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

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

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经济上赋税制度)

看图(中国对日本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探渊源、近代的中日关系。

古代中国以其先进臣服着日本,所以中日关系也以和为主,但到了近代,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日渐衰落,中国处于挨打的局面,中日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让我们一块去探源近代的中日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鱼肉和倭刀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我们先从一副漫画开始。看图,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是的,日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在近代开端,也有着同样的一段屈辱史,在我们中国在英法美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开国时,日本也遭受了美国的侵略,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被迫开国。

使日本由羊儿变狼的事件就是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学得全面,学得彻底。我们也不由得不赞叹日本会学。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脱亚入欧,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与国内资源的匮乏、市场的狭小相背,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而地大物博的中国也就成了它虎视眈眈的对象。它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战争。战争也就成了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看屏幕)

台湾战争(1874年)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也得了很多病,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这个事情怎么结束的呢?还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这里边没有说赔偿日本多少钱,实际上是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甲午中日战争及影响(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派出的人数最多2.2万2人

日俄战争(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辽阳一带30万居民无家可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对德作战为名,入侵山东。占领济南、青岛。

(1914—1918年)

1915年,趁袁世凯称帝,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日本侵华(抗日)战争(1937—1945)现在很多人主张时间为1931到1945年14年抗战。

这些战争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也是这两次战争产生了很多的遗留问题。

三、甲午中日战争:

在我们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是谁让中国失去整个民族最后一点尊严?是谁让中国失去领先崛起的机遇?不是英国,不是美国,也不是俄国,它就是日本。

而导致我们尊严丧尽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这是一次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扩张,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

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2、这是一次日本准备充足的战争。其实甲午前9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弱。我们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前,我们也进行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军械所、造船厂,还从国外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军舰。“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我们的北洋舰队被称为远东第一舰,还曾打败了法国的入侵者。正因为这样,清开始得意轻敌。我国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钱干什么去了呢?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就在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这样一来,在近甲午战争的最后几年了,日本就超过了中国,而中国人当时还没意识到。更严重的是军队里,军事思想落后,军纪差,士兵缺乏训练。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实有土沙、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3、这还是日本一次全民的战争。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动员全民参战,是取得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所以他们的军部和思想界为迎合战争,从学校到社会,各种机构以各种形式进行战争宣传。进行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不光大人,就是小孩也意识到这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战争,赢了,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输了,则会一蹶不振。所以大家都投身到这次战争中来,士兵奋勇作战,百姓积极支持:不说别的,就在战争的募捐款上,日本从政要到普通百姓,哪怕是娼妓都积极捐款。日本娼妓捐的就相当于战争中清政府户部支出的,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

(二)、战争的发起。

1、日本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说火药桶已准备了,就等一根导火索。这还真给他们找着了,1894年,朝鲜爆发人民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诱使清朝出兵朝鲜。同时日本也出兵朝鲜。朝鲜起义很快就平定了,但朝鲜要双方撤兵时,日本不但不撤还拖住了中国。并寻机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经过:

(1)、陆上战役。日本先攻打朝鲜都城平壤的清军,主帅叶志超(愚蠢)的指挥失误、临阵胆逃跑(贪生怕死)而失利,(朝鲜的日本扶植的傀儡还帮送情报)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并打过鸭绿江,在这当中,我们的清朝守军是怎么样的呢?清内部斗志不坚,除了少数真正抵抗外,大多数投降,加之慈禧想做60大寿,想快点求和结束战争,所以一些主和派大肆进行投降活动,军队内部不齐心,不服从安排等原因。所以日本是一路比较顺利一直打到旅顺,不久就攻下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并在此大屠杀。4天屠城,死难者高达2万,只留下埋尸的36人。这也是不抵抗带来的悲哀。

(2)、海上战役。黄海海战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如果说陆地上的战役是败于内部消极作战、将领的贪生怕死、军队的纪律不严等原因的话,在这次海战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事迹:丁汝昌在作为总指挥,被敌舰打伤

