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两者在共同活动中的各自参与程度。

当某些行业的活动为社会公众所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场收入,但又达不到市场平均赢利水平之时,政府和企业是可以共同承担这类活动的。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投资或补贴等,使得投入到该行业的企业具有获得平均利润率的能力,从而政府通过自身的无偿投入,支持了该行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由于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率,而承担起了部分的乃至主要的投资任务,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的支出负担。这样,财政的非赢利性活动,就直接与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相联系了。

3.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我们知道,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等。政府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手段的支持。这些手段包括税收、规费、支出、预算、补贴、国债、赤字等。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首先,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分配性财政政策涉及到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企业和社区。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只对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调节性财政政策则与限制和规定某些个人、企业或团体的行为有关,如税收的奖限政策就是为了鼓励或限制那些受调节者的某些经济行为,实现政府某一经济目标。再分配政策指政府在社会各阶层中针对财富、收入、财产等所进行的转移性分配。政府从公平和效率权衡的角度,采用累进个人所得税、转移性支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其次,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通常政府借助税收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达到调节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目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

的、使社会供需总量达到短期平衡的财政操作。再次,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减税、增支或财政赤字和扩大国债发行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增税、减支或财政盈余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扩张,也不收缩。通过上述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财政政策调节,达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调控性”。

4.法治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财政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从而使得财政体现出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建立在法规规范化基础上的财政。如税收是依据税法征收的,没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和授权,有关税法和税收条例是无法确立的。如政府预算也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和批准,否则政府是一分一毫也无权随意使用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按照现代西方财政学,市场化国家的财政职能一般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中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确立我国的财政职能,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有益成份,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具体分析,在中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尽管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活动主要是由市场来完成的,但财政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主要手段,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以及制定和执行有关政策,可以引导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向。如对某些需要发展的产业,在市场机制难以引导资金投入时,财政可通过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

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原则上讲,属于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利润、租金和股息收入等,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财政分配的范围是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二是规范工资制度。主要是由财政供给的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货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等等。三是加强税收调节。比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差距之内,实现社会基本公正;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不同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和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调控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实施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缓解失业现象;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增加税收,以便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失业救济金

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监督管理职能。

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性、市场竞争的自发性和排他性,所以需要财政的监督和管理。特别要看到,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政令统一,必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更需要强化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跟踪、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及时反馈信息,发出预警信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经济秩序。主要是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政、税政、会计法规,为市场竞争提供基本的规则,当好市场裁判,保护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同时严肃财经纪律,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三是通过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实施价值形式的监督管理,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国家财力的壮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四是通过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转变和强化财政职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转变和强化财政职能势在必行。

1.从规范政府职能入手,科学界定财政职能范围,消除“越位”和“缺位”。

能否界定好财政的职能范围,关键看政府的职能究竟能否规范化。规范政府职能关键是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政府职能标准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纠正市场失灵。真正把市场能完成的事情交由市场完成,对目前政府职能可以逐一鉴别,既可以消除“越位”,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又可以消除“缺位”,把政府该管的、本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情真正管好。尽管财政职能范围的规范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去实施,纠正好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二是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这是确保国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首先,事权划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完善的基本条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由于各级政府间的事权没有明确调整,事权与财权脱节,缺乏合理的支出范围界定,导致地区之间苦乐不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员工资无法保障等新的矛盾。其次事权划分不清易于造成上下级政府之间互相推诿,致使政府的正常公共职能无法行使。所以,正确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是非常必要的。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应遵循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国家利益原则。受益原则简言之就是谁受益、谁管理;谁制造危害、谁负责。行政管辖原则就是对于无法用受益范围划分的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经济行政或者社会行政事务,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标准来划分。如: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的事务,应由中央政府来决定;凡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应当由省级政府来承担。国家利益原则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的准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旦国家认为有必要,则国家有

权将划归地方的事权收回来。同时中央政府与上级政府有权对下级政府的各项具体事务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根据各种公认的划分标准,尽快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将一些属于中央事权但地方财政承担支出的项目,划为中央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属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一些事务的决策权,中央应尽量少干预、不干预或在出台新的减收增支政策时,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对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差异进行区别对待。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也就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涉及到产权关系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矛盾就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政府使用有限的权力,做了些本不该做的事,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开支,超越了职能合理定位的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让一般竞争性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让它们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政府重在负责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环境。同时国家应承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减轻企业包袱,使国有企业平等地走向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应适应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如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行业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企业改制形式。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界线,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处理企业的各种问题,为企业创造宽松、规范的外部条件,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提高企业适应市场能力。

