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

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 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

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以比特每秒(bps)的形式给出一个链路速度的上限。

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b与信道带宽W、信噪比S/N的关系为:

Rb=W*log2(1+S/N)。

其中,Rb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W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 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而分贝数=10×lg(S/N)。

香农定理应用举例:

通常,支持音频电话连接的频率范围为300Hz到3300Hz,则B=3300Hz -300Hz=3000Hz,而一般链路典型的信噪比是30dB,即S/N=1000,因此我们有R=3000×log2(1001),近似等于30Kbps,是28.8Kbps调制解调器的极限,因,此如果电话网络的信噪比没有改善或不使用压缩方法,调制解调器将达不到更高的速率。

正是因为通信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明确关系,所以人们通常用“带宽”去取代“速率”。

带宽、速率和码元宽度问题

首先要清楚带宽和速率的关系: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 Rmax=

2.f(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 Rmax=B.log2(1+S/N) 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信噪比根据公式: 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则Rmax≈30kbps。香农定律给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有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它表示对于带宽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时,无论数据采用二进制或更多的离散电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过0kbps的速率传输数据。

另外在弄清楚速率和码元宽度的关系:

码元传输速率RB简称传码率,又称符号速率等。它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码元的数目,单位是波特(Baud),记为B。例如,若1秒内传2400个码元,则传码率为2400B。

数字信号有多进制和二进制之分,但码元速率与进制数无关,只与传输的码元长度T有关:信息传输速率Rb简称传信率,又称比特率等。它表示单位时间内传递的平均信息量或比特数,单位是比特/秒,可记为bit/s ,或 b/s ,或bps。

每个码元或符号通常都含有一定bit数的信息量,因此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有确定的关系,即Rb=RB log2 M

(b/s)

式中,M为符号的进制数。例如码元速率为1200B,采用八进制(M=8)时,信息速率为3600b/s;采用二进制(M=2)时,信息速率为1200b/s,可见,二进制的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量上相等,有时简称它们为数码率。

码元、波特率、比特率、电平、频道带宽等概念的理解

码元:

在数字通信中常常用时间间隔相同的符号来表示一位二进制数字。这样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称为二进制码元,而这个间隔被称为码元长度。

符号:

即用于表示某数字码型[据位数不同,对应不同的键控调制方式]的一定相位或幅度值的一段正弦载波[其长度即符号长度]。

符号速率即载波信号的参数(如相位)转换速率,实际上是载波状态的变化速率。符号率越高,响应的传输速率也越高,但信号中包含的频谱成分越高,占用的带宽越宽。

波特率:

即调制速率或符号速率,指的是信号被调制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的波特数,即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相位或者幅度)的次数。它是对信号传输速率的一种度量,通常以“波特每秒”(Bps)为单位。

波特率有时候会同比特率混淆,实际上后者是对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波特率可以被理解为单位时间内传输码元符号的个数(传符号率),通过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因此信息传输速率即比特率在数值上和波特率有这样的关系:

波特率=比特率/每符号含的比特数

信号的带宽取决于波特率,也就是说跟编码算法有关。如果编码算法可以使得每个符号(一段载波)能够传送(表示)更多的比特,则传同样的数据所需要的带宽更窄!

另外,A/D编码算法,是压缩数据量的关键,模拟语音经过不同A/D编码的算法,产生的数据量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设信道带宽为3MHz,信噪比S/N为2dB(即100倍),若传送BPSK信号则可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是多少?

解答:带噪信道应该用香农公式计算,最大数据速率为

3M × log2(1+100) bps =3M × 6.65 = 20MHz, 对于BPSK信号,正弦载波用两种相位状态,表示1比特(0或1)。其波特率也是20MHz。

如果传输的是QPSK的信号,一个正弦载波可以有4个不同的相位,可以表示两位二进制数位的4种信息状态。那么波特率为0.5×20MHz= 10MHz, 所以根据香农定理移项可知,只需要占用1.5MHz的带宽。

可以这样理解,对于待传输的货物(一定数目的二进制比特),用箱子(符号或者调制方式)去装货,如果每个箱子多装一点(每符号多表示几个比特),那么运的次数少一些,效率高(带宽少);反之则效率低。

比特率

这个词有多种翻译,比如码率等,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少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比特率与音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质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翻转。

电平:

“电平”就是指电路中两点或几点在相同阻抗下电量的相对比值。这里的电量自然指“电功率”、“电压”、“电流”并将倍数化为对数,用“分贝”表示,记作“dB”。分别记作:10lg(P2/P1)、20lg(U2/U1)、20lg(I2/I1)上式中P、U、I分别是电功率、电压、电流。--“dB” 有两个好处:其一读写、计算方便。如多级放大器的总放大倍数为各级放大倍数相乘,用分贝则可改用相加。其二能如实地反映人对声音的感觉。实践证明,声音的分贝数增加或减少一倍,人耳听觉响度也提高或降低一倍。即人耳听觉与声音功率分贝数成正比。例如蚊子叫声与大炮响声相差100万倍,但人的感觉仅有60倍的差异,而100万倍恰是60dB。

----------------------------------------------------

以下是baidu中的解释

数字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速率称为数据传输速率或比特率.

