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2014年02月13日14:15 来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3年4期作者:陈世香谢秋山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87 【英文标题】Connecting Public and Private Character: A Review of Denharht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作者简介】陈世香,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谢秋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feather3891@https://www.360docs.net/doc/0c5732122.html,。

【内容提要】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治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共享价值”,并以公民为中

心的治理体系。但这种主观理想建构存在太多的理想化成分,它既

憧憬理想民主化价值,又对实现此种民主之路的可行途径避而不

谈;既肯定政府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元治理”角色,又渴望约束

行政权力的过分扩张。也许更为现实的选择是:首先区分公共领域

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存在的是机会主义的公民和公务员,在公

共领域尝试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链接公共价值和私人利益,在承认

公共行政人员私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让公共行政人员回归公共性,

也让公民为公共价值和利益而行动。

In essence,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service is a governance

theory. The core idea of theory is trying to contrast a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centers on citizen, and based on

public interest and shared values. However, the theory is full

of idealism; they worshiped democratic values on the one

hand, but draw a veil over the question how to realize it;

they were eager to restrict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but admitted the government's role

of meta-governance is important. 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a more practical alternative maybe to draw a line between

public domain and private domain at first; then try to

control opportunist behaviors in private domain, and make

public administrators return to the public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公共利益机会主义利他主义

珍妮特·登哈特(Janet V. Denhardt)和罗伯特·登哈特(Robert B. Denhardt)无疑是少有的活跃在社会科学界的贤伉俪。①体现他们学术思想和政治哲学思想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更是他们的代表作,受到世界各国公共行政学界同仁的关注和盛赞。在这部合著的代表作中,他们主要探讨了一个核心主题,即批判和继承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民主价值观,并将公民置于中心位置的公共治理体系和公共行政实践框架;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表达则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并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但就像韦伯式的“理想类型”,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共享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也是在现实经验世界中难以触及的“极点”。

一、新公共服务:一个对威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反思

从霍布斯式的“利维坦”到韦伯的“理想官僚制”,政府都是作为对社会失序的规范、重整和强制性约束而存在。但自从国家建立以来,以行政官僚强制性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却不断侵入私人领域,出现了国家悖论,即原本为实现社会秩序和人类文明之目标而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却不断做出侵权和越权的反文明行为。有基于此,社会科学界出现了一股反思国家权力的思潮;而登哈特夫妇所倡导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也正是这股反思思潮的重要代表之一。超越现有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局限,构建和重构一个更适合指导现代公共行政实践的理论框架一直是登哈特夫妇所追求的目标,就像罗伯特·登哈特在他的另外一部代表作《公共组织理论》中所陈述的那样,“持续的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共行政(组织)理论的过程,将是在你职业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最精细的工作”(Robert B. Denhardt,2011:202)。

(一)一个可选择的替代范式

如果从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算起,公共行政学已经经历了近1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近130年里,公共行政学思想已经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按照公共行政学界流行的观点来看,以前的公共行政学研究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公共行政阶段和新公共管理阶段;而以“统治”为核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社会的发展趋势;适应市场社会的发展,必须借鉴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主义方法改造政府、再造政府。然而,公共行政组织毕竟在目标、价值定位等诸多方面都有完全不同于企业组织的特性,管理主义方法在政府部门中并非万能良药。作为对管理主义和传统公共行政的反思,登哈特夫妇试图构建一个超越管理主义的新治理框架——新公共服务理论。

在登哈特夫妇看来,新公共服务就是“关于公共行政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2010)。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建立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democratic citizenship)、社区(community)和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以及组织化人性主义(organizational humanism)和沟通理论(discourse theory)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服务于公民、重视公民权和强调人的价值,而不是像公共管理范式那样把公民看做顾客和一味强调生产率和效率;它强调公共行政人员是仆人而不是主人,认为政府要通过榜样、说服、鼓励或授权来实施共同领导。这种强调权力共享和政府与民众的双向平等互动的思想与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om and Elinor Ostrom)所强调的平行多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是一脉相承的,即主权在民,公共行政官僚的“野心”必须用公民的“野心”来对抗。同时,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把公民置于公共治理的中心位置,也是对地方知识和地方实践智慧的尊重,契合了Hayek所强调的环境适应性(adaptation to changes in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time and place),即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由熟悉环境,并知晓相关变化和可用资源的个人来掌握,因为把所有信息集中到一个中央权威中心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Hayek,1945)。

在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登哈特夫妇(2010)认为新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或新公共管理的、可供选择的替代范式。这三者之间在理论和认识论基础、人类行为模式、公务员回应的对象、政府官员及公务员行为动机、公共利益概念、政府角色、负责任的方式、行政自由裁量权、采取的组织结构和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实际上这三类范式之间,特别是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之间更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的理论建构重心是不一样的;以威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强调政治与行政职能划分,倡导威权主义政治和官僚制权威;以管理主义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范式强调的是政府内部的市场化和民营化;而以服务主义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则主要聚焦于公共行政人员与公民社会和市场主体的双向互动。

当然,服务主义并非一个流行的谚语和词汇,在这里有必要予以解释。笔者使用“服务主义”这个词用来意指作为有目的的治理主体的政府与作为自主治理主体的公民社会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即政府要把自身定位于服务者,来认识其与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尊重公民在社会领域,以及企业在市场领域的自主治理主体作用,而非传统威权主义政治和官僚制权威所强调的“统治”,或管理主义所强调的“管理”。换而言之,服务主义是与威权主义、管理主义相对应的概念,用以概括新公共服务范式所提出的公共行政思想理念。

