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

单式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一)

1. 填空

(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 填空

折线统计图是用( )表示一定的数量, 根据数量的多少( ), 然后把( )依次连接起来.

3. 填空

东风电视机厂1999年各季度生产电视机的台数统计图如下.

(1)平均每个季度产( )台, 全年平均每月产( )台.

(2)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 )%,第二季度比第四季度少( )%.

(3)下半年占全年总台数的( )%.

4. 东风电视机厂1996年~2000年的产值是?1996年500万元, 1997年600万元, 1998年800万元, 1999年950万元, 2000年1200万元.根据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5. 四季村果树栽培逐年发展, 1996年有果树800棵, 1997年有果树1240棵, 1998年有果树1680棵, 1999年有果树2500棵, 制成折线统计图.

参考答案

1. 折线

2. 一个单位长度, 描出各点, 各点用线段

3. 5000, 6000, 6500, 7000

(2)40, 14.3

(3)55.1

4. 东风电视机厂1996年─2000年的产值统计图

单位:万元 2000年2月

单式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二)

1. 填空题

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 )变化的情况.

2. 填空题

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形象具体, 使人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 )、( )、( ).

3. 某煤矿1986年到1989年生产情况如下表:

据表制成折线统计图.

4. 根据下面统计表中的数据, 制成折线统计图.

万风抽油烟机厂1999年各季度产值统计表

万风抽油烟机厂1999年各季度产值统计图

单位:万元年月

5. 下面是曙光机械厂1999年下半年耗电统计图.

曙光机械厂1999年下半年耗电统计图

单位:度 1999年12月31日

根据上图填表, 并回答问题.

(1)耗电量最高月份与最低月份相差( )度.

(2)12月份比11月份增长百分之几?

(3)1999年下半年平均月耗电量是( )度.

复式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1.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2.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 ),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

(3)根据( )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 )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 ),并标出图例。

3.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 )千米/小时。

(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 )千米/小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 )千米。

时间

3:403:203:002:402:002:200

10

20

30

4.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30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 )月份收入和支出相差最小。

(2)9月份收入和支出相差( )万元。

(3)全年实际收入( )万元。

(4)年平均每月支出( )万元。

(5)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统计达标试题

一、看统计图填空。

1.下面是利民商场2007年每个月售出空调数量统计图。

(1)统计图中的各“点”表示()。

(2)利民商场销售空调数量最多是()月,最少的是()月。

(3)该商场月销售量在100台以上的月份有()。

(4)该商场月销售量在70台以下的月份有()。

(5)该商场在()月到()月间销售量增加的最快,在()月到()月间销售量减少的最快。

(6)从全年销售看,销量有()次增长。

(7)销售最多的月份比最少的月份多销售()台。

(8)商场全年空调销售总量是()台,平均每月大约销售()台。

(9)月份销售量是7月份销售量的(),是全年销售量的()。

二、先根据统计表制折线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育红小学各年级向灾区希望小学捐款钱数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观察统计图,这六个年级捐款钱数有什么变化?

(3)育红小学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4)育才小学捐款是育红小学捐款总数的,育才小学捐款多少元?

(5)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三、李庄农民2000年——2007年每户年养殖平均收入情况如下:1995年:800元 1999年:900元 2002年:1100元

2003年:1200元 2004年:1500元 2005年:1950元

2006年:2400元 2007年:2900元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每户养殖年平均收入变化统计图,预测2008年、2009年每户养殖大约收入多少钱?

(4)谈谈你对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四、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4)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脉搏的科学小短文。

