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细腻的心理笔触,抒情风格。《为奴隶的母亲》对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

②胡也频

早期多表现爱情、劳苦与不幸。后期将爱情、革命与壮伟的历史图景结合。

《北风里》穷愁潦倒时愤懑的呼喊。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由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

2 “左联”作家群(深化和变异)

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左翼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从革命文学到“左联”文学:“新写实主义”(扫除概念化风气,力图把政治性与真

实性结合。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主要成员: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①丁玲

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时代的鲜明印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病态的反抗。包含深刻的历史批判性。《韦护》流行公式的独特观察,捕捉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一九三○年春上海》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水》“普罗”文学重大突破。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放弃对个别典型的刻画。《母亲》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第一代新女性的坎坷路程。

丁玲创作的艺术特点:见辅导书

②张天翼(另参考小说打印5)

自发表兵士小说《二十一个》以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在三十年代中期的讽刺潮中,逐渐走向成熟。到1938年,随着代表作《华威先生》的问世,张天翼为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曾几次率先打破左翼创作的僵化局面,使进步文学得以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其功绩不可低估。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讽刺主题,主要讽刺了三类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

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新鲜流动的口语。

③蒋牧良

取材与张天翼接近。抓住社会弊端中典型事件刻写讽刺性人物,偏于冷静,语言质朴。《雷》《集成四公》

④周文

《雪地》川康边地风情和军阀的倾轧、丑恶的吏治。讽刺中的喜剧因素。

《红丸》《烟苗季》《在白森镇》

⑤艾芜

艾芜的小说创作先以主观抒情和富有异国情调呈现出浪漫色彩,但到四十年代却由浪漫归于写实,因而在左翼小说中亦有自己一席位置。

总体上看,艾芜的小说多取材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主人公也都是下层社会中一些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物,尽管他们身上存有许多缺点,有许多为人所鄙的行为:如迷信、走私、抽鸦片,甚至盗窃、抢劫,但作家都把他们作为朋友来描写,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同情和热爱,努力发掘他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艾芜早期小说的特色:

●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

新领域。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

新范型。

◆早期作品:

开拓反映现实的新领域,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主观抒情性。

《南行记》集漂泊知识者对边疆异域下层生活的观察,刻画流民形象,不避畸形和污垢,又总能从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灵魂美。

《人生哲学的一课》走投无路的青年,困窘而不低沉,对生活依然执著。

《山峡中》铤而走险的流浪者,仍憧憬美好生活,爱憎分明。

◆战争期间

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

《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以农立国”的探索,三种农民性格。

《山野》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阵线的各类斗争,过分明晰的理念分析。

《故乡》战时腐败、病态心理,场面错综,笔调悲怆,冷峻的批判态度。

《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贫苦无告的农村妇女。

《石青嫂子》不幸中对生活仍有信心。

⑥沙汀

◆早期作品

《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后》较概念化

《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

闭塞、阴暗。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

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

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

◆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

《防空》讽刺黄金季节的开端。

《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

《淘金记》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个性化语言,客观、浓缩描写。

《困兽记》后方乡村教师的苦闷,对知识分子的暴露及严峻批判态度。

《还乡记》初次闪出反抗者的光彩,贫农形象冯大生。

《堪察加小景》(《一个秋天晚上》)丑和美一并揭示,阴暗中的亮色。

《呼嚎》《医生》揭露国民党覆灭前的每一件丑行。

《范老老师》中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⑦叶紫

多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火和血的事实,农民的性格及成长。“黑白分明的铅画”,时代、战斗的产物。

《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星》妇女在农民运动中的成长。

《山村一夜》受小生产者眼界束缚,麻木愚昧的汉生爹。父子思想矛盾。

吴组湘?

注:社会剖析派小说与东北作家群都可列入左翼文学中的一部分(广泛意义上)。但在这里将它们单独列出。

(二)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一节有讲述—钱本资料)

辅导书87讲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见笔记本整理(代表人物。。。。)

茅盾的《子夜》是其中的代表作

沙汀,艾芜已在上面讲过。

吴组湘:

《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人

物个性化,地方色彩,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

《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

《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

《菉竹山房》守寡的二姑,内心仍藏有爱火。诡秘的行为,阴森的气氛。

(三)东北作家群——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

①萧红

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明丽、凄婉而纯净。

《生死场》 9.18前后的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生活,坚韧挣扎的农村妇女,北中国农村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深刻的生命体验。

