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合集下载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正常代谢型 活性缺乏型 超速代谢型 中间代谢型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种 族 CYP2D6, % 无 非洲/非 非洲 非 裔美国 人 亚洲人 白种人 8 有 超快 92 ? CYP2C19,% 无 - 4-7 有 CYP2C9, % 无 有
- 93-96 0.003 >99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A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改用 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 型药源性疾病 选择性高的药物, 选择性高的药物,或加用对不良反应有拮抗作 用的药物。 用的药物。 B型药源性疾病:通常是确定病因后,必须立 型药源性疾病: 型药源性疾病 通常是确定病因后,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1 7
98 92
1 1
12-22 78-88 - - 3 97
0.08 0.36
>99 >99
Hale Waihona Puke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占总数% 疾病 例数 占总数% 73 16.08 过敏性休克 40 8.8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5.95 中毒 3.7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7 17 3.75 急性白血病 16 3.52 粒细胞缺乏 14 3.08 急性肝坏死 13 2.86 猝死 12 2.64 过敏 10 2.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9 52.64 合计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92年文献综述)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1)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过敏 )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史,必须要明确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 联程度。 联程度。 2)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过敏性疾病一般早期首先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的发生。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 的发生 3)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过敏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摘要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要警惕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治疗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首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这一点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体质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这类患者服用常量或低于常用量药物就可发生过敏反应。

年龄: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多,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授乳母亲禁用青霉素、链霉素。

肝病、肾病患者,除应尽可能选择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多数药物在肝代谢、肾清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清除率减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血液浓度增高,易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即要符合适应证,也要排除禁忌证,切忌随意用药。

应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多观察。

选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量、用法。

根据所选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即药效学与药动学规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同时,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

同时也会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损害机体。

应用新药时,须掌握有关资料,如药效学与药动学的知识。

慎重用药,严密观察。

病人用药的安全监护,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监督,在病人用药过程中,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过敏史。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必要时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判断。

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akr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对患者的进一步损害。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病状。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

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

2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

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2],这就是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

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

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有肾毒性。

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

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2.1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 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 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 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课堂)_2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课堂)_2
N-乙酰化酶
遗传因素举例-4:
患者因素年龄: 老年人、儿童性别妊娠遗传因素病理状态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诱发因素
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 对药物的处置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改变药动学及药效学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时, 代谢延缓, 清除降低原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
分布脂溶性药物分布范围增大, 水溶性药物分布范围减少蛋白结合率减弱
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代谢主要代谢器官---肝脏肝血流量降低白蛋白合成减少微粒体酶系统活力降低代谢减弱, 半衰期延长
排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肾实质重量及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肌酐清除率下降药物排泄能力下降, 排泄速度减慢, 半衰期延长
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 导致万余海豹肢畸胎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 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 不久在十几个国家中使用1961年, 报告了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 经调查, 证明畸形与母亲服用反应停有关造成海豹肢畸形儿1万多例“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 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
脑血流量大, 且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药物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一部分脐静脉血经静脉导管绕过肝脏, 直接进入右心房, 活性药物直接到达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提高
胎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代谢
排泄
肝脏代谢自妊娠三个月起, 富含微粒体酶的滑面内质网开始出现在胎儿体内, 胎儿肝脏开始具有代谢药物的能力并逐渐成熟。肝外代谢作用较成人大主要发生在胎盘和肾上腺
妊娠早期着床前期—高度敏感, 如受到药物损害严重, 可造成极早期的流产受孕后3-12周—胚胎、胎儿各器官处于高度分化、迅速发育阶段, 可能导致某些系统和器官畸形, 妊娠12周内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第一章总论1.药源性疾病: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的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与体征的疾病;2.诱发因素:(1)患者因素:1) 年龄早产儿、新生儿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全;①小儿皮肤黏膜相对表面积大于成人;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和分泌功能较小;生理功能减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异常;②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2)性别女性>男性,如药源性红斑狼疮,保泰松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引起的再障;3) 遗传遗传基因的差别造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对不能抵抗氧化损伤;4) 疾病疾病状态,药动学及药效学发生改变;2.药物因素1) 药物本身的作用;2)相互作用;3)药物应用: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包括无适应症用药或适应症不符,剂量、用药间隔、疗程途径等的不符;以及联合用药或使用药物品种过多;3.分类1)按病因分类:A型反应: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发生率高;病死率低;与剂量相关;B型反应:药物的异常与免疫反应继而遗传药理学相关;特点: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与剂量无关;2)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急性药源性疾病、慢性药源性疾病3)按受损器官分类4)按病理改变分类: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4.引发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其次为个体体质和遗传原因;5.诊断1)追溯病史;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和病人的症状确认发病在用药的相关时间内;3)排除药物以外其他因素是否能造成该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可否能提供依据;5)是否符合药源性疾病的反应特征;6)停药后是否减轻;7)从多种药物中找到致病药;8)“除激发”和“再激发”;6.治疗原则:1)停止所用药物;2)找出致病药物;3)对症治疗;4)预防为主;第二章药源性肝脏疾病1.药源性肝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及肝脏对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2.损伤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3.相关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肝脏毒性;酶诱导和酶抑制;2)个体因素。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考点 提示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药源性肾损伤根据用药与发病的关系可分为( )种类型B∙关于防治药源性肾损伤实现安全用药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最容易受到药物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损害D∙()属于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B∙药源性肾损伤一般不为()D∙使用干扰素的肾损伤多发生于用药后()D∙关于药源性肾损伤用药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关于造影剂渗透压对肾损害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均有肾毒性,肾毒性强度最大的为()A二、∙对于药源性肝损害病人,应给予()的饮食D∙治疗药物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选药是()C∙根据病理变化分型,药源性肝脏疾病不包括()C∙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B∙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治疗后出现肝损害,支持药源性肝损害的证据是()B ∙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肝脏疾病的影响因素()C∙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源性肝病的特点是()A∙对于以过敏反应为主的药源性肝病,药物接触史一般为()A∙药源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A∙确诊药源性肝脏疾病后,应立即()A三、∙下列哪项药物()可以导致血糖升高D∙下列哪项不是类固醇糖尿病的高危人群()B∙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高血糖的危害()D∙关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D∙关于正常人血糖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B∙下列哪项不是血糖的来源()C∙下列关于药源性低血糖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D∙下列关于药源性高血糖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关于水杨酸类药降低血糖的作用,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关于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防治,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要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应针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类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 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1 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 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上市后药品进行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结合上市前获得的信息,即可以对新产
品毒性继续观察,也可以对原有药品质量监测,有利于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 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
3.1 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目前制药工业迅速发展,高科技技术合成药物或基因克隆制药,新药制剂不断出现,所以应随时更新知识,掌握信息,熟悉药学、药理学的最新知识,真正管理好药物。