(易错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易错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要统计东莞近五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D. 不确定2.李林和小强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李林比小强先出发,他们所行路程和时问的关系如右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行了20千米 B. 李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 相遇后,李林的速度比小强慢 3.甲、乙、丙三人一起修剪一块草坪,三人修剪草坪的速度相同。一开始三人同时修剪,5分钟后,甲和乙有事离开,只留下丙一人修剪。下面四幅图中,()能表示修剪的时间t和修剪好的面积S之间的关系。 A. B. C. D. 4.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5.肖勇和妹妹一起去上学,途中肖勇发现忘带作业本,于是他跑回家,拿好作业本,马上向学校飞奔而去,刚好在校门口追上了妹妹,下面哪幅图描述的是肖勇和妹妹上学路上的情景( )。 A. B. C. D. 6.要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和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7.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时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时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他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与时间t(分)的关系图,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8.如图是某商店2013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下半年平均每月营业额是()万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最新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练习题.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姓名座号成绩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折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数据数量的多少及()情况 , 而且还能更好的()出两组数据的()。 4、看图填空。 ( 1)小华骑车从家去距离住处 5 千米的图书馆借书 , 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 去图书馆的路上停车()分 , 在图书馆借书用()分。 ( 2)从图书馆返回家中 , 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5、红旗造纸厂 2006 年各季度新闻纸产量如下:第一季度350 吨, 第二季度 400 吨, 第三季 度 450 吨, 第四季度 550 吨 , 根据以上数据 , 制成折线统计图。 建新造纸厂 2006 年度各季度新闻纸产量统计图 单位:吨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1)第()季度产量最高 , 是()吨。 (2)四个季度总产量是()吨 , 平均每个季度产量是()吨。 (3)第()季度到第()季度的增长幅度最大

6、两辆汽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下表, 观察其中的规律 , 填完下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7 8 甲车路程(千米)60 120 240 300 420 乙车路程(千米)80 160 320 400 560 根据上表的数据 , 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甲车 两辆汽车行驶路程情况统计图 乙车千米 600 540 480 420 360 300 240 180 120 60 小时 12345678 7.下面是小红 7~12 岁每年的身高与同龄女学生标准身高的对比统计表: 年龄7 8 9 10 11 12 身高 项目 标准身高 123 128 135 140 148 153 小红身高112 120 129 139 148 160 根据表中的数据 , 画出折线统计图 , 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红 7~ 12 岁身高和标准身高对比情况统计图 年月制 小红身高标准身高 单位:厘米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

单式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一) 1. 填空 (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 填空 折线统计图是用( )表示一定的数量, 根据数量的多少( ), 然后把( )依次连接起来. 3. 填空 东风电视机厂1999年各季度生产电视机的台数统计图如下. (1)平均每个季度产( )台, 全年平均每月产( )台. (2)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 )%,第二季度比第四季度少( )%. (3)下半年占全年总台数的( )%. 4. 东风电视机厂1996年~2000年的产值是?1996年500万元, 1997年600万元, 1998年800万元, 1999年950万元, 2000年1200万元.根据这些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5. 四季村果树栽培逐年发展, 1996年有果树800棵, 1997年有果树1240棵, 1998年有果树1680棵, 1999年有果树2500棵, 制成折线统计图. 参考答案 1. 折线 2. 一个单位长度, 描出各点, 各点用线段 3. 5000, 6000, 6500, 7000 (2)40, 14.3

(3)55.1 4. 东风电视机厂1996年─2000年的产值统计图 单位:万元 2000年2月 单式折线统计图习题精选(二) 1. 填空题 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 )变化的情况. 2. 填空题 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形象具体, 使人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 )、( )、( ). 3. 某煤矿1986年到1989年生产情况如下表: 据表制成折线统计图. 4. 根据下面统计表中的数据, 制成折线统计图. 万风抽油烟机厂1999年各季度产值统计表 万风抽油烟机厂1999年各季度产值统计图 单位:万元年月

小学数学说教法学法案例教案资料

小学数学说教法学法 案例

小学数学说教法和学法案例 案例1: 教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学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案例2: 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案例3: 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案例4: 教法

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读图 下面是好运公司2001年各月利润情况折线统计图。 1、()月的利润最多,是()万元。 2、()月的利润最少,是()万元。 3、11月和12月的利润相差多少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到()月的利润持续上升,()月到()月的利润持续下降。 5、第一季度的平均利润是多少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半年的平均利润是多少万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明把昨天的气温变化记录到下面的统计图中。 1、小明每隔()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的平均温度是()度。 3、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是如何变化的? 你能猜猜这大约是什么季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王越家旅行期间行车情况统计图。

1、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画出横轴和纵轴 (2)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 (3)描点 (4)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 (5)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某路口5分钟里各种机动车辆通行情况如下: 小汽车:65辆;大客车:44辆;载重车:25辆;摩托车:13辆。 (1)请根据上述信息,制作统计表: (2)完成统计图:

