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7-11-20T10:48:27.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蔡丁一吴宏玉张敏[导读] 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结合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阐述了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制作安装混凝土超高泵送、模架施工技术为主的现代施工技术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混凝土目前世界上超过300m高度的高层建筑己达几十幢,国际上正在筹划的巨型建筑其高度均己超过5OOm。2010年竣工的迪拜塔高828 m,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楼;最近,韩国、日本、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均有建造高度超过1 000 m摩天大楼的计划。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

1世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技术发展情况

1. 1古代高层建筑历史

纵观中外历史,应该看到高层建筑起源于宗教领域。例如,国外的教堂即是人们为了不断“接近”上帝而竞相修建的。法国12世纪建了高107 m的沙特尔教堂塔楼,建于1337年的德国乌尔姆教堂高161 m,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塔。而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则起源于古塔,中国现存最高佛塔为北宋开元寺塔(建于公元1011年),塔刹尖部高85.6m0

1.2近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可概括为3个阶段:第1阶段(1894-1935年):高层建筑进入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其代表为1894年美国纽约高106m的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此后,有12栋超高层建筑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峰,超高层建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1931年帝国大厦建成,以102层、381m的高度,超过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而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第2阶段(1950-1975年):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理论日趋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1950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39层,高166m)是现代主义超高层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第3阶段(1980年至今):超高层建筑发展呈现新特点,简单的几何形式使建筑设计走向了极端。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式样中寻找灵感,设计了新哥特式、新Are Deco等带有传统意味的超高层建筑,企图完全否定现代主义。不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兴建,如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厦、吉隆坡石油大厦等。

1.3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

建筑业的历史发展以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建筑业对技术的大胆尝试和利用大都表现在材料技术、结构技术、设备技术等方而。

1)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材料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对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的要求更高。对钢材性能的要求:高强度,低屈强比,窄屈服幅等的耐震性能;加工工艺上的可焊性,形状尺寸加工精度;耐久性,如高张力钢、低屈服点钢、热处理钢等。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石作为承重材料,但因其强度较低难以形成整体性,限制建筑进一步向高空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设备设施的发展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由于当时消防设施还比较落后,消防的合理高度在5层楼以下,因此消防设施的进步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发展高层建筑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垂直运输。

2中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

2. 1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

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建筑主要是在20层楼以下,建筑的结构主要是框架形式。

兴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974年北京建成了20层、高87. 4m的北京饭店,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33层,是国内首栋百米高层建筑。8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入兴盛时期,1980-1983年3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自1949年以来30多年中所有高层建筑的总和。

飞跃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层建筑进入飞跃发展的阶段。1990-1994年初期,每年建成的超过10层的建筑而积在1 000万mzm以上,占到了高层建筑的40 %。

目前,中国己成为世界上建筑业最活跃与最繁荣的地区。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己经占据7席。摩天大楼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展现。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量己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和,中国己成为建造摩天大楼的“头号主力”。

2. 2中国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世界排名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7个在中国,这些超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增添亮点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升。

