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地质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煤矿地质学基本常识

煤矿地质学基本常识

煤矿地质学绪论一、煤矿地质学概述地质学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现今地质学又分为许多有着一定联系、而又具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学科,归纳起来可分为:静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动力地质学主要是研究改变地壳地貌、地壳组成和构造变动的因素,包括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新构造运动学、地貌学和地质力学等。

历史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发展和生物演化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包括古生物学、地史学等。

矿产地质学主要研究矿产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它包括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

此外还有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

煤矿地质煤矿地质就是利用地质基础知识,研究煤的生成、煤的赋存状态、确定煤的资源储量及煤的用途,研究分析和解决影响矿井建设与采煤的地质因素,达到指导采掘工程的正常进行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二、煤矿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煤矿地质学是运用地质理论,解决煤矿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它与煤矿建设、开拓、开采紧密结合,是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研究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要进行大量的直接观察和实验,获得详尽的实际资料;另一方面将获得的大量资料不断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判断、推理”,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然后再将得到的理性知识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补充与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地质工作者需要采取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工作方法。

三、煤矿地质与煤矿建井、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及煤矿测量的关系煤矿地质资料是煤矿建井、地下采煤、露天采煤的设计依据。

煤矿地质工作不仅是新井建设,矿井持续生产、老矿挖潜、以及解决水、火、瓦斯、冒顶等矿井灾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指导煤矿安全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地质矿产知识点总结

地质矿产知识点总结

地质矿产知识点总结地质矿产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矿物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地质矿产知识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构造、矿床形成规律和资源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学基础知识、矿床类型与形成、矿产资源的勘查与评价、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对地质矿产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质学基础知识1.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表面形成及其发展历史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分为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专业分支。

2. 地球的构造和组成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球表面的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3.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由一个或几个矿物组成的,按岩石的形成方式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固态物质,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宝石矿物。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按照地质年代划分可分为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时期。

地质年代是根据地层的特征、化石的分布和地层序列等进行划分的。

5. 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包括地球的内热、地表的地热和火山、地震等现象。

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是地质矿产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矿床类型与形成1. 矿床的概念矿床是指含有矿物或矿石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地质体。

按其产矿过程可分为原生矿床和后生矿床,按照成矿作用的构造位置可分为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等。

2. 矿床形成的条件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热液作用、成矿物质和成矿温度等条件。

其中,构造条件包括构造岩性变化、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热液作用是指岩浆热液和地表水热液对矿床的形成作用。

3. 矿床类型矿床类型包括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

金属矿床包括铁矿床、铜矿床、铅锌矿床、锡矿床、铝矿床等;非金属矿床包括煤矿、石灰石、石英等。

矿产勘查最基础的43个知识点,你是否已遗忘?

矿产勘查最基础的43个知识点,你是否已遗忘?

矿产勘查最基础的43个知识点,你是否已遗忘?1、矿产勘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勘查技术手段或方法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系统勘查工作,又称为矿产地质勘查或矿产资源勘查。

2、矿产预测:也称为成矿预测,是在矿产预测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矿产预测原理,矿产预测的种类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矿床成因,弄清成矿规律等以建立成矿模式,总体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矿产标志等以形成找矿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合适的矿产预测方法,圈出矿产预测远景地区,优选矿产预测重点区,进而对区内的潜在矿产资源进行预测。

3、变化性指数:是在矿体标志织染分布曲线的基础上,根据相邻观测点上观测值的等号变化关系,定量地判别矿体某标志变化性质的一种方法。

公式为:t=M/(n-2);M为单调性变化次数。

4、变异函数/半变异函数(变异率):是区域化变量增量平方的数学期望。

由于它恰为区域变化量增量方差的一半,故又叫半变程方差。

(区域化变量增量平方的数学期望)。

5、变化系数:均方差与算术平均值的比值。

V=σ/X*100%6、矿体边界模数:为了描述矿体边界外形的复杂程度的边界模数的数值指标,用于评定矿体边界外形的复杂程度。

意义:模数越小,形态越复杂,反之,模数越大,矿体形态越简单。

变化界于1~0之间。

7、矿化强度指数:是指矿体某地段的平均品位与整个矿体平均品位的比值。

矿化强度指数是反映品位变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意义:往往被用于对矿床各部位进行对比,一般都是在已有较多的勘查资料时采用。

通过这种对比,常常可以发现矿化在矿床或矿体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对评价矿床十分重要。

8、矿床勘查类型:在矿体地质研究和总结以往矿床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产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

9、含矿系数:(又名:含矿率)是工业矿化地段长度、面积,体积与整个矿化地段的长度、面积、体积的比值。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矿业知识点总结

地质矿业知识点总结

地质矿业知识点总结地质矿业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岩石成因、矿产资源分布、勘查开采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学科领域。

