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方法探索

李秋成

[案例]07春某专业一名女生,由于父母离异,使她感到孤独无助、焦虑、抑郁,但又不敢向同学老师透露,寄情于上网,结果上了别人的当,差点出事了。07年5月的某一天,这位伤心欲绝的女生,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

[案例分析]这位女生的经历已造成她的情绪出现了焦虑、抑郁或恐惧状态,心灵受到创伤、形成了心理障碍。对此,我采用了“个别咨询”的心理辅导方法。先用“面谈法”稳定她的情绪;然后用“电话法”给她关心关怀感;最后用“信函法”给她鼓励及希望。这种个别咨询方法,没有他人在旁,使咨询学生顾虑较少,可以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倾吐内心的秘密,所以能及时获取有利信息,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跟踪辅导,成功系数较高。经过多次耐心辅导,这位女生终于走出了心理的困境,展现了笑容。

提起心理咨询,许多人会将它与“精神病”、“心理疾病”等字眼联系起来,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心理咨询要帮助的主要是那些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与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心理障碍患者只是咨询中的一小部分,发病期的精神病人并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给心理咨询下一个定义: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来帮助来访者自助的过程。心理咨询的种类大致分为四类:1、个别咨询;2、团体咨询;3、直接咨询;4、间接咨询。我们今天着重探讨的是“个别心理咨询”,它是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类型。是由一位咨询员对单个来访者进行的咨询。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过渡时期,如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大学,从大学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等等,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暂时不能适应而产生不良情绪是难免的。经过上一学期心理辅导工作发现,我校中职学生不良情绪心理因素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习惯性心理通常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熟悉的人群已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安全感。而所谓“龙床不如狗窝”、“水土不服”是指对新环境(尽管比以往优越)也往往会产生陌生感,会出现一种拒绝心理或失眠。

2、懒惰性心理惰性可以说是人们的通病,许多学生早已养成懒惰的习性,他们成绩差,无心向学,在学校目的是混日子混文凭。所以情绪低落,无上进之心。

3、害羞心理中职学生进校时多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正处于生理特征形成时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害羞心理在逐渐增强,不善于主动与新同学交往,所以不少学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交上好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

4、理想化心理中职学生刚解除初中上高中的升学压力,心理处于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同时也对中职生活充满好奇和幻想,并不时为自己将来规划着美丽的蓝图,但他们对现实生活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学校许多生活设施没能完善,不如家庭那样。同时还要面临调整专业、班级、宿舍等问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容易感到苦闷、烦恼,甚至感到悲伤,无助。

5、其他心理例如家庭变故,父母离异等因素影响,使学生容易产生无助、焦虑、抑郁、内向,丧失自信心,及恐惧心理。

以上几方面的心理因素,都是造成网瘾、网恋的主要原因。目前,我校学生网瘾、网恋情况较为严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抑郁型。该类型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在缺乏家庭温暖或同学友情时,迷恋上网,寻找网络朋友来倾谈心事。第二类是寻求刺激型。这类学生,主要是寻求精神刺激,他们随时扮演各式各样的人物,欺骗对方,寻对方开心。第三类是好奇型。这类学生抱着好奇好玩的心理上网,与人交谈、交友、最后被人骗或学会骗人,扭曲自己的心灵。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心理辅导。

第一,对学生引导和教育,教育学生在网上交友要慎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认清网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在网上不要用真实姓名跟人聊天,不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性别、学校、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谨防陷入坏人的圈套。

第二,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事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通过师生间的网上对话,及时开导,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洁净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在校园网上开设《文科天地》、《时事速递》等学科网站,及时充实,更新网站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拓展,信息的交流、资料的查询等方面来。

同时,心理辅导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信任互敬。

2、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

3、审慎解答。

4、因人施治,对症下药。

5、严守秘密,维护隐私权。

总之,我们辅导者也要明白:咨询不是说教,它是聆听;咨询不是教导,它是引导;咨询不是控制,它是参与;咨询不是制止,它是疏导;咨询不是解答,它是领悟;咨询不是包办解决问题,它是协助成长

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录入时间:2009-06-12 08:13:07 作者:rshsl 黄山路学校心理健康课题组浏览次数:323 来源:乳山市教育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一、意义

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问题,除了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外,大量的是特殊性的问题,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等特点各不相同,统一的集体和团体辅导方式并不适宜,必须针对个体的特殊情况,根据个体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二、个别心理辅导的原则

遵循:真诚、尊重、理解、整体、差异、自律、保密七项原则。

例1:理解原则

理解的意思就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理解”与平时所说的“同情”是不同的概念。同情只涉及给对方感情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理解则要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理解原则要求辅导老师进入当事者的精神世界,就如同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要求辅导老师理解和分担当事者的各种负荷。为了更好地区别同情和理解,这里试举一例。当当事者谈到自己在班级中当众被辱一事时说:“我当时真是气极了,真想拿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

(同情的)辅导老师:“你告诉我,他是谁?我去找他算帐,帮你出一口气”。

(理解的)辅导老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您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显然,前者的辅导非但失败,辅导者还可能要犯法;后者则既表示理解,进入了当事者的精神世界,又清醒得保持辅导老师的角色。因此,同情与理解是有原则区别的。

例2、自律原则:

咨询老师不是把来访者看作病人,而是看作朋友,同来访者商讨;不是一本正经地指导,而是提建议,让来访者自己去选择,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允许有一个选择过程,使当事者将咨询老师的建议变成自己的意愿,自觉自愿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这就是“助人自助”。

三、辅导的方法:

辅导者的责任是设法改变当事者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使当事者有一个好的结果。如何对受情绪困惑的当事者进行辅导呢?辅导的关键是改变当事者不合理的信念。具体步骤如下:(1)找出不合理信念辅导者要求通过聆听,帮助当事人找到导致其心理困惑的不合理信念。

(2)验证不合理信念辅导者要求当事人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从而证实辅导者对当事者不合理信念的推测。

(3)挑战不合理信念辅导者对当事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帮助他认识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逻辑的,是非理性的。

(4)改变不合理信念辅导者帮助当事者转化其不合理的信念,由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四、辅导的技巧

1、提问的技巧如何提问?提问要注意两点:一要具体,二要以开放式为主。

(1)所谓具体,就是要抓住四个要素:谁?何事?何时?何地?如果辅导老师不具体问清楚当事者的问题,所作的判断或干预往往要出错;如果问具

体了,当事者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例如:

辅导老师:你有什么困惑需要帮助?

