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原理

循迹原理
循迹原理

小车循迹原理

2009-07-11 12:40

1.小车控制及驱动单元的选择

此部分是整个小车的大脑,是整个小车运行的核心部件,起着控制小车所有运行状态的作用。通常选用单片机作为小车的核心控制单元,本文以台湾凌阳公司的 SPCE061A单片机为例予以介绍。SPCE061是一款拥有2K RAM、32KFlash、32 个I/O 口,并集成了AD/DA功能强大的16位微处理器,它还拥有丰富的语音处理功能,为小车的功能扩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只要按照该单片机的要求对其编制程序就可以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小车驱动电机一般利用现成的玩具小车上的配套直流电机。考虑到小车必须能够前进、倒退、停止,并能灵活转向,在左右两轮各装一个电机分别进行驱动。当左轮电机转速高于右轮电机转速时小车向右转,反之则向左转。为了能控制车轮的转速,可以采取PWM调速法,即由单片机的IOB8、IOB9输出一系列频率固定的方波,再通过功率放大来驱动电机,在单片机中编程改变输出方波的占空比就可以改变加到电机上的平均电压,从而可以改变电机的转速。左右轮两个电机转速的配合就可以实现小车的前进、倒退、转弯等功能。

2.小车循迹的原理

这里的循迹是指小车在白色地板上循黑线行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纸质地板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单片机就是否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为依据来确定黑线的位置和小车的行走路线。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最大不应超过15cm。对于发射和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可以自己制作或直接采用集成式红外探头。

(1)自制红外探头电路如图1所示,红外光的发送接收选用型号为ST168的对管。当小车在白色地面行驶时,装在车下的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信号,经白色反射后,被接收管接收,一旦接收管接收到信号,那么图中光敏三极管将导通,比较器输出为低电平;当小车行驶到黑色引导线时,红外线信号被黑色吸收后,光敏三极管截止,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从而实现了通过红外线检测信号的功能。将检测到的信号送到单片机I/O口,当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高电平时,表明红外光被地上的黑色引导线吸收了,表明小车处在黑色的引导线上;同理,当

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低电平时,表明小车行驶在白色地面上。此种方法简单,价格便宜,灵敏度可调,但是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图1较强的日光灯下,对检测到的信号有一定的影响。

(2)集成式红外探头可以采用型号为E3F-DS10C4集成断续式光电开关探测器,它具有简单、可靠的工作性能,只要调节探头上的一个旋钮就可以控制探头的灵敏度。该探头输出端只有三根线(电源线、地线、信号线),只要将信号线接在单片机的I/O口,然后不停地对该I/O口进行扫描检测,当其为高电平时则检测到白纸,当为低电平时则检测到黑线。此种探头还能有效地防止普通光源(如日光灯等)的干扰。其缺点则是体积比较大,占用了小车有限的空间。

3.红外探头的安装

在小车具体的循迹行走过程中,为了能精确测定黑线位置并确定小车行走的方向,需要同时在底盘装设4个红外探测头,进行两级方向纠正控制,提高其循迹的可靠性。这4个红外探头的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图中循迹传感器共安装4个,全部在一条直线上。其中InfraredMR与InfraredML 为第一级方向控制传感器,InfraredSR 与InfraredSL 为第二级方向控制传感器。小车行走时,始终保持黑线(如图2 中所示的行走轨迹黑线)在InfraredMR和InfraredML 这两个第一级传感器之间,当小车偏离黑线时,第一级探测器一旦探测到有黑线,单片机就会按照预先编定的程序发送指令给小车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再对小车路径予以纠正。若小车回到了轨道上,即4个探测器都只检测到白纸,则小车会继续行走;若小车由于惯性过大依旧偏离轨道,越出了第一级两个探测器的探测范围,这时第二级动作,再次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纠正,使之回到正确轨道上去。可以看出,第二级方向探测器实际是第一级的后备保护,从而提高了小车循迹的可靠性。

4.软件控制

其程序控制框图如图3。小车进入循迹模式后,即开始不停地扫描与探测器连接的单片机I/O口,一旦检测到某个I/O口有信号,即进入判断处理程序

(switch),先确定4个探测器中的哪一个探测到了黑线,如果InfraredML(左面第一级传感器)或者InfraredSL(左面第二级传感器)探测到黑线,即小车左半部分压到黑线,车身向右偏出,此时应使小车向左转;如果是InfraredMR(右面第一级传感器)或InfraredSR(右面第二级传感器)探测到了黑线,即车身右半部压住黑线,小车向左偏出了轨迹,则应使小车向右转。在经过了方向调整后,小车再继续向前行走,并继续探测黑线重复上述动作。

由于第二级方向控制为第一级的后备,则两个等级间的转向力度必须相互配合。第二级通常是在超出第一级的控制范围的情况下发生作用,它也是最后一层保护,所以它必须要保证小车回到正确轨迹上来,则通常使第二级转向力度大于第一级,即level2>level1(level1、level2为小车转向力度,其大小通过改变单片机输出的占空比的大小来改变),具体数值在实地实验中得到。

专家点评:根据本文所讲述的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做出按照一定轨迹行走的智能电动小车。但是按照该方法行走的小车如果是走直线,有可能会是蛇形前进。为了使小车能够按轨迹行走的更流畅,可以在软件编程时运用一些简单的算法。例如,在对小车进行纠偏时,适当提前停止纠偏,而不要等到小车完全不偏时再停止,以防止小车的过冲。

以下为循迹程序:

电设小车循迹模块

2007-10-14 14:06

//包含所需头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time1_init.h"

#include"motor.h"

#define ahead 1

#define backwards 0

#define compare(x,y) (x

#define mid 0X17

/*****************************初始化函数********************************/

//端口初始化

void port_init(void)

{

PORTA = 0x00;

DDRA = 0x00;

PORTB = 0x00;

DDRB = 0x08;

PORTC = 0x00;

DDRC = 0x00;

PORTD = 0x00;

DDRD = 0x00;

}

void timer0_init(void)

{

TCCR0 = 0x00;//停止定时器

TCNT0 = 0x00;//初始值

OCR0 = 0x17;//匹配值

TIMSK |= 0x00;//中断允许

TCCR0 = 0x7D;//启动定时器

}

void adc_init(void)