(二)一个对民主价值的回归

新公共服务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价值选择层面。登哈特夫妇不落窠臼、超越了3Es(经济、效率、效益)价值选择范畴,在总结和批判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价值定位的基础之上,他们将政治民主价值重新注入公共行政学研究,这为未来的公共行政学研究重新指明了方向。他们将新公共服务理论概括为七个方面,即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追求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

业家精神;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思考要更具战略性,行动要更具民主性;强调公共责任;强调服务而不是掌控。新公共服务的这些核心理念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重新拉回民主国家的价值定位,也是对最近20年盛行的管理主义思想的一次全面反思。政府应该像一个民主政体那样运作,而不能像企业一样运作;因为作为特殊的公共组织,政府本身就是为了公共性的目的建立的,它的长久合法性身份有赖于其公共性;离开公共性,政府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合法身份。在柏拉图、洛克、孟德斯鸠、霍布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思想家的视野中,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政治的权利都是源自于“被统治者”——人民的授权;而在现代思想中,政治家和政府的权利都是一种代理的权利,是人民把权利委托于政治家,而政治家则把权利委托于政府公务员,所以,如果脱离了为公民服务,离开了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抛弃了对广大公民的最终责任,政府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其身份危机、信心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也就不足为怪。

登哈特夫妇认为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公共利益应该是符合直接民主趋势的,是公共行政官员与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之间和公务员之间就共同价值观进行对话的结果,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视角下适用于代议制民主的公共利益观,也不同于新公共管理的个人主义利益观;同时,行政官员和公务员的行为动机并非私人利益,而是公共利益,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欲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性。基于此,政府的价值定位应该在于民主,而且是与民共享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直接民主。

二、新公共服务:一个理想类型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的是基于完全民主的“共享公共价值”、“公共利益”和“共同领导”,但就像是韦伯的理想化官僚制,它只是一类理想类型(ideal type)②,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很难在现实经验世界中存在。事实上,在极力倡导新公共服务理论价值的同时,登哈特夫妇(2010)本身亦对公共行政人员和公民的价值和角色定位存在疑虑。

按照新公共服务的观点,政府对于创立公民能够通过明确表达公共价值观并产生一种关于公共利益的集体意识的舞台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公共行政官员不仅会通过达成一种妥协来回应完全不同的声音,他们还会使公民相互接触以便他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彼此的利益并且从根本上形成更加长远且更加广泛的社区意识和社会利益意识……最为关键的是,公民是否相信政府会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动的这个问题。

如果作为民主社会基础的公民都不相信政府是为公共利益和基于共同价值观而采取行动,公民就不可能与政府建立良性的互动;同时,公共行政人员自身的公共价值观假设本身也就值得怀疑。

(一)一个基于奥尔森思想的正向批判

在包括登哈特夫妇在内的公共行政研究者都倾向于这样的观点或暗含的假定,即有共同利益或者有共享的价值观念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总会为他们共同的利益或价值偏好而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绝大部分社会情境下是不存在的,“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否则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1995);这与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也是相互契合的,美国学者谢里夫(Muzafer Sherif,1988)的巢穴实验(robber's cave experiment)也证明了只有面对共同的敌人和挑战,即具有共同利益关系时,群体成员之间才有相互协作、追求共同目标的可能性。而在登哈特夫妇看来, “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即“经济人”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人的行为不仅是自利的问题,还涉及价值、信念和对他人的关心。他们认为公共行政官僚不是主人,他们只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和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是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的,负有帮助教育公民的责任和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回应的责任;而公民则被视为政府的主人,公民之间具备共享的价值观,相互关心,是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但是,这种利他主义倾向却完全得不到证实,即使是捐赠行为也不能代表利他,捐赠者或者

出于获得其他利益,如“沽名钓誉”,或者只是偶尔的“善心”,或者是税收制度约束的产物;同时这种偶尔的“善心”并不能否定“经济人”的根本特点,因为“经济人”本身就是对人性基本特征的概括,而不排除个别的、偶然的“利他式”行为。此外,也许最为重要的是,虽然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本身就是为了维护公共价值、增进公民的公共利益,“但是除了爱国主义的力量,意识形态的感召,共同文化的维系和法律规定制度的不可或缺,现代史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靠自愿的筹资或捐赠来供养自己”(奥尔森,1995),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用于公共目的的公共财政资源最终还是要靠强制性的税收制度来予以获得。

所以,学术界不能、也不应该因为个体偶然的怜悯或同情弱者,对有着不幸遭遇者的偶发善心行为,而不适当地推广到代表性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甚至用利他主义这样的概念来做出概括,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网友对个别天生残疾的弃婴③表现得很关心,但与此同时,网友们对大量因车祸、后天疾病、伤害等原因致残的生命受到死亡的威胁却不那么关注。综合来看,一方面类似于捐赠这样的善心往往只是“个别现象”和“偶发行为”,不具备普遍性;另一方面这种关心往往也是“三分钟的热度”,很快就消退了,所以称之为“利他主义行为”是不恰当的。从严格定义上讲,利他主义行为至少应该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时间的持续性,即关爱他人,特别是救助弱者之心长期存在;第二,平等性,即对所有值得予以帮助和同情的个体的同等对待;第三,爱心的真实性,即关爱是出于个人内心真实的意愿表达,并非是法律强制或社会舆论压力所致;第四,普遍性,即利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综合这四个条件,几乎所有的慈善或善心行为都不满足。所以,滥用利他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乱象,是不负责任的研究。