2. 2. 1结构设计日益规范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由经验定值系数确定安全度的设计方法,发展到用概率理论确定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历时30多年。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己由平而分析发展到空间分析,由静力计算发展到动力计算,由人工手算发展至计算机计算。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己经普及,全国己普遍采用三维空间程序分析结构内力,超过100 m的超高层建筑和特殊重要的建筑还要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内力。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浅谈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 刘治伟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超高层建筑急剧发展期,这种发展具有全球性规模,从莫斯科到中东、从上海到旧金山,越来越密的城市,越来越高的建筑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像一柄双刃剑,利弊共存,既有节约土地不可代替的价值.又有破坏人居环境的潜在威胁。高层建筑设汁中.建筑师应高瞻远瞩,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从节约土地、开拓再生绿化空间;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建筑交通一体化;节约能源和气候意识的回归,尊重社会人文环境,发扬特色建筑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未来发展利与弊 1.超高层建筑的诞生 超高层建筑隶属于高层建筑范畴,追溯超高层建筑的起源不能不涉及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人类美好愿望、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尽管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人类追求 更高、更远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追求更高是人类的 天性和宗教情结使然。高大雄伟历来是权力、地位的 象征。高大建筑也从来都是神圣的,人们一直希望通 过高大的庙宇、教堂、高塔来架起通往天堂(神、上帝) 的桥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高层建筑建造方面表现 出了高超的智慧:中国古塔,是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 在工程技术上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我国大陆最高 的塔,要数河北定县城开元寺塔。开元寺塔建于北宋 咸平四年(1011年),从底到塔刹尖部高度有85.6 m,是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7-11-20T10:48:27.5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蔡丁一吴宏玉张敏[导读] 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结合高层与超高层建筑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阐述了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制作安装混凝土超高泵送、模架施工技术为主的现代施工技术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混凝土目前世界上超过300m高度的高层建筑己达几十幢,国际上正在筹划的巨型建筑其高度均己超过5OOm。2010年竣工的迪拜塔高828 m,为目前世界第一高楼;最近,韩国、日本、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均有建造高度超过1 000 m摩天大楼的计划。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今后在人口密度大的亚洲地区,超高层建筑将会往1 000 m甚至更高的高度发展。 1世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技术发展情况 1. 1古代高层建筑历史 纵观中外历史,应该看到高层建筑起源于宗教领域。例如,国外的教堂即是人们为了不断“接近”上帝而竞相修建的。法国12世纪建了高107 m的沙特尔教堂塔楼,建于1337年的德国乌尔姆教堂高161 m,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塔。而我国古代的高层建筑则起源于古塔,中国现存最高佛塔为北宋开元寺塔(建于公元1011年),塔刹尖部高85.6m0 1.2近代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可概括为3个阶段:第1阶段(1894-1935年):高层建筑进入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其代表为1894年美国纽约高106m的曼哈顿人寿保险大厦。此后,有12栋超高层建筑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峰,超高层建筑的高度纪录不断被刷新。1931年帝国大厦建成,以102层、381m的高度,超过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而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第2阶段(1950-1975年):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理论日趋成熟,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1950年建成的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39层,高166m)是现代主义超高层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第3阶段(1980年至今):超高层建筑发展呈现新特点,简单的几何形式使建筑设计走向了极端。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式样中寻找灵感,设计了新哥特式、新Are Deco等带有传统意味的超高层建筑,企图完全否定现代主义。不少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世界各地兴建,如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厦、吉隆坡石油大厦等。 1.3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 建筑业的历史发展以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建筑业对技术的大胆尝试和利用大都表现在材料技术、结构技术、设备技术等方而。 1)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材料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对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的要求更高。对钢材性能的要求:高强度,低屈强比,窄屈服幅等的耐震性能;加工工艺上的可焊性,形状尺寸加工精度;耐久性,如高张力钢、低屈服点钢、热处理钢等。 2)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石作为承重材料,但因其强度较低难以形成整体性,限制建筑进一步向高空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超高层建筑设备设施的发展1871年芝加哥发生火灾,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建筑防火的重要性。由于当时消防设施还比较落后,消防的合理高度在5层楼以下,因此消防设施的进步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发展高层建筑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难题是垂直运输。 2中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发展情况 2. 1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 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建筑主要是在20层楼以下,建筑的结构主要是框架形式。 兴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974年北京建成了20层、高87. 4m的北京饭店,1976年建成的广州白云宾馆33层,是国内首栋百米高层建筑。8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入兴盛时期,1980-1983年3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自1949年以来30多年中所有高层建筑的总和。 飞跃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层建筑进入飞跃发展的阶段。1990-1994年初期,每年建成的超过10层的建筑而积在1 000万mzm以上,占到了高层建筑的40 %。 目前,中国己成为世界上建筑业最活跃与最繁荣的地区。在2011年之前封顶的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己经占据7席。摩天大楼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展现。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量己经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现有同类摩天大楼的总和,中国己成为建造摩天大楼的“头号主力”。 2. 2中国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对超高层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和技术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世界排名前10位超高层建筑中有7个在中国,这些超高层建筑在给城市增添亮点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升。 2. 2. 1结构设计日益规范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由经验定值系数确定安全度的设计方法,发展到用概率理论确定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历时30多年。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己由平而分析发展到空间分析,由静力计算发展到动力计算,由人工手算发展至计算机计算。目前用计算机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结构己经普及,全国己普遍采用三维空间程序分析结构内力,超过100 m的超高层建筑和特殊重要的建筑还要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内力。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摘要: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施工工艺非常的多,为了满足 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建筑 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发 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我国的建筑技术也逐渐的成熟起来,有 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技术与国外的发达 国家相比而言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 进行摸索,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施工经验,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加强建筑施 工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目前,建筑装饰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材料制造技术方面更是有了 很大的突破,逐渐趋于成熟,如石材毛面铺设技术、陶瓷复合技术、石材研磨技术、木制品集成技术等,使用性能较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施工中。 2.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钢结构安装技术 钢结构安装技术,一般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建筑施工中。在此基础上,钢结 构预应力技术也逐渐研究出来,由此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钢结构体系,包含了预应 力网架钢结构体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简便性和 可靠性。 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泵送技术是我国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先进 行列。外加剂技术和减水剂技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新 型的混凝土形式,如泵送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也成功地研制出来。大面积混凝土浇注技术是混凝土施工的难点,目前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诸如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清水饰面混凝土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获得 了广泛的应用。 4.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技术 水泥墙技术、土钉墙技术以及排桩技术,这些都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 筑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 目前,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复合土钉墙技术发展得最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可以获得很好的施工效果。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和人防工程中,应用 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逆作法施工工艺, 作为深基坑支护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使施工成本降低,并缩短施工周期。 5.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灌桩技术 随着桩检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灌桩技术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尤 其是后压浆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建筑施工所需的成本,桩体体积明显减少。而混 凝土灌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三、建筑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工业化水平的推进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上吸取传统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中心”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对于支撑体系,消能减震装置不在此文内介绍。 关键字:超高层智能大楼节点域MST组合梁 一、概况 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1883年最早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日趋完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料工业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也是建设部门财力雄厚的象征。 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已有我国自行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二、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 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 东南科技研发中心,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三、材料的选用 钢结构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是导热系数大,耐火性差。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耐火钢的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为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宝钢投入生产的有B400RNQ和B490RNQ两种型号的耐火钢,其物理力学指标、

