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比较概论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660国别区域研究概论

660国别区域研究概论概述660国别区域研究是一门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学科,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对国别区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国别区域的定义国别区域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地理位置、政治边界、文化背景等。
在660国别区域研究中,常常采用联合国将全球划分为五大洲的划分标准,即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每个洲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印度、美国、巴西等。
研究内容660国别区域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体制: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政治文化,了解不同国家政治实践的特点和变化。
2. 经济发展: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政策等,揭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趋势。
3. 社会文化:研究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4. 国际关系:探讨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国际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国际关系对国别区域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660国别区域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案例比较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基础性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别区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实地调查是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当地人交流、观察和参与观察,收集第一手资料。
统计分析则是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帮助研究者发现规律和变化。
案例比较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找出异同之处,深入研究其原因和影响。
学科意义660国别区域研究对于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变化,可以帮助各国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评估国内外形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同时,国别区域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拓宽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自然保护区设计
自然保护区设计是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实践中的另一重要应用。通过合理设计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维 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以上三个尺度的地理环境差异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理 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03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
总结词
纬度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不同纬度带的气候、 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究,提高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02
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分析和模拟,为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03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地理环境差异性数据进行深
度挖掘和学习,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地理环境差异性研究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资源可持续利用
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详细描述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特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 高,气候逐渐变冷,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垂直地带性在地球表 面的高山、高原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0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践 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
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
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二讲跨文化交际学1。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4章)【圣才出品】

第11章经济结构调整(中):区域结构11.1 复习笔记一、区域结构及其地位作用1.区域及区域结构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经济区域是指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一定功能和内在联系的“空间”。
研究区域经济结构的两条路径:(1)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2)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2.区域结构及其地位分析(1)区域结构的含义及要素区域结构,是指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总体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及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国民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整个国家地域范围内各个区域结构形成特定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一国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等)、线(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等)、网络(交通网络、通信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和域面(城市和乡村等)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这些点、线、网络和域面均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共同构成区域空间结构。
(2)城市和乡村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空间类型看,区域是由城市地域与乡村地域所组成的,从而形成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即城乡结构。
在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中,乡村地域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构成了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区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体。
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构造了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
城市的发展、兴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迁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②构造区域结构;③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3)区域结构的地位与作用区域结构的经济意义在于,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一国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形成种种经济活动。
讲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讲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组成的环境。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规划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通过图表和案例说明不同地区的差异对人类的影响。
一、气候差异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
1.热带地区: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湿润,温度变化较小。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热带农作物的生长,如水稻、香蕉等。
然而,热带地区也容易受到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击,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威胁。
2.温带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一些粮食作物的生长,如小麦、玉米等。
同时,温带地区的气候条件也适宜人类生活,人口较为集中。
3.寒带地区:寒带地区位于地球的极地附近,气候寒冷干燥,温度极低。
这种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寒带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如北欧国家的养殖业。
二、地形差异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貌特征。
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等。
1.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的发展。
许多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产地,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美国的中西部大草原等。
