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186582.html,/

1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不顺畅就往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中风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轻度的动脉硬化不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所以颈部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而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这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从而使脑部缺血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这类病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186582.html,/dmyhbsz/2014/0807/188947.html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186582.html,/ 1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有哪些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 值应小于1.0毫米,IMT 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颈动脉是较粗大的血管,其颈内动脉直接向脑组织供应血和氧,其颈外动脉则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如果颈动脉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从而使血液在流通时不顺畅。不顺畅就往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常感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思维力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将造成大脑萎缩。如果硬化了的颈动脉有稠样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而阻塞动脉血管,就会造成脑梗塞,出现失明、语言不清、瘫痪等中风表现,甚至威胁生命。 一般来说,轻度的动脉硬化不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所以颈部活动后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而重度的动脉硬化,会使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这时活动颈部,很可能加重脑缺血,从而使脑部缺血症状更加严重,甚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造成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这类病常发生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时老人发病率大过年轻人。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186582.html,/dmyhbsz/2014/0807/188947.html

颈动脉斑块及其防治

颈动脉斑块及其防治 如何看颈动脉超声报告 颈动脉超声报告根据颈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分为:①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管壁内膜和中膜的增厚超过1.0mm。②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超过1.2mm,为斑块形成,斑块大小常常用“长度mm X厚度mm”表示。③斑块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血管狭窄,狭窄程度一般以百分率(%)表示,分为<50%、50%-69%、70%-99%、100%(完全闭塞)。 内膜和中膜的增厚一般认为IMT<0.9mm是正常的。 颈动脉可反映全身情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动脉广泛受累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常被用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情况。全身各处动脉硬化程度不一,对健康的危害不相同。就危害来说,全身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心脏动脉、脑动脉、颈动脉。心脏动脉硬化可导致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可导致脑溢血,颈动脉硬化会导致颈动脉狭窄,继而引起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等。所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一旦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是颈动脉斑块形成,那么就预示着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必须警惕。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及危害 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慢性炎症、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部血管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斑块加速血管硬化 血管斑块和血管硬化,属于互为因果关系,血管硬化可以刺激血管斑块的形成,而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血管血管内壁的顺滑性,造成血管血管

内壁受力不均衡,造成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炎症、粗糙,从而导致受累的血管血管逐步硬化或硬化加重。 如何防治动脉斑块 处理措施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高血脂情况需将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处理措施二: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上每天保证400克以上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减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的摄入,每天食盐量应小于5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目前主张每天食盐量应小于2.3克; 处理措施三:戒烟、控制饮酒 男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应超过10-15克酒精含量; 处理措施四:控制体重 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减轻或控制体重。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上楼梯、骑自行车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和轻松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 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 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73-02 近两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渐成上升趋势。在脑卒中患者当中,缺血性 脑卒中占比约70%[1]。颅外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 病理基础,容易损伤的斑块突然破裂,进而形成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所以,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之前,尽早对斑块性质予以识别,配以合理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脑卒中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渗入学说、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以及单 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等等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机制,无论是以上何种学说,都无法全方位的概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损伤学说 较为经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起源于内皮细胞损伤。病毒感染、抽烟、低 密度脂蛋白等原因都会损伤内皮细胞,进而分泌生长因子,聚集单核细胞并随着 内皮细胞进入其下间隙,然后形成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受体介导,摄入内膜中已经氧化的脂质,从而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单核细胞 源性泡沫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后会影响泡沫细胞,进一步产生粥样坏死物; 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集聚大量血小板,释放诸多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加强收 缩血管病聚集血小板,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 2.1 超声 超声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也是临床应用时间最早、最重要也是范围最广泛 的检测手段,可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二维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以及安全等优势,可对颈部 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结构进行动态观测。内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初期表现,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而DSA、CTA等检测手段对早期内中膜厚度 变化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不同诊断医师获得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 鉴别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斑块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方面,能力欠佳,存在诸多 伪像,极易忽略低回声的斑块。 (2)三维超声:以二维超声图像,三维重建斑块形态,可具体的显示颈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构。 (3)超声造影:有利于清楚显示斑块,对斑块炎症反应以及新生血管的形 成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特别是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率比较高。 (4)TCD:TCD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脑血流的一种手段,在筛查、预防脑血管 疾病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2.2 CTA 在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中,CTA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较其他侵入性检查手段,CTA费用低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血管进行多层面、多立场分析,可同时多方 位观测双侧颈部血管,弥补了DSA诊断的不足,特别是针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颈动脉斑块的定义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血管内膜 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 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 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 大于1.4毫米为颈血管狭窄。 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血管内膜增厚或颈部血管斑块 形成,则提示全身血管粥样硬化形成。颈部血管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血管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造成颈动脉斑块的原因及危害 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部血管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隐匿期(早期)动脉斑块的危害:

1、隐匿危害:血管斑块已形成,但尚无明显狭窄,因此没有器官受累临床表现,但血管血管管壁不断受到侵蚀、局部血流窝状冲击等危害持续存在而身体毫无感觉,这种身体毫无感觉而又持续存在且酝酿致命风险的危害,医学称之为隐匿危害。 2、突发危害:表现为血管斑块易突然脱落、造成突发性事件;因为此时血管斑块的主要成分为脂质条纹,质地松软,斑块表面存在絮状或凹凸不平,同时血管斑块底部与血管血管壁结合较松,附壁系数较低,容易在血流冲击下,造成血管斑块部分破损、脱落或血管斑块整体脱落,形成移动血管栓子,部分或全部堵塞血管血管,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器官突发缺血、缺氧、功能丧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有; a、腔隙性脑梗:早期颈部血管斑块、脑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造成脑血管梗阻,出现脑梗塞或腔隙性为梗塞,从而出现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 b、心源性猝死: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心脏血管斑块因无临床症状而被忽视,同时因斑块成分松软,附壁系数小,容易脱落,当脱落的血管斑块堵塞心主血管时,引起心脏急剧缺血坏死,从而引发猝死; 3、逆向刺激性生长、加快原血管斑块增大:增加血管血管管壁通透性,促使脂蛋白渗入、积聚,从而进一步加速原有血管斑块的增生、增长;所以,虽然血管斑块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血管斑块形成,其生长速度会远远大于形成速度;临床上有很多例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微小的血管斑块,而血管斑块形成后,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几年间就呈几何倍数增大,这种危害,称为逆向刺激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使血管斑块加速生长; 4、顺向播散性生长、刺激新的血管斑块形成: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对血管血管产生系统性危害,不但对局部血管有危害,而且还会对血管血液粘稠度、血脂、脂蛋白、血流度等,都会产生危害,这些危害持续存在,会刺激其他部位的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这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数十年,才形成一个颈部血管斑块,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后短短几年间,就发现脑部血管或心脏血管也出现了新的血管斑块;这种现象,称为血管斑块的顺向播散性生长,这种危害,可以刺激血管血管形成新的血管斑块; 5、加速血管硬化:血管斑块和血管硬化,属于互为因果关系,血管硬化可以刺激血管斑块的形成,而血管斑块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血管血管内壁的顺滑性,造成血管血管内

