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___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____

年级:_____ ______10 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_____翻译一班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__06110108____ ________

姓名:_____ ____班亚男__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3年 5 月 20 日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全球气象灾难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显著。我国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有大气污染,对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失衡等方面。面临这样的局势,我国应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环境对策

全球气候日益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灾难触目惊心: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生灵,包括人类自身。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暖冬、冰冻雨雪天气、干旱、洪涝等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损失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 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要有所作为,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维护我国正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益,使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的现状

1.气候灾难方面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气象愈发频繁,破坏性更强,防御难度加大。

2.水资源方面

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

3.海洋环境方面

因为全球变暖,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岸区遭遇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

海湾地区。

4.农业与生态环境方面

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以及蒸发和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

二、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

1.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各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具体指标,2009年11月26日提前揭晓。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再次表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将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中国对全球气候建设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共同完成减排

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凝聚共识,共同推进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进程。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话,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立场和主张,并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亚欧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中,多次就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绿色经济等问题阐述中国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加深各方对彼此立场的理解。

4.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开展“三坚持,一并重”策略

一是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为确保公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相应安排。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一并重是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应当同举并重。

三、我国面对全球气候的对策

1.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检测、预测和预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认识相关机理和规律, 加快解决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上的措施之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从事相关的观测和研究。要像对待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那样建立相应的野外监测站等观测技术系统, 对气候变化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

2.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我国可以消防其他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尤其是加大在财政和科技方面的支持与支撑力度。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渠道和长效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低碳技术

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要将相关内容纳入大中小学教材, 普及相关知识; 要通过各种媒体介绍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 介绍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近期和长期影响; 要号召公众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要鼓励公众监督各种浪费行为和违法排放,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积极推进优化产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效

我国应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

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提高适应能力。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 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能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新的产业,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立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加强对节能、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5.增加森林、草原碳汇

继续实施“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高森林蓄积量。提高农田和草地碳汇。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控制草原载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加强草原灾害防治,提高草原覆盖度,增加草原碳汇。

四、建议和做法

气候变化形势逼人。长期以来,我国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经验。但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而未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应对气候变暖过多强调减缓而忽视适应,重视外交谈判而忽视内部应对战略等。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考虑以下措施:

1.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国家方针政策

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鲜明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既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尊重自然规律的实事求是态度,也能充分体现我们国家和民族敢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2.坚持科学发展观,减缓气候变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全球气候。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发利用气象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

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的气候影响评估,引导整个社会在发展中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的道路。

3.增强国民意识,提高人民素质

4.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是:“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国际规则促进国内规则,以全球治理推动国家良治,以硬约束改变软约束。”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作为个人,在解决气候变化危机中应该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做到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应对的大问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解决该问题,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就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做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安排。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会改善现在的气候状况,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的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