2.山地地区: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山峰重叠,水资源丰富。
山地地区适合林业和水资源利用。
例如,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重要的林业区,靠近山脉的地区还可以利用峡谷地形建设水坝发电。
3.高原地区:高原地区位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地势较高,气候干燥。
高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如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
三、自然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更具发展潜力。
1.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差异巨大。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是考研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空间分布、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的复习,全科复习资料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考研人文地理学全科复习资料,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空间的形成和演变:研究社会空间的演变和地域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情况等。
2.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地区的影响,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化发展和相互联系。
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4. 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规律。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文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与农牧业发展: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内蒙古地区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而牧业在内蒙古地区的比重较大。
2. 民族多元与文化交融: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同时还有汉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3.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值逐年增长。
三、复习资料推荐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人文地理学科,特别推荐以下几本教材和资料:1. 《人文地理学》(第八版)- 龙大维、廖炼:这本教材是考研人文地理学的经典教材,内容详尽全面,条理清晰,适合系统性的复习使用。
2. 《地理学概论》(全程本)- 周健:这本教材从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出发,着重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论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城
海(1陆)A、位B置两地的气候类近型海为地___区___________,比较沿两海地气地候区
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2交)比通较图中 a河、b运两、城陆市的运区交位通差枢异。纽 铁路、海运交通枢纽
地形区位条件 河流冲积平a 城原
在国土中海陆位置
交通
的位置 地形
南部
b 城沿海平原 中部
在国土中的位置
例4: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资源…)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1)
(2)
(3)
(4)_________
不同点:(1)
(2)
(3) __________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
相同点____
不同点:(1)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生 长期长,水热条件组合好 水稻土为主
水田
较为分散
少 贫乏 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稻,棉花和油菜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 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 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 入海口,水陆交通便利
【典例】 读“南海及周边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有稀土、铁 等矿产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开有 发利 条不 件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丰 富
多山、气候干旱、水 资源紧张
西濒太平洋,海 运便利
生态环境脆弱
有第二亚欧大陆 桥与国际联系
生态环境更为脆 弱
例5:A为德干高原,B 为云贵高原,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4)石灰岩地区渗透强(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 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答案 (1)A 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突出,B 地等温差线向 南(或向低纬)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A 处为山地(或 大兴安岭),B 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 (2)商品谷物农业。 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 不同点:B 地区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更高一些。 (3)A 地分布的主要是林地,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禁止 乱砍滥伐等;B 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土地过度垦殖造 成水土流失,再次引发黑风暴;C 地分布的主要是沼泽,防止 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 地分 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过度放牧、过度垦殖产生的草场退化、 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出现。
区域特征对比 区域特征比较一般是把两片区域或两种事物、现象等进 行对比,分析其共同和不同的特点,而区域特征的比较往往 从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三大角度把握。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人口、交通、城市等;人地 关系方面主要考虑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_____________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地理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 濒临海洋 位置 温带、亚热带)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 山脉东西走
分布
向为主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海岸有温带 海洋性气候和 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 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水 缺少稀土、铁 能),有色金属矿(铜、 等矿产 铅锌等)均丰富
述两地发生水灾的时间差异及原
因。
(2)俄罗斯甲、乙、丙三河流水灾多发生在秋末 冬初和冬末春初。原因:三条河流上游纬度较低,
融冰和结冰时,容易发生凌汛。淮河水灾主要发
生在夏秋。原因:夏秋季节此时正值雨季,降水
较多,同时水网稠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还
(3(3))结俄罗合斯容图城易1市受、分台图布风特影2点响两:。图主,要分分布别在说纬度相对较低,或距离西部海洋相对较近的
案例: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共性:①都位于中纬度;都位于我国东部 ②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理 位置
区域 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
松嫩平原 北纬43~48度 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气候类型 水热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但降水较少,热量 不足,水热条件组合差
土壤类型 黑土
耕地类型 旱地 土地
耕地分布特点 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 多
矿产资源
丰富的石油
农业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甜菜
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 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 基地。
交通
位于东北内部,铁路交通便利
长江三角洲
北纬30度附近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 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的差异:气温:B 地气
温年较差较 A 地小,气温最高值低于 A 地;降水:B 地较
A 地降水总量大,雨季较长,冬季降水较多。
原因:B 地处山地岛屿,四周环海,海洋性更强,气温年
较差小(2,) A 处雨季来得晚,气温高;B 处海洋性强,降水
多,另外区受台位风条影件响次数多,台风a 雨城增加了雨量。
【体验应用】
(1)比较分析图1、图2两图中A、 B两湖泊湖水性质及形成原因。
(1)A(里海)为咸水湖。成因:深居内陆,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同时由于人类引水灌 溉使入湖水量不断减少。B(巢湖)为淡水 湖。成因:有大量淡水注入,蒸发量小于 降水量。
(2)俄罗斯东部甲、乙、丙三河流
与安徽省淮河都易发生水灾,简
明地两区。地原城因市:这分些布地的区相特对点温及暖,原地因势。相对平坦,有利于人类生存;开发较早,
基础相对较好。
安徽省城市分布特点:多沿河流、交通线分布。原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
形平坦。
例3: 读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图 1 中的 A 地与图 2 中的 B 地等温差线在 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B 地区所在国家与 C 地区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条件的异同。 (3)图中 A、B、C、D 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 开发过程中各自应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