2.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在自身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财政困难的形势也相当严峻,不仅表现在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日益扩大,也表现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仍低于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不健全,政府职责不能及时

到位,一方面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包袱甩不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成本又必须由政府财政来承担,财政处于两难境地,财政矛盾一时难以化解,势必影响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转变和实施。应通过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政府职能有足够的财力保障。首先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市场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阶段,完全依靠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不够的。而且,公共财政并不意味着财政完全从生产领域中退出来,财政除了供应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的公共支出,还必须采取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有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等还要起主导投资作用,增加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力度,并通过其乘数作用,引导和扩大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继续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实施战略性改组,促进国有资本营运效益的提高,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不断扩大骨干财源。同时,应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收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切.实将“蛋糕”做大,才能使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其次,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体系。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在性质上同预算内资金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放权让利,各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已达到与预算内资金并驾齐驱的地步,大量的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体制外,既不受市场调节,又不属国家计划安排,管理上各自为政,严重侵蚀了财政收入,肢解了财政职能,加剧了分配秩序的混乱,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国家财政收支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实行“费改税”,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体系,已势在必行。最后,要整顿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征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实现要素分配,由于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

价格扭曲,商品价格不能完全反映价值。这样,以市场价格进行的要素分配必然存在许多不正常的分配现象,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加强收入征管,减少偷、漏、骗税,保证财政收入足额入库。

3.充分发挥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的综合调控作用,提高财政宏观调控功能。

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的调控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尤其在经济结构的调控上效果更为明显。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由税收、国家预算、国债、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构成,这些手段在调控社会供需总量与经济结构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主要通过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的作用。就具体调控手段而言,一是充分运用税收调节的强制性、广泛性、直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加强对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控。政府通过选择纳税主体与客体,合理确定和设计税率及纳税环节,正确地执行减免税制度,客观上改变着国民收入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不同地区、部门、经济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因而能够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形成适度的投资和消费规模,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调节不同形式和不同性质的收入,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调节外在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鼓励平等竞争;调节对外经济交往,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扩大开放。二是充分运用预算调节的计划性和法律性的特点,调控国民经济。预算调节计划性和法律性体现在它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对未来年度财政收支事件作出的计划安排,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一旦为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就成为法律性的文件。预算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收支规模、收支差额和收支结构的调整和安排来实现的。财政收支规模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关系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具体地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收入、发行公债、调整企业折旧

率等方式,用财政平衡或不平衡的方式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比如,近几年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矛盾,国家财政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赤字规模、扩大债券发行的方式,有效地刺激了投资和消费,拉动了社会总需求。同时,预算调节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变财政支出方向,加大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的调节力度,实现供求结构的平衡。三是充分运用国债的有偿性、财政货币政策联动效应、筹资的可靠性等特点,调控国民经济。国债调节是以政府作为发行主体,以还本付息、约期归还为特征,通过让渡资金使用权,对社会资金进行再分配的一种信用形式。它主要通过选择发行对象、偿付期限、偿付对象和公债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及经济单位、社会团体的货币收支活动,达到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目的。通过国债的调节,可以起到缓解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合理利用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平抑物价等方面的作用。四是运用财政补贴灵活性、时效性的特点,弥补分配机制的不足,调控经济。财政补贴是政府针对特定的目标而设置,可以适时地设置和取消,因而调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它主要通过选择补贴环节、补贴对象、补贴时机、补贴规模,进行单方面的价值转移,从利益上重新分配,以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发挥调节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安定的作用。如农产品补贴、城镇职工和消费者的价格补贴、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补贴、外贸补贴、财政贴息等在支持农业生产、保障职工基本生活、促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扶持部分政策性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直接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总之,财政宏观调控要正确处理好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经济手段调控与法律手段调控的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调控国民经济与支持社会发展的作用,矫正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4.建立健全社会化、法制化的财政监督体系,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分配秩序的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财政监督和财政立法上迈出了较大步伐,为维护财政分配的正常秩序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财政监督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监督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各种扰乱分配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为此,建立健全社会化、法制化的财政监督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一是改过去偏重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方法。事前监督就是在监督对象有关业务活动付诸实施前由财政进行的监督,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和事前审查,防止不符合国家政策和财政法规的行为和事件发生。事中监督是在监督对象的业务活动中由财政进行的监督,主要通过企事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经常性监督,发现财政分配中不良现象,确保财务制度和政府预算的有效执行。事后监督是对监督对象在过去经济活动中的全面检查、考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完善财政政策。二是建立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自我监督是国家财政系统内有关部门对同级其他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的监督。内部监督是国家财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有关业务活动的相互监督。外部监督是国家财政对系统外部监督对象有关活动的监督。通过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将财政监督纳入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之中,发挥财政监督自律性和广泛性的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社会化监督体系的建设。如果说财务监督带有行业特征的话,那么发展具有社会公正特点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建立执行财政监督职能所必要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信评估机构,是财政监督面向市场经济、改善财政监督和提高监管水平的有效方法。当前要特别重视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制度和再监管制度,显得更为重要,是确保财政社会化监督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加大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的力度。既要对已经出台的各项财政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选择适当时机,加紧补充、完善,又要抓紧填补财政立法空白,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使财政法制建设更好地适应市场