②萧军

《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

《羊》《江上》东北下层人民的质朴坚韧。

《过去的年代》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对东北地区“民魂”的深入开掘。

③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忧郁》悲愤郁怒潜藏于平静的叙述。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抗日题材和东北风情。

《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

(四)京派小说及其他独立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群)

1 京派概说

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显现了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城市的描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①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呼唤。

②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③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发现平民世界,对平凡人生的审美。

④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追寻逝去的美。

⑤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 代表作家:

①沈从文(见专题)

③废名③萧乾④芦焚——师陀是其40年代的重要笔名⑤杨振声,李健吾(刘西

渭),林徽因→见小说打印7

⑥京派到了40年代:汪曾祺

(五)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以四川为背景

《编辑室的风波》收入《大系》

(《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死水微澜》)——写于1935—1937年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

(六)海派小说

1 初期海派小说:接续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⑴主要特点:

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⑵主要代表:张资平,叶灵凤。

其他:曾虚白,林微因,章克标,曾今可,徐蔚南

①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②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

婉。《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

(——)→见笔记本整理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还有:黑婴,徐霞村,禾金——见小说打印7

其余见笔记本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这一时期: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蛰存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左翼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一、主要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二、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鲁迅、周扬、夏衍、殷夫等 三、两个鲜明的特征:人民性和世界性 四、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主要文学样式: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 第一节:矛盾 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 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 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 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 社会剖析小说 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 二:《蚀》三部曲 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 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 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3:《动摇》 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 4:《追求》 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 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 5:《蚀》三部曲的评价 艺术上比较粗糙 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 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 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 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代表作家: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野怨》丁玲《韦护》洪灵菲《流亡》三部曲华汉(阳翰生)《地泉》 特点:革命与恋爱是最重要的叙述元素,革命的浪漫蒂克,概念化,模式化(公式主义的结构+脸谱主义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猫城记》、《离婚》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 “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 《二马》老马 《牛天赐》牛老四 《离婚》张大哥 《四世同堂》祁老人 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 (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 (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 3、底层市民 《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 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赵景纯 《二马》李子荣 《离婚》丁二爷 《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京味”与幽默 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官样”文化特征: “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 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 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强者沉沦的悲剧: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二、悲剧原因: 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的 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 ⒈前期题材: (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 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③《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的含义: 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 ⑴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⑵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 ◆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有责任感,忍辱负重 ◆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 ⑷其他人物形象: 鸣凤:纯洁刚烈 梅芬:温顺驯良 瑞珏:善良厚道 冯乐山:荒淫残忍 四老爷:狡猾贪婪 五老爷:腐化堕落 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 (二)《家》的艺术结构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 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 《憩园》: 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 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 第四节《寒夜》 《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 题材:小人小事 基调:悲哀、忧郁 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S。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 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 一、“左联”早期小说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 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 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等。《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华汉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二)、柔石和胡也频的小说 1、柔石 柔石(1902——1931),早期有短篇《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小说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诗歌