当事者:我的人际关系不好。

辅导老师:你与谁的关系不好?(谁)

当事者:我与我的同桌关系不好。

辅导老师: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何事)

当事者:他经常不打招呼就拿我的学习用品。

辅导老师:这种事发生在哪里?(何地)

当事者:一般都发生在教室里。

辅导教师:这种事情发生有多久了?(何时)

当事者:在这个学期,他与我调在一张桌子成为我的同桌就开始了。

点评:

当事者一开始回答辅导老师他的心理困惑是人际关系不好,这个答

案的范围相当大,一般是无从着手解决的。经过一系列具体的提问,事情搞清楚了,原来当事者所谓的人际关系不好仅仅是与同桌的关系有问题,而且是为了同桌借东西不打招呼这件小事而烦恼。如果不具体问下去,辅导老师就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展开辅导,就好比是高射炮打蚊子,不着边际。

2、理解的技巧

理解有一个简单的句式:“你认为……(用自己的语言将当事者的一席话概括一下),是吗?”

[举例]

辅导老师:你不要有顾虑。有什么心理烦恼,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在这里都可以讲。

当事者:我的班主任对我有成见,我上课动也不动一下,别人上课讲话不要紧,我上课一讲话,老师就要批评我;别人不交作业不要支,我不交作业

老师就要罚我抄20遍;别人有什么错误不要紧,我一有小错误,老师

马上就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我回家就要挨一顿打。我真是恨死班主

任了,我希望他在马路上被汽车撞死!

辅导老师:你认为你的班主任对你有偏见,对你抓得太过分,所以你很恨他。是不是?

[点评]

辅导老师用这一句式表示对当事者的理解。这里要指出的是,“你认

为”是指当事者认为班主任老师对他有成见,而不是辅导老师“认为”。当事者这个“认为”是否对,辅导老师未加评论。辅导老师只是把当事者的话重新归纳一下,问他“是不是”,这是一个“对焦”,是辅导老师从当事者那里获得对自己归纳的一个反馈。如果反馈有差错,可请当事者把有出入的地方讲一下,辅导老师可重新问一次,直到当事者认可为止。当然,这种归纳不易过多,否则会在当事者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辅导水平有问

题。辅导老师要力求一次就能理解当事者的问题。

3、聆听禁忌。

初学者,尤其是教师初次担当心理辅导者时,有一个职业习惯,或事业病,那就是“好为人师”。当事者的活还未听完,就开始进行教育与开导了。一般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情况。

(一)、指责

往往是听了不入耳的话或是错误的话后,就对当事者进行指责。

[举例]:

当事者:我到学校来是为了学习,如果成绩不好可以批评我嘛,为什么硬要我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我真是想不通。

辅导老师:现在是提倡素质教育,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你却认为到学校来只是死读书,你的认识太差劲了!

[点评]

这位辅导老师听到当事者错误地认为到学校来就是读书,对参加课外活动有不正确的认识,就进行指责了,殊不知,这种指责毫无积极意义,只会拉大辅导老师与当事者的心理距离,辅导也可能中断。这在个别辅导中是不允许的。

(二)、劝导

劝导是指辅导老师听了当事者的一席话后,认为当事者的情绪不对头,在没有表示理解的基础上就急忙进行劝导了。

[举例]

当事者:我的生活太单调,每天两点一线,背着书包从家里到学校去上课,放学后又背着书包回家做作业。这样一天又一天的重复,这种生活真是没意义。唉!

辅导老师: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你是一位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实你可以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可以使学习变得富有情趣。

[点评]

当事者对辅导老师表达了自己信为生活学习单调的想法,这位老师未进行“理解”的步骤,就急于进行劝导,犯了急躁的毛病。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劝导不是心理辅导,即便辅导老师在对学生表示理解后,在以后的干预中也不采用劝导的方式。这是心理辅导与一般辅导的区别之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劝导的方式,而个别心理辅导不用劝导这种方式。

(三)、同情

同情是指辅导老师对当事者的不公平经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举例]

当事者:我这些天感到很烦恼,父母天天吵架,闹着要离婚。我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成绩也在节节后退。我这种情况也不敢向同学透露,怕同学们笑话我。我真是度日如年,不知怎么办才好?

辅导老师:你的处境很糟糕,父母离婚后你的日子更加难过。看来,做老师的得帮你一把。我出面去做做你父母双方的工作,叫他们为了你不要

离婚。[点评]

这位老师的良心非常好,他对这位学生的处境很同情,准备亲自出马进行调解,以阻止这位同学的父母离婚。这种做法也许能对这冬天学生有所帮助,但是,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地是理解,而不是同情,更不能直接着手去帮助当事者解决问题。心理辅导有一个原则,即“助人自助”。就是说,胳膊当事者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而不是由辅导老师去包办代替。事实上,辅导老师也包办不了,代替不了,真正能解决心理烦恼的还是当事者自己。这里可以用“自己解放自己”这句话。

上面列举的三种现象是个别心理辅导中经常出现的倾向,尤其是老师当心理辅导者易犯的职业病。这里面有技术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角色问题,从老师转达向心理辅导者,是种角色的转换。作为辅导者的角色,要站在辅导者的立场,运用心理辅导中的聆听技术,倾听当事者的心声。在聆听时,不仅要用耳去听,还要用心去听,真正听懂当事者的故事,听懂当事者的话。