经济和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的要求。尤其要注重加大执法力度,对一切违犯财政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政府财政分配活动的法治性,实现依法理财的目标。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岗位职责)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岗位职责)浅谈我国公共 财政的职能

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公共财政的职能是财政基础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从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形式、特点、公共财政的职能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的职能,分析存于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职能 壹、公共财政的概念 是指国家(政府)集中壹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且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于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特点是:(1)公共财政是壹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作为建立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且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模式,它是壹种缺陷财政,政府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首先必须满足“市场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壹基本条件,否则就会出现“越位”和“缺位”;(2)公共财政是壹种服务财政,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集中代表的国家,其活动和存于的根据就于于履行社会管理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是壹种民主财政,是按社会公意公益来进行的壹种社会集中性分配。他要求最大限度实行民主政策。于市场经济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通过公民的买卖来作出决定,而必须通过壹定的政治程序即所谓的“政治投票”

作出决策。公共选择主要体现为通过代表民意的权力机关审批政府预算和决算。;(4)公共财政是壹种法制财政,市场经济是壹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于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其表当下公共财政收入方面,无论是开征税收、设立规费项目,仍是发行国债,均必须按照壹定的法律程序办事,由财政税务部门依法组织征收的收入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表当下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各项公共财政支出均要严格按照国家预算法及其他财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科学安排,预算审批必须公开透明,依法来进行。;(5)充分接受明主监督,公共财政是壹种受制财政。 公共财政的形式,亦即公共财政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取决于税收收入。当然仍有壹部分来自其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政府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形式。常见的其他收入形式有罚没收入和通货膨胀税等。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这也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四个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壹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于市场经济中,财

联系我国政府实践论述财政三大职能基本理论

财政政策包含不同的目标,在实践中它们互相重叠,要同时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职能是存在实际困难的。这样,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就要协调好不同职能目标的关系。一个职能目标的实现往往会牺牲另一个职能目标,它们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客观执行结果的冲突。一般说来,政府对自愿配置要比对收入分配具有更大的兴趣,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的注意力会转向经济稳定,而减少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重视。如果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反复出现,表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存在缺陷。如何权衡利弊,协调运用、充分实施财政职能,统筹考虑各职能目标的相互作用,使之同时满足配置、分配和稳定发展目标,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重要问题,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财政的职能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协调得好可以相辅相成,协调失当则会相悖相克。财政职能的一致性表现在它们都是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起作用,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资源配置职能是各职能的前提。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职能则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继续。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既是前两种职能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构成实现前两种职能的前提条件。但这些职能在实现中又会经常处于矛盾状态。财政宏观调控以财政职能作为目标,有时会处于顾此失彼的境地,削弱政策效果。 调控收入的分配,即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均稳各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公共财政的框架建设及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支出,一般说来不再投资国有企业或用于生产性建设。(2)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从过去直接的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3)对国有资产应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代表分级分类监督、企业自主经营的方法,促使其保值和增值。(4)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应进一步下放权限,减少事务性管理,规范并充分调动地方的理财积极性。(5)各级财政都应公开办事规则,规范办事程序,克服随意性,增强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办事效率。(6)强化财税政策的政令统一,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科学规范预算内容和管理方法,坚决、有步骤地推行“费改税”,实行收支“两条线”,下决心堵塞乱收费的源头。加强国家财政对政府内外债务的统一管理,继续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公共财政的职能转变。 在一个既定的社会形态里,只能有一个基础性资源配置机制。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将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基础性和主体配置资源机制。而由于国情和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创建之初,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它的根本性运行特征是排斥市场机制,国有制经济在各个工商领域都占据统治地位,如果把农村的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包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 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推荐