浅谈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浅谈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现代建筑技术是指通过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它是集现代建筑、现代通信网络、现代控制网络和现代计算机于一体的技术。 标签:现代建筑发展分析 1 现代建筑的内涵 现代建筑的内涵实质就是:在建筑构架中,根据系统工程原理,适应特定人群的需求,融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所建立的舒适、环保、节。能、高效、安全、信息有效传递并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环境。 2 现代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新技术 2.1 光纤接入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建筑和智能家庭设备开创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或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的主流形式。现代建筑要求网络具有足够大的带宽和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使得多媒体信息能够在用户浏览器平滑显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致使:①降低了人们和现代建筑内外部信息通信与信息发布、传播的成本;②采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信息系统软硬件投资和性能提升与维修成本;③提高建筑内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物业管理层,制定管理方案和全局事件协同处理的工作能力;④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以及综合信息数据的访问;⑤能够增加通讯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与数据的交换能力,可通过防火墙实现无缝连接;⑥信息与控制系统集成可直接使用建筑物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互联与扩展很容易实现。 2.2 电视传输信号传输技术是宽带网传输技术的关键。实现3种信号(有线电视信号、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在同一传输介质中的无干扰传输是采用双向传输方法。为了构成双向线路需要设置上行和下行线路。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技术的实现是采用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上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计算机信号、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和电话语音信号,下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电视信号和数据信号。双向电视传输技术使现代建筑内的传统CATV网改造为可提供交互信息与数据传输的宽带高速网络,为未来现代建筑内实现电视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的综合传输模式提供预留网络接口。双向电视传输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有:①数字或模拟电视点播;②交互式电子游戏;③提供宽带网络接入。 2.3 住宅智能化智能住宅的构想和构成来源于现代建筑。智能家庭网络是指信息家电和其它设备通过物理方式连接在一起,使之能相互通信,从而形成家庭式网络系统或家庭局域网。它的构建有利于信息家电的统一化、智能化管理。