大客车 小汽车 载重车 摩托车 年 月 日 (3)看图回答问题: A 、图中每格代表( )辆车; B 、小汽车辆数是摩托车辆数的( )倍; C 、从上面的表格和统计图你发现: D 、计算平均每分钟通过多少辆机动车?(得数保留整数)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先把数据分成四组,并按照一定 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完整版)五年级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三、小明把昨天的气温变化记录到下面的统计图中。 1、小明每隔()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的平均温度是()度。 3、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是如何变化的? 你能猜猜这大约是什么季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某校学生一周收集生活塑料袋情况如下表: 时间周 一周 二 周 三 周 四 周 五 周 六 周 日 数量 (个) 130 100 200 250 210 300 350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解答问题: (1)这个同学一周内平均每天收集多少个塑料袋? (2)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他一年可收集多少个塑料袋? (3)分析这个统计图,你能想到什么? 六、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每年春天,一场春雨会使竹子长高很多,所以人们将事物发展很快比喻为“雨后春笋”。根据观察,竹子24小时可以生长约72厘米。 时间/时高度/厘米 1 3 2 6 3 36 15 1、如果竹子每小时匀速生长,你能完成上面的表格吗? 2、根据表中的信息,竹子18时生长的高度约是()。 3、如果竹子长到66厘米的高度,需要多长时间? 1、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画出横轴和纵轴 (2)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 (3)描点

大客车 小汽车 载重车 摩托车 0 (4)用线段顺次连接所有点,并标注数据 (5)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某路口5分钟里各种机动车辆通行情况如下: 小汽车:65辆; 大客车:44辆; 载重车:25辆; 摩托车:13辆。 (1)请根据上述信息,制作统计表: (2)完成统计图: (3)看图回答问题: A 、图中每格代表( )辆车; B 、小汽车辆数是摩托车辆数的( )倍; C 、从上面的表格和统计图你发现: D 、计算平均每分钟通过多少辆机动车?(得数保留整数)

电大数学思想与方法形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教学课题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探究与体验。在实验中思考、学习。 师生交流三、实践与应用,巩固所学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言,用实物,来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强化。学生进一步体验容量的概念,加深理解。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

习活动。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左边的……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过关测试题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 (1)小明为了观察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决定将每次测验的得分绘制成统计图,他应选用()统计图。 (2)学校要统计每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3)我们要绘制一幅5个城市某一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情况统计图,应绘制()统计图,要绘制一幅本地一周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应绘制()统计图。 (4)在同一幅折线统计图中,折线上斜表示数量(),折线下滑表示数量(),折线越陡表示数量变化越(),折线越平缓表示数量变化越()。 (5)在一幅统计图的纵轴中,用5厘米表示400万元产值,那么240万元产值应用()厘米来表示,8厘米表示()万元产值。 6.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7.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 (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 (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顺次连接起来。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8.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 答下列问题。 /小时。)千米(1)甲车的速度是(/)千米(2)甲、乙两车的时速之差是( 小时。 )千米。)半小时两车的相差((3 年啤酒产量2002~1999.右图是深圳市金威啤酒厂9.

情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反复比较,谨慎选择。。)(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C.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表示数量的多少 B. A. 量的增减变化(2)下面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彤彤近几年的体重变化情况 B.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 C.某病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来表示统计)(3)条形统计图通过()来表示统计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通过( 量的变化。 D. A.折线的长短 B.直条的粗细 C.直条的长短折线的升降。)(4)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十年间某校毕业人数的情况,则这十个数据应该( 按数据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 B. 按年顺序排列 A. C.按数据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列D.随意排列 (5五年级同学“十一”国庆节度假方式统计如下表 度假方式人数走亲访友在家休息旅游其他 性别5 5 6 男生 8 4 5 6 女生 6 选用()比较合适。 折线统计图B. 条形统计图 A. ------2006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一、已知某县农民2002年蔬菜种植: 1680元;2002年每人年平均收入 2025元;2003年每人年平均收入 元;2004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250 元;2005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062300元。畜牧养殖: 2002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00元; 2003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450元;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元;200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3000元。2005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650元;2006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己设计标题和图例) 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二、已知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月制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年月份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数学人教版新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习题7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 《中位数和众数》练习题 一、判断 (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3)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4)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正中间.() (6)给定一组数据,如果找不到众数,那么众数一定就是0.() 2、选择题: (1)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90、、90、70,若这四个同学得分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他们得分的中位数是() A、100 B、90 C、80 D、70 (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6,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 B、22 C、23 D、24 (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达到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则这一组数据的众数是() A、15 B、17 15 C、14 D、17 15 14 3、某鞋店销售了9双鞋,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 (1)计算这9双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感兴趣的指标?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不感兴趣的? 拓展思考:某公司有10名销售业务员,去年每人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问题:(1)求10名销售员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单位:万元)(2)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准备采取超额有奖措施,请问把标准定为多少万元时最合适? 答案: 1、(1)∨(2)∨(3)×(4)∨(5)×(6)× 2、(1)B (2)A (3)D 3、(1)平均数21.8,中位数22,众数22 (2)众数平均数 拓展思考:(1)平均数5.6万元,中位数5万元,众数4万元(2)答案不唯一 篇二:7.3 折线统计图的练习及练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1、小林和小明骑自行车从学校沿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林比小明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行了20千米 B.小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个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园 D.相遇后,小林的速度比小明慢 2.下面对统计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刚先到达终点