比特率这个词有多种翻译,比如码率等,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少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翻转。

例如:以500Kbps来编码音视频。

其中 bps是比特1K= 1010=1024

b就是比特(bit)

s就是秒(second)

p就是每(per)

所以,以500kbps来编码表示经过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500K的比特来表示

在基带传输系统中用比特率表示传输的信息码率.比特率Rb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元比特数,单位是b/s.例如计算机串口的传输码率最高到115200b/s. 符号率或波特率Rs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调制符号数,即指三元及三元以上的多元数字码流的信息传输速率,单位是baud/s.

在M进制调制中,比特率Rb和波特率Rs之间的关系为:

Rb=Rslog2M

采样率是指采样样本与总样本数之比,采样数率是单位时间采样数。如果是仪器中,采样速率为40MSa/s,说明每秒采样数量为40M个,但是不能使用40MHz表示。

把模拟音频转成数字音频的过程,就称作采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波形采样的方法记录1秒钟长度的声音,需要多少个数据。44KHz采样率的声音就是要花费44000个数据来描述1秒钟的声音波形。原则上采样率越高,声音的质量越好。-------------------------------------------------

关于数据传输速率与符号率的更详尽解释

在数字通信中的数据传输速率与调制速率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数据传输速率

(又称码率、比特率或数据带宽)描述通信中每秒传送数据代码的比特数,单位是bps。

当要将数据进行远距离传送时,往往是将数据通过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传送的,即将数据信号先调制在载波上传送,如QPSK、各种QAM调制等,在接

收端再通过解调得到数据信号。数据信号在对载波调制过程中会使载波的各种参数产生变化(幅度变化、相位变化、频率变化、载波的有或无等,视调制方式而定),波特率是描述数据信号对模拟载波调制过程中,载波每秒中变化的数值,又称为调制速率,波特率又称符号率。在数据调制中,数据是由符号组成的,随着采用的调制技术的不同,调制符号所映射的比特数也不同。符号又称单位码元,它是一个单元传送周期内的数据信息。如果一个单位码元对应二个比特数(一个二进制数有两种状态0 和1,所以为二个比特)的数据信息,那么符号率等于比特率;如果一个单位码元对应多个比特数的数据信息(m个),则称单位码元为多进制码元。此时比特率与符号率的关系是:比特率=符号率*log2 m,比如QPSK 调制是四相位码,它的一个单位码元对应四个比特数据信息,即m=4,则比特率=2*符号率,这里“log2 m”又称为频带利用率,单位是:bps/hz。

另外已调信号传输时,符号率(SR)和传输带宽(BW)的关系是:BW=SR (1+ α),α是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当它的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占用的带宽最小,但由于波形拖尾振荡起伏大(如图5-15b),容易造成码间干扰;当它的取值为1时,带外特性呈平坦特性,占用的带宽最大是为0时的两倍;由此可见,提高频带利用率与"拖尾"收敛相互矛盾,为此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 0.15。例如,在数字电视系统,当α=0.16时,一个模拟频道的带宽为8M,那么其符

号率=8/(1+0.16)=6.896Ms/s。如果采用 64QAM调制方式,那么其比特率

=6.896*log2 64=6.896*6=41.376Mbps 。

--------------------------------------------

比较清晰的

①波特率指信号每秒的变化次数。比特率指每秒可传输的二进制位数。在无调制的情况下,波特率精确等于比特率。采用调相技术时,波特率不等于比特率。

②数字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速率称为数据传输速率或比特率。

③传输率就是指每秒传输多少位,传输率也常叫波特率。

④波特率是指线路状态更改的次数。只有每个信号符合所传输数据的一位时,才等于每秒位数。

⑤波特率是模拟线路信号的速率,也称调制速率,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如果数据不压缩,波特率等于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如果数据进行了压缩,那么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通常大于调制速率,使得交换使用波特和比特/秒偶尔会产生错误。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 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 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