2018年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税收筹划视角下我国税制完善研究 2、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国有资本净收入对养老保险的最优划拨率研究 4、工业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及我国税制选择 6、公共就业支出结构与不同收入群体就业差异调节效应分析 7、经济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基于XXX视角 8、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分配模式研究 9、泸西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生态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以XXX为例 11、“十三五”财税改革政策取向 12、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XXX为例 13、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 14、基于指数分析的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绩效测度 15、遗产税的国际经验借鉴 16、税收竞争、收入分权与中国环境污染 17、城镇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18、大数据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探析 19、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基于XXX实践的研究 21、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 22、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浅探 23、债券置换重塑经济格局 24、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央地分成政策变迁与耕地资源流失的关系 25、财政金融支持西安高新区浅议 26、基于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的海关内部审计研究 27、美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28、农业补贴四大变化受益范围更广泛 29、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 30、环保财政与经济发展 31、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32、论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中美科普相关产业税收政策比较研究 34、《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度研究指南 35、当代财经杂志社投稿须知 36、财政政策委员会: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7、预算法视野下的预算管理刍议 38、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 39、公私合作制:地方财政困局的突破与超越 40、辽源市农委组织开展农机补贴专项整治行动 41、今年农业补贴有变别错过! 42、基于国家治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43、股权交易及估值调整的涉税处理

公共管理学 试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其社会公共需要,以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为主的收支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是以克服市场失灵为范围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克服市场失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要矫正市场缺陷,应涉足市场不愿参与或无力参与的领域。政府既要引导竞争,又要限制垄断;既要讲究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既要经济稳步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关于现代政府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职能。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的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结构。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首先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因此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由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问题。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是由竞争和效率决定的,往往导致收入结果的不公平,客观上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三、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最新范文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影响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问题。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总理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

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二、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2、政治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3、管理科学依据:将管理科学引入预算过程。现代社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精选试题)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1、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来说,社会不公平首先来自()。 A.制度不完善 B.市场经济初始条件的不公平 C.个人状况的不同 D.家庭状况的不同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A.企业 B.政府 C.市场 D.国家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为标准。 A.外部效应 B.公共产品 C.收入分配 D.市场失灵 4、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是指()。 A.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外部化

B.消费者以隐瞒其偏好的方法来获得公共产品的消费 C.居民能正确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D.消费者按照他们的收益支付公共产品的成本 5、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 A.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 B.完善激励约束制度 C.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D.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 6、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 B.政府分配 C.公共产品需求 D.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体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 7、()是市场经济中个人经济行为的准则,也是产生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A.个人偏好 B.个人生活条件 C.个人价值观念

D.市场供给需求 8、在开发的经济条件下,()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A.收入大于支出 B.支出大于收入 C.国际收支平衡 D.收入分配公平 9、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10、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对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公共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最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1]P.15。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1]P.8,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分配模式。其职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收(税收等)和支(购买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实现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的演变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权,再到中央集中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演变过程。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统收统支”阶段(1950~1979年)、“财政包干”阶段(1980~1993年)、“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2]P.1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阶段对应了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的职能也是包干一切,远远超过了现代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不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直接参与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由于财政的公共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政的收入大多都投入了再生产,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体制在产权边界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式下运作,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臵低效率,形成长期的财政压力,导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遍欠缺。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阶段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了微观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初期显示出较好的激励效果,但由于没有真正触及旧的体制框架和既得利益,其激励效应呈递减趋势,对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体制运行成本不断增加[2]P.18。这一时期的公共财政也没有发挥好配臵资源、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相

浅谈目前财政收入结构及分析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浅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从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无论国民财富方面,还是经济体结构方面,都取得非常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保持着更高的增长率,我国政府目前的财政规模已经仅次于世界上少数的国家。我们知道,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这些职能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其他更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还更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财政规模非常庞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难以估量。GDP与财政收入都是衡量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两者存在着多多少少的联系,这需要简单的去研究一下。在本文中,还将探究一下目前财政状况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及与社会就业岗位的联系。 一、关于财政收入的一些概念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二、我国财政总收入与GDP的比较 <一>GDP近十年的变化 要探求财政收入,必须要关注我国的国民产值,一来因为财政的收入是要以国民收入作为依据的,二来也因为财政收入也会反过来对国民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下是对国民总产值的一个粗糙地描述。近十年来,我国GDP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年份国民人均国内 总收入生产总值 (元) 2000 98000.5 7858 2001 108068.2 8622 2002 119095.7 9398 2003 135174.0 10542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doc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充分认识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明确了深化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各类社会主体实施统一的财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现代管理原则,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发挥好这些作用,就要求通过相机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税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通过税收这一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并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依法对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财政分配和经济运行规范有序,维护财经纪律。可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精心谋划财政改革与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政策制定、宏观调控、预算安排、体制改革、监督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推进财政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并将工作中的有效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坚持科学管理。财政管理直接影响着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效果。要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把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管理,并把公开、透明体现在各项财政工作中。 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改革