B.小刚先快后慢 C.小强先快后慢 D.小刚和小强同时到达终点 3.甲、乙二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近五次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结,如图,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乙的第二次成绩与第五次成绩相同 B.第三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第四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五次测试甲的总成绩比乙的总成绩高

4.小明和小芳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明比小芳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租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车行了20千米 B.小明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司 5.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 )

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 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 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 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 6.“龟兔赛跑”:领先的兔子看破着缓缓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下面图(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 A. B.

C. D.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71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 《中位数和众数》练习题 一、判断 (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3)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4)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位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正中间.() (6)给定一组数据,如果找不到众数,那么众数一定就是0.()

2、选择题: (1)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分数分别是90、、90、70,若这四个同学得分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他们得分的中位数是() A、100 B、90 C、80 D、70 (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组数据的唯一众数是6,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A、21 B、22 C、23 D、24 (3)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达到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则这一组数据的众数是() A、15 B、17 15 C、14 D、17 15 14 3、某鞋店销售了9双鞋,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 (1)计算这9双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感兴趣的指标?哪一个指标是鞋厂最不感兴趣的? 拓展思考:某公司有10名销售业务员,去年每人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问题:(1)求10名销售员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单位:万元) (2)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准备采取超额有奖措施,请问把标准定为多少万元时最合适? 答案: 1、(1)∨(2)∨(3)×(4)∨(5)×(6)× 2、(1)B (2)A (3)D 3、(1)平均数21.8,中位数22,众数22 (2)众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 ——用字母表示数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际生活的题材,分层引导,由简到难,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更好理解和掌握分层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xx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3.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用a >几来表示数量关系 四.教学用具 课件统计表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CCTV KFC M, WC,你知道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吗? 2、"生活中经常用字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样既方便又简洁,在我们 的数学中还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体验字母在生活中的简明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出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1.")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25岁,怎样表示老师的年龄。 ( 2.")有n 张桌子,每张桌子四条腿,怎样表示这些桌子共有多少条腿。设计意图: 出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变成有目标,有方向的学 习。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1)出示儿歌 1 只青蛙1xx 2 只青蛙2xx 3 只青蛙3xx 这首儿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n 只青蛙nxx (2)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设计意图: 从儿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次体验用字母表 示数的简洁性,联系生活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习用字母表示“A几”或“A几” ( 1)出示年龄表格: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7.《折线统计图》习题2-冀教版

7.《折线统计图》习题2 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下表为吉林省部分市县某日平均降雨量与最大降雨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县名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 平均降雨 量(毫米) 28.8 6.213.4 5.610 最大降雨 量(毫米) 81.219.2401443

2.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从总体看,李静的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 A.较轻 B.较重 C.相等 (2)李静()岁时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等。 3.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豆豆1~6岁实际身高与标准身高统计表 项目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23456标准身高实际身高 4.下图是某厂 2007年各季度计划产值与实际产值的统计图。 已知产值相差最大的那一季度实际产值比计划产值多40万元,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试一试。 5.下图是奔马牌毛衫和衬衣9月至次年4月的销量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奔马牌毛衫和衬衣9月至次年4月的销量统计图 (1)哪条折线表示的是毛衫销量,哪条折线表示的是衬衣销量?为什么?

