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txt12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思念是一阵雨,让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郁的日子里明朗起来。本文由antnkh123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马丽红: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马丽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而其诗成就最为突出.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自然表现.陶渊明以一种十分真实自然的态度表现着自己的生活,抒写着自己的情怀,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既指为人,也指写诗. 鲁迅先生在他那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分析了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他说:"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j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写诗也如他的为人,十分率真,从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不刻意追求某种预定的效果, 读者在诗中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在田园诗中,人们既可以看到诗人归隐后的闲适,例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也能够了解到他"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的生活困境.这种后人莫能及的诗歌境界正是在陶渊明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是真实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倍. 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相见无尘杂,但道桑麻长",榆柳,桃李,种豆,桑麻以及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

安徽芜湖,241000)

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无愧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然而,由于陶身处晋宋门阀专权,浮靡文风盛行之际,其诗并不受重视.直到梁代萧统《陶渊明集》问世,人们才开始重视陶的文学创作;唐代时, 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宋, 清两代则出现了研究陶诗的两次高潮.严羽《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朱熹《朱子语录》也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我们认为:仅仅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去探究,去挖掘,逐步发现陶诗的真正艺术特色. 1.纯取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陶渊明正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们的丰富联想. 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中抓取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问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 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2.语言平淡,平中有奇

凭陶渊明的艺术修养,他并非没有绮靡的能力,然而,他那率真耿介的性情,"抱朴含真"(《劝农》) 的追求以及对虚浮污浊官场的厌恶,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去刻意推敲,修炼其诗歌语言.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尽力避开华美的词藻,挑选通俗平淡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与其追求表里如一的理想相一致.比如:''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 这样的词句从表面看确实平淡,干枯,然细细琢磨一下,这不正是乡间农民淳朴,自然的日常道白吗?

万方数据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4期

这不正与诗人的追求相谐吗?再如《癸卯岁二月中

作从弟敬远》中写冬雪:'倾身无希声,在目皓且白."

寥寥数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正如苏东坡所言''渊明诗初看散漫,熟看有奇句."所以,陶渊明诗歌语言,尤其是他的田园诗语言,不是不经过锤炼的,而是锤炼得相当有火候,显得平淡自然,不露痕迹. 3.景为情设.情景交融陶渊明一生几次出仕,多年为官,对东晋末年动乱时代的战乱,篡权,阴谋,危机等司空见惯, 对官场的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深恶痛绝.周旋于险恶的官场如履薄冰,使他心力交瘁.所以诗人一心要摆脱政治漩涡,过一种淳朴宁静,轻松愉快,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之一中,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观者比作"羁

鸟",'他鱼",将自己向往的田园比作"旧林","故渊",

爱憎分明,一目了然.由于诗人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诗中的景物大多悠然自得,整齐有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将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尔虞我诈的官场相对立,抒发了自己脱离黑暗,重返净土时的欢乐心情.在诗人心中,村中的几缕炊烟,几声鸡鸣狗吠,都能使他产生"复得返自然"的喜悦.至于采菊时物我两忘的境界,更令后人神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与当时血腥的官场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诗人对当时现实的严厉批判,也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正因如此,这些意象才显得更加完美与生动.

4.情趣与理趣的统一陶渊明诗不仅富有情趣,而且富有理趣.诗人常常在写景抒情的同时,用朴素的语言阐释其对人生的感悟,'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常爱陶彭泽,文思何其玄"(白居易语).而与玄言诗相比较,陶诗素淡而意蕴深远,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陶诗以景象为依托,以真情为基础,自然而然阐发老庄,议论玄理,或情随景深,或寓理于情,真正做到了景,情,理的融合统一.诗人只将其作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才能超越自我,皈依自然,达到"无我之境".(见王国维《人间词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格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成为他们仕途失意后寻找的一个坐标,从他的身上发掘新的人生价值.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堡垒,而在陶渊明诗中

(尤其是田园诗)中彰显的平淡自然也斡啦j'…t;

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文稿责编吴违

参考文献

【l】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