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研究

影响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以便于对高危病患开展早期干预,防治血管并发疾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间参加体检的老年职工1400例,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组,其中,有颈动脉斑块的组为观察组,无颈动脉斑块的组为对照组,对两组开展年龄、既往病史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检测,并随之探讨上述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整体年龄较对照组大,观察组中,有糖尿病史、脂肪肝、高血压史的患者,越容易患颈动脉斑块;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患,出现颈动脉斑块较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与年龄、既往病史及生活习惯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既往病史及生活习惯与老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相关,干预该类病患的脂肪肝、血压、血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可有效地减少其预期的血管并发疾病。 标签: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 在临床上通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检测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来明确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如今,普遍认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正常数值<1.0mm,中层厚度若在1.0~1.3mm之间,则表明内膜变厚,1.3~1.5mm之间为颈动脉斑块产生,中层厚度>1.4mm便是颈动脉狭窄。若体检报告中提示颈动脉斑块产生或者内膜厚度的增加,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已产生。颈动脉斑块的出现会加速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周围血管病症[1]。基于此,及时明确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调整,是防范该疾病的关键。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间参加体检的老年职工1400例,根据体检的一系列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探究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间参加体检的老年职工1400例,其中,男性820例,女性580例,年龄57~88岁,平均年龄(68.2± 2.4)岁,随机地将全体职工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将有颈动脉斑块症状的职工纳入到观察组,本组800例,男性480例,女性320例,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1.2±2.3)岁,有糖尿病史393例,脂肪肝病史131例,高血压病史523例,有吸烟习惯的职工435例,喝酒习惯的职工300例;将无颈动脉斑块的职工纳入到对照组,本组600例,男性340例,女性260例,年龄57~88岁,平均年龄(68.2±2.9)岁,有糖尿病史359例,脂肪肝病史93例,高血壓病史290例,有吸烟习惯的职工252例,喝酒习惯的职工157例[2]。两组职工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全部职工糖尿病的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加以测定,其余运用免疫法予以测定;选用美国产飞利浦(iU22)智能化彩超诊断系统,依照检查结果判定是否存在脂肪肝、颈动脉斑块;对高血压的检测运用日本产日立7170A

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的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532中国循环杂志 2014年7月 第29卷 第7期(总第193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July,2014, Vol. 29 No.7(Serial No.193)摘要 目的:探讨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方法: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至少接受过两次超声检查且第二次检查前没有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1479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照基线有无斑块等分为5组即对照组(两次检查均无斑块检出)、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和斑块进展组。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两次检查间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第二次检查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风险(HR)。 结果: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当以基线和复查均无斑块即对照组作为参考时,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斑块进展组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风险比依次为3.5,5.7,6.2和7.3; P 值均<0.05。风险比逐渐趋势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趋势检验P <0.001)。 结论: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可预测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该结果支持斑块面积指标作为风险评估和疗效评价的工具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超声检查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ression Rate of Corotid Maximal Plaque Area and the Risk of New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ANG Meng, XIE Gao-qiang, WANG Hao, REN Fu-xiu, LIANG Li-rong, ZHAO Lian-cheng, YANG Ying, XIE Wu-xiang, SHI Ping, WU Yang-fe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Yang-feng, Email: ywu@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186582.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ression rate of cortid maximal plaque area and the risk of new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VD) in a rural cohort in Beijing. Methods: The PRC-USA collaborative study had been regularly conducted in Shijingshan area in Beijing. The caroti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CVD risk factor and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follow-up were conducted in those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479 subjects who received at least 2 carotid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and had n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efore the second ultrasound were studi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①Control group, the participants had no plaque detected by 2 ultrasounds;②New plaque group, new plaque was found at the seco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③Plaque regression group;④Plaque stabilized group and ⑤Plaque progression group. The hazard ratio (HR) between the progression rate of corotid maximal plaque area and new ICVD events was estimated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analysis . 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的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王梦,谢高强,王浩,任福秀,梁立荣,赵连成,杨颖,解武祥,史平,武阳丰 临床研究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导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上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病症在逐渐发生,比如说颈动脉斑块,以前我们好像都没有听说过,劲动脉长斑块儿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对静动脉斑块儿都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有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危害吧! 导致脑梗死折叠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这有点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不仅仅在于长大后堵塞局部的颈动脉,这毕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短的,会出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既然颈动脉斑块这么危险,要预防脑梗死,就必须重视颈动脉斑块的预防,要根据颈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的强度和疗程,在此提醒朋友们: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朋友更应当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追踪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情况;健康体检时最好筛查颈部动脉超声以尽早发现颈动脉斑块;怀疑脑血管病的朋友一定要筛查颈部动脉超声。 以上,我们已经详细地了解了,有关于颈动脉斑块儿的危害,如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令狐采学 首都医科年夜学从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罕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招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含: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竭增年夜的斑块最终招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涉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方: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示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长久的脑缺血爆发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罕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范表示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呈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招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招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成长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产生的再狭窄年夜多与内膜增生有关,产生率年夜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招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呈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财国家,卒中是第三年夜死亡原因和第一年夜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