51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波特率设置

51单片机串口通信及波特率设置 MCS-51单片机具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信接口,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收和发送器)使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的移位寄存器使用。 1. 数据缓冲寄存器SBUF SBUF是可以直接寻址的专用寄存器。物理上,它对应着两个寄存器,即一个发送寄存器一个接收寄存器,CPU写SBUF就是修改发送寄存器;读SBUF就是读接收寄存器。接收器是双缓冲的,以避免在接收下一帧数据之前,CPU未能及时的响应接收器的中断,没有把上一帧的数据读走而产生两帧数据重叠的问题。对于发送器,为了保持最大的传输速率,一般不需要双缓冲,因为发送时CPU是主动的,不会产生重叠问题。 2. 状态控制寄存器SCON SCON是一个逐位定义的8位寄存器,用于控制串行通信的方式选择、接收和发送,指示串口的状态,SCON即可以字节寻址也可以位寻址,字节地址98H,地址位为98H~9FH。它的各个位定义如下: MSB LSB SM0 SM1 SM2 REN TB8 RB8 TI RI SM0和SM1是串口的工作方式选择位,2个选择位对应4种工作方式,如下表,其中Fosc是振荡器的频率。 SM0 SM1 工作方式功能波特率 0 0 0 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Fosc/12 0 1 1 10位UART 可变 1 0 2 11位UART Fosc/64或Fosc/32 1 1 3 11位UART 可变 SM2在工作方式2和3中是多机通信的使能位。在工作方式0中,SM2必须为0。在工作方式1中,若SM2=1且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停止位,则接收中断标志位RI不会被激活。在工作方式2和3中若SM2=1且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RB8)为0,则接收中断标志RB8不会被激活,若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RB8)为1,则RI置位。此功能可用于多处理机通信。 REN为允许串行接收位,由软件置位或清除。置位时允许串行接收,清除时禁止串行接收。 TB8是工作方式2和3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在许多通信协议中该位是奇偶位,可以按需要由软件置位或清除。在多处理机通信中,该位用于表示是地址帧还是数据帧。 RB8是工作方式2和3中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例如是奇偶位或者地址/数据标识位),在工作方式1中若SM2=0,则RB8是已接收的停止位。在工作方式0中RB8不使用。 TI 为发送中断标志位,由硬件置位,软件清除。工作方式0中在发送第8位末尾由硬件置位;在其他工作方式时,在发送停止位开始时由硬件置位。TI=1时,申请中断。CPU 响应中断后,发送下一帧数据。在任何工作方式中都必须由软件清除TI。 RI为接收中断标志位,由硬件置位,软件清除。工作方式0中在接收第8位末尾由硬件置位;在其他工作方式时,在接收停止位的中间由硬件置位。RI=1时,申请中断,要求CPU取走数据。但在工作方式1中,SM2=1且未接收到有效的停止位时,不会对RI置位。在任何工作方式中都必须由软件清除RI。 系统复位时,SCON的所有位都被清除。 控制寄存器PCON也是一个逐位定义的8位寄存器,目前仅仅有几位有定义,如下所示:MSB LSB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 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 么是1。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 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 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咼。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 传输带宽计算: 比特率大小X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 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 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 地方监控点: 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 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X 10(摄像机的路 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 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视频格式的比特率)X 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 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X 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 20Mbps; 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 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8051的串口波特率的计算(笔记版)

8051的串口波特率的计算 1、方式0的波特率,固定为晶振频率的十二分之一。 2、方式2的波特率,取决于PCON寄存器的SMOD位。PCON是一个特殊的寄 存器,吹了最高位SMOD位,其他位都是虚设的。计算方法如下: SMOD=0,波特率为晶振的1/64; SMOD=1,波特率为晶振的1/32. 3、方式1与方式3的波特率都是由定时器的溢出率决定的。 公式为: BR=(2SOMD/32)*(定时器TI的溢出率)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定时器的方式2,即比率发生器,自动重载计数常数。 溢出的周期为: T=(256-X)*12/fosc 溢出率为溢出周期的倒数,即 T1=1/T 所以: 式中:SMOD是所选的方式,fosc是晶振频率。X是初始值。 51单片机模拟串口波特率计算方法 1.计算波特率位间隔时间(即定时时间,其实就是波特率的倒数) 位间隔时间(us)=10(6)(us)/波特率(bps)

2.计算机单片机指令周期: 指令周期(us)=12/晶振频率(Mhz) 补充问题:做串口通信时,为什么要把晶振频率设为11.0592,为什么要把波特率设为9600? 先说波特率。波特率从300到115200都可以,甚至更高或更低。一般规范的波特率都是3的倍数,比如9600、19200、38400;但是并不是一定的,波特率也可以是10000或者10001、10002,只要你的设备能产生符合这个要求的频率,尤其是自己用时,波特率都是很随意的,没有限制。只是多数时候为了和电脑配合,波特率才规范为固定的几个值,且为了传输稳定,用9600。 用11.0592晶振的原因是51单片机的定时器导致的。通常用11.0592M晶振是为了得到标准的无误差的波特率。举例说来,如我们要得到的9600的波特率,晶振为11.0592M和12M,定制器1为2SMOD设为1,分别看看那所求的TH1为何值。代入公式: 11.0592M 9600=(2/32)*((11.0592M/12)(256-TH1)) TH 1=250 12M 9600=(2/32)*((12M/12)(256-TH1)) TH1=249.49