它关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从地球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形成、矿产勘查开采等方面对地质矿业知识进行总结。

地球地质构造地球的地质构造是地质矿业的基础,地质构造是指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形成的构造特征。

地质学家将地球的地质构造区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大层。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的地幔构成,它是地球表面的硬壳,厚度约为 5~70 公里,地幔则位于岩石圈下面,厚度约为2850 公里,地核则位于地幔下面,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地质构造的分布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矿产资源形成矿产资源是指经济利用的地球内部自然矿物和岩石。

矿产资源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岩浆活动、岩石变质和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深部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的岩浆岩,包括火山喷发和火山活动,岩石变质是指地球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沉积作用是指岩石在地表遭受风化和侵蚀后重新沉积形成的沉积岩。

这些不同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种类和分布。

矿产勘查矿产勘查是矿产资源保障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对潜在的矿产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和探测的活动。

矿产勘查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和遥感勘查。

其中,地质勘查是通过地质勘探人员对地质条件进行实地调查和勘探,地球物理勘查则是借助地球物理学的方法探测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和形成情况,地球化学勘查则是通过采集地表物质进行分析,遥感勘查则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矿产资源调查。

矿产勘查是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和提高已知矿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键。

矿产资源开采矿产资源开采是指通过采矿技术、采矿设施对地下、地表的矿产资源进行开挖、提取和利用的过程。

矿产资源开采主要包括露天矿开采和地下矿开采。

露天矿开采是指对地表露头的矿床进行露天开采,地下矿开采则是指对地下矿床进行采掘。

矿山地质基础知识

矿山地质基础知识

3、搬运作用
流水、风、冰川、海浪及重力等外力,把风 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转移离开原地的作 用称为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被搬运物质由于搬运介质能力减弱,搬运介 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或在生物作用下,从 搬运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叫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 沉积及生物沉积三种。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如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衰变 时产生的热能等,并作用于整个地壳甚至整 个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震、地壳 运动、岩浆变质作用。由于能量为地球本身 所具有,而且十分巨大,因此,内动力地质 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变化 发展的主导因素。
(三)断裂
岩层受力后,除了形成摺皱构造外,常常产 生裂隙或沿裂隙发生错动,便岩层的连续性 遭到破坏,这种构造称为断裂构造,其基本 形态有节理和断层两种。
1、节理 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称为节理。节理普遍存在于岩石中,如果岩层 的节理发育,即意味着岩层的裂隙很多。
节理按其明显程度,可以分为张开的、闭合的 和隐蔽的三种。张开型节理,其两壁张开,具 有明显的空隙,肉眼能清楚看见,是地下水的 良好通道,也是地下水储藏的场所;闭合型节 理,其两壁密闭,中间没有空隙,但肉眼能清 楚看出有裂隙存在;隐蔽型节理,表现为一种 毛发状裂纹,肉眼不易觉察,但是岩石在这个 方向上已遭到破坏。
(一)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的产出状态和空间方位。 地质构造大多都是由水平的、倾斜的或直立 的岩层构成的,因此分析岩层产状,是分析 地质构造的一项基础工作。岩层的产状要素 有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图1所示。
1、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图1中的AOB线),走向线两端所指方向, 称为岩层的走向。

地质与矿业工程基础

地质与矿业工程基础

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椭球体(即扁球体)。

赤道半径略长,两级半径略短。

赤道半径6738km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

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0.8%,陆地占29.2%。

地球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分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裂谷等。

海底分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2.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质量、密度、重力、压力、温度、磁性、弹性、塑性。

质量:地球质量5.97*1024 kg。

密度:5.517g/cm3重力:为该处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压力:地球的内部压力主要是由上覆地球物质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

静压力的大小与所属的深度、上覆物质的平均密度及平均重力加速度呈正相关。

温度: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磁性:地球有两个磁极,磁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

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弹性与塑性:地球既具有弹性也具有塑性。

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作用下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的力的作用下表现为塑性体。

3.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和密度的分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和密度的分异,可将其划分为3个一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也是地球内部物性及化学组分最主要的分界单元。

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间断面(以下简称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这两个界面上下的物质,无论在化学组成、物质状态和物理性质上,都有重大区别。

(一)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即为地壳,它是固体地球最外层的薄壳。

地壳的特点是横向变化大,厚度各地不一。

其中大陆部分较厚,平均约为33km,最厚可达70~80km;大洋部分厚度较小,平均约6km;地壳占地球总体积的0.3%,占地球总质量的0.7%。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³,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密度增大。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全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全

《地质学基础知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的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地质学基本知识一、矿产分类矿产根据其性质和主要工业用途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主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一)、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分为:1、黑色金属:包括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可归入有色金属)。

4、贵金属:金、银、铂、钌、铑、钯、锇、铱等。

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7、分散金属: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