高层与超高层成本分析与对比

高层与超高层成本分析与对比 一、超高层与高层成本分析 1.超高层结构的选型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决定了总体造价的高低。建筑高度不同,适用的基本的结构型也不同,以下是7度抗震设防区不同结构类型限高表: 本项目预计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造价较低,和普通高层造价相仿。 2.结构设计差异 结合本项目,框架核心筒体系能够适应基本需求。在这种体系下,不同高度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差异如下表:

(1)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50m。(故超过100m的建筑最少增加2个避难层) 2)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4)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5)建筑高度超过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超过1000㎡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停机坪四周应设置航空障碍灯,并应设置应急照明。(这项一般可不做) (2)由于高处的湿度和风力情况较为复杂,在外墙材料,铝合金窗,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会格外严格,会较大成都的增加建筑成本。 (3)消防电梯要在3台或以上。 (4)电梯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电梯数量有所增加。 (5)超高层建筑的配套人防面积也较大。 4.给排水 (1)给水同普通高层无太大变化; (2)排水在150米之间无变化; (3)消防-避难层增加设备间,设备间内增设消防接力泵(消火栓两台、喷淋两台)。 5. 暖通 (1)中央空调需分区; (2)避难层需设至机械防排烟系统。 6.强弱电 (1)消防报警系统要求严格,除卫生间以外所有房间都要有报警探测器;(2)需增设转输消防水泵房,防火系统需分区。 (3)供电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供电安全等级相应提高。

高层、超高层建筑及结构体系

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中心”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对于支撑体系,消能减震装置不在此文内介绍。 关键词:超高层智能大楼节点域MST组合梁一、概况 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1883年最早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日趋完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