3.2 用药前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对特殊病人要帮助选择合适的药物,用药方案。

要教给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应急的处理办法。

3.3 因人而异,合理选药,摒弃药物滥用、误用和选药不当当前发现的易致药源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有:①抗生素类药;②解热镇痛抗炎药;③中草药;④镇静安眠药类;⑤皮质激素类;⑥心血管药;⑦抗癌药等。

选药时,要全面考虑利弊、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病人的心血管、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结合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特点和知识,提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3.4 减少和控制药源性疾病以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率,一旦发生,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应做到:
3.4.1 正确、及时停药,去除病因及时停药,去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因为用药时间、发病时间与预后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要找到致病药物并停用,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并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同时使用特异性拮抗药[2]。

若不能确定何种药物为致病药,则根据药物的临床病理类型及药物反应规律,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逐一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若因病情需要必须应用某药物巩固疗效或防止复发,而延长用药时间时,要慎用。

停药后若临床症状减轻可考虑为药源性疾病,如滴注液体引起的医源性发热,停药后发热可自行消退。

重症患者须进行对症治疗。

3.4.2 加速药物从体内排出,减少药物吸收可通过静脉输液、清除尚未吸收的药物(催吐、洗胃、导泻等),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利尿、人工透析、血液灌流等),加速药物排泄,减少药物吸收。

如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可增加尿量促进毒物排出;应用速尿可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使阻塞的肾小管不断得到冲洗,加速药物的排出。

血液透析一般用于血液中毒物浓度明显增加,有并发症、昏迷等,经积极支持疗法而情况日趋恶化者。

3.4.3 及时使用拮抗药物,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利用不同药物间的相互拮抗作用,降低药理活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如西米替丁可抑制苯妥英钠、地西泮等的代谢;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使用鱼精蛋白可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

3.4.4 积极处理过敏反应某些病人易产生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有过敏史或
遗传因素决定的HLA不同的类型,药物与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结合引起。

发现过敏反应需及时处理。

3.4.5 对症治疗,调整系统功能,减轻器官损害药物可引起各器官系统损害,治疗时可参考其他病因引起的器官损害治疗方法。

如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但速度不能过快,碱性钠盐用量不能过多;药物性肝损害保肝治疗与病毒性肝炎治疗相同,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适当保肝药,避免滥用和过多用药[3,4]。

药源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技术也会不断提高,相信人类会不断积累经验和防治措施,真正做到控制和减少药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蒲敬佳.某些药物应用中的矛盾效应.中国药师,2001,4(2):149-150.
2 仲兆金,刘浚.喹诺酮药物的毒性.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1,22(1):40.
3 吴涛,詹思延,孙宁玲,等.服用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血脂水平影响的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10(1):40.
4 段蕴铀,张沂.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5):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