{

//adc转换初始化

ADCSRA = 0x00; //禁止AD转换

ADCSRA|=BIT(ADIF);

ADMUX=0X46;

SFIOR |= 0x00;

ACSR = 0x80; //禁止模拟比较器

ADCSRA = 0xE7;

}

void init_devices(void)

{

CLI(); //禁止所有中断

MCUCR = 0x00;

MCUCSR = 0x80;//禁止JTAG

GICR = 0x00;

port_init();

timer0_init();

timer1_init();

adc_init();

SEI();//开全局中断

}

/**********************************************************************/

/*****选择前端传感器用uchar start_head_sensor(void)***************************** 选择后端传感器用uchar start_back_sensor(void)

/*****使用角度传感器用uint cord_sensor(void)****************************************

uint sensor_head[3],sensor_back[3],cord; //存储6个的值

uchar offset ; //黑线偏移小车中心轴的距离

uint sensor_compare_head[3]={300,300,300},sensor_compare_back[3]={300,300,300}; 是否位于传感器下的阈值

uchar start_head_sensor(void)

{

uchar i,j=0,sum=0;

ADMUX=0X40;

ADCSRA=0xC7;

while(ADCSRA&BIT(ADSC));

for(i=0;i<3;i++)

{

ADMUX=0X40+i; //启用前端传感器0,1,2通道

ADCSRA=0xC7;

while(ADCSRA&BIT(ADSC));

sensor_head[i]=ADC;

}

for(i=3;i;i--)

{

if(compare(sensor_head[i-1],sensor_compare_head[i-1]))

{

sum+=i-1;

j++;

}

}

if(j)

offset=sum*2/j;

ADMUX=0X46;

ADCSRA=0xE7;

return offset;

}

uchar start_back_sensor(void)

{

uchar i,j=0,sum=0;

ADMUX=0X43;

ADCSRA=0xC7;

while(ADCSRA&BIT(ADSC));

for(i=0;i<3;i++)

{

ADMUX=0X43+i; //启用前端传感器0,1,2通道 ADCSRA=0xC7;

while(ADCSRA&BIT(ADSC));

sensor_back[i]=ADC;

}

for(i=3;i;i--)

{

if(compare(sensor_back[i-1],sensor_compare_back[i-1]))

{

sum+=i-1;

j++;

}

}

if(j)offset=sum*2/j;

ADMUX=0X46;

ADCSRA=0XE7;

return offset;

}

//角度传感器滤波函数

uint cord_sensor(void)

{

uchar i;

uint max=0,min=1023,sum=0;

{

ADCSRA|=BIT(ADIF);

while(!(ADCSRA&BIT(ADIF)));

cord=ADC;

sum+=cord;

max=(max>cord)?max:cord;

min=(min

}

return (sum-max-min)/3;

}

void direc_ctrl(uchar x,uchar y)

{

if(y)

{

if(x==0)OCR0=mid+3;

if(x==4)OCR0=mid-3;

if(x==2) OCR0=mid;

}

else OCR0=mid+x-2;

}

void menmber_path(void)

{

uchar j;

uint i;

uint

max_head[3]={0,0,0},min_head[3]={1023,1023,1023},max_back[3]={0,0,0},min_back[3]={102 for(i=4000;i;i--)

{

start_head_sensor();

for(j=0;j<3;j++)

{

max_head[j]=(max_head[j]>sensor_head[j])?max_head[j]:sensor_head[j];

min_head[j]= (min_head[j]

}

start_back_sensor();

for(j=0;j<3;j++)

{

max_back[j]=(max_back[j]>sensor_back[j])?max_back[j]:sensor_back[j];

min_back[j]= (min_back[j]

}

}

{

sensor_compare_head[j]=(max_head[j]+min_head[j])/2;

sensor_compare_back[j]=(max_back[j]+min_back[j])/2;

}

}

/***********************前端同时检测到黑线判断函数*********************************** uchar head_sensor_all(void)

{

start_head_sensor();

if( compare(sensor_head[0], sensor_compare_head[0]) && compare(sensor_head[1], sensor_compare_head[1]) && compare(sensor_head[2], sensor_compare_head[2]))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uchar back_sensor_all(void)

{

start_back_sensor();

if( compare(sensor_back[0], sensor_compare_back[0]-30) && compare(sensor_back[1] sensor_compare_back[1]-30) && compare(sensor_back[2], sensor_compare_back[2]-30))

return 1;

else

return 0;

}

/**********************前端循迹函数************************************************** void search_path_ahead(uchar speed)

{

motor_autorun(ahead,speed);

while(1)

{

if(head_sensor_all())

{

motor_stop();

return;

}

else

{

direc_ctrl(offset,1);

}

}

}

/**********************后端循迹函数*******************************************/ void search_path_backward(uchar speed)

{

motor_autorun(0,speed);

while(1)

{

if(back_sensor_all())

{

motor_stop();

return;

}

else

direc_ctrl(offset,0);

}

}

硬件设计

系统总设计电路图如下图,PDF格式,Rrotel99格式。

各部分电路图及说明:

稳压电路:(上部分稳压至12V,下部分稳压至5V)

L298电机控制驱动:可以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8205788.html,/read.php?tid=252&page=1&toread=1

电压比较器电路(光电对管检测电路):

可调电阻R3可以调节比较器的门限电压,经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相当规则,可以直接够单片机查询使用。而且经试验验证给此电路供电的电池的压降较小。因此我们选择此电路作为我们的传感器检测与调理电路。

实物与分析

电源电路:

由于本系统需要电池供电,我们考虑了如下几种方案为系统供电。

方案1:采用10节1.5V干电池供电,电压达到15V,经7812稳压后给支流电机供电,然后将12V电压再次降压、稳压后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但干电池电量有限,使用大量的干电池给系统调试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案。

方案2:采用3节4.2V可充电式锂电池串联共12.6V给直流电机供电,经过7812的电压变换后给支流电机供电,然后将12V电压再次降压、稳压后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锂电池的电量比较足,并且可以充电,重复利用,因此,这种方案比较可行。但锂电池的价格过于昂贵,使用锂电池会大大超出我们的预算,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案。