料工业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也是建设部门财力雄厚的象征。

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已有我国自行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二、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 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含施工、结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 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6T10:09:07.90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期作者:宁升圆[导读] 本文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宁升圆黑龙江千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近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引入全新的施工技术、施工理念,不仅在施工成本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同时施工质量、施工效益等多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对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建筑领域长远发展,本文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前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也涉及到了建筑领域。当前我国部分施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建筑领域属于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建筑施工技术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对此,探讨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兴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衍生出了大量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建筑技术当中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体现在施工技术、电子信息、网络化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在于管理方面。在建筑物当中和建筑之间可以实现电子信息化的管理以及无线网络的对接化管理,其能够显著提升信息共享效率以及应用效率。智能化技术可以科学的应用当前的科学技术,并在目前的建筑系统当中可以有效的表现智能化的作用,其中建筑技术智能化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市场分析、工序报告、智能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监理等多个方面,同时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还可以应用到验收竣工等方面。 2.节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落实以及我国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间接提高了建筑领域中绿色节能理念的应用必要性。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项目当中的应用是以降低施工成本以及减少或消除建筑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在实现项目经济价值的同时突出建筑项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环境效益,从更高的角度提高建筑施工效益。 目前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所成就,下面提出几点关于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发展:(1)建筑墙体的发展。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墙体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施工任务,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多的一个环节,所以在绿色节能理念之下墙体的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对墙体施工技术的改进,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省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作用。在节能环保的环境之下,建筑墙体的施工材料普遍使用绿色、环保的为主,在生产工艺方面主要是以低能耗的制作工艺为主,在保障材料对环境污染较低的同时采取低能源消耗的施工方式。另外,建筑墙体的绿色施工材料一般还具备防火与防辐射的功能,对于人体健康普遍具备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进行类型分别,可以将绿色的墙体材料划分为烧制、蒸压、胶凝三种类型。对于烧制而言,其最为普遍的应用时空心砖,其具备减轻建筑结构自重的优势,同时空心砖的厚度相对比较高,所以在建筑中可以尽量多的使用砂浆,这也间接减少了施工周期,同时对于人工劳动力也有一定的节省作用;(2)施工工艺的发展。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目的,整个建设周期都需要高度重视绿色节能理念[3]。因为建筑工程属于周期性的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使用周期,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必然会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这也间接导致大量的污染与噪音的发生,与绿色节能理念存在冲突。对此,有必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发展,采取具备一定科学性的施工工艺。例如,提升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其节能环保的施工技能,根据施工过程中所衍生出的问题采取绿色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应用到施工项目当中。另外,对于监理部门而言,可以要求施工部门的施工工艺必须在噪音、粉尘等方面做到良好的控制,降低建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施工技术,同时在原本基础上进行发展。例如,在气候环境较为寒冷的地区,可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与程序进行适当优化,墙体的施工尽可能规避大风大雨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施工效益;(4)环保与能源的发展。建筑建设过程中,节能环保与能源利用是突出施工项目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筑施工技术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建筑施工当中,节能环保的工作方向应当是以降低能源消耗与提升能源使用率两个方面为主。在气候环境相同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保温性能较差的材料必然会导致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额外消耗。 3.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建筑施工技术行业的基本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投资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这一点,谈一下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新的技术已经在建筑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得到了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技术促使建筑技术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同步发展,向着运转长久化、功能多样化、操作智能化、结构精致化、驱动电力化为一体的高技术方向发展。技术也向着功能多样化,结构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向这种发展趋势,施工单位应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施工高效化,合理化运转。 3.2 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开发高性能质量,低消耗浪费,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走生态化道路的要求。所以建设单位要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未来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的考虑,选择符合环保的材料,做到质量、成本和环保三者的平衡,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建筑物和环境和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建筑技术者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考虑成本,注重质量,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研发一种新的高科技材料,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结束语

中国七大500米以上在建超高层建筑汇总

中国七大500米以上在建超高层建筑汇总 虽然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建这么多超高层建筑的争议一直在进行中,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中国超高层的发展速度,目前中国最高的几座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也渐入佳境,729m的苏州中南中心也已公示。 一、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60m)2013年12月19日凌晨,中国第一高 楼660m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建筑标高已至300.35m,全面突破300m大关。平安 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总用地面积18931.74 m2,总建筑 面积460665.0m2,建筑基底面积12305.63m2。塔楼地上118层,标准层层高 4.5m,塔尖高度为660m,主体结构屋盖高度为588m,主体顶层楼面高度为 554.5m,建筑面积约319416m2 ;商业裙楼地上11层,高度约53m,建筑面积约 49785m2 ;扩大地下室5层,深28m,柱网9m X9m,建筑面积约

81035m2,总建筑面积约45万m2。建筑功能为办公、交易、会议、商业、观光及餐饮。设计过程中采用了3种方案增大巨型框架所承担的剪力:1)将8根巨型柱从底到顶倾斜(方案1);2)在带状桁架间设置单斜撑(方案2);3)在带状桁架间设置X形支撑(方案3)o采用上述方法均能有效地提高巨型框架承担的剪力,经各专业协调最终采用在带状桁架间设置单斜撑的方案2o 建筑设计:美国KPF 结构设计:美国TT与CCDI悉地国际 ⑵方案w *)方素対(°方案昇 二、上海中心大厦(632m )2013年8月3日,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就位,在建的“上海中心”实现结构封顶,大厦按计划达到125层,突破580米高度。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达632米,预计将在2015年全部完工。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区,与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相邻,为一栋多功能的摩天大楼,塔楼结构高度580m,建筑总高度632m。塔楼主体结构采用巨型