同时,奥尔森(1995)还在他的研究中区分了相容的(inclusive)集团和排外的(exclusive)集团。相容的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此时,集团成员是可能共同努力去追求共同利益的,因为共同利益和私人利益是正向相关的;而排外的集团成员之间的利益则是相互竞争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相互冲突的,每一个集团成员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公民个体,也包括公共行政人员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同时,公民之间、公共行政人员与公民之间必然存在竞争,有竞争必然就有冲突,这也是由“不可治理性”所决定的。这种冲突的不可治理性就否定了共享的价值和共同利益的普遍存在。此外,奥尔森还区分了大集团和小集团,并综合了约翰·詹姆斯(John James)和乔治·西美尔(Georg Simmel)的观点,认为人数较少的小集团能够获得集体行动的更大份额,行动的动机和有效性更强。但事实上,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的关键也还在于小集团的协商成本更低,存在直接民主协商的可能性;而大集团基于协商成本的高昂和成本收益份额的分散,协商一致的可能性很小。综上所述,考虑到此种集体行动的困境,作为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的公共利益和共享价值是站不住脚的。

(二)一个反向推理逻辑

当然,很多人都会反对我们的观点,因为他们也能提出同样多的论点来反驳我们的论证和推理。为了深化我们的论证逻辑,我们还有必要运用反向推理来深化我们论点的逻辑和理性。事实上,试图从正向逻辑去论证事物价值的正确与否,会永远没有达成一致或是论出输赢成败;但从反向思考伦理价值问题也许可以为价值优劣判断提供可行逻辑。

从反向逻辑来看,至少有三条路径来反驳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共同价值基础。首先,我们假设公共行政人员都是愿意主动承担公共责任和追求公共利益的,而公民是基于共享价值和公共利益而行动的;那么基于利益纠纷和价值信仰相悖的冲突根本就不会存在,以强制性权力为核心的政府和国家也就没有必要存在,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协商来取得共识,分享共有的价值观和达成一致的共同利益。其次,如果新公共服务所设想的民主、平行多中心治理格局能够存在,那么“无政府主义”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个人和社区将成为权力的中心,那么在难以计数的众多权力中心之间,如何才能避免利益竞争和价值冲突所带

来的社会失序?如果不能正面地提出一个实践可行的解决方案,新公共服务的理想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后,从组织平衡的视角来看,组织的平衡必须在组织对成员的满足和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如果整体性的共享价值和共同利益普遍存在,组织也就不需要在贡献和诱因之间寻求平衡,乃至于组织都不需要存在了,因为谋求内部平衡的组织必然会损害组织外部的利益。

在理解理想的公共治理机制方面,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洛克(John Locke)的两极论点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他们在对理想政府的本性(the nature of desirable government)方面持相反的观点,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残忍的和相互充满敌意的(cruel and disrespectful to one another),充满控制他人的欲望;而洛克则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不受他人和政府的侵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二者也构建了不同的社会秩序,前者认为社会是从无政府到秩序的演进,而后者则认为社会是经由个人自由到压迫的演进过程。但事实上,无论是霍布斯式的政府(Hobbes's leviathan)还是洛克式的政府(Locke's government)都需要某种类似于宪法秩序的防护。然而洛克式的个人自由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本质上自愿并主动避免“囚徒困境”(people escape prisoners' dilemma voluntarily by “natural reason”),因为个体经济理性行为是造成囚徒困境的关键;所以,说服人们采取非个体理性的“合作非占优”策略才能解决合作问题(Arye L. Hillman,2009)。然而,现实却是,从非理性走向理性,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也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价值和伦理的追求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经验世界,特别是现实文化信念和人们的需求基础之上,如果不顾现实世界的文化信仰、政治权力结构和人们的急迫需求,价值追求最终也只能停留在价值层面,难以落实到现实的治理实践中。登哈特夫妇在其新公共服务思想中强调要构建共享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的聚集和个人价值追求。登哈特夫妇(2010)认为,公民“被描述为在一个更广大的社区环境中权利的享有者和责任的承担者”;公民能够通过参与社区行动,为了社区共同利益,乃至社区以外的整个国家、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而采取共同行动,因为公民关注的不仅仅是私人利益,公民具有足够的公共利益取向。但这种民主治理理想忽视了人类欲望的无穷性和物质世界资源的稀缺性。在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相对无穷的情境下,必然存在着人类对资源的竞争;这种资源既包括黄金、白银这样的有形物质资源,也包括权力、才智和美貌这样的无形资源。只要存在着资源的竞争,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大公无私”,也不可能普遍性地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行动。相反,人类个体更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①,损害其他公民个体或社区集体的利益,即人们往往可能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谢秋山、马润生,2012)。

三、在公共行政中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

就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来看,区分理想中政府应该做什么(what governments ideally ought to do)和政府实际上做了什么(what governments actually do)是十分重要的(Arye L.Hillman,2009);我们不能否认公共利益、共享价值和共同领导是人类未来社会治理的美好愿景。然而,在憧憬理想化未来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立足现实,逐渐改善人类的福利和文明。已有的理论研究不管宣传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实际分析运用中都遵循了西蒙的“事实与价值二分法”,打着“公共”的名义,却在功利主义支配下践行着机会主义行为,最后形成价值是价值、事实是事实,价值与事实相脱离的尴尬局面。所以,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如何有效地整合人类个体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即如何在公共行政人员和公民集体中建构和设计个人利益与公共价值的链接,以及如何协调人类个体价值与共享价值之间的冲突。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机制设计中,要在公共行政领域实现公共性和私人性的链接,都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克服的挑战。从理论上看,多层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是委托人虚位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从实践上看,在现实国家治理中,政治和行政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把理论上具