老年人是不是都有颈动脉斑块

老年人是不是都有颈动脉斑块? 谢谢邀请!虽然近年来很多老年人患有颈动脉斑块,但这并不能说明老年人都有颈动脉斑块的症状,我们要弄清楚颈动脉斑块出现的病因,来更好的定义患者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 男性、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高血脂等是其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能顺老年人就一定都有颈动脉斑块症状,像以上说的危险因素都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而其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年轻人也同样有,所以我们要弄清楚颈动脉斑块的病因。不能以年龄这其中一项因素来判定患者人群。其次在弄清楚病因后,我们还要了解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表现,来判别是否患有该病症。病理方面,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临床上通过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形态学测定,来对其进行评价,判断其危害性。临床表现根据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无症状性两大类。症状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对应的症状是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无症状性常表现为头晕,头痛,晕厥等。弄清这些后,我们能够更好的判断病发人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颈动脉斑块在生活不规律的年轻人身上也是有发病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要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比如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方式进行预防。药物治疗方面需要服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药物;抗血小板治疗,可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降脂方面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手术方面可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进而达到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帮助你,谢谢!

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

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2020完整版) 颈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位置表浅,与心脑血管距离近,血管壁的组成、血流环境与心脑血管接近,而且在外周动脉中用来评价、预测冠脉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多。欧洲和美国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预防指南基于颈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组成成分和斑块的稳定性来选择治疗方案[1]。因为影像学检查可以在体外观察到颈动脉斑块是否破裂或溃疡、斑块是否稳定。因此,通过超声检查、血管计算机断层造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分子影像学检查可以独立或相互联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准确对无症状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帮助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2]。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标志,包括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斑块体积、新生血管和炎症,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标志都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而获得[3]。 1 超声检查 与MRI和CT相比,超声具有简便、无创、价廉等独特优势,适用于有MRI禁忌症或不能暴露于电离辐射的患者。现有的超声技术既能从各个方面对易损斑块进行评估,还能检测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发现微栓子信号及提供血流动力学参数等,从而对脑梗死的预防和随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不同的超声技术因其原理不同,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1.1 常规超声 超声是通过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斑块回声、形态学特点以及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在二维超声中,回声是反映斑块组成成分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在无症状但有低回声斑块以及50%以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低回声斑块与斑块内脂质含量增加、炎症细胞密度增加以及斑块内出血有关,这种斑块极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4]。 Steinbuch等[5]采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据此了解颈动脉斑块位置和形态。该研究入选了29例参试患者,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和颈动脉血管斑块形态。半自动化在舒张期末测定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通过2次颈动脉血管腔中轴线到血管壁的距离变化,了解最大斑块厚度。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超声采用颈动脉管腔中轴线与血管壁距离测定显著低于低于颈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测定。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普通超声检查就可以精确了解斑块位置和形态。 二维超声检查不易区分易损斑块的类型,不能进一步评估脑卒中风险分层。彩色多普勒成像通过测量斑块处管腔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能够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Katakami 等[6]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或无颈动