MHz与Mbps之间的关系

MHz与Mbps之间的关系 概念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综合布线的应用日趋广泛,传输等级也愈来愈高,从3类到4类再到5类,到目前已有6类布线产品投放市场。描述语定义这些等级的主要参数就是传输带宽(MHZ)。 与此同时,网络应用也层出不穷。传输介质从10Base5(粗缆)、10Base2(细缆)、 10BaseT(双绞线)、10BaseFL(光纤) 到100BaseTX(STP/UTP)、100BaseT4(4/5类UTP)、100BaseFX(光纤),到目前千兆快速网业已出现。用来描述这些应用得主要参数则是速率(Mbps)。 事实上,申农公式早已概括出带宽B和速率C 之间的关系: C=B*Log(1+SNR) 式中B为信道带宽,所谓带宽是指能够以适当保真度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其单位似Hz,它是信道本身国有的,与所载信号无关。SNR为信噪比,它由系统的发收设备以及传输系统所处的电磁环境共同决定。而速率C是一个计算结果,它由B和SNR共同决定,其单位为bps,在概念上表征为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可见,给定信道,则带宽B也随之给定,改变信噪比SNR可得到不同的传输速率C 。MHz与Mbps有着一对多的关系,即同样带宽可以传输不同的位流速率。同时,Mbps是依赖于应用的;而MHz则与应用无关。 技术探讨 如果要给与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那么汽车时速与引擎转速恰到好处。当给定旋转速度,在齿轮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在这个类比当中,齿轮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事实上,齿轮之于汽车和引擎就如编码系统之于速率和带宽。 编码是为计算机进行信息传输而被采用的。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同步、带宽受限等都可以得到解决。编码对于信息的可靠传输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有两种基本的编码系列。第一种是每N位添加一个同步位,以使同步成为可能(如当N=1时,为Manchester编码;当N=4时,为4B5B编码),但这需要一个比原来更大的带宽。而且同步位越多,带宽需要越大。为了减小带宽,采用每7位添加一个同步位(即 7B8B 编码)的编码系统是可能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当传输较长一串相同类型的位流时,同步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bps) 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0.001ms,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 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Rmax=2.f(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 的关系为:Rmax=B.log2(1+S/N) 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若S/N=30(dB),那么信噪比根据公式: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带宽B=3000Hz,则Rmax≈30kbps。香农定律给出了一个有限带宽、有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值。它表示对于带宽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时,无论数据采用二进制或更多的离散电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过0kbps的速率传输数据。 因此通信信道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所以人们可以用“带宽”去取代“速率”。例如,人们常把网络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用网络的“高带宽”去表述。因此“带宽”与“速率”在网络技术的讨论中几乎成了同义词。 频带就是指频率范围 带宽的两种概念 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信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电路设计的知识,对此我们就

WCDMA中3.84M码片速率的由来

wcdma 频率规划根据工信部规定,中国联通可用的频段是 1940MHz-1955MHz(上行) 2130MHz -2145MHz(下行) 上下行各15MHz。 WCDMA的频点称为UARFCN(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UTRA绝对频点号)。 2.1GHz频段上行频点号为9612~9888,下行频点号为10562~10838, 频点号除以5 就可以得到频点中心对应的频率值(以MHz为单位)。 每个频点间隔为200kHz,与GSM系统兼容。 当然每个频点的带宽远超过200kHz,这与CDMA的频点编号方式类似。 目前联通WCDMA系统下行第一频点号为10713(中心频率2142.6MHz),第二频点号 为10688,第三频点号为10663。 上行频点号分别为9763(中心频率1952.6MHz)、9738以及9713。 WCDMA 码片速率= 3.84MHz 扩频因子= 4 则符号速率= 960Kbps 码片速率 = 1秒钟传送的比特数 3.84M个 3gpp规定wcdma的UU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码片。因此1帧包含的比特数=2560*15=38400bit 因为1帧=10ms 所以码速率 =2560*15/10ms=2560*15/0.01s=2560*15*100=3840000=3.84*1000*1000 =3.84Mbit/S 因此 空口速率3.84Mb/S是由wcdma的帧结构所决定的。 3gpp规定wcdma的UU口帧结构为帧长10ms,每帧15个时隙,每时隙有2560个 码片。 如此算来,2560*15/10ms即3840/ms换算成标准速率格式即3.84Mb/s。 我们知道wcdma是无线频带传输,即数字基带信号要经过调制变频到合适的频点上、在一 定的频带范围内来传输的。

串口通讯—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

串口通讯—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 1.波特率 在串行通信中,用“波特率”来描述数据的传输速率。所谓波特率,即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其单位为bps(bits per second)。它是衡量串行数据速度快慢的重要指标。有时也用“位周期”来表示传输速率,位周期是波特率的倒数。国际上规定了一个标准波特率系列:110、300、600、1200、1800、2400、4800、9600、14.4Kbps、19.2Kbps、28.8Kbps、33.6Kbps、56Kbps。例如:9600bps,指每秒传送9600位,包含字符的数位和其它必须的数位,如奇偶校验位等。大多数串行接口电路的接收波特率和发送波特率可以分别设置,但接收方的接收波特率必须与发送方的发送波特率相同。通信线上所传输的字符数据(代码)是逐为位传送的,1个字符由若干位组成,因此每秒钟所传输的字符数(字符速率)和波特率是两种概念。在串行通信中,所说的传输速率是指波特率,而不是指字符速率,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假如在异步串行通信中,传送一个字符,包括12位(其中有一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2 个停止位),其传输速率是1200b/s,每秒所能传送的字符数是1200/(1+8+1+2)=100个。 2.发送/接收时钟 在串行传输过程中,二进制数据序列是以数字信号波形的形式出现的,如何对这些数字波形定时发送出去或接收进来,以及如何对发/收双方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同步控制的问题就引出了发送/接收时钟的应用。 在发送数据时,发送器在发送时钟(下降沿)作用下将发送移位寄存器的数据按串行移位输出;在接收数据时,接收器在接收时钟(上升盐)作用下对来自通信线上串行数据,按位串行移入移位寄存器。可见,发送/接收时钟是对数字波形的每一位进行移位操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送/接收时钟又可叫做移位始终脉冲。另外,从数据传输过程中,收方进行同步检测的角度来看,接收时钟成为收方保证正确接收数据的重要工具。为此,接收器采用比波特率更高频率的时钟来提高定位采样的分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 波特率因子 在波特率指定后,输入移位寄存器/输出移位寄存器在接收时钟/发送时钟控制下,按指定的波特率速度进行移位。一般几个时钟脉冲移位一次。要求:接收时钟/发送时钟是波特率的16、32或64倍。波特率因子就是发送/接收1个数据(1个数据位)所需要的时钟脉冲个数,其单位是个/位。如波特率因子为16,则16个时钟脉冲移位1次。例:波特率=9600bps,波特率因子=32,则接收时钟和发送时钟频率=9600×32=297200Hz。 4.传输距离 串行通信中,数据位信号流在信号线上传输时,要引起畸变,畸变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 波特率——信号线的特征(频带范围)