备公共性的政治和行政权力赋予具备私人利益动机的个人身上,必然会因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而带来伦理的困境,也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但我们依然试图分享我们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

(1)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价值定位,即要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存在的是机会主义的公民,在公共领域尝试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链接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具体而言,在公共领域也要在承认公共行政人员私人利益的基础之上,通过政治问责机制设计,约束和控制行政权力,让公共行政人员在职务中回归公共性;同时在尊重公民私人合法利益的基础之上,倡导公民为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而行动。比如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外部性,驾车时文明行驶和停靠车辆不妨碍他人正常通行。

(2)针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难题,要把政府绩效的评价权主要交给公民,以公民满意度调查等主观评价法为主要指标,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评级较差的地方政府行政首长予以惩罚,如不再允许其提拔和晋升等,而在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绩效较优者。之所以要以公民主观评价法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是由于现有的、由行政首长主导和以上级领导和专家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往往受制于权力,流于形式,并未起到激励和惩罚的作用。

(3)针对国家权力,特别是公共行政权力的特殊性,要从宪法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公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明细公民的知情权、创议权、投票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等民主公民权利。就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来看,一方面,虽然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以及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权利;但并未就公民的知情权、创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做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事实上,在现有的体制下,能够成为“人民代表”的很少是普通公民,绝大部分人大代表都是各行各界的精英,如政府的高级官僚、成功的企业家、发家致富的农场主等。从代表性官僚制的理论视角来看,根据社会的总体阶层构成来选出人民代表才有可能最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我国现有的人大代表组成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层,应该予以调整和完善。

(4)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作为一个从封建社会中迅速转型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文明古国,我国公民意识中的“臣民”、“贱民”思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头脑中的官僚主义习气都比较严重,必须要继续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民主思想普及和强化公民民主权力和义务教育。一方面要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普及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相关内容和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新闻媒体从事宣传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报道,以及保障新闻媒体从事支持公民权利、批评行政机关违法、违规行为的权力。

当然,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共享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领导;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否认登哈特夫妇所提倡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民主行政价值应该成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规范,成为政府机构的基本价值准则;但价值和事实并不能完全等同,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让事实更符合理想价值,努力挖掘公共行政的真实,而非被过度解构和歪曲重构之后的公共行政。

注释:

①另外一对比较知名、活跃的社会科学伉俪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唯一的女性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她的丈夫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他们共同致力于治理问题的研究。

②在韦伯看来,理想类型在现实世界中一般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对事物状态的抽象和精致描述,并不意味着必要的和应该去追求的目标。但理想类型作为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为比较分析提供了可能。详见Max Weber.(2009).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键词“弃婴”会有超过673 000条的相关新闻,但这其中真正得到网友大量关注和社会大力支持的并不多见。

④机会主义动机并非人类持续的投机行为,Oliver E. Williamson指出,机会主义意味着某些人在某些时间段内具有机会主义的动机。

【参考文献】

[1]Denhardt B. Robert.(2011).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fifth

edition).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Hayek. F. A(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3(4),519-530.

[3]Hillman L. Arye(2009).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Policy: Respon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Government(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Muzafer Sherif.(1988). Inter 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 .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5]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谢秋山,马润生.(2012).机会主义、土地产权、合法权威与农村界畔纠纷.西部

论坛,6.

[7]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2010).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健康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TheoryofPlanedBehavior,TPB)的前身[1-3]。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4]。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1, 5, 6]。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

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 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 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 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 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 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2.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 响行为的表现[9]。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

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链接公共性和私人性: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 2014年02月13日14:15 来源:《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3年4期作者:陈世香谢秋山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87 【英文标题】Connecting Public and Private Character: A Review of Denharht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作者简介】陈世香,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师;谢秋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feather3891@https://www.360docs.net/doc/0c5732122.html,。 【内容提要】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治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共享价值”,并以公民为中 心的治理体系。但这种主观理想建构存在太多的理想化成分,它既 憧憬理想民主化价值,又对实现此种民主之路的可行途径避而不 谈;既肯定政府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元治理”角色,又渴望约束 行政权力的过分扩张。也许更为现实的选择是:首先区分公共领域 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存在的是机会主义的公民和公务员,在公 共领域尝试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链接公共价值和私人利益,在承认 公共行政人员私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让公共行政人员回归公共性, 也让公民为公共价值和利益而行动。 In essence,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service is a governance theory. The core idea of theory is trying to contrast a governance system which centers on citizen, and based on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阅读报告 一、本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中文版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充满巨大机遇、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印行的。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本书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当然,就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当有保留地应用,即服务并且掌舵。 二、本书的基本理论内涵

绩效考核理论评述

第一章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发表的关于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 ) ”。正式确立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报告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成为融合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在知识经济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企业形态。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民用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上普遍缺乏竞争能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极低,真正达到大规模生产水平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还为数不多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还要依赖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对高新技术企业自身来说,人才、知识、技术具有比其他企业更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人才、留住人才,使他们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是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生产的本土化进程日益加剧,高新技术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创新性和高风险性,其竞争都可以归宿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绩效进行合理的考核,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政策,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所以本论文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为题,其研究背景主要有: (1)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市场主体之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由于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依附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因而取代传统企业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角。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拥有企业28338家,从业人员348.7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326.4亿元,工业总产值12937. 1亿元,工