8、稀土金属:包括原子序数39和57〜71的16个元素。

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和共生关系,可分为二类:1 )、轻稀土金属(铈族元素):包括镧、铈、镨、钕、钷(人造元素)、钐、铕等。

2)、重稀土金属(钇族元素):包括钇、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

(二)、非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某种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

按工业用途可分为:1 、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等。

2、化工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3、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萤石等。

5、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

6、建筑及水泥原料:如砂岩、砾岩、浮石、白垩、石灰岩、石膏、花岗岩、珍珠岩和松脂岩等。

7、宝石及工艺美术原料:如硬玉、软玉、玛瑙、水晶、蔷薇辉石、绿松石、琥珀、叶腊石、蛇纹石、孔雀石、电气石和绿柱石等。

(三)、可燃有机矿产是指能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按其产状可分为三类:1、固体的:如煤、油页岩、石煤、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如石油。

3、气体的:如天然气。

(四)、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医疗水、地下热水、有用元素达到提取标准的各种盐卤水等。

二、矿床的基本知识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产地即为矿床。

(一)、基本概念1、矿体的形态和产状: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一个矿床往往由多个矿体组成的。

1)、矿体的形态: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长度比例的不同矿体的形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等轴状矿体:按期规模直径达数十米以上的称为矿瘤;直径几米的称为矿巢。

如果矿体在一个方向上较短,并且中厚边薄,即为透镜体或扁豆体。

板状矿体:矿体在走向和延深方向较大,厚度方向较小的矿体,称为层状矿体或似层状矿体。

柱状矿体:指沿倾斜方向有较大的延长,但沿走向和厚度延长较小,如柱矿、筒状或管状矿体。

2)、矿体的产状:矿体的产状是指矿体产出的空间状态和地质环境,包括以下内容:矿体的空间状态包括矿体的走向、倾向、倾角、侧伏角、倾伏角。

矿体的埋藏情况:矿体出露地表称为露天矿,地表或近地表不能被揭露的称为隐伏矿,也称盲矿体。

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是指矿体是产于岩浆岩体内,还是于接触带或产于侵入岩体的围岩中。

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指矿体产于构造中的部位,在空间上的联系等。

2、围岩与母岩:围岩是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是指在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成矿物质的岩石或称矿源层。

3、矿石和脉石:矿石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从中可撮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是指可被利用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如铜矿石中的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是矿石矿物,而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质的划分是相对的,随着矿冶工艺技术的改进,目前不能选用的脉石矿物将来可能成为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不能等同于金属矿物,如铜矿石中的极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因无综合利用价值,也被称为脉石矿物。

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脉石矿物等。

夹石是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在矿体圈定时从矿体中剔除。

4、矿石的有益、有害成分:矿石的有益组分指矿石中可被综合回收利用的有用元素、有用矿物、或其它有用化合物。

有害成分是指矿石中极少量不能被综合回收利用,和主要有益组分分离困难,在主要有益组分回收过程中降低回收效益、降低产品性能的物质。

5、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是用于描述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空间相互结合的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如铬铁矿颗粒多数呈自形晶,故称为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的构造是用于描述矿石矿物集合体形态、相对大小及基空间相互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如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6、矿石的品位和品级:矿石中有用组份的质量份数,如有色金属矿产的品位一般用百分比含量,而贵金属如金等多用百万分比矿石品位在矿床勘查中还常使用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前者是用来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后者是指在当前能提供开采和利用的矿体或矿体中某一块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的品级又称为技术品级,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份的含量以及矿石的物理性能确定的。

通常矿石品位高、有害组份含量越低,矿石品级越高。

对于某些非金属矿石,主要根据矿石或矿物的工艺特性和不同的用途、加工方法等划分矿石品级。

(二)、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1、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包括矿体形态、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品位、有益和有害组份含量),矿床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

对非金属矿床,不仅要注意矿床的储量和品位,而且要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特点。

2、市场因素。

3、开采技术条件及矿区开民发的外部环境: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矿区交通、后勤保障、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矿业开发政策等因素。

(三)、主要成矿条件1、区域地球化学条件: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当某一区域地壳中某些元素的的平均含量大大超过地壳的丰度值时,则为该元素的浓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是一个地区成矿的物质基础。

如滇、黔、桂地区,区域化探(次生晕、分散流等)的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区为金异常区,后期勘查证实该区为我国重要的卡淋型金矿成矿区。

2、构造条件:构造运动是驱使地壳物质包括成矿物质运动的主导因素,它也提供含流体的运动通路和堆积空间。

从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分为导矿、配矿和容矿构造,从构造与成矿的时间顺序上看,分为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成矿后构造;从构造发育的规模上看,分为全球构造、区域构造、矿区构造、矿床构造。