浅谈公共财政与预算管 理改革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摘要: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管理层角度对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依据及影响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改革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就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年12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此后,国务院及财政部领导更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谈到了公共财政问题。尤其是2000年在中央举办的两次省级领导干部财税研讨班上,李岚清副总理再次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问题。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而要求财政合理运筹帷幄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所谓公共财政是一个政府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强调了财政必须顺应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和理财系统自力的深刻调整。 二、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1、经济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财政资源配置的最一般原则。资源配置效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狭义上的效益概念,即"资源利用率",指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组织并运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第二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有限的财政资源,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上。 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预算的安排还需兼顾公平。要求预算分配主体必须立足于全局考虑问题,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要求分配主体对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支出的安排应相应均等,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公而造成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2、政治学依据:依法理财、依法治国。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预算"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反映政府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公共财政构建问题浅析

公共财政构建问题浅析 一、何谓公共财政?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前面把财政加了一个“公共”以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政体制的性质和定位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我们建国以后到今天的60年当中,我们回顾一下,国家财政体制可以说在前30年当中我们把它评价为一个“建设财政”,即一切财政目标和财政收支都是为经济建设、快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而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的后30年中,我们开始在财政体制上尝试一种新的探索,影响比较重大的事件就是1994年的“分税制”。今天我们看到官方的媒体当中对分税制都是无一例外的都是好评,认为从此规范了我们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特别财政收入这一块实现了规范,直到1998年提出来要建设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一个公共财政体制。那么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提出来要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它有着怎样的一个必然性?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给出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套制度框架,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范围的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套财政体制框架。我们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财政学的这些教材对财政的定义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国家权力而强制性对社会总财富进行再分配活动。当时一个代表性观点叫国家分配论,是厦门大学邓子基提出的。事实上在建国以后我们也正是

沿袭了这套做法,当时的财政与普通社会公众的关系如何?是无关的。财政是国家的事情,是国家为主体强制性进行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一个定义显然等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后发现出现问题了。国家如果一直沿袭着走建设财政的老路到今天,比如说国家仍把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主要就是体现为国家处处在“与民争利”的特点,国家权力大量地渗透于竞争性领域,国家仍然去包办一切经济活动和提供市场本该提供的私人物品。而相对于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事关公共需要、公共福利的一些产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却大量地缺失。我们用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既然我们国家已经确定了要走市场经济的这条路,那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定位?显然市场经济以有效提供私人物品为己任,是追求效率至上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而政府要做的事情又是什么?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调控力量应弥补和纠正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是为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公共财政研究的起点就是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市场的边界在哪里?政府应该做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不看清楚的话,那么可能今天的财政体制和政府的职能所在仍然我们会无法理解。因此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去理解,你要意识到政府是给全社会提供什么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政府的定位和指向是满足、致力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财政这样的一套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浅谈对财政学的认识

浅谈对财政学的认识 在这一学期,我将要学习财政学。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经济学中分立出来,可见,财政学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财政作为一国财力的体现,关乎于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般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税收的增长,反作用于财政。以下是我对财政学的认识: 所谓的财政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财政运行的主线,而财政收支实际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因而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在生产总体中的一个分配问题。政府就是通过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构成“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切实执行政府的职能,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从政治角度考察,财政包括财政收支治理的含义,属于国家治理范畴。由此看来,财政是经济与政治的交汇点,财政学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集合体,在财政学中有关财政规律的理论与有关财政治理的财税体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作为当今财政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应当把邓小平理论当作依据之一。在充分灵活运用我国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虚心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但是,对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谨慎地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吸收其中合理的对我国

有用的成分,摒弃其中不合理的和意识形态的谬误,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吸收,不能绝对排斥,也不能盲目崇拜而全盘照搬。 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财政运行可以说都是财政的收收支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收与支是矛盾的统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两条渠道即市场和政府,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的职能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的制定、执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人们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财政实践活动。与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相对应的财政运行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的组成部分,是该社会的诸经济规律在财政这个特殊领域的体现,是政府制定财政政策、财政制度的基本依据。 财政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既然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而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那么,财政自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注重财政的公共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但切不可忽视或淡化财政运行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政是履行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手段,财政职能实际上就是政府的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