OOm以上超高层建筑与一般高层建筑区别

OOm以上超高层建筑与一般高层建筑区别

————————————————————————————————作者:————————————————————————————————日期: 2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层数划分为: 1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2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我查了有关资料, 1OOm以上超高层建筑与一般高层建筑区别主要为: 由于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如框—筒结构体系,分散核心筒设计),会增加一定程度的公摊面积,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户型难布置。 超高建筑物一般每隔50米高度须设一个避难层,5人/㎡,在避难层中不能作设日常办公或生活场所,即其建筑空间仅用于救灾应急,所以可使用面积减少。 有的可能要设计二层地下室,成本要比单层地下室增加一倍。 标准层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层顶要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 供电系统:双电源再加自备电源。 进户门要甲级防火门。 消防电梯一般在3台以上。 住宅电梯要用高速电梯,电梯分层设计,如1到15层一台电梯,

如16到30层一台电梯,电梯垂直爬升的耗能及运转成本也大,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寿命一般在100年以上(一般高层结构寿命为50年),而其内部的许多设备系统寿命仅为十几年,维修、更换的难度很大,成本过高。 对消防、防震、防风的指标要求很高,对例如外墙铝合金窗、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格外严格,同时由于高处的湿度、风力影响,对建筑结构构造方面也有特殊要求,由于这些特殊要求和设计,使整个建筑成本约增加1/4左右。 相对高层住宅而言,超高层住宅设计复杂,对项目设计及管理水平要求严格,因此设计、工程顾问及监理费用会增加; 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应立足于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建设,火灾探测器的布置标准较高,一般建筑的感烟探测器保护面积一般为60平方米,保护半径为5.8米,但对于超高层建筑,消防主管部门往往要求提高标准,例如要求保护面积为40~50平方米,保护半径从严掌握,超高层中凡超过5平方米的房间均应设探测器,即使卫生间也不例外。 由于层数多,单体建筑面积大,因此人防面积也同比例增大,成本也增大。 超高层住宅建筑后期维护费用较高,成本的增加势必使得开发物业销售价格上。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垂直交通设计难点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 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1.内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 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

建筑工程技术基本现状及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技术基本现状及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国际基本情况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未来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5.1%年均增长率。亚洲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据统计,2013年亚洲地区国际工程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33.1%,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欧洲紧随其后,所占份额保持在20%以上;从增长情况看,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基本持续正增长。与此相对应,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 未来15年,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并将保持5%~6%的增长速度,亚洲的国际建筑承包市场大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 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国际工程市场的行业结构看,的变动趋势看,过去10年形成的结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扩展在世界各地承揽工程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筑承包商开始走向合作的道路,跨国兼并活动不断增多,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随之不断提高,金字塔的顶端更加尖锐。这种发展趋势对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正在提出新的挑战。 从独立的技术创新到全球技术资源的共享。为了降低风险,减小研发成本,同时保持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开始走向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源共事的新局面。一方面,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让其他企业共同分担研发成本,正逐步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从母体脱离出来,同时引进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为了提高研发成果的效益,也开始向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是国际建筑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的融合。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两方面力量的互相促进和融合,促使国际建筑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能够以更快捷和更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递,极大地减小了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此推动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管理跨度不断增加。这一方面缩短了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快速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内外十大超高层建筑

国内外十大超高层建筑 1. 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 ower) 工程名称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ower) 地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建设方EMAAR Properties 设计美国SOM设计所 建造商Samsung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BESIX 开工时间2004年9月21日 竣工时间2010年1月4日 工程类别高层建筑 结构形式混凝土结构 建筑面积454249㎡ 占地面积104210㎡ 高度828m 层数160层 钢筋用量39000吨 结构钢用量4000吨 工程简介 哈利法塔(BurjKhalifa Tower)原名迪拜塔(Burj Dubai),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塔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Y形,采用成束筒结构,中部为六边形钢筋混凝土核芯,侧翼也设置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形成一扶壁式结构。混凝土采用特殊配方的高性能混凝土。尖塔可伸缩,总长200m,采用钢结构,用液压千斤顶顶升。基础采用桩筏基,筏板厚度3.7米,采用直径1.5米钻孔灌注桩,桩长43米。 2.台北101大楼 工程名称台北101大楼 地点中国台北 建设方台北金融大楼公司 设计建筑:台湾李祖原王重平建筑事务所结构:台湾永俊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建造商KTRT Joint Venture(熊谷组、华熊营造、荣民工程、大友为营造) 建设情况建成 开工时间1998年1月 竣工时间2003年10月17日 工程类别高层建筑 结构形式钢结构 建筑面积412500㎡ 占地面积30277㎡

