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crifice of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ggreg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duce and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Guigang Guangxi (model) Research Park,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nalysis of its role as China's first eco-park for the local

economic impa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hope that other high-pollution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take it as reference .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llocation EIPs

1、引言

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是为了促进互补节约成本,它是一种空间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它既受本地域历史发展的影响,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而这种集聚并不是程度越大越好,当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超出了最佳临界值,导致规模不经济,就会出现扩散现象。

为了避免集聚不经济现象的产生,必须把握好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度。控制集聚的程度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或者我们可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如何减少在产业集聚时各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鉴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从另一种角度上可以考虑采用何种方法使得集聚的各产业之间能够对其它与之集聚的产业的废弃物进行再次利用,这种资源利用模式也正是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中的再循环原则,出于此点考虑我们可以引入循环经济的原理来引导各产业进行合理集聚。从而使得产业集聚的各种效益达到最优。

2、案例陈述

2.1、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简介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6个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园区内主要生态链有两条:一是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此外还有制糖业(有机糖)→低聚果糖;制糖滤泥→水泥等较小的生态链。这些生态链相互间构成横向偶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

上形成网状结构。物流中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1)蔗田系统负责向园区生产提供高产、高糖、安全、稳定的甘蔗,保障园区制造系统有充足的原料供应; 2)制糖系统是生态工业园的核心,通过改进传统工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生产出普通精炼糖的同时生产出高附加值的有机糖、低聚果糖。甘蔗和废糖蜜等过程废物全部得到了回收利用;3)酒精系统通过能源酒精工程和酵母精工程,有效利用甘蔗制糖副产品———废糖蜜,生产出能源酒精和高附加值的酵母精等产品,糖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被用于生产轻质碳酸钙,实现资源利用,避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蒸馏废液等过程废物全部被回收利用;4)造纸系统充分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及文化用纸和高附加值的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产品,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5)热电联产系统通过使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替代部分燃料煤,热电联产,供应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园区整个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并且蔗髓燃烧过程不存在二氧化硫污染,锅炉煤渣和排空烟气等过程废物全部被回收、处理和达标排放;6)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园区制造系统提供环境服务,包括废气、废水的处理,生产水泥、轻钙、复合肥等副产品,并提供回用水以节约水资源。

2.2、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环境、经济效益

园区的这6个系统通过废弃物和能源的交换,既节约了废物处理及能源成本,有减少了对空气、地下水及土地的污染,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的结构性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贵糖公司的COD排放量由2001年的3.7万吨降至2006年的0.85万吨,吨纸耗水量从原来的220吨降至102吨;制糖石灰石与甘蔗比由6.15%降至4.62%。2005年贵糖股份白砂糖、造纸、究竟、轻质碳酸钙4种产品,销售高达97884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环境向系统提供和资源的能力即为源能力,环境吸纳、同化系统排泄物的能力即为汇能力。生态园区内的甘蔗园既是“源”又是“汇”,各条生态链的有效运作,体现了园区“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改变经济系统的物质线性流动模式,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农业和工业共生共存。这样一个多行业综合性链网结构,通过物质循环流动,提高了资源的生态效率。实现了行业之间优势互补。生态园区向园区外排放的废物少,并能集中处理南宁乃至广西区域范围内的蔗渣和废糖蜜,实现了区域整合性。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聚,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可贵经验。1

3、综合分析

3.1、相关概念的界定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呈集中分布的状态,同时也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集聚的趋向和过程。实质上是顺应经济活动在技术上、生产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包括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通过缩短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优化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将这些有关联的经济活动集中组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使它们在技术上、生产上、经济上互补、共享,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产生更大的效益(集聚效益)。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或几个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它既包括出于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纵向合作者在特定地域的集聚,又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横向竞争者在一定地域的集聚,还包括不同产业的因物质流交换关系而形成的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产业网络结构在一定地域萨哈那个的集聚。集聚使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

1甘现光:《贵港生态园区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载《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11期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续3〉》,载《川化》2006年第4期

从而使得产业之间或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经过交融与碰撞构筑真正的产业竞争优势。

3.2、案例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经济活动区位条件时主要从其对环境的影响来评价这一区域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案例主要是建立在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的基础之上,而在环境的影响上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水、能源等基础资源环境要素的严重约束问题,而产业集聚则为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集聚为循环及高级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径。产业集聚由几十家、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企业构成,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弃物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原料。

