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3)廊道贯通全楼。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干栏式民居—广西、四川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 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服饰的起源

1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2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温饱问题。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

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服饰的功能

1实用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说:“衣,依也,人所依以避风寒也。”王充《论衡》中说:“夫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

衣服和食物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用是衣服的第一要素。

2标志功能;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服饰是一个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故世俗社会有“只认衣服不认人”的说法。“君子小人,物有章服”

例如,黄色,尤其在唐代之后,就已成为天了、帝王的专有色彩了.个仅平民百姓不得穿黄色的衣服,即使品位很高的官员也必须奉守此法,不能僭越,否则会犯下“犯上”的滔天大罪,遭致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惨祸。又如紫色:紫色是吉祥之色,紫气被称为瑞气,天上紫微星,人间紫禁城.都是王者之象,王者之家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大官穿紫袍,因而普通老百姓也禁用。流风所及,直到如今民间也以紫为贵,俗语所说的“红得发紫”,“紫气东来”,都是紫为贵色的注解。

同时衣服还是区别身份、职业、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邮局职工的橄榄绿、军队的黄绿相间的迷彩服、医生护士的白大褂等许多职业装。现在,在一些国家,衣服成了不同阶层的代名词:“蓝领阶层”、“白领阶层”

3审美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例如在《左传·闵公二年》云:“衣,身之章也。”服饰可以把人打扮的更加美丽。现代社会,人们买衣服、选首饰,首先需要考虑衣服的款式、色彩,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

一、交通民俗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 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 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 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4 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 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 外交 a汉张骞西行 b郑和下西洋 c马可·波罗

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认同。辩证的去看待

我们需要继承全面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都有,神奇与腐朽一体,进步与落后并存,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光怪离陆的景象。对待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观点,批判的眼光,认真的治学态度,继承,批判,扬弃,创新。优秀的,继承;错误的,批判;不合时宜的,改造;缺少的,创新。

变化的,与时代结合与面对中西文化结合面对祖先遗留的历史文化,作为后人我们至少应该怀者一种敬畏之心,就像我们过端午不会不知纪念屈原一样。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教义,每一样都值得中国骄傲。可是否又是每一个人都继承和发扬着先人的血统呢?当全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时,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习俗的顶礼膜拜,对庸俗文化的疯狂着迷,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

中国民俗概论考试版

岁时节日的由来 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中国八大菜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 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环形土楼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客家土楼的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客家土楼主要有三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它的建筑特点有三点: 1)中轴线鲜明。一般来说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其它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2)以厅堂为核心。突出主厅的位置,以厅堂为中心,规划院落,再以院落为中心进行土楼整体的组合。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 ?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 ?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 ?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 ?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 ?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五、民俗学定义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的分类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 ?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 ?三分法: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 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 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 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

民俗概论练习题

练习题 导论民俗概论 1.民俗学是研究什么的人文科学? 2.什么是民俗? 3.英文“Folklore”是什么意思?是哪个国家,哪位学者,哪一年创用的?4.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哪几种? 5.广义的“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6.什么叫物质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7.什么叫精神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8.什么叫民间文学,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9.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0.研究民俗有哪些实用价值? 11.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 12.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3.什么叫民俗的传承性? 14.什么叫民俗的扩布性? 15.正常的扩布方式通过哪三个步骤完成? 16.什么叫非正常的扩布? 17.什么叫民俗的稳定性? 18.什么叫民俗的变异性? 19.什么叫民俗的类型性? 20什么叫民俗的规范性? 21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哪三方面? 第一讲生产民俗专题 1.我国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什么民俗?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3.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产生狩猎、游牧民俗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5.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什么? 6.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百工五法”指的是什么? 7.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有几方面? 8.什么是职业行话? 9.我国工匠民俗有哪几个重要特点? 10.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1.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有哪些? 12.我国的集市贸易,是否仅局限于农村,请举例说明。 13.行商可分几大类?

14.什么叫坐商? 15.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讲生活民俗专题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哪些方面? 2.物质生活民俗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3.饮食民俗包括哪几方面? 4.构成我国日常食俗的主食、副食有哪些? 5.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哪几类? 6.服饰经历了几个阶段? 7.服饰的构成要素有哪几方面? 8.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方面? 9.服饰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0.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12.举例说明,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13.以四合院为例,说明中国的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14.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哪些习俗是共同具有的? 15.中国民居建筑具有哪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第三讲岁时节日专题 1.什么叫岁时节日? 2.岁时节日的形成,有哪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3.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哪些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4.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5.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6.春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7.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何时? 8.清明节习俗有何特点? 9.端午节最初的节俗主题是什么,历经千年演变,现在节俗的主题是什么?10.中秋节是怎样形成的? 11.“重阳”为什么又称“重九”?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是什么? 13.为什么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14.现代节日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讲人生仪礼专题