(2)如果你是销售部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二课时《读折线统计图》 1.看图回答问题。 某蔬菜商店2014年1~12月份西红柿和茄子售价情况统计图 (1)()月份西红柿的售价最高,是()元。()月份茄子的售价最高,是()元。 (2)()月份这两种蔬菜的售价最接近,()月份售价相差最大。 2.我们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有()和()。 3.要反映医院各科室某月接收病人数量的多少,最好选用(),要反映医院一年内接收病人的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最好选用()。 4.条形统计图是用()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制作统计图时要写出()和(),并标明()。 6.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打“√”,错的打“×”)

最新五年级下册统计-折线统计图-练习卷

五年级下册统计-折线统计图练习卷 1.看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006年至2009年笑笑的爸爸、妈妈月工资收入情况统计图 填一填:()年爸爸的月工资收入最高。 2.下面是某校1995~2001年患龋齿人数统计图. 看图回答: (1)男、女生患龋齿人数最多的是()年。 (2)总的看来,男、女生患龋齿人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 3.小明把一个水仙花球放在装满水的玻璃瓶口,每隔一天观察一次,测量芽和根的长度,并将结果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

(1)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的?(2)说说水仙花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 (3)请你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4. 某市第一小学去年下半年水电费情况统计图。 (1)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开支水费多少元? 5. 如图是新风机床厂2006~2009年一、二车间机床产量统计图。

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年两个车间的产量相差最大。 6.下面是某数码照相机厂2005--2008 年两种型号照相机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台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统计图 某数码照相机厂2005--2008年两种型号照相机产量统计图。 (1)完成上面统计图。 (2)那种照相增长的较快? (3)2005年到2008年甲种相机的平均年产量是多少万台? 7. 根据图中的信息,计算第四季度B品牌比A品牌的销售额少了多少?

8.根据统计图填空 ①月销售的冰箱和彩电的台数相等。 ②月销售的彩电的量最大,是台。 9. 第25-29届奥运会中国、美国金牌数统计图 (1)在届奥运会上,美国所获的金牌数遥遥领先中国。 (2)从中、美两国在历届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情况看,你想说: 10.下面是红豆集团两个服装连锁店2001-2006年利润情况统计图,分析并解答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word练习题

大客车 小汽车 载重车 摩托车 0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 折线统计图 班级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_ 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某路口5分钟里各种机动车辆通行情况如下: 小汽车:65辆; 大客车:44辆; 载重车:25辆; 摩托车:13辆。 (1)请根据上述信息,制作统计表: (2)完成统计图: (3)看图回答问题: A 、图中每格代表( )辆车; B 、小汽车辆数是摩托车辆数的( )倍; C 、从上面的表格和统计图你发现: D 、计算平均每分钟通过多少辆机动车?(得数保留整数) 2.某班学生的体重如下表:

2 27 10 22 18 35 26 27 3 3 4 11 33 19 27 27 34 4 29 12 28 20 31 28 32 5 30 13 30 21 29 29 25 6 41 14 26 22 24 30 30 7 26 15 28 23 28 31 34 8 34 16 30 24 30 32 27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先把数据分成四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体重(千克) 人数 3.下面是王强同学收集的2010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2010年2 — 15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实施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武昌区复兴路小学 刘杰