聆听技巧中有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这三个环节中,理解是灵魂和核心,不可缺少。上述犯禁的原因就是在聆听中遗址了理解这个环节。如果聆听中少了理解这一环,就可能前功尽弃。这一点务必请初学者充分注意。

4、暗示的技巧。

暗示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有时是很大的,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心理辅导中要尽可能运用暗示的积极影响,尽可能地克服暗示的消极影响。尽可能要做到“三多、一少、二不”,即多表扬、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不埋怨、不指责。

例:表扬与批评是一种评价,评价对个体的情绪有影响。表扬能使人产生愉悦、快乐、高兴等良好的情绪,人若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处在正常状态,有助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批评则会使个体产生沮丧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会有不良影响,产生压抑作用。因此,表扬的积极作用多一些,批评的消极作用少一些。

今天就和大家谈讨这些。谢谢大家。

附:小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形象:

1、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

2、态度亲切、温和,不爱发脾气的老师。

3、办事公平,不偏爱哪一个学生的老师。

4、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老师。

5、知识渊博,什么都懂的老师。

6、会讲故事,爱跟学生一起玩儿的老师。

7、说话算数,不出尔反尔的老师。

8、不随意拖堂,用主课代替副课的老师。

9、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老师。

10、不爱向家长告状的老师。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全网发布:2011-06-23 22:05 发表者:黄高贵3665人已访问

昆明市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室黄高贵

一、考试焦虑简述

考试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应激事件,其中以升学考试(中考或高考)的影响最大;叶明志等调查高三学生考前一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1.0%[1],可见其影响十分普遍。考试焦虑作为面对考试应激出现的心身反应现象,作者(2001)采用美国学者Divine J.H.和Kylen D.W. 编制的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调查118名高考考生,结果为:重度10.17%(中度66.95%和轻度22.88%)[2],作者(2003)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 ,TAS)[2]进行以班为单位集体的不记名方式调查考前学生285名,结果为:重度28.4%(中度51.9%和轻度19.6%),其中,问题性考试焦虑焦虑检出率初一至高三为23.4%、28.0%、42.0%、32.6%、33.8%和20.4%,[3],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为:得分平均14.11±5.44,轻、中和重度考试焦虑各为35.8%、50.0%和14.2%。对于中、重度考虑焦虑的学生会对考试成绩有一定不良影响[4],支持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考前突出的心理问题的观点。

作为一次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综合测试的升学考试,能否正常发挥,受动机水平、作答(应试)技巧、身心健康、心理控制能力和焦虑程度等影响[5],即知识水平是考试成功的基础,是中学阶段老师和学生要抓的重点,应试技巧和考试焦虑是影响发挥的关键因素,但并未起老师、考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考试焦虑调整,不仅有利于考生的心身健康,同时,有利于考试水平的发挥,是目前最受学生、老师和家长欢迎的服务项目,在称谓上,他们更乐于接受“心理辅导”一词,或许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针对“问题”的意味太浓。

一)考试焦虑的涵义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是在一定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6]。

考试焦虑属于测验焦虑的一类,是针对其特定情境而发生的,是一种现实性焦虑,如程度相当,可视为一种正常反应,若程度过强或泛化,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的状态,即有的作者命名为问题性考试焦虑或考试焦虑症。

二)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从表现形式上,它至少包括主观体验:个体对外部事件或内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它涉及轻重不等但性质相同因而互相过度的一系列情绪,最轻的是不安和担心,其次是心里害怕的惊慌,最重的是极端恐怖;行为上的运动不安以及植物神经唤起症状。一般按焦虑出现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7],即考前阶段、考试过程阶段、等待考试结果阶段和公布结果阶段,其表现各不相同,目前主要关注前两个阶段。

典型的问题性考试焦虑者表现为:复习期间担忧,忐忑不安,心中总是惦记着考试,情绪烦躁,不复习时想看书,但看起书来又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从进入考场开始信心不足、心慌,遇到难题只想到自己复习偏掉,头脑中出现许多与考试无关的念头,“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答题上,被动注意增强,对周围稍有响动就抬头观看,总觉得监考老师盯着自己,出现遗忘(平时最熟悉的东西记不起来)及责怪自己,有时头脑一片空白,对已做出的答案怀疑、再三检查,浪费许多时间,一出考场就想许多考时答不出来的知识,对答案发现错的更多,进一步丧失信心和斗志,其结果又加重了考试焦虑。考试结束后在懊恼与沮丧中等待“坏分数”,公布结果又验证了自己所预见(“成绩不理想”),同时又“积累”自己失败或挫败的“经验”,影响以后对考试的态度。

三)考试焦虑的原因与形成机理

(一)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焦虑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既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又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的影响。一般分为:

1.个体内部因素:

A.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差,担心身体不以承受,焦虑水平偏高。

B.神经类型(气质):在神经类型(气质)中,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其考试焦虑的水平一般偏高;弱型(抑郁质)心理上和情感上较脆弱,对刺激的敏感性高,体验深刻,故出现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且不易消除。

C.人格特征:内向的人往往把注意指向自身,过分关注自己情绪和身体反应,容易陷入考试焦虑之中而难自拔。“特质性焦虑”偏高的人易把危险性评估过高,其焦虑水平多偏高。

D.认知评价:对应激的性质或重要性估计过高,如把升学考视为“命运之战”,个人名誉、前途、理想、家庭幸福等都与考试成败捆在一起时,考试焦虑无疑会加剧;对自己平时学习实力、复习效果和考试发挥状况的评估偏低,目标期待过高者焦水平也较高。

E.自我接纳、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偏低者,考试焦虑水平偏高。

F.应对方式:消极的应付方式或情绪缓冲性应付方式,其考试焦虑水平偏高。

G.知识准备:充分程度感:早期复习重在知识的准备,临近考试以后重在寻求准备充分感,感到准备不充分者,自信心不足,焦虑也就相对偏高。

2.客观环境因素:

A.社会环境:重知识、重文凭,尤其以考试成绩作为入学条件的录取制度,是学校、家长和学生围着“分数”这一“指挥棒”转的关键。

B.学校因素:在校期间,学校领导、教师(包括以前教过的教师)对以往考上名牌大学夸耀与自豪,对成绩拔尖学生的偏爱,同学之间以“分”论英雄,“崇尚高分”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没有任何理由不考好,形成了人人都深怕自己考不好局面。

C.家庭因素:家长对升学考试的期望水平高于考生实际能力,对考分极为关注,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剧考试焦虑;据调查“70%中学生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考试焦虑形成假说[8]

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产生了考试焦虑呢?不同的派别有各自的学说。

1.行为学派:认为考试焦虑纯粹是学习得来的,同时又没有学会应对其考试焦虑的方式方法。其中:

A.自己有过考试失误的经历,从此害怕考试。

B.没有学会必要的考试策略;

C.周围人中考试成绩好者受人尊敬,成绩差者受人歧视,使自己意识到考试对一个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而面对重要考试时,会过分紧张焦虑、害怕、担心,并伴有身体症状。

2.认知学派:认为考试焦虑是由一系列不合理信念导致的,这些不合理信念围绕以下一些主题:

A.对考试及其后果的看法;

B.对自己的过低评估;

C.对其他考生的过高评估;

D.对来自父母、老师及社会的苛求的认同;

E.对考试结果的绝对化要求。

3.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考试焦虑是由于无意识中存在的强烈冲突而造成的。其中:

A.“本我”对学校生活反感,对课业学习没有兴趣,所喜欢活动或科目不是大考的科目,想以玩为主,而“超我”则严厉、苛刻地要求人不仅要学好、考好,而且要名列前茅。“自我”夹在二者之间,进退维谷,于是产生了考试焦虑。

B.平时受父母、老师压制太多,作为一个孩子他无力反抗,无意识中便想以考试成绩不好惩罚父母或老师,但“超我”不肯放过他,于在“本我”与“超我”的强烈冲突中产生了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躯体症状让他得到了好处,同时躯体症状发挥了控制父母或老师的作用,使大人感到内疚并自责,最终不得不降低对他的标准并放宽对他的要求。

4.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未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与自由,去负责任地应付考试,反而被考试焦虑所困扰,是由于早年父母的不关注或有条件关注,使他的自尊需要与安全需要受挫,从而导致他的自卑,使他怀疑或不相信自己具备应付考试的能力,因而在考试时会产生考试焦虑。

5.考试焦虑形成的个体中介因素的探索:作者为探索高中生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以考试焦虑检查测验、自我接纳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11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和问题指向性应付方式呈高度负相关(r=-0.37、-0.32、-0.33,均P<0.01)。作者换用美国学者Divine J. H.和Kylen D.W.编制的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对116名学生调查也得出相似结论。另考试焦虑量表(TAS) 与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的负相关(r=-0.51)(王才康,2001)。

事实上,考试焦虑是人生理、心理与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加之咨询者对谁起主导作用及其形成过程所认持的观点不同,考试焦虑的形成无疑也就众说纷纭。

(四)考试焦虑的检测

1.个别访谈:在临床咨询工作中,来访者主动诉因“考试焦虑”问题的不多,常常是因考试前睡眠不好、复习效率低、心烦意乱等来就医,如出现:以往考试“走神”、“脑子一片空白”、丢分题主要是自己平时懂的、平时成绩明显大于重大考试成绩;因考试而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心烦,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等征兆,宜作进一步检查(包括量表),明确诊断。

2.量表检测:集体或对可疑个体使用量表检查,能作一个量化分析,对于集体结果处理应注意保密性,如在班级上作结果的正性反馈(大家的状况比较良好);让咨询小组成员知到整体抽查结果;年级咨询负责人了解存在问题性考试焦虑学生的名单、程度等。

3.量表介绍:

A.考试焦虑检查问卷,共33题,结果分为0~24分(镇定)、25~49分(轻度焦虑)、50~74分(中度焦虑)和75~99分(重度)四等。除轻度外均有必要作进一步询查。

B.考试焦虑量表,I.Sarason年编制,共37题,12分以下为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20分为中等程度,20分以上属较高水平。

C.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共50题,第一部分为考试焦虑的来源,包括担心他人评价、担心损害自我形象、担心未来前途和担心应试准备不足4个分量表,第二部分是考试焦虑的表现,包括身体反应和思维阻抑2个分量表,第三部分是一般性焦虑。中文量表由郑日昌和陈永胜译出。本量表用于发现考生的整体考试焦虑情况:原因、表现、自信心,也有用量表总分来衡量焦虑程度:0~17分(轻度)、18~35分(中度)和36~50分(重度)。对于气质、自信心、自我接纳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考试行为困扰等了解可相应的量表或测验工具。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在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常因辅导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不同而方法各异,但其目标却是一致。

一)心理辅导技术

作者深受行为学派影响,但从我个人的辅导实践来看,或许不管派别问题,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共同要素去努力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为此讨论限于一些辅导技术。

(一)改变对焦虑的态度

1.正确认识考试焦虑:“不要紧张、不要慌……”,是老师、家长和自己最常听到的类似告诫,但多数学生认为这一招并不灵验。反而,让考生知道“考试焦虑”的真相后,坚信“考试正常发挥的前堤是带来适度的焦虑去考试!”……,接受了自己的考试焦虑,倒还紧张适度,慌不起来;因为大考出现现实性焦虑是正常现象,即使出现的是问题性考试焦,其预警作用对自己而言也是庆幸的。其次,说明学习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和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至少让自己有可能走出困境。