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针对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症结,循环经济的“3R”原则的实施推动了产业集聚持续发展,避免出现集聚过度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分散的程度。

3.3、案例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评价

在此案例中,其区位的选择以及其相应的组织决策具有比较明显的代表性。对于其决策的优劣性评价我们可以从三个部分来分别进行,分别是:综合效益评价、特色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3.3.1、综合效益评价

综合效益是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检验决策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标准。综合效益就是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状态下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大,总体最优。运用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可以从以下五

个方面来综合衡量综合效益。

(1)有利于因地制宜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糖)为核心。由于地理环境优势,广西省是我国产糖第一大省,而贵港地处广西中部周围300公里范围内几乎包括了广西所有的糖厂,贵港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成为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基地,素有“甘蔗之乡”的美称,因此建立一个制糖工业园最好的地址就是贵港。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地处广西东南的贵港市城西,坐落于西江之滨,毗邻黎湛铁路干线和国道324线。具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从而使得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变得十分便利,并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运输成本。众所周知,制糖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毗邻西江的地理优势使得该生态工业园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持其生产。

该生态工业园的地域选择使得经济活动得其所,地理空间尽其用,形成了相宜和谐的局面。

(2)有利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出现两个极端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其中制糖为其核心产业,其它产业为辅助产业,各个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各产业的废弃物能够得到再次利用,使得最终的废弃物排放量达到最小。

这些产业的集聚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们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在有些集聚现象中,由于过度集聚会使得集聚效益变低甚至出现集聚负效应。而在这种集聚模式下能够使得集聚过程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而导致的集聚过度最终出现分散的现象的产生。但是这种集聚模式只是使用于部分特定的产业,对于这些产业必须要求在原料和废弃物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或者经过比较简单的转换就能构成某种联系,由于地域的限制因素,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聚集所有相

关联的产业,这时候就需要适度的分散。而这种适度的分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更大范围内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握好适当的度。

这个度的确定就是需要对集聚的核心产业的分析,围绕着核心产业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如案例中的核心产业:制糖。制糖是整个工业园中六个系统中的核心系统,也就是说其它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围绕它来进行集聚。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对相关的集聚产业进行再一次的集聚,从而达到整个集聚区域的利润最大化。如下图所示

集聚在制糖系统周边的产业包括了热电联产系统、造纸系统、酒精系统、蔗田系统,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则是间接地集聚于制糖系统,但是如果没有环境综合处理系统,这个集聚区域的环境优越性也就没办法体现出来,也无法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

然而还有些相关产业却并没有集聚在此,如包装产品所需要的塑料制品,塑料制品需要大量的化工原料,而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内,没有消耗其废弃物的相

关产业。如果强制加入这个集聚圈,这种产业对于生态工业园的弊是远大于利的。但是也不是说这整个区域可以没有塑料制品产业。如果没有这个产业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塑料制品那就只能从外地购进,在这种情况下,运输成本会相应增加。所以在工业园之外还有建材、冶金等产业集聚区域,这种分散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再来考虑的时候可以认为是一个大范围的集聚。这样的集聚与分散的结合形式能够使得各个集聚区获得最大利益。

(3)有利于促进区内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内经济差距的缩小

由于工业园区内存在有六个系统但是这六个系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发展。在此案例中由于制糖是核心产业,热电联产系统、造纸系统、酒精系统都是为了处理其废弃物的相关产业,他们的废弃物又能回到蔗田系统里,进行再一次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得到了最有利的配置,各个产业都能由于废弃物再次利用而降低成本,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集聚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4)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实现区域内特色与区际分工协作的协调发展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体现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案例中,进行区域地理空间组织时是按照当地的特色以及企业的特色来综合考虑的。从而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而与区域生产的核心产业---制糖产业相适应的其它各产业,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仅核心产业能够达到效益最大化,其它的辅助企业也能够综合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区际分工协作与区内特色的协调发展。

(5)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对于“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承受力,已经到了危急时刻,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时必须意识到,依靠大量的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将会使区域资源供给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而本案例中的贵港国家生态工

业(制糖)示范园区正是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充分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区外资源等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在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上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它的建立不仅能够利于其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其它工业园提供相应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

3.3.2、特色评价

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以及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是特色产业,其空间载体是特色区域。对于案例中的生态园区,其特色产业就是制糖业。判断该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是否具有特色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是否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

