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今天我想讲的关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问题,我想分这样几个部分讲: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二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三是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四是发展的前景,五是未来5年内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任务。
首先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部分的内容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为什么还是要稍微简要概括一下这几年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呢?我主要基于这两点的考虑。一是我想起在二十多年以前,八十年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组织了一个重大的国家项目2000年的中国,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当然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也参加了那项研究。即使研究人员当中最富想象力的研究人员,都没有想到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研究人员应该说研究国际上很多的对比材料,也做了很大胆的设想,尤其是当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给大家非常振奋,即使以最丰富的想象力勾画2000年经济增长状况的时候,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差得太多了,实际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我们在八十年代所设想的一个前景,是我想讲的主要成就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年了,现在处于工作年龄20多岁、30多岁的人,他已经并不清楚改革开放之前是什么样,他更多看到改革开放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没有看到改革开放当中我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改革当中出现一些不太满意地方的时候,有一些人不满的情绪就开始产生了。年轻人现在一毕业就觉得,我马上就没房子,过去单位分房子,房子几块钱,现在一个月几千块钱的房租或者几百块钱的房租,如果上一点年龄的人知道,那时候说有房子分,分的是什么房子?怎么才能放到房子,要排多少年的队才能分到房子,分房子的时候会发生多大的摩擦和冲突。现在你不管怎么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要结婚的话,单位给他一些住房补贴,他个人收入也提高以后,租上一个房子,很快就有一个比较象样的单元房可以结婚,如果你不讲过去,他可能总是不满意,但是一讲过去,他会发现自己其实生活的环境还是比较幸福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我们取得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立的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中国国际地位明显地上升。
经济增长是远远地快于改革开放之前,而且效率也好于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前大

跃进的时候,统计速度也是很高,但是大家都知道,大跃进的结果是炼出了一堆铁渣子,根本没有用的钢铁,那个统计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统计数据,这张表给我们看到,从1952年到1978年平均的增长速度是6.1%,到1978年到2004年,也就是改革开放这些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9.4%,在这里我稍微想插一句话,最近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结果发现,过去我们有很多漏掉的东西,所以即将在这几天,我们国家将要对外公布我们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资料,当然这个资料公布了以后,我今天所引用的数据又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是根据纪律,政府没有宣布之前,我个人是不能引用资料的,这里我仍然用原来的资料。
GDP在一段时间里国际比较。1990年到2002年中国近来增长是9.7%,同期美国是3.3%,日本是1.3%,印度是5.8%,印度尼西亚是3.6%,巴西2.7%,世界平均水平是2.7%,由于经济增长很快,综合国力提高也非常明显,在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只有3600亿元,折合1500亿美元,人均只有190美元,大家都知道,联合国定的一个贫困的标准是人均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是贫困人口,我们全国在1978年人均平均是190美元,当然会有一些汇率的变化,2004年,GDP是13.7万亿元,过几天这个数字就要变化了,大约折合1.65万亿美元,人均是10561元,人均1275美元,这几年的经济增长非常快。
产业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明显,大家都知道,第一产业进的是农业,主要是讲农业,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矿产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是服务业,这几年我们的农业本身增长很快,但是在GDP当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下降说明二三产业在增加,不是农业本身在下降。这张表第三产业的统计过几天也要发生变化,前几年统计漏报的部分主要是第三产业。
从工业部门技术结构来说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技术产业在1993年的时候不到10%,到了2002年的时候超过了20%,增长幅度达到了13.3%,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从28.7%下降到23.3%,低技术产业从17.7%下降到11.4%。
由于居民生活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迅速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储蓄余额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是说人民生活收入用于吃的部分现在比例越来越低,特别是城市的居民,如果是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家里在吃方面的开支在总收入当中的比重是非常明显地在下降。1978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收入从每年的343元提高到9422元,农村居民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936元。居民储蓄也是迅速提高,到了2004年,人