后拒绝入内,仍坐在船舱外指挥,鼓舞士气。致远号管带邓巨昌在船受重创时,指挥开足马力欲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惜中途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李鸿章原想保存实力避战,但最终结局又怎么样呢?日本水陆合攻包抄威海卫,(当时镇守的海军提督丁汝昌,但见战争失利,北洋海军内的外国顾问英国人马格禄、美国人浩威等,勾结部分贪生怕死清军将领,公开威胁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遭丁拒绝,丁汝昌在得到陆路增援无望密报后,令各舰同时沉船,以免资敌,遭到抵制,旋又令剩余舰船拼死突围,也无人执行。丁最后自杀殉国,威海卫最终失陷。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号称远东第一舰)也全军覆没。(不重视海防、依赖外国调停、没有应对准备、实力、轻敌)(三)、战争结局。

北洋舰队的覆没也意味着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清政府向日本求和,和谈中日方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其次在和谈时,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只给李鸿章两个选择:“允”或“不允”不允许给丝毫的争辩,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四)、战争对中日的影响。

这次战争对中日的影响都非常巨大。对中国:

(1)、它不仅破灭了当时中国的强国梦复兴梦。使当时的“同治中兴”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2)、而且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不但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见屏幕)为偿款,清大借外债,更谈不到发展。

(3)、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钓鱼岛问题的产生。看屏幕

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1)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2)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有利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军国主义的发展。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这钱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教育基金2.8%。特别是“六六舰队案”(6战舰6装甲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队)上。也为日本以后的进一步侵华打了更好的基础。在华的投资办厂、经济侵略也有利于他们的经济发展。甲午战争后的十年内,日本的企业数量增长了4.5倍,资本增长了3.5倍,工厂增长一倍。

(3)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四、抗日战争阶段。(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从而就有了另一个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是1937到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时间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很多认为应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这样就有14年。)

范围大。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

伤亡多、损失大。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被抓到日本的华工大约1000多万,

日本的累累罪行。南京大屠杀30万、731细菌部队、(活体解剖:一个代号为“马路大”受试验者从中国的住民中抓来,也被称为“圆木”(丸太)。此项作业的要点是:必须保证解剖对象是绝对清醒的状态,也就是说,绝对不能麻醉。因为日本军医认为麻醉后的研究数据是不真实的。其解剖场景惨绝人寰。手榴弹试验:用人在不同的距离和位置进行手榴弹试验。[6]冻伤试验:用来测试人在不同温度下抗寒程度。[6]火焰喷射器实验:731部队将试验者关在废弃装甲车内,用火焰喷射器烤之,以测验火焰喷射器威力。鼠疫实验:将鼠疫杆菌注入试验者体内,观察其反应。开发落叶剂和细菌弹:石井炸弹为陶瓷外壳,内装携细菌的跳瘙。无麻醉拔牙:人与马血互换:将身体强壮的马路大血液抽去大部,此时马路大全身痉挛,几名军医都无法完全按住。立即输入马匹血液,并观察马路大的表现,结果身体排异性明显,马路大全部死亡。病菌对胎儿的影响:让女马路大怀孕后感染病菌,待胎儿成形后进行活体解剖,观察胎儿的状态。人畜杂交:强迫女马路大与马匹或狼青交配,研究所谓劣等民族的优化办法。人体四肢互换:其他人体试验:人类所能想到的各种惨无人道的试验,尤其是那些可用于大量杀伤敌人,医治自己人的项目,731部队的官兵们竭尽所能都做过了。因为他们清楚,这些试验在和平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但为了天皇的所谓圣战,他们并没有任何罪恶感,唯一让他们感到不忍的是那些动物们(比如;白鼠)。战后,他们为那些动物树立了一块纪念碑。那些惨死的数万名马路大们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待遇连动物都不如。

三光政策

五、两相利?两相厌?----当代的中日关系探讨。

这次战争遗留的问题也特别多。这里主要有

“慰安妇”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

在华遗留毒气弹的问题

日本右倾化

战争赔偿问题

修改和平宪法问题

日本教科书问题

在华遗留毒气弹的问题

日本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毒气弹有200万枚,遍布全国各地。从1945年至今,有2000名中国人死于日本遗留在华的毒气弹。由于日本政府始终不肯拨款,在中国境内挖出的3.7万枚毒气弹至今未被销毁一枚。更为严重的是,这200万枚尚未挖掘出来的日本毒气弹,不知还要造成多少中国无辜百姓的伤亡。

