应,而反应分子数是对微观上的基元反应。 12、(1)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k数值也不同;(2)对于指定反应,k的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而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有关;(3)k在数值上等于 各反应物的浓度均为一个单位时的反应速率;(4)k是有单位的量,k的单位随反应级数的不同而异。 13、一级反应:(1)速率常数的数值,与所用浓度的单位无关,其量纲为时间-1;(2)半衰期t 1/2 =0.693/k;(3)lnc对T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为-k。 二级反应:(1)k值与时间和浓度的单位有关,其量纲为<时间>-1<浓度>-1,(2)t 1/2=1/k 2 a; (3)1/c和T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为k 2 。

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 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 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事实上,人类关于团体的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为一例证。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也足见他已知其中的某种道理。近代的哲人学者更是对团体各抒己见,这里面有“乌托邦”,也有“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把团体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还只有20世纪的产物。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当时那里已具备了一个促使这一新学科出现的社会环境。30年代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以富尔敦、爱迪生等人创造发明的具体应用为标志的。它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巨大力量,知识与技术从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同时,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通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对心理测验、科学管理和儿童

第九章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填空题 1、设物质A 可发生两个平行的一级反应: (a )C B A Ea ka +?? →?, (b )E D A Eb kb +??→?, 式中,B 和C 是需要的产品,D 和E 为副产物。设两反应的频率因子相等且与温度无关,E a >E b ,则反应(a)和反应(b)相比,速率较大的反应是 ,升高温度对 更有利。 2、硝酸异丙烷在水溶液中被碱中和,其反应速率常数可表示为lgk=11.899-3163/T ,该反 应的表观活化能为 。 3、今将某物质A 放入一反应器内,反应了3600s ,消耗掉75%,设反应分别为一级,二级, 零级反应。则反应进行了7200s 时,对于各级反应,A 物质的剩余量分别为 、 和 。 4、某化合物的分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设反应的活化能E=14.43×104J ·mol -1,已知557K 时 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3.3×10-2s -1,现要控制反应在10min 内转化率达到90%,则应控制该反应的温度为 。 5、比较两相同类型的反应I 和II ,发现活化能E I >E II ,速率常数k I >k II ,其原因在于 。 6、在T ,V 恒定时,反应A(g)+B(g)→D(g) t=0时,P A,0=800kPa ,t 1=30s 时,P A,1=400kPa , t 2=60s 时P A,2=200kPa ,t 3=90s 时,P A,3=100kPa 时此反应的半衰期t 1/2= ,反应级数n= ,反应的速率常数k= 。. 7、阿累尼乌斯活化能是 。. 8、气相有效分子碰撞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9、根据活化络合物理论,液相分子重排反应的活化能E a 和活化焓△r H m 之间的关系是 。. 10、由经验规则“温度每增加10K ,反应速率增加二倍”可知,在T 1=298K 时和T 2=308K 时 符合这规律的活化能值E a = 。 11、恒容化学反应aA+bB →gG+hH 的各物质的速率常数分别为k A ,k B ,k G ,k H ,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 。 12、某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5d ,则15d 后所剩下的同位素为原来的 。 13、某反应物反应掉8/9时所需要的时间是反应掉2/3时所需要时间的二倍,则该反应为 级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