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
2020年苏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庭》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茂密的雨林里,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广阔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
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预设: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灵长类区——猩猩、猴子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预设: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一、教学目标b. 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及其主要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c. 理解动物大家族中各种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等概念。
a.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特征的能力,能够通过动物的外观和行为识别动物的种类。
b.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和总结动物的习性,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关于动物的研究任务。
a.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c.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物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为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
1. 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之“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段落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难点:正确区分不同类别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入动物世界的学习情境。
讲解动物共有的基本特征,如运动能力、感觉器官、摄取营养的方式等。
结合图片或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图片或模型,指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毛发、鳞片、羽毛等。
同时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动物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2. 认识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动物种类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入新课的主题——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
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通过展示各种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识别这些动物主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可以分类讨论,如:哪些动物生活在森林、草原、沙漠、水中等。
利用地图或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动物生活习性的探究:向学生介绍动物的食性(如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和活动习性(如昼行夜出、夜行性等)。
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2020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2020年苏教版新教材制定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给动物分类【课标落实】《给动物分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知识:1.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2. 知道人是脊椎动物,认识脊椎、脊椎在身体内所处位置及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给动物进行分类。
4.能够列举出我国特有的几种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触摸到完整的人体脊椎。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脊椎模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脊椎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1.对动物的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自主设计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操作,总结出脊椎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
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
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
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
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
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
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第四部分:通过对人类的脊椎认识继而找出更多动物的脊椎。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附目录)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给动物分类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020年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低年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中年段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高年段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四上科学】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学家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
动物分类的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动物学必需的基础。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
在物种日益减少的今天,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每一个地球人都需要关注的话题。
学生在低年段的学习中认识了常见的动物并观察其特征,形成了有关动物的初步概念。
本单元对动物的研究从重点关注动物个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过渡到关注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描述某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了解与某类动物本质特征相关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本单元也为学生在高年段时研究微生物、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打下基础。
动物种类繁多,从“大家族”这一话题入手研究动物,能体现动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可以更好地突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类别的识别与研究。
观察与描述是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探究技能培养的重点。
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关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能归纳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在动物大家族的主题下也包含对一些珍稀动物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新苏教版(2021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2021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目录(内含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及单元知识点)苏教版(2021)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8 1给动物分类 8 2鱼类 15 3鸟类 19 4哺乳类 25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29 5运动与位置 29 6不同的运动 34 7运动的快慢 38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44 8力与运动44 9弹力 49 10摩擦力 54 11浮力 61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67 12点亮小灯泡67 13导体和绝缘体 72 14电路暗箱 76 15生活中的电 79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85 16常见的岩石 85 17 认识矿物 90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94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100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00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105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108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12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15 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120 苏教版(2021)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p 本教材是2021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p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动物大家族》单元教学计划第二课:《鱼类》。
动物分类的知识是学习和研究动物学必需的基础。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
在物种日益减少的今天,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每一个地球人都需要关注的话题。
本课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不同的鱼,描述鱼类的共同特征,能够识别某一动物类别的前提是认识这一动物类别的共同特征。
所以,本课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几种常见鱼的基础上,发现这些鱼的共同点,进而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然后认识一些外形比较奇特的鱼。
第二部分:观察鱼的游动和呼吸,认识鱼的鳍和鳃的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时,鱼停在水中不动时实验现象第四部分:阅读资料,了解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鸟类》,与认识鱼类一样,能够识别鸟类的前提是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所以,本课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几种常见的鸟,并描述这些鸟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归纳概括鸟类的共同特征。
本课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不同的鸟,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研究鸽子的羽毛,认识羽毛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部分:认识鸟类的喙和足,通过鸟类的足可以大致判断它们通常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但是,由于动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不能将这一判断绝对化。
第四课:《哺乳动物》认识哺乳类与认识鱼类、鸟类采取了相似的学习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这三类动物的研究初步了解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
首先在观察几种常见哺乳动物,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点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哺乳类的共同特征,然后识别其他哺乳动物。
本课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识别并观察不同的哺乳动物,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认识恒温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体验脂肪的作用。
第三部分: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
大家族》教案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3.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5.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准分区,比如生活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研究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
类吗?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2.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3.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4.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5.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6.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
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1.做脊椎模型
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把线轴穿过孔,线轴的两端各打一个结。
③把线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圆纸片上,用胶带固定。
④把圆纸片一个一个地穿在线轴上,每个圆纸片之间用棉线隔开。
⑤把最后一个圆纸片固定在线轴的顶端。
3.研究脊椎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脊椎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让身体做出什么运动?
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脊椎可以支撑身体,让身体做出各种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类活动、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物的分类方法和脊椎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活动的操作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鱼类是脊椎动物,有鳃和鳍。
活动二:探究鳍的作用
1、教师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游泳时鳍的运动情况。
2、小组合作,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鳍的作用,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活动三:探究鳃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鳃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探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了解鱼的呼吸特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研究,我们了解了鱼类是脊椎动物,有鳃和鳍,探究了鳍和鳃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特点。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鱼类种类非常多,需要我们爱护和保护水生生物。
1.了解鸟类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鸟类的生活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了解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鸟类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鸟类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鸟类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和研究兴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鸟类的特征和分类;
2.鸟类的生活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教学难点
1.鸟类的适应环境的特点;
2.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预设:绒羽细小柔软,紧贴鸟的身体。
3)讨论活动
①鸟类的羽毛有什么作用?
预设:保温、飞行、色彩吸引等。
②鸟类的羽毛有什么特点?
预设:轻、薄、柔软、有弹性等。
活动三:探究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作用1、出示鸟喙和鸟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着密切关系,如鹰的尖喙、鸭的扁喙等。
3、讨论鸟足的形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如鸵鸟的长腿、鹰的锐爪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鸟类的共同特点、羽毛的特点及其作用,以及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鸟类的外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鸟类生存环境。
1、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外貌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存适应性。
2、探究哺乳动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态性,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教学重点
1、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2、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教学难点
1、探究哺乳动物的生态性,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哺乳动物的恒温性和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二、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1、教师讲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引导学生进行实
验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和毛发保护等特点。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1、教师讲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的奔跑、爬行、游泳等运动方式。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总结哺乳动物
的特征、恒温性、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护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
2、调查本地区的哺乳动物种类和生态性,并撰写调查报告。
为什么哺乳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呢?我们来做一个动物油脂实验,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材料,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活动三: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如猫的爬行、兔子的跳跃、狗的奔跑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如此多样化?这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性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恒温调节机制和运动方式。
同时,我们也探究了哺乳动物体温恒定的原因,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这一机制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哺乳动物。
北极熊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体温?学生预测可能是因为它们有厚厚的脂肪层,但是教师引导他们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实验结果表明,哺乳动物的脂肪确实有保温的作用,
但是要注意哺乳动物体温的保持是复杂而系统的生命现象,脂肪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讨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例如,猎豹奔跑速度最快,袋鼠蹦跳能力强,蝙蝠可以飞行,海豹、海狮等水生哺乳动物游泳能力强。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出一两种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名称,例如跳羚和红袋鼠都是以跳跃方式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