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 2 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 2 周至 2 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 2 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1。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范本模板】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一、小儿腹泻病诊断1.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
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
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1。
脱水的预防及治疗⑴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
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用量(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
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⑶重度脱水。
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需到医院进行;首先以2:1等张液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时期出现的腹泻症状,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对于患有小儿泄泻的患儿,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病程、症状、饮食史、接触史等。
接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腹部触诊等,以便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
二、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脱水程度评估。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儿的脱水程度进行评估,包括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和重度脱水,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治疗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程度的脱水,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饮食调理。
在治疗的同时,要对患儿的饮食进行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康复。
六、观察和随访。
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避免疾病复发。
七、并发症预防。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肠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总结。
小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于这类患儿的治疗,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④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
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
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
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方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