该工业园的区域选择时充分考虑了工业园所在地----广西贵港市的地理、气候、资源和技术等条件,选择了最具有地域优势的西江之滨,从而更接近于制糖业所必须的资源---水资源。在这个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主导产业就是制糖,从而能够将该地区的潜在优势---种植甘蔗的良好的地理环境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2)是否围绕区域经济特色产品培育和发展,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

在此工业园区中,区域特色产品是各种糖制品,而糖制品的供给业---甘蔗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目前全国有21省区产糖,甘蔗糖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四川、江西、湖南等八省区,其中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区的甘蔗制糖企业数和产量均占全国总数的90%左右,广西甘蔗制糖企业书和产量占全国的33%和52.4%。对于广西来说,糖业当之

无愧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在广西省贵港市建立一个以制糖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该地域的特色性。

(3)是否有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科技贡献率

在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内的主要六个系统中,每个系统都采用的是最新的科技来进行生产,尤其是制糖系统,经过制糖新工艺新技术综合改造工程,是现有碳酸法制糖工艺的滤泥排放量减少一半,并大幅度减少滤泥中的有机物,增加碳酸钙的含量,滤泥排放后可直接用于烧制水泥熟料,彻底消除滤泥对江河的污染。这些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得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内的各产业都能以最高效率利用资源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产品。

3.3.3、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遂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着区域集聚的效果好坏,成功与否。在此案例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这些集聚的各个产业分别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集聚后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影响。

(1)各产业分别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考虑就是传统工业中最具有污染性质的制糖、造纸、酒精等生产过程,由于大多数制糖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综合利用水平很低。以广西为例,年入榨甘蔗3000多万吨,甘蔗汁汤中产生废糖蜜100万吨,蔗渣(绝干)约330万吨。废糖蜜绝大多数用来生产酒精,可生产20多万吨酒精,同时产生酒精废液310万立方米。目前,广西境内90%以上的制糖企业产生的酒精废液只经过简单处理甚至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而酒精废液中COD 高达十几万毫升∕升,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成为当地主要的污染负荷。蔗渣用来制浆造纸,与用作燃料相比,提高了蔗渣的利用价值,但是碱法制浆过程中产生大量黑夜,小造纸厂或将黑液直接排放,或虽有处理设施,也是时开时断。

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制糖、造纸、酒精制造业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凸现出来,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各产业集聚后对于环境的影响

以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为例,园区的这6个系统通过废弃物和能源的交换,既节约了废物处理及能源成本,有减少了对空气、地下水及土地的污染,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的结构性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贵糖公司的COD排放量由2001年的3.7万吨降至2006年的0.85万吨,吨纸耗水量从原来的220吨降至102吨;制糖石灰石与甘蔗比由6.15%降至4.62%。

园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环节即制糖生产中的冷凝水、凝结水会用及造纸系统脉冲白水的回用,甘蔗蔗髓所谓锅炉燃料,热电厂锅炉的含硫烟气(酸性)与造纸中段废水(碱性)进行的中和反应以及园区内固体废物如滤泥、白泥、废渣的综合利用等都使得园区内生产的废弃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再利用。

4、结论

产业集聚是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主要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社会系统的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输入而维持其有序性。但是如果不采取一个合理的集聚模式,会使得集聚过度,当生态环境的混乱无序达到一定程度后,则无法再向产业集聚系统提供其资源供给和环境服务功能,进而导致出现扩散现象。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式引导新一轮的产业集聚,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建设性因素,促使产业集聚系统向生态化跃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全新的战略来统筹安排各行业的集聚,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刘艳芳等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年

冯薇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黄颖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广西贵港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甘现光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第十一期