均储蓄是多少呢?是9000多块,我估计人均储蓄会超过10000块。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困人口在不断地减少,1978年,我们国家贫困人口是2.5亿,到200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降低到2610万人,贫困的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同时在城市里边,我们对两千万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
在这些年里边,国家财力明显上升,1978年我们只有1132亿元,到2004年是26396亿元,今年会突破30000万亿。另外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在快速推进。1953是解放最初的几年,到1978年城乡开放的时候,城市化一共上升5.4%,我相信5.4%主要是三线建设那些地方产生一些新的城市,增加一些城市的人口,当中在1962年出现大量逆转,大量的工人回到农村,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又有很多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到2004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1.8%。另外,我们的贸易增长非常快,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三贸易体和第二大外资利用国。贸易结构也是从最开始出口一些初级的农产品和初级的工业制成品,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也是在逐年地提高。
利用外资。在2004年利用了600多亿美元的外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到去年年底是用了5621亿美元的外资。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在1977年的时候,GDP占全球GDP的比重是0.7%,到2004年的是占24.2%。
刚才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挑战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第三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今后的时间里逐步削弱,第四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还会长期存在,第四,就业的压力、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当中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不同阶段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能源消费从1978年到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是增长了两倍,特别是这两三年,特别是到了去年,由于经济增长非常迅速,而能源短缺情况越来越明显,导致了国内能源价格迅速上升,同时拉动国际市场上燃料和一些原材料的价格。
今年由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今年的价格出现阶段性的回落,从长期来看,我们的资源约束是非常巨大的。中国人均资源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第一张图讲的是天然气、石油、铝、水,大家看到,煤炭是比较高的,中国的人均资源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煤炭是比较高的,是占平均水平的86%,而像天然气、石油,其他几乎都是比较低的,铁矿石虽然比较高,但是品类比较低。
第二张表

,有几种重要的资源在未来对外我们有很高的依存度,石油、铁、锰、铜、铅和锌,这个数字有200年、2010年、2020年的数据。我们在看到虽然我们的资源约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现在的资源约束主要由于经济增长,而不是由于单位消耗的上升。这张表是讲中国的能源消耗水平在二十多年里边,是在下降的,1978年到2004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单元产出能源消耗产出由15.8%下降到5.3%,下降的幅度应该说非常突出,26年当中总下降幅度是66.6%,我们的节能工作和经济效益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单位GDP,能源消耗是下降的。
这是不同的国家在同时期考虑到汇率的因素,能源单位能耗消耗的情况。尽管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单位能耗的水平是下降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单位能耗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今后我们还有很多的潜力,就像十六届五中全会所讲的,我们要搞节约型社会,要搞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张表上就讲了这个方面,这是国际比较的情况。
今后中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的老人的比重从7%上升到14%的时候,经历的时间,65岁的人口在总人口当中从7%上升到14%所需要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法国用了68年,英国用了45年,中国27年就走完了这个路程,日本用了26年。日本用的时间比我们更短的一个原因,除了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以外,日本人均平均期望寿命在全世界是比较高的,所以使得老人在人口当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到了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比重和周边国家的比较和其它国家的比较,大家可以看到,分红的部分是中国,2020年我们老龄化的人口占到16%,经合组织黄颜色是18.6%,发达国家还要过,周边国家都要比我们低,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人口出生率也比较高,人均期望寿命比我们低,所以老龄化程度相对比我们好一些。
正因为我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加上现在人口出生率比较低,再加上其它各方面的成本在上升,有可能我们现在所拥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会逐步丧失,这张表证明中国目前劳动力价格优势还是存在的,比方说每一块钱所产生的增加值,中国是4,美国是2.8,日本是2.9,英国是2.3,德国是2.4,意大利是1.5,韩国比较高一点,是3.8,比我们接近,新加坡只有1.9,这个数字越高,说明劳动力成本相对越低。
当中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我们预计在劳动力成本在一些地区和行