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反思_顾丽梅

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反思 ◆ 顾丽梅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以登哈特为主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 主要观点、基本原则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诸如政府角色的转变由控制者转变为议程的安排者;由掌舵者转为服务者;政府官员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仲裁者与冲突的解决者;分析了公民责任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所倡导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作与信任的关系等。指出以民为本、服务型政府等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中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最好启示;公民参与有助于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政府责任;公民责任;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5-0042-07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为了适应政府管理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西方的公共行政理念与治理范式仍然在不断的变迁之中。为了指导和诠释行政发展的实践,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出现了诸多的思想流派和思潮,诸如无缝隙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参与理论、新联邦主义理论、新合作主义理论、后公共行政理论、新平民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对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新西兰的主要改革措施源于公共选择及其相关理论,有的源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它特别关注代理人和交易成本问题。”同样,澳大利亚在所有推行行政改革的国家中对它的肯定之声也较多。而对于加拿大行政改革的评价颇有争议,至于美国,它既有牢固的韦伯式传统,也有管理主义的社会基础及其在地方政府的丰富实践;另一方面,美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英格拉姆注意到美国不仅有新目标和旧体制的兼容,而且有互不配套的几种改革措施的兼容。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各国建设服 务型政府的启示与反思。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原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了各国政府再造或新政府运动,但目标绝非在于减少政府的责任,而是转变政府的角色,是职能转换,改变工作方法与观念,在日渐稀少的经费与人力下,带来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不过,除了效率、品质和顾客导向的服务目标之外,欧美大陆各国的行政改革,却提供了另类的选择,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等社会使命的重要性。依据这一理论,公共服务的改革以顾客为导向,公共服务改革遵循的路径是将市场化的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这一理论推动了后来波及西方各国的公共服务改革的浪潮。但是不多久,它的“顾客导向”、“企业家政府理念”受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批判。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B ·登哈特和珍妮特·V ·登哈特。所谓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治理体系中公共行政官员角色的一系列思想,而且这 作者简介:顾丽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政府治理、比较政府研究、公共服务与公共参与。 *本文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服务型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的项目资助(项目基金号为2007BZ200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DOI :10.15944/j .cn ki .33-1010/d .2009.05.006

新公共服务理论 讲义 (1)

一.背景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和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着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还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着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着,其中有代表性的着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 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含义 1、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2、是在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 3、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 4、是对传统公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的一种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公共利益是就共同利益进行对话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因此,公务员不是要仅仅关注“顾客”的需求,而是要注重关注于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当事人服务 要么是服务的直接攻击,要么是对个人行为或社团行为的规制。当事人被认为迫切需要帮助并且政府中的那些人通过公共项目的事实来努力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2)新公共管理与顾客满意和对公民的优质服务 ·为顾客提供与企业的最佳服务相同的服务,这是国家绩效评理的一个目标,民主政府的底线就是责任,而不是利润或公民满意,而且顾客服务并没有为责任提供一个练好的代表性测量标准。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这个目标不是要找到由个人选择驱动的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切地说,它是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1)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共服务被认为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技术过程,而且行政官员的权威就是专长的权威。公务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着重关注中立、效率以及政治与行政的严格分离。公共利益是有民选的政策制定者来界定的,尽管行政官员在执行立法政策中解决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时需要注意公共利益,但是这种观念认为他们的裁量权应该受到限制。 (2)新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 当社会被视为一个市场的时候,那就假定个人对于商品、服务和政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立的偏好,市场模式因而就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谈论人们如何就公共利益的愿景或社会的本质而奋争的途径。人们被视为是他们自己的利益的最佳裁判,公共利益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是在(作为顾客时)的公民在一个类似于市场的场所做出的个人选择时的副产品。 (3)新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关注更大的社区,鼓励公民致力于超越早期的利益的事情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邻里和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倡导行政官员在促进公民界定公共利益和按照公共利益行事时应该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新公共服务还否定公共利益能够被理解为个人自我利益的聚合,其目标是要超越自身利益进而发现共同利益,公共丽音并且按照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行事。 ·政府的角色在于确保公共利益居于支配地位,确保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及其产生的过程都符合正义、公正和公平的民主规范。报政府是为实现诸如公平和公正这种价值的工具,其最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政府的目标从根本上不同于企业的目标,这些差异使得那种仅仅把市场机制和关于信任的假定用作一种自利算计的观点至少是可疑的,尽管有许多特征可以将企业和政府区分开,但是,政府增进公民权和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则是最重要的差异之一,而且它也是新公共服务的一块基石。