第七章:30年代诗歌 一:30年代新诗发展状况 1:20年代后期的白话新诗 蒋光慈:无产阶级诗歌《新梦》《哀中国》 李金发:象征诗派 两种趋势:大众化/非诗化,贵族化/纯诗化 2:30年代诗坛概况 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人群和现代派诗人两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现代派诗人群包括: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 二:中国诗歌会 1: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2:以殷夫为前驱,红色鼓动诗,《血字》 3: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 4:代表作品:蒲风《六月流火》穆木天《守堤者》杨骚《乡曲》任钧《战歌》 5:基本特点:①内容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关,多以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的鼓动性和意识形态化。②革命宣传意义大于文学审美意义 三:后期新月诗派 1:是前期新月的继续和发展 2: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 3:基本成员: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卞之琳,叶公超,邵洵美,林微因,以陈梦家,方伟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主的青年诗人 4:后期新月诗歌两个方向的转变 ①向外扩展:生活视野扩大和题材扩展,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倾向 ②向内扩展:关注内心世界,转向现实主义诗意的探索 5:后期新月现代诗的特征 ①主智化,非个人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 ②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等内容 ③以象征,暗示等手法建构隐晦的艺术世界,充满幻灭,空虚,迷茫,感伤情绪 6:后期新月的意义 ①以独有的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参与了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合奏 ②艾青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代派诗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的 四:现代诗派 1:概念:指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有大致相似的现代主义创作风格的青年诗人群 2:代表: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林庚,曹葆年,徐迟,路易士(纪弦),李白凤,陈江帆,史卫斯 3:汉园三诗人:1936年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4:现代诗派的特征 ①创作倾向:疏离社会公众主题,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我的情绪与感觉,在共同的母题中探求个体情绪的诗意表达,如寻梦者形象,“荒原意识”倦行人心态 ②美学追求: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即“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追求隐藏自我和表现自我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③文化资源:西方意象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及李金发的实践,晚唐温,李诗歌的意境,意象,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构诗歌美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一、概述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艺的基本特征: ?(1)五四时期相对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左翼文学之外,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共同发展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国民党的党制文化和党制文学 ?占主流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 ?(一)倡导 ?主要团体:创造社(后期),太阳社。1926年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一文可视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宣言。 ?人物: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等。 ?文章: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 ?革命文学观点受当时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 ?“无产阶级文化派” ?文学组织”拉普” ?(一)、革命文学内部 ?革命文学派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革命文学派: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全面否定五四文学,就“中国浑沌的艺术界的现象作了全面的批判”。称叶绍钧“最典型的厌世家”,郁达夫 “悲哀者”。 ?《文化批判》4月号出版了“批判鲁迅”的专辑,批判茅盾专辑。 ?鲁迅反击《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并不是文艺。” ?机械论-简介 ? ?拉普-拉普 ? RAPP (三)主张 ?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要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2、文学是宣传武器。 ?3、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一定要获得阶级意识。 ?(四)左联成立及经过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参加会议的有鲁迅、冯

30年代文学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 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 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录,还有大量翻译的作品。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节老舍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即《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火车集》《贫血集》。这些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显示出老舍艺术创作的深厚功力。《四世同堂》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第五节沈从文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一}现代小说的确立 “五四”运动一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便立即加快了步伐,再加上受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新式教育,稿费制度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小说在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立稳定的地位并逐渐向中心位置移动。此后直至20年代的中后期,时代为现代小说开辟了多样的潮头,其中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派,两者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引出了一批探讨人生课题的“问题小说“,造就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主要代表有叶圣陶,冰心,王统照等。此后,这些作家中很多人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写实小说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家组成,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等人,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之间的作者群中,起初的创作都有一种普遍的主观抒情倾向,其中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在创造社,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主要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卢隐等。 总而言之,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繁而头绪繁多的。 {二}现代小说的繁荣 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其中商业和政治的介入造成这一时期的小说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三类作家群。蒋光慈,丁玲,沙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将社会小说文体加以强化,以其阶级性,民族性的活力,吸引了当时激进文学青年中的英才。而此时的京派作家群仍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废名,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作家。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体现在30年代的上海,原先的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风嗅闻到这种气息,便脱离社会小说的轨道,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而有第二海派之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现代派作家群他们使中国的市民文学超越了通俗文学的界限,取得了先锋文学的地位。 总的来说,30年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三}现代小说的成熟 40年代的小说虽说被战争有所打断,但是仍然在顺势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战时的国家分裂为三个地区,这种社会背景很深地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以路翎,冯至,爵青等为代表作家的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张爱玲,梅娘,苏青等为代表作家的沦陷区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以孙犁,丁玲为代表作家的解放区现实与民间小说它们之间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诗歌发展史 {一}诗歌的诞生与突破 新诗运动在总结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此外,早期的白话诗人还有沈尹默,俞平伯等人。 1921年,刚站住脚跟的新诗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中国新诗从此走上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首先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担负起让新诗走向“规范化”的历史使命,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并据此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此时的茅盾已经度过大革命失败后的精神危机,重新认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向。1931至1932年间,是优秀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期,它的出现成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是一个认知型作家,他比一般作家“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视野开阔(国际视野),这是茅盾区别于其他小说家的最突出的一点。他写社会剖析小说是为了探索社会的本质、趋势和规律,在用文学全方位展示社会状态时,“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小说便诞生了。这是茅盾首创的传统,“史诗传统”在当时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茅盾是怀着“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来写作《子夜》的,《子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小说结构的恢弘而严谨;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茅盾冲突中,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表现其性格,并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手法;语言简洁、细腻、生动,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子夜》的内涵丰富而且深厚,瞿秋白曾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关于《子夜》的中心人物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即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身于30年代初的上海这个复杂的背景中,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落得个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