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

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前提之上的。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

7.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有 3 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

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

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10.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2.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定的。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

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 3 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3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4 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9.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0.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

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有待发展。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无数相对真理的

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22.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4.生产力有 3 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

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中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2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9.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马原基础必背30条 .pdf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个基本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 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

(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 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完整word版)马原第六章 思维导图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6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圣西门 空想社会主义傅里叶社会科学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 欧文 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 理想到现实欧洲革命壮大无产阶级力量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二国际诞生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 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期 苏维埃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模式苏联解体 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一国到多国欧洲、美洲、亚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大以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主要依据 主要内容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最革命的阶级,肩负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 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合乎自然规律地利用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二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一般原则 如何正确把握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原因:各国生产力发展情况、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如何探索从当时当地历史条件出发 充分吸收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原理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 发展 1.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 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 1.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 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质量互变规律 一 适度原则 1.原理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 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否定观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 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 1.否定之否定规律

2018考研马原必背要点整理(1-4章)

马原必备要点整理 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a.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b.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d.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意识的辩证关系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完整word版)马原20个必备考点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

马原必考必过资料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什么是马克思: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8.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9.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标准。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第三、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10.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以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1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14.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 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2018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各位考研er复习,下面为大整理了2018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供各位考研er参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分为: a.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b.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

考研马原重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幵问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两派;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 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 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争分考点:劳动力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是用来买卖的劳动力。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不依附与任何人,因而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支配;——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第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以上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后果 劳动力成为商品即雇佣劳动的产生,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表面上看似乎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而且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除了具备商品的一般性外,还具有一般商品部具备的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在价值方面,其一,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成本),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构成和决定的。 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具体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其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最后,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其二,劳动力价值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变化,劳动力的价值不能低于其最低界限。这个最低界限就是维持劳动者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生存资料)的价值。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 (2)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