背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真正的从心底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知识,仅注意书本、教案的“知识本位”的观念,改革“目中无人”的教学。不能把课堂只当成知识传递的 殿堂,更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 能力的发展,把课堂变成人性培育的殿堂。 主题:尊重学生个性,主动参与。 本节课引入了竞争机制,首次尝试采用答题卡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表 格,就可以得到开展了“挑战自我,做诚实的自己”数学大擂台活动,并将 之贯穿于整节课中。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相应地给自己加苹果 细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一倍量等量代换的基础上解决多倍量的等量代换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1袋学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激趣,构建认知平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数学擂台赛,敢迎接挑战吗? 师:那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课件出示)挑战100分 填空:1、2个7是(),2个9是()。 2、一只小兔重3千克,4只小兔重()千克。 3、一本笔记本3元,买5本笔记本要用()元。 师:全班一起齐答,好吗?我们来看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 师:真棒!轻松闯过了第一关,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吧! 师:刚才这些题目太容易了,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还不是很佩服你们,如果下面的题目你们都能做出来,那才叫厉害呢!接下来,我们 再进行一个“挑战自我,做诚实的孩子”的比赛。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认真学习收获多》的答题卡,练习时就把答案 写到相应的题号下面,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1个绿苹果,在绿苹果的那一栏中写上数字‘1’记录下来。 如果暂时做错了就不要加苹果了,错了也没有关系,老师相信,你肯定 能在错误中得到正确的解答,同时也证明你是个勇于正视自己错误的孩子, 这种诚实的品质更加可贵! 另外,哪位同学回答正确的,可得到一个表示胜利的绿苹果;不但能准 确地回答问题,还能说出理由的,可以得到一个表示成功的红苹果。这些苹 果虽然只是简单的图片,但是它代表你付出的劳动有了收获,也表示老师和 同学们对你的肯定,是用金钱买不的,是非常珍贵的。本来老师应该亲自奖 励给你们,但是由于座位的关系,老师没办法走到你们的身边,所以老师要 请几位同学做‘苹果使者’负责帮老师奖励同学们。 最后,还可以用这些苹果来交换老师手中的奖品哦!同学们想要吗?那 就要自己努力争取啦!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理推导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用15元钱就可以买回5本笔记本。在生活中,我们都是用钱到商店去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 币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想出了以物换物的方法,我们一 起去看看。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姓名 座号 成绩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 ),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 )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 )折线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 )数据数量的多少及( )情况,而且还能更好的( )出两组数据的( )。 4、看图填空。 (1)小华骑车从家去距离住处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的路上停车( )分,在图书馆借书用( )分。 (2)从图书馆返回家中,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5、红旗造纸厂2006年各季度新闻纸产量如下:第一季度350吨,第二季度400吨,第三 季度450吨,第四季度550吨,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建新造纸厂2006年度各季度新闻纸产量统计图 单位: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1)第( )季度产量最高,是( )吨。 (2)四个季度总产量是( )吨,平均每个季度产量是( )吨。 (3)第( )季度到第( )季度的增长幅度最大 100 200 300400500600

6、两辆汽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下表,观察其中的规律,填完下表。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7 8 甲车路程(千米) 60 120 240 300 420 乙车路程(千米) 80 160 320 400 560 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两辆汽车行驶路程情况统计图 7.下面是小红7~12岁每年的身高与同龄女学生标准身高的对比统计表: 7 8 9 10 11 12 标准身高 123 128 135 140 148 153 小红身高 112 120 129 139 148 160 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红7~12岁身高和标准身高对比情况统计图 年 月制 小红身高 标准身高 (1)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4分) (1)小红从( )岁到( )岁身高增长得最快。(2分) 11岁 10岁 9岁 8岁 7岁 12岁 0 150 120 110 130 140 单位:厘米 160 身高项目 年龄 小时 60千米 甲车 乙车 1 2 3 4 5 6 7 8 600 540 480 420 360 300 240 180 120

五年级 下册 折线统计图 测试题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 )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折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数据数量的多少及 ()情况,而且还能更好的()出两组数据的( )。 4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售出图书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多()册; (2)星期五售出的图书册数是星期四的() ()。 5.下面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 (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 (3)火车停站后时速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 (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 6.小刚和小强赛跑情况如下图所示。 (1)()先到达终点。 (2)请用“快”“慢”来描述他们的比赛情况:小刚是先()后()。 (3)开赛初()领先,开赛()分钟后()领先,比赛中两人相距最远约是()米。 7.看图填空。

(1)小华骑车从家去距离住处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的路上停车( )分,在图书馆借书用( )分。 (2)从图书馆返回家中,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8.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两架航模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的记录。 (1)甲飞机飞行了( )秒,乙飞机飞行了( )秒,乙飞机的飞行时间比甲飞机短( )。 (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25秒甲飞机的飞行高度是( )米,起飞后第(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9.画图填空。 1、红旗造纸厂2006年各季度新闻纸产量如下:第一季度350吨,第二季度400吨,第三季度450吨,第四季度550吨,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建新造纸厂2006年度各季度新闻纸产量统计图 单位: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1)第( )季度的产量最高,是( )吨。 (2)四个季度总产量是( )吨,平均每个季度产量是( )吨。 (3)第( )季度到第( )季度的增长幅度最大。 10、两辆汽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如下表,观察其中的规律,填完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两辆汽车行驶路程情况统计图 100 200 300400 500 600 千米 甲车 600 540 480 420 360 300 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