方案3:采用12V蓄电池为直流电机供电,将12V电压降压、稳压后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蓄电池具有较强的电流驱动能力以及稳定的电压输出性能。虽然蓄电池的体积过于庞大,在小型电动车上使用极为不方便,但由于我们的车体设计时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并且蓄电池的价格比较低。因此我们选择了此方案。

综上考虑,我们选择了方案3。这个黑呼呼的东西,让我们可爱的小车变得很难看。

稳压模块:

方案1:采用两片7812将电压稳压至12V后给直流电机供电,然后采用一片7809将电压稳定至9V,最后经7805将电压稳至5V,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但7809和7805压降过大,使7809和7805消耗的功率过大,导致7809和7805发热量过大,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案。

方案2:采用两片7812将电压稳压至12V后给直流电机供电,然后采用2576将电压稳至5V。2576的输出电流最大可至3A,完全满足系统要求。

综上考虑,我们选择了方案2。稳压模块如下图:

(左图:稳压模块)

循迹传感器模块

方案1:用光敏电阻组成光敏探测器。光敏电阻的阻值可以跟随周围环境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当光线照射到白线上面时,光线发射强烈,光线照射到黑线上面时,光线发射较弱。因此光敏电阻在白线和黑线上方时,阻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将阻值的变化值经过比较器就可以输出高低电平。

但是这种方案受光照影响很大,不能够稳定的工作。因此我们考虑其他更加稳定的方案。

方案2:用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自己制作光电对管寻迹传感器。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线,当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白色的平面后反射,若红外接收管能接收到反射回的光线则检测出白线继而输出低电平,若接收不到发射管发出的光线则检测出黑线继而输出高电平。这样自己制作组装的寻迹传感器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工作不够稳定,且容易受外界光线的影响,因此我们放弃了这个方案。

方案3:用RPR220型光电对管。RPR220是一种一体化反射型光电探测器,其发射器是一个砷化镓红外发光二极管,而接收器是一个高灵敏度,硅平面光电三极管。

RPR220采用DIP4封装,其具有如下特点:

?塑料透镜可以提高灵敏度。

?内置可见光过滤器能减小离散光的影响。

?体积小,结构紧凑。

?当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回来时,三极管导通输出低电平。此光电对管调理电路简单,工作性能稳定。

此我们选择了方案3。安装后效果如下图:

下图是电压比较器:

循迹小车的设计与制作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小车循迹原理

小车循迹原理 2009-07-11 12:40 1.小车控制及驱动单元的选择 此部分是整个小车的大脑,是整个小车运行的核心部件,起着控制小车所有运行状态的作用。通常选用单片机作为小车的核心控制单元,本文以台湾凌阳公司的SPCE061A单片机为例予以介绍。SPCE061是一款拥有2K RAM、32KFlash、32 个I/O 口,并集成了AD/DA功能强大的16位微处理器,它还拥有丰富的语音处理功能,为小车的功能扩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只要按照该单片机的要求对其编制程序就可以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小车驱动电机一般利用现成的玩具小车上的配套直流电机。考虑到小车必须能够前进、倒退、停止,并能灵活转向,在左右两轮各装一个电机分别进行驱动。当左轮电机转速高于右轮电机转速时小车向右转,反之则向左转。为了能控制车轮的转速,可以采取PWM调速法,即由单片机的IOB8、IOB9输出一系列频率固定的方波,再通过功率放大来驱动电机,在单片机中编程改变输出方波的占空比就可以改变加到电机上的平均电压,从而可以改变电机的转速。左右轮两个电机转速的配合就可以实现小车的前进、倒退、转弯等功能。 2.小车循迹的原理 这里的循迹是指小车在白色地板上循黑线行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纸质地板时发生漫反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单片机就是否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为依据来确定黑线的位置和小车的行走路线。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最大不应超过15cm。对于发射和接收红外线的红外探头,可以自己制作或直接采用集成式红外探头。 (1)自制红外探头电路如图1所示,红外光的发送接收选用型号为ST168的对管。当小车在白色地面行驶时,装在车下的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信号,经白色反射后,被接收管接收,一旦接收管接收到信号,那么图中光敏三极管将导通,比较器输出为低电平;当小车行驶到黑色引导线时,红外线信号被黑色吸收后,光敏三极管截止,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从而实现了通过红外线检测信号的功能。将检测到的信号送到单片机I/O口,当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高电平时,表明红外光被地上的黑色引导线吸收了,表明小车处在黑色的引导线上;同理,当I/O口检测到的信号为低电平时,表明小车行驶在白色地面上。此种方法简单,价格便宜,灵敏度可调,但是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图1较强的日光灯下,对检测到的信号有一定的影响。 (2)集成式红外探头可以采用型号为E3F-DS10C4集成断续式光电开关探测器,它具有简单、可靠的工作性能,只要调节探头上的一个旋钮就可以控制探头的灵敏度。该探头输出端只有三根线(电源线、地线、信号线),只要将信号线接在单片机的I/O 口,然后不停地对该I/O口进行扫描检测,当其为高电平时则检测到白纸,当为低电平时则检测到黑线。此种探头还能有效地防止普通光源(如日光灯等)的干扰。其缺点则是体积比较大,占用了小车有限的空间。 3.红外探头的安装 在小车具体的循迹行走过程中,为了能精确测定黑线位置并确定小车行走的方向,需要同时在底盘装设4个红外探测头,进行两级方向纠正控制,提高其循迹的可靠性。这4个红外探头的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图中循迹传感器共安装4个,全部在一条直线上。其中InfraredMR与InfraredML 为第一级方向控制传感器,InfraredSR 与InfraredSL 为第二级方向控制传感器。小车行走时,始终保持黑线(如图2 中所示的行走轨迹黑线)在InfraredMR和InfraredML这两个第一级传感器之间,当小车偏离黑线时,第一级探测器一旦探测到有黑线,单片机就会按照预先编定的程序发送指令给小车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再对小车路径予以纠正。若小车回到了轨道上,即4个探测器都只检测到白纸,则小车会继续行走;若小车由于惯性过大依旧偏离轨道,越出了第一级两个探测器的探测范围,这时第二级动作,再次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纠正,使之回到正确轨道上去。可以看出,第二级方向探测器实际是第一级的后备保护,从而提高了小车循迹的可靠性。 4.软件控制 其程序控制框图如图3。小车进入循迹模式后,即开始不停地扫描与探测器连接的单片机I/O口,一旦检测到某个I/O口