2020年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含国内著名超高层建筑成本数据)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决定了总体造价的高低,常见的结构如下: 超过下表标注的限高即为超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 抗震烈度 6 级地震 7 级地震 8 级地震框架 -剪力墙170160140120全部落地剪力墙180170150130剪力墙 150140120100部分框支剪力墙 筒体框架 -核心筒220210180140筒中筒300280230170 框架 -剪力墙结构造价较低,和普通高层造价相仿,造价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9 个方面: 1.设置避难层( 100 米以上的建筑,一般每隔50 米要设置一个避难层) 2.供电系统:双电源 +自备电源 3.进户门要求为甲级防火门 4.消防电梯要在 3 台或以上 5.电梯必须要分层设计 6.由于高处的湿度和风力情况较为复杂,在外墙材料,铝合金窗,玻璃等建筑材料的选择 会格外严格,会较大成都的增加建筑成本 7.超高层建筑设计复杂,项目设计和管理水平要求也较高,设计、工程顾问及监理费用会增加 8.超高层建筑的消防要求极为严格,凡超过5 平方米的房间均要设置火灾探测器 9.超高层建筑的配套人防面积也较大 考虑到普通框架-剪力墙建筑的造价大约在2200元/ 平米,超高层的成本在2555元/ 平米-2765 元 / 平米左右,全部落地剪力墙的成本则会增加大约 力墙结构的成本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相仿。 500-1000元 / 平米,而部分框支剪 增加造价(元/ 平米) 整体设计标准与技术20-40 基础与结构160-260 屋面及外立面15-25 机电设备合计160-240 355 –565(振幅约为16% - 26%)

如果结构为 45 层左右的(与环球中心类似)框架 -核心筒结构,造价细目如下表所示。总体估计每平米造价在 9000 元左右 单位:万元、平方米、元/平方米类 型 建筑面积 地上 地下 其他 序号工程和费用名称 一土建及装饰工程 1打桩 2基坑围护 3土方工程 4地下建筑 5地下结构 6地上建筑 7地上结构 8装饰 9外立面 10屋面 土建及装饰工程费小计 二机电安装工程 1给排水工程 2消防喷淋 3煤气 4变配电 5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6电气 7泛光照明 8消防报警 9综合布线 10弱电配管 11弱电架桥 12智能化调光系统 13BA 系统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 14卫星天线及有线电视 15计算机网络机房 16安防系统 17广播系统 18程控电话 19空调送排风 高档装修甲级写字楼(超高层 ) 124,000 100,000 24,000 地下 3 层,地上 =45 层 总价数量单方造价 2,500.00100,000250 2,112.0024,000880 624.0024,000260 960.0024,000400 7,200.0024,0003,000 3,500.00100,000350 16,000.00100,0001,600 20,000.00100,0002,000 14,000.00100,0001,400 250.00100,00025 67,146.00124,0005,415 2,480.00124,000200 1,860.00124,000150 124.00124,00010 2,852.00124,000230 1,240.00124,000100 4,960.00124,000400 200.00100,00020 310.00124,00025 744.00124,00060 682.00124,00055 434.00124,00035 372.00124,00030 992.00124,00080 124.00124,00010 496.00124,00040 372.00124,00030 124.00124,00010 248.00124,00020 9,300.00124,0007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