2.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考试焦虑是坏事”、“考试时千万不能紧张(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别人考试都不紧张,就我最紧张”、“遇到难题就想到自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的认知歪曲进行逐一“击破”:认识考试焦虑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

(二)调整期待水平,强化信心

1.目标期待适中: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身体状况和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2.加强实力: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基础的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

(三)调整情绪

1.以平常心对待升学考试:人的一生中考试无数,成败在于一生的努力,时刻自己都尽力就行。做到轻装上阵,象平常考试一样尽力。

2.听听音乐:听听以往能让自己放松的音乐,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调节方法。

3.探索中介因素:中介因素中有利与不利的方面的探索,扬长避短。如通过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己的了解,缩短理想自己与自己的能力之间差距,在接纳现实自我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切合现实的理想自己。加之学会多运用积极的应付方式,少一些消极应付方式,多关注问题本身,少一些自我情绪关注,逐渐变得快乐起来。情绪良好,才有可能创造好成绩。

(四)应试技能探讨

1.减少失分:考生虽多身经百“考”,但在考试方面存在的缺陷往往未引起重视。可从失分部分总结规律:审题粗心错误、笔误(过失性失分),概念混淆、公式利用错误(知识性失分),运算繁琐、步骤不全、

格式不规范(技能性失分),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交卷后便想起来(心理素质性失分),采取针对性努力,减少失分。

2.一夜失眠不影响第二天的发挥:让学生知道一夜失眠,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发挥,常常让学生增加信心,睡眠反而更好。

3.考后不对答案,考完一科丢一科:考后对答案只会发现错多对少,因为多数要对的题是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题目。故考完一科丢一科:留有信心去面对下一场考试。

4.难题难大家:对于考试焦虑偏高者,凡遇到难题首先想到复习偏了,想到“自己必定考糟,而别人都会做”,事实上,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难题。

(五)学习应急放松技术

1.入场后放松:熟悉考场,旁观别人的紧张相,寻找主考官及监考人员的“缺点”。

2.深呼吸法:慢吸(4秒)→停(2秒)→慢呼(4秒)×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行自我暗示:“目前我的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的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

3.其他:对于上述方法不佳者,拟进行行为治疗方法学习与训练,如系统脱敏、渐进性放松。

二)个别心理辅导

诉说自己如何如何紧张并不一定都是问题性考试焦虑者,故在进行考试焦虑辅导之前,首先要明确:来访者的考试焦虑是否为问题性质的焦虑?其判别标准是这种特定的情绪是否妨碍考试的操作,是否妨碍考试水平的发挥,量表结果可作为参考指标。对于需要辅导的,在确定辅导目标(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之后,按心理咨询与治疗常规进行。

三)集体心理辅导

集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向学生介绍考试焦虑有关知识,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及自己存在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最好采用集体座谈形式,由辅导者作中心发言,就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一些说明,让同学之间交流各自处理的经验,最后就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参考文献

1.叶明志,吉峰,陶炯,等.高三学生心理变化及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19.

2.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中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5

3.

3.杨秀琼、黄高贵、何如宽、倪金昌.285名中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中华临床荟萃杂志,2005;16(9):2188.

4黄高贵、吴燕、张丽琼等.六年级小学生考试焦虑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4,13(5):582.

5.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59.

6.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6.

7.刘翔平主编.战胜考试焦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70~72.

8.杨眉.与焦虑同行-社交焦虑与考试焦虑的调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52~154

(此文为2001.10.24.云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作专题讲座,略作修改)

心理辅导案例(1)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所以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协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能够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某学习成绩好,威信倍增。乐于助人的新形象,使同学们接受她。逐步她也找到了知心朋友,不再孤独,终于有人喜欢她了。 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李某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李某与同学们相处和谐多了,朋友也多了,她的心情轻松愉快,对班集体更关心,经常与老师谈论自己的想法,并能虚心接受老师的合理建议。同学们都说:“李某变文静多了,挺招人喜欢的。”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汇总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二 一.案例介绍 蔡余平,男,小学二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没读过书.也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 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2)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时间:2008-08-29 06:27 作者:小榄二中实习队Z点击: 5854 次 将本文添加到: 人际交往辅导 还有人喜欢我吗?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王某,男,16岁,我校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

心理辅导个案记录模板

心理辅导个案记录一、心理辅导员姓名: 起案日期: 结案日期: 面谈总次数: 录音: 二、来访者个人情况 性别: 年龄: 民族: 院系: 籍贯: 身高: 家庭状况: 学业状况: 总体外观形象: 所在地基本情况: 三、当事人评估 (一)生命阶段 1、学前期: 2、学龄期: 3、青年期和成年期: (二)生活风格 1、应对风格: 2、人际交往风格: (1)与家人的关系:

(2)与同辈群体的关系: 3、认知风格 (1)基本是场依存性的风格: (2)归因风格: (三)需要——价值结构 1、需要分析: 2、价值分析: (四)自我结构 (五)生活空间: 1、社会角色: 2、社会支持: (六)总述 四、接案前与接案会谈 1、访谈背景介绍: 2、接洽及会谈 第一次(会谈): 时间: 地点: 访谈记录:

第二次(会谈): 时间: 访谈地点: 访谈记录: 第三次(会谈): 时间: 地点: 访谈记录: 五、来访者提出的问题 六、心理辅导过程前期(如:首一、二次)的重点: 七、问题分析,你所界定的真正问题与问题的症结(请在此总括你如何看来访者的问题?谁是核心人物?什么是核心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工作、学业、自我形象…及种种问题的关系。又:你曾找出哪些主要问题?各主要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八、心理辅导过程的目标: a:来访者的目标: b:心理辅导员鉴定的目标: 九、治疗过程、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及过程的说明与注释: 十、来访者是/否有改进?若有,什么是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改变?