网络带宽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网速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1. “位(bit)”和“字节(B)”之间的关系 位(bit):位是计算机中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指二进制数中的一个位数,其值为“0”或“1”。 字节(byte):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一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数组成。在计算机内部,一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数据,也可以表示一个英文字母,两个字节可以表示一个汉字。 1024个字节称为1K字节(1KB),1024K个字节称为1兆字节(1MB),1024M 个字节称为1吉字节(1GB)。 所以,字节和位之间的换算是8进制,即1B=8bit。 2.“网速”与“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 网速:在计算机网络或者是网络运营商中,一般,宽带速率的单位用bps(或b/s)表示;bps表示比特每秒即表示每秒钟传输多少位信息,是bit per second的缩写。在实际所说的1M带宽的意思是1Mbps(是兆比特每秒Mbps不是兆字节每秒MBps)。 下载速度:下载速度指的是Byte/s。下载软件时常常看到诸如下载速度显示为128KBps(KB/s),103KB/s等宽带速率大小字样,这指的是(字节/秒),即Bps。 实际书写规范中B应表示Byte(字节),b应表示bit(比特),但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有的把bit和Byte都混写为b ,如把Mb/s和MB/s都混写为Mb/s,导致人们在实际计算中因单位的混淆而出错。 3. 计算光纤传输的真实速度 使用光纤连接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衰减少等特点。以10M光纤为例计算一下它的下载速度是多少?一般情况下?“10M”指的是10240kbit/s(10.240Mb/s

即10M)。 换算成下载速度:10.240Mb/s=(10.240/8)MB/s=1.28 MB/s 在实际的情况中。理论值最高为1.28 MB/s。排除网络损耗以及线路衰减等原因因此真正的下载速度可能还不到1.28 MB/s 不过只要是1MB/s左右都算正常(实际网络损耗约为12%)。 4. 计算内网的传输速度 经常有人抱怨内网的传输的数度慢,那么真实情况下的10/100M网卡的速度应该有多快?网卡的100Mbps同样是以bit/s来定义的。 所以100Mb/S=102400Kbit/s=(102400/8)KByte/s=12800KByte/s 在理论上1秒钟可以传输12.8MB的速据考虑到干扰的因素每秒传输只要超过10MB就是正常了。现在出现了1000Mbps的网卡那么速度就是128MB/S 。 5.宽带上行与下行 上行速率:从你的电脑上传的速度,也就是别人从你的电脑进行通讯的速率。下行速率:你从网络主机下载的速度。

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区别,信道和通道的区别

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区别,信道和通道的 区别 传输速率和带宽的区别,信道和通道的区别2011-10-12 12:01带宽是指每秒传输的最大字节数,也就是一个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单位为"位/秒"(bit/s)。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是有区别的,前者表示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而后者是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 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其单位是赫兹,过去的通信主干线路都是用来传送模拟信号(即连续变化的信号),带宽表示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但是,当通信线路用来传送数字信号时,传送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数据率就应当成为数字信道的最重要指标,不过习惯上仍延续使用"带宽"来作为"数据率"的同义词。 传输速率--一般指的是系统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但也可能不是,如果仅仅就这四个字而言,应该指的是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不过,默认的说法认为是指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如果你写论文,就应该写明是"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这个指标指的是数据在信道内每秒钟可以传输多少比特,单位是bit/s,或者bps。二者只是写法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带宽--指的是信道的宽度,单位是Hz。但是,在非正式场合,也经常有人把"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说成"带宽"。这也可能是楼主产生迷惑的主要原因。 其实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完全不是一回事,二者单位不同。但是非正式场合经常用带宽来表示数字系统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这也是事实,就是专家也经常这样讲。所以,非正式场合时可以这样说的,也没人会说你说错了,但是正式场合,比如起草文件,写论文时,就不能这样说了。 还有,虽然有Nyquist定理和Shannon定理给出了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之间的关系,但是那只是理论值。所谓理论值,也就是说,最多达到这个数值,一般都要打点折扣的,具体打多少折,要看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的性能。

