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如“凹凼”、“半晌”等。(2)速读课文,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赏析,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提取文本信息、分析关键词、重点词句的能力及善于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凡人物特别是以父亲为代表的广大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传递的美德,传承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将习近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台阶和父亲的对比,揣摩关键句,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2、联系学生实际,学会肯定生活中“砌台阶”之人,明确如何更好地为自己和为他人“砌台阶”,达到教学目标当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题及其带给人的深刻启示。

【教学方法】

引导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投影两张台阶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台阶,我们每天在上面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不同的台阶会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写的以他父亲为原型的一篇文章——《台阶》。

二、预习测评

运用“开火车”的方式,请一列同学回答后,全班齐读。

凹凼.(dàng)涎.水(xián)尴尬

..(ɡān gà)过瘾.(yǐn)半晌.(shǎng)门槛.(kǎn)

三、整体感知,踏上台阶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故事。

预设:父亲嫌我们家台阶低,花了大半辈子造了有高台阶的新屋,新房造好后,父亲老了。

抛出关键问题:这篇文章写的主要对象既然是父亲,为什么要却以“台阶”题目,“台阶”又有什么样深刻的含义?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的分析文章,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四、驻足台阶,了解父亲

(一)合作探究:以造好新台阶为节点,我们家的台阶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原来我们家的台阶是怎么样的?

明确:抓住“风吹雨淋”、“人踩牛踏”、“小凹凼”等词,得出三级青石板台阶的特征:粗糙、坚硬

2.台阶建好后,我们家的台阶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抓住“面磨得很光”,“不经磕”等句子,得出九级水泥台阶的特征:光滑、脆弱

3.台阶建好前,父亲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通过品味“一口气”、“一下子”“太大”、“背”、“裂”、“嵌”、“摇不散”等这些词感悟年轻时的父亲健壮、执著、吃苦耐劳的形象。

4.台阶建好后,父亲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通过品味“嘎叽”、“晃一晃”“若有所失”、“失去了生机”等这些词感悟父亲衰老、失落无助的形象。(二)铺成老台阶的三块青石板最终去了哪里?它与父亲的命运有何共同点?

预设:青石板成为新台阶的基石我们看不见它了,而父亲身上的吃苦耐劳和执著也消失了。

师:老台阶的历史使命结束了,尽管它是新台阶的基础,但人们却再也看不见它了。同样,父亲为了换来我们家的尊严,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建造起新台阶,然后迅速衰老,就如同这老台阶一般,被砌了新台阶的底下,再也看不见了。

(三)父亲的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什么呢?

比较阅读:21段(台阶建好前)和26段(台阶建好后),通过父亲建台阶前后的比较得出父亲身上不变的是他的谦卑和朴实。

21段: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抓关键词“仿佛”、“惯了”)

26段: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一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一级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抓关键词“不自在”)师:“居然”背后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是谦卑。“仿佛”二字,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场景中不习惯于张扬的反应,但还是努力要行动上“挺胸”,可惜已经“驼惯”,这是他沧桑劳苦的结果。台阶建好后,父亲从最高层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挪,他的“不自在”更是将他谦卑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父亲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他的谦卑,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得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四)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父亲这个角色?是否因为他身体和精神的衰老以及他内心的谦卑让我们就轻视这个普通的农村父亲?

师:父亲从农村而来,一辈子在为了自己心中的“台阶”而奋斗,同时也将自己化作子女人生的“台阶”,他们在努力奋斗的过程当中,不仅让自己的生命产生变化,也推动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父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对父辈要有一颗关爱和感恩之心,要善于从他们的人生中借鉴经验。

板书:台阶——基石,父亲——支柱

五、凝望父亲,细析台阶

1、对于这样的父亲,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

投影:“直到父亲去世了,某一天晚上,与母亲在聊父亲的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原来我一直踩在父亲的肩膀上。”——李森翔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并板书:感激、怜悯

2、文章为何以“台阶”为题,你认为“台阶”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预设:于父亲而言,台阶是他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于“我”,父亲是“我”的人生台阶;于民族而言,父亲代表的是广大农村的劳动人民,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厚重的台阶。

师:《台阶》这篇课文至少有三层意蕴,表层意蕴是“所写的故事是父亲为了获得地位要建高台阶新屋的人生故事”,表层的“台阶”又有“实”和“虚”两层含义,“实”是指屋子的台阶,“虚”是指父亲的人生目标;而深层意蕴是“在父亲为了获得地位要建高台阶新屋的人生故事中,可以总结出来的人生得失和经验是我人生的重要的台阶,我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去摘取人生果实”。第三层含义则是上升到社会的层面,以父亲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厚重的一级台阶。

六、回眸台阶,传承品质

1、以“_____,我想为你点赞”的形式,谈谈我们身边“砌台阶”的人,并说明理由。

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身边人身上的执著和奉献精神,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当学生们聆听父亲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同时,学生不禁去联想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筑台阶”的人,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筑台阶?

2、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砌台阶?结合习主席的话,谈一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传承父亲的品质。

投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换位思考,从文中的“父亲”联系到自身,学生可以更加感同身受。同时,潜移默化地贯彻十九大的精神,让学生在以后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目标、有毅力、踏实肯干的人。

七、教师小结

1、教师配乐朗读刘和刚《父亲》。

2、升华到本课的最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今天学习学习了李森祥的《台阶》,看过了那布满小凹凼的青石板台阶,触到了父亲那布满裂痕和尘土的双脚,记住了父亲那道摇不散的执著的目光,体会到了父亲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执著的人物形象,老师希望你们既能为“砌台阶者”点赞,也能自己心中的“台阶”和梦想而不懈地努力,老师更希望你们能传承父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基石)父亲(支柱)三级青石板:粗糙、坚硬吃苦耐劳、执著、健壮

作为基石

谦卑、朴实

九级水泥台:光滑、脆弱衰老、失落、无助

感激、怜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