20 Bachman交际测试理论述评_李清华

2001年11月第22卷 第6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ang uag e Educa tio n Nov.2001 V o l.22No.6 Bachman交际测试理论述评 李清华1,孔 文2 (1.绍兴文理学院外语系浙江绍兴312000;2.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本文从交际语言能力模式、测试方法及测试评价原则三方面评述了Bachman的交际测试理论模式,指出该模式是目前较为科学的测试理论,为我们设计和评价交际测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交际测试;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方法;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6-0062-05 Abstract:Bachma n's comm unicativ e testing f ramew or k is scrutinized in terms o f communicativ e lang uag e abilit y framew o rk,test method facets f ramew or k a nd principles of eva luating la ng uag e testing in an a ttempt to po int out that this fram ew o rk is co mpa ra tiv ely scientific and it pro vides g uidelines and metho ds fo r us to desig n a nd ev alua te communicativ e la ng uage testing. Key words:co mmunica tiv e testing;co mmunica tive la ng uag e a bility;testing me tho d;ev aluating principle 1.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测试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ho w”和“w hat”。前者指“怎样测试”,后者指“测试什么”。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Ly le. F.Bachma n等人发展起来的交际测试理论模式不仅涵盖了这两大问题,而且丰富了测试的评价原则,被Skeha n(1992:15)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下面分三部分对其理论加以评述:交际语言能力模式(A Theo re tical Fra mewo rk o f Co mmunica tiv e Lang uag e Ability,简称CL A模式)、测试方法层面模式(A Framew or k of T est M ethod Facets,简称T M F模式)和测试评价原则。 2.交际语言能力模式 Ba chma n批评了Lado(1961)和Car ro ll(1961b, 1968)的能力模式存在的不足,借鉴和发展了H a lli-day(1976)、va n Dijk(1977)、Hy mes(1972b,1773, 1982)、Sav ig non(1983)和Ca nale及Swain(1980,1985)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观:1)语言能力应包括 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2)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能力的各成份之间互相作用。 Bachman用图1形象地表示出CL A的构成及其成份的内在关系。 图1交际语言能力的成份(Bachman1990:85) 图中的知识结构指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知识及关

读《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有感

读《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有感 作者简介: 罗伯特?B?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院院士并且担任美国许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质量管理、战略规划和公共生产率等方面的咨询顾问。作为国际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博士曾经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ASPA)会长、中佛罗里达大学公共行政系主任、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以及密苏里州长的生产率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还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公共服务运动组织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登哈特博士,著述甚丰,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16本专著,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新公共服务》,《公共组织理论》等。珍妮特?V?登哈特:现任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她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以及领导领域。 内容简介及感想: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这本书代表的其实是新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管理要求。其作者登哈特夫妇主要研究关于公共行政的新的方法,简称为新公共管理服务理论。该书是对以前陈旧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优劣分析,也有对现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最后提出自己的新公共行政的内容即新公共服务主要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书中作者先列出了老公共行政主流观点,主要有: 1、政府工作的中心在于通过现存的政府机构或新授权的政府机构直接提供服务。 2、公共行政官员在政策制定和治理中扮演着一种有限的角色,更确切地说,他们负责执行公共政策。 3、提供服务的工作应该由对民选官员负责的行政官员来承担并且应该在他们的工作中赋予有限的裁量权。 4、行政官员要对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负责。 5、公共项目得以最佳实施的途径是通过等级制组织,其中管理人员主要是从该组织的顶部施加控制的。 6、公共组织的首要价值观是效率和理性。

地方治理理论述评汇总

地方治理理论述评 引言 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就不能了解后者。在欧美,地方政府被视为民主政治训练的场所、公民道德和意识培养的基地、切合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制衡者之一。而地方政府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股以效率和效益为名称的城市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要求在全美城市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合并、兼并,尽可能地减少地方政府单位的数量,理想的结果是一个包括郊区的城市地区只有一个政府。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决不能仅仅依赖于地方政府,需要将视野扩展到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NGO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有政府主导和影响的地方公共舞台成为多重组织和个人与政府共同表演的场所。政府更多的是协调者而不是控制者,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是服务的供应者而不必是生产者。因此,传统的地方政府全能角色必须进行分解和重构。 一,邻里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对“邻里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作出澄清并对其进行讨论,因为这一概念是地方治理理论的一块基石。 (一)邻里关系的定义。Seebrook对邻里关系的定义是:在一个区域内,大多数人认识周围住着的人,而且很可能认知每一个人的年龄划分,知道所有标志性建筑和区域中心。 可以说,邻里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日常生活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有用的维度。它聚焦于一个关键的生活空间,在那里人们怎样接近材料和社会资源,怎么传递一个机会,生活在那里的对于自己或者外来者而言,标志性方面是哪些。地区劣势肯定存在,但它不仅因为在地方房屋市场和人们所在城市版图的地理位置。对于困难的社会体验加强了人们已有的困难体验。一些在邻里关系的人们尽全力来为自己创造最大化的机会。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的变量是这些活动和体验是否发生在一个业已建立的社会互动的社会世界里。