十一、产生成效,令疗程发展顺利/令来访者改变成长的主要原因: 十二、请在下面一至十的量尺中,以“√”表示你个人对治疗过程与个人效能的整体评估: 劣 优 1 2 3 4 5 6 7√8 9 10 十三、主要个人反思的问题(包括整个疗程,及个案结束后的反思):心理辅导员的个人评估――对七次会谈的整体评估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面谈个案已结束,来访者刚刚离去,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2、在开始面谈时,是否有任何思想或情绪在干扰你?若有,是些什么?又:为什么这样? 3、在过程中,你可曾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关系?若有,那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4、你对来访者的印象如何?他/她的个性和面谈时的态度或行为,可有吸引或令你不安,或厌恶的地方?

心理辅导案例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强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强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小强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强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强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辅导过程: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消除小强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有意无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小强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小强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他的机会,我就发动他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他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他为典型进行了表扬。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他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她真的开始努力了,成绩也有了飞跃。 3、沟通交流,转变观念。

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小X 性别:女年龄:16 年级:初三 外形特征:身体发育健康,面目清秀,个子娇小,喜欢穿低腰宽腿裤,爱化妆,比较注重个人形象。 行为特征:动作思维较灵活,对自己的容貌特别在意(每天要照镜子几十次),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情绪控制较差,有一定的自残倾向。 性格特征:个性较强、喜怒无常、较难沟通。 二、研究目的 1、辅导个案处理好与同学及家长的关系,提高个案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克服其青春期急躁症。 2、帮助个案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能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3、帮助个案确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的成长。 三、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1) 父亲:52岁,海员;母亲:52岁,退休 (2) 家庭环境一般,经个案自己阐述,父母之间关系并不是非常融洽。由于个案父亲的职业关系,父亲长年不在家,教育个案的责任基本由其母亲一人承担。其母亲对个案的家教较为严格,但由于母亲脾气较为急躁,甚至有时奉行“棍棒教育”,造成与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案交流有一定的代沟,这也是造成个案喜怒无常,个性强烈的原因之一。 (3) 个案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初二分流到我校就读,由于住宿,平时很少回家,在家期间,由于母亲管的较严,平时较少外出游玩,内心比较压抑。在校期间,与高年级的几个男生混得较好,经常利用网络和他们进行聊天。 2、受教育情况 (1) 个案7岁进入某小学就读,学习成绩较稳定。 (2) 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起伏较大,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成绩较差,其家长曾长期为其找家教进行个别辅导,但效果不佳。 (3) 初二进入我校就读时,成绩处于班中中流水平;个案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平时课上小动作,说话现象较为严重,对于自己的成绩也并不是很在意。写得一手不错的字,担任班中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个案记录表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个 案记录表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个案编号( ) ### 个案记录表 案主姓名 接案人 记录人 一、接案记录表 案主资料: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住址:联络电话: 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家庭经济情况: 居住类别:()住家;()学校宿舍;()亲友提供;()其它(请注明) 使用社会服务的记录:()没有;()曾经有(请注明服务及何时); ()现仍有接受服务(请注明)。问题/需要: (可多选) 1.主要问题: ( )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经济援助()儿童照顾 2.家庭关系: ()婚姻()兄弟姊妹()父母子女()其它 3.人际关系: ()约会()同学()老师()其它 4.情绪: ()死亡()疾病()自杀()悲剧()其它 5.复康服务: ()身体残疾()智障()精神复康 6.不良行为: ( )吸毒()酗酒()赌博()未婚怀孕()滥交 7.家庭暴力: ()虐儿()虐待配偶()虐老 ()其它注明: *()怀疑/()确定精神病 家庭/个案背景: 案主自述之服务要求: 二、会谈记录

三、个案阶段评估表

如果结案,请继续填写下表: 结案原因: ()达到约定目标; ()甚至已发展出面对类似困难之能力; ()案主不愿继续接受服务; ()情况有变(例如死亡、搬家等):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 *案主知道个案服务已结束,并知道在有需要的时候如何得到服务。 四、个案结束评估表 1. 你对负责咨询师的表现满意吗 非常不满意非常好 1 2 3 4 5 2. 负责咨询师对你提供了何种帮助请从下列范围挑选(可选多项) ()没有提供帮助 ()提供有用资料 ()婚姻关系 ()家庭关系 ()生活适应 ()情绪辅导 ()转介服务 ()管教子女技巧 ()司法矫正/安置帮教()行为问题 ()学习问题 ()复康工作 ()健康问题 ()人际关系 ()就业辅导 ()经济援助 ()其它 (请注明) 3. 总体而言,服务能否协助你面对/解决你的困难 完全不能完全解决 1 2 3 4 5 4. 自接受本中心服务后,你的情况有否改善 完全没有改善完全解决 1 2 3 4 5 5. 与咨询师接触时,你对解决你的困难的积极性如何 非常不积极非常积极 1 2 3 4 5 6. 本个案结束之时,你与咨询师双方同意的目标能否达到 ()能(原因 : ) ()不能 (原因 : )

我的中学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一个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第一次来访: 个案概况:王某,女,高三学生。来访者自述对考试非常紧张,每次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两道难题不会做而空过去之后,就会头脑空白,不想再继续答题。当时来访者在诉说自己问题的时候情绪非常低落,后来甚至哭了出来。来访者认为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这个观念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总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在做题目的效率和质量上比,在做一道题目所花的时间上比,在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安排上比等等很多方面,如果老师上课提问一道题目,别的同学想出来而自己还没想出来时,就会很紧张;如果自己在放松休息而别人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少学了一些,休息时也不安心。这样的比较导致来访者对做题和考试都非常紧张。 问题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问题。其考试焦虑主要来源于对高考重要性的错误认识,觉得如果考不上大学,自己这一辈子就完了。因此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数和每一次考试。所以对于该来访者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改变她原有的认识。让来访者明白她的很多想法和认识是不合理的,再与这些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辩论,认清并放弃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建立起合理的观念。观念改变后对高考自然就不是那么紧张了。同时还要改变不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该来访者会花一两个小时去想一道题目,却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而认为值得,因为这是她自己想出来的。但事实上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效果却和问了别人之后掌握了类似题目的解法是一样的。因为感觉到来访者的考试焦虑比较严重,于是我约她下周再来一次。 二、第二次来访: 个案概况:来访者自述这次感觉比上次好多了,从她的表情和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她轻松的心理和快乐的情绪。但来访者表示对于考试还是有一些紧张。当问及父母对她的期望时,来访者回答,父母对她的期望并不高,但通过自己从小的所见所闻,就产生了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思想,于是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要求自己一定要考上第一批本科,可以看出她的压力大多来自于自己本身,由于