红外线的基本原理介绍

红外线的基本原理介绍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为0.78 --1000um,不为人眼所见。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 注意:红外成像设备只能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场。 对于电力设备,红外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探测被诊断设备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从而获得设备的热状态特征,并根据这种热状态及适当的判据,作出设备有无故障及故障属性、出现位置和严重程度的诊断判别。 为了深入理解电力设备故障的红外诊断原理,更好的检测设备故障,下面将初步讨论一下电力设备热状态与其产生的红外辐射信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影响因素和DL500E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辐射的发射及其规律 (一)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所谓黑体,简单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全吸收。显然,因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但黑体热辐射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

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 下面,我着重介绍其中的三个基本定律。 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 一个绝对温度为T(K)的黑体,单位表面积在波长λ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简称为光谱辐射度)Mλb (T)与波长λ、温度T满足下列关系:Mλb (T)=C1λ-5[EXP(C2/λT)-1]-1 式中C1-第一辐射常数,C1=2πhc2=3.7415×108w·m-2·um4 C2-第二辐射常数,C2=hc/k=1.43879×104um·k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所有定量计算红外辐射的基础,介绍起来比较抽象,这里就不仔细讲了。 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描述的是黑体单位表面积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的总辐射功率Mb(T)(简称为全辐射度)随其温度的变化规律。因此,该定律为普朗克辐射定律对波长积分得到: Mb(T)=∫0∞Mλb(T)dλ=σT4 式中σ=π4C1/(15C24)=5.6697×10-8w/(m2·k4),称为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表明,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且,只要当温度有较小变化时,就将会引起物体发射的辐射功率很大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探测到黑体的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不是就能确定黑体的温度了吗?因此,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是所有红外测温的基础。 3.辐射的空间分部规律-朗伯余弦定律 所谓朗伯余弦定律,就是黑体在任意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观测方向相对于辐射表面

红外基本原理

红外基本原理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为0.78 ~ 1000um,不为人眼所见。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 注意:红外成像设备只能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场。 对于电力设备,红外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探测被诊断设备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从而获得设备的热状态特征,并根据这种热状态及适当的判据,作出设备有无故障及故障属性、出现位置和严重程度的诊断判别。 为了深入理解电力设备故障的红外诊断原理,更好的检测设备故障,下面将初步讨论一下电力设备热状态与其产生的红外辐射信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影响因素和DL500E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辐射的发射及其规律 (一)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所谓黑体,简单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全吸收。显然,因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但黑体热辐射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 下面,我着重介绍其中的三个基本定律。 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 一个绝对温度为T(K)的黑体,单位表面积在波长λ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简称为光谱辐射度)Mλb (T)与波长λ、温度T满足下列关系: Mλb (T)=C1λ-5[EXP(C2/λT)-1]-1 式中C1-第一辐射常数,C1=2πhc2=3.7415×108w?m-2?um4 C2-第二辐射常数,C2=hc/k=1.43879×104um?k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所有定量计算红外辐射的基础,介绍起来比较抽象,这里就不仔细讲了。 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描述的是黑体单位表面积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的总辐射功率Mb(T)(简称为全辐射度)随其温度的变化规律。因此,该定律为普朗克辐射定律对波长积分得到: Mb(T)=∫0∞Mλb(T)dλ=σT4 式中σ=π4C1/(15C24)=5.6697×10-8w/(m2?k4),称为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表明,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且,只要当温度有较小变化时,就将会引起物体发射的辐射功率很大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探测到黑体的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不是就能确定黑体的温度了吗?因此,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是所有红外测温的基础。 3.辐射的空间分部规律-朗伯余弦定律 所谓朗伯余弦定律,就是黑体在任意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观测方向相对于辐射表面法线夹角的余弦成正比,如图所示 Iθ=I0COSθ 此定律表明,黑体在辐射表面法线方向的辐射最强。因此,实际做红外检测时。应尽可能选择在被测表面法线方向进行,如果在与法线成θ角方向检测,则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号将减弱成法线方向最大值的COSθ倍。 (二)实际物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智能循迹小车

目录 1.第一章绪论 1.1循迹小车的发展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本设计的工作 1.3.1设计要求 1.3.2设计思路 2.第二章硬件部分简介 2.1 具体方案论证与设计 2.2 主控芯片的简介 2.2.1 光电反射式传感器(ST178) 2.2.2低功率低失调双比较器LM393 3.第三章光电循迹小车的原理 3.1原理 3.2 传感器电路 3.2.1红外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原理 3.2.2黑线检测电路

3.3核心控制电路 3.3.1模数转换电路(比较器电路) 3.3.2数字逻辑电路 3.4驱动电路 3.5 拓展功能“防撞” 3.6PCB制板 3.7作品展示 3.8原件清单 4.第四章结论 5.参考文献 6.课程设计心得

绪论 1.1循迹小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能汽车作为一种智能化的交通工具,体现了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理论技术的交叉和综合,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寻迹小车可以看作是缩小化的智能汽车,它实现的基本功能是沿着指定轨道自动寻迹行驶。就目前智能小车发展趋势而言:相比价格昂贵、体积大、数据处理复杂

的传感器CCD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以其价格适中、体积小、数据处理方便等更具有发展优势。 1.2 选题意义 汽车电子迅猛发展,智能车产生和不断探索并服务于人类的趋势将不可阻挡。智能车的研究将会给汽车这个产生了一百多年的交通工具带来巨大的科技变革。人们在行驶汽车时,不再只在乎它的速度和效率,更多是注重驾驶时的安全性,舒适性,环保节能性和智能性等。各国科学家和汽车工作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都在致力于智能车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有很多都已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之中,例如在2005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实质上都是装备先进的智能车辆。因此,研究智能车的实际意义和取得的价值都非常重大。本课题利用传感器识别路径,将赛道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利用主控芯片控制小车的行进进而完成循迹。 1.3本设计的工作 1.3.1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光电智能循迹电动车,其行驶路线示意图如图1-1:(其中粗黑些为光电寻迹线)要求智能循迹小车从起点出发,沿粗黑色引导线到达终点后立即停车但行驶全程行驶时间不能大于90s。