颈动脉斑块的饮食护理方法

颈动脉斑块的饮食护理方法 颈动脉斑块是由于多重危险因素导致的颈动脉血管壁损伤、血流中的有形成分聚集所形成的团块状结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需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该病除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重饮食的调养,这对病情的控制和恢复起着辅助治疗的作用。 颈动脉斑块的饮食原则: 1、适量食用植物油,同时保证其中的脂肪酸有大约1/3来自单不饱和脂肪酸。因为这年研究发现,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与他们膳食中食用植物油以橄榄油为主有关。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提倡在食油中加入一部分橄榄油、红花油等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食油。 2、膳食中应有适量动物蛋白质(如蛋清、瘦肉、鱼、鸡肉、去脂牛奶)和豆类蛋白质(如黄豆、黑豆、赤豆、豆芽、绿豆等)及各类豆制品。蛋白质总量应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供给量标准,即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应占食物总热量的12%~15%。 3、吃蔬菜和水果。蔬菜中又首选各类绿叶菜,如油菜、小白菜、油麦菜、菠菜及萝卜、芹菜、韭菜等含纤维素多的品种,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山楂、弥猴桃、柑桔、柠檬、菠萝等,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4、宜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因食物纤维不易被人体胃肠道所消化,摄入高纤维食物后可改善大便习惯,增加排便量,使粪便中胆固醇及时排出,从而起到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5、多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蘑菇、虾米等),有利于降血脂。 6、应限制食盐摄入,每日食盐以2~3克为宜,可防止钠潴留,对高血压有利。 温馨提示:患者要多加注意控制身边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议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比较好是一天口服一次的降压药物;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根据个体的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检查普遍开展,很多患者或健康查体者被发现有颈动脉斑块,我国中老年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大约60.3%的人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常常有患者为此焦心不已:听说“颈动脉斑块”脱落后就会发生“中风”,于是有的人连转个脖子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斑块“啪”的一下就掉下来… 为何“颈动脉斑块”这么高发?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真的会掉下来就中风那么恐怖吗?、颈动脉斑块者需要应用他汀治疗吗?这是临床上经常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应结合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综合考虑。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做出初步决定: 一、若颈动脉斑块导致了颈动脉明显狭窄(狭窄≥50%) 其处理原则与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该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并且,多数患者还应考虑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二、若颈动脉斑块未导致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 则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已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无论颈动脉有无明显狭窄均应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 2、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但患有糖尿病并伴高血压:也应服用他汀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1.8mmol/L)以下; 3、患有糖尿病,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4、慢性肾病(III 期或IV 期)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5、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3.4 mmol/L:建议应用他汀治疗将LDL-C 降至<3.4 mmol/L。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在临床上还应全面分析患者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如何使颈动脉斑块缩小甚至消退呢? 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其次,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积极合理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通过他汀治疗实现斑块逆转的报道并不少见,并且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逆转斑块。研究显示,应用他汀治疗将低

颈动脉有斑块,能不能按摩

颈动脉有斑块,能不能按摩 日前有报道,一位女士因颈部按摩导致颈动脉斑块脱落,引发中风,幸好治疗及时,才基本恢复。卒中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就是斑块脱落,随血液循环至脑部,堵塞脑动脉,引起脑卒中。那么,有颈动脉斑块者究竟能否做按摩? 认识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多重危险因素导致颈动脉血管壁损伤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聚集形成的团块状结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根据是否出现相应的脑缺血症状,颈动脉斑块可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类。有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可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情况:前者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可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后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大多数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患者无

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有颈动脉斑块者不宜做按摩 颈动脉斑块类似厨房下水道中积存的油污(时间久了会导致下水道堵塞),但其危险性不仅在于斑块变大后堵塞局部血管,更主要是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两种,不稳定斑块是在血管壁上附着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斑块整体或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脑部,可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大致区分斑块性质。正常IMT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1.2毫米为内膜增厚,大于1.2毫米为斑块形成。根据超声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低回声脂?|性软斑、中等回声纤维性扁平斑块、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不管斑块是什么性质,有颈动脉斑块者最好不要做按摩。 颈动脉斑块治疗有“三计” 1.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脂、尿酸、血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受累动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可有局部脂质沉积及纤维组织 增生、钙质沉着,继发性病变有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局部血栓形成。粥样 硬化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与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血脂、尿酸、血糖与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 1.影响因素之一——白细胞 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反应 的因子,通过募集巨噬细胞并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互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分泌炎症介质参与急性组织损伤,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粘附于内皮细 胞表面造成内皮功能紊乱,长期炎症导致血管平滑肌增殖、微小血管形成以及 随后的动脉硬化。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是血栓和免疫炎症过程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多种可溶性介质,参与调控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以及细 胞因子的分泌,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患者血浆中 淋巴细胞总数降低,导致机体的抗炎能力减弱,使低度炎症持久存在,故有学 者提出淋巴细胞减少与动脉硬化进展相关。 2.影响因素之二——血小板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应血小板激活和释放的指标。任何在血管内皮细胞的 过度反应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血小板增大说明血小板的活 性增强,相比于正常大小的血小板,其与胶原聚合更迅速,产生更多的血栓素 A2。血小板分布宽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影响因素之三——血脂