修改和平宪法问题

日本教科书问题

8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修改他们的历史教科书,美化他们的战争罪行,这是对人权和人类历史的公然践踏。

1、把1894年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中国海军而发动的甲午战争篡改成"日清两国军舰之间发生海战";

2、把日军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写成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把"侵略华北"改成了"进出华北";

3、对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罪行,竟胡说"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还说,"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关于南京大屠杀,教科书则竭力否认,在注释中写道:"在后来的东京审判中,认定这时日本军杀害多数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在资料上也出现了疑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4、把日本侵华战争描写成日军是被迫应战,掩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5、把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的目的说成是要"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6、皇室"是日本在世界上优秀的"?

7、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仍然只字未提

8、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中国爆发了抗日运动。教科书污蔑说,中国人"由于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过激的特点,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活跃"。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三省的原因也是由于所谓的"中国排日运动激烈"。

9、在《西安事变》单元中,该书强调:"共产党获得了喘息,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也就是说,中日战争是"由共产党挑唆引起的"。

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军国主义者们编织出种种神话,用“靖国思想”驱使士兵在战场上冲杀。“靖国思想”要士兵们相信,效命沙场如樱花飘落,其魂可在靖国神社内找到归宿,作为“靖国祭神”万世不灭,受人景仰。在此谎言的煽动下,无数士兵暴尸于异国荒野。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秋祭”时,正式把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放进了靖国神社。至今,靖国神社供奉着246万多个灵位,其中210万个是二战亡灵。

这些战争的遗留问题必然会引起中日间的一系列的摩擦,带来的势必是两国人民间厌恶度的增加,我们谈到日本往往是咬牙切齿,日本人对我们的印象也是极差,尤其是近两年来,摩擦似有越演越烈之势。甲午风云真的再起?这也未必是好事?战有可能两败,和则会两利。但和平以屈辱来换取,会不会又是历史的重现呢?

六、留给我们学生的思考

学史可以使人明智:同学们,你们又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当下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仇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吗?中日的孩子状况:(孙云晓)92年,中日夏令营的较量:A 中国孩子把背包丢进车里,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让他放下包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硬挺着走到底。B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C 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D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

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2004年8月,中、韩、日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又一次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进行。正值北方罕见高温,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仍然身背巨大行囊,为野外生存作了充分准备。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都是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孩子对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加赞赏,而中国孩子却只盼着早点回家。

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中日的关系将如何走向,你们今天的态度或许决定明天的局面。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华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九十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华师大版知识 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九十 第1题【单选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下列哪一个战役中( ) A、马尾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带领汕头青年旅团参观山东刘公岛的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时,你可以向参观的人们介绍( ) ①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国侵略③邓世昌率致远号直冲敌舰,为国捐躯④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⑤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898年1月的一天,一位清朝官员用这样的话教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可你知道吧,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段话你判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派别的代表( ) A、维新派 B、顽固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进丁芒气节颂)诗中“菜市横刀血溅笑”的人物指的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谭嗣同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纪录片《走向海洋》这样写道:“黄海风云突变。……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此战中,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 A、丁汝昌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关天培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哪一个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填空题: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是(______);揭开中国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1895年的(______)。 【答案】: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沈俊 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 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 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血的罪行,中国人民的耻辱感随着几十万无辜百姓的遭遇而越发壮大。中日关系此时已到濒临崩溃的状态,虽然日本签下了投降书,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的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然而日本的这次侵华战争始终是中日关系转变而难以跨越的鸿沟,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最严。 二敏感的中日关系 经过中国人民八年的奋勇抗战,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在一番争夺之后,中国共产党也日渐成熟,最终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一定提升,同时,中国致力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使中国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日本对中国的强大是心怀恐惧的,毕竟两国首先在地理环境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已经威胁到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日本必须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中得到长远的发展,毕竟中国已不再是任人宰割了。国际环境看,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从双边关系看,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中国的经济大国化趋势与日本的政治大国化趋势均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两国关系也存在挑战,中日关系两强并立格局的出现,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猜疑和竞争意识增强。那么,中日关系必须得到调节,两国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发展,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