民俗学 第一讲 民俗概论

第一讲民俗概述 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 姓名:黄笛学号:20091108194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民俗学概论》第二版是由钟敬文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民俗学专业教材。钟敬文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广东省山区的一个小镇。在小学学业完成后,钟先生在县城求学并留在县城教书,但钟先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他捉住了机遇离开县城到中南的大城市求职。《民俗学概论》是钟敬文先生在九十年末致力研究写成的专业知识书籍。正如钟敬文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一般?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这部关于中国民俗知识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心愿 ! ? 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都属于民俗信仰,下面分别阐述《民俗学概论》有关于三者的内容。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根据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民俗信仰大致分为几个方面研究,即民俗信仰的起源,民俗信仰的对象、民俗信仰的媒介、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在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摘录《民俗学概论》中关于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的内容。 一、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依据,《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②祖先崇拜来源于人们相信对于已故祖先对于子孙的庇护,它是血缘关系的体现者。 祖先祭祀的对象,在本书中详细描述?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③五服即五代之内的祖先,一般家里面的祖先屋里面的祭祀的祖先最高辈分为高祖,高祖即曾祖父的父亲,即祖父的祖父。祖先神并不是五代之内的任意男子,而是有特殊的要求。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但是一般并不是所有已故的亲长都是祖先,而是氏族长、部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 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 一、作为词汇的“民俗” 1.Folk-lore: 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 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Folklore既指民俗,也指称民俗学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2.“风”与“俗” 中国历史上的“民俗”概念:类同于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现代中国的“民俗”、“民俗学”概念传自日本 二、作为学科的“民俗” 1.学科术语“民俗”的诞生 1846年,英国,威廉·汤姆斯首次使用 “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文化” 民:农民?半开化的野蛮人?无文化的落后的人?社会群体? 俗:知识和学问?社会风气?社会习惯? 民俗:过去时代的产物?落后民族无文化阶段的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无文字社会的所有制度、传统、风俗、信仰、态度和工艺? 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传统? *杨堃:“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三、亚欧各国民俗学形成与发展 (一)德国:民俗研究的摇篮 特征: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关系密切,具有浪漫主义传统。关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起源、创作过程及美学意义研究,被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诗学。 18-19世纪: 格林兄弟(Jacob Grimm,Wilheim Grimm):民歌创作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诗歌的原始形式是史诗。 19世纪: 本菲(Theodor Benfey):传播论的倡导者,由民间神话和故事建立起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9-20世纪初: 梅耶(John Meier):反对格林兄弟的民歌的集体创作论,认为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也受文人创作影响; 诺曼(Hans Naumann):继承梅耶的观点,发展出民间文化的贵族起源论 (二)英国:民俗学的故乡 受德国格林兄弟的影响,古物学者汤姆斯(Thomes)造出“folklore”一词涵括关于民俗文化的各种提法。 特征:以进化论人类学为指导理论,通过民俗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更关注民俗的社会

民俗概论练习题

民俗概论练习题

练习题 导论民俗概论 1.民俗学是研究什么的人文科学? 2.什么是民俗? 3.英文“Folklore”是什么意思?是哪个国家,哪位学者,哪一年创用的? 4.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哪几种? 5.广义的“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6.什么叫物质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7.什么叫精神民俗,包括哪些方面内容?8.什么叫民间文学,包括哪些方面内容?9.民俗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0.研究民俗有哪些实用价值? 11.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 12.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3.什么叫民俗的传承性? 14.什么叫民俗的扩布性? 15.正常的扩布方式通过哪三个步骤完成? 16.什么叫非正常的扩布? 17.什么叫民俗的稳定性?

18.什么叫民俗的变异性? 19.什么叫民俗的类型性? 20什么叫民俗的规范性? 21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哪三方面? 第一讲生产民俗专题 1.我国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什么民俗?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3.农业民俗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产生狩猎、游牧民俗的自然因素是什么?5.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什么? 6.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百工五法”指的是什么? 7.我国古代工匠行业习俗主要有几方面?8.什么是职业行话? 9.我国工匠民俗有哪几个重要特点? 10.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1.集市交易中最具民俗特点有哪些? 12.我国的集市贸易,是否仅局限于农村,请举例说明。 13.行商可分几大类? 14.什么叫坐商? 15.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讲生活民俗专题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哪些方面? 2.物质生活民俗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3.饮食民俗包括哪几方面? 4.构成我国日常食俗的主食、副食有哪些?5.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哪几类? 6.服饰经历了几个阶段? 7.服饰的构成要素有哪几方面? 8.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方面? 9.服饰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0.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12.举例说明,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不死的活化石。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 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 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又称为模式性 7、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 8、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3、审美功能,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4、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5、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指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所具有的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群体利益的一种社会管理效应 七、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二、农业生产民俗是伴随古代农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二、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论文 学院: XX学院专业: XXX班级: XXX姓名: X X学号: XXXXX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 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

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就中敬宗是关键所在。 家族、家庭伦理精神是讲求孝道。家族、家庭伦理讲求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本身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孝道的三种内涵,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它的成功实现,乃至或多或少地实现,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是家族最为重大的事情。所以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光大门祚,远不只是对父母的孝养。 孝与忠的交融性。孝与忠是两个概念,是严格区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们又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并有交叉的内容。孝以忠为必要的内容,这样使得家族与国家有了深厚内涵的连接点,产生一致性。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 探讨传统家族文化,首先要研究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特征包含表象特征与本质特征两大类别,下面分别阐述之。 一、表象特征表现为: 结构特征。家族结构也称之为家族类型。以亲缘关系为标准,传统家族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家族家庭等。 经济特征。传统家族的经济特征突出表现在有族产来维系家族的生存。族产又主要指族田。族田是家族的经济命脉,是家族各项活动的经济后盾。没有族田也就没有家族的凝聚、延续和存在。族田主要是通过族人捐助的方式获得的,是为全族人的利益服务。 教育特征。传统家族的教育功能别具一格,教育方式是多方面的。有的族长经常在祭祖之后在祠堂向族人宣讲家训族规,或讲解圣谕,以臻教育和规范

民俗学概论_大资料题

1民俗包含哪四部分各部分内容 物质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 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2民俗学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3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4民俗学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教化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维系功能宣泄功能补偿功能 5物质生产民俗有哪些特征 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 6物质生产民俗分为哪几类 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 7农业民俗包含哪些内容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民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 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习俗 8工匠民俗有什么特点 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承的封锁行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9饮食民俗分为哪几类 日常饮食节日饮食祭祀饮食待客饮食特殊饮食 10民间服饰包括那几类 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11服饰的变化经历的那几个经历 第一阶段遮身掩体,防寒禹署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掩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12我们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