渠道行为理论综述

渠道行为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字: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69年,斯特恩研究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员,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此后,许多营销学者研究了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拉斯切、布朗、弗雷兹耶等研究了渠道权力的来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内容。德瓦耶、沃奥克、葛雷玛等研究了权利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组织间合作和谈判等。这些以权力和冲突为研究重点的学者,将渠道看作渠道成员间既有合作又有竟争的联合体。使用一定的权力来源将产生多重影响,非强制性权力来源常常降低渠道内冲突,而强制性权利来源则可能强化渠道内冲突。为实现组织间和组织内部的目标,渠道成员的共同行为需要资源,组织间的合作和谈判是对资源对等交换的一种期待。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形成了分销渠道的固定模式,统购统销,销售渠道畅通无阻。企业只是在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才感悟到渠道的重要性,所以国内的企业和学术界在这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研究著述颇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的效益、渠道组织体系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网络与渠道创新等方面。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张庚淼等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提出了营销渠道绩效评价指标;鲁怀坤等比较了分销渠道的各种控制模式;高树挥等人提出“联合销售”形式;王芳华等提出“无缝营销渠道”;王耀球等提出了“封闭型商品流通渠道”;苏勇、陈小平提出了“关系型营销渠道”等。此外,更多的课题进行个案研究,提出了诸如代理销售体系、自建终端、特许连锁经营等销售模式。 庄贵军研究了西方渠道理论的权力、冲突和合作;夏文汇等研究了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与对策;吴冠之分析了渠道网络的竞争与合作;王朝辉研究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形式与对策。从不同角度对渠道行为进行了讨论。 营销渠道设计创新主要是从对跨公司的成功经验总结基础上进行的。如姜以聪等总结了国外连锁经营的特点对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启示;林二卓关于西门子的通路运作的讨论;危素华分析了家乐福赶超沃尔玛的渠道管理;韩兆林探讨了高技术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王向阳等探讨了如何进行企业渠道升级;易斌等提出了实施通路精耕完善终端管理的主张等。在网络经济和全球化发展中,电了商务在许多方面对营销渠道系统产生冲击。甚至有学者怀疑,随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营销渠道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一时间直销、直复营销等概念盛行一时。如刘红喜等研究了电视直销的网络建设;王炜等探讨了网络营销和连锁经营的关系。国内大型网站推出了大量关于网络直复营销、互联网营销的文章。 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国外如:美国 DELL 公司渠道管理典范、宝洁公司的 EDL 战略、麦当劳/肯德基的连锁经营、资生堂的厂家主导型垂直通路、通用汽车的土星计划、日产公司的跨国通路、本田公司分销商训练规范等。国内如:海尔的自建网络为主的渠道模式,雅戈尔的网络化渠道,春兰集团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唐晓阳王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而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可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除了要搞清楚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它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之外,还必须要搞清楚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对于什么是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学术界已从公共产品供给、行政改革策略、行政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但是,我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在于,政府公共管理的现实运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体现了"服务行政"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能力,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公众、企业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政府。"[1]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是多元的,可供借鉴的理论知识也不少。但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发展脉络来看,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学派的理论成果可以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背景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超越

在官僚制理论指导下发展的 "传统公共行政"可以被看作是"政治家的公共 管理理论"。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怀抱着十足的"贵族气质",既有的理论学说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政治精英的治世技术学。如何降低政治决策实现过程中的代理成本;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统治秩序;如何通过技术方法的变革实现管理成本的压缩等等一直是行政学不孜不倦思考的核心问题。政治-行政二分法,其本意就在于使一般的公共行政执行性事物从纷繁芜杂的讨价还价的政治领域中独立出来。二分法所秉承的理性公共利益理论设想民主政治应有的公平价值可以在议事层面上合法地实现,那么,经济、效率命题也就自然的转嫁到次级的公共行政系统当中。自此,效率便成为公共行政学永恒的一个价值探索主题。西蒙在《行政管理格言》一文中也曾认为:"行政管理理论命题关注组织应当怎么建构和运作,以便有效地完成自身任务。"[2]与其说,传统公共行政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经由环视民主模式和高层政治精英所厘定的体现公共利益的政治决策,还不如认为,它是执政的统治集团为了防止立法波动从而捍卫自己长期利益,稳定集团政策旨意的一套执行制度。而且,官僚制确立了公共行政过程中唯一的权力核心和稳定的行为规则,这从根本上保证了高层决策稳定而且是持续性地贯彻和落实。登哈特夫妇提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位居传统公共行政的责任表现形式的中心,按照这种责任观,被任命的行政官员要对自己的政治主人负责--而且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对公民负责。"[3]穆雷·霍恩建构了一个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且以立法者和政治家为行动主体的制度选择模型,认为,"公共部门的制度结构是为那些设计这些制度的立法者服务的。"[4]因为,政治市场同样可被看作是一个"非零交易成本"社会场域,那么"最有可能维持其权力的立法者,就是那些能够最成功地解决这些交易费用的人。"[5]所以,公共部门的制度结构的性质决定于立法者面临的交易问题。稳定,体现价值中立精神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执政利益集团的长久利益,不至于因为政权的轮换而遭致后续的否决和替换。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从规则和独立合法权威的角度来看待政府和公共行政过程。所以,威尔逊"把行政过程与大众利益分离开,进而防止公众参

新公共服务理论评述新版

《公共组织学》课程作业 (2009-2010学年第2学期)论文成绩: 案例分析 学生姓名:李沛欣 所在院系: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年级专业:08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00831040 完成日期:2009年4月18日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由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提出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新型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它的七条要点突破了之前盖布勒和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独树一帜,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它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区别,也是它备受推崇的原因,“服务型政府”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潮流,对我们政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新公共服务登哈特新公共管理比较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简介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着名学者珍妮特·登哈特和罗伯特·登哈特夫妇于20世纪末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共同提出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结晶,它表明了传统形态的公共行政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管理主义包括一些核心的观念:社会进步需要持续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一项重要功能,管理者应当拥有管理权限。P2NPM理论对管理持有两个理念:管理自由化和市场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的工作重点既不是为政府这艘航船掌舵,也就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其基本要点是: 1、政府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一)