业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例如沿海地区,生活指数也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这时候劳动力成本会提高,因此在那些地方,如果不一定程度的增加工资的话,这些地方就像我们在报纸上所看到的,就会出现“民工荒”,民工减少,因为中国比较大,其实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并不要太过于着急,因为现在已经有明显的趋势,沿海制造业开始向内地中部转移,最近我到中部去,有人跟我讲,其实东部不仅是“民工荒”,也有“土地荒”,土地资源也越来越少了,水荒,淡水资源在某些地区也越来越缺了。有些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会逐步丧失,也就是说工资成本会上升,比方说一些危险行业,老看到煤矿爆炸,我们要关注他的安全措施,提高他的工资,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看这种危险行业,危险行业也要提高,更不必说需要高智力、高教育的行业。成本也会上升。
在今后十多年里,城乡差别还会继续存在,国光同志刚才讲到收入差距问题,但是他同时承认,今后在客观上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还会在一个时期里继续扩大。人口的就业压力,尽管我们前面说到老龄化的趋势,但是在2020年以前,因为人口绝对数还在增长,就业压力还会增加,原因是很多的,包括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另外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的阶段,这时的环境压力特别大,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在全世界居于前列,目前大概有一亿人口每天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有不少的地区居民因为不能得到安全的饮水而得病。2004年每年排出的污水415亿吨,2004年达到482亿,增加67亿,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在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要做出巨大的努力,这是十一五规划当中的重要。
说到环境压力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在1998年到2004年,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单位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废水、工业粉尘和固体废弃物,其实都是有所改善的,大家注意左上角、左下角和右下角三个表,都是表明单位排放还是在下降的,但是总量排放在上升的原因就是我们GDP在增长,废气的单位排放还是上升的,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一些不确定性,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挑战。现在经常发生贸易摩擦、贸易纠纷、贸易诉讼都表明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会增加。比方说,明年经济的增长,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明年经济增长靠出口拉动的力量会减小。
前面讲到的挑战,我们也面临很多的有利的条件,一是27年我们成功的改革开放不仅

为我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构筑了牢靠的民意基础。因为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财富和人民的富裕程度这是在过去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有一个历史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南宋到1949年,中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提高了3%,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边只提高3%。现在我们二十多年里边,刚才讲了大量数据证明,我们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巨大的,尽管目前在我们社会当中还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因素,尽管老百姓对改革当中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个人觉得,改革开放大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老百姓从内心是支持改革开放的。因此,在今后的这么多年里边,由于改革开放给大家来来的信心,带来的力量,所以今后二十多年,这是我们增长的基础。
第二,改革还要继续深入,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体制,包括前一段改革当中,我们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要不断地完善,这都是我们今后经济增长持久的动力。
中央提出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强调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强调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期发展的关系。这里我想讲的一些精神,实际上都是五中全会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当中的基本精神。
还有一些有利的条件,包括人口的结构变化有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整体的储蓄倾向,中国这几年高速经济增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的储蓄率非常高,最近几年,国民储蓄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多到四十,最近一个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前国民储蓄不到5%,一般的工人三十多块钱,一个月能省下一两块钱不错了,常常是入不敷出,今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后,储蓄率会下降,但是中国老百姓文化传统可能还是决定了中国的储蓄率下降得不会很快,还是保持较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率对今后的经济增长还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虽然我们人口开始老龄化,但是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制造业转移,也就是说,从生产效率比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转移过程中,还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这几年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这对今后的经济增长也是打下人才基础。尽管现在大学生就业碰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注意,这些困难后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的择业的观念还有待于改变,现在很多大学

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很多的企业招不到大学生,今后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变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国民素质提高对今后的经济增长是打下很好的基础。另外,GDP超过一千美元以后,我们国内的消费水平会上台阶,因此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里边,如果出口增长拉动力量减弱的情况下,我们国内的需求能够及时地得到释放,这对经济增长还是很有利的因素。随着WTO的过渡期结束,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推动还会继续加大。
另外还要注意到一个可喜的现象,从1998年中国政府采取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么一个战略以后,我们国家基础设施,例如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光缆电信网络、机场、港口这几年得到很快的发展,可能有些地方觉得能力有些过剩,港口造起来运量不够,有些地方高速公路建起来通车量不够,但是为今后的经济增长已经打下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如果把我们中国的高速公路和印度的高速公路比一比的话,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地乐观,很多人都说,印度也在崛起,印度和中国很多经济学家做了比较,但是有一些经济学家到了那儿一看,他的高速公路比我们差得太多,都会对今后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法制建设。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重视法制建设,以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对今后的经济增长也是很有好处的。
经济发展的前景。十一五规划建议今后五年,GDP增长达到7.8%,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根据我们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中国极有可能进入上中等国家的行列。
十一五规划当中我们讲了要做这么几件大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二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六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七是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