WCDMA考试试题复习资料

4月份WCDMA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30分) 1.无线环境中的衰落主要包括___阴影衰落___、___快衰落_ _、___空间衰落_ 。 阴影衰落:由障碍物阻挡造成,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慢衰落。 快衰落:移动台附近的散射体(地形,地物和移动体等)引起的多径传播信号在接收点相叠加,造成接收信号快速起伏的现象。 2. 假设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为43dBm,则对应____20_____W。公式要记住!! 3. 小区搜索分三步,第一步是利用PSCH信道的_PSC _获得时隙同步;第二步是利用SSCH 信道的_SSC _获得帧同步和主扰码组组号;第三步是利用_CPICH _信道获得该小区所使用的主扰码。 SCH:同步信道 PSCH:物理同步信道;SSCH:辅同步信道;CPICH:公共导频信道。 4. 对下行扰码而言,使用长扰码,范围从0到2^24-1,但为了加速小区搜索的过程,仅有8192 个码可以使用,分为512 个组,总共有 512 个主扰码。 手机扰码是每部手机唯一拥有的号码。 5. WCDMA系统带宽是 5MHZ ,码片速率为 3.84Mchips 。 一帧的时长为10ms,一帧有15个时隙,一个时隙有2560个码片,所以算出来是3.84Mchip/s . 6. 常见的覆盖问题有覆盖空洞、覆盖盲区、越区覆盖、导频污染、上下行不平衡等。 ★覆盖盲区:由于相邻两个基站站址相距较远(受障碍物的影响),导致其信号覆盖区不交叠,出现信号覆盖盲区。这种问题容易通过DT(路测)、CQT(呼叫质量测试)或用户投诉反映出来。 ★越区覆盖:如果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预期的范围,就会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形成越区覆盖。 ★导频污染:即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上下行不平衡:指目标覆盖区域内,上下行对称业务出现下行覆盖良好而上行覆盖受限(如UE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上行BLER要求),或上行覆盖良好而下行覆盖受限(表现为下行专用信道码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况。上下行覆盖不平衡的问题容易导致掉话。 7.多址技术有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双工技术有时分双工 和频分双工。 8、 WCDMA系统中,语音采用卷积编码,数据采用 Turbo 编码,信令采用的是卷积编码 9、 WCDMA容量是一个“软容量”,上行链路极限容量一般是受限于干扰,下行容量受限于功率。 10、WCDMA系统中,核心网CN与无线接入网UTRAN之间的接口定义为Iu接口。 Iu接口负责核心网(CN)和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之间的信令交互。Iub是RNC和NODE-B之间的接口,

STM32单片机的串口通信波特率计算方法

STM32单片机的串口通信波特率计算方法 1. 什么是波特率 不管是什么单片机,在使用串口通信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波特率。什么是波特率:波特率就是每秒传送的字节数。双方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波特率一致,这是通讯成功的基本保障。下面以STM32单片机为例,讲解一下串口波特率的计算方法。 2. STM32波特率相关的寄存器 STM32单片机设置波特率的寄存器只有一个:USART_BRR寄存器,如下图所示。 该寄存器的有效位数为16位,前4位用于存放小数部分,后12位用于存放整数部分。将波特率算出来后,数值填入这个波特率就可以了。下面介绍如何计算。 3. 波特率计算方法 STM32的数据手册给出了计算方法,有一个公式,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公式上,共有三个变量,其中两个我们是知道的,Fck和Tx/Rx波特率这两个是已知的,USARTDIV是未知的。通过该公式的描述可以看出如果使用USART1的话,那Fck 就是PCLK2=72MHz,否则就是PCLK1=36MHz,Tx/Rx波特率这个参数是已知的。只需要计算出USARTDIV的值赋值给USART_BRR寄存器就可以了。以115200为例,将公式变形后得到:USARTDIV = 72×1000000/(16×115200) = 39.0625。即将39.0625写入USART_BRR即可。 前文说过,USART_BRR的前4位存放小数部分,后12位存放整数部分。 那小数部分DIV_Fraction = 0.0625×16 = 1 = 0x01;那整数部分DIV_Mantissa = 39 = 0x27;那USART_BRR = 0X271; 数据手册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数据表: 在这张数据表上,已经算出了常用的波特率值,我们可以拿来直接用。但是如果我们想把

数字通信中的数据传输速率等的计算

数字通信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符号率计算在数字通信中的数据传输速率与调制速率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码率、比特率或数据带宽)描述通信中每秒传送数据代码的比特数,单位是bps。 当要将数据进行远距离传送时,往往是将数据通过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传送的,即将数据信号先调制在载波上传送,如QPSK、各种QAM调制等,在接收端再通过解调得到数据信号。 数据信号在对载波调制过程中会使载波的各种参数产生变化(幅度变化、相位变化、频率变化、载波的有或无等,视调制方式而定),波特率是描述数据信号对模拟载波调制过程中,载波每秒中变化的数值,又称为调制速率,波特率又称符号率。 在数据调制中,数据是由符号组成的,随着采用的调制技术的不同,调制符号所映射的比特数也不同。 符号又称单位码元,它是一个单元传送周期内的数据信息。 如果一个单位码元对应二个比特数(一个二进制数有两种状态0和1,所以为二个比特)的数据信息,那么符号率等于比特率;如果一个单位码元对应多个比特数的数据信息(m个),则称单位码元为多进制码元。 此时比特率与符号率的关系是: 比特率=符号率*log2 m,比如QPSK调制是四相位码,它的一个单位码元对应四个比特数据信息,即m=4,则比特率=2*符号率,这里“log2 m”又称为频带利用率,单位是: bps/hz。 另外已调信号传输时,符号率(SR)和传输带宽(BW)的关系是: BW=SR(1+α),α是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当它的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占用的带宽最小,但由于波形拖尾振荡起伏大(如图5-15b),容易造成