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王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她父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一年级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基本情况介绍: 小杜,男,小学一年级学生,脾气暴躁,自理能力差,与同学不好相处,不愿与人沟通。 背景资料: 小杜自入学以来,学习习惯很差,不愿学习,与班级学生交往困难,经常惹是生非,其表现为:从上学开始,他的作业从没有主动完成过,也经常拖欠老师作业,对老师更加不尊重;父母反映,他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大发雷霆,父母也说自己无法管教,他们经常把他关在地下室。他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周围的亲戚都很溺爱他。 主要行为描述: 在学校他经常上课不听讲,老师批评他,他也爱理不理,甚至还会对老师发脾气,别的同学不愿和他玩,他就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来激怒其他同学。 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小杜的种种行为是由以下情况造成: (1)大人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自理能力差,对没有敬重的态度,凡事都自由散漫。 (2)脾气暴躁,平时少言寡语,不与他人过多交流,容易与别人产生抵触心理。 (3)从小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 (4)没有学习动力。

辅导策略和实施: (一)说服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指导家长的辅导方法。 经过和小杜父母多次的沟通,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和小杜妈妈沟通,在教育孩子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多和孩子交谈,用亲近的方式和。后来我又多次和小杜的父母聊天知道他们已经不怎么打他了,小杜特别爱玩,作业完成上我和他母亲沟通了一下,他们争取每天有一人陪他写作业。我还说服家长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平时我也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二)一对一的心里交流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进行交流,告诉他我对他的看法,也请他说说自己内心的真是想法,鼓励他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现状的心理计划。 辅导后的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懂得了使孩子心理成长更甚于孩子的身体成长,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从孩子的内心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玩偶,现代的孩子,成熟的较早,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要多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多给问题儿童更多的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才能让他们打开心门接受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面,教育都很难成功。

个体心理辅导案例

学习、交往障碍个体心理辅导 筱筱,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9岁时丧父。家中有母亲,爷爷,哥哥,以及姐姐。家里经济贫困,全家住在农村的小山区里。母亲独自一人外出打工抚养三个子女,哥哥姐姐都在外地读书。所以从她9岁开始,就要和爷爷相依为命。但爷爷并不关心她,还老说她母亲的坏话,因此,她跟爷爷感情并不好。小时候,父母亲在她做错事的时候,总是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呀?一点都不够姐姐聪明。”而且,父母很少鼓励她去做某些事情。为此,她总是很自卑,认为自己愚蠢、笨拙。性格比较内向,孤独寂寞。中考考上市里面最好的高中,从此接触到大城市。高一才刚刚开始,她就觉得跟班里的人说不上话,在老师同学面前感到紧张、脸红、手心冒汗。她很害羞还自卑,觉得自己是农村的孩子,穿戴样样比不上人家。害怕自己跟别人讲话而遭到拒绝。上课也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她独来独往,经常闷闷不乐,焦虑。现在已经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初中时成绩优秀,而现在在班上只能排倒数,感到很失落,很失败,无论怎么努力,成绩还是无法提高。因此,她寻求了我的帮助。 一、基本情况 姓名:筱筱 性别:女 年龄:16岁 家庭情况 成员结构:母亲、哥哥、姐姐、爷爷 性格特征:自卑、内向、害羞、胆怯。 人际关系:朋友并不多,自卑,害怕与人交往 亲子关系:母亲常年外在打工,所以对她的关心有限 教育方式:小时候,父母老说她笨。并没有多大的鼓励 文化水平:高中在读 社会适应情况 学习适应:成绩下降,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 生活适应:觉得生活没趣,整天闷闷不乐 人际适应:朋友少,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害怕与同学交往(交往焦虑,缺乏基本信任感) 二、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症状 认知:认为自己很失败,性格软弱。觉得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在城市孩子面前样样比不上人家。但是却非常想改变现在的情况。希望多交点朋友。 情感:总感觉孤独,寂寞,焦虑。害怕考不上大学,厌恶自己。 行为表现:不与人交往,与人说话紧张结巴,手心冒汗。尤其与男生、老师。人格发展问题:自卑情结。缺乏自我同一性,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缺少爱与被爱的需要。 三、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年幼时,父母亲对她经常否定,认为她笨拙,总比不上姐姐(强化)。而且也很少鼓励她去做某些事情。所以,这些童年期的打击,让她逐渐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害怕与人交往。 缺少家庭温暖,由于父亲早逝(恋父情结没有解决),母亲外出打工,哥哥姐姐又在外地读书。所以家人一年只能团聚一次。而与爷爷关系又冷淡。 认知的不正确。失败时候,习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笨。(认知偏差)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分析——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敦煌二中心理咨询室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分析(一) 案例介绍 张某,男,15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中下,智力较好,曾是我校机器人小队的主要成员。性格倔强,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很情绪化,好表现自己,特别是在电脑方面。逆反心理十分严重,自我要求不严,做事随意性。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经受不起老师、家长的批评。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就会激动的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有一次,我在班级的电脑上整理些东西,他跑过来要帮我忙,我说不需要,他说了几句怪话走了,结果第二天我要他帮忙做事,他用一种敌视的眼光冷漠地回答我说:他做不到。又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因没站姿又嘲笑人家被老师批评,结果当场与老师顶撞并与另一位同学离开了操场。 还有一次在家,因外婆说他拿了她的一百元钱而埋怨他,与外婆吵了起来,还骂了外婆,事后母亲知道了又狠狠地批评了他,结果他因此而几天不理母亲,并且在家不好好做功课。 案例分析 该生的行为一方面是是否观念不分,做事冲动,遇事缺乏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原因,父母离异,母亲把他从六个月一手带大,孩子也因为从小没有父亲而自卑,怕别人瞧不起他,而经常像刺猬一样竖起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而母亲也经常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沟通较少,遇事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二是小学时参加机器人小队,得了不少奖,以此很自傲,很自以为是,而且没能正确的对待这些荣誉,助长了他的骄傲气焰。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家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外面世界走走,让他感受一下大人的工作环境,对他进行理想教育,使他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经常鼓励他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他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初三。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亲人的关心,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 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学生姓名:余思佳班级:五年级 辅导老师:马桂香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家庭住址:休宁县蓝田镇南塘村五陵村民组 父母联系方式:电话 案例介绍: 婷婷,女,12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 一.主要心理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余思佳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余思佳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奶奶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