杜莉、徐传谌主编产业集聚与东北振兴:欧盟等国家(地区)的启示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 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马润潮 (美国艾肯大学地理与规划系,俄亥俄州艾肯市)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 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经历了制 度转向及文化转向,进入了8O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 展,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 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建立我们 特有的学术身份,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与主流对话,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 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西方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主流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573—09 1 前言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大变革,大幅度地影响了其理论取 向、学术观点、研究命题及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内,近2O年来经济地理更拓 展出了较多的理论,成为人文地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地理学在社会科学界之学术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9O年代以后,所谓的“新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界的出现, 更加强了经济地理之学术地位。以理论研究为基讽詹g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及工业地理两个领域,已成为当前西方人文地理自牲流,吸引了较多的精英分子,并主导了 人文地理理论发展之方向。 反观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近年来的发展,似乎尚未能与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建立起令 人瞩目之互动关系。导致此现象之原因,在台湾方面主要是从事经济地理学者人数较少,在国外以英语发表论文的数量不多之故。在大陆方面,经济地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1q],与西方学术界缺少交流,更谈不上学术观点之交叉。就国际视野而言,海峡两岸之经济在近年来皆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大陆的经济在国际上已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加之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理应在每一门学科上,皆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大国,是不能在国际学术界中缺席的,包括经济地理学。从实际的工作考核层面而言,现在海峡两岸学术界皆强调学者须在有较高水平之国际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因此,我们应该对国际学术之历史及当代的动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免走错方向、绕弯路、或去炒别人已抛弃的观念冷饭。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多 维的空间,由不同的知识论哲学取向、主要的现行理论在该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该领域的时空特性所构成。学者应知道个人在自己领域的多维空间内,已站在或应该占在什么位置。… 基于上述视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之历史演变及其近年来的 新动向提供一个较为广泛的介绍及论述,并借此机会倡导和鼓励海峡两岸的同行们走“学术国际化”的道路。我们要扩大视野,用主流理论来丰富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期早日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并能更上一层楼。本文第二部分先扼要介绍主流经济地理学流派的演变,以便了解当前主流经济学之来龙去脉。第三部分简短地评述经济学的“地理转向”及“新 经济地理学”的性质,并对后一名词之适当性提出一点看法。第四部分讨论新区域地理学及其“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之内涵。第五部分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与国际主流 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工作应该努力的目标。

武汉大学考研 经济地理学历年试题2002-2010

经济地理学真题 2009年经济地理真题 一、名解(每题4分,32分) 工业用地选择城市环境容量地域分工城乡一体化聚集经济圈层结构综合平衡外部不经济性 二、问答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聚集于分散特征?(15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城乡统筹?(15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尺度?(15 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 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 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 三、论述(每题18分) 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2008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分=32分) 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 二、问答(共82分) 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 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14分) 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 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 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 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 三、论述(2*18=36分) 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2007年经济地理学真题 一.名解(8*4) 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地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二.问答 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12) 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 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 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 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 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 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 (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 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 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 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crifice of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ggreg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duce and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Guigang Guangxi (model) Research Park,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nalysis of its role as China's first eco-park for the local economic impa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hope that other high-pollution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take it as reference .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llocation EIPs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论文1

重庆市沙坪坝区食品加工业布局因素分析 摘要:食品在人们生活水平大量提高的今天,现如今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定了各项标准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食品加工厂加工食品所必需要满足的各项条件的要求,有着大量的需求和市场。因此,为了正确并合理的分析一个区域内影响食品加工业布局的因素,我们本着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只有通过对该区域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与之相关的更有力的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食品加工厂的发展,才能带动该区域经济飞速前进。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布局因素分析 1研究食品加工业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人们的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化,为了消遣闲暇时光,人们对于休闲食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的增长。休闲食品俨然已近成为国人日常食品消费中的新宠,进而推进了食品加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与加大,分析其影响因素势在必行。 2 食品加工业的布局因素 2.1自然因素 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位于重庆市城区西北面,东隔嘉陵江与江北区、渝北区相望,东南与渝中区接壤,东北与北碚区相连,南与九龙坡区相靠,西接璧山县,紧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部新区;全区幅员面积396平方公里,辖24个街镇,总面积396.2平方千米;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域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城市发展繁荣兴旺。 沙坪坝区地貌归属于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的一部分,全区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中部歌乐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间,最高峰歌乐山云顶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东南流经沙坪坝区19.3公里。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最冷月平均气温7.8℃,最热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气温18.3℃,无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热和春秋多变的特点。降水充沛,全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乐山森林区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2℃左右。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的水量丰富。全区水体除嘉陵江外,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姓名:田曦芳学号:20114198021

学期:2012-2013 第一学期 目录 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4) 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4) 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 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4) 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4) 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4) 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5)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6) 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6) 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6) 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6) 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6) 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6) 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7) 2.2.3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 (7) 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8) 2.2.5 解决措施 (9) 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9) 4 土地集约利用 (10) 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10) 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10) 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10) 4.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 4.2.1 香港与深圳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11) 4.2.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2)

4.2.3 香港与深圳差距产生的原因 (13) 4.2.4 深圳今后应如何向香港学习 (13)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用地景观逐渐替代了农业用地、自然用地为主的景观。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为使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了解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本文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如济宁市、徐州市、大庆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例举了香港特区的土地集约利用,为解决这些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