循迹小车基本思路

循迹小车基本思路 1)基本车架:两个直流减速电动机;万向轮一个;模板一块; 2)基本模块:7.2V电源一块;输出为5V的稳压模块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主控模块;L298电机驱动;光电传感器4个。 3)黑线循迹。 4)组装车型: 5)L298驱动内部电路: 6)调试程序:另附~。 #include 7)#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8)#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9)sbit PWM1=P1^0; //电机使能10)sbit PWM2=P1^1; 11)sbit IN1=P1^2; //电机输入控制12)sbit IN2=P1^3; 13)sbit IN3=P1^4; 14)sbit IN4=P1^5; 15)sbit RP1=P2^0; //传感器管脚声明16)sbit RP2=P2^1; 17)sbit RP3=P2^2; 18)sbit RP4=P2^3; 19)int num1,num2,s1,s2; 20) 21)void init() 22){ 23)TMOD=0x01; 24)TH0=(65536-1000)/256; 25)TL0=(65536-1000)%256; 26)ET0=1; 27)EA=1; 28)TR0=1; 29)}

30)void delay(uint z) 31){ 32)uint x,y; 33)for(x=z;x>0;x--) 34){for(y=110;y>0;y--);} 35)} 36)void forward1()//电机前进37){ 38)IN1=0; 39)IN2=1; 40)} 41)void forward2() 42){ 43)IN3=0; 44)IN4=1; 45)} 46)void back1() //电机后退47){ 48)IN1=1; 49)IN2=0; 50)} 51)void back2()

循迹小车原理

寻迹小车 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出现了集光、机、电于一体的简易智能小车题目。笔者通过论证、比较、实验之后,制作出了简易小车的寻迹电路系统。整个系统基于普通玩具小车的机械结构,并利用了小车的底盘、前后轮电机及其自动复原装置,能够平稳跟踪路面黑色轨迹运行。 总体方案 整个电路系统分为检测、控制、驱动三个模块。首先利用光电对管对路面信号进行检测,经过比较器处理之后,送给软件控制模块进行实时控制,输出相应的信号给驱动芯片驱动电机转动,从而控制整个小车的运动。系统方案方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小车寻迹系统框图 传感检测单元 小车循迹原理 该智能小车在画有黑线的白纸“路面”上行驶,由于黑线与白纸对光线的反射系数不同,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强弱来判断“道路”—黑线。笔者在该模块中利用了简单、应用也比较普遍的检测方法——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理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地面时发生漫发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则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信号。 传感器的选择 市场上用于红外探测法的器件较多,可以利用反射式传感器外接简单电路自制探头,也可以使用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的集成式红外探头。ST系列集成红外探头价格便宜、体积小、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用途广泛,所以该系统中最终选择了ST168反射传感器作为红外光的发射与接收器件,其内部结构与外接电路均较为简单,如图2所示: 图2 ST168检测电路 ST168采用高发射功率红外光、电二极管与高灵敏光电晶体管组成,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方式。ST168的检测距离很小,一般为8~15毫米,因为8毫米以下就是它的检测盲区,而大于15毫米则很容易受干扰。笔者经过多次测试、比较,发现把传感器安装在距离检测物表面10毫米时,检测效果最好。 R1限制发射二极管的电流,发射管的电流与发射功率成正比,但受其极限输入正向电流50mA的影响,用R1=150的电阻作为限流电阻,Vcc=5V作为电源电压,测试发现发射功率完全能满足检测需要;可变电阻

红外对射原理

红外对射报警器工作原理红外栅栏报警器 一、红外栅栏报警器工作原理:红外栅栏(也叫“红外栏杆”)是主动红外对射的一种,采用多束红外光对射,发射器向接收器以“低频发射、时分检测”方式发出红外光,一旦有人员或物体挡住了发射器发出的任何相邻两束以上光线超过 30ms时,接收器立即输出报警信号,当有小动物或小物体挡住其中一束光线时,报警器不会输出报警信号。 二、红外栅栏报警器的优点:低频红外发射:对家用电器(遥控系统)绝无干 扰;智能光强检测:降低功耗、减少误报;多种安装方式:表面和嵌入安装皆可,无须精确对齐;交叉红外对射:完全避免阳光直射干扰(独有技术);外观高贵典雅:追求与现代家庭装修完美结合。 三、红外栅栏报警器的应用:红外栅栏是取代“铁堡笼”和传统技术防范所采 用的门窗磁控开关、幕帘探 测器等产品的新型家庭防盗看护窗户和阳台的前端产品,与各类防盗报警控制器构成功能强大的防盗报警系统。根据其工作原理,还可以扩展多种用途,如室内停车场出入口车辆探测。 红外栅栏报警器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小区、工厂、公司、学校、家庭、别墅、仓库、资源、石油、化工、燃气输配等众多领域。 『红外栅栏报警器- 产品特点』 ▼性能优:采用CPU微处理数码智能控制技术,技术领先,性能卓越 ▼ 高灵敏:灵敏度高,室内室外全天候工作 ▼抗干扰:进口滤光片配合增益自动调节 ▼防破坏:优质铝合金外壳,防拆、防剪、防移动功能设计 ▼误报低:双束识别原理有效防止小动物、飞鸟引起的误报 ▼品种全:有线/ 无线兼容,多光束,多高度 ▼外观靓:银白色外壳,流线形设计,造型别致,简洁美观 ▼易安装:360度无级旋转,实现精确快速对焦 ▼规格:2光束?12光束主动红外技术一般使用在周界红外对射系统中,有多种距离规格的。被动红外探测器,又可分双鉴、三鉴等等!多使用在室内报警系统中。红外对射系统是由发射和接收设备构成,发射端主动发射红外波,在接收端接收!被动红外是被动感应人体所发出的红外波!也就是说:能发射红外信号的称为主动红外,本身不发射红外信号而是探测人体或物体的红外波成为被动红外。电子脉冲围栏系统主要由集脉冲发射,报警与一体的控制器、电子围栏二大部分组成。通常,电子围栏在室外,沿着原有围墙(例如砖墙、水泥墙或铁栅栏)安装,近端连接探测器。在外观上是有形的,类似于电网。红外对射:是利用红外线经LED红外光发射二