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

心理辅导个案

心理辅导个案记录表时间:----------

诱发事件A:父母决定离婚 不合理信念B:我家庭本来很完美,他们不应该离婚,他们不爱我了,他们很虚伪。 不良情绪C:心烦、失望、郁闷、悲观、怨恨 合理信念B:父母不相爱,可以离婚,因为某种原因不离婚,那才是虚伪。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F、布置家庭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告诉求助者,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的问题思考得越认真、全面,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好。 第二次咨询:时间:2015年4月17日 目的: A、加深咨询关系 B、继续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C、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并没有完全列出;同时,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仍比较强烈,一提起父母离婚的事情还是怨恨、失望,咨询师表示理解与接纳; B、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平时家庭生活琐事,回忆父母曾经有过的冲突,重新认识父母关系的实质,打破他认为父母关系一直很完美的不正确认识,打破家庭这些年一直幸福的假象,从深层次上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C、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父母平时对他的言行,回忆父母这些年为他做过的事情,打破求助者认为父母不爱他的错误理念,打破求助者过分概括和绝对化要求的错误思维框架,目的仍然是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求助者找出自己更多的不合理信念: a、存在“绝对化要求”:如“他们为了我不应该离婚”,“我的父

母应该完美无缺”“我的家庭应该是完美的幸福的”。 b、存在对生活事件“过分概括”:如“父母离婚就是不爱我了”“如果离婚他们以前的恩爱是假的”“如果离婚他们就是虚伪的”。 c、存在糟糕至极的不合理理念,如:“觉得父母离婚就天塌下来了,从此会被同学看不起”,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D、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E、要求求助者与父母就他们的婚姻进行沟通,帮助求助者了解父母婚姻的实质。 第三次咨询时间: 2015年4月24日 目的: A、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 B、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与父母进行了认真交谈,得知父母的婚姻并不是像他所认为中的那样完美,当初他们那个年代大多是媒妁之言,他们彼此不很了解。又赶上当时父亲因为大学毕业和初恋女友分开在两地,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父亲失恋痛苦中,经别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母亲是事业型女人,很多应酬,常常顾不上家庭和孩子,父亲婚后很不满意,但两人都是对家庭和孩子责任心很强的人,一直在努力适应对方,又都是知识分子,为了孩子和面子也尽量不吵架。交谈结果对求助者触动很大,并表示对于上次所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过认真思考。 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强度降低,但仍然怨恨父母离婚 B、针对上次列出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运用“黄金规则”与求助者进行商讨与辩论,让求助者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C.下面是咨询师与求职者的一段咨询谈话:

个别心理辅导记录

2014年 3月 12 日自 17 时 0 分始至 16 时 0 分结束 学生姓名陈柯良性别男年龄9 班级 3.1 辅导过程: 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的直接辅导方式,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 育,培养该生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该生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该生 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他老师、与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我首先告诉小B,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但学习知识和做每 一件事一样肯定很辛苦,要有毅力才行。慢慢来,学一点总比不学好,他表示同意 我的观点。接着,我告诉他,一个人只有“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我又和他 一起研究制定了学习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 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同时表示一定克服困难,让 大家刮目相看。 辅导效果及感悟: 1、从结果来看,矫治基本上是成功的,当然对其教育与帮助还将持续下去。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我们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尤为重要。 3、对于离异家庭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转变一个学生首先应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引导他,而心理引导应摆在第一位 预约下次辅导时间: 年月日自时分始,时分结束。 辅导教师:巩向娟

2014年 6月 15日自 17 时 0 分始至 16 时 0 分结束 学生姓名徐树鑫性别男年龄9 班级 3.1 辅导过程: 老师在班上有意识地开展活动。比如:跳绳、踢毽子、滑冰、传球比赛等,引 导该生融入集体活动中,并产生兴趣,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协调左、右脑平衡发 育,家长则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玩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 训练孩子背书。因为背书可以训练儿童听觉记忆的能力,并能丰富他的词汇。在 训练过程中,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背一些简单易懂的儿歌,再背古诗,然 后背课文。在背的过程中,如果背不上来,也不强制,我就与他一起.这样坚持了三 个多月,该生进步很大,现在已能与老师同背较长的课文。 辅导效果及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学习的缺陷,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有一些主客观的原因。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预约下次辅导时间: 年月日自时分始,时分结束。 辅导教师:巩向娟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完整版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 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玉湖镇汾水小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 个案一 学生姓名:余思佳班级:五年级 辅导老师:马桂香地点 : 学校心理咨询室 家庭住址:休宁县蓝田镇南塘村五陵村民组 父母联系方式:电话 案例介绍: 婷婷,女,12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 一.主要心理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余思佳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余思佳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