全球性构造多为大型板块的边界,巨型俯冲、碰撞带,岩石圈大断裂带,这种全球性构造一般都有长期复杂的历史和多旋回成矿作用区域性构造往往控制大型成矿带,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班公错〜怒江深大断裂、澜沧江深大断裂、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控制我国著名的三江铜铅锌银成矿带。

矿区构造是指在矿区范围内,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矿床构造是指控制矿体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

成矿构造包括: 1)、褶皱构造及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层间滑动、层间剥离、层间破碎以及由褶皱引起的各种裂隙和断裂等; 2)、断裂裂隙构造,其中在断裂弯曲部位和两组断裂交叉部位有利于矿石富集; 3)、岩浆侵入体内部构造及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如产于超铁镁质岩体内的铬铁矿床,产于中酸性岩体与灰岩、白云岩接触带内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等;4)、火山(次火山)构造,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道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构造等,常常是热液成矿的较好空间。

3、岩浆岩条件:铬、铂矿床常与橄榄岩、纯橄榄岩有关;钒、钛、铁矿床常与斜长岩、辉长岩有关;金刚石矿床多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有关;而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则与酸性的花岗岩类有关。

4、地层条件:如世界铁矿多产于前寒武系地层中;全世界一半的锰矿主要产于前寒武系和第三系;我国铝土矿多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世界盐矿主要集中产于泥盆系、二叠系、第三系,我国成盐时间稍晚,主要含盐地层有奥陶系、三叠系和第三系、第四系。

5、岩相古地理与沉积建造条件:如沉积碳酸盐建造与菱铁矿、锰矿有关;陆相风化壳建造是的铝土矿、稀土矿床;我国南方广泛存在的浅海-硅质岩-磷块岩建造中镍、钼、铜、钒、磷资源丰富。

6、岩性条件: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成矿作用的方式、矿化强度、矿体产状以及矿床类型等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如硼矿床与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密切相关,因为镁是硼矿物的重要沉淀剂;近来三江成矿带的研究成果认为:滇西地区发育的拉分式盆地中,沉积厚大的侏罗系至第三系红色岩系中,富含膏盐及沥青质,含膏盐的热液成为该项区成矿物质的淬取剂,而沥青质分解并与膏盐反应形成硫化氢,不仅改变区域成矿环境,还是该区重要的矿质沉淀剂三、矿物简介1、自然金 Au[化学组成] 纯金极少有,常混有 Ag、Cu、Fe、Pd、Bi 、Pt、Ni 等形成类质同像系列。

含银15〜50%者称为银金矿;50〜80%都称为金银矿。

另外含铜 20% 者称为铜金矿;含钯5〜11%者称为钯金矿;含铋4%者称为铋金矿。

[ 形态 ] 一般多呈不规则粒状,粒度大小不一。

还可见团块状、薄片状、鳞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海绵状集合体。

[ 物理性质 ] 颜色为金黄色、苍白的火焰色;条痕均为金黄色(随银含量的增加变浅);金属光泽;无解理;硬度 2〜3;密度 15.6〜18.3,纯金为 19.3;具延展性,可压成薄箔;有高度的导电导热性。

[ 成因产状 ] 1 、产于变质砾岩中的自然金,多形成特大型金矿,如南非的维特瓦特斯兰德; 2、古老变质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如吉林夹皮沟大型金矿;3、沉积岩中的浸染型金矿,自然金呈显微料状与黄铁矿、毒砂等密切共生,如产于我国滇、黔、桂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中的卡淋型金矿属此类;4、砂金矿,原生金矿经风化、搬运后沿水系沉积,如我国金砂江、黑龙江流域砂金矿分布广泛。

[ 鉴定特征 ] 金黄色,强金属光泽,密度大,富延展性,在空气中不氧化,化学性质稳定,只溶于王水。

2、辉铜矿 Cu2S[化学组成]Cu 79.8%、S 20.14%。

常混有Ag,有时含有 Cu Co Ni、As、 Au 等。

[ 形态 ] 晶体及少见。

呈柱状或厚板状。

通常呈致密块状,粉末状。

[ 物理性质 ] 新鲜面铅灰色,风华表面黑色;条痕暗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平行{ 110}不完全;硬度2.5〜3;密度5.5〜5.8 ;略具延展性。

[ 成因产状 ] 1、内生辉铜矿产于富铜贫硫的晚期热液矿床中,常与斑铜矿共生;表生成因的辉铜矿主要产于铜的硫化矿床次生富集带,系铜矿物氧化成硫酸铜渗滤下去与原生硫化物进行交代作用的产物。

[ 鉴定特征 ] 铅灰色,硬度小,弱延展性,小刀刻划可留下光亮沟痕。

常与其它铜矿物共生。

3、辉银矿 Ag2S[化学组成 ] Ag 87.06%、S 1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