光敏电阻小车循迹

分享到... 复制网址邮件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QQ好友淘江湖飞信豆瓣一键分享查看更多(124) 这是什么工具? JiaThis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2013-04-12 KC智能循迹小车寻迹小车附电路图含制作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越来越被重视,很多学校都把制作智能小车作为首选课题,智能小车生动有趣还牵涉 到机械结构、电子基础、传感器原理、自动控制甚至单片机编程等诸多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大 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智能小车还是一个很好的硬件平台,只要增加一些控制电路就能完成循 迹小车、救火机器人、足球机器人、避障机器人、遥控汽车等课题。 在白色的场地上有一条16毫米宽的黑色跑道,我们的循迹小车能沿着黑色跑道自动行驶,不管是跑道 如何弯曲小车都能自动行驶真是太神奇了!大家知道当光源射到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上时的反光率是不同 的,我们这里用红色的LED作为光源,光线通过地面反射到光敏电阻上通过检测光敏电阻阻值变化能判断 小车是否行驶在白色区域上,如果检测到是黑色跑道,说明小车跑偏,这一侧的电机就会减速甚至停转这 一侧的绿色的LED熄灭,驱动小车向相反方向行驶,这样小车就能始终沿着跑道行驶了。

在白色的场地上有一条16毫米宽的黑色跑道,我们的循迹小车能沿着黑色跑道自动行驶,不管是跑道如何弯曲小车都能自动行驶真是太神奇了!大家知道当光源射到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上时的反光率是不同的,我们这里用红色的LED作为光源,光线通过地面反射到光敏电阻上通过检测光敏电阻阻值变化能判断小车是否行驶在白色区域上,如果检测到是黑色跑道,说明小车跑偏,这一侧的电机就会减速甚至停转这一侧的绿色的LED熄灭,驱动小车向相反方向行驶,这样小车就能始终沿着跑道行驶了。

循迹小车原理

寻迹小车 在历届中多次出现了集光、机、电于一体的简易智能小车题目。笔者通过论证、比较、实验之后,制作出了简易小车的寻迹电路系统。整个系统基于普通玩具小车的机械结构,并利用了小车的底盘、前后轮电机及其自动复原装置,能够平稳跟踪路面黑色轨迹运行。 总体方案 整个电路系统分为检测、控制、驱动三个模块。首先利用光电对管对路面信号进行检测,经过比较器处理之后,送给软件控制模块进行实时控制,输出相应的信号给驱动芯片驱动电机转动,从而控制整个小车的运动。系统方案方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智能小车寻迹系统框图 传感检测单元 小车循迹原理 该智能小车在画有黑线的白纸“路面”上行驶,由于黑线和白纸对光线的反射系数不同,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的强弱来判断“道路”—黑线。笔者在该模块中利用了简单、应用也比较普遍的检测方法——红外探测法。 红外探测法,即利用红外线在不同颜色的物理表面具有不同的反射性质的特点。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向地面发射红外光,当红外光遇到白色地面时发生漫发射,反射光被装在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如果遇到黑线则红外光被吸收,则小车上的接收管接收不到信号。 传感器的选择

市场上用于红外探测法的器件较多,可以利用反射式传感器外接自制探头,也可以使用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的集成式红外探头。ST系列集成红外探头价格便宜、体积小、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用途广泛,所以该系统中最终选择了ST168反射传感器作为红外光的发射和接收器件,其内部结构和外接电路均较为简单,如图2所示: 图2ST168检测电路 ST168采用高发射功率红外光、电和高灵敏光电晶体管组成,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方式。ST168的检测距离很小,一般为8~15毫米,因为以下是它的检测盲区,而大于15毫米则很容易受干扰。笔者经过多次测试、比较,发现把传感器安装在距离检测物表面10毫米时,检测效果最好。 R1限制发射的电流,发射管的电流和发射功率成正比,但受其极限输入正向电流50mA的影响,用R1=150的电阻作为,Vcc=5V作为电源电压,测试发现发射功率完全能满足检测需要;可变电阻R2可限制接收电路的电流,一方面保护接收红外管;另一方面可调节检测电路的灵敏度。因为传感器输出端得到的是模拟电压信号,所以在输出端增加了比较器,先将ST168输出电压与进行比较,再送给单片机处理和控制。 传感器的安装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和传感器件是决定循迹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正确的器件安装方法也是循迹电路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简单、方便、可靠等角度出发,同时在底盘装设4个红外探测头,进行两级方向纠正控制,将大大提高其循迹的可靠性,具体位置分布如图3所示。

红外基本原理

红外基本原理 发布日期:2011-5-31 10:57:38 阅读次数:272 热量和红外发射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热量储存在物体中(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就像电能储存在电池内一样。 一个物体如果不带有热量将会是非常冷的,我们称其为绝对零度(-460℉或-273℃),这是最冷的物体。因为它的热量绝对值是零。当物体被加热时,温度会上升。一个物体的热量越多,将会变得越热。 热量是通过分子和原子(次原子的微粒)的运动储存在物体内的。当物体处于绝对零度时,没有热量,分子和原子也不运动。一旦热量增加,温度开始上升,原子和分子(亚原子的微粒)开始振动(并改变能量的状态)。由于储存在物体内的热量总量的增加,分子和原子的振动将越来越剧烈。 就像两手拍打或橡胶带振动时产生声音一样,红外能量通过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振动,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碰撞释放出来。这些释放出的能量就是红外测温仪所测量的红外能量。温度越高,原子和分子的振动越剧烈,释放的红外能量越多。这里关于温度和释放的红外能两者之间密切的线性关系,就是红外测温仪能够准确测温的工作原理。 黑体能量分布和波长、温度之间的关系 通常一个物体释放出的红外能总量与其温度呈正比关系。一个相对小的温度变化通常能够带来一个相对较大的红外能量的变化。因此,红外测温仪具有较高的精度。但现实中存在很多影响红外测温仪准确工作的因素。因此,了解红外测温仪的本质和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如前所述,红外能量是由原子和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振动相对较慢,释放的红外能也相对较小。当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的频率增加并且释放出的红外能总量也随之增加。振动的频率与产生的能量的波长有关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通常对于大多数材料来说,红外能量发出的波的频