码间干扰;当它的取值为1时,带外特性呈平坦特性,占用的带宽最大是为0时的两倍;由此可见,提高频带利用率与"拖尾"收敛相互矛盾,为此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 0.1 5。 例如,在数字电视系统,当α= 0.16时,一个模拟频道的带宽为8M,那么其符号率=8/(1+ 0.16)= 6.896Ms/s。 如果采用64QAM调制方式,那么其比特率= 6.896*log2 64= 6.896*6= 41.376Mbps。

码片速率 解释

.符号速率 符号速率*扩频因子=码片速率,符号速率=码片速率/扩频因子 如: WCDMA, 码片速率= 3.84 MHz ,扩频因子=4 ,则符号速率=960kbps. CDMA 1X, 码片速率=1.2288MHz,扩频因子=64,则符号速率=19.2kbps. 符号速率=(业务速率+校验码)*信道编码*打孔率 如: WCDMA ,业务速率=384kbps,信道编码=1/3Turbo码,符号速率=960kbps CDMA 1X ,业务速率=9.6kbps,信道编码=1/3卷积码,符号速率=19.2kbps 2.码片(码元),码片速率,处理增益 系统通过扩频把比特转换成码片。 一个数据信号(如逻辑1或0)通常要用多个编码信号来进行编码,那么其中的一个编码信号就称为一个码片。 如果每个数据信号用10个码片传输,则码片速率是数据速率的10倍,处理增益等于10。 码片相当于模拟调制中的载波作用,是数字信号的载体。 常用的扩普形势是用一个伪随机噪声序列(PN序列)与窄带PSK信号相乘。PN序列通常用符号C来表示,一个PN序列是一个有序的由1和0构成的二元码流,其中的1和0由于不承载信息,因此不称为bit而称为chip(码片)。 要理解“码片”一词,先需要对扩频通信有所了解,我们的信息码,每一个数字都是携带了信息的,具有一定带宽。扩频通信就是用一串有规则的比信息码流频率高很多的码流来调制信息码,也就是说原来的“1”或“0”被一串码所代替。 由于这一串码才能表示一位信息,因此不能说成bit(bit是信息基本单位),所以找了个名词叫chip,这一串码的每一位码字就是一个chip,比如cdma的码片速率就是1.2288Mchip/s。(这个解释最易懂) 码片数率是指扩频调制之后的数据数率,用cps表示(chip per-second) 数据*信道码=chip,chip是最终在空口的物理信道上发送的数据速率单位 WCDMA的码片速率是3.84Mcps, c:chip,即码元。3.84Mcps:每秒3.84M个码元 码片速率是指经过扩频之后的速率,从MAC-d传过来的有效fp bit经过channel coding,帧均衡,速率匹配,复用到CCTrCH后,分成IQ两路,分别进行扩频和加扰的操作。扩频就是将有效bit与扩频码相乘,扩频操作会增加带宽的,扩频后的速率称为码片速率。因为10ms的TTI包含15个slot,每个slot有2560个chips,一算就可得出3.84Mchipps的码片速率 3.业务速率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中波特率的确定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中波特率的确定 关键字:单片机 PC机串行通信波特率 1 单片机异步通信口的特点及波特率的选定 MSC51系列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异步通信口,他利用其RXD和TXD与外界进行通信,其内部有2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异步串行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的速率与移位脉冲同步。一般用51系列的T1定时器作为波特率发生器,T1的溢出率经二分频(或不分频)后又经十六分频作为串行发送或接收的移位脉冲,移位脉冲的速率即波特率。单片机的异步通信波特率与串行口的工作方式、主振频率Fosc及定时器T1的工作方式有关。一般通信中使T1工作于方式2(可重装时间常数方式),若Fosc取6 MHz,则波特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MOD是可编程的(即PCON的第8位),由此公式计算出的波特率是不标准的波特率。? 2 PC机异步通信口及其波特率的设置 由于UART(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的产品型号很多,PC机和XT机都采用的是INS8250芯片, AT机采用的是NSI16450芯片,他们二者是兼容的。因此这里以8250芯片为例来说明PC机异步通信波特率的设定方法。PC机中有2个异步通信口,一个是COM1,其端口地址范围是3F8H~3 FFH,另一个是COM2,其端口地址是2F8H~2FFH。其与MODEM配合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其波特率是标准波特率50~9 600 b/s。 8250内部有10个寄存器端口,其中有一个除数锁存器,可以通过编程除数的大小来确定异步通信的波特率。8250使用的频率是1843 2 MHz的基准时钟输入信号,所以必须用分频的方法产生所需要的波特率(移位脉冲)。除数锁存器的值必须在8250初始化时设置,即把通信线路控制器的最高位(DLAB)置1,然后分两次把除数锁存器的高8位和低8位分别写入端口地址3F8H和3F9H(COM1),8250传送或接收串行数据时使用的时钟信号的频率是数据传输波特率的16倍,即波特率=16×除数/1 843 200。由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几种标准波特率与除数的对应值如下:对应于波特率为1 200 b/s的除数锁存器的低8位值为60H;对应于波特率为2 400 b/s的除数锁存器低8位的值为30H;对应于波特率为4 800 b/s的除数锁存器低8位的值为18H;对应于波特率为9 600 b/s的除数锁存器低8位的值为0CH。 3 用PC机的汇编语言设计的串行通信程序中波特率的设定 PC机的ROM BIOS串行通信管理程序为14H号中断处理程序,他可支持DTE与DCE间的通信,也能支持两个DTE间用MODEM连接方式的RS232C接口通信。BIOS串行通信管理程序的功能是:串行口初始化、发送数据字符、接收数据字符和取串行口状态。他是利用查询方式来实现数据字符的接收和发送,但当查询超时一定时间后就不再继续查询,而认为是线路故障或对方未准备好,并通过返回参数中的超时标志来表示操作失败。 BIOS INT 14H的中断功能调用的入口和出口参数如下: 例如要设计用COM1来发送字符,波特率为1200 b/s,8 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采用查询方式无效验位,则初始化程序如下: 4 利用Turbo C编写的PC机通信程序中波特率的设定 Turbo C函数库中提供了专门的调用BIOS串行软中断的函数Bioscom(int cmd,char byte,int pure),其中:参数cmd用来设置通信类型,cmd=0,初始化串行口pure;cmd=1,发送一个字符;cmd=2,接收一个字符;cmd=3返回串口当前状态。参数byte用来确定串行口的异步