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 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纵观中日关系

纵观“曲折”的中日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关系日趋紧密。近几年来,当中日贸易关系渐趋佳境之时,双边的政治关系却日趋下滑,期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改善政治关系,将影响经济关系的地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对待中日关系?下面,我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浅谈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纵观近70年来的中日关系,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匡架。关键词中日关系合作共赢历史问题大国思维。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起侵略罪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是参拜靖国神社,这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因为那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灵位。作为代表日本政府的首相,他去靖国神社参拜不同于一般日本民众,他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所以不是一般的内政问题。 三是领土磨檫,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日本青年社”成员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97年5月7日日本政府规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四是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鉴于以上的各种原因,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种辩证的思维关系来看待。 首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地批评日本方面在中日友好事业上开倒车的种种劣迹,要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咱中国老百姓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人说“实力是最有发言权的。”此语不无道理。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血性之外,还应有智慧,有胸怀,有远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现在的中日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这确实需要理性和智慧。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关系三个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并且三次提到日方要采取实际行动。只要日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 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 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经济上赋税制度)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本部影片从邓世昌、刘步蟾等清朝末年从福州船政局选出来一批少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说起,清朝末年,中国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个个都想分一块为背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1894年正是 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 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 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日本舰队在海上交战时的情况,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权力被可恶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毫不重视军队建设,在国家危机时刻,皇宫内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大量钱财挥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视军队建设,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买新式铁甲船,没粮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约粮食给海军。我想日本真团结啊!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也能这么团结,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些屈辱的历史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本就显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处,不一会儿,就击沉了我们四艘北洋海舰,可他们的海舰却未沉一舰,邓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驾驶的致远舰所向披靡,重创了日军的五艘海舰,可后来,炮弹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弹,对日军根本没有杀伤力。之后致远舰被日军的东洋海舰打败了,面对严重的倾斜危险,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从这可以看出邓世昌宁死也要和日本吉野号同归于尽,他为了国家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可日军见势不妙,边逃边放鱼雷,致远舰不幸被击中,炸为两截,邓世昌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宁死和日舰共存亡,他的狗——太阳,也随着他一起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因为慈禧太后和许多的贪官污吏把那些钱财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不给海军新添海舰,就连炮弹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国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日本人也太可恶了,就连现在日本仗着有美国撑腰,还试图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继面世,'核导弹'、'核潜艇'、'歼_20战斗机'、'航空母舰'……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永远记住'甲午海战'这段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 1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 以日本为师 ?B、 求富 ?C、 求强 ?D、 中体西用 2 《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43年 3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4 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5 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

?A、A中美 ?B、B中日 ?C、C中俄 ?D、D中印 6 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 ?A、1852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4年 7 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 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A、1840年 ?B、1846年 ?C、1940年 ?D、1946年 9 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 ?A、A《日本国志》 ?B、B《劝学篇》 ?C、C《日本变政考》 ?D、D《康南海自编年谱》 10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正确 11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错误 12 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 13

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 14 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正确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 1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 ?A、王晓秋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李大钊 2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 ?A、A室町时代 ?B、B幕末和明治初年 ?C、C大正时期 ?D、D战国时代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钓鱼岛是中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无语

我看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近年来,两国交往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两国国民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中,至今仍存在一些重要的障碍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 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 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 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 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 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 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 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改进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茶道” 在现代,日本茶道被很多人所崇尚,就是茶叶大国——中国也钦佩不已。光辉的古代交往史也只是一时的烟花,刹那即逝,到了近代,中日的关系只能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从 明清时代的闭关锁国开始,中日的外交不断减少,以致到后来战争爆发。 2.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从1894 年甲午战争起到1945 年8 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经常笼罩着战争的阴云。1984年7月至1985年4月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因《马关条约》签订而结束,而日本从中国取得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1900年6月至1901年4月,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以及索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1914 年9 月至11 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侵占中国山东,并在其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28 年4 月至1929 年5 月,日本借口中国南方革命政府北伐,再次出兵中国山东,占领济南、青岛;1931 年9 月18 日,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