红外基本原理介绍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273℃)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为0.78 ~ 1000um,不为人眼所见。红外成像设备就是探测这种物体表面辐射的不为人眼所见的红外线的设备。它反映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场,即温度场。 注意:红外成像设备只能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场。 对于电力设备,红外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探测被诊断设备表面的红外辐射信号,从而获得设备的热状态特征,并根据这种热状态及适当的判据,作出设备有无故障及故障属性、出现位置和严重程度的诊断判别。 为了深入理解电力设备故障的红外诊断原理,更好的检测设备故障,下面将初步讨论一下电力设备热状态与其产生的红外辐射信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影响因素和DL500E的工作原理。 一.红外辐射的发射及其规律 (一)黑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所谓黑体,简单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全吸收。显然,因为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任何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入射辐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吸收率不等于1),所以,黑体只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化的物体模型。但黑体热辐射的基本规律是红外研究及应用的基础,它揭示了黑体发射的红外热辐射随温度及波长变化的定量关系。 下面,我着重介绍其中的三个基本定律。 1.辐射的光谱分布规律-普朗克辐射定律 一个绝对温度为T(K)的黑体,单位表面积在波长λ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简称为光谱辐射度)Mλb (T)与波长λ、温度T满足下列关系: Mλb (T)=C1λ-5[EXP(C2/λT)-1]-1 式中C1-第一辐射常数,C1=2πhc2=3.7415×108w·m-2·um4 C2-第二辐射常数,C2=hc/k=1.43879×104um·k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所有定量计算红外辐射的基础,介绍起来比较抽象,这里就不仔细讲了。2.辐射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描述的是黑体单位表面积向整个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的总辐射功率Mb(T)(简称为全辐射度)随其温度的变化规律。因此,该定律为普朗克辐射定律对波长积分得到: Mb(T)=∫0∞Mλb(T)dλ=σT4 式中σ=π4C1/(15C24)=5.6697×10-8w/(m2·k4),称为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表明,凡是温度高于开氏零度的物体都会自发地向外发射红外热辐射,而且,黑体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与开氏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且,只要当温度有较小变化时,就将会引起物体发射的辐射功率很大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探测到黑体的单位表面积发射的总辐射功率,不是就能确定黑体的温度了吗?因此,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是所有红外测温的基础。

自动循迹小车的位置和速度控制

www?ele169?com | 45智能应用 0 引言 随着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机器人将在军事、科研和工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景[1-4]。智能循迹小车是一种可自动根据规划路径运行的轮 式机器人,也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分析判断与决策、自动行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5]。例如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型物 流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智能小车对货物进行扫码识别,然后按照规划路径自动运送到相应的出货区域,实现了货物的快速自动分拣[6],节省了人工及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矿山行业,也可以运用智能小车进行煤炭等货物的运输。现在,许多学校和机构通过举办循迹小车的设计制作活动和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7-13]。 循迹小车所采用的位置和速度控制模型及策略直接影响着小车循迹运动的精度、速度和流畅性。本文根据所设计循迹小车的工作原理进行机械运动分析,建立位置+速度 的串级PID 控制模型,实现了循迹小车快速、精确的循迹 控制。1 工作原理 ■1.1 组成 设计的循迹小车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小车主要由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组成。机械机构主要包括车身、万向轮、左轮、右轮和减速器等组成。控制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控制板、电机驱动板、电池、红外光电传感器、测速器和控制软件等组成。 ■1.2 工作原理万向轮安装在车身前部,左轮和右轮安装在车身后部,分别由左电机和右电机通过相应的减速器减速后单独驱动; 单片机控制板采用模块化设计,CPU 采用STC89C52芯片;左电机和右电机为直流电机,由采用L293D 芯片的电机驱 动板来驱动;电源模块用2节3.7V 锂电池串联给小车控制系统供电。对于每个直流电机,单片机输出一路PWM 信号来控制电机的转速,输出一路TTL 信号来控制电机的转向;两个槽型对射光电传感器与安装在左、右电机减速器上的测速码盘组成了测速系统,将左、右轮的转速转换为脉冲实时传送到单片机控制系统,可实现左、右轮转速的闭环控制。 5个红外光电传感器安装在小车的前部,用来检测黑色轨道 与小车前进方向之间的偏差。 图1 循迹小车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图当小车正常前进时,红外光电传感器A 检测到黑色轨 道;当红外光电传感器B 或C 或D 或E 检测到黑色轨道时,说明小车检测到位置误差,轨道出现了偏转;控制软件根据5个红外光电传感器输入状态的变化来判断位置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并确定下一步调整时的转向和转角输出,再计算出左、右电机的输出转速,然后再通过电机驱动板、左电机、右电机、减速器来改变左轮、右轮的速度,从而改变小车的前进方向,从而实现小车的自动循迹运动。2 机械运动分析根据小车的机械结构,将小车简化为图2中粗黑线所 示的模型。万向轮的中心点为G,左轮的中心点为H,右轮的中心点为J,H 点和J 点的中心点为I。设小车左轮的速度为v 左,右轮的速度为v 右,I 点的速度为v 中。由于小车自动循迹小车的位置和速度控制韩林峰1 ,崔琦2 (1.郑州市第一中学,河南郑州,450006;2.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要:为了实现小车快速平稳的循迹运动,采用5个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轨道的偏差,前部安装一个万向轮,通过后部左轮和右轮的速度差来控制小车的转向。分析了小车转弯时的运动轨迹,讨论了左轮和右轮速度与转弯半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位置+速度的串级PID 控制模型,采用速度最快策略进行速度分配,确保小车在转向时快速流畅,使小车能够迅速、平稳、准确地沿赛道轨迹运动。该小车的设计方案和串级控制模型也可应用于无人车间自动搬运的AGV小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的循迹及定位控制。关键词:循迹小车;位置;速度;串级控制