带宽与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带宽与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2008-04-22 10:16:58|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 数据传输速率是描述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种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bit/second),记作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 S=1/T(bps) 其中,T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发送一比特0、1信号所需要的时间是,那么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 000 000bps。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 1kbps=10^3 bps 1Mbps=10^6 bps 1Gbps=10^9 bps 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在现代网络技术中,人们总是以“带宽”来表示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与“速率”几乎成了同义词。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则

与香农(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则指出:如果间隔为π/ω(ω=2πf),通过理想通信信道传输窄脉冲信号,则前后码元之间不产生相互窜扰。因此,对于二进制数据信号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通信信道带宽B(B=f,单位Hz)的关系可以写为: Rmax=(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若信道带宽B=f=3000Hz,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指出: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 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 Rmax=(1+S/N) 式中,Rmax单位为bps,带宽B单位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贝)数表示。

《数据通信基础》习题解析

第二周《数据通信基础》单元测验 一、选择题 1、通信链路的传信速率为4800b/s, 采用八电平传输,则其传码速率为() A.1600波特 B.600波特 C.4800波特 D.1200波特 解析: A、根据传信速率和传码速率在数值上的关系即可求出,有的同学常犯的错误是把关系弄反了,在数值上,传信速率一般是大于等于传码速率。 2、9600bit/s的线路上,进行一小时的连续传输,测试结果为有150比特的差错,问该数据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是() A.8.68*10-6 B.8.68 *10-2 C. 4.34 *10-2 D.4.34*10-6 解析: D、先计算出一小时内总共传送的比特数,然后再计算出出错的150比特占整个的比例就可以了。 3、CRC循环冗余码中,若生成多项式对应的二进制序列是10011,则该生成多项式是() 解析: B 4、对于带宽为3kHz的无噪声信道,假设信道中每个码元信号的可能状态数为16,则该信道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可达() A.48Kbps B.24Kbps C.12Kbps D.96Kbps 解析:B、题目中实际上要求的是无噪声情况下的信道容量,由奈氏定理可以得到该答案。 5、CDMA系统中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 A.码分复用 B.频分复用 C.波分复用 D.时分复用 解析:A、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码片序列)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码片序列),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来的数据。 6、波特率指的是()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B.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 C.每秒钟可能发生的信号变化的次数D每秒传输的比特 解析:B、单位是波特(Baud),在传输时通常用某种信号脉冲来表示一个0、1或几个0、1的组合。这种携带数据信息的信号脉冲称为信号码元。信号变化的次数不对,是因为连续传输多个相同的码元,信号不变。 7、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信道数据传输速率的是() A.信噪比 B.调制速率 C.信号传播速度 D.带宽 解析:C、一方面,根据求信道容量的公式中可以判断出来;另外一方面,信号传播速度影响的是只是传播时延的大小。 8、假设一个CDMA 通信系统中,某站点被分配的码片序列为00011011,则当它发送了比特“0”的时候,实际在信道上传输的数据序列是() A. 11100100 B. 11100110 C. 11100101 D. 10000100 解析:A 因为在一个CDMA系统中,每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比特代码或码片序列(chip squence)。当发送比特1时,站点送出的是码片序列,若发送比特0时,站点送出的是该码片序列的反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