高水平的血清尿酸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等脂类的氧化、沉积,使得 动脉内膜增厚及氧自由基生成增加,破坏动脉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尿酸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美国国家心肺和血 液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纳入 4866 名参与者的大型研究,提示血清 UA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 4. 影响因素之四——尿酸 本研究亦得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 因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16 年修订版)已明确指出,LDL-C 或 TC 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首要的危险因素,降低 LDL-C 水平,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危险,其他类 型的血脂异常、TG 增高或HDL-C 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 险的升高存在关联。 5. 影响因素之五——血糖 糖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及 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乳酸脱氢酶(LDH)几乎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中,江志奎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在喂食高胆固醇 饲料4 w 或 12 w 时,血清 LDH 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相关。但该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组LDH 明显下降,考虑与该组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 较规范导致 LDH 下降有关,或者有其他笔者未能解释的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血小板分布宽度、血糖、尿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 定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指标虽然敏感性高、特异性较低,但获取简单便捷、 费用低、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 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其重要病理基础,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相关研究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IPN)与斑块的进展及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并且是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aemorrhage,IPH)的主要来源[1]。超声造影(contrast_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可以用来检测并定量评价IPN[2~5]。本文主要对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IPN与易损斑块的关系 营养颈动脉的血供主要来自外膜的滋养血管,而IPN由滋养血管产生。易损斑块内含有丰富的IPN,这种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IPH刺激斑块内巨噬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或胶原酶,消化纤维帽,导致斑块溃疡、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出血后红细胞膜上胆固醇的释放成为斑块内游离胆固醇的一个重要来源,促进了巨噬细胞浸润及脂质核心的扩大。因此IPN是导致斑块进展及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 21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原理:CEUS通过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血液的背向散射,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像中血池与组织的对比度,不仅能够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率,还能够观察IPN的生成[6]。目前使用的造影剂微气泡是由不同成分的膜包裹氟化合物气体构成,直径约2~6μm,小于红细胞直径,但具有与红细胞相似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可自由通过组织微循环,是一种理想的血管内示踪剂[7]。CEUS可以用来检测并定量评价IPN,其主要定量分析指标有: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到达时间(arrival time,AT):造影剂从肘静脉开始注射到ROI内出现的时间;到达时间差(difference of arrival time,DAT):DAT=AT斑块-AT颈动脉;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造影剂从肘静脉开始注射到ROI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差(difference of time to peak,DTTP):DTTP=TTP斑块-TTP颈动脉;基础强度(basic intensity,BI);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EI=PI-BI;时间-强度曲线(time_intensity curve,TIC)。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标准[8]: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基底部增强;Ⅲ级,斑块基底部和肩部增强;Ⅳ级,斑块基底部、肩部及内部增强。 22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的优点: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具有显像效果好、实时成像、定量分析、操作简便、无辐射、无损性、相对价廉、适用面广等诸多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内一科闫文静 摘要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 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卒中;稳定性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carotid plaques,the relative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gnosis,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the measures in preventing plaques from rupture an d decreasing the occurrance of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 carotid plaques_ ischemic stroke_ stability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目光从颈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转移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不同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上来。大量研究发现,如颈动脉斑块稳定,则单纯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是良性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不易破裂导致脑缺血症状,而不稳定性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卒中或血管性痴呆。因此,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提高诊断水平,对防止斑块破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1.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的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皮型NO合酶的错义突变导致NO减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易感性增加。同时,在致病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一反应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的作用下,引起颈动脉血管内皮慢性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增高的LDL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下沉积并进行氧化修饰,加之力学因素的参与,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内皮细胞产生自由基、过度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活性肽,从而介导单核巨噬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进入动脉壁,并通过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大量吞噬沉积的OX —LDL,形成富含泡沫细胞的脂纹。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微生物,如肺炎衣原体也参与了这一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