红外自动循迹小车

目录 目录 0 摘要: (1) 1.任务及要求 (2) 1.1任务 (2) 2.系统设计方案 (2) 2.1小车循迹原理 (2) 2.2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 3.系统方案 (3) 3.1 寻迹传感器模块 (3) 3.1.1红外传感器ST188简介 (3) 3.1.2比较器LM324简介 (4) 3.1.3具体电路 (4) 3.1.4传感器安装 (5) 3.2控制器模块 (5) 3.3电源模块 (6) 3.4电机及驱动模块 (7) 3.4.1电机 (7) 3.4.2驱动 (7) 3.5自动循迹小车总体设计 (8) 3.5.1总体电路图 (8) 3.5.2系统总体说明 (10) 4.软件设计 (10) 4.1 PWM控制 (10) 4.2 总体软件流程图 (11) 4.3小车循迹流程图 (11) 4.4中断程序流程图 (12) 4.5单片机测序 (13) 5.参考资料 (16)

自动循迹小车 摘要: 本设计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简易自动寻迹小车系统,包括小车系统构成软硬件设计方法。小车以AT89C51 为控制核心, 用单片机产生PWM波,控制小车速度。利用红外光电传感器对路面黑色轨迹进行检测,并将路面检测信号反馈给单片机。单片机对采集到的信号予以分析判断,及时控制驱动电机以调整小车转向,从而使小车能够沿着黑色轨迹自动行驶,实现小车自动寻迹的目的。 关键词:单片机AT89C51 光电传感器直流电机自动循迹小车 Abstract : This design is a Simple Design of a smart auto-tracking vehicle which based on MSC contro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r ,and method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are included. The car use AT89C51 as heart of centrol in this system. Then using PWM waves Produced by MCU to control car speed. By using infraraed sensor to detect the information of black track. The smart vehicle acquires the information and sends t hem to the MSC.Then the MSC analyzes the signals and controls the movements of t he motors. Which make the smart vehicle move along the given black line antomaticly. Keywords :infrared sensor ;MSC ;auto-tracking

循迹小车设计(附代码)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寻迹小车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 1.1控制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 设计中采用了一款十分常用的51系列单片机作为处理器,特点是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且可与其他处理器进行通讯。 系统时钟:晶振频率1/12,本设计采用12M晶振,因此系统时钟为1us。 I/O口资源:4个通用8位准双向I/O口(P0、P1、P2、P3,其中P3为特殊功能口)。 通讯:一对全双工串行通讯口(P3.0、P3.1),可与其他单片机或上位机进行通讯。 中断:2个外部中断(/INT0、/INT1),2个定时器中断(T0、T1),1个串行通讯中断,共5个中断资源并有2级中断优先级可供配置。 ROM:该单片机提供8K的ROM供用户编写程序。 1.2 寻黑胶带方案 方案一、 可见光发光二级管组成的发射-接收电路。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其他环境光源会对光敏二极管的工作产生很大干扰,一旦外界光亮条件改变,很可能造成误判和漏判;虽然采取超高亮发光管可以降低一定的干扰,但这又将增加额外的功率损耗。 方案二、 反射式红外发射-接收器。由于采用红外管代替普通可见光管,可以降低环境光源干扰,大大减小了误判和漏判的可能性。 经过比较选择方案二。 电机的选择和控制 方案一: 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但是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元件价格比较昂贵。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电动机的电阻比较小,但电流比较大;分压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二: 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电动机的转速进行控制,此方案的优点是电路比较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慢,机械结构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三: 采用由达林顿管组成的H型PWM电路。用单片机控制达林顿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准调整电动机转速。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管子的饱和截至状态下,效率非常高;H 型电路保证了可以简单的实现转速的控制;电子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较之继电器高的多,是一种广泛采用的PWM调速技术。 经过比较选择方案三。 二.硬件电路设计 2.1反射式红外发送接收对管的使用 本设计采用的是tcrt5000反射式光电传感器,原理图如下,传感器采用高

智能循迹小车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课程名称:单片机实训 完成日期: 2014 年 7 月 10 日 任务书

实训(习)题目: 智能小车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实训(习)目的: (1)、巩固、加深和扩大单片机应用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控制的能力; (2)培养针对课程需要。锻炼学生查阅有关手册、图标及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提高组成系统、编程、调试的动手能力; (3)对课程的方案分析、选择、比较、熟悉单片机系统开发、研制的过程,软硬件设计的方法、内容及步骤。 实训(习)内容: 安装智能小车及相关功能设计、调试 实训(习)要求: 1. 本实训要求由一个团队完成,团队人员不超过8个人。 2. 通过所学知识并利用智能小车、计算机、 keil软件、烧写软件等完成实训项目,并拟定实训报告。 3. 能正确组装和调试智能小车。 4. 实训完成后,根据实训内容撰写实训报告书一份。 实训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参考) 1 系统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1.1 控制器与最小系统 1.2 显示模块与按键模块 1.3 报警模块 1.4 电机与驱动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接口 1.5循迹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接口 1.6 避障模块的工作原理与接口 2 功能方案及软件设计 2.1 功能设计 2.2 软件设计 (结合某一赛道、障碍设置说明程序设计思路,给出流程图、程序代码) 3功能调试与总结 3.1 功能调试 排版要求:正文小4宋体;段首缩进2字,行间距固定值18磅。内容展开可以按3级标题形式,如:按1 ……、1.1 ……、1.1.1 形式(如果需要)。每个1级标题另起一页,1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空格,不加标点,段前、段后均为1行,固定值22磅。2级标题:四号黑体左起,四号黑体,段前、段后均为12磅。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起,段前、段后均为6磅。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J I A N G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课题名称: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 理及其应用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姓名高立峰 学院理电学院 专业物理学(师范) 学号 0507020016 完成时间 2009.4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0507020016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摘要

红外光谱仪是鉴别物质和分析物质结构的有效手段,其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红外光谱仪的典型代表。它是根据光的相干性原理设计的,是一种干涉型光谱仪,具有优良的特性,完善的功能,并且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同样也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作扼要的介绍,总结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主要特点,综述了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基本原理;应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