浅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综述(一)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意向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意向决定行为,而意向由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中的一者或两者或共同所决定。本文试图阐释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及其发展。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由理性行动理论仃RA)一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版本一发展而来。 TPB认为意向(执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由个人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PBC)所决定,且PBC也能直接影响到行为。TPB认为一个人的态度越积极、主体规范和PBC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也就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 1.增加的PBC维度 为了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发生与否的原因,Fishbein1975年提出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直接导致行为的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态度和主体规范二者的影响。TRA的关键维度是行为的意向、态度和主体规范。由于TRA并不能完全解释或预测某些实际行为,Ajzen 在1985年提出改进模式—在TRA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一称为计划行为理论。PBC是TPB中的重要变量,包括:感知到的控制能力;感知到的困难程度。PBC在社会认知模式中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健康的行为。 增加PBC变量是基于PBC不需用完全的意志控制预测行为的基本原理,而且PBC可以解释为何意向并不总能预测行为。Ajzen(1991)提出PBC与行为间有直接的关系,这更符合已取得的资料数据。因此,Ajzen就提出当行为意向对行为只有很小的方差解释率时,PBC就应能独立预测行为。TPB中的PBC既能影响意向又能影响行为。Ajzen(1991)指出态度、主体规范和PBC对意向的预测力的相对重要性因行为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说,当态度或主体规范具有较大影响的情况下,PBC对意向的预测力便较弱。因此,Ajzen在1991年便指出PBC与意向之间关系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类型与情况的性质。 PBC其概念和测量是TPB理论里最受争议的。Armitage证明了PBC对预测行为有其独特的贡献,能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为;但也有一些元分析指出TPB几乎没增加TRA对行为的方差解释率。近期许多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指出PBC结构内部有两个本质不同的项目群,即自我效能和控制感。Trafimow等人提出在行为领域中能很好地区分自我效能和控制感项目群,因为自我效能在预测意向和行为方面上比控制感要好。然而,现在Rhodes提出将上述项目群区分成对控制的独特测量并不能成立,而且可能还会导致理论化的退步。他们提出感知技能、资源、机会也许是更好的PBC组成成分。 2其它组成成分 2.1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猎被认为能激发动机因素从而能影响行为(Ajzen,1991)。 Sutton对TPB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态度、主体规范.PBC对行为意向的解释率达到40一50%,但意向和PBC对行为的解释率仅在19一38%之间。因此Gollwitze认为,行为发生之前有两个阶段,一是运筹阶段,个体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目标,此时形成的意向称之为目标意向;二是执行阶段,个体将根据形成的目标意向决定何时、何地、怎样执行计划,即执行意向。执行意向是目标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有研究证了这一假设,不过关于该假设的实证性研究较少。而Terry等人发现意向与PBC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2.2态度 行为意向的强弱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即一个人对执行某种行为的态度的影响。态度是TPB 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个结构,不过Rhodes等人2006年的研究提出态度中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两者在测量领域和对运动行为的预测影响两方面都是不同的结构。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运动行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0字)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0字)

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政府的职能”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19章至结语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综合选取多种行政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 3.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4.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5.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浅谈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摘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要深刻认识深化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此,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细化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位列全球第84位,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各项经济社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球经验显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入这一阶段后都陷入了长期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今后,我国也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任务,客观上亟需政府以高效的公共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评述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7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2010年6月17日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评述 摘要:职业指导自诞生以来,主要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生涯辅导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特质因素理论、发展性理论、类型学理论及社会学习理论等众多理论。国外职业生涯辅导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演变都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就部分职业生涯理论一一作以介绍,并对其优势和弊端进行评述。 关键词:职业生涯理论,评述 1前言 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经济发展、职业分化、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波动而产生失业问题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后,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做出努力的产物。通过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与不断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再到生涯辅导的转变,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的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本文在述评国外生涯辅导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历史背景、理论要点及对我国大学生和高校生涯规划工作的启示进行了探讨。2职业生涯理论的介绍与述评 2.1Holland的类型理论 Holland无疑是职业生涯理论的杰出贡献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Holland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他假设多数人能被分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同样的六种类型;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六角形。其中“合适性”是其类型理论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它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人与职业配合得当,其适配性就高。Holland认为兴趣类型是理解个体如何在人格、兴趣和行为上有所不同的理论组织。类型起源于遗传和产生兴趣和能力的直接行为,并累积成为以特宁的可以预期的方式从事某些行为的性向或倾向。可以用代表兴趣的项目来测量类型,但是这些代表兴趣的项目表达的是人格。职业生涯决策就是通过测量兴趣,即人格,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环境类型。 在Holland理论的指导下,大量测量职业兴趣的量表被开发出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或管理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公共行政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理论。它是指包括重塑和新管理主义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活动。最近,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登哈特教授夫妇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建构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政府相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强调市场竞争、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行政过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顾客导向等。一时间,“企业化政府”、“市场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员使用率极高的流行词语。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没有涵盖当今政府在实践中所应该涵盖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分强调政府向企业学习、用企业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务,往往会而且在实践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从而产生伦理上和责任上的问题。另外,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腐败现象。这一切,导致公平与公正问题的凸显。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不再同时掌舵和划桨,而是把划桨的任务赋予更为高效率的市场,政府则专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妇则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从掌控和驾驭社会的角度讲,政府过去已经做了很多,也的确发挥过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单极化的掌控结构是否还合理呢?现代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即便在公共行政领域它更多的也要体现出公民的主体性。其实公民才是一个多重的角色,他们既是公共财政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各种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利益实现的监督者。归根到底,作为最终的授权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新契约的形式向民间公共组织授权,而非单独指向政府,这样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政府在许多时候的角色将不再是主导型的,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至于划桨手也不仅仅是市场这一单一结构能够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为多元的参与力量来重构体系。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 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体现在:(1)新公共服务呼吁维护公共利益,“当公民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从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并转变成一种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会奉献的过程最终使个人变得完整”,这种观念大大超越了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